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题史——史料题
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2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2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
(《周礼.地官.小司徒》)问题:1.以上材料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正确答案:材料反映了西周的井田制。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对以上制度进行简要介绍。
正确答案: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
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一百亩,作为一个耕作单位,称为一田,是当时一个劳力所能耕种的标准。
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长宽约为一里(500米),面积约为一平方里。
十井称为一成,百井称为一同。
在井田制下,卿大夫以下的贵族所分得的田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是不得随意买卖转让的,这就是“田里不鬻”,因而称为“公田”。
西周晚期以后,随着私田的出现,井田制逐渐衰落。
解析:要注意两段材料中的核心词语“井”,同时材料又谈到公田,由此判定此处说的正是西周的井田制,继而可以将此题看作关于井田制的简答题。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而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或饬力以长地财,或治丝麻以成之。
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
……”——《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材料二“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
”——《国语.晋语四》请回答:3.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经济现象?正确答案:通过材料一我们可以看到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时期的官府手工业非常的完善和发达,材料中的“百工”就是泛指许多从工之族,包括在朝为官的公官及其下属的工奴。
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通过学习,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专题一、古代科技文化❖专题二、丝绸之路❖专题三、民族关系、科举制中国古代科技源于生活,而生活需要各种实用技术。
造纸、印刷、指南针、火药、纺织、陶瓷、冶铸、建筑农业,手工业论著等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发明创造无不带有鲜明的实用烙印。
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印刷术:隋唐已有雕版印刷,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指南针:北宋制成罗盘针并用于航海。
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火药:唐中期文献中记载了制火药的方法,唐末用于军事,北宋广泛用于军事。
我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打击了骑士阶层,冲击了封建制度,并推动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经济发展。
1、秦汉时期:长城和兵马俑❖2、隋唐时期:❖①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②隋李春设计赵州桥,“奇巧固护,甲于天下”,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长安城体现了当时城市建筑的高超技术❖③明朝:重建了长城。
营建北京,布局突出了皇权,城有三重:宫城、皇城、京城,宫城又称紫禁城❖(1)《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现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2)《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3)《农政全书》:明末徐光启著,论述了农学理论,并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农学著作.❖(4)《天工开物》: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被后人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政治: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疆域辽阔为文化繁荣发达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中国古代史专题训练-90题-含答案

中国古代史专题训练1.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
”该思潮属于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2.下图是羊字的各种写法演变,对于中国古代汉字表述正确的是A.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B.一直自觉追求审美价值C.由表音文字向象形文字转变D.难以适应信息快速交流的需要3.“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材料中的“府”指的是A.清军机处B.明内阁C.唐中书省D.宋三司使4.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
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5.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A. 百家争鸣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五四运动D. 维新变法运动6.在阅读《诗经》过程中,你可以在其中的哪一部分看到有关董仲舒为汉武帝祝寿奏乐的情景描述:A. 风B. 雅C. 颂D. 三项都不能7.春秋晚期,晋国铸刑鼎,孔子认为晋国“失其度矣”;鲁国贵族季氏用了周天子的乐舞,孔子认为这是“僭越”;季氏推行“田赋”(征收土地税),孔子认为这违反了“周公之典”。
孔子一再表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以下与材料中孔子思想不符的是()A.反对违反周礼的行为B.捍卫西周的礼乐文明C.怀旧的保守主义倾向D.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8.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
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惟独禁人的本能。
”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主要依据是A.启蒙思想;民贵君轻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C.信仰得救;致良知D.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9.唐朝在西北边疆设羁縻府州,元明在西南地区采用土司制度,延至清代,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同时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便形成了“苗疆、回疆、蒙古、XX”几大自治区域。
2中国古代史练习题(隋唐)

(隋唐)一、选择题1.隋唐时期实行租庸调制,其中“庸”所起的作用是( )A.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B.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C.减轻了农民的租税负担 D.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唐朝设立了一些机构管理新疆地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下列哪一机构是唐朝设立的?( ) ①北庭都护府②乌里雅苏台将军③安西都护府④伊犁将军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我国银行最早的雏形是唐朝时期出现的( ) A.柜坊 B.交子 C票号 D.市舶司4.随着商业的发展,唐朝在货币和金融方面有一些重要的进步,以下表述全面的是( )A.开元通宝流通和柜坊的出现 B.全国货币的统一和柜坊的出现C.邸店经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 D.邸店和柜坊成为最早的金融机构5.下列关于隋唐钱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隋时使用五铢钱 B.唐朝开元年间开始颁行“开元通宝”C.“开元通宝”为唐朝通用货币 D.“开元通宝”成为以后历代货币的范式6.唐朝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其原因不包括( )A.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B.繁荣的经济文化 C.发达的对外交通 D.指南针用于航海7.《资治通鉴》中记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举,中书诏敕或有差池,则门下当行驳正”。
这说明唐朝时期的中央机构( )A.分工明确,互为补充 B.相互牵制,互为监督C.程序烦琐,效率低下 D.部门增多,相权削弱8.下列描述中,能够说明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的是( )A.四面立邸,四方奇珍,皆所积集 B.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C.天下之盛,扬为首 D.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9.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法典是( ) A.《开皇律》 B.《唐律疏仪》 C.《武德律》 D.《大清律例》10.隋唐时期造船业发达的城市是( ) A.扬州 B.宣州 C.洛阳 D.益州11.隋唐时期陆路交通线和海路交通线都可到达的地区是( )A.朝鲜半岛、日本列岛 B.南亚次大陆、南洋诸岛C.南亚次大陆、日本列岛 D.朝鲜半岛、南亚次大陆12.下列关于隋唐时期的手工业生产表述,不正确的是( )A.能够制造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B.出现了秘色瓷C.丝织业吸收了波斯技术 D.制瓷业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13.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国破”指的是( )A.安史之乱 B.唐末农民起义 C.金灭北宋 D宋金议和14.世界天文史上最早实地测量子午线的记录是由谁进行的?( )A.张衡 B.祖冲之 C.僧一行 D.郭守敬15.“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倒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禾苗待我灌醉。
中国古代史复习专题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8、评价
B、消极 作用
1、当时:如维护政治联系、稳定政治秩序、政治文 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疆域扩大、早期文明形成 等 2、后世: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和谐社会 的建立、民族亲情之爱、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等。 1、当时:如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 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等。 2、后世:过分强调家庭本位、等级制度明显、自主 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不利于个人发展等。
(2010新课标全国卷,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 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 “公 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2010上海单科34题) 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 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 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10分)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 分)
嫡长子继承制(主要)
6、宗法制 大、小宗有相对性 的特点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7、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分封制确立了西周的统治秩 序,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 大小宗示意图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项 目 不 主要目的 核心内容 同 权利义务 下级贵族 臣服于上 级贵族, 全体贵族 服从于周 天子 诸侯在封 国内享有 世袭统治 权,但要 定期朝贡、 提供军赋、 提供力役 点 双方关系 历史作用 有利于凝 聚宗族, 防止内部 纷争,稳 定统治, 强化王权 相同 点
(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概念) 1、宗法制含义:它由氏族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过来, 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巩固父系家长在宗族中的 地位和子孙传承和财产政权继承制度。它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 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西周初年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母贵)不 以长”的传统。(都是嫡子立长,都是儿子立嫡) 2、原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3、大宗小宗的关系: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称大宗。嫡长子的同 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 4、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 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齐 家 治国”、“家国一体”,即起源于此。 5、推行工具:周朝规定了各种礼乐制度,它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
高考历史总复习之中国古代史《材料解析题》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史《材料解析题》专题训练(1)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
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涑水纪闻》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请回答下列问题:(1)司马光和朱熹所议论的共同问题是什么?(2)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有什么分歧?各有什么历史依据?(3)你如何理解司马光和朱熹的议论?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30分,第33题15 分,第34题15 分)33.我国封建社会中,新兴朝代的建立者在治理国家的经济方针上都奉行什么政策?奉行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方针来源于什么学说?如何评价这种学说?34.元、明、清三代我国历史出现罕见的长达六百多年的统一局面。
据此说明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及其必然性。
(1)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3题15分,第34题15分,共30分)33.我国古代史上,在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围湖造田和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很多。
请从社会和自然两个角度分析其原因,并指出其积极和消极影响。
34.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
请从政治、经济、外交、技术、地理等角度分析说明形成原因。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15分,第32题15分,共30分)3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说:“石敬瑭资契丹以篡夺,割燕云,输岁币,亟痛中国而自绝其胤(后代)。
乃至宋人资女直(女真)以灭辽,资蒙古以灭金,卒尽沦中原于夷狄,祸相蔓延不可复止。
”材料2。
现代史学界有人认为“以往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拔民族衰亡的路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王夫之认为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他把宋人资助女真、蒙古与石敬瑭类比是否恰当?为什么?(2)材料2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这依据是否正确?为什么?(3)两则材料的共同思想观念是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 复习题一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中国古代史 复习题一一、选择题:1.反映我国原始社会最终被奴隶制的国家夏朝所取代的史料是 A. 《国语》中记载的“防风后至,禹杀而谬之” B. 《越绝书》中记载的“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C. 《左传》中记载的“茫茫禹迹,划为九州”D. 《礼记》中记载的“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 ) 2.下列历史事件与长江流域有关的选项是发现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②春秋时期开凿了长江通往淮水的运河③公元前三世纪长江水系于珠江水系沟通④公元三世纪浩浩江水曾阻挡了南伐的大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 ( )3.国家与氏族在社会形态方面的根本不同在于 A. 以权利的不平等代替权利的平等 B. 以阶级剥削代替平均消费C. 以按地域划分国民代替血缘组织 D. 以父权制社会代替母权制社会 ( ) 4.统治中心在钱塘江流域的政权有⑴春秋时期的吴国 ⑵公元10世纪的吴国 ⑶吴越政权 ⑷春秋时期的越国 ⑸南宋政权 A. 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③⑤ D. ③④⑤ ( )5.曾以长安作过都城的朝代有 ①曹魏②北魏③东魏④前秦⑤大秦 A. ①④ B. ②④ C. ③⑤ D. ④ ( )6.辽河地区最早归属我国版图的时间不会晚于 A. 商朝 B. 秦朝 C. 唐朝 D. 元朝 ( )7、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和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A. 是否涉及军事方面 B. 是否涉及经济方面C. 是否涉及政治方面 D. 是否由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 ) 8、秦汉时期,中原铁器最先传入 A. 松花江流域 B. 天山脚下C. 珠江流域 D.蒙古高原 ( )9.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 ①齐国②晋国③秦国④楚国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10.史书中说:“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2024年研究生统考历史史料题

2024年研究生统考历史史料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造纸术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
B. 指南针在宋代开始用于航海
C. 火药在唐代主要用于军事
D. 印刷术在宋代得到普及
下列关于明朝时期的历史事件,描述错误的是()
A. 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
B. 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
C. 明朝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出现
D. 明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完全禁止对外贸易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________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________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三、简答题(共70分)
1.(10分)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2.(10分)分析明朝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10分)描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并分析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4.(10分)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5.(10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及其对中国革命胜利的贡献。
6.(10分)论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2024年中国古代史专题训练及参考答案

z 中国古代史专题训练及参考答案(试题分值:100分 测试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2分)1.(2024•立山区模拟)《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这反映了变法( )A .废井田,确立了土地国有制B .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提高C .废除了旧贵族的特权D .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影响。
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通过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经济发展;奖励耕战,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秦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个。
由此可见,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B 项正确;商鞅变法废井田,确立的是土地私有制,不是土地国有制,排除A 项;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度,废除旧贵族的特权,但题干没有涉及,排除C ;材料未涉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排除D 项。
故选:B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影响等知识。
2.(原创题)六国的人说“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秦国的军队打仗,一个个都眼睛都红了,就像猛兽一样,巴不得多砍几个人头”。
秦国的士兵之所以能打仗,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政策在激励着他们。
这个强大的政策是( )A .承认土地私有B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C .奖励耕织D .奖励军功,按功授爵【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知识点。
【解答】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建立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在这一政策的激励下,秦国士兵比较能打仗。
故选:D 。
【点评】本题以商鞅变法的影响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记忆、理解能力。
1中国古代史练习题(明清)

(明清)一、选择题1.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 )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A.应天府B.顺天府C.承天府D应昌府2.明初,罢中书省,六部的地位上升,上承皇帝之命,一定程度上分割了宰相的事权,与六部合称“七卿”的是( )A.大理寺B.通政司C.都察院D.内阁3在明的中央机构中,除了部、院、六科之外,合称“三法司”的是( )A.通政司、都察院、刑部B刑部、都察院、大理寺C.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D.刑部、通政司、大理寺4.洪武年间发生的与科举有关的大案是( )A.哭庙案B.空印案C.南北榜案D.郭桓案5.明太祖严惩地方官员持空印账册至户部结算钱粮的重大案件的是( ) A.胡惟庸案B.郭桓案C.蓝玉案D.空印案6.下列关于《大明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制定于明太祖统治期间B.增加了经济立法C.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D.提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7.关于明朝“缇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设立于明成祖在位时期B.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事务C超越司法部门而由皇帝直接指挥D.表明明朝对官吏监视和对人民镇压的加强8.仁、宣统治时期,在永乐朝保储成功的一批文官受到重用,其中合称“三杨”的是( ) A.杨士奇、杨荣、杨芳B.杨士奇、杨荣、杨溥C.杨士奇、杨芳、杨溥D.杨荣、杨溥、杨芳9.永乐时期,朱棣下诏在黑龙江地区设置( ),统辖该地区A.建州三卫B.乌斯藏卫C.奴尔干都司D黑龙江将军10.明朝前期,西藏喇嘛教出现了一个新兴的教派,俗名“黄教”,又称( ) A.宗喀巴B.格鲁派C.乌斯藏D祆教11.洪武八年,朱元璋仿照元朝的办法,印造( ),命令民间通行,形成了钱、钞并用的货币制度A.洪武通宝B.大明宝钞C.大明通宝D.洪武宝钞12.明朝中后期,先后担任内阁首辅,执掌朝廷大权的是( )A.杨廷和、夏言、高拱、张居正、严嵩B.夏言、高拱、杨廷和、严嵩、张居正C.高拱、夏言、杨廷和、张居正、严嵩D.杨廷和、张居正、严嵩、夏言、高拱13.在明朝中叶,农业生产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 ),对于当时的食物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A.占城稻的传人B.棉花等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C蚕丝成为中国古代一种高档消费原料D.花生、玉米、番薯等美洲高产作物的传人与推广14.下列现象:①嘉万年问民营手工业渐居主要地位②匠役制度瓦解③出现了雇佣劳动、组织手工工场的经营方式④加强了对工匠的剥削,工匠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均属于明朝手工业进步的表现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5万历年间,( )的获得使得佃农与地主之间只存在单纯的经济强制关系,没有人身依附关系A.定额地租B.货币地租C.永佃权D.分成地租16.明朝随着经济的发展,涌现出r星罗棋布的新兴市镇,它们大都是在草市或村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下列选项不属于这个范围的是( )A.盛泽、濮院、王江泾B.双林、菱湖、乌镇C.南浔、枫泾、朱家甬D.淮安、济宁、沧州17.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最终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是在(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18张居正主持北方边务的时期,在他的奏请下,出任蓟辽总督的是( )A.谭纶B.戚继光C.俞大猷D.袁崇焕19.张居正任用( )督修黄河,他的治河办法,对以后数百年的河工都具有深刻的影响A.张学颜B.李成粱C.潘季驯D.高拱20.西汉到北魏赋税制度的变化的基本趋势是( )A.由贡赋向地租转变B.由人头税向土地税转变C.由必须服役向允许代役转变 D.由按人头向按户征收转变2l哪位皇帝的即位是首次运用了秘密立储制?( )A.雍正B.乾隆C.嘉庆D.道光22.明朝推行一条鞭法中“一”的内容是( )A.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为一条B.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C.赋役征收白银D.根据当时情况采取相应措施23.乾隆年间的税种有( )A.地丁银和商品税 B.田赋和辽饷C.丁税和田租 D.地丁银和免役钱24.下列不属于明末三案的是( )A.京察案B.梃击案C.红丸案D移宫案25.明代的女真分为( )A.生女真、熟女真、野人女真B.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C.扈伦、董鄂、建州 D.长白山、建州、海西26.扈伦四部是( )A.建州、长白、东海、扈伦B.哲陈、浑河、苏克苏浒、完颜C.哈达、叶赫、乌拉、辉发D.鸭绿江、讷殷、董鄂、渥集27.努尔哈赤建国后建立了八大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制度,其中掌握大权的四大贝勒是( ) A.代善、阿敏、多尔衮、皇太极B代善、阿敏、皇太极、莽古尔泰C.多尔衮、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 D.多尔衮、阿敏、莽古尔泰、多铎28.下列选项不在“万历三大征”之列的是( )A.平定宁夏叛乱B.杨应龙的播州叛乱C.援朝抗倭D.贵州苗民起义29.在明与后金进行战争之中,先后督军辽东的明军统帅是( )①杨镐②袁崇焕③熊廷弼④洪承畴A①④③②B.①③②④C.③④①②D.④②①③30.下列作品不属于明清时期地理学科代表作的是( )A.《太平寰宇记》 B《徐霞客游记》C.《读史方舆纪要》 D.《天下郡国利病书》31.最早到东方传教的耶稣会士,也是最早尝试来明朝传教的人是( )A.利玛窦B龙华民C汤若望D方济各·沙勿略32.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的口号是( ),对于发动饥民、扩大起义军队伍,起了很大作用A“等贵贱,均贫富”B“摧富益贫”C“均田免粮”D“天下田天下人耕之”33( )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农民领袖共聚一堂商讨大计,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A.荥阳大会B.渑池渡C.谷城变D.八大王34.张献忠在四川正式建国,国号大西,称大西王,他设铸钱局,铸钱曰( ),钱色光润精致,为民间所喜用A.大西通宝B.大顺通宝C通天通宝D.永昌通宝35.明成祖朱棣尊崇程朱理学,不属于这一时期编撰的著作( )A.《四书大垒》 B.《五经大全》C.《性理大全》D.《伊洛渊源录》36.明朝时期,心学逐渐兴起,不属于其代表人物的是( )A.王守仁B.陈献章C.王畿D.王廷相37.泰州学派源于王学、又不同于王学宗旨,是一个具有异端思想的思想学派,其代表人物是( )A.王艮B.王廷相C.陈献章D.王畿38.下列各项,属于类书的是( )A.《永乐大典》、《割圆密率捷法》 B.《乐律全书》、《古今图书集成》C.《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D.《农政全书》、《天下郡国利病书》39.有明一代,私家史著相当丰富,编年体明史中篇幅最大的一部是( ) A《国榷》B.《国史纪闻》C.《皇朝大政记》D.《皇明大事记》40.明代小说成就较高,冯梦龙的《三言》是指( )A.《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B.《喻世名言》、《原道醒世训》、《警世通言》C.《原道救世歌》、《警世通言》、《醒世恒言》D.《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警世通言》41.对我国西南广大石灰岩地区溶蚀地貌的考察记载很详细的是( )A《本草纲目》B.《农政全书》C.《天工开物》D.《徐霞客游记》4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扬州十日”是扬州人民反抗清“剃发令”的结果B.“嘉定三屠”中阵亡的将领是阎应元C圈地加深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造成社会动荡,康熙晚年才“永行禁止”D.投充是满族统治者强行推行的掠夺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43.南明残余政权的先后顺序是( )①弘光政权②永历政权③隆武政权④绍武政权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①③④②D.④①②③44.“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是( )在位时期规定的A康熙B雍正C.乾隆D.顺治45.康熙二十三年,康熙正式批准在台湾设置地方军政机构,设台湾府,下辖三县分别是( ) A.风山、诸罗、台湾 B基隆、台南、风山C.淡水、台北、基隆D.台南、台北、诸罗46.清朝的( )划定了中俄两国中段边界,是继续谈判确立两国相互关系的全面条约的基础A.《恰可图条约》B.《尼布楚条约》C.《布连斯奇条约》D.《恰可图条约》47.喀尔喀是明代蒙古中兴之汗达延车臣汗后裔,不属于喀尔喀蒙古的是( )A.扎萨克图汗B.土谢图汗C.车臣汗D.准噶尔部48.《读史方舆纪要》的作者是( )A顾祖禹B黄宗羲C.谈迁D.顾炎武49.乾隆时期,( )明确规定了驻藏大臣监督办理西藏事务,地位与达赖、班禅相等,监督履行“金瓶掣签”等。
中国古代史史料汇编-夏商西周

二、神州大地上的古地居民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类居住,是考古学者一直关注的问题。一些迹象表明,在 地质上的更新世早期,在现代中国的大地上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安徽繁昌人字洞、 河北阳原泥河湾地区的马圈沟等地都发现了当时人类使用的石器,绝对年代都在200 万年以前。据说重庆巫山也发现了200万年以前的石器,同时还有人类牙齿化石出土, 并被命名为巫山人,但学界还有不同看法。云南元谋上那蚌更新世早期地层中也出 土了石器和人类牙齿化石,据古地磁测定大约为175万年。此外在湖北建始高坪龙骨 洞和郧县龙骨洞采集的人类牙齿化石也被认为是属于早更新世的早期直立人 。这些 遗存尽管还比较零散而不丰富,但是涉及的范围很大,年代之早已经离人类起源的 时期不远。所以有些学者认为在探讨人类起源和早期发展的问题时,除了要重视非 洲,亚洲也应该受到必要的关注,尤其不能忽视中国的有关发现 。
晚期直立人
中国晚期直立人的资料是相当丰富的。其中比较重要 的有陕西的蓝田人、北京的北京人、安徽的和县人、 南京的汤山人和湖北的郧县人等。蓝田人化石包括一 个中年女性的头骨和一个老年女性的下颚骨,分别发 现于蓝田县的公王岭和陈家窝。二者在形态上也有差 异,前者明显比北京人原始而后者则比较接近于北京 人。据古地磁测定,前者的年代为110—115万年, 而后者只有65万年 。北京人化石出自北京西南周口 店第一地点的第3—第11层,从1927年起连续多年的 发掘,获得了属于40多个个体的大量标本。据裂变 径迹、铀系、热释光和古地磁等多种方法的测定,其 绝对年代为46—23万年。北京人是世界上最早发现 的直立人之一,资料十分丰富,长期以来成为研究直 立人的典型标本。
早期智人
中国早期智人的化石标本也很丰富,比较重要的有 辽宁营口的金牛山人、陕西的大荔人、山西襄汾的丁村 人、山西阳高的许家窑人、安徽的巢县人和广东曲江的 马坝人等 。中国的晚期智人化石已经发现有40多件, 其中有比较完整的头骨的有北京的山顶洞人、广西的柳 江人、四川的资阳人、陕西的黄龙人和贵州的穿洞人等。 在原河套人地点附近的萨拉乌苏层中就发现了23件人骨 化石 。至于与晚期智人同时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 遗址更是遍及全国各地。从上述各个阶段的人骨化石中 可以看出,他们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承袭性与连续性。例 如蒙古人种特有的铲形门齿,从最早的元谋人,经过北 京人、金牛山人、丁村人到山顶洞人都是一脉相承的。 一些重要的体质特征,如面部较扁、鼻部较宽、鼻骨较 直,上颌骨颧突与颧骨交接处有显著转折等,在各个阶 段的化石标本中都可以见到。这些特征的承袭与连续, 证明中国古人类的演化模式是以地区连续性进化为主, 与周围地区的基因交流为辅 。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上册)(一)中考模拟历史真题分项汇编(广东专用)

专题01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上册)(一)考点01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考点02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考点0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考点04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考点01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2023·广东·统考中考真题)1.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
这说明,当时()A.原始农业形成B.社会分化出现C.禅让制度盛行D.中央集权确立(2022·广东·统考中考真题)2.皮洛遗址位于四川省稻城县。
该遗址中发现了大量距今已有13万年、两面打制的手斧。
这些手斧产生于()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青铜时代D.铁器时代(2022·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3.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磁县发掘出一处距今八九千年的遗址,发现了上百个储存粮的粮窖。
同时,出土了翻地用的石铲等工具。
这表明,当时该地区()A.修建了水利工程B.已有了原始农业C.建立了早期国家D.出现了成熟文字(2022·广东深圳·中考真题)4.“一粒深埋在遗址里的稻米,几块掺杂了碧糠碎谷的陶片,代表了古人向土地探寻食物的智慧,也记录了一场作物生产的革命。
”这场“作物生产的革命”指的是()碳化稻粒A.家畜饲养的出现B.原始农业的产生C.定居生活的开始D.渔猎生产的发展(2020·广东深圳·统考中考真题)5.中华文明主要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诞生的。
如图所示的文物出土于()A.长江流域B.珠江流域C.黄河流域D.辽河流域(2019·广东·统考中考真题)6.《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舟楫之利以济不通”。
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记载中“舟楫”的是A.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B.河南舞阳出土的七孔骨笛C.重庆巫山出土的筒形瓶D.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2019·广东深圳·统考中考真题)7.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成人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

成人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一、政治(一)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秦朝开始确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政治、经济、文化)2.汉武帝的大一统3.唐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省六部制、科举制4.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集中军权、行政、司法和财权;科举制发展5.元朝的行省制度6.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中央到地方、明律、特务统治、八股取士3.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4.“永嘉之乱”:311年,匈奴贵族与羯族联军攻陷洛阳,俘虏西晋怀帝5.隋末农民战争:翟让、李密领导瓦岗军6.唐朝后期:安史之乱*唐末农民战争(黄巢)*首次提出平均思想7.北宋灭亡:“靖康之变”1127年8.明初“靖难之役”;明末农民起义(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9.清康熙年间,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之乱”(六) 疆域1.秦朝的疆域:2.唐朝的疆域:3.清朝的疆域:7.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文字狱(二) 政治制度1. 禅让制(原始社会)*2.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启“家天下”)3. 分封制:(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4. 秦朝:郡县制度5. 两汉时期政治制度(“汉承秦制”)⑴刺史制度:(监察制度)西汉武帝始自东汉止“刺史”“州牧”⑵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武帝“推恩令”“附益之法”⑶察举制(选官制度)自上而下推举人才;东汉形成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6. 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科举P75、府兵、募兵)(三) 改革及变法1.春秋战国时期: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⑵鲁国“初税亩”⑶魏国李悝楚国吴起和商鞅变法(秦国)2.北周武帝的改革,后灭北齐,统一黄河流域3.北魏孝文帝改革*P57(背景及影响)4.五代后周周世宗改革增强了后周的实力,为后来结束割据局面奠定基础5.“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四) 中国古代“治世”1.西汉时期:“文景之治”*2.东汉时期:“光武中兴”*3.唐朝:“贞观之治”P70:“开元之治”(五) 动乱及起义1.“国人暴动”:-841年(西周平民和奴隶的反抗,周厉王逃跑)2.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问九鼎、卧薪尝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中国古代史(4)--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中国古代史课程期末考试(答案题解)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题,20分)1、算缗、告缗:为了打击富商大贾、高利贷者的经济势力,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前119年),颁布了算缗、告缗令。
算缗就是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
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鼓励知情者揭发,叫做告缗。
(3分)这些措施的实行,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解决了由于战争和奢侈浪费所造成的困难,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实力。
(2分)2、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曹丕 于延康元年 (220年)接受吏部 尚书 陈群的建议而制定。
其主要内容包括设置中正、确定资品、划分官品、按品授官等。
(2分)九品官人法是曹操选举政策的制度化,设立中正品评人物,使东汉以来在野的名士月旦变成了在朝的中正品第,从而将选举权收归中央,体现了皇权对大族势力的控制,但西晋以后唯重门第不重德才,本质上变成了一种世袭性的选官制度,为门阀政治的形成了奠定了制度基础。
(3分)3、府兵制:最早由西魏权臣宇文泰于大统年间模仿鲜卑部落兵制创建,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2分)府兵制创立之初,设八柱国大将军,所统府兵都改从其姓,另编军籍,不属郡县,不负担课役,提高了士兵地位,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隋时规定府兵可依“均田令”受田,且免纳租庸调,平时生产,战时出征,资装自备,每年抽一定时间轮番宿卫,从此将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起来,取消了魏晋兵民异籍、士家依附军将的旧军制,改成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新体制,有助于遏制割据和国家集权统一。
唐承隋制,在组织上更趋严密,但唐中期以后均田制受到破坏,府兵制难以为继,加以战争需求,募兵制兴起,兵士和均田制脱节,兵农正式分离,府兵制被正式废除。
(3分)4、头下军州:又称投下军州,是辽国诸王、公主、外戚、大臣为安置征伐所得俘虏和奴隶而建的“私城”。
中国古代史考试试题题库(共10套)

中国古代史课程试题库上册一、单项选择题1、丁村人文化是()时代的代表性文化。
A新石器 B 旧石器 C 细石器 D 青铜2、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晚期智人遗迹是()。
A丁村人B马坝人C长阳人D麒麟山人3、下列遗址中,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是()。
A良渚文化B屈家岭文化C河姆渡文化D龙山文化4、下列遗址中,属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是()。
A良渚文化B河姆渡文化C马家浜文化D磁山文化5、夏王朝建立之初,定都于()A咸阳B商丘C阳城D西亳6、商代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达到了后期的极盛时期是在()。
A太甲时期B武丁时期C祖甲时期D帝辛时期7、为挽救政治危机,缓和阶级矛盾,将都城迁于殷的商王是()。
A太甲B仲丁C盘庚D祖乙8、.西周时期的“宗周”是指()。
A镐京 B 洛邑 C 临淄 D 朝歌9、周初大分封中,成王同母弟叔虞在唐国的故地建立的是()。
A鲁国B晋国C齐国D宋国10、西周时期被国人流放到外地的国君是()。
A宣王B厉王 C )幽王 D 夷王11、公元前841年发生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群众暴动,是在()。
A镐京B洛阳C咸阳D长安12、关于井田制,被认为最具权威的追述者是()。
A孔子 B 韩非子 C 子产 D 孟子13、春秋时期,把田地赏赐给人民,名曰“作爰田”的是()。
A鲁国B齐国C晋国D楚国14、公元前594年,颁布“初税亩”法令的是( )。
A齐国B鲁国C晋国D郑国15、《道德经》一书的作者是()。
A孔子 B 庄子 C 墨子 D 老子16、战国时期,楚悼王任命()为令尹,主持变法。
A李悝 B 吴起 C 孙膑 D 管仲17、战国初,李悝在魏国变法,收集各国法律,编成(),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典。
A《论衡》 B 《国语》 C 《新书》 D 《法经》18、长平之战中,秦将()率兵击败赵军,夺得胜利。
A白起 B 蒙恬 C 郑安平 D 章邯19、战国时期秦实施“远交而近攻”的策略,提出此一策略的人是()A张仪B苏秦C范睢D白起20、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等思想的是()。
中国古代史材料分析题

2011年统考历史学考研史料分析题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汉兴之初,反秦之敞,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民作“画一”之歌。
孝惠垂拱.高后女主,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
是时循吏如河南守吴公、蜀守文翁之属,皆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
(《汉书·循吏传序》)(1)文中“相国萧、曹”指谁?(2)汉初休养生息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3)循吏出现的政治和文化背景?文翁治蜀的举措及成效。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主父]偃说上日:"古者诸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一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朝错是也。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
必稍自销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又说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桀兼并之家,乱众民,皆可徒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
”上又从之。
(1)文中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哪些建议被采纳?这些举措造成了怎祥的影响?(2)汉武帝针对诸侯王问题还采取了哪些措施?(3)简述汉初至汉武帝期间的诸侯王政策。
【材料解析题】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
汉兴,诸儒颇修艺文;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
而守文之徒,滞田所禀,异端纷纭,互相诡教,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
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
(《后汉书·郑玄传仑》)(1)文中范哗论及汉代经学的发展存在何种弊端。
(2)如何评价郑玄,(3)论述汉代今古文经学的主要区别。
【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自遭荒乱,率乏粮谷。
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嘻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必刷题]2024六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史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
![[必刷题]2024六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史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2bc133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24.png)
[必刷题]2024六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史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试题部分一、选择题:10道1. 以下哪个朝代被称为“青铜时代”?A. 夏朝B. 商朝C. 周朝D. 秦朝2. 中国古代“禅让制”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 夏朝B. 商朝C. 周朝D. 汉朝3.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春秋时期的开始?A.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B. 周平王东迁洛邑C. 齐桓公称霸D. 晋文公称霸4. 以下哪个成语与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有关?A. 纸上谈兵B. 背水一战C. 围魏救赵D. 投鞭断流5.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标准度量衡是哪个国家的?A. 秦国B. 齐国C. 楚国D. 燕国6. 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是谁?A. 董仲舒B. 司马相如C. 东方朔D. 主父偃7. 以下哪个朝代实行了“科举制”?A. 汉朝B. 隋朝C. 唐朝D. 宋朝8. 唐朝时期,以下哪位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A. 唐太宗B. 唐玄宗C. 唐高宗D. 唐中宗9. 宋朝时期,以下哪个发明促进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A. 指南针B. 火药C. 印刷术D. 造纸术10. 明朝时期,以下哪位航海家七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交流?A. 郑和B. 刘伯温C. 王阳明D. 李时中二、判断题:5道1. 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它出现在商朝时期。
()2. 春秋五霸中,齐桓公是第一个称霸的。
()3.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
()4. 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5. 唐朝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
()三、填空题:20道1. 中国古代的“三代”指的是夏、商、______三个朝代。
2. 春秋时期,______是第一个霸主。
3. 战国时期,______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4.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文字统一为______。
5. 汉朝初期,实行了______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6. 东汉末年,______起义是著名的农民起义之一。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上册)(安徽专用)(解析版)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上册)考点01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考点02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考点0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考点04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选择题部分考点01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近五年未考查1.(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三模试题)农耕发明之后,原始先民慢慢地向适宜耕作的山前、低地迁移。
他们告别了原先的洞穴,开始营建住所,集聚而居,形成了最初的聚落。
这说明聚落形成是由于()A.磨制石器的出现 B.家畜饲养的出现C.谋生方式的变化 D.定居生活的出现【答案】C【详解】据题干“农耕发明之后,原始先民慢慢地向适宜耕作的山前、低地迁移。
他们告别了原先的洞穴,开始营建住所,集聚而居,形成了最初的聚落。
”可知,农耕的发明改革了原始先民的谋生方式,他们告别了洞穴,开始定居生活,从而形成了聚落,C项正确;磨制石器的出现、家畜饲养的出现,题干未体现,排除AB项;定居生活得益于谋生方式的改变,排除D项。
故选C项。
2.(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三模试题)考古学的成就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下列考古重大发现中能够证明中华有五千年文明的遗址是()A.河南安阳的殷墟王陵 B.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C.山西临汾的晋侯墓地 D.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000年左右,能够证明中华有五千年文明,D项正确;河南安阳的殷墟王陵属于商朝都城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文化遗存,山西临汾的晋侯墓地是西周时期的遗址,均与材料“证明中华有五千年文明的遗址”不符,排除ABC项。
故选D项。
3.(2023年安徽省蚌埠市三模试题)某校学生为研究半坡居民生活的历史,搜集了以下几类资料。
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A.民间传说B.地区风俗C.经典文献D.出土文物【答案】D【详解】出土文物属于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最高,D项正确;史料价值最高的是一手史料,与民间传说无关,排除A项;史料价值最高的是一手史料,与地区风俗无关,排除B项;经典文献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C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料题一、秦的施政措施及方针1.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第。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2.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
……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今诸生不师今而法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以古害今,饰虚言以乱实。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
……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率郡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
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令下三十日不烧。
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制曰:“可。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二、秦汉之际治国方针的演变1.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
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选自陆贾:《新语·无为》)□2.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
……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
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选自陆贾:《新语·无为篇》)3.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邮无夜行之卒,乡无夜召之征,犬不夜吠,鸡不夜鸣,(选自陆贾:《新语·至德》)三、中外朝制度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俱上书曰……四、评价汉武帝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武帝后元二年)五、尚书台权力的发展1.仲长统昌言曰: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然政有不治,犹加谴责。
而权移外戚之家,宠被近习之竖,亲其党类,用其私人,内充京师,外布列郡,颠倒贤愚,贸易选举,疲驽守境,贪残牧民,挠扰百姓,忿怒四夷,招致乖叛,乱离斯瘼,怨气并作,阴阳失和,三光亏缺,怪异数至,虫螟食稼,水旱为灾。
此皆戚宦之臣所致然也,反以策让三公,至于死、免,乃足为叫呼苍天,号咷泣血者矣!(选自《资治通鉴》卷四十九汉安帝永初元年)2.秦时,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
尚犹主也。
汉承秦置。
及武帝游宴後庭,始用宦者主中书,以司马迁为之。
中间遂罢其官以为中书之职。
至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宦者,又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通掌图书、秘记、章奏之事及封奏,宣示内外而已,其任犹轻。
至後汉则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
斯乃文昌天府,众务渊薮,内外所折衷,远近所禀仰。
故李固云:“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
斗为天喉舌,尚书亦为陛下喉舌。
斗斟酌元气,运平四时;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
”令及左丞,总领纲纪,无所不统。
仆射及右丞,分掌廪假钱谷。
汉初,尚书虽有曹名,不以为号。
及灵帝以侍中梁鹄为选部尚书,於是始见曹名,总谓之尚书台,亦谓之中台。
大事八座连名,而有不合,得建异议。
(选自杜佑《通典》卷22《尚书省》)3.后汉章帝以太傅赵熹、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
尚书有录名,盖自熹、融始,亦西京领尚书之任,犹唐虞大麓之职也。
和帝时,太尉邓彪为太傅,录尚书事,位在三公上,汉制遂以为常。
每少帝立,则置太傅录尚书事,犹古冢宰总己之义,薨辄罢之。
”(《通典》卷22《录尚书》)4.秦置尚书令。
尚,主也。
汉因之,铜印青绶。
武帝用宦者,更为中书谒者令。
成帝去中书谒者令官,更以士人为尚书令。
(时弘恭、石显相继为中书令,专权邪僻。
前将军萧望之领尚书事,建言以为“尚书百官之本,国家枢机,宜以通明公正处之。
武帝游宴後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
宜罢中书宦官。
”)后汉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事而已。
尚书令主赞奏事,总领纪纲,无所不统。
与司隶校尉、御史中丞朝会皆专席而坐,京师号曰“三独坐”。
(选自杜佑《通典》卷22《尚书令》)六、清议与党锢(《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第68页)逮桓灵之闲,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
(选自范晔:《后汉书》卷97《党锢列传序》)七、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汇编》第70页)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妓)〔伎〕乐,列乎深堂。
宾客待见而不敢去,车骑交错而不敢进。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
(选自范晔:《后汉书》卷97《仲长统传》引《昌言·理乱篇》)八、经今古文之争(《汇编》第84页)九、曹操唯才是举庚申令曰:“议者或以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所谓‘可与功则卒轻于死,二者设於国则天下治。
’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
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论者之言,一似管窥虎欤!”(选自《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魏书》)十、曹魏屯田(《汇编》第95页)十一、王与马共天下(《汇编》第108页)晋自中原沸腾,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抗衡上国,年移三百,盖有凭焉。
其初谚云:“王与马,共天下。
”盖王氏人伦之盛,实始是矣。
及夫休元弟兄,并举栋梁之任,下逮世嗣,无亏文雅之风。
其所以簪缨不替,岂徒然也。
十二、沈约奏弹王源与庶族联姻(《汇编》第111页)自宋氏失御,礼教雕衰,衣冠之族,日失其序。
姻娅沦杂,罔计厮庶。
贩鬻祖曾,以为贾道。
明目腆颜,曾无愧畏。
……风闻东海王源,嫁女与富阳满氏。
源虽人品庸陋,胄实参华。
……而托姻结好,唯利是求。
玷辱流辈,莫此为甚。
……窃寻璋之姓族,士庶莫辨。
……王满连姻,实骇物听。
……臣等参议,请以见事免源所居官,禁锢终身,辄下禁止视事如故。
(选自萧统:《文选》卷40《弹事》沈约奏弹王源文)十三、江南经济发展(《汇编》第114页)1、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选自《史记》卷129《货殖列传》)2、江南之为国盛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
自汉氏以来,民户雕秏,荆楚四战之地,五达之郊,井邑残亡,万不余一也。
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
既扬部分析,境极江南,考之汉域,惟丹阳会稽而已。
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
及孙恩寇乱,歼亡事极,自此以至大明之季,年踰六纪,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
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选自《宋书》卷54《孔季恭传》“史臣曰”)《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史记》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十四、西魏、北周时期府兵制的变化1、初,魏孝庄帝以尒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
荣败后,此官遂废。
大统三年,魏文帝复以周文帝建中兴之业,始命为之。
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职。
自大统十六年已前,任者凡有八人。
周文帝位总百揆,〔三六〕都督中外军事。
魏广陵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闼而已。
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
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故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
……每大将军督二开府,凡为二十四员,分团统领,是二十四军。
每一团,仪同二人。
自相督率,不编户贯。
都十二大将军。
十五日上,则门栏陛戟,警昼巡夜;十五日下,则教旗习战。
无他赋役。
每兵唯办弓刀一具,月简阅之。
甲槊戈弩,并资官给。
(《北史》卷60《李弼等传》附录)2、(魏大统)九年(543年),太祖以邙山之战,诸将失律,上表请自贬。
……于是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
(《周书》卷2《文帝纪》下)3、建德二年(573年)……改军士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
是后,夏人半为兵矣。
(《隋书》卷4《食货志》)十五、五胡乱华(《汇编》第106页)十六、孝文帝改革(《汇编》第120页)十七、东魏鲜卑与汉族的矛盾(《汇编》第126页)十八、隋唐时期府兵制度的变化1、魏末丧乱,宇县瓜分,役车岁动,未遑休息。
兵士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
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恒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
朕甚愍之。
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
(选自《隋书》卷2《高祖纪》开皇十年五月诏书)2、初置,以成丁而入,六十出役,其家不免征徭。
通计旧府六百三十三,河东道府额亚于关中。
河北之地,人逐渐逃散,年月渐久,逃死者不补,三辅渐寡弱,宿卫之数不给。
(选自《唐会要》卷72“府兵”条)3、天宝八载五月九日,停折冲上府下鱼书,以无兵可交。
至末年,折冲府但有兵额,其军士、戎器、六驮、锅、幕、糗粮并废。
(选自《唐会要》卷72“府兵”条)十九、大索貌阅与输籍定样是時山東尚承齊俗,機巧姦偽,避役惰遊者十六七。
四方疲人,或詐老詐小,規免租賦。
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
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隱。
於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