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尽翻译

合集下载

登鹳雀楼的意思是什么

登鹳雀楼的意思是什么

登鹳雀楼的意思是什么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作品原文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话译文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
的人生态度。

时至今日,此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白曰依山尽的意思

白曰依山尽的意思

白曰依山尽的意思白日依山尽的意思是: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

出处: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扩展资料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

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

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

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

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创作背景: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关于鹳雀楼:鹳雀楼始建于公元557-571年,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建造,为一座军事戍楼,历唐经宋存世约七百余年,于元朝初年毁于战火。

数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士只能望着滚滚而去的黄河水,空留遗憾。

2001年7月,永济市根据历史资料,在其旧址附近恢复重建鹳雀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导语:以下是小编整理关于王之涣作品《登鹳雀楼》精彩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注释1、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再。

王之涣《登鹳雀楼》翻译翻译一: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翻译二: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时至今日,该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王之涣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1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及注释白日依山尽(jìn),黄河入海流。

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欲(yù)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译文及注释译文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创作背景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渡荆门送别》翻译

《渡荆门送别》翻译

《渡荆门送别》翻译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之一,下面给出《渡荆门送别》的翻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渡荆门后一别,只身离去此天涯。

山河无恙,倍思亲家。

羌笛扬清音,胡琴奏悠雅。

千里江山图一醉,再携美酒觞春华。

千古江山,帝王多勇夸。

惊涛拍岸,拔剑起长啸。

征战边疆,凯歌永未凋谢。

世风日下,寂寞越如此。

愿守中华,情系家国家。

秦晋之地,实让人愁哉。

当欢乐时,好景总难得到。

若还相聚,寒暑几时遥?
愿天下安宁,百姓无疾苦。

人间仪容,美色恒常驻。

英雄豪杰百万,气吞宇宙如意。

只愿部分流星,暂住人间留驻。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

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

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作朱斌诗)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一层城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再”意思)赏析这首诗写作者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不凡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是登楼望见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作者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群山西沉,在视野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作者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是作者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笔调。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翻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翻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翻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是:夕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原文是: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
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登鹳雀楼王之涣原文及翻译

登鹳雀楼王之涣原文及翻译

登鹳雀楼王之涣原文及翻译
登鹳雀楼王之涣原文及翻译
原文:
登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
现代文译文之一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现代文译文之二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英文译文
译者北京大学教授、译理论家、实践家许渊冲
On the Stork Tower
Wang Zhihuan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登鹳雀楼》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登鹳雀楼》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登鹳雀楼》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登鹳雀楼王之涣〔唐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注释: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创作背景: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

也有说法是这首诗乃朱斌所作。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登鹳雀楼》原文、译文及注释

《登鹳雀楼》原文、译文及注释

《登鹳雀楼》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原文: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对照翻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登鹳雀楼》古诗原文及翻译

《登鹳雀楼》古诗原文及翻译

《登鹳雀楼》古诗原文及翻译《登鹳雀楼》古诗原文及翻译《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欣赏。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写作背景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鉴赏: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

”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咏诗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咏诗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
在白日即将落山之际,太阳似乎依靠着山峦的尽头而缓缓沉没;黄河的水波浩渺,最终汇入大海的潮流。

若想看尽千里风光,就必须再往更高一层楼阁上登去。

【注释】
1. 白日:指太阳,因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故称“白日”。

2. 依山尽:依靠着山峦的尽头而沉没,形容太阳落山时的景象。

3.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流经多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4. 入海流:汇入大海的潮流,形容黄河之水奔腾不息,最终归于大海。

5. 欲穷千里目:想要看尽千里的风光,意指视野开阔,心胸宽广。

6. 更上一层楼:比喻要达到更高的境界,或者指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实现目标。

此诗为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绘了登高望远的美景,寓意着人们应该不断追求进步,提升自己的境界。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夕阳和黄河的壮丽景色,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诗人对更高境界的追求,鼓励人们要有远大的志向和不懈的努力。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佳作。

古诗登鹳雀楼翻译

古诗登鹳雀楼翻译

古诗登鹳雀楼翻译 导语:《登鹳雀楼 》是盛唐诗 人王之涣 创作的一首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古诗 登鹳雀楼翻译,欢迎借鉴!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 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写作者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1/6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 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作者运用极 其朴素、 极其浅显的语言, 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 收入短短十个字中; 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 也如临其地, 如见其景, 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 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 在视野的尽 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 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 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 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作者身在鹳雀 楼上, 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 句中写的是作者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 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 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 的光辉, 此时显得更加暗淡, 所以作者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原文: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文言文古词解释翻译

文言文古词解释翻译

唐·王之涣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
(此诗名为《登鹳雀楼》,作者为唐代诗人王之涣。


第一句:“白日依山尽”。

解释: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景象,太阳西下,太阳的光辉逐渐消失在远处的山峰之后,仿佛太阳是依偎在山峰之上,渐渐沉没。

翻译:太阳的光辉依偎在山峰之上,渐渐消失。

第二句:“黄河入海流”。

解释:这句诗描绘了黄河奔腾不息的景象,黄河水流湍急,最终汇入大海。

翻译:黄河奔腾不息,最终汇入大海。

第三句:“欲穷千里目”。

解释: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想要远观、远望的愿望,诗人想要用肉眼去观察千里之外的景象。

翻译:想要用肉眼去观察千里之外的景象。

第四句:“更上一层楼”。

解释:这句诗是诗人为了实现“欲穷千里目”的愿望,提出的一种方法。

诗人想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以便看得更远。

翻译:登上更高的一层楼,以便看得更远。

整首诗以描绘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远大理想的追求。

诗中的意象生动,情感真挚,堪称唐代诗歌的佳作。

山水诗: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水诗: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水诗: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山水诗: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创作背景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使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来说,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登鹳雀楼全诗解释及注释

登鹳雀楼全诗解释及注释

登鹳雀楼全诗解释及注释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本文整理了全诗翻译以及注释,欢迎阅读。

《登鹳雀楼》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登鹳雀楼》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的翻译意思

登鹳雀楼的翻译意思

登鹳雀楼的翻译意思登鹳雀楼的翻译意思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登鹳雀楼的翻译意思,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的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的赏析鹳雀楼,故址在当时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建在高阜上,共有三层,站在这座楼台上,前望可看到莽莽的中条山,下瞰可观滚滚东流的黄河水,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作者首先运用粗线条大笔勾勒画面,这里,其着眼点不在楼之一隅,而是从远眺及鸟瞰的角度去把握山水楼阁的总体,腾挪跌岩,摹山绘水,让读者从山水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中看到作者笔力扛鼎、大气磅礴的风发意气。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给读者展现的是夕陽西下、黄河东流的壮阔远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立体图画。

在这幅图画中,落日飞霞、远山如黛、黄河耀金、大海涌波,都表现了登高远眺的特点。

“依”、“流”二字具有画龙点睛之妙,经过它们的点染,自然景物顿时具备了活泼泼的生命。

“依”字一洗“夕陽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种感伤凄凉的语调,展现了落日告别远山时含情脉脉的神态,显示了其充满生命和力量的内质;“ 流”字仿佛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让我们领略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昂扬、壮阔的气势,俯视到喷珠溅玉的惊涛骇浪,甚至可以谛听到奔腾咆哮的黄河的涛声。

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运用,更使画面具有了立体的层次感。

诗的前两句着力渲染登楼所见的山水壮观,绘下了极其壮阔的境界。

但是作者兴犹未尽,他接着用如椽大笔,饱含激情,写下了千古佳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若要穷极千里之遥,让全部的山河之美尽入胸怀,就需要不断前进。

这虽然写的是当前实感,却已隐约地表现了作者的胸襟抱负。

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后两句既是作者深邃思想经过感情浓缩后的结晶,又与前面的景物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从而就使全诗的境界大大拓宽,构成一幅表兮独立、逸乎凡响的`登楼远眺图。

登鹳雀楼原文赏析及翻译

登鹳雀楼原文赏析及翻译

登鹳雀楼原文赏析及翻译登鹳雀楼原文赏析及翻译朝代:唐代作者:王之涣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

译文及注释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

欲:想要得... 显示全部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日依山尽翻译
白日依山尽,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诗句。

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原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干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干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干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
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

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

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
绝句。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

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

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