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节目到调查性报道

合集下载

调查性报道的产生与发展

调查性报道的产生与发展

调查性报道的产生与发展作者:秦俊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8期【摘要】在大众传媒纷纷将“内容为王”奉为圭臬的今天,调查性报道可以改善媒体的报道质量,提高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树立媒体的良好形象。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新闻调查》《焦点访谈》20世纪60年代,调查性报道开始于美国。

20世纪80年代,调查性报道来到中国,刚一出现,它就以自己特有的穿透力和影响力,成为了中国新闻界一道靓丽的风景,进入21世纪,调查性报道更是方兴未艾。

一、调查性报道的产生与发展何为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监督批评和剖析问题为核心的报道,是采访者针对某些个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损害公众利益的事实或者公众关心的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报道方式。

调查性报道是源自西方的一种报道方式。

作为对纯客观报道的反动,这一报道方式与解释性报道、精确性报道一起成为深度报道的重要武器。

利用这些武器,记者们深度介入社会生活,全面反映社会面貌,曾经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变革,促进了社会发展。

其实早在17世纪70年代,美国的报纸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开始对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丑行进行揭露,包括政治活动的内幕、政府的贪污腐化、公司企业的营私舞弊行为、犯罪集团的活动等。

到了19世纪后半期,美国报业大王普利策开始鼓吹社会变革,鼓励大众同政府和巨商和贪污腐化作斗争。

他主张“有力的写作和计划性新闻”,强调报纸应揭露贪污腐败。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调查性报道正式在美国新闻界生根。

美国各大城市的报纸纷纷开始建立调查性报道小组,愈来愈多的人力和财力被投向调查性的报道上。

而调查性报道的里程碑是华盛顿邮报披露的“水门事件”。

从1972年6月起,该报的青年记者罗伯特·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通过22个月的调查和报道,揭露了尼克松的政治丑闻。

最初的导火线不过是一个窃听事件以及一名嫌疑人身上搜出来的电话本。

由此出发,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发现了事件背后的白宫官员,又发现了总统与窃听事件的关系。

《新闻调查》电视栏目解析

《新闻调查》电视栏目解析

《新闻调查》电视栏目解析《新闻调查》电视栏目解析《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最具深度的调查类栏目,节目时长每期45分钟,每周一期。

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

《新闻调查》认为,一个选题能否算得上调查性报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调查的内容是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第二,这种行为被掩盖;第三,调查是记者独立展开的。

只要符合这三个要素,就是调查性报道。

而电视调查性报道是调查性报道中的一类,从实现的`过程来看,电视调查性报道有四个特点:第一,独立的电视媒体调查。

是电视媒体自身进行的调查,并非报道他人的调查行为和调查结果。

借助司法或者是纪委的力量所做的大案要案属于调查节目,不是调查性报道,因为它不是独立调查。

第二,个性化的调查记者。

对于电视调查性报道来说,出镜记者的表现尤为重要,既是调查行为的主体,同时也是一个节目的结构元素,他是调查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是栏目的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也是《新闻调查》最具调查个性和最具优势的语汇。

第三,深入的独家发现。

强调的是调查记者必须有新的独家发现,这种发现对揭示事实真相具有推动的作用,能够深化节目的主题。

第四,完整的调查过程。

就是记者作为调查行为的主体,他的行为贯穿节目的始终。

记者在调查当中,提出问题,求证问题,得出结论或者判断。

得出结论完整地揭示真相是调查性报道的最高境界。

《新闻调查》选题遴选的标准有三个:第一是调查性,第二是故事性,第三是命运感。

调查性一方面是指事件与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观众十分关注,另外,调查性还特指选题具有调查的空间,必须要有等待揭示的真相。

为了追求节目的高品质和职业化,《新闻调查》设置了最专业化的细致分工,有制片人、记者、编导、摄像、录音、策划、秘书、制片、统筹、后期制作等工种。

一个节目的完成,需要这些工种分工合作。

制片人负责栏目的整体运作和日常管理,栏目实行制片人负责制。

调查性新闻

调查性新闻

调查性新闻—社会生活的探雷器涂显锋调查性新闻一般被称为深度报道,在新闻业界和教学中也被称为调查报告。

我国的管理者通常把新闻报道分为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绝大多数调查性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是负面的、丑恶的社会现象,主要是揭露隐在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性质上属于负面报道主。

正因为此,调查性新闻也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所以它也常被人们称作揭黑报道。

如果把这些矛盾和问题比作社会生活中隐藏的地雷,那么调查性新闻无疑是一种敏锐的探雷器,而从事调查性新闻工作的人则不愧为处在阵地前沿的探雷者。

本文讨论的范围是负面调查性新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包括正面和负面的作用。

笔者的基本观点是:调查性新闻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对社会生活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这两个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合理适度的调查性报道对社会生活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是大有可为的。

调查性新闻所包含的第一个矛盾是新闻现象与本质目的的矛盾。

调查性新闻总是力图以报道负面的、丑恶的内容来揭露矛盾、问题,引导舆论批判不平等不合理现实,从而促进社会更加公平合理地、良性地发展,实现正面的、积极的本质目的。

这是调查性新闻最基本的内在矛盾。

调查性新闻之所以能够达到上述目的,实现矛盾的统一,在于新闻的公开性及其作为舆论监督工具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

问题和矛盾被揭露并公诸于世,必然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警觉,迫于舆论的压力,政府也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

探出“地雷”,掀除“陷阱”遮盖物,是调查性新闻的职责所在,也是新闻“耳目喉舌”作用的具体体现,而除雷填阱的工作则需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来完成。

即使一篇调查性新闻只是针对个别重大事件而作,其影响也是广泛甚至是普遍的。

它不仅影响个案的解决,而且提高人们的警觉,促使人们审视身边有无类似问题,并避免重蹈覆辙;甚至触动一些不合理的具体制度,促实其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孙志刚事件的报道导至收容制度的取缔;2001年初,《中国经济时报》刊登的《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引起了时任国家总理朱镕基的关注,160多名涉案人员受到法律制裁,朱镕基下令整顿证券市场;2002年12月6日,《中国经济时报》刊登王克勤的调查性报道《揭开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披露了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虽然掀开的仅是全国出租车行业黑幕的一角,但其意义,普适全国。

调查性报道范文

调查性报道范文

调查性报道范文前言调查性报道是一种重要的新闻形式,它通过深入调查和采访,揭示社会问题的本质和真相,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反思。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案例为例,介绍调查性报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案例背景最近,一家知名的快递公司因为“丢件门”事件而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据报道,该公司在快递过程中频繁出现包裹丢失、损坏、延误等问题,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损失。

为了了解这个问题的真相,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调查过程第一步:确定调查方向在开始调查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调查的方向和目的。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调查方向是:了解该快递公司的运营模式、管理制度、员工素质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导致快递服务质量下降。

第二步:收集信息为了收集信息,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包括:•采访消费者:我们通过社交媒体、电话等方式,联系了多位曾经使用过该快递公司服务的消费者,了解他们的快递经历和遭遇的问题。

•采访员工:我们联系了该快递公司的多名员工,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工作压力、工资待遇等情况。

•调查公司资料:我们查阅了该快递公司的官方网站、年报、公告等资料,了解公司的运营状况和管理制度。

第三步:分析问题通过收集信息,我们得到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接下来,我们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纳,找出问题的根源和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我们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核实和验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问题的多方面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和维度来分析问题,避免片面和主观的观点。

•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点:我们需要找出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点,避免陷入表面现象和细枝末节。

第四步:撰写报道在完成信息收集和问题分析之后,我们开始撰写报道。

在撰写报道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标题的准确性和吸引力:标题是吸引读者的第一道门槛,需要准确、简洁、有吸引力。

•文章的结构和逻辑:文章的结构和逻辑需要清晰、连贯、有层次感,避免杂乱无章和跳跃性。

•事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报道需要客观、中立、真实,避免主观臆断和夸大其词。

调查性新闻报道范文

调查性新闻报道范文

调查性新闻报道范文文章一:调查性新闻报道的意义与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媒体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在繁华日益的媒体乱象之中,调查性新闻在媒体领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调查性新闻在当今的新闻报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使媒体走到现场,深入到真相所在的角落,挖掘出事实真相与粉饰的假象,而且可以促进新闻业的发展和公共舆论的监督力度。

调查性新闻作为一种热点追求和突破,每时每秒都在发生着。

探讨调查性新闻报道的意义和挑战,是新闻界界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调查性新闻报道中,无论是收集到的现场证据,还是真实的人物言论,都需要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力。

因此,新闻媒体不仅要准确还原事实,也要抓住新闻的关键,然后以适当的方式呈现给公众。

然而,调查性新闻报道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除了新闻媒体自身的精心组织和调查之外,调查性新闻还面临着关于道德、隐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舆论压力,这些挑战都需要新闻媒体一一面对。

比如说,新闻媒体在采访和报道问题性议题的时候,可能会涉及到权益、隐私、个人名誉等方面的问题。

这就需要媒体时刻保持道德水准,同时协调好公共利益和个人隐私的关系。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对调查性新闻报道作出全新的思考,也需要对媒体社会责任加强警醒。

在保护公民权益的同时,需要坚持正确、科学、知识渊博的理性判断,推进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的有机统一,从而保持新闻媒体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

总之,调查性新闻报道的工作是新闻界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保持高质量的调查性新闻报道,有利于繁荣新闻产业和公众利益的维护。

同时,调查性新闻报道也面临大量的思考和挑战。

保持自身道德高度,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才能赢得公众信任,同时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文章二:调查性新闻报道的特点和要求调查性新闻报道是一种特殊的新闻报道,具有很高的观察力、反应力和预见力。

与其它新闻报道不同,调查性新闻报道需要深入挖掘某一事件或状况的真相,涉及到大量的调查和采访工作。

要想做好调查性新闻报道,首先要有强大的天赋和坚定的信念。

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类型

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类型

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类型消息类新闻一、消息类新闻在报道上的特点是:“快”、“短”、“活”。

消息类新闻所报道的对象多为动态事件,因此时效性是其重要的衡量指标。

作为电视新闻报道的尖兵,及时反映新闻事件进程是对电视新闻最基本的要求。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时效性?1、第一时间的快速反应一般来说,消息类新闻要提供与新闻事件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但出于时效的考虑,如果这些要素来不及一一核实,可以有所取舍。

因为信息量越多,需要核实的内容就越多,准确报道的时间成本就越高。

所以,在突发事件进行第一轮报道时,内容往往比较精炼。

例如以下这个例子:2010年24日22时10分许,一架载有91名乘客和5名机组人员的河南航空公司VD8387航班,在黑龙江伊春林都机场降落时发生坠机事故。

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抵达坠机现场,耳闻目睹了事发12小时的“生死时速”。

(附视频)我们注意到,这条新闻只有时间(21时36分许)、地点(黑龙江伊春林都机场)、事件(发生坠机事故)。

因为这些是受众最感兴趣的,也是新闻时间的核心所在,所以要在第一时间抢发出去。

而其他信息可以展开后续报道。

2、编排手断。

对于那些突发性事件,要敢于突破常规,尽快播发。

如果该突发事件安排在栏目中,那么就要将其安排在靠前的位置甚至是头条。

3、技术手段4、报道手断二、短1、集中主题2、巧选角度三、活新闻专题新闻专题是就某一条新闻题材所做的充分报道,这种报道你叫详尽而且有深度。

它或对新闻事实做出比较详细、系统的解析和分析,或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追踪报道。

一、综述式。

综述式即对某新闻事件、问题做比较全面、系统的反映,它往往是在了解全局的基础上,对某一典型事件在全局中的位置、作用及其可能的影响、走势进行分析、预测综述式的主要功能有:1、梳理(时间、主题)以汶川大地震为例,节目一开始对汶川大地震得受灾情况作了一个综述,然后就是通过救援的画面来分析地震所带给人们的伤痛。

节目收看督查情况汇报

节目收看督查情况汇报

节目收看督查情况汇报
近期,我们对节目收看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督查,以了解观众对各类节目的
收视情况和喜好,为今后的节目制作和播出提供参考和指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电视剧依然是观众收看的主要内容。

尤其是
一些热门的言情剧、古装剧和悬疑剧,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而且,观众对于演员的表演水平和剧情的吸引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对于质量较低的电视剧,观众的观看意愿大大降低。

其次,综艺节目也是观众喜欢的内容之一。

尤其是一些真人秀节目和选秀节目,如《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等,受到了年轻观众的热烈欢迎。

而且,观众对于综艺节目的趣味性和真实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对于过于矫情和做作的综艺节目,观众的接受程度较低。

再次,新闻类节目和纪录片也是观众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一些热点新闻和社会
问题的深度报道,以及一些真实纪录片的播出,受到了观众的积极关注。

观众对于新闻的客观性和纪录片的真实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对于夸大事实和歪曲事实的节目,观众的信任度较低。

最后,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广告播放是观众最不喜欢的内容之一。

尤其
是一些插播广告和过度重复的广告,受到了观众的强烈抵制。

观众对于广告的质量和数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对于低质量和过度频繁的广告,观众的抵制情绪较为明显。

综上所述,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我们将进一步优化节目制作和播出,提高节
目的质量和吸引力,满足观众的收看需求,努力打造更多受欢迎的节目,提升收视率和观众满意度。

希望各位同事能够共同努力,为观众呈现更好的节目内容,实现节目收视的持续增长和提升。

调查性报道的概念和特点

调查性报道的概念和特点

调查性报道的概念和特点
调查性报道又称“揭丑”报道。

它是西方国家报刊上的一种特殊报道形式,专门用来揭露社会阴暗面、政府里的黑幕、大企业的罪恶勾当以及黑社会的内幕等等。

报道者通过自己比较长期而完整的亲自积累、观察与最近的调查研究,对某一或某类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深入、系统或深入详细的报道。

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

近几十年来,尼克松政府的水门事件,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都是调查性报道的杰作。

最有名的是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

《华盛顿邮报》的两名年轻记者罗伯特·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通过揭露这件丑闻把尼克松赶下台,还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

种类:
(1)调研式调查性报道。

这类报道意在调查清楚事实的真相,既不刻意批评,也不着意表扬,好处说好,坏处说坏。

报道的目的不是为了揭发内幕丑闻,而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兴利除弊,意在通过对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深入调查、剖析,使问题得到关注,用建设性的主张求的社会共识,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讲求系统与全面。

(2)追踪式调查性报道。

这类报道不以全面、系统取胜,而对新闻事实的深入追踪调查乃至于隐性采访、体验见长。

往往字数较少,篇幅较短。

(3)揭露式调查报道。

这类报道重在揭露、批评各种违法违纪、有悖社会道德等的活动与丑闻。

中国,揭露式调查报道要在恪守国家法律、党的纪律的大前提下进行。

(4)批判性调查报道。

这类报道主要在於纰露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与不道德的行为。

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侧重及要求

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侧重及要求

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侧重及要求作者:黄迎峰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05期摘要:调查性报道就是把用很长时间所积累起来的足够的消息来源和文件,向公众提供出某一事件的解释,而且是一种强有力的解释。

这种解释是从西方国家起源开来的,但是更多的人们把这种调查性的报道也叫做揭丑报道。

而人们经常说好的新闻作品是“三分采访和七分写作”才能完成的。

尤其是对于一些调查性报道的大事件,你能不能掌握到报道的主动权,就看你能不能在采访当中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从而占领制高点。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采访;要求目前,我们国家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信息化的时代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这样,有效地带动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

很多的群众对调查性报道的内容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

更多的人想要在了解调查性报道的现象以及过程的基础上,还想要了解清楚这种调查性报道内容产生的原因和可能会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等等。

因此,本人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对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侧重及要求进行了阐述。

具体内容如下:一、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侧重点(一)采访方法的选择在采访过程中,如果还没有找到核心的当事人,那么就要抓紧时间先从外围了解情况,可以到事件现场寻找目击群众,从目击群众入手,一点一点地了解清楚事情的所有情况,在这当中,要尽力寻找线索,直至最后找到事件的当事人。

但是在有的时候,一则调查性报道能否突破,最关键的就是能不能找到了解内情的反对派,如果在采访过程中找不到这个反对派,那么这个堡垒就是非常坚硬的,而如果找到了这个反对派,那么攻破这个堡垒的缺口就打开了。

还有,有时候不必对采访对象直奔主题,可以通过其他的话题作掩护,然后在对方放下防备的情况下扣出自己需要的信息。

所以,采访人员在采访时,选择好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二)采访过程中要及时地对线索的真实性做出判断一定要仅仅扣住事件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对要采访的对象进行采访。

做好选题的前提条件就是具有真实性的新闻线索,那么应该如何来判断所获得的这条新闻线索是不是真是的呢。

调查性报道原则

调查性报道原则

做调查性报道时,有以下几个原则。
1)事实原则
调查性报道必须只报道事实,不能演绎,不能引申,不能判断。要用动词不要用形容词。有些新记者会认为,只陈述事实显现不出自己的思想水平,更无法摆明自己的观点。而事实上,记者的倾向性是隐含在对事实的取舍上。相信读者会根据事实作出判断。记者是读者的眼睛,不是大脑。要替读者去看,不能替读者思考并得出结论。况且,进行理论或描写是很危险的操作方式,很容易引发新闻官司。
这三条必须同时成立才能称其为调查性报道。比如一个国土资源局局长侵吞了农民征地补偿款,公众利益受到了损害。但如果他已经因此被判入狱,记者根据法院判报道该事实,不能称为是调查性报道。只有在事情还没有被揭露出来,该局长仍在试图掩盖的时候,记者的独立调查才能称为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是媒体最有魅力的地到稿子里的每个关键的点,均要向涉及到的所有人求证,并把他们相同或不同的证言表达在稿件中。还以上面为例。记者采访了刘老汉,还应采访村主任,问他是否在当时当地说过那句话。同时还要采访一些据刘老汉说当时在场的村民,向他们求证。假如村主任不承认,说是村支书说的,也要采访村支书。总之,要向被涉及的所有人求证。
2)中立原则
对每个采访对象都要保持同样的距离,保持同样的质疑精神。目前值得警惕的一种倾向是,很多记者会一下子站到弱势群体的一方。的确,在这种采访中,弱势群体一方通常是有道理的,但如果记者先拥有了这种先入为主的判断,就容易失去中立的立场,而这是值得警惕的。
3)主体原则
一篇调查性报道,最好只写一件事。否则主体不突出,也很容易给被批评对象找到枝节的漏洞反戈一击,造成被动。比如说一个村委会主任侵吞了农民集资款,就围绕这个展开调查,没必要讲他还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
总之,调查性报道是一个综合性法治新闻报道最核心的竞争力所在,同时也是最危险的报道。以上八项原则,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媒体可信度并降低风险。

电视新闻的调查性报道

电视新闻的调查性报道

浅谈电视新闻的调查性报道【摘要】电视新闻调查报道作为新闻节目的一种重要形式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着。

本文就电视新闻调查报道的题材以及叙事方法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叙事策略1.引言我国电视新闻从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飞速发展,为了满足观众不同的需求,新闻报道形式也逐渐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

从《新闻联播》逐渐发展出《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1+1》等多种形式的新闻节目。

新闻的报道类型也从最初的简单报道发展成深入调查研究报道。

1996年《新闻调查》栏目的开播便标志着一种新的电视新闻节目样式也在中国电视新闻界迅速成长,它就是电视新闻中的“调查性报道”。

本文将简要探讨电视新闻的调查性报道。

2.调查性报道的题材界定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源自于西方,但是由于文化和政治制度的不同,调查性报道的界定也不尽相同。

差异尤其集中地体现在待查性报道的题材上,即:调查性报道的题材一定是揭露性的么?我国正在建设法制社会体系,面临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就是腐败问题,所以中国的受众最关心腐败的题材。

可见,揭露性报道确实是调查性报道的一个倾向,对播出的调查性报道的分析也显示了这一特点。

那么如何看待我们的调查性报道中主题性的、中性的和正面的报道呢?比如《恢复高考二十年》、《中国的品牌》、《生命的公主》和《大官村里选村官》(以上各节目均由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播出)等,都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调查性报道。

尤其是《大官村里选村官》,此片获得了1998年蒙特卡洛电视节的女神银质奖,成为正面调查性报道的成功典范。

主题性、中性、正面性的调查性报道在中国新闻界的兴盛发展,一方面自然是处于特殊的文化背景、政治体制下的中国新闻界的现状所致,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调查性报道本身在题材上更大的包容力和内涵。

与此相比,西方的“以揭露性主题为核心”似乎过于严格地限制了调查性报道在题材上的广泛可选性。

3.调查性报道的叙事结构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满足观众对真相的而求,展示事件的过程之美。

中国调查性报道初探——浅析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

中国调查性报道初探——浅析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

( ) 查性报 道 的界 定及 发展 一 调 调 查性报 道 (n et a v eot g 起 源 于 l Iv sgt eR p rn ) i i i 9
的就是对“ 门事件” 水 的报道 , 通过揭露丑 闻而把 在位的总统尼克松赶下台 , 这在历史上恐怕还是第 次。而 当时 的调查 性 报道 也对大 众有很 大 的 影 响 ‘ 。
集团 的声 讨 ;世 界 报》 《 对标 准石 油 公 司 、 尔 电话 贝
公司 的垄断行 为 以及 纽 约 市 议 员 受 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同 承包 商
性报道总是和“ 揭丑” 系在一起 。由于这些媒体 联 本质上是为 了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服务的, 因此追求 商业利润就成了这些媒体的最终 目标 , 于是为了提 高收视 率或者 发行量 , 他们 会不厌其烦 地将 “ 揭 丑” 或制造轰动效应放在首位 。所以 2 世纪 6 O 0—
罪恶勾当以及黑社会的内幕等等。 [ ( ) ”】 呦
l 纪末 的 美 国 , 种 新 兴 的特 殊 报 道 形 式 9世 一
也就是调查性报道开始在一些报纸上运用并取得 了较好 的社会反 响。其 中有 当时 的《 约时报 》 纽 《 纽约导 报》 纽约 晚邮 报》 合对 市 政 府及 塔 曼尼 《 联

502 3o2
[ 献标 识码 ] A 文
[ 文章编 号 ]10 4 3 (09 0 0 8 0 04— 4 4 20 )6— 18— 4 越 腐败 , 纸为 了 维 护 大众 的利 益 , 须 用 调查 性 报 必 报道 的方式 来 揭 露 不 为人 知 的种 种 内幕 。最有 名

调 查 性 报 道 的 渊 源 及 其发 展

世纪末 的西方 国家 。 “ 查 性 报 道 又 称 ‘ 丑 ’ 调 揭 报 道, 它是西 方 国家 报 刊 上 的一 种 特 殊 报 道 方式 , 专 门用来 揭露社 会 阴 暗 面 , 府 里 的黑 幕 , 企业 的 政 大

调查性报道名词解释

调查性报道名词解释

调查性报道名词解释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报道,旨在把观众带到一个真实的、深入的话题当中,以更好地理解话题,并发现其中潜在的问题。

有时,调查性报道会着重于一些长期存在但人们可能不太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但又不容易被发现。

调查性报道通常从记者和其他媒体人员的角度出发,充分了解某个话题,以便分析、解释、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调查性报道一般是由经过多方收集、筛选、分析等过程确定的,需要深入调研事件背景,以解析实际情况,揭露事实真相。

通常,如果面对某个社会问题,一篇调查性报道会充分挖掘事件背景,仔细研究历史、文化、社会现象等因素,以及寻找受害者的视角来理解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调查性报道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它强调的是事实,而不是意见。

调查性报道不是由报社或媒体的主张,而是由记者和其他媒体人员根据客观事实、案例和异议来勾勒出来的一种“独立”叙述。

在调查性报道中,记者也必须像调查员一样,客观探究事件的真相。

他们必须搜集有关某个话题的各种信息,从多个角度对比相关记录,核实受访者的证言,并最终绘制出客观的叙述。

记者还需要尊重社会公共利益,避免把隐私信息披露给公众,以免引起更多问题。

总之,调查性报道反映了记者和其他媒体人员对社会现实的调查性理解,了解到社会问题背后的历史、文化、社会因素,寻求各方面的答案,以及对前景做出更明智的安排。

它是一种客观公正的报道形
式,它的出现,既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也可以增强公众的自觉性,给公众提供实质性的知识。

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调查性报道的文体范畴辨析文/刘涛调查性报道首先诞生于西方,并逐渐形成一种独特、成型的新闻样式和调查文体,其成熟的理念和运作离不开内在的品格支撑和实践突破。

在西方,调查性报道继承了“揭露丑行新闻”中媒介自发而本能的最激进、最严肃的质疑姿态和调查意识,其锋芒直指那些社会、政治、经济、司法活动中鲜为人知或被遮掩的丑行和内幕。

无论是报纸或电视媒体,纷纷将调查性报道视为履行媒体使命、平衡舆论生态的最佳途径。

媒体对这种调查文体的追求也吻合了民众善良的求真心理和价值判断,新闻界最高奖“沃克莱新闻奖”(The Walkley Awards)的年度评选中,最佳新闻奖的90%授予了调查性报道,而且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同样是调查性报道占据明显优势。

回首CCTV《新闻调查》的探索历程:从调查节目日趋走向调查性报道。

8年来栏目的定位语和节目类型不断调整,旨在创建自身独特的“形象识别”特质,其间闪烁的理念和智慧清晰可见。

在CCTV《新闻调查》开播5周年电视深度报道研讨会上,制片人赛纳概括了栏目个性化发展的设想:在形式上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调查性文体。

笔者认为这种调查性文体不仅仅体现在:①以出镜记者的调查行为结构“故事”,并承载新闻事件的取证功能和叙述功能;②调查环境由友好性报道陈述转为对抗性真相发掘;③调查方式也不同于“喜鹊式采访”,而是“啄木鸟式采访”。

同时,这种个性化调查文体的呈现形式及品格追求,更取决于我们对其五种文体范畴的审视和态度。

新闻·调查勿庸置疑,“新闻”属性是调查性报道的本能取向,而“调查”则是其区别于其它消息类报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特质。

“新闻性”客观上决定了“调查性”的价值维度取向,同样,“调查性”的有效组织又可以重塑并发掘别样的“新闻性”,并且成为“新闻性”的形式载体和价值诉诸。

调查性报道中二者的“无缝联结”共同实现了其终端播出的“价值回收”,而这种联结的前提便是对调查性报道节目的受众分析。

调查性报道写作

调查性报道写作

调查性报道写作 一、调查性报道的定义 二、调查性报道的由来 三、调查性报道的特点及种类 四、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与写作 五、调查性报道的“优点”与“不足”
关于调查性报道的定义
• “指的是一种更为详尽、更带有分析性、更要花费时间的 报道,因而它有别于大多数日常性报道。” ——【美】布赖恩·布鲁克斯:《新闻写作教程》 • “不是依赖当局发表的材料写报道,而是记者亲自进行调 查,逼近真相;不像独家新闻那样只依靠到手的单个秘密 材料,而是通过彻底的调查采访,揭示事件的整体情况。” ——【日】川岛保良:《大众传播视点》 •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 新闻报道形式。” ——《新闻学大辞典》
2.进行细致的分析
调查性报道不能缺少细致的分析,但又不能像新闻评 论那样进行主观的论证。调查性报道的分析总是在用事实 说话。因此,记者在调查性报道中的分析能力,直接体现 在对于事实的安排上。一般说来,记者总是用以下两种方 法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
(1)在事实面前比较不同观点,并从中得出结论
存在不同观点的对立,是导致调查性报道写作的根本 原因。调查性报道要在事实的比较中让读者得出自己的结 论。1987年普利策调查性报道奖《任人唯亲》中就使用了 这样的方法: 爱德华·哈里根式中级民刑法院的检察官,他遇到了 一个人事问题,现在他认为解决的时候已经到了。 事情是这样的:据他所知„„ 但是,当哈里根准备就此事找他谈话时,却遇到了意 想不到的事: 卡森的父亲,„„
调查性报道在中国
• • • • • • 60年代初《人民日报》记者连云山“内参” 1980年《工人日报》公开报道“渤海二号”沉船事件 1981年《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 90年代及以后《冰点》 《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 此外,除了报纸媒介外,还有电视性调查报道,如中央电 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等。

07如何进行调查性报道(王克勤)

07如何进行调查性报道(王克勤)

如何进行调查性报道中国经济时报首席记者王克勤第一、为什么要做调查性报道简单的说,是民众的要求,是社会的要求,是历史的要求,是进步的要求,是冲破强势阶层对于公众蒙蔽与欺骗的要求,是媒体与记者自身本能的要求。

有几点体会:1,老百姓深切的渴望,渴望媒体作为公众的守望者,坚定地守望公众的利益。

2,特权、腐败、不公平等各种罪恶正在广泛的严重的伤害公众的利益,在不断的制造罪恶。

3,媒体应该揭示真相,监督公共权力的滥用和对公众的掠夺。

4,媒体永远是社会进步,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尤其我们做媒体的人,不能小看媒体的力量。

5,我们不仅是记录者,更重要的是守望者。

第二、如何做调查性报道一、如何调查取证要坚持“十一个原则”其一、深入的原则第一点,深入深入再深入。

这是从纵向来谈。

要了解事实的真相,必须不断的深入下去。

南方周末有一句话叫做没有深入就没有深度。

所有的调查性报道,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深入的揭露问题。

要逼近真相,要挖出问题的核心和症结所在,就必须不断的深入,所以对资料的大量占有才能还原事实真相。

美国《费城问讯者报》的记者洛丽塔·托夫尼总是和可能提供消息的人士对面的交谈,在他们身上花大量的时间。

她给《华盛顿邮报》写了一篇报道,讲在马里兰州的一个监狱里发生了大范围的强奸事件,她揭露了在法律执行者知情下发生的罪行——这些罪行本身都是警察和法官所知道的。

为搜集证据,她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下班上门找不愿意提供资料的目击者。

结果她写出一流的新闻故事,证据确凿地报道了马里兰州乔治王子拘留中心经常发生的强奸罪行。

最后托夫尼写出了她的主编认为不可能的报道,报道引述了犯罪者、受害人、难辞其咎的执法人员的说话,全部都是有姓有名和正式的记录。

托夫尼说,当这则报道刊登出来的时候,所有的文件“像送大礼般交给政府,包括所有的东西,医疗记录,受害者的名字,甚至强奸者的名字。

”最后事件的公开迫使政府采取行动,设法亡羊补牢。

最后所有强奸者都被宣判有罪。

分析一档调查性报道节目的结构特征

分析一档调查性报道节目的结构特征

分析一档调查性报道节目的结构特征作业要求:分析一档调查性报道节目的结构特征《新闻调查》作为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用。

这里,以《百万大移民》(《新闻调查》11/05)为例,对深度报道进行分析:1,选题上:内容深刻,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这期节目的选题是移民——宁夏西海固地区百万大移民,在我国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在1972年联合国考察该地区后,定论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但是在这里至今还生存着百万居民。

“在宏观经济逐年增长的今天,西部山区的乡村里,还有人年复一年,过着这样的艰难生活。

他们不应该被遗忘”。

这些情况还较普遍的存在于中国的西部山区。

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宏观经济的增长,但我们也应看到东西部差距的扩大,我们应更加关心这部分被遗忘的人们。

宁夏,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前进,但是对于这部分生存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的人们,40年来,百万移民,已经、正在、将要搬迁到适合居住的地方。

这个选题,反应了西部山区的贫困生活,也反应了政府在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而当地的移民由开始的扶贫移民,到后来改为生态移民,也为这种移民模式提供了经验与范例,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2,叙述上:传播信息丰富,具有强力的故事性与冲突性这类报道在叙述上,运用调查、评论、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冲突及其相关的影响、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立体化报道新闻事实。

电视可以对某一事件进行深度挖掘,进行多侧面、多色彩、多层次、交错、立体式的集中报道。

这期节目通过在一个即将要搬迁的村子里,原本46户人家,最后工作人员只找到了两家。

其中一家的故事来叙述的。

他们即将搬迁到的地方红寺堡——宁夏最大的移民安置区。

如何做好调查性报道——以天津电视台《视实》为例

如何做好调查性报道——以天津电视台《视实》为例


选题 与表 达
1 选题 、
达中 ,不急于告诉观众结果 ,而是通过悬 念 ,将事件未来发展 的多种可能全部呈现 出来 , 让观众在心 中先打个问号 , 并带着这 个问号 , 期待在节 目中找到答案 , 从而关注 事件 的发 展进程 。 《 实 》 在 视 热点 《 公租 房, 看你的 》 天津市 出台新的公 租房政 中,
分三个板块 , 中第一部分为 “ 其 热点 ”, 每 期一个 主题 , 主题来 自于当下最具时效的
社 会 热 点 问题 , 记 者 调 查 的 方 式 , 还 以 在
的社会责任 。 还以热点 《 公租房 , 看你 的 》
为例 , 目通过关注 “ 节 夹心层贾 世意一家 的住 房梦”, 反映 的是在房 价不 断攀升 的 背景下 ,我 国政府大力发展保障房建设 , 保障中低收入夹心层住房问题的现实。
被故意划伤问题等等 。而贴近性和客观性 是指选题要接地气 ,要真实客观反 映老百 姓身边的问题 , 得到百姓的共鸣 。
2 表 达 、
条件审核 、 摇号选房等步骤 。 贾世意能否通 此 , 在确定 选题时 , 就要 考虑如 何将事 件 过审核 , 最终选上一套房子 , 实现 自己的住
房梦 ?贾世意一家 的期待和命运推动着故 事发展 ,一直到天津市首批公租房摇号现 场, 贾世意幸运在一百多名 申请者 中, 摇到 了第 1 号 ,自己的住房梦终于实现了, 6 到 此悬念才被解开。
人 民币升值 、P 物价指数 、楼市调控等 , CI

房 申请标准 ,又买不起经济适用房的夹心 层——贾世意 , 看到了改善住房的希望 。 但
1学会寻找新 闻事件 中的故事元 素 、
新闻调查性报道就像剥洋葱那样 , 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调查》:从调查节目到调查性报道2003年,我们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面临一次转型,这个转型有这么一些背景,一以市场导向来考评栏目,搞了末位淘汰制,栏目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为每个栏目必须面临的问题。

我们碰到几个问题,首先是我们栏目本身的分离,比如说我们的王志、董倩被分离出去了,然后《也分离出去了,再就是新闻频道的开播,我们的竞争对手增加了若干倍。

另外一个就是央视一套版,使得《新闻调查》和《同一首歌》、《幸运52》、《开心辞典》这些综艺性、娱乐性的栏一个时段来进行竞争,非常残酷。

我们2003年就面临什么样的选题、什么样的形态是《新闻调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为此,我们对七年的节目进行了一次梳理,今天这个报告就是这个梳理的结《新闻调查》的发展历程《新闻调查》的发展阶段,我们梳理成三个时期:探索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

探索时期相对比较长,从1996年到2000年。

这个栏目在1996年5月17日开播,提出走”的战略。

这“三步走”的战略是怎么提出来的呢?在1996年年初的时候,决策者们就想做道,但是第一批样片出来了以后,都没能通过审查,说明当时的舆论环境和舆论氛围是不适宜做的大型调查性报道的。

后来我们主任就提出了一个“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做主题性调查,因年正是中国很多改革走到一个关口的时候,很多国计民生,比如医疗改革、住房改革等,是大家的,在这个时候有很多社会问题也是整个国家比较关注的,新闻调查就对这些深度问题进行了深注,所以主题性调查非常吻合当年形势的需要。

在这个时候,我们提出来一个广告语,提出我们打就是:重大新闻事件全面深入,改革话题难点疑点解惑,大时代背景下的人物故事一波三折,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

当时的选题方向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就是关注改革的进程,关注运和复杂问题的深层探究。

在这5年当中,这些节目,这些具有理性分析精神的节目,它为中国的电视带来什么?是理性精神的培养,冷静、平衡、深入、客观、质疑,像这些调查节目的品质,我们在这5年当说基本上已经建立起来了。

在这5年当中,除了刚才说的这些选题之外,我们还对深度新闻报道的其他样态也进行方位的探索。

一个是主题性调查。

比如说一个城市交通发展能不能把公交放在第一位,这是表达了一执政理念的转变,转到以民为本的主题上。

再如铁路面临重大改革,也是我们国企老大在市场经下,不得不做出这种痛苦艰难的选择。

这两期节目是我们主题性调查的代表性作品。

再一个是舆情性调查,就是对带有政策性的众说纷纭的社会问题的调查,比如说上海的好,我们搞了一期《一言难尽择校生》;我们还在上海搞了安全套该不该进校园的调查报道。

像多种观点、有多种争议的选题,我们把它称之为舆情性调查。

第三就是历史揭秘,像《恢复高考20年》、《羊泉村记忆》(中国首部对中国慰安妇存状况的全景式的记录)等等。

第四是事件性的调查。

我们选择了一些比较具有时代特质的代表性的事件,比如说《胡忘录》,是说一项技改工程花了若干年的时间,盖了五百多个公章,结果到后来导致国家的投入成是批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个回溯式的调查。

再一个就是《眼球丢失的背后》,是说北京一了救病人,没有经过死者家属同意到太平间私自偷取眼球。

像这些节目它都有事件作为依托,而事件深层次的挖掘,反映中国法制、人情、伦理的一些冲突。

第五是纪录式的调查,之所以称为纪录式调查是由于这种片子内核就是纪录片,我们用者来给它包装起来。

再一个就是《面对面》的鼻祖,就是我们说心理层面的调查,也就是一对一访。

最后就是内幕调查,这也是我们今天大量制作的节目,就是调查性报道,这种报道在这出现过一期,就是1998年由王莉芬制作的《透视运城渗灌工程》,这是一些地级政府为了虚假蒙骗了国家,也蒙骗了广大农民,后来耗资2个多亿。

这个节目播出以后,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有关行为也得到了制止。

在2000年之前,我们从主题性调查逐渐走向具有新闻性的事件调查,然后进入到一些故事。

2000年到2002年,这个时候有一个转折,就是我们提出了“探寻事实真相”的口号。

这怎么提出来的呢?当时,中国好多专家都认为《新闻调查》的定位模糊不清,似乎什么都能做。

介绍的,我们曾经做过那么多的新闻样式,几乎囊括了所有新闻事件报道的样式。

有专家就说,是你们的特色,不清楚。

为了给《新闻调查》找一个识别的信号,找一个识别的特征,我们给这行了排除法,就是要弄清楚强化什么、排除什么。

提出这个口号以后,我们对什么是真相,进行了自己的一些认知和梳理。

真相,我们认直或正在被遮蔽的事实,有的是被权力遮蔽,有的是被利益遮蔽,有的是被道德观点或者偏见遮是集体无意识的遮蔽,有的是被狭窄的生活圈子或者是技术遮蔽。

之所以我们对真相的遮蔽有这么是想通过这种阐述来对我们以往的节目也能有一种解释,所以这种解释相对来说比较宽泛一些。

“探索事实真相”这个广告语打出来后,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我们2001年的创作就次高峰,就是越来越接近调查性报道本质的一些代表性作品。

比如《温岭黑帮真相》、《海灯神们最早播出的揭露司法腐败的节目,再如《最后的警示》,是对上海榕树下网站上推荐的一名艾独家专访。

像这些节目,都越来越靠近揭内幕的调查。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也发现这种所谓揭内幕的作品、探索事实真相的作品,非常符调查性节目的期待,也符合一个调查性节目的定位。

如果我们做的节目是一个未知的、有迷惑的的话题,就特别适合由新闻从业人员来挖掘,对它进行深入的挖掘,也符合我们早期提出来的“的新闻”这一定义。

到了2003年,由于残酷的竞争背景,我们把调查性报道提出来,试图对中国的电视调进行一种全面的实践。

刚才说到我们从2001年以来的代表作,像《远华大案》、《南丹矿难》的确是揭内幕这些节目算不算是调查性报道呢,根据我们的理解,它不算是调查性报道,因为它不是记者的独它是中纪委、司法机关报告完了以后,我们跟进,就是俗话说的“打死老虎”。

调查性报道为什么会有比较高的声望,受到所有新闻从业人员的尊敬呢?就是因为它能个媒体和记者的品质。

于是从2003年开始,我们就提出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

我们当时提了一最高目标就是一个月有一期有影响力的调查性的报道。

如果实现不了,就争取两个月一期或者是一期。

我们认为,在当今中国电视深度报道的这个市场上,唯有做调查性报道,既符合我们栏目求,也符合我们栏目长远的发展,才能够使我们的这个节目在中国的深度报道的市场上占领一席对调查性报道概念的不断理解在实践当中,我们对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做了一些梳理,进行了一些消化。

像美国的《60分钟》对调查性报道的理解,就是通过记者的调查来揭露社会某一集团盖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阴私。

他们认为,该监督的都是一些强势部门,比如说警察、企业集团、还有黑社会,因为只有这些大的强势集团才有可能干出给广大公众带来损害的事情。

对于这个定我们在消化的时候,又综合了包括一些平面媒体的定义,最后就挑选出三条我们认为调查性报道的最基本的要素:第一是记者独立展开调查,第二是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第三是这种行为是被为。

比如说有个人干了坏事,他出来自曝黑幕,悔过自新,我们认为这不符合调查性报道的要件调查性报道,就基本上围绕这三条来进行实践。

其实刚才所说的三个条件,是一个狭义的调查性报道,在西方的调查性报道里还有一种为属于广义的调查性报道,就是对复杂问题的深层次探究、对尘封历史的揭秘和未知世界的探寻2003年制作的《双城的创伤》,是关于青少年自杀原因的调查,这是个心理层面的调查节目,黑幕,但我们认为它也应该属于调查性报道,属于广义上的调查性报道。

2004年我们还做了一河流域由于几十年的污染,导致了一个癌症村村民莫名其妙死亡的报道,在这个调查中,也没有门的监督,只是跟卫生跟健康有关的这么一个现象,我们进行了调查,这种节目,也应该属于调查但是不属于揭黑幕的报道。

另外,我今天特别想提出来的,就是我们在消化这些理论的过程中,听到一种我们认为科学的阐述,叫做正面的调查性报道。

可能这位专家在写文章的时候,看到《新闻调查》播出了的节目,而《新闻调查》又是一个调查性报道栏目,所以就有了正面的调查性报道的说法。

我觉点跟我们传统的调查性报道概念有歧义,我们觉得,不存在正面调查性报道这么一个概念。

为了困惑,我们提出了“调查节目”的概念。

调查节目,第一它是对问题的报道,就是解决某种问题就是事实的印证,另一个就是它有调查的行为,采访手段的多样化。

比如正面报道如果用调查的的话,它可能是调查节目,但它不是调查性报道。

而调查性报道,只是调查节目中的一个部分,露黑幕和内幕,就是一个独立调查,并且这个调查有一个完整的过程。

我们之所以把调查节目和调查性报道的概念区分开来,其实就是想回答正面人物能不能节目的问题。

我认为是可以的,比如说对执法公平,我们可以用暗访和质疑的形式来进行报道,了调查节目的手段,所谓的中性或正面选题是可以做的。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黑龙江执法系统的节地官员进行了一次暗访,并且跟进做了一期节目。

还有一种高级形态的调查性报道,这些调查必须有独家的发现,完整的调查过程,个性化独立的媒体调查必须是媒体自身的调查而非他人调查的结果,这就把大量的所谓揭黑幕,实际上道的节目给除去了。

记者也要有职业的调查态度,有平衡的调查意识、独立的采访风格。

再一个的独家发现,任何一个成功的调查节目都必须有独家的调查发现,这种发现对于揭示真相具有推能够深化节目的主题。

还要有完整的调查过程,就是说我们的记者是调查行为的主体,他们的调穿整个节目的始终,记者在调查中,提出问题,求证问题,得到结论和判断。

比如我们做过的《的坠楼事件》,虽说没有完全推翻有关部门的结论,但我们提出了另外一种判断的可能。

为了促进电视调查报道,我们制定了栏目的定位、竞争策略、激励机制,我们还搞了主制,对揭黑幕的节目从经济上,从整个评价体系上倾斜。

因为时间不多了,就不展开说了。

最后,我们认为,调查性报道生产的基本要件应该有这么几个:一个是坚定清晰的理念是强大的物质基础,因为做调查性报道,是要耗时耗力的,要有一流的人才储备;另一个就是足容量;再一个就是宽松的舆论环境。

这些东西缺一不可。

通过我们2003年以来的调整,到目前们大概播出了91期节目,其中有37期节目是属于调查性报道节目。

在这37期调查性报道节目概有50%的节目的监督是有效的,是有反馈的,事情得到了制止。

我们2004年的调查性报道,民主进程、社会公正、权力监督、环境污染和三农问题。

(作者:张洁/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片人本文刊于《新闻记者》2005.10)(责任编辑: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