调查节目到调查性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调查》:从调查节目到调查性报道
2003年,我们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面临一次转型,这个转型有这么一些背景,一以市场导向来考评栏目,搞了末位淘汰制,栏目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为每个栏目必须面临的问题。我们碰到几个问题,首先是我们栏目本身的分离,比如说我们的王志、董倩被分离出去了,然后《也分离出去了,再就是新闻频道的开播,我们的竞争对手增加了若干倍。另外一个就是央视一套版,使得《新闻调查》和《同一首歌》、《幸运52》、《开心辞典》这些综艺性、娱乐性的栏一个时段来进行竞争,非常残酷。我们2003年就面临什么样的选题、什么样的形态是《新闻调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为此,我们对七年的节目进行了一次梳理,今天这个报告就是这个梳理的结
《新闻调查》的发展历程
《新闻调查》的发展阶段,我们梳理成三个时期:探索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
探索时期相对比较长,从1996年到2000年。这个栏目在1996年5月17日开播,提出走”的战略。这“三步走”的战略是怎么提出来的呢?在1996年年初的时候,决策者们就想做道,但是第一批样片出来了以后,都没能通过审查,说明当时的舆论环境和舆论氛围是不适宜做的大型调查性报道的。后来我们主任就提出了一个“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做主题性调查,因年正是中国很多改革走到一个关口的时候,很多国计民生,比如医疗改革、住房改革等,是大家
的,在这个时候有很多社会问题也是整个国家比较关注的,新闻调查就对这些深度问题进行了深注,所以主题性调查非常吻合当年形势的需要。在这个时候,我们提出来一个广告语,提出我们打就是:重大新闻事件全面深入,改革话题难点疑点解惑,大时代背景下的人物故事一波三折,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当时的选题方向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就是关注改革的进程,关注运和复杂问题的深层探究。
在这5年当中,这些节目,这些具有理性分析精神的节目,它为中国的电视带来什么?是理性精神的培养,冷静、平衡、深入、客观、质疑,像这些调查节目的品质,我们在这5年当说基本上已经建立起来了。
在这5年当中,除了刚才说的这些选题之外,我们还对深度新闻报道的其他样态也进行方位的探索。
一个是主题性调查。比如说一个城市交通发展能不能把公交放在第一位,这是表达了一执政理念的转变,转到以民为本的主题上。再如铁路面临重大改革,也是我们国企老大在市场经下,不得不做出这种痛苦艰难的选择。这两期节目是我们主题性调查的代表性作品。
再一个是舆情性调查,就是对带有政策性的众说纷纭的社会问题的调查,比如说上海的好,我们搞了一期《一言难尽择校生》;我们还在上海搞了安全套该不该进校园的调查报道。像多种观点、有多种争议的选题,我们把它称之为舆情性调查。
第三就是历史揭秘,像《恢复高考20年》、《羊泉村记忆》(中国首部对中国慰安妇存状况的全景式的记录)等等。
第四是事件性的调查。我们选择了一些比较具有时代特质的代表性的事件,比如说《胡忘录》,是说一项技改工程花了若干年的时间,盖了五百多个公章,结果到后来导致国家的投入成是批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个回溯式的调查。再一个就是《眼球丢失的背后》,是说北京一
了救病人,没有经过死者家属同意到太平间私自偷取眼球。像这些节目它都有事件作为依托,而事件深层次的挖掘,反映中国法制、人情、伦理的一些冲突。
第五是纪录式的调查,之所以称为纪录式调查是由于这种片子内核就是纪录片,我们用者来给它包装起来。再一个就是《面对面》的鼻祖,就是我们说心理层面的调查,也就是一对一访。
最后就是内幕调查,这也是我们今天大量制作的节目,就是调查性报道,这种报道在这出现过一期,就是1998年由王莉芬制作的《透视运城渗灌工程》,这是一些地级政府为了虚假蒙骗了国家,也蒙骗了广大农民,后来耗资2个多亿。这个节目播出以后,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有关行为也得到了制止。
在2000年之前,我们从主题性调查逐渐走向具有新闻性的事件调查,然后进入到一些故事。2000年到2002年,这个时候有一个转折,就是我们提出了“探寻事实真相”的口号。这怎么提出来的呢?当时,中国好多专家都认为《新闻调查》的定位模糊不清,似乎什么都能做。介绍的,我们曾经做过那么多的新闻样式,几乎囊括了所有新闻事件报道的样式。有专家就说,是你们的特色,不清楚。为了给《新闻调查》找一个识别的信号,找一个识别的特征,我们给这行了排除法,就是要弄清楚强化什么、排除什么。
提出这个口号以后,我们对什么是真相,进行了自己的一些认知和梳理。真相,我们认直或正在被遮蔽的事实,有的是被权力遮蔽,有的是被利益遮蔽,有的是被道德观点或者偏见遮是集体无意识的遮蔽,有的是被狭窄的生活圈子或者是技术遮蔽。之所以我们对真相的遮蔽有这么是想通过这种阐述来对我们以往的节目也能有一种解释,所以这种解释相对来说比较宽泛一些。
“探索事实真相”这个广告语打出来后,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我们2001年的创作就次高峰,就是越来越接近调查性报道本质的一些代表性作品。比如《温岭黑帮真相》、《海灯神
们最早播出的揭露司法腐败的节目,再如《最后的警示》,是对上海榕树下网站上推荐的一名艾独家专访。像这些节目,都越来越靠近揭内幕的调查。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也发现这种所谓揭内幕的作品、探索事实真相的作品,非常符调查性节目的期待,也符合一个调查性节目的定位。如果我们做的节目是一个未知的、有迷惑的的话题,就特别适合由新闻从业人员来挖掘,对它进行深入的挖掘,也符合我们早期提出来的“的新闻”这一定义。
到了2003年,由于残酷的竞争背景,我们把调查性报道提出来,试图对中国的电视调进行一种全面的实践。
刚才说到我们从2001年以来的代表作,像《远华大案》、《南丹矿难》的确是揭内幕这些节目算不算是调查性报道呢,根据我们的理解,它不算是调查性报道,因为它不是记者的独它是中纪委、司法机关报告完了以后,我们跟进,就是俗话说的“打死老虎”。
调查性报道为什么会有比较高的声望,受到所有新闻从业人员的尊敬呢?就是因为它能个媒体和记者的品质。于是从2003年开始,我们就提出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我们当时提了一最高目标就是一个月有一期有影响力的调查性的报道。如果实现不了,就争取两个月一期或者是一期。我们认为,在当今中国电视深度报道的这个市场上,唯有做调查性报道,既符合我们栏目求,也符合我们栏目长远的发展,才能够使我们的这个节目在中国的深度报道的市场上占领一席
对调查性报道概念的不断理解
在实践当中,我们对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做了一些梳理,进行了一些消化。
像美国的《60分钟》对调查性报道的理解,就是通过记者的调查来揭露社会某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