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心肺复苏救治效果及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急诊科18例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临床分析

急诊科18例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临床分析
量 资料表明 :4 i内开始 复苏者5%可成 功 ,4 6 i开始复苏 者1% a rn 0  ̄r n a O
心跳骤 停是临床上最 严重的急症 ,必 须争分夺秒地 进行抢救 。心 肺 复苏 ( P C R)是急救 技术中最基本 的救 命技术 ,也是 挽救患者生命
的唯一途径 。本 文就1例心跳骤停 患者成功心肺复 苏情况及体 会分析 8 总结如下。
中图分类号:R 4 .+ 51 78
文献标识码Leabharlann :B 文章编号 :17— 14 (0 2 1 00 — 2 6 1 8 9 2 1 )0— 24 0
生不 可逆 性损害 。故必须在心 跳停止后4 5 n ~mi ̄进 行早期 、及时有 效 的C R 以恢复 自主循环和 呼吸功能 ,减少 中枢神经系统 功能损害 , P可 促进 脑功能 的恢 复。复 苏开始 的时 间越早 ,复 苏的成功 率越高…,大

2 ・临床研究 ・ 0 4
紊乱 、醛 固酮及 胰岛 素等激 素分 泌增多 ,组 织细 胞对儿 茶酚 胺的反 应增强 ,钾 的利用增 多 ,从而诱 发低钾血症 。因此 ,此 种疾病需积 j
极 治疗 甲亢。
J n a 0 2 V 10 N . 围皿 a u w 2 1 , o 1 , o1 .
6 1 )3 1 . (8: 6 4
[】 Maz c , ud a ,ar i Ade a n ie tlma n 4 z u oTLBo r eu I coxA. rn licd nao sa d L
s b l ia C s i ’ sn rme i n s n et n [ .u r u ci cl uhn S y do : a o i a dt a n g d g s r me t ] r JC O i E d ci l i ee O e, 0 , ( ) 0 — . pn n o r o D a t b s 0 91 3: 32 n b s 2 2 6 1 0

急诊科心肺复苏效果的相关因素及影响分析

急诊科心肺复苏效果的相关因素及影响分析
本 组患者有2 2 例患者实 施了 电击 ,另外2 8 例 患者 未实施 电击 ,结 果显示实施 了 电击 的患者生存率高 ,说明心肺复 苏效果与是否 电击有

2 0 1 1 年1 2 月 至2 0 1 2 年1 2 y J 间收治 的5 0 例在急诊 科行心肺 复苏的心脏停
搏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 回顾性分析 ,报道如 下。 1资料 与 方法 1 . 1一般 资料 选取 我 院2 0 1 1 年1 2 月 至2 0 1 2 年l 2 月 间收 治的5 O 例 在急诊 科行 心
的 肾上 腺 素累积 剂量 均超过 4 mg 。有 2 2 例患 者实施 了 电击 , . 另外2 8 例 患者 未 实施 电击 。 1 O 例患 者为 附近 有 目击进行 急救 ,4 0 例 为无 目 击急 救 。对 所 有患者 均 进行 徒手 心肺 复苏 急救 ,急 救方 法参 照美 国 心脏病 学 会心肺 复 苏指 南 ,使用 双相 波 电击 除颤 ,设定 每一 次 电击
中 图分类 号 :R 6 0 5 . 9 7 4
文献标 识 码 :B
文 章编 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4 )0 7 - 0 0 8 3 - 0 1
众 所周知 ,心率与一 个人的生命 持续有着直 接的关 系。在对急诊 患者进行救 治的时候 ,由于很 多外界 因素都 会影响心肺 复苏效果 ,从 而对 整个救 治效果产生 影响 ,了解 和掌握这 些影响 因素 就显得尤为 重
要。为 了进 一步分析 急诊科心肺复 苏效果 的相 关 因素 ,本文选取我 院
高 。对 比人 院前患者和 和急诊科年龄 ,数据结果具有 明显差异对 比具 有 差异 ( P < O . 0 5 ) 】 。 2 . 3 心肺复苏效果与是否有急救 的关系 在本组 5 0 例患者 中 ,l 0 例 患者 为附近有 目击进行急救 ,4 0 例为 无 目击急救 。最 终统计结果显 示 ,院前和 急诊科急救心肺 复苏效果 比无 目 击 急救 效果好 ,说 明心肺复苏效果 与是否有急救有一定 的关 系 】 。 2 . 4心肺复 苏效果与人工急救方法 的关系 在本组 患者 中,分 别采用人工 呼吸 、面罩 给养 、气管插 管进行 急 救 。最 终统计结果显 示 ,患者人 院之前采用气 管插管的方 式其生存率 最高 ,急诊之后三种 急救方式 的数 据结果无 明显差异 ,说 明心肺复苏 效果与人工 急救 方法没有较大的关系 。 2 . 5心肺复苏效果 与电击的关系

ECMO实施体外心肺复苏术救治心跳骤停患者案例分析

ECMO实施体外心肺复苏术救治心跳骤停患者案例分析

ECMO实施体外心肺复苏术救治心跳骤停患者案例分析病例介绍赵某陪朋友晚饭时间突发意识丧失倒地,朋友立即拨打120并给予胸外按压,十分钟后到达医院急诊抢救室抢救,此时已经处于昏迷状态。

急诊科立即予以气管插管机械辅助通气,同时紧急进行相关检查,结果提示:患者心源性休克、意识丧失。

医护人员立即予以纠酸、补钾、扩容、呼吸支持等一系列治疗。

但病情的多变令人猝不及防,当抢救室的医护人员刚想喘口气时,患者就突发室颤!注释:室颤是心室肌极快速地、完全不能协调地收缩运动,此时心室已不能进行机械性收缩,不能完成泵血的功能,为功能性心脏停跳,属于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出现室颤后,抢救室的医护人员立即对他进行30多次除颤,同时辅以胸外按压、肾上腺素静脉推注。

除颤后,患者可短暂恢复窦性心律,但难以维持。

由于患者心跳骤停,反复室颤,胸外按压、多次除颤仍无法恢复自主心律,抢救室医生赶紧呼叫院内ECMO小组进行会诊。

急诊科评估患者后,决定立刻启动ECPR,并通知科室ECMO 护理孙保证团队做好实施ECPR准备。

多学科医护人员合作抢救患者被转运到重症医学科监护治疗,ECMO团队成员在5分钟内准备好所需物品和设备到达抢救现场。

仅仅15分钟,ECMO护理团队就完成了ECMO连接、预充,随后患者体内暗黑的血液被引出,经过ECMO机器人工膜肺氧合后变为鲜红的血液再输回患者体内……ECMO运转30分钟左右,患者恢复了自主心律,血氧饱和度逐渐上升,全身花斑消退,四肢有轻微的活动,对疼痛刺激也有了反应。

看到这些,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松了一口气。

至此,患者虽然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但接下来依然要面临着重重难关。

ECMO只是支持手段,重要的是后续管理维护和对原发病的合理治疗。

ICU ECMO团队制定和护理方案1、目标体温管理ECMO护理小组的成员每班适时监测患者核心温度肛温的变化:24小时内控制肛温在34°-35°,48小时内控制肛温35°-36°,72小时内开始复温维持肛温36°-37°。

急诊院前、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效果分析

急诊院前、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效果分析

临床探索急诊院前、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效果分析徐敏 (杭州市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浙江杭州 311115)摘要:目的:分析急诊院前、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效果。

方法:以78例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9例院前心脏骤停、39例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分别纳入院前组与院内组,均实施心肺复苏治疗,对比两组复苏成功率、并发症率以及心肺复苏指标。

结果:与院前组相比较,院内组复苏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开始除颤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较早(P<0.05);院前组以及院内组入ICU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明显高于院前患者,心肺复苏开展时间越早,成功率越高。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急诊;效果心脏骤停指的是各类非心源性或心源性因素造成心脏机械活动突然暂停。

研究显示,脑部供血中断10 s患者意识即可丧失,若全身血流供应未及时恢复,可对生命安全产生威胁[1]。

在临床抢救心脏骤停的过程中,心肺复苏是一种紧急、重要的医疗手段,通过及时的除颤、胸外按压等方式,可促进心脏自主循环恢复。

本研究针对急诊院前、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19年8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78例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9例院前心脏骤停、39例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分别纳入院前组与院内组。

院前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27~79岁,平均年龄(53.08±3.72)岁。

院内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29~77岁,平均年龄(53.03±3.79)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确定为心脏骤停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治疗,操作标准参考2015年版心肺复苏指南标准,实施心脏胸外按压时频率为100~120次/min,按压深度为5~6 cm。

快速建立人工气道,调节患者呼吸频率至8~10次/min,给予心电监护,若患者发生室颤,需积极实施电除颤,根据病情给予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复苏药物。

心肺复苏实验报告

心肺复苏实验报告

心肺复苏实验报告心肺复苏(CPR)是一种紧急救护技术,用于挽救心跳骤停或呼吸骤停的患者。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对心肺复苏的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在急救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人员、模拟心肺复苏器材、模拟心跳骤停模型。

2. 实验步骤:a. 实验人员按照心肺复苏的标准操作流程,使用模拟心肺复苏器材对模拟心跳骤停模型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b. 实验人员记录心肺复苏的时间、频率、深度以及操作过程中的情况。

c. 实验结束后,对心肺复苏的效果进行观察和评估。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操作,我们观察到心肺复苏对模拟心跳骤停模型的效果明显。

在正确的操作下,心肺复苏能够有效地恢复模拟心跳骤停模型的心跳和呼吸,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

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心肺复苏是一种重要的急救技术,能够在心跳骤停或呼吸骤停的情况下挽救患者的生命。

2. 正确的心肺复苏操作流程和技巧对于提高复苏成功率至关重要。

3. 心肺复苏的频率、深度和持续时间对复苏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需要实施人员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操作。

结论:心肺复苏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技术,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挽救生命。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验证了心肺复苏的有效性,也提醒大家在学习心肺复苏技术时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以提高急救成功率。

总之,心肺复苏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一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以提高自身的急救能力,为他人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希望本次实验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也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心肺复苏技术的学习和实践,共同为构建更加安全的社会做出贡献。

80例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分析

80例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分析
临 的 问题 。现 就 我 院 急 诊 科 行 心 肺 复 苏 救 治 的 8 O患 者 的 临
不 明 。院 内抢 救 6 4例 , 外 现 场 及 救 护 车 上 抢 救 1 院 6例 ; 6 3 例 发 生 在 我 院 I U 成 立 前 ,4例 在 I U 成 立 后 。 心搏 、 吸 C 4 C 呼
1 5 1 P一 0 1 3 。 .6 , . 2 )
3 讨 论
点 多 、 药 量 多 , 产 妇 局 部 会 阴 皮 肤 出 现 渗 液 、 肿 , 后 用 使 水 产
局 部 皮 肤 发 紫 、 斑 , 部 吸 收 低 于 实 验 组 ( < O 0 ) 而 伤 瘀 局 P .5 , 口愈 合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 O 0 ) P .5 。
酸 氢 钠 、 碘 酮 、 多 卡 因等 。 胺 利 14 心 肺 复 苏 的 成 功 标 准 . 心跳恢 复 、 动脉搏 动存在 、 大 收
成 , 括 早 期 识 别 求 救 、 期 C R、 期 电 除 颤 、 期 高 级 生 包 早 P 早 早
命 支持( S [ 。“ AL )5 生存链” ] 中任何一个环 节做 不到位 , 患者
生命支持 (L ) 高级生命支持 ( S B S和 AL )的 紧 密衔 接 是 患 者 最 终 存 活 的 必 要 条 件 。 [ 键 词 ] 心 搏 呼 吸 骤 停 } 肺 复 苏 } 础 生 命 支 持 ; 级生 命 支 持 关 心 基 高 [ 图 分 类 号 ] R 5 . [ 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 1 0 —5 3 (0 2 0 — 0 5 - 0 中 49 7 文 文 0 1 69 2 1 ) 2 1 4 2
V 1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o 2 2 1 o. 4N . ,02

煤矿地区急诊科应用心肺复苏机的临床疗效观察

煤矿地区急诊科应用心肺复苏机的临床疗效观察

煤矿地区急诊科应用心肺复苏机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对比在煤矿地区急诊科使用心肺复苏机(thumper 1007型)和徒手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的效果,以评价心肺复苏机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41例及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40例疗效。

结果:应用心肺复苏机行心肺复苏术优于人工徒手心肺复苏,复苏有效率与标准心肺复苏术相比有显著差异性,副反应少。

【关键词】煤矿地区;心肺复苏机;疗效。

心脏呼吸骤停是临床危重症,尤其在煤矿地区急诊科多见,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rp),或者有效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是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关键。

我们采用心肺复苏机(thumper 1007型)进行crp,并与徒手心肺复苏进行比较临床效果;国内目前对心肺复苏机于煤矿地区危重患者临床应用研究尚未见报道,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01月~2013年01月急诊科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81例,患者均经心电图或心电监护证实发生心脏呼吸骤停,男50例,女31例,年龄l3~81岁,其中23例发生在院外,抢救前停跳时间《15min,58例发生在院内。

除外肿瘤终末期患者及妊娠、腹胸部创伤患者,排除器官功能衰竭(如呼吸、心力衰竭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将符合范围的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人工徒手胸外按压组41例和心肺复苏机胸外按压组40例。

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原因:心源性32例,外伤12例,脑血管病7例,药物中毒6例,过敏性休克4例,一氧化碳中毒1例,溺水2例,电击伤2例,其他15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导致心脏呼吸骤停的病因、以及开始心肺复苏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人工徒手心肺复苏组发生于院前患者,在停跳15min内即开始徒手心肺复苏并急送入院,入院后继以人工徒手按压并行开放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发生于院内患者,停跳后即行徒手心肺复苏,同时开放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机械复苏组患者入院前急救措施同徒手心肺复苏组,入院后即行开放气道、并在1~2min 内应用心肺复苏机。

心肺复苏仪在急诊科的使用及临床疗效分析

心肺复苏仪在急诊科的使用及临床疗效分析
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表1 机 械 心 肺 复 苏与 徒 手 心 肺 复 苏 成 功 率 比较 ( , )
表2 医护 人 员平 均 参 与抢 救 一例 心肺 复 苏人 数
资 料 与 方 法 1 临床 资 料 机械心肺 复苏组选 择 2 0 1 0年 9月 至 2 0 1 2 术, 使用心脏胸 外 按压 促使 心脏 泵血 功 能恢复 , 从 而保 证 心,
年 9月 心 跳 呼 吸骤 停 共 1 2 3 例, 男性 8 9 例, 女性 3 4例 , 共 参 与 抢救的医护 人员 3 9 5人 次 。 心 肺 复 苏 成 功 共 2 7例 , 男性 1 5 例, 女性 1 2 例 。徒 手 心 肺 复 苏 对 照 组 选 择 2 0 0 8年 9月 至 2 0 1 0 年 8月 , 共 7 2例 , 男性 4 2例 , 女性 3 O例 , 共 参 与 抢 救 医 护 人 员 3 3 6 人 次 。 心肺 复苏 成 功 共 7例 , 男 性 3例 , 女 性 4例 。两 组 一 般情况无显著差异( P <0 . 0 5 ) , 具 有 可 比性 。
急诊科急危重症病人集 中、 病种 多、 抢救和管理 任务重 , 多 种 急危 重 病 及 意 外 造 成 的心 脏 呼 吸 骤 停 是 急诊 科 常 见 的 急症 ,
心肺 脑 复 苏也 就成 为 了 抢 救 心 跳 呼 吸 骤 停 患 者 的 最 基 本 的 措 施 ] 。心 肺 脑 复 苏 既 是 通 过 心 脏 胸 外 按 压 形 成 暂 时 的人 工 循 环, 并 促 使 恢 复 心 脏 的 自主 搏 动 ; 又 采 用 人 工 呼 吸 替 代 自主 呼 吸_ 2 ] 。我 院 自 2 0 1 0年 9月 开 始 使 用 机 械 心 肺 复 苏 仪 , 至2 0 1 2 年 9月 , 共 对各 种 原 因引起 的心 跳 呼吸停 止 的猝死 患 者 1 2 3

心肺复苏考核总结分析范文通用版

心肺复苏考核总结分析范文通用版

心肺复苏考核总结分析范文通用版Summary and analysis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汇报人:JinTai College心肺复苏考核总结分析范文通用版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急诊科心肺复苏模拟人围绕护理部提出的工作中心,把握重点,突出特色,全体医务人员团结协作,出色地完成各项抢救工作。

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一、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

如要求护士听到救护车的鸣声后要迅速推车到急诊室大门接诊病人。

为病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提供面巾纸,纸杯和开水。

4ssiogf为无陪人的老弱病人代挂号、取药。

每个急诊住院病人均有护士或护工护送入院。

为了解决夏天夜间输液病人多,实行弹性排班,加派夜间上班人数。

这些措施得到病人的好评。

特别是在有医患纠纷时,甚至打骂我们医务人员时,我们的护理人员做到尽力合理解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受到医院的表扬。

二、加强学习,培养高素质队伍急诊科制定学习制度和计划,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学习。

开展心肺复苏模拟人急救专业培训,选送护士到麻醉科、手术室学习气管插管,要求急诊八大件操作人人过关。

与医生一同学习心肺复苏模拟人新进展、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急诊处置、创伤急救。

提高了急诊急救水平和抢救反应速度。

全科人员自觉学习尉然成风,目前有8名护士参加全国高等教育护理大专班和本科自学考试。

两位工作一年的护士参加护士执业考试均通过。

指派高年资的护士外出学习国家级《急救护理新概念与急诊模拟急救培训》。

三、做好新入科护士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根据急诊科的工作特性,制定了新入科护士三个月的培训计划,要求其三个月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掌握急诊的流程,院前急救,如何接急救电话、掌握急诊科所有的仪器使用,同时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与考核。

急诊心肺复苏效果评估及分析

急诊心肺复苏效果评估及分析

急诊心肺复苏效果评估及分析DOI:10.16662/ki.1674-0742.2016.26.078目的对急诊心肺复苏效果评估。

方法于2010年6月—2012年6月方便选取该院急诊科120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行使心肺复苏人工通气治疗,分析4种人工通气方法对患者复苏情况影响。

结果30例气囊面罩患者中,通气管无效率为80.00%,5 min内成功建立人工气道率为16.67%,30例气管插管患者中,通气无效率为26.67%,5 min内成功建立人工气道率为16.67%,30例气管切开患者中,通气无效率为46.67%,5 min内成功建立人工气道率为33.33%,30例可视喉镜下气管插管中,无效率为10.00%,5 min内成功建立人工气道率为56.67%。

结论心肺复苏在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中效果显著。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from June 2010 to June 2012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12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and cardiac arrest exercis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rtificial venti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four kinds of artificial ventilation on the patients recovery effect. Results In 30 patients with mask of the airbag,a breather pipe no rate was 80.00%,5 minute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artificial airway rate was 16.67%,3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racheal intubation and ventilation were invalid rate is 26.67%,5 minute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artificial airway rate was 16.67%,30 cases of tracheotomy patients,gas no effective rate was 46.67%,5 minute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artificial airway rate was 33.33%,30 cases of video laryngoscope tracheal intubation without efficiency is 10.00%,5 minute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artificial airway rate is 56.67%. Conclus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s effective in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and cardiac arrest.[Key words] Emergency;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ffect;Analysis心肺复苏术(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为CPR,是指当呼吸终止或心跳停顿时,使用人工呼吸和心外按摩来进行急救的一种技术,心肺复苏常用于救治心脏骤停患者,包括两个急救步骤,一个为人工通气,一个为胸外按压,短时间内实施相关措施,可挽救患者生命[1]。

急诊科心肺复苏的关键环节与成功经验

急诊科心肺复苏的关键环节与成功经验

2
评估复苏效果
记录复苏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瞳孔大小等。记
录复苏后的患者状态,包括意识水平、肌力、呼吸功能等。
3
总结复苏结果
记录复苏成功与否,并详细记录复苏成功患者的恢复情况。总结复苏失败患者的
死亡原因,并分析复苏过程中的不足,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持续优化复苏流程
1 1. 数据分析
及时沟通情况
医护人员应及时向家属告知患者的病情和 治疗进展,并耐心解答疑问,消除家属的 担忧。
提供心理支持
医护人员要为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倾听他 们的感受,并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困难,共 同度过难关。
记录并总结复苏过程
1
记录患者信息
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药物过敏史等。详细记录心肺
复苏实施的时间、操作过程、使用的药物、患者的反应等。
规范步骤
规程应涵盖心肺复苏的各个 步骤,包括识别心跳骤停、 开始胸外按压、人工呼吸、 使用除颤器、药物治疗等。
提高效率
标准化操作规程可以提高心 肺复苏的效率,减少不必要 的步骤和时间浪费,从而增 加患者生存的机会。
减少失误
标准化操作规程可以降低医 护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出现错 误操作的可能性,确保心肺 复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频率和深度
人工呼吸的频率应与正常呼吸频率一致,每次吹气要持续约1秒,并观察 胸廓起伏。人工呼吸的深度应适宜,避免过度用力。
1
2
3
人工吹气
用口对口或口对鼻的方式,向患者肺部吹气。吹气时要观察患者胸廓是否 起伏,确保气体进入肺部。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 的作用
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 是一种便 携式设备,可以分析心律并提供 电击,以恢复正常心跳。AED 可 用于治疗心脏骤停,它简单易用 ,即使没有专业医疗人员也能操 作。

急诊心肺复苏抢救案例分析及处理流程

急诊心肺复苏抢救案例分析及处理流程

急诊心肺复苏抢救案例分析及处理流程急诊心肺复苏(CPR)是急救医学中一种关键的救命技术,旨在挽救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的患者。

心肺复苏的目标是通过机械性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争取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

本文将对急诊心肺复苏抢救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提供详细的处理流程,以帮助医疗专业人员提高救治效率和成功率。

一、急诊心肺复苏的必要性心脏骤停通常由心脏病、呼吸道阻塞、电击或严重创伤等多种因素引发。

这一情况迅速导致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的停止,若不立即处理,将迅速导致患者脑部和其他重要脏器的损害。

心肺复苏是一项关键的急救措施,能够在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之前,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争取最佳救治时机。

二、急诊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评估患者状况评估患者的意识和呼吸状态。

检查患者是否有意识,通过呼唤患者的名字、拍打其肩膀等方法判断是否有反应。

如果患者没有反应,接着检查其呼吸情况。

观察是否有正常的呼吸动作或者听是否有呼吸音。

如果患者既没有意识也没有正常呼吸,说明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呼救和准备确认患者需要心肺复苏后,应迅速呼叫急救服务或请求周围人员协助。

通知急救人员的准备好心肺复苏所需的设备,如心脏除颤器、气道管理工具等。

如果现场条件允许,尽可能在开始心肺复苏前准备这些设备。

实施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将患者平躺在硬质平面上,双手重叠放在患者胸骨下半部分。

保持手臂伸直,用身体的重量进行胸部按压。

每分钟应进行100到120次按压,按压深度应约为5至6厘米,按压与放松的比例应为1:1。

人工呼吸:在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

确保气道畅通,通过捏住患者的鼻子、张开其嘴巴,用嘴覆盖患者的嘴巴进行吹气。

每次吹气时间应为1秒,观察胸部是否有明显的起伏。

使用心脏除颤器如果现场配备了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应在实施心肺复苏的过程中尽快使用。

按照除颤器的操作指南进行电击。

AED会自动分析心律,提示是否需要电击。

电击后的继续按压和呼吸操作是维持复苏的关键。

心肺复苏的抢救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心肺复苏的抢救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心肺复苏的抢救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抢救的临床效果和影响因素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70例进行分析,对所有患者根据病情,给予有效的心肺复苏抢救,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存活组患者在年龄因素与发病原因、合并疾病方面明显优于死亡组(P<0.05);存活组的除颤时间、心肺复苏时间与气管插管时间短于死亡组(P<0.05)。

结论:心肺复苏的效果和患者自身因素有密切相关性,必须对患者病情作准确判断,采取综合有效的抢救方案。

使用规范心肺复苏操作,提高抢救成功率。

标签:心肺复苏;抢救效果;影响因素心跳、呼吸骤停是因猝死、心脑血管疾病、创伤引发的危重心脏急症,因呼吸和心脏骤停,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使用心肺复苏(CPR)可将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但是据数据显示,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较低,除了与患者自身因素有关外,也与抢救的操作呈密切相关性[1]。

本次研究为提高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对70例行心肺复苏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70例进行分析,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龄9~78岁,平均年龄(42.1±6.3)岁。

发病原因:急性呼吸衰竭18例,急性中毒19例,心脏病骤发27例,脑血管意外11例,电击伤5例。

合并症:高血压5例,糖尿病4例,恶性肿瘤3例。

1.2方法对患者作准确意识评估,制定合理的心脏复苏方案。

优先选择气管插管和电除颤。

根据患者在电击除颤后情况,基于对经口喉镜引导下作紧急气管插管。

心脏的按压频率为100次/min,深度5cm,快速除颤,在行一次电复律后,需进行不间断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建立人工气道后呼吸频率为8~10次/分。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根据《2010版最新急救指南》,输注增强节律性药物,腺苷为最佳选择,在治疗和诊断中,都可起到帮助。

急诊52例心肺复苏病例分析

急诊52例心肺复苏病例分析

急诊52例心肺复苏病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科心肺复苏病人的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

方法:急诊抢救室52例心肺复苏病人,根据病史、临床表现、抢救经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52例病人,6例直接宣布死亡,46例抢救病人在急诊抢救室抢救中,8例恢复自主呼吸心率,抢救成功率17.4%。

5例病人一周内死亡,1例住院8天死亡,1例住院9天死亡,1例住院10天死亡。

所有病人成活出院率0%。

结论:加强对普通民众健康教育宣传,加大院前心肺复苏培训普及,提高尸检率,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病人抢救成功率,减少死亡率。

【关键词】心肺复苏;急诊;救治心肺复苏(CRP)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是急诊科常用的救治手段和治疗心脏骤停的基本措施,对于抢救危重症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1】心脏骤停的原因分为心脏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风心病,先心病,还有一种为非心脏型,包括窒息,触电,溺水,药物过量和药物不良反应等。

【2】对心搏骤停患者要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抢救,主要有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

据美国心脏骤停患者注册登记研究表明,心脏骤停院内发生者出院生存率约为22.3%,院外发生者抢救生存率仅为9%【3】。

而国内的心脏骤停抢救生存率远低于美国。

如何有效提高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率,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对于降低患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5月我院急诊科52例心肺复苏抢救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为临床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提供参考。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2例心肺复苏病人中男44例,女8例,男女比例5.5:11.2年龄10-88岁,<20岁2例,占3.8%20-29岁9例占17.3%,30-39岁5例占9.6%,40-49岁11例占21.1%,50-59岁10例占19.2%,>60岁15例占28.8%。

1.3发病地点:52例病人,疾病发生时,医院住院部心跳呼吸骤停1例,51例疾病发生在院外,20例发生于家中,21例发生于公司及工地,3例发生于公共道路,2例发生于飞机上,1例发生于娱乐场所,1例发生于饭店,1例在居委会,1例在私人护理中心,1例河中。

心肺复苏急救演练培训在急诊救治中的效果评价

心肺复苏急救演练培训在急诊救治中的效果评价

心肺复苏急救演练培训在急诊救治中的效果评价目的研究心肺复苏急救演练在急诊救治中的作用。

方法成立教学培训小组,根据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的病种,对17例急诊科护士定期进行心肺复苏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应急能力进行培训及急救演练考核,并进行效果评价。

结果通过演练培训急诊护士对突发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理论知识、操作水平、应急综合能力及心肺复苏抢救技能均较以前提高(P﹤0.05)。

结论心肺复苏急救演练是提高急诊科护士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的培训方法。

标签:本心肺复苏;急救演练;效果评价医院急诊是急诊医学中最关键的环节,它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立即进行复苏抢救;快速准确的判断病情,确定进一步的治疗措施;进行必要的救命性手术和其它治疗手段,稳定病情[1]。

急诊患者往往病情复杂多变,需要急诊护士有较强的应急能力,为了提高全科护理人员的应急急救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保证护理安全,我科与2012年7月~2013年6月,每月不定期进行心肺复苏应急演练2次,通过培训和演练,全科护士的急救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是一所三级综合医院,我院急诊护理人员17例,16例女性,1例男性,年龄均在21~43岁,其中5例主管护师,4例护师,8例护士;本科生8例,大专生9例。

1.2方法1.2.1理论知识培训每天利用晨会15min护士长对急诊科突发疾病及急诊护理相关问题进行提问式学习,每月一次急诊护理相关知识的专题学习,对2010年美国心肺复苏指南的要点进行讲解,其中还包括心肺复苏急救中遇到的问题、医护配合、熟悉掌握各科疾病的护理知识及各种急救药品的作用、副作用及常规使用方法,并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

1.2.2操作技能培训每月进行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洗胃机、除颤仪、心电图机、心肺复苏仪、呼吸機等操作培训,要求每人过关。

1.2.3应急演练考核由护士长选择急诊科常见的急症,并描述疾病的症状及病情变化过程,营造逼真的急救场景,急诊科护士要及时准确的进行分析、判断,立即对模拟人采取正确的心肺复苏及急救抢救措施。

急诊心肺复苏82例临床分析

急诊心肺复苏82例临床分析

rm v nooi d ctkns J . i hc ,9 2 e oeedt n a y ie [ ] Cr Sok 19 , x n o c
3 12 8: 8
[] n 4 Wag砌 , MuI , uC e . fcc rft - C Hs M,t1E iayo u a l S a fh im
[] 2 李守先, 徐光亚. 实用心脏外科学[ ] 济南: M. 山东科学
技 术出版社 ,0 0 18 20 :2
应用超滤技术特别是改 良超滤术后 , 体外循
环血 液稀 释 度 可灵 活控 制 , 转 流后期 , 在 通过 超 滤 可 以使 HC T保 持在 较 高水 平 , 效提 高 血 浆胶 体 有 渗透 压 , 高血 小板 和凝 血 因子 浓度 , 提 减少 机 血 回 输量 , 有效 降低纵 隔 引流 量 , 而 减少 血浆 及 血球 从 输 注量 , 同时 还 滤 除 了 体外 循 环 中机 体 产 生 的部 分炎症 介 质 , 减少 术后 炎症 反 应综 合征 的发生 , 术 后机 体水 肿轻 微 , 钾水平 接 近生 理水 平 , 免 了 血 避 大量应 用 利尿 剂导致 电解 质 紊乱 特别 是 低 血钾 的 发生 J 。因此 其 补 液 量 、 份 均 发 生 了 明 显 的 成
立 即用 胺 碘酮 , 始剂 量 为 30 g溶 人 2 初 0m O~3ml 0 生理 盐水 或 葡 萄 糖 内快 速 推 注 , 3—5 i 再 推 mn后 注 10 g 维持量 为 1 gmi, 续静 滴 6 。③ 碳 5m , m / n持 h
例(83 , 1 .%) 呼吸系统疾病 5例( .%) 外伤 1 61 , 8 例 ( 1 9 , 毒 8例 ( . %) 溺 水 5例 2 . %) 中 98 , ( .%)不明原因 9 1. %) 61 , 例( 10 。 2 3 开始 复苏时 间与 C R结果 关系 ( 1 . P 表 ) 表 1 开始复苏时间与 C R结果 ( ) P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科心肺复苏救治效果及临床分析
摘要:开展院前抢救工作,主要是指患者在到达医院之前所进行的现场救治,或者是在转运过程中的监护医疗行为。

之所以开展院前急救,主要就是为了减少
患者的生命伤残现象,有效缓解患者的生命危险。

在急诊科室当中,心肺复苏属
于既基础又重要的急救措施之一,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弥补抢救措施的不足,及时帮助医疗工作人员节约抢救的时间。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急诊科是必须要有
效提升心肺复苏的水平,提高急诊科的抢救成功率,帮助急诊科有效减少医疗事
故的发生。

本篇文章主要对急诊科室心肺复苏的救治效果开展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急诊科;心肺复苏;救治;效果;临床分析;
在临床上最为严重的一项常见危急重症便是患者的心脏呼吸骤停。

患者常常
需要进行及时的抢救与治疗,而心脏呼吸骤停的病死率一般来讲比较高,所以严
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

急诊科室通过开展有效的心肺复苏工作,可以有效挽
救心脏呼吸骤停的患者,同时心肺复苏救治也是急诊科室抢救当中最为常用的一
种挽救患者生命的方式。

心肺复苏可以让患者尽快的恢复自主呼吸,提高患者的
救治成功率,提升急诊室的救治水平。

1.
急诊科室心肺复苏的方法分析
按照《2010年AHA心肺复苏指南》当中的报告指出,如果在急诊科一旦发现
了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的情况,那么需要立即按CAB顺序进行人工心肺复苏。

第一
个医疗工作人员应该立即给患者进行胸外心脏的按压,第二位医疗工作者则需要
进行相关的除颤工作,除颤的能量为双向剥除颤200j,除颤之后,连接患者的心
电监护仪。

第三个医疗工作者球囊-面罩通气,辅助患者呼吸。

而第四个医疗工
作者则需要开通患者的静脉通道,静注肾上腺素1mg,阿托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
行适量注射,如果医疗工作者此时的人员不足,那么第三个医疗步骤与第四个医
疗步骤就需要由一个人完成。

通过观察患者的心电监护仪查看患者是否有自主心
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在两分钟内完成。

完成5个30:2周期的CPI(大约两分钟)之后进行巡检查循环状况,五分钟之后需要交换人员持续胸外心脏的按压,
每隔五分钟向患者静注肾上腺素1mg,等到患者复苏之后,及时送入到ICU病房
进行进一步的治疗,等患者复苏30分钟之后,如果仍然没有自主心律出现,或
者是起搏心律,那么则停止复苏工作。

1.
急诊科室心肺复苏救治效果的反思与讨论
1.
团队合作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点。

如果患者一旦被确认了是心跳骤停之后,第一位医疗工作人员必须要及时对患者进行胸外心脏的按压,其他工作人员则相
继开展除颤除颤工作,连接患者的心电监护仪,为患者安置简易呼吸器,辅助患
者呼吸,及时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开通患者的静脉通道,同时,急诊科室的医
务工作人员还需要及时与患者的家属进行简单的谈话与沟通,让患者家属可以减
少自己的担忧心理。

一套完整的心肺复苏一般需要较多的医疗工作人员,但是如
果在心肺复苏现场只有两名医护工作人员的话,那么就需要先对患者进行胸外心
脏的按压、除颤,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气管插管以及开通静脉管道的时间就会
延迟。

一般来讲,基层的医院医疗工作人员相对不足,所以常常会导致这些基层
医院的复苏成功率不高。

在心肺复苏现场只有两名医护人员的情况下,也必须要
求这两名医护人员要在五分钟内完成整个患者的心肺复苏步骤,使患者可以得到
同样的心肺复苏救治。

而医护人员要想在五分钟内完成整个的心肺复苏救治活动,那么就必须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进行演练和培训,以此来更加熟练地掌握有关心
肺复苏的步骤和方法,以此来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

2.
对患者进行除颤的必要性。

对于患者来讲,要想有效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成
功率,那么就必须要尽早的对患者进行电除颤,电除颤是有效复苏患者的一项最
为重要的手段。

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对心跳骤停的患者进行一分钟之内的除颤
活动,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并且复苏成功率高达70%~90%,而如果
每延迟一分钟对心跳骤停患者进行电除颤,那么成功率则会降低7%~10%。

《2010
年AHA心肺复苏指南》当中明确指出,必须要在心脏骤停患者倒下的三分钟之内
开展电除颤活动,以此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

3.宣传教育培训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就目前来看,由于社会大众对于一些基
本的急救知识了解比较少,所以如果患者一旦在外出现了意外情况,那么这些患
者的家属无法对患者采取相关的救治措施,从而导致患者的第一救治时间丧失。

如果患者家属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常识,学会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患者气道或者
在患者发病之后第一时间将患者送到最近的医疗机构,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患
者进行及时的救治。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公众必须要及时学习一些相关的
急救常识,以此来提高“院外”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4.急诊科必须要配备必要的抢救设施以及抢救药品,确保可以及时为患者插管,改善患者的通气情况。

在《2015AHA心肺复苏指南》当中,它与传统的心肺
复苏操作规范存在着一定的区别,《2015AHA心肺复苏指南》要求医院的医护工
作人员需要首先缩短患者的检查以及评估时间,确保可以持续的对心跳骤停患者
进行胸外心脏的按压,按压的深度必须要高于5cm,但是要小于6cm。

同时,医
疗工作者还需要充分对心脏骤停患者的胸外按压进行通气,确保患者的胸廓充分
回弹,在医疗工作者按压的间隙,双手需要离开患者的胸壁。

最后,医疗工作者
还需要多次进行有效、持续且充分在胸外按压活动。

心跳呼吸骤停是危及人类生
命健康的一项最为危急的重症,它的死亡率十分高,所以医院的急诊室医疗工作
者必须要及时诊断患者的生命特征,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及时的心肺复苏,以此
来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救治成功率。

三、结束语
简而言之,对于急诊科室来讲,通过及时对心跳骤停患者开展心肺复苏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最大程度上挽救患者的生命,同时还
可以帮助急诊科室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减少心跳骤停患者的病死率。

因此,
急诊科医疗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心肺复苏的演练和培训,提高自己的复苏水平,
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不同心肺复苏方式在呼吸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救治中的疗效比较[J]. 李欣舒.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14)
[2]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体会和影响因素分析[J]. 庞义三,闫静. 中国实用医药. 2016(14)
[3]102例心脏骤停者院前心肺复苏的临床体会[J]. 杨丽君,梁隆斌. 生物技术世界. 2016(05)
[4]急诊内科危重病人气管插管时机与方法探讨[J]. 田翠莲.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93)
[5]心肺复苏患者46例的救治体会[J]. 杨胜玉. 中国社区医师. 2015(30)
[6]急诊科心肺复苏60例救治体会及疗效分析[J]. 刘恩,陶维祝. 中国实用医药. 2015(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