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血管造影(DSA)操作规范

全脑血管造影(DSA)操作规范

全脑血管造影(DSA)规范操作

2.1.1: 适应症

2.1.1.1颅内外血管性病变(出血性或闭塞性脑血管病变)术前术后诊断。

2.1.1.2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检查。

2.1.1.3头面部富血性肿瘤术前了解血供状况。

2.1.1.4观察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型。

2.1.1.5 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

2.1.2:术前准备

2.1.2.1 常规术前检查,包括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胸部X光片。

2.1.2.2术前24小时禁食,特殊情况如急诊可经麻醉师看病人后适当缩短。

2.1.2.3碘过敏实验:

30%泛影葡安2ml,1ml注射器,前臂内侧皮下注射0.1ml,观察15-20分钟。

注射前后测量血压,血压波动10-20mmHg为阳性。

无心慌、气短、寻麻疹及球结膜充血等过敏体征。

碘过敏实验阳性而必须行造影者应术前3天进行脱敏治疗

2.1.2.4 双侧腹股沟及会阴区备皮。操作时间长的患者要留置导尿。

2.1.2.5 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鲁米那钠0.1,儿童按每公斤体重计算。

2.1.2.6 术前24小时、术中、术后24小时静脉持续给予尼膜地平2-4ml/小时。

2.1.3: 器械准备

血管造影手术包,压力袋2个,0.9%软包装生理盐水2000 ml, Y-阀一个,三通接头2个,脑血管造影管1根,可以根据个人的习惯选

择5F或4F多功能导管或猎人头导管,特殊导管如Mani造影管在血管迂曲者患者也可选用。血管鞘1个(5F-9F),常规造影5F即可。30cm 短导丝和160cm长导丝各一根。需要交换者,准备交换导丝。高压注射器及其连接管,

100-150ml造影剂,肝素盐水(500ml0.9%生理盐水加12500单位肝素钠)。穿刺针(成人选16G或18G,儿童选18G或20G)。

2.1.4: 经股动脉穿刺操作步骤

2.1.4.1 常规双侧腹股沟及会阴区消毒铺单,暴露两侧腹股沟部。

2.1.4.2 连接至少2个滴注(其中一个与血管鞘连接,另一备用或接Y-筏导丝),接高压注射器并抽吸造影剂,所有连接装置要求无气泡。肝素盐水充满造影管。

2.1.4.3 穿刺点选腹股沟韧带下1.5-2cm股动脉波动最明显处,局部1%普鲁卡因浸润,进针角度与皮肤30-45度。

2.1.4.4 穿刺成功后,在短导丝的辅助下置血管鞘。调节滴注,15-30滴/分钟。

2.1.4.5 全身肝素化,首剂1mg/kg静脉注射,1小时后给半量,2小时后1/4量,以后每隔1小时加1/4量。

2.1.4.5 在透视下依次行主动脉弓造影,弓上大血管包括双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双侧椎动脉,然后行颅内各血管选择造影,必要时可行双侧甲状颈干及肋颈干造影。血管迂曲导管不能到位时,可使用导丝辅助。

2.1.4.6 造影结束后用鱼精蛋白中和(1-1.5mg可对抗100单位肝素钠)。

2.1.5: 术后处理

2.1.5.1加压包扎穿刺点,卧床24小时,保持穿刺侧下肢伸直。

2.1.5.2 测穿刺肢体足背动脉波动,1次/0.5小时。

2.1.5.3 给适当抗菌素及激素治疗。

全脑血管造影(DSA)操作规范

全脑血管造影(DSA)操作规范 全脑血管造影(DSA)规范操作 2.1.1: 适应症 2.1.1.1颅内外血管性病变(出血性或闭塞性脑血管病变)术前术后诊断。 2.1.1.2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检查。 2.1.1.3头面部富血性肿瘤术前了解血供状况。 2.1.1.4观察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型。 2.1.1.5 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 2.1.2:术前准备 2.1.2.1 常规术前检查,包括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胸部X光片。 2.1.2.2术前24小时禁食,特殊情况如急诊可经麻醉师看病人后适当缩短。 2.1.2.3碘过敏实验: 30%泛影葡安2ml,1ml注射器,前臂内侧皮下注射0.1ml,观察15-20分钟。 注射前后测量血压,血压波动10-20mmHg为阳性。 无心慌、气短、寻麻疹及球结膜充血等过敏体征。 碘过敏实验阳性而必须行造影者应术前3天进行脱敏治疗 2.1.2.4 双侧腹股沟及会阴区备皮。操作时间长的患者要留置导尿。 2.1.2.5 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鲁米那钠0.1,儿童按每公斤体重计算。 2.1.2.6 术前24小时、术中、术后24小时静脉持续给予尼膜地平2-4ml/小时。 2.1.3: 器械准备 血管造影手术包,压力袋2个,0.9%软包装生理盐水2000 ml, Y-阀一个,三通接头2个,脑血管造影管1根,可以根据个人的习惯选

择5F或4F多功能导管或猎人头导管,特殊导管如Mani造影管在血管迂曲者患者也可选用。血管鞘1个(5F-9F),常规造影5F即可。30cm 短导丝和160cm长导丝各一根。需要交换者,准备交换导丝。高压注射器及其连接管, 100-150ml造影剂,肝素盐水(500ml0.9%生理盐水加12500单位肝素钠)。穿刺针(成人选16G或18G,儿童选18G或20G)。 2.1.4: 经股动脉穿刺操作步骤 2.1.4.1 常规双侧腹股沟及会阴区消毒铺单,暴露两侧腹股沟部。 2.1.4.2 连接至少2个滴注(其中一个与血管鞘连接,另一备用或接Y-筏导丝),接高压注射器并抽吸造影剂,所有连接装置要求无气泡。肝素盐水充满造影管。 2.1.4.3 穿刺点选腹股沟韧带下1.5-2cm股动脉波动最明显处,局部1%普鲁卡因浸润,进针角度与皮肤30-45度。 2.1.4.4 穿刺成功后,在短导丝的辅助下置血管鞘。调节滴注,15-30滴/分钟。 2.1.4.5 全身肝素化,首剂1mg/kg静脉注射,1小时后给半量,2小时后1/4量,以后每隔1小时加1/4量。 2.1.4.5 在透视下依次行主动脉弓造影,弓上大血管包括双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双侧椎动脉,然后行颅内各血管选择造影,必要时可行双侧甲状颈干及肋颈干造影。血管迂曲导管不能到位时,可使用导丝辅助。 2.1.4.6 造影结束后用鱼精蛋白中和(1-1.5mg可对抗100单位肝素钠)。 2.1.5: 术后处理 2.1.5.1加压包扎穿刺点,卧床24小时,保持穿刺侧下肢伸直。 2.1.5.2 测穿刺肢体足背动脉波动,1次/0.5小时。 2.1.5.3 给适当抗菌素及激素治疗。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操作规程1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 操作规程 一、术前准备 1、体位:病人取仰卧,调整头位适宜,固定上肢,双腿稍分开并外展,接监护导联。 2、消毒:0.05%碘伏双侧腹股沟区消毒,上界平脐,下界大腿上1/3 处,外界为腋中线,内界大腿内侧。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周围消毒两遍。 3、铺无菌单:由脐部至会阴铺第1块手术巾,第2块手 术巾在穿刺点上方并与第 1 块垂直,第3、4 块手术巾与第1、 2 块成45 度角暴露右、左穿刺点。 4、无菌套覆盖影像增强器、操作面板和遮挡板。 5、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生理盐水冲洗手套,铺大手术单。 6、冲洗与抽吸:肝素盐水冲洗穿刺针、动脉鞘、泥鳅导丝、猪尾管,浸透J 形导丝。 7、连接:冲洗管、Y 形阀、三通。 8、抽吸:2%利多卡因, 9、抽吸:造影剂并接高压连接管。 二、穿刺置鞘

优先右侧股动脉穿刺,以右侧腹股沟与股动脉交界处沿 股动脉向下1?1.5cm为穿刺点,局麻后穿刺股动脉,穿刺针成角30?45 °喷血良好后插入J形导丝(注意:必要时透视了解导丝位置),置入动脉鞘,撤出导丝,注射器抽吸肝素盐水,连接动脉鞘侧管并回抽,回血良好时注入肝素盐水,接冲洗管30 滴 /min 左右持续冲洗。 三、肝素化 置鞘成功后即刻肝素化,首剂:体重kg x 2/3 =肝素量mg,1h 后给首剂1/2 量,以后再1h 给上次剂量的1/2 ,减至10mg 时,则每小时给10mg。 四、造影术 1 、主动脉弓造影: ①连接猪尾管与Y 形阀,泥鳅导丝插入猪尾管导丝不出 头,猪尾管进入动脉鞘后进导丝20cm 左右,透视下将猪尾管置于升主动脉。 ②摆体位:左侧斜30?45度(一般年龄越大斜度越大),上缘到牙齿平面,造影剂20?25ml/秒,总量25?30ml,压力 700pa 投照 ③插入泥鍬导丝,展开猪尾管头端,撤出猪尾管2、颈总动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操作规程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操作规程 一、术前准备 1、体位:病人取仰卧,调整头位适宜,固定上肢,双腿稍分开并外展,接监护导联。 2、消毒:0。05%碘伏双侧腹股沟区消毒,上界平脐,下界大腿上1/3处,外界为腋中线,内界大腿内侧。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周围消毒两遍、 3、铺无菌单:由脐部至会阴铺第1块手术巾,第2块手术巾在穿刺点上方并与第1块垂直,第3、4块手术巾与第1、2块成45度角暴露右、左穿刺点。 4、无菌套覆盖影像增强器、操作面板与遮挡板、 5、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生理盐水冲洗手套,铺大手术单。 6、冲洗与抽吸:肝素盐水冲洗穿刺针、动脉鞘、泥鳅导丝、猪尾管,浸透J形导丝。 7、连接:冲洗管、Y形阀、三通。 8、抽吸:2%利多卡因,

9、抽吸:造影剂并接高压连接管。 二、穿刺置鞘 优先右侧股动脉穿刺,以右侧腹股沟与股动脉交界处沿股动脉向下1~1、5cm为穿刺点,局麻后穿刺股动脉,穿刺针成角30~45 °喷血良好后插入J形导丝(注意:必要时透视了解导丝位置),置入动脉鞘,撤出导丝,注射器抽吸肝素盐水,连接动脉鞘侧管并回抽,回血良好时注入肝素盐水,接冲洗管30滴/min左右持续冲洗。 三、肝素化 置鞘成功后即刻肝素化,首剂:体重kg×2/3=肝素量mg,1h后给首剂1/2量,以后再1h给上次剂量得1/2,减至10mg时,则每小时给10mg。 四、造影术 1、主动脉弓造影: ①连接猪尾管与Y形阀,泥鳅导丝插入猪尾管导丝不出头,猪尾管进入动脉鞘后进导丝20cm左右,透视下将猪尾管置于升主动脉。

②摆体位:左侧斜30~45度(一般年龄越大斜度越大),上缘到牙齿平面,造影剂20~25ml/秒,总量25~30ml,压力700pa投照 ③插入泥鳅导丝,展开猪尾管头端,撤出猪尾管 2、颈总动脉造影 ①肝素水浸泡造影管,接Y阀,冲洗管腔,进泥鳅导丝,导丝不出头,造影管头进动脉鞘后进导丝20cm左右,透视下达升主动脉弓,导丝撤到导管内,翻转导管头回撤,弹入无名动脉(或左颈内动脉),固定导管,撤出导丝,做路径图,路径图下将导丝置合适位置,沿导丝上导管达颈总动脉起始部、 ②摆体位:标准侧位,上缘到眶下线水平,第三颈椎位于屏幕正中,一般造影剂5ml/秒,总量7mL,压力300Pa,投照,如发现血管重叠或病变显示不好,可右侧斜适当角度(一般45度)再次投照。 3、颈内动脉造影 ①如果颈内动脉开口狭窄,导丝、导管不通过狭窄段(红绿灯原则),导管置于颈总动脉造影,一般造影剂5~6ml/秒,

脑血管造影术操作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脑血管造影术操作规范中国专家共识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检查神经血管病变的重要方法,对于明确神经血管疾病的诊断和评估治疗方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规范脑血管造影术的操作流程,中国专家共识推出了相关操作规范。下面将详细介绍脑血管造影术操作规范的主要内容。 1.术前准备 在进行脑血管造影术前,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确保患者无严重禁忌症。同时,要告知患者脑血管造影术的目的、方法、可能的风险和并发症,征得患者的同意。 2.镇静与麻醉 在进行脑血管造影术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静脉镇静或全身麻醉。给予足够的镇静剂和麻醉药,确保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保持舒适和安静。 3.皮肤准备与消毒 在进行脑血管造影术前,应对手术部位进行皮肤准备和消毒,以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常用的消毒剂有碘酒、酒精等。 4.增强剂的使用 5.血管穿刺与导管插入 血管穿刺是脑血管造影术的关键步骤之一,应娴熟操作。一般采用经股动脉或肱动脉的穿刺入路。使用导丝和导管进行血管插管,最后将导管固定在皮肤上,以确保导管的稳定性和通畅性。

6.DSA图像采集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脑血管造影术的核心技术,可通过适当的血管选择和参数设置,获得高质量的血管成像。在图像采集前,应确保导管的位置准确,并调整器材参数以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 7.造影术后处理与并发症监测 总结起来,脑血管造影术操作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术前准备、镇静与麻醉、皮肤准备与消毒、增强剂的使用、血管穿刺与导管插入、DSA图像采集以及造影术后处理与并发症监测。这些操作规范的制定和遵守,能够提高脑血管造影术的操作安全性和准确性,有效地指导医务人员进行脑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造影操作规范

脑血管造影操作规范 脑血管造影(Cerebral angiography)是一种通过对颈内动脉或椎动 脉进行造影检查,来评估颅内血管的形态、灌注和病变的检查技术。它在 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提高 检查效果,需遵守一系列的操作规范。 1.术前准备: (1)了解患者病史,包括过敏史、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情况。 (2)术前准确获取患者的常规检查结果,如血常规、血凝等指标。 (3)在检查前指导患者不吃食物、止饮水。 (4)将患者转移到专门的检查室,并做好标记。 2.仪器准备: (1)检查所需的设备,如X光透视机、造影导管、造影剂。 (2)确保设备的正常操作,如透视机的灵敏度和显示清晰度。 (3)准备充分的造影剂,避免过期或受损。 3.麻醉与镇痛: (1)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和镇痛方法,包括全身麻醉、静 脉镇痛等。 (2)确保麻醉和镇痛药物的质量和用量准确,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 体征。 4.导管插入:

(1)消毒导管插入部位,确保消毒剂作用时间足够。 (2)根据患者情况和检查需要选择导管类型和规格。 5.造影剂注射: (1)根据患者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造影剂,如碘酸盐类造影剂。 (2)注射前进行过敏试验和阴性结果后再进行注射。 (3)注射速度和剂量要根据患者情况和需要进行调整。 6.X光透视和影像采集: (1)在注射造影剂后,即刻进行X光透视,记录造影剂的流动情况。 (2)根据需要采集静态或动态图像,以评估血管的形态和病变。 (3)透视机参数的选择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调整,以获得清 晰的影像。 7.检查结束: (1)造影结束后,迅速停止药物的给予。 (2)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根据需要进行处理和抢救。 (3)将患者转回病房,观察并记录监测结果,关注是否有并发症的 出现。 8.并发症和处理: (1)在造影过程中,可能发生并发症,如过敏反应、心血管事件、 脑缺血等。 (2)及时处理和抢救,包括给予抗过敏药物、解除血管狭窄等。

DSA操作规程

DSA操作规程 一、背景介绍 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一种通过数字处理技术实现血管造影图像的方法。它通过对两次连续的X射线图像进行数字处理,减去骨骼和软组织的图像信息,从而突出显示血管系统的图像。DSA广泛应用于 心血管、脑血管、肾血管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二、目的 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规范DSA操作流程,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安全性和高效性,提高诊断效果。 三、操作规范 1. 设备准备 a. 检查设备和器械的状态是否良好,如有异常应及时报修。 b. 检查DSA药剂和造影剂的有效期和储存条件,确保使用的药剂和造影剂符合要求。 c. 检查辅助设备(如监护仪、注射泵等)的正常工作状态。 2. 患者准备 a. 根据患者的病史和医嘱,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b. 与患者沟通,告知检查目的、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获得患者的合作和理解。 c. 患者需要提前进行禁食、禁止服用某些药物等准备工作,具体要求根据医 嘱执行。

3. 操作流程 a. 患者安全 i. 确认患者身份,核对患者的相关信息。 ii. 将患者安全固定在检查床上,确保患者在操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iii. 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给予必要的麻醉、镇静或止痛措施。 b. 检查准备 i. 将DSA设备连接到电源并开机,进行自检程序。 ii. 检查DSA设备的各项参数设置,确保符合检查要求。 iii. 根据患者需要选择合适的DSA检查模式和参数。 c. 造影剂注射 i. 通过静脉通路给予患者造影剂,注射速度和剂量根据医嘱执行。 ii.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压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d. DSA图像采集 i. 根据医嘱选择合适的DSA采集方式(如前后对比、侧对比等)。 ii.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调整DSA设备的参数(如曝光时间、对比度等)。 iii. 在采集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与放射科医师密切配合,确保采集到清晰、准确的图像。 e. 检查结束 i. 采集完毕后,关闭DSA设备,断开与患者的连接。

DSA操作规程

DSA操作规程 第一篇:DSA操作规程 DSA操作规程及流程 1、开机前的日常准备工作,包括清洁,擦拭设备,查看设备运行环境是否安全。 2、手术前30分钟开机,打开机房,按下开机按钮,打开空调,调至合适温度,按下主控制台上的POWER ON按钮,系统打开 3、系统打开后会自检,操作人员应认真查看,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查找原因。 4、核对病人并将有关信息录入系统,术中根据医生指导完成相应技术参数的操作,包括造影程序,对比剂总量,每秒流量以及相应的体位转换。 5、手术完成后及时处理图像,刻录光盘,打印胶片,待病人离开手术室后,将设备及时复位,关闭系统,关闭总电源,关闭空调,擦拭设备上的污物,整理好物品,关好门窗,填写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日志。 6、DSA需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持证上岗操作,必须按操作程序进行操作。未经操作人员许可,其他人员不得随意操作。 7、设备必须在正常状态下运转,严禁设备隐患开机,每周保养,操作人员及受检人员必须佩戴好防护装备,警示灯及警示标志要性能良好标志醒目。 8、工作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做好辐射防护工作。 9、在介入室工作的人员,均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保持室内肃静和整洁。 第二篇:DSA开、关机操作规程 大平板血管机(DSA)开、关机操作规程 1、每次开机前检查电源是否正常,设备旋钮和检查床 是否处于正常位置,设备上面及周围有无影响设备运动的物品等。 2、按要求依次打开设备总电源和工作站电源,注意观

察设备启动过程是否正常,启动时有无异常声音等。 3、设备正常启动并完成检测后,对检查床和“C型臂” 各方位运动检查。 4、检查球管是否出线,各种采集程序及参数是否正常,所有显示器工作是否正常。 5、检查层流净化设备是否正常,室内温度是否合适。 6、再次检查确认设备各方面正常后,开始正常检查、治疗。 7、检查治疗过程中严格按技术操作规范进行治疗、检 查操作。 8、大平板血管机每天工作完成后正常关机,每周关机 后对设备进行一次清洁保养。 兰州三爱堂医院医学影像科 2014年4月1日 第三篇:DSA基础 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简称DSA,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把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删除掉,只保留血管影像,这种技术叫做数字减影技术,其特点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对观察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了真实的立体图像,为各种介入治疗提供了必备条件。 主要适用于全身血管性疾病及肿瘤的检查及治疗。应用DSA进行介入治疗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随着神经介入放射技术飞速发展以及新型介入材料的临床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已经成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方法之一。DSA被认为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DSA技术的应用,明显提高了脑部血管疾病检出率,为介入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DSA设备为其进行介入检查及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检查治疗是在DSA设备下进行的。首先在X射线透视下将导管放入目标血管,通过预先设定的图像采集程序采集DSA图像,完成介入检查。然后根据结果,在DSA引导下对病变血管进行介入治疗,治疗完成后,应用DSA设备评价介入治疗效果。DSA灌注造

DSA操作规程

DSA操作规程 一、背景和目的 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用于观察血管系统的异常情况,匡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为了确保DSA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制定本操作规程,以规范DSA操作流程,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医疗质量。 二、适合范围 本操作规程适合于所有参预DSA操作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技师等。 三、操作流程 1. 准备工作 a. 确认患者身份,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允许。 b. 检查设备和材料的完好性和有效性,确保设备正常启动并处于工作状态。 c. 准备所需的DSA设备和材料,包括注射器、导管、造影剂等。 2. 患者准备 a. 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舒适度,确保患者在操作过程中保持稳定和放松。 b. 采集患者的体征信息,包括血压、心率等,并记录在病历中。 c.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或者镇静方式,并在专业人员的指 导下进行操作。 3. 操作步骤 a. 在DSA设备上设置正确的参数,包括暴光时间、造影剂注射速度等。 b. 确定DSA的扫描区域和扫描层面,根据需要调整DSA设备的位置和角度。

c. 在操作前进行DSA设备的校准和测试,确保影像质量满足临床需求。 d. 依据医生的要求,准确注射适量的造影剂,确保造影剂的注射速度和剂量 符合要求。 e. 在DSA操作过程中,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及时处理患者可能浮现的不良反应。 f. 操作结束后,关闭DSA设备,并进行必要的清洁和消毒工作。 4. 数据处理和分析 a. 将获取的DSA影像数据导入图象处理系统,进行图象重建和增强处理。 b. 对DSA影像进行分析和诊断,根据医生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测量和评估结果。 c. 将DSA影像和相关数据整理并记录在病历中,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安全注意事项 1. 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设备和材料的无菌状态。 2. 注意造影剂的使用和注射剂量,避免造成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3. 注意DSA设备的辐射安全,避免辐射对操作人员和患者造成伤害。 4. 在操作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五、操作记录和质量控制 1. 每次DSA操作都应在患者病历中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操作时间、操作人员、使用设备和材料等信息。 2. 定期进行DSA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影像质量。 3. 进行DSA操作的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培训和考核,提高操作技能和质 量意识。

DSA操作规程 一张

DSA操作规程一张 DSA操作规程 一、背景介绍 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是一种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将血管造影前后的图像进行数字减法运算,以消除非血管结构的干扰,从而更清晰地显示血管结构的医学影像技术。DSA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二、目的 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为了规范DSA操作流程,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提高影像质量,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和手术风险。 三、操作规程 1. 准备工作 a. 检查设备:确保DSA设备正常运行,包括机器电源、冷却系统、图像采集系统等。 b. 准备材料:准备好DSA所需的造影剂、导管、导丝、注射器等。 c. 患者准备:患者需要提前禁食,并做好必要的消毒和麻醉准备工作。 2. 操作流程 a. 患者安置:将患者安置在DSA检查床上,确保患者舒适并固定好身体位置。 b. 造影剂注入:通过导管将造影剂注入患者体内,注射速度和剂量应根据具 体病情和医生要求进行调整。

c. 图像采集:启动DSA设备,进行图像采集。在采集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需要调整图像的对比度、亮度和灰度等参数,以获取清晰的血管影像。 d. 图像处理:采集完成后,将图像进行数字减法运算,消除非血管结构的干扰,生成DSA图像。 e. 影像评估:医生对生成的DSA图像进行评估,分析血管结构和病变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3. 安全措施 a. 辐射防护:DSA操作过程中产生的辐射对医护人员和患者都有一定的风险,所以必须严格遵守辐射防护措施,包括佩戴防护服、戴好防护眼镜等。 b. 严格消毒: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保持操作区域的清洁,并做好必要的消毒 工作,以防止感染交叉。 c. 紧急处理:在DSA操作过程中,如发生紧急情况,操作人员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四、操作要点 1. 操作人员应熟悉DSA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确保能够熟练操作设备。 2.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 的处理措施。 3. 操作人员需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和配合,确保操作的顺利进行。 4. 操作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和消毒设备,做好相关记录工作。 五、操作风险与注意事项 1. DSA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辐射风险,操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辐射防护措施,减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操作规程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操作规程 一、术前准备 1、体位:病人取仰卧,调整头位适宜,固定上肢,双腿稍分开并外展,接监护导联。 2、消毒:0.05%碘伏双侧腹股沟区消毒,上界平脐,下界大腿上 1/3处,外界为腋中线,内界大腿内侧。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周围消毒两遍。 3、铺无菌单:由脐部至会阴铺第1块手术巾,第2块手术巾在穿刺点上方并与第1块垂直,第3、4块手术巾与第1、2块成45度角暴露右、左穿刺点。 4、无菌套覆盖影像增强器、操作面板和遮挡板。 5、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生理盐水冲洗手套,铺大手术单。 6、冲洗与抽吸:肝素盐水冲洗穿刺针、动脉鞘、泥鳅导丝、猪尾管,浸透J形导丝。 7、连接:冲洗管、Y形阀、三通。 8、抽吸: 2%利多卡因, 9、抽吸:造影剂并接高压连接管。 二、穿刺置鞘 优先右侧股动脉穿刺,以右侧腹股沟与股动脉交界处沿股动脉向下 1~ 1.5cm为穿刺点,局麻后穿刺股动脉,穿刺针成角30~45°。喷血良好后插入J 形导丝(注意:必要时透视了解导丝位置),置入动脉鞘,撤 出导丝,注射器抽吸肝素盐水,连接动脉鞘侧管并回抽,回血良好时注 入肝素盐水,接冲洗管30滴/min左右持续冲洗。 三、肝素化 置鞘成功后即刻肝素化,首剂:体重kgx2/3=肝素量mg,1h后给首剂1/2量,以后再1h给上次剂量的1/2,减至10mg时,则每小时给10mg。 四、造影术 1、主动脉弓造影: ①连接猪尾管与Y形阀,泥鳅导丝插入猪尾管导丝不出头,猪尾管进入动脉鞘后进导丝20cm 左右,透视下将猪尾管置于升主动脉。 ②摆体位:左侧斜30~45度(一般年龄越大斜度越大),上缘到牙 齿平面,造影剂20~ 25m1/秒,总量25~ 30m1,压力700pa投照 - 1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