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

合集下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是一类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BM-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成骨
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等多种细胞类型,因此在组织工程、再生
医学、免疫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BM-MSCs的形态特征是细胞体积较大,呈梭形或星形,细胞质丰富,核浆比例低,核染色质较少,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此外,BM-MSCs表面具有多种细胞表面标志物,如CD29、CD44、CD73、CD90等,同时不表达CD34、CD45
等造血干细胞标志物。

BM-MSCs的分离和培养需要特定的培养基和条件。

目前常用的培养
基包括DMEM/F12、α-MEM等,通常添加10%的胎牛血清或人血清,以及一定浓度的抗生素和抗真菌剂。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控制细胞密
度和培养时间,以保证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BM-MSCs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在组织工程领域,BM-MSCs可以
用于修复骨、软骨、肌肉等组织缺损,同时也可以用于修复心肌、神
经等组织缺损。

在再生医学领域,BM-MSCs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
肝病、肾病等疾病。

在免疫治疗领域,BM-MSCs可以用于治疗自身
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等疾病。

总之,BM-MSCs是一类非常有前途的干细胞,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BM-MSCs将会在更多的领
域得到应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干 细 胞 是 近 年 来 研 究 的热 点 . 以干 细 胞 工程 为代 表 的 现
代 组 织 工 程 学 则 为 组 织 器 官 的修 复 与 替 代 提 供 了 一 个 崭 新 的领 域 。组 织 工 程 学 将 体 外 分 离 、 养 的 高浓 度 的功 能 楣 关 培
的 活细 胞 种 植 于 天 然 的人 工 合 成 的支 架 上 , 之 植 人 人 体 后 使
1 骨髓 MS s C 的发 现
骨髓 组 织 除 含 有 造 血 干 细 胞 外 , 含 有 另 一 类 干 细 还 胞— — 骨 髓 问充 质 干 细 胞 。早 在 一 个 多 世 纪 前 , 国 病 理 学 德
家 C hhi 就 推 测 骨 髓 内存 在 非造 血 功 能 的干 细 胞 。 on c mt 16 8 9年 G u n证 实 骨 髓 具 有 成 骨 能 力 。此 后 , 到 上 个 世 oj o 直
3 细 胞 表 面 标 记
到 目前 为 止 , 没 有 特 异 性 的被 发 现 。研 究 证 明 MS s 还 C
步 证 实 了骨 髓 MS s的存 在 , 创 建 了一 种 体 外 分 离 和 培 养 C 并
MS s 简 便 可行 的 方 法 , 今 仍 是 一 种 经 典 的 方 法 , 到 C 的 至 得 广 泛 应 用 。8 O年 代 Pes i ma和 (w n将 这 种 骨 髓 单 核 细 胞 r )e 定 义 为 骨 髓 问 充 质 干 细 胞 。 自此 有 关 MS s的 研 究 逐 渐 深 C
养 增 殖 、 期传 代 不改 变 生 物 学特 征 、 原 性 小 、 织 修 复 能 长 抗 组
力 强 等 特 征 。骨 髓 问 充 质 干 细 胞 ( sn h ma se cl , mee c y l tm e s l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骨分化过程中成骨相关基因的动态表达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骨分化过程中成骨相关基因的动态表达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骨分化过程中成骨相关基因的动态表达目的:系统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体外成骨诱导分化过程中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BMSCs,取第2代细胞通过流式检测及多向诱导分化方法进行干细胞鉴定;应用RT-PCR法对hBMSCs在体外成骨诱导不同时间点的成骨相关基因表达进行检测。

结果:第2代hBMSCs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CD44、CD90,具有成脂和成骨分化潜能。

成骨相关基因在诱导早期部分表达,中期均有表达,基因表达大部分在14天达高峰,与矿化相关的基因表达在21天达高峰。

结论:hBMSCs体外成骨诱导过程中成骨相关基因呈动态表达,其表达时序与成骨细胞生理发育基本相似。

Abstracts: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osteogenic related genes expression during in vitro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BMSCs).MethodshBMSCs were isolated by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Surface markers and cell cycle were analyz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multiple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of hBMSCs were identified using in vitro osteogenic and adipogenic induction. The osteogenic related genes expression of hBMSCs at different induction time point were evaluated by semiquantitative RT-PCR analysis.ResultsThe hBMSCs were derived from bone marrow and expressed CD44 and CD90, marker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 The second passage of hBMSCs showed adipogenic and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During the osteogenic induction process,hBMSCs expressed part of osteogenic related genes in early stage, and all of them in middle stage.The peak expression of most of genes were on the 14th day, and the mineralization associated genes on the 21st day. ConclusionsThe osteogenic related gene expression of hBMSCs shows a dynamic progress during in vitro osteogenic induction,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in vivo development of osteoblast.Key words:hBMSCs;in vitro differentiation;osteogenic genes;expression pattern骨缺损的修补和重建是修复重建外科临床面临的常见问题。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形成标志物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形成标志物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成标志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的干细胞,在体内广泛存在于骨髓、脂肪组织、胎盘等多个组织中。

它们不仅可以分化为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等成骨细胞,还具有抗炎、免疫调节、创伤修复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因此,MSCs在组织工程、再生医学和临床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骨形成标志物是用来评估骨形成过程中相关细胞活性和功能的指标。

常用的骨形成标志物有碱性磷酸酶(ALP)、骨骼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N)、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等。

这些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可以反映骨细胞的分化和骨形成的程度。

研究表明,MSCs具有较高的骨形成潜能。

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MSCs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并表达一系列骨形成标志物。

碱性磷酸酶是成骨细胞常见的表面标志物,其在骨细胞分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

BALP是碱性磷酸酶的骨骼特异性亚型,其表达水平可以直接反映成骨细胞的分化程度。

OCN是一种由成骨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蛋白质,是成骨细胞功能活性的重要指标。

BMP是促进骨细胞分化和骨形成的重要因子,在MSCs向骨细胞分化过程中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

研究发现,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通过特定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刺激,可以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并表达骨形成标志物。

例如,将MSCs培养在含有骨形成相关因子(如BMP-2、BMP-7等)的培养基中,可以明显促进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并增强其表达骨形成标志物的能力。

MSCs还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的功能。

炎症反应是骨损伤和骨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而MSCs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减轻炎症反应,促进骨修复和再生。

研究表明,MSCs分泌的细胞因子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

同时,MSCs还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抑制免疫反应的过度,减少免疫介导的骨破坏,并促进骨形成。

临床研究用人间充质干细胞质量评价

临床研究用人间充质干细胞质量评价

临床研究用人间充质干细胞质量评价一、引言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由于其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节特性以及易于体外培养等特点,被广泛用于临床研究。

在众多疾病的治疗中,MSCs 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然而,要确保其在临床研究中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对MSCs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和评价。

本文将探讨如何评价临床研究用MSCs的质量。

二、MSCs的质量评价标准1、细胞的纯度和活性:这是MSCs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

纯度是指MSCs中目标细胞的比例,而活性则是指MSCs的增殖能力和分化能力。

2、细胞的遗传稳定性:通过基因测序等方法,可以检测MSCs是否存在基因突变,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

3、细胞的免疫调节特性:MSCs具有免疫调节特性,可以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来降低排斥反应的风险。

因此,评价MSCs的免疫调节特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4、细胞的来源和生产过程:MSCs的来源和生产过程也会对其质量产生影响。

例如,来自患者的自身MSCs可能比来自捐献者的MSCs更适合用于治疗。

同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如无菌操作、细胞培养基的质量等,也会影响MSCs的质量。

三、MSCs质量评价的方法1、细胞形态观察:通过观察MSCs的形态,可以初步判断其是否具有正常的形态学特征。

2、生长曲线测定:通过绘制MSCs的生长曲线,可以评估其增殖能力。

3、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通过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可以确定MSCs 的纯度和活性。

4、染色体核型分析: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评估MSCs的遗传稳定性。

5、免疫调节特性检测:通过检测MSCs对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可以评估其免疫调节特性。

6、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通过监控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可以确保MSCs的生产过程符合质量标准。

四、结论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其质量评价是关键环节。

通过对MSCs的纯度、活性、遗传稳定性、免疫调节特性以及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等多方面的评价,可以确保其满足临床研究的需求。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与应用概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与应用概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与应用概况于雷;高俊玲【摘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cells,BMSCs)是当下热点研究对象之一。

1867年德国病理学家Cohnheim教授[1]在研究创口愈合过程中发现骨髓中存在一种非造血系统的多潜能细胞,但研究因为条件原因未能深入。

后来有研究者[2]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发现从骨髓中分离得到长梭状、成纤维细胞样的细胞群,在塑料培养皿中呈集落样贴壁生长;1987年,又发现这种骨髓单核细胞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成肌细胞。

培养增殖二十代后仍保有其多向分化的潜能。

于是把这种多能细胞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 stem cell,MSC)。

【期刊名称】《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8(020)002【总页数】5页(P164-168)【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肺纤维化;缺血性脑卒中【作者】于雷;高俊玲【作者单位】[1]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1]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9.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cells,BMSCs)是当下热点研究对象之一。

1867年德国病理学家Cohnheim教授[1]在研究创口愈合过程中发现骨髓中存在一种非造血系统的多潜能细胞,但研究因为条件原因未能深入。

后来有研究者[2]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发现从骨髓中分离得到长梭状、成纤维细胞样的细胞群,在塑料培养皿中呈集落样贴壁生长;1987年,又发现这种骨髓单核细胞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成肌细胞。

培养增殖二十代后仍保有其多向分化的潜能。

于是把这种多能细胞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 stem cell,MSC)。

干细胞试题

干细胞试题

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细胞中能称为干细胞的是A.卵细胞B.体细胞C.卵裂期的细胞D.肝细胞2. 一般情况下,下列的细胞中分化的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a卵细胞 b受精卵 c胚胎干细胞 d造血干细胞 e神经细胞A. eabcdB. ecabdC. eadbcD. eadcb3. 胚胎干细胞是哺乳动物或人早期胚胎中的细胞,再进一步分裂、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干细胞;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各种组织干细胞分化形成各种不同组织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 胚胎干细胞有细胞周期,神经干细胞分化形成的神经细胞没有细胞周期C. 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红细胞、白细胞的过程是不可逆的D. 肝脏干细胞分化形成肝脏细胞的过程表现了细胞的全能性4、抽出的血液加抗凝剂后离心沉淀,血液分为三层,从上至下为A.血清,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B.血清,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C.血浆,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D.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5、关于单核细胞的描述,下列哪项错误A.体积最大的血细胞B.胞质内无颗粒C.核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D.胞质染成灰蓝色6.下列不属于实验室一级防护屏障的是:A生物安全柜 B 防护服C口罩 D 缓冲间7.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必须配备的设备是A 生物安全柜、培养箱B 生物安全柜和水浴箱C 生物安全柜和高压灭菌器D 离心机和高压灭菌器8.PCR实验室要求严格分区,一般分为以下四区A 主实验区、样本置备区、产物扩增区、产物分析区B 试剂准备区、样本置备区、产物扩增区、产物分析区C 主实验区、样本置备区、产物扩增区、试剂准备区D 主实验区、试剂准备区、产物扩增区、产物分析区9.生物安全柜操作时废物袋以及盛放废弃吸管的容器放置要求不正确的A 废物袋以及盛放废弃吸管的容器等必须放在安全柜内而不应放在安全柜之外B 因其体积大的放在生物安全柜一侧就可以C 污染的吸管、容器等应先在放于安全柜中装有消毒液的容器中消毒1h以上,方可处理D 消毒液后的废弃物方可转人医疗废物专用垃圾袋中进行高压灭菌等处理10.避免感染性物质扩散实验操作注意点A 微生物接种环直径应为2~3mm并且完全闭合,柄的长度不应超过6cmB 应该使用密闭的微型电加热灭菌接种环,最好使用一次性的、无需灭菌的接种环C 小心操作干燥的痰标本,以免产生气溶胶D 以上都是11.干热灭菌效果监测应采用作生物指示物A 嗜热脂肪杆菌芽孢B 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C 短小芽孢杆菌D 粪链球菌12.脱卸个人防护装备的顺序是A 外层手套→防护眼镜→防护服→口罩帽子→内层手套B 防护眼镜→外层手套→口罩帽子→防护服→内层手套C 防护服→防护眼镜→口罩帽子→外层手套→内层手套D 口罩帽子→外层手套→防护眼镜→内层手套→防护服13.全自动高压灭菌器的使用哪项是正确的A 同类物品装放一起B 液体和固体物品分开存放C 敷料与器械同时灭菌时,应将敷料放在下层D 常用各种物品的灭菌时间110-121℃20-30min14. 在全能干细胞的发育过程中,皮肤和眼睛分别由哪个胚层发育而来A 外胚层、中胚层B外胚层、内胚层C中胚层、内胚层D 内胚层、外胚层15. 胚胎干细胞表达的特异性标志分子是A 细胞粘附因子B 白血病抑制因子C 集落刺激因子D 肿瘤坏死因子16实验室废物处理正确的是A 回套针头护套B 盛放锐器的一次性容器丢弃于生活垃圾中C 任何高压灭菌后重复使用的污染有潜在感染性材料不应事先清洗,任何必要的清洗、修复必须在高压灭菌或消毒后进行;D 污染有潜在感染性材料直接丢弃17.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 实验材料置于口内,舔标签;B 所有的技术操作要按尽量减少气溶胶和微小液滴形成的方式来进行C 在同一超净台内同时处理污染的标本和正在制备的标本D 用同一支移液管吸取不同的溶剂18.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多能干细胞,来源于胚胎发育早期的A 外胚层B 中胚层C 内胚层D 外胚层和中胚层19实验室无菌操作错误的是A 无菌室及无菌操作台以紫外灯照射30-60 分钟灭菌B 以75 %酒精擦拭无菌操作抬面,并开启无菌操作台风扇运转10 分钟后,才开始实验操作;C同一把剪刀不经过消毒直接接触多个标本D 实验完毕后,将实验物品带出工作台,以70 % ethanol 擦拭无菌操作抬面;2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骨髓细胞形成贴壁细胞时间较脐血短,骨髓细胞比脐带血细胞有核细胞数增殖快,持续的时间相对短B 脐血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含量比骨髓中多C 骨髓来源形成的基质细胞以成纤维细胞为主,脐带血来源者以巨噬细胞为主D 骨髓细胞形成的贴壁细胞较脐带血细胞形成的贴壁细胞更有利于鹅卵石造血区CAFC,长期培养起始细胞LTC—IC生长;二、多项选择题:1. BSL-3实验室应符合以下要求A 在进行感染性组织培养、有可能产生感染性气溶胶的操作时,必须使用个体防护设备;B 当不能安全有效地将气溶胶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时,应使用呼吸保护装置;C 工作时必须戴手套两付为宜;一次性手套必须先消毒后丢弃;D 在实验室中必须配备有效的消毒剂、眼部清洗剂或生理盐水,且易于取用;可配备应急药品2.取无菌溶液应注意的事项A擦净瓶口及瓶体,核对标签上药名、浓度、剂量、失效期等B检查瓶盖是否松动,瓶身有无裂缝,C无菌溶液有无变质、沉淀、变色、浑浊等D用力摇动是否有异常3.离心机的使用操作正确的是A离心桶和十字轴应按重量配对,并在装载离心管后正确平衡;B空离心桶用蒸馏水或乙醇异丙醇,70%来平衡;盐溶液或次氯酸盐溶液对金属具有腐蚀作用,因此不能使用;C当使用固定角离心转子时,必须小心不能将离心管装得过满,否则会导致漏液;D每次使用后,要清除离心桶、转子和离心机腔的污染4.移液管和移液辅助器的使用正确的是A应使用移液辅助器,严禁用口吸取;B所有移液管应带有棉塞以减少移液器具的污染;C不能向含有感染性物质的溶液中吹入气体;D感染性物质不能使用移液管反复吹吸混合;5.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以下特性A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在适宜的体内或体外环境下不仅可分化为造血细胞,还具有分化为肌细胞、肝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基质细胞等多种细胞的能力;B具有免疫调节功能,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细胞因子抑制T细胞的增殖及其免疫反应 ,从而发挥免疫重建的功能;C具有来源方便,易于分离、培养、扩增和纯化,多次传代扩增后仍具有干细胞特性,不存在免疫排斥的特性;D能分化为各种细胞6.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病的优点A避免肝脏移植和肝细胞移植的排斥反应B避免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带来的负反应;C早期利用骨髓修复肝损伤、改善遗传性缺陷组织的功能以及代替退行性组织,可极大地延长生存期;D回避了对胚胎干细胞应用的伦理争议,故临床应用前景非常突出;7.干细胞有以下特点A干细胞本身不是终末分化细胞即干细胞不是处于分化途径的终端B干细胞能无限增殖分裂C干细胞可连续分裂几代,也可在较长时间内处于静止状态D干细胞分裂产生的于细胞只能在两种途径中迭择其一——或保持亲代特征,仍作为干细胞;或不可逆地向终末分化8.无菌操作室的消毒灭菌物理方法有A干热灭菌法B消毒剂消毒法C抗生素灭菌法D射线消毒灭菌法9.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有A.CD166、B. CD54、C. CD102、D. CD10610. 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有A. CD34B. CD45C. CD14D.CD411. 细胞中含有DNA的细胞器有A.线粒体 B.叶绿体 C.高尔基体 D.质粒12.干细胞根据发育潜能可分为A 全能干细胞B 多能干细胞C 单能干细胞D 成体干细胞13. 胚胎干细胞具有以下特点A 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高B 端粒酶活性高C 能分化成三个胚层细胞,将胚胎干细胞植入免疫缺陷小鼠皮下可产生畸胎瘤D 可诱导分化为各种成体干细胞14. 细胞周期的两个主要调控点是:A、 G1/SB 、G2/MC、 M/G1D、 S/G215.脐血干细胞的优点A 脐带血来源丰富,易于获得;B 具有免疫逃逸能力,输注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低;C 脐血中含各种多潜能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分化的能力;D 脐血中各种病毒感染的几率相对较少三、判断:1. 气溶胶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粒径一般为 0.001-100μm的固态或液态微小粒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分散体系2. 缓冲间设置在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相临两区之间的缓冲密闭室,具有通风系统,其两个门具有互锁功能,且不能同时处于开启状态3.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是为了在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相关人员、公众的危害,不管对环境的污染4. 带有血凝块的废弃标本管可直接进行消毒处理5.细胞全能性指由一个细胞发育为一个完整成体的发育潜能6.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活动的所有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通过考核,获得上岗证书;7. 在实验室内运输感染性物质时,应使用金属的或塑料材质的二层容器;8. 为了使实验室空气流通,生物安全柜可以放在与门或窗相对的位置;9.用显微技术检测固定并染色的血液标本时,涂片等物品因为病原体已经被杀死,因此可以直接丢弃10.可塑性是指造血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等成体干细胞具有一定跨系、甚至跨胚层分化的特性11.污染的液体在排放到生活污水管道以前都必须清除污染采用化学或物理学方法12.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手段将病原微生物全部清除或杀灭13.各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依次为:一级最高,四级最低14.杀死芽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滤过除菌法15.生物安全柜是最重要的安全设备,形成最主要的防护屏障;只要有生物安全柜,个人防护就不重要了四、问答题:1. 感染性材料洒溢处理的一般原则2.当发现培养的细胞出现污染情况时,您将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处理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4.简述贴壁生长细胞传代方法。

银屑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表达情况研究

银屑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表达情况研究
s f c ke u sCD4 CD2 CD3 ura ema rs cha 4, 9, 4,CD4 H L 5, A-DR. s t Flw yo er wasus d t tc h hidg ne ai Re uls o c tm t y e odee t e t r e r t t on
经流 式细胞仪测定的第
三代培养的 B C 表 面标志 C 4 、 D 9阳性表达 , D 4、 D 5、 L — R阴性表达。分析 C 4 、 D 9 发现银屑 MS s D4 C 2 C3 C4 HAD D 4C 2 ,
密度 梯 度 离心 法 结合 贴 壁 法 可 获 得 较 纯 的 B C 。银 屑 病 患者 表 面标 志 C 4 、 D 9 MS s D 4C 2
B Cs s r c r es C 4 MS u a e ma k r D4 ,CD 9 e p e s n n D3 ,CD 5 f 2 x r s i ,a d C 4 o 4 ,HL A- e a ie e p e s n D4 n D2 f DR n g t x r s i .C 4 a d C 9 o v o p o ai g o p sr t i c r u wa sg i c n l l w r h n h t f o t l r u . Co c u i n s i nf a t i y o e t a t a o c n r g o p o n l so C mb n t n f d n i g a in o i a i o e st r d e t o y
文 章 编 号 :6 2 0 0 (0 0 0 — 2 0 0 17 — 7 9 2 1 )5 0 8 — 3
Ex e so o neM ar o M e e c m a e elS f ceM a ri o issPa int pr si n fBo r w s n hy lSt m C l ur a ke n Ps ra i te s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耐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耐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耐药【摘要】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置入人体内,并不会引起排斥反应,并且该干细胞还具有多向分化的优点,在医学领域中,这种干细胞被广泛应用。

本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关知识及肿瘤耐药进行分析,针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耐药作一综述。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肿瘤耐药;临床研究位于人体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在人体实体瘤及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骨髓微环境及肿瘤细胞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1]。

本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及其与肿瘤耐药的相关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现综述如下。

1 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 间充质干细胞的定义起初,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称为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在人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可以通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成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能力、向中胚层分化的多能性及特征性的阴性及阳性表面标记物进行确定。

在人体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成骨、脂肪、肌细胞系几软骨;在人体的骨髓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提供一个微环境,这个微环境可以进行调节,对于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及静止能够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1.2 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细胞表面标志缺少特异性标志,无论是在人体内,还是在鼠体内,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CD45及CD34均显示为阴性。

人体内的骨髓间充质细胞最典型的表面标志为H细胞黏附分子、5核苷酸酶、内皮糖蛋白、胸腺嘧啶表面抗原、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等表现标志均显示为阳性。

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钝化分离,其组成基础就是上述组合。

另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高度差异性表达的整联蛋白及低亲和力神经生长因子受体等这些表面标志。

在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可塑性,在成熟的成骨细胞中,这种可塑性能够保持,因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人体外能够转化为脂肪细胞[2]。

2 骨髓微环境中的间充质干细胞2.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骨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骨髓内,造血干细胞的形成及生长为:骨髓基质细胞通过产生趋化因子、细胞因子进行调节的,同时,骨髓基质细胞还能够通过细胞内信号对造血干细胞的生长进行调节。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目的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体外观察其生长特性。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自脐血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及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并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

结果纯化的hBMSCs 贴壁生长,呈均一梭形,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分析P3代hBMSCs 稳定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标志CD73,CD90和CD105等。

结论本实验分离培养的hBMSCs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记。

Abstract:Objective To isolate and culture human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and to observ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BMSCs. Methods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were separated by the method of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and MSCs were obtained by adhere culture.The cell morphology and their growth characteristics in vitro were observed under an inverted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 and the cell cycles were tested by flowing cytometry. Mesenchymal like stem cells were identified by surface marker with flow cytometry.Results hBMSCs were adhered like a fibroblast morphology and with pool like growth alinement.Flow cytometry showed that the third passage cells were positive for CD73,CD90and CD105 expression.Conclusion The MSCs from bone marrow in this study show great capability of proliferation.Key words: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Separation;Culture and identification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来源于中胚层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

干细胞标志物

干细胞标志物

IWHLDA : 人 类 白 细 胞 分 化 抗 原 的 国 际 协 作 组 会 议 (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uman 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s)

至2010 年已被确定人类CD抗原共363群(CD1-CD363),许多群 中还包括若干个亚群;根据分布的细胞系分为T细胞、B细胞、髓 细胞、NK 细胞、血小板、活化细胞、粘附分子、内皮细胞、细胞 因子受体、红细胞、树突状细胞、干细胞/祖细胞、碳水化合/凝 集素等CD抗原,共13组。 动物的白细胞分化抗原也逐渐地采用CD命名法,与人类CD相同的 ,加上与人类相同的编号。为了与人的CD相区别,在CD前加上动 物种类的的缩写,例如BoCD,表示牛的白细胞分化抗原。绵羊、 山羊、马的分别表示为OvCD、CpCD、EpCD。
作用:
1.参与细胞间的识别、细胞的活化和信号转导、细胞的增殖与分 化、细胞的伸展与移动
2.免疫应答、炎症发生、凝血、肿瘤转移、创伤愈合
细胞膜受体
受体:(receptor)是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 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物质。 配体(ligand):指细胞外的信号分子,包括激素,神经 递质,抗原,药物以及其他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
IL-4受体,细胞生长、分化 IL-6受体,细胞生长、分化 IL-7受体,细胞生长 -8受体,趋化和活化PMN
CDw130
AM64(IL-6R-gp130SIG)
广泛
IL-6受体gp130,转导信号
注:Thy:胸腺细胞;DC:树突状细胞:FDC:滤泡树突状细胞;B:B细胞; Bsub:B亚群;Pre-B,前B细胞;Bm:成熟B细胞;Ba:活化B细胞;T:T细胞; Tsub:T亚群;Ta:活化T细胞;M:Ma:活化单核细胞;Mac:巨噬细胞;Mas :肥大细胞;PC:浆细胞;G:粒细胞;PMN:多形核细胞;My:髓样细胞; NK:自然杀伤细胞;NKsub:NK亚群;LHC:表皮郎罕氏细胞;RS:ReedSrtenterg细胞;NEC:神经内分泌细胞;RBC:细细胞;Pt:血小板;Eo:嗜酸 性粒细胞;BM:骨髓细胞;Meg:巨核细胞;Fb:成纤维细胞;En:内皮细胞; Leu:白细胞;gp:糖蛋白;p:蛋白质;VLA:很晚出现在抗原;CALLA:共同 型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抗原;LAMP:溶酶体相关膜蛋白;MCP:膜辅蛋白; MAC:膜攻击单位;LFA: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CR:补体受体;3FAL:3fucosyl-N-acetyl-lactosamine;PECAM: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ECMR:细胞 外基质受体;LCA:淋巴细胞共同抗原;PTPase:磷酸酪氨酸磷酸酯酶;ICAM :细胞间粘附分子;N-CAM:神经细胞粘附分子;TAP:T细胞活化蛋白;Tyr-P :磷酸化酪氨酸;VCAM:血管细胞粘附分子;GPI:糖基磷脂酰肌醇;AIM:活 化诱导分子;LIF:白血病抑制因子;OSM:抑瘤素-M;CNTF:睫状神经营养因 子;CA:胶原蛋白;LM:层粘连蛋白;FN:纤粘连蛋白;FB:血纤维蛋白原; vWF:von Willbrand因子;TM-4:四次跨膜家族。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干细胞研究一直是生物医学领域的前沿热点,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因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低免疫原性而备受。

在众多研究中,大鼠BMSCs的体外培养和鉴定方法为其在科研和临床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就大鼠BMSCs的培养、鉴定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并结合实验数据进行阐述。

BMSCs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如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肌肉细胞等。

因其来源广泛,免疫原性低,大鼠BMSCs已成为再生医学、免疫调节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BMSCs的培养和鉴定方法也得到了不断优化和改进。

BMSCs的培养需要无菌环境,常用的培养基为DMEM、F12等,添加适量的生长因子和抗生素以维持细胞的生长和存活。

细胞的鉴定主要包括形态学观察、表面标志物检测和多向分化潜能的证实。

其中,表面标志物如CDCD90等可用来区分BMSCs和其他细胞,多向分化潜能的证实包括成骨、成脂和成肌等方向的诱导分化。

本实验采用大鼠BMSCs的常规体外培养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采集大鼠骨髓:在无菌环境下,用注射器抽取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加入肝素抗凝。

细胞分离:将采集的骨髓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

细胞培养:将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培养瓶中,用含10%血清、1%抗生素和1%谷氨酰胺的培养基培养。

细胞鉴定:经过约7-10天的培养,细胞达到80%-90%融合时,进行细胞鉴定。

通过形态学观察、表面标志物检测和多向分化潜能的证实,对BMSCs进行鉴定。

通过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生长情况,发现培养的BMSCs呈典型的长梭形,且细胞间连接紧密(图1)。

经表面标志物检测,BMSCs表达CD29和CD90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图2)。

在多向分化潜能的证实中,我们发现BMSCs经成骨、成脂和成肌诱导后,可分别形成矿化结节、脂肪滴和肌纤维(图3)。

这些结果说明所培养的细胞为BMSCs。

干细胞标志物

干细胞标志物

干细胞鉴定
一般生物学特性 细胞标志物 增殖能力 分化能力
干细胞标志物 有哪些?
细胞表面分子 细胞内特异基因的表达 细胞内特殊物质的表达 其他
细胞膜表面分子
又被称为膜抗原或者表面标记分子(surface marker) ,大多数为跨膜(糖)蛋白,结构上分为膜外区、跨膜 区和胞质区,胞质区执行信号转导功能。少数膜分子并 非跨膜蛋白,而是以糖基磷脂酰肌醇(GPI)方式连接 锚固在细胞膜上。
4.钙黏蛋白家族(cadherin family):指在Ca2+参与下使细胞间 相互聚集的细胞粘附分子,又称钙粘着蛋白(C-adherin)。 已知该家族有3个成员,分布在上皮组织的P-钙粘着蛋白、主 要分布在神经组织的N-钙粘着蛋白、分布在胎盘和间皮组织的 P-钙粘着蛋白。 5.未归类的黏附分子
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
• 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超家族)

• •
I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Ⅲ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 Ⅳ型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G-蛋白偶联受体)
MHC
在诱导移植排斥反应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组织抗原被称为主 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
包括LFA-1、 LFA-2、 LFA-3、ICAM-1、 ICAM-2和一些补体受 体等。
2.选择素家族(selectin family)
主要包括白细胞-选择素、血小板-选择素和内皮细胞-选择素3 种,即CD62L、CD62P和CD63E。
3.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Ig superfamily)
共15个,主要有主要有CD2、CD4、CD8、CD28、CD31、CD54、 CD58、CD80、CD86。

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董婧婧;胡竹林;李妍;孙晓梅【摘要】背景:关于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结果很有限,来自幼年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潜力仍然未知.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的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对其生长曲线和表型进行初步鉴定.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全骨髓贴壁培养法提取培养幼年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MTS法绘制第2,7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法检测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及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34、CD45、CD90、CD147表达,检测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及成脂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①第2,7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培养第一二天为潜伏期,第3-7天为对数生长期,第8天后细胞增殖逐渐减慢,进入平台期,第7代细胞增殖能力弱于第2代;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90、CD29、CD147呈阳性表达,CD34、CD45呈阴性表达;③流式细胞仪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73.83%为活细胞,21.76%为死亡细胞,4.27%为凋亡细胞;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与成脂细胞;⑤结果表明,分离培养的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活跃,有较强的增殖及多向分化能力.%BACKGROUND:Studies on rhesus monkey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are limited,and the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of juvenile rhesus monkey BMSCs remains unknown.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hesus monkey BMSCs isolated and cultured in vitro,and to identify the growth curve and phenotype ofBMSCs.METHODS:BMSCs from juvenile rhesus monkeys were isolated and cultured by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and the whole bone marrow adherence methods.BMSCs at passages 2 and 7 were taken to draw cellgrowth curves by MTS method.Flow cytometry was used to detect apoptosis of passage 3 BMSCs and to detect expression of cell surface markers,CD29,CD34,CD45,CD90,CD147,in passage 4 BMSCs.Osteogenic and adipogenic abilities of passage 3 BMSCs were also detected.RESULTS AND CONCLUSION:The BMSCs at passages 2 and 7 were incubated at first 2 days,logarithmically grew at 3-7 days,and then proliferated slowly at 8 days.The BMSCs at passage 2 showed stronger proliferation than those at passage 7.At passage 3,BMSCs were negative for CD34 and CD45,but positive for CD90,CD29 and CD147.Results from the fiow cytometry showed that there were 73.83% living cells,21.76% dead cells,and 4.27%apoptotic cells.BMSCs could differentiate into osteoblasts and adipocytes under osteogenic and adipogenic induction,respectively.Toconclude,BMSCs from the rhesus monkey have strong proliferation and multilineage differentiation abilities in vitro.【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7(021)029【总页数】6页(P4623-4628)【关键词】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恒河猴;原代培养;形态学;分化;鉴定【作者】董婧婧;胡竹林;李妍;孙晓梅【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云南省昆明市650021;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云南省昆明市650021;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云南省昆明市65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昆明医学生物研究所灵长类研究中心,云南省昆明市65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4.20 引言 lntroduction间充质干细胞是分布在间质骨髓的多能祖细胞,在特定培养条件下有极强的增殖分化潜能,并打破了传统的胚层分化限制,可向3个胚层的细胞分化:内胚层的肝细胞,中胚层细胞的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肌细胞,外胚层的神经细胞等[1-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

它们存在于人体骨髓、脂肪组织、胎盘、脐带血和其他组织中。

MSCs在维持组织稳态、修复损伤和参与免疫调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形态学角度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点和特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特征主要体现在细胞形状、细胞质和细胞核结构等方面。

就细胞形状而言,MSCs通常呈长条状或星形状。

它们的细胞质富含丰富的内质网和线粒体,同时还含有一些囊泡和小颗粒。

细胞核通常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核质比细胞质稍大,核内可见明显的核仁。

此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还具有一定的异质性,不同来源的MSCs在形态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除了形态特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还具有一系列特殊的表面标记。

常用的MSCs标记物包括CD73、CD90、CD105等阳性标记物,同时不表达CD34、CD45等造血细胞特异性标记物。

这些表面标记物的存在使得我们能够准确鉴定和纯化MSCs。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特征与其多向分化潜能密切相关。

MSCs具有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等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

在细胞分化过程中,MSCs的形态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例如,当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时,细胞会逐渐变得扁平,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内质网会增多,同时核内的核仁数量也会增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细胞培养基的成分和机械力刺激等因素都能够改变MSCs的形态和功能。

例如,细胞培养基中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成分可以影响MSCs的形态和增殖能力。

此外,机械力刺激也能够影响MSCs的形态和分化潜能。

因此,在进行MSCs的培养和应用时,我们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总结起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特殊的形态特征,包括细胞形状、细胞质和细胞核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这些形态特征与MSCs的多向分化潜能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PT课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PT课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目录
CONTENTS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简介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能力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扩增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的挑战与展望
0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简介
定义与特性
定义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简称MSCs)是一种具 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 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基质中。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涉及到伦理问题,如胚胎干细胞研究、克隆技术等,需要遵循伦 理原则,避免对人类生命和尊严造成伤害。
法律问题
各国对干细胞研究的法律规定和监管存在差异,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研究合法 合规。
技术难题与解决方案
技术难题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技术难 度较大,需要高水平的实验室技术和设 备。
神经组织
总结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神经组织分化的能力,能够参与神经系统的再生和修复。
详细描述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的生理和生化条件下,可以分化成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参与神经系统 的再生和修复。对于神经损伤、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0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 与扩增
同基因移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基因 修饰,再回输给患者,以治疗某些遗传性疾病。
3
异体移植
从健康供体采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过处理后 移植给患者,需要严格匹配供受体的免疫学特征 以降低免疫排斥反应。
移植后的细胞行为
分化与增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能够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如骨细胞、 脂肪细胞、肌肉细胞等,并增殖形成相应的组织。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具有广泛的多向分化能力和免疫调节功能。

免疫表型是指干细胞在表面表达的免疫相关标记物。

BM-MSCs通常被认为具有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特性,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并调节免疫应答。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表型标记物:
1. 表面标记物CD73(5'-核苷酸酶)和CD105(内皮细胞特异性抗原1):它们是BM-MSCs的特异标记物,用于鉴定和区分BM-MSCs。

2. 克隆标记物CD90(Thy-1):它是一种早期表型和干细胞特异性标记物,常用于标记BM-MSCs。

3. 免疫抑制相关标记物CD44(提供细胞-细胞相互作用)、CD29(β1整合素)和CD166(启动细胞化学)、HLA-ABC(人类白细胞抗原A、B和C)等。

4. 免疫抑制相关分子HLA-G(人类白细胞抗原G):它是一种非经典的类I型MHC分子,在免疫耐受和抗炎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BM-MSCs的免疫表型标记物可能因不同来源、培养条件和实验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因此,在研究和应用BM-MSCs时,需要结合多个标记物来评估其特性和免疫功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表型及其调节免疫应答的能力使其在免疫治疗和组织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发现和来源骨髓组织中有多种细胞成分,除基质细胞等已经分化的细胞外,还含有两类多潜能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

1987 年Friedenstein 等发现在塑料培养皿中培养的贴壁的骨髓单个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多种类型的细胞,而且经过20-30个培养周期仍能保持其多向分化潜能。

由于骨髓中的这种多能细胞能够分化为多种中胚层来源的间质细胞, 故称之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或间质祖细胞(MPCs),是成人多能干细胞的一类。

早期分离培养时,发现其形状呈成纤维细胞样而称其为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fibroblast,CFU-F),或骨髓基质成纤维细胞(Marrow stromal fibroblast,MSF)。

Friedenstein AJ , Chailakhyan RK, Gerasimov UV. Bone marrow o steogenic stem cells: in vit ro cult ivat ion and t ransp lantat ion in diffusion chambers. Cell T issue Kinet, 1987, 20 (3) : 263-267]2 鉴于其强大的增殖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可在体外长期培养和遗传背景较稳定,而且用自体干细胞诱导构建的组织不涉及伦理问题,也不存在MHC限制,所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日益受到重视。

但是与造血干细胞等其他细胞相比,骨髓中MSCs的数量非常少,约占整个骨髓有核细胞的十万分之一,并随年龄的增加,细胞数量逐渐减少。

因此,如何简便有效地从骨髓中获取高纯度的MSCs显得尤为重要,寻找高度特异性的MSCs的表面抗原也就成为MSCs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

不仅如此,一种同样来源于骨髓、贴壁生长、被认为更原始(可以分化为MSCs)也具有更强增殖能力的干细胞也被鉴定,它就是多能成体祖细胞(multipotent adult progenitor cell (MAPC) or mesodermal progenitor cell(MPC))[Reyes, M., Lund, T., Leuvik, T., Aguiar, D., Koodie, L., Verfaillie,C.M. (2001) Purification and in vivo expansion of postnatal human marrow mesodermal progenitor cells. Blood 98, 2615-2625],因能和MSCs一起被纯化而统称BM stromal stem cell。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耐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耐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耐药【摘要】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置入人体内,并不会引起排斥反应,并且该干细胞还具有多向分化的优点,在医学领域中,这种干细胞被广泛应用。

本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关知识及肿瘤耐药进行分析,针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耐药作一综述。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肿瘤耐药;临床研究位于人体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在人体实体瘤及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骨髓微环境及肿瘤细胞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1]。

本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及其与肿瘤耐药的相关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现综述如下。

1 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 间充质干细胞的定义起初,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称为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在人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可以通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成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能力、向中胚层分化的多能性及特征性的阴性及阳性表面标记物进行确定。

在人体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成骨、脂肪、肌细胞系几软骨;在人体的骨髓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提供一个微环境,这个微环境可以进行调节,对于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及静止能够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1.2 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细胞表面标志缺少特异性标志,无论是在人体内,还是在鼠体内,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cd45及cd34均显示为阴性。

人体内的骨髓间充质细胞最典型的表面标志为h细胞黏附分子、5核苷酸酶、内皮糖蛋白、胸腺嘧啶表面抗原、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等表现标志均显示为阳性。

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钝化分离,其组成基础就是上述组合。

另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高度差异性表达的整联蛋白及低亲和力神经生长因子受体等这些表面标志。

在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可塑性,在成熟的成骨细胞中,这种可塑性能够保持,因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人体外能够转化为脂肪细胞[2]。

2 骨髓微环境中的间充质干细胞2.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骨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骨髓内,造血干细胞的形成及生长为:骨髓基质细胞通过产生趋化因子、细胞因子进行调节的,同时,骨髓基质细胞还能够通过细胞内信号对造血干细胞的生长进行调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发现和来源
骨髓组织中有多种细胞成分,除基质细胞等已经分化的细胞外,还含有两类多潜能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

1987 年Friedenstein 等发现在塑料培养皿中培养的贴壁的骨髓单个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多种类型的细胞,而且经过20-30个培养周期仍能保持其多向分化潜能。

由于骨髓中的这种多能细胞能够分化为多种中胚层来源的间质细胞, 故称之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或间质祖细胞(MPCs),是成人多能干细胞的一类。

早期分离培养时,发现其形状呈成纤维细胞样而称其为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fibroblast,CFU-F),或骨髓基质成纤维细胞(Marrow stromal fibroblast,MSF)。

Friedenstein AJ , Chailakhyan RK, Gerasimov UV. Bone marrow o steogenic stem cells: in vit ro cult ivat ion and t ransp lantat ion in diffusion chambers. Cell T issue Kinet, 1987, 20 (3) : 263-267]
2 鉴于其强大的增殖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可在体外长期培养和遗传背景较稳定,而且用自体干细胞诱导构建的组织不涉及伦理问题,也不存在MHC限制,所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日益受到重视。

但是与造血干细胞等其他细胞相比,骨髓中MSCs的数量非常少,约占整个骨髓有核细胞的十万分之一,并随年龄的增加,细胞数量逐渐减少。

因此,如何简便有效地从骨髓中获取高纯度的MSCs显得尤为重要,寻找高度特异性的MSCs的表面抗原也就成为MSCs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

不仅如此,一种同样来源于骨髓、贴壁生长、被认为更原始(可以分化为MSCs)也具有更强增殖能力的干细胞也被鉴定,它就是多能成体祖细胞(multipotent adult progenitor cell (MAPC) or mesodermal progenitor cell(MPC))[Reyes, M., Lund, T., Leuvik, T., Aguiar, D., Koodie, L., Verfaillie,
C.M. (2001) Purification and in vivo expansion of postnatal human marrow mesodermal progenitor cells. Blood 98, 2615-2625],因能和MSCs一起被纯化而统称BM stromal stem cell。

3 利用流式细胞仪的研究显示,MSCs属混杂细胞群,其表面抗原也具有非专一性, 它表达了间质细胞、内皮细胞和表皮细胞的表面标志。

主要包括: ①
黏附分子, 如CD166、CD54、CD102、CD44、CD106 等。

②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 如白介素21 受体( IL-1R )、IL-3R、IL-4R、IL-6R、IL-7R、C干扰素受体( IFN-CR)、肿瘤坏死因子(TNF) -A等。

③整合素家族成员, 包括CD49a、CD49b、CD49c、CD29、CD104 等。

④其他如CD90、CD105 等。

不表达造血细胞的表面标志, 如CD34、CD45、CD14、CD3、CD4、CD8 等, 也不表达与人白细胞抗原(HLA ) 识别有关的共刺激分子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类分子如HLA-DR 抗原等。

但到目前为止, 对于MSC 的表面标志尚不完全确定,有些标志尚存在种属特异性,现将普遍认同的不同种属的MSCs的表面抗原情况综述如下:
表一:MSCs的表面抗原
表二:multipotent adult progenitor cells ( MAPCs) 的表面抗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