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合集下载

(四)古代汉语被动句

(四)古代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 总之,“被”字作谓语动词的状语,它是一个助动词。“被”字的 作用是被动句的标志。“被’字原是动词“遭受、蒙受”的意思。 如“被侵”——遭受侵犯;“被辱”——遭受污辱;“被攻”—— 遭受攻击。这里的动词性都还很强,还可以把它分析成谓语动词, 可以不看成被动句。例⑶“被谤”由于与“见疑”对举,“被”字 的被动意义就明显一些。例⑷中“被”字的意思虚化得多,更应看 成表被动的助动词。
古代汉语被动句
四、为字句 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被动句,是用介词“为”引
进动作的发出者、主动者,放在动词的前面,使 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 ⑴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这种用“为”字的被动句,同现代汉语的“被”字 句在结构形式上和作用上相同, 即:受事主语+介宾结构作状语+谓语,介宾结构的 作用就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不过,古代汉语的 “为”字句是用“为”字作介词,而现代汉语的 “被”字句是用“被”字作介词。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 主语“父母宗族”,谓语是“戮没”,“为”实 际上是放在动词“戮没”的前面,行为的主动者 没有出现。“皆为戮没”是说“皆为秦王戮没”。 这里的“为”字就不能看成介词了,而应该看成 是表被动的助动词。“为”字直接用在动词的前 面,行为的主动者不出现,我们不能认为是省略 了,而应该看作是“为”字表被动的另一种形式。 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为”是介词,不引进行为主 动者的“为”是表被动的助动词。不应该认为是 省略了。
公子列传》 ▪ ⑶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 这种句子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用“所”帮 助表示被动。被动的意味比单用“为”字表现得更加明 显。在先秦古籍中已有少数此例。
▪ ⑷楚虽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 ▪ ⑴敝邑为大国所患。《吕氏春秋·审应览》 ▪ 注意:“为……所”式,正如“为”字句,有时动作行

古代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语法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的表示被动的句子就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被动句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 的表示被动的句子,就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这类 句子虽然表示被动意义,但由于没有形式标志,所以 不是被动句。如: ①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左传齐桓公伐楚)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 于鄢)
三、“为”字被动句
“为”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为”字表 义复杂,易产生歧义: ①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 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 涉起义)
四、“见”字被动句
① , 见 。(陈 )
五、“被”字被动句
被:寝衣(被盖)→ →遭受 → →被动 → →覆盖
“被 ”字句的形成
①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战国策冯 諼)[动词性强,带名词性宾语] ②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韩非 子五蠹)[廉:正直。带动词性宾语]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
[表被动明显,但仅放在动词前]
④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完
全被动句,引进主动者]
六、复合被动句
二、“于”字被动句
①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 军) [去掉“于”,变为主动句,意思也完全相反了。] “于”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 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经过历史考察,
知“败于齐”“辱于楚”中“于”表被动;而“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意思为“西面丢失七百里地给秦国”,非被动。]
①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庄 子至乐) [刚勇之士被天下人称赞,却不能因此使自

被动句 王力古代汉语

被动句 王力古代汉语
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告子下》) (意念被动句)
昔司马喜膑脚于宋。(邹阳《狱中上梁王 书》)
句式辨析二:V+于+N (二)
丧地于秦七百里;举于市:于,引进动作 发生的地点。
败于齐;辱于楚;膑脚于宋: “齐”、 “楚”、“宋”可以理解为地域范围,也 可以理解为具有动作施行能力的国家。进 而“于”就有两可理解,可以理解“于” 是引进动作发生地点的介词,也可以理解 为引进施动者的被动标记。
句式四:“R为A所V”
在动词谓语前用 “为”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在主动者与动词谓语之间加 “所” 构成 “为……所”式。
这种句式产生于战国末期,盛行于汉代。一直沿 用到现代汉语书面语里。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史记·项羽本纪》 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汉书·霍光
这种句式产生于战国,但直到汉代才逐渐 多起来。例如: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庄子·秋水》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知我不遭时也。 《史记·管晏列传》
句式八:R被AV(一)
在动词谓语前用“被”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这种句式就是现代表被动的“被”字句的源头,
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卒为天下笑。《战国策·赵策三》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
子·五蠹》
句式三:“R为V”
“为”的宾语(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省 去不出现。例如:
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呼曰:“自 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 乎!” 《左传·成公二年》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摘要】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是在动作的承受者放在句子的主语位置,动作的执行者放在谓语位置。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语+被+动作+的+结果。

表示被动的方法包括使用“受”、“为”、“披”等词语,以及使用被动词“受、受披、为、被”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示法可以通过“受、为、被”等词语来展示。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殊表示法包括用“当”、“及”等词语表示被动。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典型案例有“吾被之也”、“穷我之人”等。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应用范围广泛,现代汉语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被动句表达方式,如“被”字结构。

在现代传承中,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仍有影响,但已逐渐演变为更简洁明了的方式。

【关键词】古代汉语被动句、特点、基本结构、表示法、举例、特殊表示法、典型案例、应用范围、现代传承1. 引言1.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动作主体常常是不明确的,即谁是动作的执行者往往不清楚。

这种不明确性使得被动句适用于描述一些无需强调执行者身份的情况。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重点通常放在动作的承受者身上,强调动作对承受者的影响或作用。

这种关注承受者的特点也是被动句的一大特点。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需要通过不同的表示法来表达被动动作。

这种复杂的结构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表达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

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语法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动作主体不明确、重点在承受者身上以及复杂的表示法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2. 正文2.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主语、动词、被动结构和宾语。

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标志通常是“为”、“受”等字,而被动结构的位置一般在动词后面。

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可以通过以下例句来说明:1. 他被打了。

在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被”是表示被动关系的标志,“打”是动词,“了”是动作发生的标志。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中的被动句有六种不同的形式:
1.使役被动句:即陈述句中表示被迫、被使动的动作或状态。

2.体验被动句:描述主语经历某种事情带来的感受或体验。

3.表动作被动句:表示主语被动地遭受某种动作。

4.表状态被动句:表示主语被动地处于某种状态。

5.表结果被动句:描述行为的结果或影响。

6.表被动动作句:强调被动动作的发生,与普通被动句的语气略有不同。

下面是一些例子:
•使役被动句:被迫逃离战场。

•体验被动句:通过这次考试,我被深深震撼了。

•表动作被动句:他被打了一拳。

•表状态被动句:这个问题被解决了。

•表结果被动句:他的努力被认可了。

•表被动动作句:这个决定被大家质疑了。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古代汉语中被动句是指在句子中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的句子结构。

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包括早期古代汉语中的明动被动句和晚期古代汉语中的真被动句。

以下是对这两种类型的详细介绍。

一、明动被动句明动被动句是早期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这种被动句的特点是以被动动词“受”或“为”等为核心,表示被动动作的承受者。

受动结构常用于承受整个动作或事件,而为动结构常用于承受动作或事件的结果或状态。

1. 受动结构受动结构是以“受”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受刑”、“受虐”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后面,并且没有明确的施事者。

被动结构的引入丰富了句子的表达方式,也增加了句子的语体感。

2. 为动结构为动结构是以“为”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为困”、“为醉”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后面,并且与动词之间有定语修饰的成分。

为动结构既能表达被动的动作,又能表示被动动作的结果或状态,具有一定的含蓄性和表达力。

二、真被动句真被动句是晚期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这种被动句的特点是以被动助词“被”为核心,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与明动被动句不同,真被动句在句子构成上更加规范化和简洁。

1. 真被动结构真被动结构是以“被”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被困”、“被诛”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前面,并且与动词之间一般没有修饰的成分。

真被动句在句子结构上相对简洁,更加突出动作的被动性。

2. 真被动句的特点真被动句的特点是主谓宾结构内有被动助词“被”,同时动词通常用动名词或名词,常带有使动或抽象含义。

真被动句的语态明确地强调了动作的被动性,使句子更加简洁、直接和清晰。

在古代汉语中,明动被动句和真被动句都是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它们通过不同的结构形式来表达被动的动作,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体现了汉语句法的特点和发展变化。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1)“于”字句。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的形式a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

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 “为+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见”字句。

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3)见+谓语”的形式或““见+谓语+于+施事者a “见+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 “见+谓语+于+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南北朝后,“见+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 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

(不是被动句)4)“为……所……”句。

a “为+施事+所+谓语”。

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所+谓语”,女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谓语”女口:臣被尚书召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b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女口:光被四表。

c汉代后,至今,“被+谓语”。

女口:杯子被打破了。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

例如: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屈原列传》)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介词“于” 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

7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7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被”字用来表示被动,从战国末期萌芽,汉代 开始用得多了,但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只是 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词,直到汉末才开始能引进 行为的主动者。
⑤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 表) “被”作介词,引进行为为主动者“尚书”。魏 晋以后,“被”字句用得越来越多,在口语里逐 渐完全取代了其它几种被动句,就是在仿古的文 言作品里,也常常使用“被”字句。
注意: 尽管用“於”字的被动句同现代汉语的被字句, 都是用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பைடு நூலகம்
但“於”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是作为补语放在动 词的后面, “被”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是作为状语放在动词 前面。

⑦穷者常制於人。(荀子· 荣辱) ⑧走投无路的人常常被别人支配。

(二)、 “为”字式、“为……所”式


“为……所”式也象“为”字句一样,有时行为的 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 陈涉世家) ⑥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张中丞传后叙)
“为”和“所”连用,虽然没有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被动意义也比单用“为”字明确,但“为所”连用 的被动句式在古籍中是较少见的。

(三)、 “见”字式,“见……于”式
这是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放 在动词的前面,使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 表现出来。 ①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 天下) ②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五蠹) ③不为酒困。(论语· 子罕) ④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史记· 屈贾列 传)


“为”的作用本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但有时“为” 字后面所引进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直接把“为” 放在动词前面,仍是被动。这点也是和现代汉语 “被”完全相同。

古代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被动句

2、“……为……”
在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
作的施事者。介词“为”与引进的名词 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 语。
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 ②不为酒困。 《论语· 子罕》 ③身体离散,为天下戮。《吕氏春秋· 慎大》 ④孔甲为涉博士,卒俱死陈,为天下大笑。 《盐铁论· 褒贤》 ⑤止,将为三军获。《左传· 襄公十八年》 ⑥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史记· 淮阴侯列传》
①盆成括见杀。 《孟子· 尽心下》 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 子· 说难》 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 醒,是以见放。 《楚辞· 渔父》 ④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 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墨子· 兼爱下》
(5)尹文曰:“使若入于庙朝中,深见侮 而不斗,王将以为臣乎?” 《吕代春秋· 正 名》 (6)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论 语· 阳货》 (7)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8)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汙;耻不信, 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荀 子· 非十二子》
5、“见……于……”
在动词谓语前加助动词“见”表示被动,
在动词谓语后用介词“於”引进行为动 作的施事者。“於”与引进的名词或各 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 秋水》 (2)蔡泽见逐於赵。 《战国策· 齐策》 (3)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韩非子· 说难》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 廉 颇蔺相如列传》 (5)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於张仪。 《史记· 楚世家》 (6)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韩愈《进学解》
6、“……被(名词、动词)……”
“被”在被动词句式中作为介词出现 是汉以后的事。在先秦两汉,“被” 一般都不是作为介词而是作为动词 出现在一些被动句中的动词之前的, 义为“遭受”,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古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古汉语成为了现代汉语的基础。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型,本文将会介绍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一、「为」字被动句「为」字被动句是古代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被动句形式。

其结构为「主语 + 为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也可以缩略为「主语 + 为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为敌人所困」、「她为寂寞所伤」、「他为爱所累」等等。

在这种句型中,「为」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字,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二、「受」字被动句「受」字被动句与「为」字被动句的结构类似,也是「主语 + 受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受敌人所困」、「她受寂寞所伤」、「他受爱所累」等等。

在这种句型中,「受」字表达承受动作的主体。

三、「被」字被动句「被」字被动句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被动句形式。

它的结构为「主语 + 被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被雨淋湿了」、「她被老板批评了」、「他被室友骗了」等等。

与现代汉语中相同,「被」字被动句也是古汉语中最简单直接的被动句。

四、「为所动」被动句「为所动」被动句是较为复杂的一种被动句形式。

它的结构为「主语 + 为所动+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意思是「被所动的原因而导致的动作」。

例如:「我为生计所动,远赴他乡」、「她为爱所动,背叛了家人」、「他为名利所动,不择手段」等等。

五、「受所害」被动句「受所害」被动句的结构为「主语 + 受所害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意思是「受到某种伤害的被动句」。

例如:「我受风寒所害,感冒了」、「她受情感波动所害,产生了心理问题」、「他受损伤所害,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等等。

六、「有」字被动句「有」字被动句的结构为「主语 + 有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表示某种状态或情况被动存在。

例如:「我有困难需要解决」、「她有病需要治疗」、「他有债务需要还清」等等。

总结:古汉语中被动句有很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为」「受」「被」三种形式。

古代汉语语法 (二)

古代汉语语法 (二)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三讲 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
主谓倒装
(一)感叹句中的主谓倒装:
贤哉,回也! 大哉,尧之为君也!
(二)疑问句中的主谓倒装:
何哉,尔所谓达者? 谁与,哭者? 子邪,言伐莒者 ?
练习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 见留十二年。 3.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 也。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古代汉语语法 第二讲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意念上的被动句
这种句式又叫做语义上的被动句。在谓语 前后没有什么标志,被动关系只在主语表 示的事物和谓语表示的行为之间的客观关 系上表示出来,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句。 主语不是谓语动词的发出者,而是谓语动 词的受事者。 屈原放逐。
二、被动句式(一) ------“于”字式
及物动词+于(乎)+名词(施事者): 郗克伤于矢。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驱于声词,眩乎辩说。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 人,治人者食于人。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二、被动句式(二) ------“见”字式
“见+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名词)”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及物动词”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 兵之来。”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三讲 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的概念
古代汉语中宾语的位置一般是在谓语动词 的后面,“主语+谓语+宾语”是先秦汉语 的基本语序。但是,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 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 种语言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壹、古代汉语被动句

壹、古代汉语被动句

壹、古代汉语被动句一、问答:1.什么是被动句?2.古代汉语的被动句有哪几种类型?二、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1.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

(中山狼传)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3.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战国策·燕策)4.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心为鲧、禹笑矣。

(韩非子·五蠹)5.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7.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李密《陈情表》)8.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禀禀也,窃为陛下惜之。

(论积贮疏)三、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丁解牛)2.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答李翊书)3.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汉书·霍光传)4.今不取,后世心为.子孙忧。

(季氏将伐颛臾)5.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起义)6.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燕策)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8.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汉书·贾谊传)9.其母上书言于.王曰。

(秦于赵兵相距长平)10.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11.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羽传)12.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郑伯克段于鄢)13.随亡于.荆,吴并于.越。

韩非子·说疑)1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15.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

(更法)16.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

(冯谖客孟尝君)贰、习惯句式、成分省略一、指出下列句中的习惯句式并说明其意义: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2.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4.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5.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子路从而后)6.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8.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韩信拜将)9.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10.与不谷同好,如何?(齐桓公伐楚)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12.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13.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1.在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比如:?克伤于矢。

(左传・案之战)
2.介词"为”放在动词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比如:止,将为三军获。

(左
传・襄公十八年)"为”后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候可以不出现。

比如:父
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燕策)还有一种"为……所”句式,行为主动者放在"为”"所”之间。

比如: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
3."见”放在动词前形
成被动句式。

比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说难)
4."被”字句。

比如: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齐策)。

4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

4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

3、“见”字句

特点:
①“见”出现在动词之前。 ②“见”不能直接引入主动者。 ③可以靠“于”字句帮助,构成
“见……于”式,引入主动者。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 秋水》)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於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 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 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 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 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 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 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4、“被”字句

“被”的作用:“被”本身可以表示被动, 后来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①“被”出现在动词之前。 ②能引入主动者。(逐渐发展的用法)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 齐策》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 记· 屈原贾生列传》

特点:
4、“被”字句
“被”是由动词逐步演变、虚化来表示被动 含义和引入主动者的。被动句中的“被”的 源头是动词“被”,是“蒙受”、“遭受” 的意思。 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史记 · 货殖列传》)
②不能没有施事者。
1、“于”字句
古人在做正反两方面情况对比时,常常一句 用主动,一句用被动,表示被动的那一分句 就用“于”引出主动者。如: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庄子· 山木》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 项羽传》

运用这种句式,主语不一定要出现
2、“为”字句

“为”字被动句式先秦时就常见,战国末期发 展成为“为……所”式,汉以后是它的繁荣 期,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

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类型
1. “哎呀呀,有一种被动句式叫‘于’字式,就像‘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劳力者不就是被人治理嘛,多有意思啊!”
2. “嘿,还有‘为’字式呢!‘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这人不就是被宋国笑话嘛,是不是很好理解呀!”
3. “哇塞,‘见’字式也很常见哦!‘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忠诚的人被诽谤,多让人气愤呀!”
4. “你们知道吗,有一种‘被’字式呢!‘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诋毁,能不怨恨吗?”
5. “哎呀,‘为……所’式也很特别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被秋风给破坏啦,这场景多生动啊!”
6. “嘿哟,‘为……见’式也有哦!‘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不就是被流放嘛,真无奈啊!”
7. “哇哦,‘受……于’式了解一下呀!‘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别人制约,多憋屈呀!”
8. “哈哈,‘受……见’式也存在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老是被那些有学问的人笑话,多尴尬呀!”
9. “哎呀呀,‘为……于’式也别错过呀!‘胥之父兄为戮于楚’,这家人被楚国杀戮,多悲惨啊!”
10. “嘿嘿,这些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类型是不是很神奇呀!大家一定要好好记住哦!”
我的观点结论: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类型丰富多样,通过这些例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它们,真的很有学习的必要呀!。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

• 下施之万民,万民被其利,终身无已。(墨子· 尚贤 中) • 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战国策· 燕策)创,创伤 。 • 晋献惑于骊姬兮,申生孝而被殃。(楚辞) • 处非道之位,被众口之谮。(韩非子) • 行直而被刑,则修身者不劝。(淮南子) • 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 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 (史记· 货殖列传) • 竟被恶言。(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
玖、“为……之所……”式
• 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 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管子· 枢言) • 神龙失水而陆居兮,为蝼蚁之所裁……悲仁人 之尽节兮,反为小人之所贼。(贾谊集· 惜誓) • 父母之于子也,岂可坐观其为寇贼之所屠剥, 立视其为狗豕之所啖食乎?(潜夫论· 边议) • 肃宗所幸潘嫔,以轨为假父,颇为中官之所敬 惮。(魏书· 列传第八十二阉官)
• 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 齐策)
•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 者,贞也。(《韩非子· 五蠹》) •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 国策· 齐策)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 屈原贾生列 传) • (晁)错卒以被戮。(史记· 酷吏列传)
• 五月二十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 收时表) • 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 言语) • 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 方正)
• 德若尧、禹,世少知之,方术不用,为人所疑。 (荀子· 尧问)方术,治国方略。 • 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 (《庄子· 杂篇· 盗跖》)申徒狄,殷商时人。 • 楚遂削弱,为秦所轻,于是白起又将兵来伐。 (战国策· 秦策四) •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 项羽本纪) •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史 记· 项羽本纪) •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 霍光传)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古代汉语中存在多种被动句式,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被动句式并给出例子:
1.被字句式(受事被动):通过在动词前加上"被"字来表示
动作的承受者,即强调动作的接受者是被动的。

例如:•他被老师打了一顿。

•书被他撕碎了。

2.句式"为……所……":通过"为"字引导施动对象,"所"字引导
动作或状态的表达,表示强调施动者对被动者的行为或状态。

例如:
•他为家人所敬爱。

•这个问题为大家所关注。

3.句式"受到……":通过"受到"引导后接动作的施加者,表示
强调被动者受到了外部行为的影响。

例如:
•我们受到了领导的表扬。

•这个地区受到了严重的干旱影响。

4.句式"被动词+得+形容词/副词":这种句式中,被动动词后
面接上"得"字,然后加上形容词或副词,表示被动程度。

例如:
•这声音听得清清楚楚。

•他写得很漂亮。

被动句式在古代汉语中使用相对较少,通常在句子中会倾向于
使用主动句式。

因此,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来判断是否使用被动句式。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古代汉语张吉铖2008101093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08汉语言文学张吉铖2008101093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的主语可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主动者,即通常所说的主动句,或者叫主动式;也可以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即通常称之谓被动句,或叫作被动式。

所谓被动,就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

一.被动句分类一种是无标记的被动句,一种是有标记的被动句。

无标杞的被动句又称作“意念被动句",主谓之间的被动关系完全依靠意合、依靠语环境来表示,而不借助於任何虚词标记。

例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无标记的被动句和主动句的句法结构无,都是“主语+谓语",区别的方法主要是考察谓间的关系还是被动关系。

无标记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达的承受者,即“受事”;语动词表被动义。

例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兵挫地削”是被动句,“兵”是被“挫”的,“地”是被“削”的,主语都是后面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即受施者,二. 古代汉语有标记的被动句的六种结构形式(1)“於”字式:“动祠+於+施事”。

例如:.然而兵破于陈涉,地躲于刘氏者。

(《汉书》)(2)“为”字式:“为(音’wèi)+施事+动祠”式和“为+动词”式。

例如: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戟国策·燕策三》)(3)“见”字式:“见+动祠”。

例如:才高见屈,遭时而然。

(《论衡·自纪》)(4)“见,,於,,”式:“兄+动祠+於+施事”。

例如: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5)“为,,所,,”式和“为所,,”式:“为+施事+所+动祠”和“为+所+动词”。

例如:楚遂削弱,为秦所轻。

(《戟国策·秦策四》)不者,若属皆且禺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6)“被”字式:“被+动祠”式和“被+施事+动词”式。

古代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爲……所”式中“爲”後的施事者有時可不出現, 爲 後的施事者有時可不出現, 所 式中“ 如: 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史記·鴻門宴》 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史記·鴻門宴》) 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 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史 李將軍列傳) 記·李將軍列傳) 衡山王聞淮南王作為畔逆反具,亦心結賓客以應之, 衡山王聞淮南王作為畔逆反具,亦心結賓客以應之, 恐為所並。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恐為所並。(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乃遣使柏始昌、呂越人等歲十餘輩, 乃遣使柏始昌、呂越人等歲十餘輩,出此初郡抵大 皆複閉昆明,為所殺,奪幣財, 夏,皆複閉昆明,為所殺,奪幣財,終莫能通至大 夏焉。(史記·大宛列傳) 夏焉。 史記 大宛列傳) 大宛列傳 還偶爾可以與“ 結合表被動: “爲”還偶爾可以與“於”結合表被動: 暴王桀紂幽厲……失其國家,身死爲僇於天下。 ……失其國家 暴王桀紂幽厲……失其國家,身死爲僇於天下。 墨子·法儀》 (《墨子·法儀》) 胥之父兄爲戮於楚。(史記·吳泰伯世家) 。(史記 胥之父兄爲戮於楚。(史記·吳泰伯世家)
上述被動表示法並沒有使用專門的被動詞, 上述被動表示法並沒有使用專門的被動詞, 主語的被動性質只能從意思上去理解, 主語的被動性質只能從意思上去理解,這 種被動句稱爲“意念被動句” 種被動句稱爲“意念被動句”,也叫做 無標誌的被動句” 現代漢語中也有, “無標誌的被動句”。現代漢語中也有, 如: 新教學樓終於建好了。 新教學樓終於建好了。 論文寫完了。 論文寫完了。 老虎打死了。 老虎打死了。
3.1“於”字句 於
“於”最初是表提攜義的動詞,甲骨文時代 於 最初是表提攜義的動詞, 它已經虛化出介詞,且功能非常多, 它已經虛化出介詞,且功能非常多,可以 引介對象、處所、起點等, 引介對象、處所、起點等,於是就在這麼 活躍的基礎上產生出引介行爲動作的施事 者的用法,即表示被動。 者的用法,即表示被動。如: 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 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論語 衛靈公)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衛靈公)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章 。(老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64章)
3.2“爲”字句 爲
),母猴也 母猴也, 《說文·爪部》:“ (爲),母猴也, 說文·爪部》 其爲禽好爪, 母猴象也; 其爲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爲母猴 但古文中未見“ 有此義, 形。”但古文中未見“爲”有此義,最早 見到的“ 爲動詞, 見到的“爲”爲動詞,春秋時期已經虛化 出介詞,可以引介對象、處所、方式等, 出介詞,可以引介對象、處所、方式等, 爲引進主動者、表被動奠定了基礎。 爲引進主動者、表被動奠定了基礎。 字被動句產生於春秋時期, “爲”字被動句產生於春秋時期,戰國末 期發展成爲“ ……所 期發展成爲“爲……所”式,漢以後是它 的繁榮期,並一直延續到現代漢語中。 的繁榮期,並一直延續到現代漢語中。
“爲”字之後的施事者有時可以不出現,“爲” 字之後的施事者有時可以不出現, 直接處於動詞之前, 直接處於動詞之前,如: 父母宗族,皆爲戮沒。(《戰國策·燕策三》 戮沒。( 父母宗族,皆爲戮沒。(《戰國策·燕策三》) 使身死而爲刑戮。(《墨子·尚賢中》 刑戮。( 使身死而爲刑戮。(《墨子·尚賢中》) 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爲虜矣。 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爲虜矣。(史 ·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本紀) 記·秦始皇本紀) 靈公少侈,民不附,故爲弑易。(《史記· 弑易。( 靈公少侈,民不附,故爲弑易。(《史記·晉 世家》 世家》) 誠令成安君聽足下計,若信者亦已爲禽矣。 誠令成安君聽足下計,若信者亦已爲禽矣。 史記·淮陰侯列傳 淮陰侯列傳) (史記 淮陰侯列傳)
如是者謂之壅於言,壅於言者制於臣矣。 如是者謂之壅於言,壅於言者制於臣矣。 韓非子·南面》 (《韓非子·南面》) 閔王毀於五國,桓公劫於魯莊。( 。(《 閔王毀於五國,桓公劫於魯莊。(《荀 王制》 子·王制》) 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論語·公冶 禦人以口給, 於人。(《論語· 。( 長》) 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 荀子· 。(《 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荀子·榮 辱》) 人之情,寧朝人乎,寧朝於人乎?( ?(戰國 人之情,寧朝人乎,寧朝於人乎?(戰國 趙策) 策·趙策) 趙策 人主之患在於信人。信人,則制於人。 人主之患在於信人。信人,則制於人。(韓 非子·備內 備內) 非子 備內)
但是我們認爲這裏的“ 但是我們認爲這裏的“於”字式仍然是被動 句式,原因在於,在這種被動句中, 句式,原因在於,在這種被動句中,“於” 是介詞,本身並不能表示被動, 是介詞,本身並不能表示被動,而是動詞已 經表示了被動的意義, 的作用只 經表示了被動的意義,“於”的作用只是引 入行爲動作的主動者,由於它引入了主動者, 入行爲動作的主動者,由於它引入了主動者, 全句的被動含義更加明顯了。 全句的被動含義更加明顯了。 現代漢語中“ 與施事者在動詞之前, 現代漢語中“被”與施事者在動詞之前,而 與施事者在動詞之後,古今詞序不同。 “於”與施事者在動詞之後,古今詞序不同。
“爲”字句的特點:在謂語中心語前面加 字句的特點:在謂語中心語前面加 有時在“ 後再加主動者, “爲”,有時在“爲”後再加主動者,後來 又可以在動詞之前再加“ 又可以在動詞之前再加“所”。如: 將爲三軍獲。(左襄 左襄18) 止,將爲三軍獲。(左襄 ) 不爲酒困 何有於我哉。(論語·子罕) 。(論語 不爲酒困,何有於我哉。(論語·子罕) 而身爲宋國笑。(韓非子 五蠹) 韓非子· 而身爲宋國笑。(韓非子·五蠹) 道術將爲天下裂。(莊子·天下) 。(莊子 道術將爲天下裂。(莊子·天下) 身死人手,爲天下笑者,何也?(賈誼《 ?(賈誼 身死人手,爲天下笑者,何也?(賈誼《過 秦論上》 秦論上》) 僕以口語遇此禍,重爲鄉黨戮笑。(漢 戮笑。( 僕以口語遇此禍,重爲鄉黨戮笑。(漢 司馬遷傳) 書·司馬遷傳)
被動句式: 被動句式: 從句子結構本身就能看出主語被動性質的 句式叫“被動句式” 句式叫“被動句式”。 漢語的被動句式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 的被動句式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 漢語的被動句式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 只是當時還沒有現代普遍。 只是當時還沒有現代普遍。古代漢語最常 見的被動句式有“ 字式、 字式、 見的被動句式有“於”字式、“爲”字式、 字式、 字式等。 “見”字式、“被”字式等。
三、古代漢語中的被動句
從產生時間的先後順序來看, 從產生時間的先後順序來看,古代漢語最常 見的被動句式有“ 字式、 字式、 見的被動句式有“於”字式、“爲”字式、 字式、 字式等。 “見”字式、“被”字式等。 據唐鈺明( 據唐鈺明(1985)的研究,漢語被動式起源 )的研究, 於商代,且早期只有“ 字式。春秋開始, 於商代,且早期只有“於”字式。春秋開始, 字式之後相繼出現了“ 在“於”字式之後相繼出現了“爲”字式和 字式,戰國後期才出現“ 字式。 “見”字式,戰國後期才出現“被”字式。 這幾種單一式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 這幾種單一式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就出現 了綜合式, 了綜合式,如“爲……於”、“見……於”、 於 於 “爲……見”以及漢代最常見的“爲……所” 見 以及漢代最常見的“ 所 式等。 式等。
古代漢語的被動表示法
一、要解决的主要問題
何爲“被動” 何爲“被動句式” 何爲“被動”?何爲“被動句式”?漢語 的被動句從古至今有什麽異同? 的被動句從古至今有什麽異同? 漢語的被動句式有哪幾種? 古代漢語的被動句式有哪幾種?都是怎樣 構成的? 構成的? 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 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被”字被動句式是 怎樣發展來的? 怎樣發展來的?
漢代, 漢代,“於”字句仍比較常見,如: 字句仍比較常見, 是故聖人法天順情, 於俗, 於人。 是故聖人法天順情,不拘於俗,不誘於人。 淮南子·精神訓》 (《淮南子·精神訓》) 故內惑於鄭袖, 於張儀。( 史記· 。(《 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 原賈生列傳》 原賈生列傳》) 前不遇於魯,後不遇於齊,無以異也。 前不遇於魯,後不遇於齊,無以異也。 論衡·非韓篇》 (《論衡·非韓篇》) 然而兵破於陳涉, 於劉氏者,何也? 然而兵破於陳涉,地奪於劉氏者,何也? 漢書·賈山列傳》 (《漢書·賈山列傳》) 漢代以後,這種被動句逐漸少見。 漢代以後,這種被動句逐漸少見。
戰國末期, 戰國末期,“爲”字句又發展爲“爲……所”式, 字句又發展爲“ ……所 即在“ 字句的施事者與動詞之間加入“ 即在“爲”字句的施事者與動詞之間加入“所”字, 這種句式在漢代廣泛使用,現代漢語中也可以使用。 這種句式在漢代廣泛使用,現代漢語中也可以使用。 如: 夫直議者,不爲人所容。(韓非子 外儲說左下) 韓非子· 夫直議者,不爲人所容。(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申徒狄諫而不聽,負石自投於河,爲魚鱉所食 申徒狄諫而不聽,負石自投於河,爲魚鱉所食。 莊子·盜跖》 (《莊子·盜跖》) 漢軍却,爲楚所擠。(《史記·項羽本紀》) 漢軍却,爲楚所擠。(《史記·項羽本紀》 梁父卽楚將項燕,爲秦將王翦所擄者也。(同上) 。(同上 梁父卽楚將項燕,爲秦將王翦所擄者也。(同上) 追北至平城, 胡所圍,七日不得通。 史記·樊 追北至平城,爲胡所圍,七日不得通。(史記 樊 酈滕灌列傳) 酈滕灌列傳) 衛太子爲江充所敗。(《漢書·霍光傳》 衛太子爲江充所敗。(《漢書·霍光傳》) 少北,則爲匈奴所得。(《漢書·張騫傳》 少北,則爲匈奴所得。(《漢書·張騫傳》)
二、被動與被動句式
所謂被動,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和謂語動詞之間的關係是被動 關係,也就是說, 關係,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爲的 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例如: 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例如: 鍥而捨之,朽木不折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不折; 可鏤。 鍥而捨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荀子·勸學》) 魯酒薄而邯鄲圍。(《莊子·胠篋》 魯酒薄而邯鄲圍。(《莊子·胠篋》) 亡其六郡。(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昔者龍逢斬 比干剖 萇弘胣 chǐ,刳腸, 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ch ,刳腸,裂 ),子胥 子胥靡 爛於江中)。( 莊子·胠篋》 )。(《 腹),子胥靡(爛於江中)。(《莊子·胠篋》) 得兔, 不可復 。(《韓非子·五蠹》 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韓非子·五蠹》) 最後一句更加明顯,兩個“ 都是受事者, 最後一句更加明顯,兩個“兔”都是受事者,但一 個作賓語,一個作主語。 個作賓語,一個作主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