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人类不应该把自然视为单纯的资源供给者或者消费品,而应该将之视为我们的家园、我们的生存环境。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只有站在全局、系统的高度,才能全面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注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经济发展中,应该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第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道德支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目标是全面发展和自由的全面发展。
这个目标不仅包括经济发展和物质需求的满足,还包括精神和生态层面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享。
第四,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是人民群众的自主创造和参与。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加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河南农业2016年第7期(上)NONG YE ZONG HENG 农业纵横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中介环节。
在实践中,自然成为劳动的对象,是人们获得生产和生活物资的来源。
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是相互创造、同步生成的过程。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类无限地掠夺和破坏自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
因此,在生存和发展中,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去理解、适应和利用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着立法滞后和执法不严等问题,导致部分违法企业或个人交钱了事,违法成本低,不能从根本上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在技术方面,生态环保工作缺乏配套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从事环保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直接影响环保技术的宣传和推广。
(三)文化素质低下,环保意识淡薄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普通公民还是公务员,都不能够树立保护生态的主人翁意识,不能认识到建设美好家园是每一个地球人应尽的责进行了报复。
因此,人类在发展经济时,不能忽略环境代价及资源利用情况。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能够深入分析生态治理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正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不以地方政府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推进生态治理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发展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河南农业2016年第7期(上)NONG YE ZONG HENG 农业纵横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厂区经济向园区经济转变。
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推进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发展模式,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要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不仅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要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发展道路上,要从根本上改变依靠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创新经济,促进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实现生心协力,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息息相关。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与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与启示【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指导作用;启示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一)自然界具有物质性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这一观点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不断被证实是正确的。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
马克思承认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但更倾向于自然界与人类相比具有优先地位。
(二)自然界具有客观性马克思理论对自然界先在地位这一学说持肯定态度。
自然界孕育了人类和万物,所以人类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好生态系统,并将这一使命作为自己的终身职责。
人类要在维护生态系统中认识世界,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
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
(三)自然界具有实践性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化自然的概念,他認为人化的自然被人在实践活动中,打上了明显的目的与意志的标签,人化自然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从远古到现代,人化自然的发展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改造日益深入、人对自然的控制力日益增强。
远古时代“人们与自然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而在现今高科技时代,达到了人对自然界的深度改造和控制。
二、生态文明的含义、特征及理论意义(一)生态文明的含义生态文明是指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统一,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下,人类获得的各类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总和。
生态文明要求人类用文明的方式去改造千疮百孔的自然,它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生态文明是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总结与归纳,我们应该把生态文明与其他几个文明相融合,使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走向成熟。
(二)生态文明的特征1.生态文明具有可持续性。
生态文明建设中,人类从文明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促使人类努力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从而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实践。
本文将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内涵,探讨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以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等。
将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挑战,包括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包括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加强制度保障等方面。
本文将总结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解,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贡献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过度开发、滥用资源、破坏生态。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视为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之一。
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使得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不断追求高产量、低成本,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这种生产方式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的失衡,给人类和地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作为19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他的理论贡献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其生态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视角。
在面临全球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今天,重新审视和挖掘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对于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章首先回顾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过程,通过对马克思原著的深入解读,挖掘其生态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
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包括资源环境压力、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
通过对比马克思生态思想与现实生态环境问题,文章揭示了马克思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接下来,文章将深入探讨马克思生态思想中的核心要素,如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等。
通过对这些核心要素的分析,文章旨在揭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文章还将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案例,探讨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发展。
文章将总结马克思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这些对策旨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马克思生态思想概述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根植于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他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的变化也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
马克思认为,生态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得劳动者与劳动条件相分离,劳动者无法掌控自己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从而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极其丰富而深刻。
其主要内容包括:人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人之无机身体,二者共生共荣,内在统一;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中介,这一物质交换必须以伟大的自然规律和人类本性的需要为尺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根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在于依靠科学技术,扬弃资本主义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这一生态思想对于我们理性分析中国当前生态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愿景,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标签:人;自然;生态文明;现实启示继党的十七大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
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就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由于奉行赶超型发展战略,其发展之路在相当大程度上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环境受破坏的严重程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
寻求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我们需要向经典作家请教,汲取他们思想的智慧。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丰富而深刻,不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而且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路径,这对理性认识中国当前生态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愿景,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系统的生态思想的专门性著作,但是却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散见于其宏大的哲学、经济学等相关著作中。
其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1.人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人之无机身体,二者共生共荣,内在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指出,首先人是自然的产物。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
其次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而不是游离于自然界之外或凌驾于自然界之上。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理论,其核心概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把人类作为改变自然、建设社会的主体,同时也坚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原则。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发展不能脱离自然的基础和限制。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前提下,人类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这一观点强调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思路。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出了资本主义对环境破坏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指出了资本主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家往往以环境为代价来提高生产效率。
这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采、环境的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我国正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等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这一分析为我们认识问题的本质提供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对环境的破坏。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这种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根本解决环境问题的路径,并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人类需要依靠自然来生存和发展。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加强生态系统保护、节约资源利用和推动绿色发展等方式,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这种观点为我们认识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本质,及时采取保护环境、建设良好生态系统的措施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指出了资本主义对环境破坏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路径,以及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类与自然是互为关联、互为依存的关系,人类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将付出代价。
在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统一”。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只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我们要在追求经济发展的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要求,我们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
我们要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再生产,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我们要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产生活方式。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参考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思想指导,推动我们从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征服的理念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冲突中,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精髓,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为目标。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生产,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我们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工作,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我们要鼓励和引导绿色创新和绿色技术的发展,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我们还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
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加大对违法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促进全社会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2019年精选文档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2019年精选文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如今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趋于恶化,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即使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也在不断反思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
这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又一次得到我们的关注。
自然相对于人的优先性、人对自然客观规律的遵循、实践活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等这些思想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很大的帮助。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概念马克思认为的“自然”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原始的自然”,其二是“人为化的自然”。
原始的自然即为最纯粹意义上的自然,没有经过人类活动的加工,具有最初自然的本色;而人为化的自然就失去了最初自然的本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自然,这种自然当中具有人为活动的存在,即他所说的人为的“实践活动”。
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对自然进行了划分,并认为二者存在着不同。
反过来,二者虽然不同,但又有相互联系的地方,正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将二者联系了起来。
“外部自然界为实践所中介的含义是人通过自己的物?|生产的实践活动,使外部自然界与人统一在一起。
”[1]人类将自己的行为活动加入原始的自然中,使原始自然有另一番景象。
二、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主要是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究。
一方面,人属于自然界。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2]人必须依赖于自然界这个外在环境。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又是相互限制的关系。
自然具有其存在的客观规律,同时人类在自然界中也不是想干什么就可以的,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探究二者之间关系时,不断给我们以启示,即认识和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自身的客观规律、做到敬畏自然、保护自然,进而使人与自然处于和谐状态。
1、自然的先在性以及人对自然的依赖马克思始终认为人处于自然界中,人是从自然界中进化发展而来的。
也就是说是先有自然界的存在而后才有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马克思主义思想蕴藏着丰富的生态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在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实现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协调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自然观有深切的契合性,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发展道路,树立全民生态意识,并为构建和谐世界做出贡献。
标签: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和谐社会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前瞻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虽然二人并没有在著作中对环境生态问题做出专门和系统的论述,但是通过细致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理论,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要保持和谐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认为人存在于自然之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与人类的发展则是息息相关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而是共存共荣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看到了自然资源和自然承载能力的有限性,指出“人类并不拥有地球,我们只是使用它,为了后代必须保护好地球并维护它的完整”。
恩格斯也强调“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人类要爱护自然,爱护自然也就是爱护人类自身,同时也是爱护人类后代的利益,维系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坚持自然历史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将自然界纳入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绝不是相互对立,自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自然界不是某个人或某一时代独有的,而是所有物种共有、世代共享的资源宝库。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oc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总数的进一步增长,生态环境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危机,生态文明的重建刻不容缓。
马克思很多著作中包含有丰富而宝贵的生态思想,掌握和了解它们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对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以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和共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启示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涵自然观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自然观的内涵是指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广义自然观的内涵是指对自然界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总的看法。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人源于自然界马克思认为自然界作为人的必然的对象,是人自身的组成部分,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2、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但人和其他的自然存在物不同,人是有意识的自然存在物,人是具有自然力、生命力和能动的、具有改造自然力的自然存在物。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的关系,这种对象性的关系意味着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统一体,人和自然界互为对象,是相互依存的对象,各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前提。
3、劳动,是人与自然实现统一的途径首先,人通过劳动(实践)使自己从自然中分化出来。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此外,劳动的发展促进了语言产生。
随着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人成为自然界的支配者,所以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大自然的规律。
自然界是不能离开人的。
自然界需要在人的支配下才能发挥作用。
自然界只能为劳动提供材料,而人的劳动却能把材料变成财富。
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人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所以劳动是人与自然界的中介,只有劳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而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对于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非常重要。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
我们应该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途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保护环境是为了人类的根本利益,而不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这对于我国来说也具有重要启示。
我们应该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坚决杜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幸福。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经济发展应该以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
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和转型具有重要启示。
我们应该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不仅可以解决环境问题,还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提升。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全球生态问题的共同治理。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
这对于我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具有重要启示。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我们也应该通过加强自身环境治理能力,为国际环境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经济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参与全球生态问题的共同治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努力。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认为人类不能剥夺自然的生命力,也不能破坏和激化自然矛盾,而应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所以对于我国来说,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生态系统的平衡,要求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避免环境恶化。
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将生态系统的平衡作为重要任务。
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近年来环境的变化已经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如节能减排政策、资源循环利用政策等,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我国也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和力度,积极推动生态工程的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等。
这些举措都是为了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使其达到平衡,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还强调绿色发展,提倡推动经济发展的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也需要注重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既要保护环境,又要推动经济发展。
我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加大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
我国还加强了环境监管,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其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它所追求的价值理念与蕴藏的方法论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相契合,对于当前生态危机治理、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字: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文明;启示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1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
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就一直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着,它没有为人类的产生而停止发展,也没有因为人类的发展而停止发展,这是自然界的客观性。
人类产生之后,通过不断实践和认识,逐渐认识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类要想生存就必须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离开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继续生存,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需的一切都来自于自然,对于人类而言,自然界是不可或缺的。
1.2 实践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实践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
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为了能够更好的生活必须不断地向自然获取,而这个获取活动就是人的实践过程,实践是连接人类与自然的桥梁,缺了这个桥梁,人类会同动物一样被动地接受自然。
人类进行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求,但是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的实践活动必然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和约束,人的实践活动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在自然允许的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否则,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将会遭到破坏,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
1.3 人与自然界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马克思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生了异化,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人与自然的根本对立。
资本主义的生产,由于其逐利性,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包 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转变传 统的发展方式,推动绿色低碳循环 发展,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负荷。
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 革需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公 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绿 色生产和消费,引导企业和个人选 择环保的生活方式。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 法规体系,为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自然界是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应当尊重自 然规律,与自然
和谐相处。
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是导致生态危 机的根源,只有 实现社会主义才 能解决生态问题。
生态问题是一个 涉及经济、政治、 文化等多方面的 复杂问题,需要 采取综合性的措
施来解决。
保护生态环境是 每个人的责任和 义务,也是实现 可持续发展的重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的启示
汇报人:
目录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03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04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 05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06 结论
添加章节标题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重要途径。
当代中国生态文 明建设需要积极 参与全球环境治 理,推动国际合 作,共同应对全
球环境问题。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摘要:现实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改善,充分显示了人类的智慧和能力。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它的不当使用和负面效应也使人类因此陷人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困境,产生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
马克思自然观是以实践视角和辩证思维方式体现人们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他的人与自然理论强调人们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
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为了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调整人类的行为方式,重申马克思自然观无疑对人们走上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人与自然、辩证、可持续发展纵观人类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文明的全部观念几乎都是在人对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人类的文明程度变化彰显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因此文明的发展也就理应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状况的参照,即文明程度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
“文明产生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并且文明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实践过程”1。
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明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部类:科学文明与人文文明。
就现阶段而言,文明的发展明显是一种裂变了的文明,即重物质文明而轻精神文明。
生态危机表现为文明危机,其实质就是指文明发展的危机,即人文的危机。
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无疑也就是建设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一种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文明。
一、生态文明的定义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五篇范文)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五篇范文)第一篇: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摘要:继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并列讨论,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生态文明建设再次成为亮点,这既深刻反映了新一届党中央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又鲜明地显示了目前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坚持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又找到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法。
目前,在我国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学习借鉴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启示随着全球问题尤其是生态问题的日趋严重和突出,“生态马克思主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和研讨。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1]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坚持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又找到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及主要观点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矛盾也与日俱增,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不可避免,尤其是那些把自身迅猛发展建立在自然资源消耗上的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对利益的追求不但加剧了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使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恩格斯曾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2]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频繁发生各种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如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事件、富山事件、四日市事件、米糠油事件等。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潮之一应运而生,它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面临人类严峻的生态问题时通过重新解读自然的观念,试图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联系上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批判,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生态思想而提出的致力于解决生态问题和人类自身发展问题。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立足于社会现实、关注人类社会发展和环境问题的理论体系。
它不仅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进行了深刻思考,也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从资源利用、生产方式、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在于正确处理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社会发展不可避免依赖于物质生产力的推动,但同时也强调资源的有限性。
因此,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滥用资源的行为。
只有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其次,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在于改革生产方式,推动绿色发展。
传统的生产方式往往以速度和规模为导向,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劳动过程和生产关系的革命性转变,从而为绿色生产方式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注重推动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的结合,倡导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第三,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在于追求生态平衡。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
这意味着需要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物多样性。
同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关注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为每个人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在于树立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强调全球范围内的阶级团结和国际主义精神,提倡跨越国界的合作与沟通。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摒弃狭隘的地域观念,而要追求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携起手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挑战,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全面建设。
浅析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析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涵,以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理解上,并从劳动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又基于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得以实现的事实,用物质变换概念来描述人类同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标签:马克思生态思想;人与自然;劳动;物质变换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新阶段,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与社会主义根本契合的文明形态。
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的生态观,阐明其基本内涵及实践启示对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为严峻的共同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全球经济的现实发展,而且关系到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问题。
就我国来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世人关注,被誉为‘中国奇迹’。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为此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
无论是近期的‘保增长’,还是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
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需要科学发展。
”一方面,现实要求人们关注生态环境、研究生态伦理,;另一方面,关于马克思理论中是否涉及生态问题,存在认识上的分歧。
有些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出,马克思赞扬工业革命,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这对生态平衡构成了威胁,所以,生态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空白。
与此不同,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则坚持认为,马克思是第一个生态学家,不能把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同生态学对立起来,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理论是今天研究和处理生态问题的基本准则。
因此,发掘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从理论上弄清楚上述认识上的分歧也是必需的。
其实,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雇佣劳动与资本》、《资本论》等著作中都论及了生态问题,马克思通过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作为深入思考人类历史发展的视角,从哲学和经济学两方面透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摘要: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深刻的启示。
要以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弘扬生态文化理念,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健全社会主义制度,重视环境法制建设;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这既是对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发展和创新,也展示了我党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坚定信念,同时也说明了我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日益成熟。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吸取养分。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他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阐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与地位,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无疑会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同时,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也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系统的研究,站在人类历史生存的高度去考察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这个多维自然观以实践的人化自然为中心,提出了极具价值和富有内涵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就是实践基础上的人化自然。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立论基础就是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把自然界看作是同人类有机联系着的“无机的身体”,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说明了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将同自然界共存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内涵丰富,其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些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进一步调控我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路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思想;生态文明;文明建设
步入21世纪,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态环境亦在人们的活动中发生了改变,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紧张、物种减少等生态问题频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类开始反思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我国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后,生态问题成了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马克思主义蕴含着对人类命运、人类解放的极大关切,同时包含着有关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因此,深刻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与自然两者之间表现为内在的统一关系,同时两者及时相互联系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对于自然有着依赖性,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及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人类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同时是社会的产物,具有高于自然物质的社会属性,其表现形式为理性、道德和劳动生产能力,人类不但具有改变自然界的能力,同时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马克思生态观的核心理念。
1、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人虽然是自然存在物,但是人又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
马克思在肯定古典经济学有关劳动创造价值原理的同时,也强调了劳动对象在自然界中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地位,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必备的生存
空间以及生产资料,人类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人类离不开自然界,正如马克思引威廉?配第的话:“劳动是财富之父,自然是财富之母”。
2、自然创造人,人也创造自然
马克思肯定自然界是客观独立存在的,人对于自然界有着强烈的依赖性,但同时认为人类是自然界中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尤其伴随社会、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在不断加强,自然界被人化的速度加快,范围亦在不断扩大。
因此说,自然创造人类的同时,人亦在创造自然。
3、人与自然必须要和谐一致
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人与人的经济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关系。
人的这两种关系之间及时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又是相互制约着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独的脱离、独立存在,人与自然之间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社会性关系,两者之间是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形成的社会性关系,并凭借这种社会形式实现生产、生活。
自然生态的恶化时人类在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中所产生人类与自然互相伤害的结果,欲解决这种恶性循环,需对人类的物质生产进行整体的规划与控制,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为生产目的,保证人类的短期与长期利益为基础,保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摆脱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对自然的疏离关系,自然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与人类对立,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真正和谐。
4、社会制度改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然与社会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实质上市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要解决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必先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营造崭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合理的物质交换节奏,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更大的成效。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以及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
“四大”特征。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是其强大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其本质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科技发展为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同时过度的自然开发导致资源出现匮乏、生态失衡等问题出现,危机到人类的生活与生存,人类需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人类走出生存危机、摆脱环境危机困境指明了方向:
1、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方向
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理念,这种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解除生态环境危机指明了方向,马克思生态思想中指出虽然人具有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能力,但人却最终不能脱离自然、超出自然,我们不能过度的依赖自然,开发自然,这样会打破自然自身的平衡关系,使自然本身的循环能力丧失,最终会波及到生活在其中的一切物质,包括人类在内。
因此,我们是时候应该重新审视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重新开创新的生态文明的时代。
2、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思想前提
传统的发展观念是将当代发展与未来发展分割开来看,即更多的是看眼前的利益,没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规划,不能够辩证的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导致当前一些地区环境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产生活。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重点强调经济与环保的关系,其中涉及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思想理念,这一理念亦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前提,可持续发展观认为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的,如果人类的不合理使用资源、任意开发等活动超出了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将导致自然界的反补现象出现,危机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共生的局面被打破,尤其像是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以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领我国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人类社会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之后,开始向生态文明过渡。
这一历程中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最大,进入生态文明时期正是人类对于以往传统文明的深刻反思的结果,人类重新审视传统文明形态中的个体行为,并调整和控制,坚持自然主义和人类主义相结合,以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均衡发展为基础,人类的生产、生活都处于自然生态系统所承载的合理范围之内,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真正的走向生态文明。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考察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基础上,指出要高度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并揭示了这两种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认真学习马克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有珍贵的启示。
启示一:建立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
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就是探索我国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就是破解能源资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约束的世纪性难题。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推进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树立我国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良好形象。
启示二:健全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方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为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相应的法规与机构,以协调和解决在环境保护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如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机构与组织、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与法律、采取确立生态意识的教育措施等等。
启示三: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绿色消费是一种绿色化的或生态化的消费模式,是人们在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对人类行为的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的消费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既有益于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有益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到个人、家庭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 毛泽东《实践论》科技信息2009年,第7期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