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学科试卷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高三一轮教学质量检测历史答题情况分析

高三一轮教学质量检测历史答题情况分析

高三一轮教学质量检测历史答题情况分析本试卷主要依据《考试说明》(从知识体系的角度)和《课程标准》(从课改理念的角度)命制。

在考点的选材上主要体现出下列特点:第一,知识的基础性和历史性。

考查历史主干知识,要求学生用学科语言答题,做到史论统一。

第二,考生的主体性。

通过探究性问题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品质。

第三,试题的人文性。

关注现实,从社会史的角度切入,从现实问题中寻找研究历史问题的灵感,从平凡的历史事物中挖掘问题的本质,考查学生在新的问题情景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II卷各题的评分情况和揭示的问题如下:第33题阅卷分析一、命题立意本题以当前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稳定社会、关注民生、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等时政热点,创设背景材料,分别考查古今中外政府职能的发挥、政治体制的探索,考查学生史政结合、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其中第(1)问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组织公共事务”方面的职能;第(2)问考查美国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的探索;第(3)问主要考查苏联政府职能发挥的双重作用;第(4)问与第(1)、第(3)小问衔接进一步考查政府在“经济建设上的决策指导作用”,上述均要求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二、本题得分最高分13分,平均在8-9分左右,不同试卷差距较大。

三、做题主要优点1、学生能够按照题干要求,结合史实论证、诠释材料中的观点,做到史政结合。

2、创新答案也在试卷中呈现:如第(1)问,有的考生以专制主义集权在“组织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政权巩固建设、军事维护边疆稳定”等角度组织答案,条理清晰,不漏要点。

3、在答题纸允许的范围内,多答要点,让阅卷老师圈点要点,也值得学习。

四、存在问题第1问:一是侧重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的概括;二是概述性的要点较多,缺少史实做依托,如,大兴土木工程、兴修水库等。

三是回答史实不全面,失分较严重。

第2问:一是侧重对材料前半部分的理解,忽视后半部分“政治体制’的探索。

二是侧重国家结构形式的分析,尤其是对联邦制内容的叙述。

高三历史试卷报告

高三历史试卷报告

高三历史试卷报告引言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历史试卷是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报告将对一份高三历史试卷进行分析,并就试卷内容与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和展望。

试卷概述本次高三历史试卷共分为两个部分:选择题和主观题。

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主观题则需要学生进行较为详细的解答。

选择题选择题占据试卷的70%左右,共计40道题目。

其中,单选题占30%左右,多选题占40%左右。

题目的难度从简单到难逐渐增加,旨在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和解释能力。

主观题主观题占据试卷的30%左右,共计6道题目。

题目分为解答题和论述题两种形式,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或问题,展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分析和思考能力。

试卷分析根据试卷的题目类型和难度,可以看出试卷主要考察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试卷中的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单选题通过给出选项,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做出正确选择;多选题则更加考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2.分析与解释能力:试卷中的主观题,尤其是解答题部分,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或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这既考验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也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分析的能力。

3.表达和论述能力:试卷中的论述题部分要求学生对一个问题或观点进行深入思考和论述。

这既考验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把握能力,也要求学生具备清晰、准确和条理性的表达能力。

学生表现评价根据本次考试的试卷和学生的答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和总结。

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大部分学生在选择题方面表现较好,能够正确回答出大部分的单选题和多选题。

而在一些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或问题上,部分学生的回答存在错误或不准确的情况。

分析与解释能力学生们在解答题方面的表现差异较大。

一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并给出恰当的解释;而另一些学生则在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方面存在一定不足。

高三单科质检历史学科质量分析

高三单科质检历史学科质量分析

福州市2010年高三单科质检历史学科质量分析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历史学科质量检查是本学年第一次全市性的教学质量检测。

考试范围包括人民出版社版的《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必修模块内容。

试卷的命制工作由历史学科组织高三中心组成员共同完成。

全市所有的普通高中(包括民办学校)的高三年级学生参加了本次的质量检查,实行统一的网上阅卷(福州一中、福建师大附中单独自行阅卷)。

现根据全样统计数据、随机抽取试卷样本、八县兼职教研员的分析报告,对本次的质量检测进行分析。

一、试卷评价(一)总体评价1.试卷命题遵从2009《考试说明》命制。

题目内容立足于历史课程内容,又不局限于历史教科书的内容。

在考查基本知识的同时更立足于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体现了题在课外,能力在课内。

有利于推进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

从参考答案看注重考查历史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力求突破历史学科的思维定式,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求较高。

2.试卷结构合理。

3个必修模块25个专题,试题知识点涉及21个专题内容,知识点分布面占84%。

(见表一、表二)表一:试卷考查的知识点分布情况1表二:试卷考查的知识点分布情况2因必修Ⅱ主观题分值较多,分值所占比例略高。

从知识内容构成比例来看,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比例大致为2.6∶4.6∶2.8;中国史与外国史比例接近6∶4。

试卷结构平稳,难易较适中。

(见表三)表三:能力层次和难度值简表(历史学科能力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查要求;(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高三历史试题分析报告及教学建议

高三历史试题分析报告及教学建议

历史试题分析报告及教学建议通观试卷,绝大部分题目设计较好,符合高考题的风格,看似很难,细细考虑很容易。

通过这次训练是学生从做题思路和做题规范上都有了一次很好的提高。

一、就统计情况看,学生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选择题看:一方面学生缺乏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另一方面不能对材料有透彻的理解。

出错率高的题目是25、28、33、35。

2、从材料分析题看:出错率高的题目主要是第41题,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抽象分析和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选做题上,学生完成情况比较良好。

二、从阅卷环节看,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机读卡有破、脏、折的现象;2、学生在粘贴条形码的时候,位置不符合要求;3、学生的条形码信息有误,系制作的失误,需及时修正;4、部分教师对于阅卷系统不能熟练操作;5、书写欠规范,答案显得杂乱无章,卷面拥挤,欠整洁,影响了评分效果。

根据以上答卷中失分现象与原因,概括总结出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试题考查的相关内容了解不全面,记忆理解不够牢固准确,不能迅速有效地提取平常积累的知识来解答试题中的问题。

如选择题基本都是需要依据相关基础知识才能确定正确答案,间接考查了有关基础知识。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1)迁移知识的能力差。

试题设问的角度和情景大多是教材中没有涉及的,但解决这些新角度、新情景问题所依托的知识却是在教材之中的,作答时只需按题目要求,从时间、空间范围上与教材内容加以对应,稍加归纳整理即可。

(2)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差。

一是找不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二是对有效信息缺乏概括归纳。

依托新材料、新情境设计新问题是高考卷的主要特点,必须加强训练、减少失误。

(3)概括归纳、分析评价问题的思维能力差。

首先是概括归纳不够精练、准确,答案内容多而得分少;其次是分析评价能力差,不能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思维角度单一、片面。

(4)审题能力差。

历史试卷分析报告12篇完整版

历史试卷分析报告12篇完整版

《历史试卷分析》历史试卷分析〔一〕:一、试卷分析本试题注重根底知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大,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适中,试题依据新教材、课标对全体学生的根本要求,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根底知识。

联系实际为背景设置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试题表现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表现了过程和方法。

试卷结构:总分为100分,时间是60分钟。

考查资料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试题分两种类型题型。

选取题,50分非选取题值50分。

总分为100分。

二、学生答题存在问题与原因问题一:选取题共20题。

题的难易程度中等每单元的之最累人物类文化类。

问题二:非选取题2124题。

题的难易程度中等偏难。

商业经济明朝政治的改革措施、皇权特点和同为一家民族祖先、与唐往来史实、对管辖的主要措施科技文化按时间归类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评价。

1、学生根本概念掌握模糊不清,根底知识不结实,学习不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有待提高。

与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不够端正有关,局部学生偏科思想严重,认为历史学平时不用学,考试之前看练习册或单元过关题就能够了。

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学的方法,对历史学知识不理解,死记硬背,平时达标检测反应不与时有关,与平时训练和巩固练习少都有关系。

2、应用历史学知识迁移的潜力差,不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缺乏生活的根本常识,对根底知识在新课标下不能正确应用,对问题不善于分析。

3、审题潜力差,不能提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不能依据题目带给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对题意一知半解就凭经验或印象答题。

与学生阅读理解潜力较差有关,不会找关键词,不会总结中心意思。

三、改善措施1、教师要转变历史学教学观念,结实树立新课程理念,明确历史学教学的功能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的兴趣,设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下去并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切实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开展。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范文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范文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范文一、试卷基本情况。

1. 试卷结构。

- 本试卷为人教版高三历史综合测试卷,满分100分。

题型包括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

2. 考查内容。

- 涵盖了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的内容。

从古代史到近现代史均有涉及,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等。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 选择题部分。

- 得分情况。

- 整体得分率约为60%。

其中第5题、第12题和第20题错误率较高。

- 典型错题分析。

- 第5题:题目内容为“唐代三省六部制下,负责审核政令的是()A. 中书省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吏部”。

正确答案是B门下省。

学生错选A中书省的较多。

原因在于学生对三省的职能记忆混淆,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这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加强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三省六部制具体职能的记忆。

- 第12题:“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A. 意大利商业城市的繁荣 B. 刺激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C. 促使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D. 使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正确答案是B。

很多学生错选D。

学生没有理解新航路开辟后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的直接影响和先后顺序。

新航路开辟首先刺激了大西洋沿岸国家如英国工商业的发展,而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是在17世纪,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新航路开辟后商路转移的直接影响。

这表明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时间顺序方面存在不足。

- 第20题:“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不断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后,苏联采取的应对措施是()A. 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B. 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C. 提出杜鲁门主义 D. 实施马歇尔计划”。

正确答案是A。

部分学生错选B。

学生没有准确区分苏联在冷战不同阶段针对北约的不同应对措施。

高三历史试题分析报告总结

高三历史试题分析报告总结

高三历史试题分析报告总结根据对高三历史试题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重要结论。

首先,高三历史试题的难度适中。

试题涵盖了历史知识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试题中的知识点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既有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有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整体而言,试题难度与高三学生的知识水平相匹配,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其次,试题的形式多样化。

在试题的设计中,既有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也有分析材料和写作题。

这样的设计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对于分析材料题和写作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将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相结合,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再次,试题的命题思路新颖。

高三历史试题中,有一部分试题是针对历史的发展趋势和变革进行思考与分析的。

这些题目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趋势,将历史事件与现实联系起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这样的命题思路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试题的评分标准明确。

对于高三历史试题而言,评分标准的明确性对于学生的备考和考试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

试题中,解答题通常会给出详细的评分要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答题的要求和得分点。

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提前了解评分标准,更加有针对性地备考和答题,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综上所述,高三历史试题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试题的难度适中,形式多样化,命题思路新颖,评分标准明确,这些特点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同时,对于学生而言,要充分利用试题作为学习的参考和对知识掌握的检验,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积累和理解,为历史考试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报告范文6篇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报告范文6篇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报告范文6篇英文回答:The analysis report of Senior Three History Test Papers. Chinese 回答:高三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英文回答:1.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Examination.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examination is good. The students have a good grasp of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can answer the questions flexibly.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in-depth understandingof some knowledge points, and the lack of ability to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Chinese 回答:1. 考试总体情况。

本次考试总体情况良好。

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能灵活答题。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对部分知识点理解不够深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欠缺等。

英文回答:2. The Specific Problems.(1) Lack of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some knowledge points. For example, in the question about the Opium War, some students can only answer the basic facts, but cannot explain the deeper reasons behind the war.(2) Lack of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For example, in the question about the Chinese Revolution, some students can only list the events of the revolution, but cannot analyze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revolution.Chinese 回答:2. 具体存在问题。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报告2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报告2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报告2郴州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分析报告一、命题指导思想本次命题是在市教育局、市教研室的领导下和组织下,在第一次质检的基础上,对我市高三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的一次全面诊断,目的是查找我市高三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结和探讨出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的有效途径和模式,为我市历史二轮复习奠定坚实基础。

为此,我们在命题中依然遵循了如下原则:1、命题注重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其诊断功能。

2、充分体现高考导向的功能。

根据2011年历史高考的特点和命题趋向,试卷在重视考查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十分注重考查学科意识和学科的思维能力,在创设新的问题情境下,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概括和归纳能力、理解和判断能力、比较和综合评价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注重考查历史学科社会教育功能。

命题突出时代特征,联系现实社会热点,关注历史学科和现实生活的结合,力图贴近高考、贴近学生。

4、回归教材,适当创新。

通过全市第一次质检考试,发现不少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课本不熟悉。

因此,本次考试增加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5、难度系数力求控制在0(6—0(75之间。

二、基本情况分析1、总体情况分析郴州市2012届高三第2次质检各县人平统计北湖区资兴市苏仙区桂阳县永兴县宜章县嘉禾县临武县汝城县桂东县安仁县全市人均分 60.8 63.5 69.6 59.1 60(5 61.3 62.7 61.0 67.9 61.1 59.7 63.1排名 8 3 1 11 9 5 4 7 2 6 10郴州市2012届高三第2次质检省示范性中学人平统计市一中资兴市二桂阳桂阳永兴宜章嘉禾临武汝城桂东一安仁全市市立中三中一中一中一中一中一中一中中一中人平人均分 64.5 69.2 72.8 62.7 50.2 67.1 67.1 62.3 62.3 67.4 58(9 67.1 65.2 排名 7 2 1 8 12 5 6 9 10 3 11 4郴州市2012届高三第2次质检市示范性中学人平统计市三中资兴永兴永兴宜章宜章临武汝城安仁安仁市示范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六中二中二中二中三中人均分 57.4 50.0 60.4 62.1 51.0 52.7 45.2 47.2 52.7 47.1 52.9 排名 3 7 2 1 6 4 10 8 5 9郴州市2012届高三第2次质检普通中学及预科人平统计明星学校菁华园湘南中学永兴五中苏仙预科桂阳预科嘉禾预科汝城培训桂东教工人均分 66(6 64.4 69.4 45.7 70.8 81.1 64.9 72.0 73(8排名 6 8 5 9 4 1 7 3 22、选择题情况分析:选择题得分率统计表(%)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得分率 83% 31% 22% 44% 78% 65% 76% 76% 91% 80% 64% 78% 76%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得分率 69% 60% 25% 95% 89% 96% 89% 78% 93% 78% 51% 91%说明:本次分析主要选取宜章一中为对象,进行了抽样分析。

历史优秀试卷分析报告

历史优秀试卷分析报告

历史优秀试卷分析报告本文对历史优秀试卷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优点和特点。

以下是具体分析报告:第一份历史试卷在题目设计方面非常出色。

试卷中的问题充分考察了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和事件的了解程度。

题目的设计不仅包含了必备的背景知识,还要求学生运用相关历史概念和思维方式进行分析。

通过这种方式,试卷不仅考察了学生的记忆能力,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

例如,试卷中的一道选择题要求学生解释某一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二份试卷在知识点的覆盖面上表现出色。

试卷中的问题涉及到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的历史,涵盖了广泛的知识点,可以很好地检测学生对于历史整体发展的理解。

例如,试卷中的一道问答题要求学生比较两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变化,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这两个时期的具体知识,还要能够运用历史原理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试卷能够全面评估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把握情况。

第三份试卷在思辨能力的考查上表现出色。

试卷中的问题设计具有较高的思考深度,要求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分析。

例如,试卷中的一道解释题要求学生对一项历史决策进行评价,并解释其对当时社会和后续发展的影响。

这样的问题不仅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还要求他们能够运用历史原理和观点进行评价和推理。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试卷能够很好地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总的来说,这些历史优秀试卷在题目设计、知识点覆盖和思辨能力考查等方面都表现出色。

它们不仅考察学生的历史记忆能力,更关注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些试卷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并促使他们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通过更多这样优秀试卷的设计和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报告2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报告2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报告2郴州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分析报告一、命题指导思想本次命题是在市教育局、市教研室的领导下和组织下,在第一次质检的基础上,对我市高三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的一次全面诊断,目的是查找我市高三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结和探讨出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的有效途径和模式,为我市历史二轮复习奠定坚实基础。

为此,我们在命题中依然遵循了如下原则:1、命题注重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其诊断功能。

2、充分体现高考导向的功能。

根据2011年历史高考的特点和命题趋向,试卷在重视考查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十分注重考查学科意识和学科的思维能力,在创设新的问题情境下,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概括和归纳能力、理解和判断能力、比较和综合评价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注重考查历史学科社会教育功能。

命题突出时代特征,联系现实社会热点,关注历史学科和现实生活的结合,力图贴近高考、贴近学生。

4、回归教材,适当创新。

通过全市第一次质检考试,发现不少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课本不熟悉。

因此,本次考试增加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5、难度系数力求控制在0(6—0(75之间。

二、基本情况分析1、总体情况分析郴州市2012届高三第2次质检各县人平统计北湖区资兴市苏仙区桂阳县永兴县宜章县嘉禾县临武县汝城县桂东县安仁县全市人均分 60.8 63.5 69.6 59.1 60(5 61.3 62.7 61.0 67.9 61.1 59.7 63.1排名 8 3 1 11 9 5 4 7 2 6 10郴州市2012届高三第2次质检省示范性中学人平统计市一中资兴市二桂阳桂阳永兴宜章嘉禾临武汝城桂东一安仁全市市立中三中一中一中一中一中一中一中中一中人平人均分 64.5 69.2 72.8 62.7 50.2 67.1 67.1 62.3 62.3 67.4 58(9 67.1 65.2 排名 7 2 1 8 12 5 6 9 10 3 11 4郴州市2012届高三第2次质检市示范性中学人平统计市三中资兴永兴永兴宜章宜章临武汝城安仁安仁市示范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六中二中二中二中三中人均分 57.4 50.0 60.4 62.1 51.0 52.7 45.2 47.2 52.7 47.1 52.9 排名 3 7 2 1 6 4 10 8 5 9郴州市2012届高三第2次质检普通中学及预科人平统计明星学校菁华园湘南中学永兴五中苏仙预科桂阳预科嘉禾预科汝城培训桂东教工人均分 66(6 64.4 69.4 45.7 70.8 81.1 64.9 72.0 73(8排名 6 8 5 9 4 1 7 3 22、选择题情况分析:选择题得分率统计表(%)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得分率 83% 31% 22% 44% 78% 65% 76% 76% 91% 80% 64% 78% 76%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得分率 69% 60% 25% 95% 89% 96% 89% 78% 93% 78% 51% 91%说明:本次分析主要选取宜章一中为对象,进行了抽样分析。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质量监测一分析(历史)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质量监测一分析(历史)

2024高三质量监测一考后分析(历史)一、考查范围及难度本次监测考查范围是五本教材内容(必修2本,选必3本),难度是0.57;2023届去年同期难度是0.59(包括南开中学),上学期期末难度是0.57(不包括南开中学);本次考试与去年同期和上学期期末对比,难度稍高。

二、监测数据诊断出的主要问题1、与去年同期和上学期期末的数据(均分、优秀率、及格率等)对比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本次一模56.6 1.42%42.73%去年同期58.6 2.72%53.29%上学期期末56.8 1.05%46.24%有的学校的优秀率过低,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作答情况反映的问题①选择题失分的主要原因:对重要的历史概念理解不清楚,反映在第2、8题。

对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与运用掌握不到位,反映在第1、5题。

对题干材料和选项的理解不准确,主要反映在第2、9、12、13题;对地图的读图分析能力欠缺,时空观念有待提升,主要反映在第7、10题。

②大题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第16题主要反映出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和对历史问题的多角度分析能力有待提高;第17题反映出运用必修与选必教材内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尤其是时空准确定位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第18题小论文题目,主要反映出部分学生的写作格式、史论结合和逻辑分析能力还有欠缺,还存在该题没有作答的空白卷现象。

三、教学改进措施及建议1、二轮复习要注重综合性主题复习,把必修和选必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提升历史认识。

同时,对五本教材的主干知识还要加强检测,持续巩固基础知识。

2、认真研究天津历史等级考试题和其他地区的历史高考试题,准确把握核心素养考查的要求和命题趋势,要精选符合新课程素养考查的习题进行练习。

3、加强有针对性的练习,着力提升学生史料阅读、历史思维和历史表达能力。

练习题的题型要多样化,可以分类(如时空观念类、小论文类等)进行练习,使学生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课上做好限时训练,使学生掌握好答题时间;教师做好习题讲解和复批复改,督促学生及时修订答案,提高练习的质量。

高中第三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评价与分析

高中第三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评价与分析

高中第三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评价与分析高中第三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评价与分析一、总体评价xx市2018届第三学期期末的历史命题,依据《普通高中历史程标准》、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尽量结合近五年全国标卷历史试题结构、特点命制。

考查范围是必修Ⅲ、选修I中1-专题,部分涉及历史必修I、II的内容。

试题的立意一是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体现历史学科特色;二是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着力考查学科思维方法与学科能力;三是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设计遵循科学性、政治性、规范性、公平性要求,符合教育测量技术的标准,较好地体现了质量检测功能。

二、试卷结构说明:1类别,指考查内容属于政治、经济、思想又化三大类中的种类;2注:能力要求中,I指获取和解读信息,Ⅱ指调动和运用知识,Ⅲ指描述和阐释事物,Ⅳ指论证和探讨问题。

三、试题特点本套历史试题,具有以下突出特点:1突出主干知识,坚持对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基本命题方向单选题涉及的主干知识有:春秋战国、汉、魏晋、宋、明清这些重点朝代的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化,西方的民主政治等。

主观题涉及国民性格,思想解放与革命、宗教改革等。

本次历史命题在“能力立意”的基础上,深化对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加强对发现问题、“阐释”和“论证”历史问题能力的考查,能力考查重心指向历史思维能力。

如42小题考查概括、阐释能力,43小题明确考查概括、简析等。

2试题新颖,很好地体现知识立意和能力立意。

如42小题,既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思想解放与革命”。

3学术品味浓厚。

如24题,考查墨家衰落的原因,2小题考查古代家训,宋代丹棱人唐庚,德国宗教改革等。

四、统计及试题分析我市本次参考人数6969人,从阅卷情况看,选择题人均分2496分,难度02下面进行简要分析。

1 选择题学生得分情况、试题与问题分析表二、全市主观题得分统计表从表二我们可以看出,难度高于00的题有24(032)、2(028)、26(026)、30(040)、31(048)33(046)、34(048)题,其余试题难度偏易。

试卷分析报告模板历史

试卷分析报告模板历史

试卷分析报告模板历史1. 引言本次试卷分析报告对历史学科的试卷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便于了解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学习情况和考试表现。

通过对试卷中各个题型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在不同的历史知识点上的掌握情况,以及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本报告将按照试卷结构,分别对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的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2. 选择题分析本次历史学科试卷的选择题部分共有30道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选择题是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

2.1 知识点掌握情况经过试卷中选择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历史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较为均衡。

其中,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考察题目,学生普遍表现较好。

而在对于世界近代史的考察上,学生的掌握程度相对较低。

这也反映出学生在历史学科中对于中国历史的关注和学习明显高于对世界历史的学习。

2.2 理解能力分析通过对试卷中选择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理解能力较强。

选择题中有不少题目都是需要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

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准确回答这些题目,这说明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3. 填空题分析本次历史学科试卷的填空题部分共有15道题,每题2分,共计30分。

填空题是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重要内容。

3.1 知识点掌握情况通过对试卷中填空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中国历史的掌握情况相对较好,对于一些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掌握较为准确。

然而,对于一些次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程度就较差。

此外,在对世界历史的掌握上,学生也表现出相对较低的水平。

3.2 理解能力分析在填空题中,学生需要准确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相关信息,并将其填入到相应的空白处。

通过对试卷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

一些学生在填空题中没有正确理解题意,填入的内容与答案不符。

这表明学生在历史学科的理解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4. 解答题分析本次历史学科试卷的解答题部分共有5道题,每题20分,共计100分。

高三历史质量分析报告

高三历史质量分析报告

商洛市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年级历史学科质量分析报告洛南中学任怀武2013-1-29一、考务评卷工作总结我校本次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评卷工作严格按照学校年级组的安排,以对学生负责、对教师负责,对家长对社会负责的高度责任心来完成这项工作,在备课组长的具体领导下,统一时间、统一地点在备课组办公室阅卷;阅卷前先由备课组长组织研究熟悉试题及答案,先进行试评。

由两位老师(专业和非专业)负责阅一卷选择题,我们四位专业任课教师负责阅二卷主观材料题,阅卷工作各人分工明确,严格遵守阅卷工作操作程序,流水作业,认真细致,宽严适度,标准始终如一,既要保证阅卷的速度,更要保证评卷质量。

统分,复核,登分全员参与,细致入微,努力把失误降低到最小程度。

保证了这次市统考历史成绩的质量和信度。

二、测试成绩概况汇报年级人均分64.6分,三个重点班和四个补习班及格率达90%,五到十人不及格,80分以上各班10人左右,年级80分以上总共79人。

六个普通班各班80分以上2-3人,普通班及格率48%。

年级选择题最高46分,材料题最高45分,年级最高成绩达91分,最低成绩34分。

总的来看重点班和补习班的成绩无论是及格人数还是高分人数均较多,远远高于普通班。

本试卷选择题以材料分析题型为主,突出能力考察,失分率较高的是第如3、6、7、11、17、19题,主要暴露了学生的分析审题能力较差以及基本史实史论记忆不牢固。

材料题总体回答普遍较好,平均达32分,最高分45分,尤其26题得分较好。

28题最容易得分,但学生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认为,涉及内容选修教材没有学过,好像就觉得题难,其实恰恰相反,所考的知识点都是学生在必修中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点。

29题选修教材内容,考察王安石变法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在7-8分左右。

这次考试成绩基本上反映了我校高三历史一轮教学复课现状,达到了本次考试检测的目的。

三、对历史试卷的评价总的来讲,试题难易程度切近高考,材料题略低于高考,知识覆盖面较广,题型结构比较合理,分值比例适当,试题文字阅读量大,无论是客观选择题还是主观材料题命题能力立意非常明显,体现新课程理念,紧跟高考命题趋势,足可见命题人下了一番功夫,是一份较高质量的试题,应该能够反映我市高三历史一轮教学复课情况。

【历史试卷分析反思300】历史试卷分析三篇

【历史试卷分析反思300】历史试卷分析三篇

【历史试卷分析反思300】历史试卷分析三篇历史试卷分析反思历史试卷分析是了解学生历史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历史试卷的分析,可以全面评估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水平,查找学生的不足之处,为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

第一篇历史试卷中,测试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试卷中的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这些问题大多是从教材中选取的重要事件,有些问题对学生的记忆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对于这种题型,学生需要提前进行复习,加强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并注重理解其中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以便能够准确回答问题。

在考试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答案的依据,避免因为粗心而导致答错。

第二篇历史试卷中,出现了一道分析历史文献的题目。

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文献分析能力和历史解读能力。

学生需要仔细阅读史料,理解史料的含义和作者的立场,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这种题目考察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对于这种题型,学生需要注重平时的阅读积累,增强对历史文献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考试时,要仔细研读题目要求和史料内容,确定自己的分析角度和论述线索,提炼出关键信息,进行逻辑思考和组织,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第三篇历史试卷中,涉及到了一道连线题。

这种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学生需要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确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正确匹配。

这种题目考察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这种题型,学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和提供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思维辨析。

要注重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的理解。

在考试时,要注意审题,避免因为理解错误而导致答错。

通过对以上三篇历史试卷的分析,可以看出历史试卷在测试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的也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记忆、分析和理解能力。

历史试卷分析报告范文6篇

历史试卷分析报告范文6篇

历史试卷分析报告范文一、试卷题型分布和命题特点分析本次历史试卷共包含单项选择题、多选题、判断题和简答题四个题型。

其中,选择题和判断题属于客观题,简答题属于主观题。

在选择题中,命题者采用了多种形式,如填空、完形和选择等,以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多选题的设立则更加注重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并提高答题难度。

判断题部分则注重考察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记忆,要求学生可以快速判断历史事件的真假。

此类题目在构思时注重混淆真假选项,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重要细节的注意力和辨别能力。

简答题是历史考试中较为复杂的题型,它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详细的叙述和分析,并展开自己的观点。

选择此类题项时,命题者注重历史知识与学生实际的结合,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二、试卷难度分析和评价根据试卷题型的设立和命题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本次历史试卷的难度适中。

选择题和判断题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要求相对较低,大部分内容是基本的历史常识,易于记忆和回答。

多选题设有较高的难度,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并选择正确的答案。

这样的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简答题部分涉及到了一些比较复杂的历史事件和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深入的叙述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属于较高难度的题目。

总体评价来看,本次历史试卷难度适中,能够有效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三、试卷知识点分布和重点分析本次历史试卷所涉及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古代历史、近代历史和现代历史三个方面。

各个知识点在试卷中的分布如下:•古代历史:占试卷的30%,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文化和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近代历史:占试卷的40%,主要涉及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改革和革命等方面的内容。

•现代历史:占试卷的30%,主要涉及中国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印象及二轮备考思路一、试卷总体印象及成绩分析1、对于试卷的总体印象毫无疑问,对于这次皖西高中联考之阶段性检测,命题者是予以高度重视的。

从命题的思路、试卷的呈现等方面,无不体现了命制者把握新课标全国卷高考的脉搏,并使试卷命制力图贴近课标全国卷的用心。

该次历史命卷呈现出如下特点:1)、在考查的范围及内容方面力图贴近新课标全国卷本次历史学科检测采用全国卷文科综合样式命题,以历史必修课程三个模块册为考查范围,突出学科骨干知识,考点分布符合全国卷考试大纲要求。

尤其突出表现在选择题的命制方面。

在中国古代史方面命制了4道,近代史部分3道,现代史部分1道。

世界史方面4道。

可见命卷者以考查中国史为主。

在内容的选择方面,突出文化史和经济史,在题例和分值分布方面基本符合新课标全国卷近三年来的命制规律。

不过中国现代史部分分值比重过大。

考查范围、内容及分值比重具体分布如下表:2)、原创性强虽然个别题目其文本部分令人熟悉,但该卷命制的题目基本是以全新的内容呈现,富于新意。

尤其是在非选择题方面,基本都是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结合历史史实、历史现象进行考查,不但反映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而且创新性强,令人耳目一新。

3)、体现一定思辨性新课标全国卷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不再以认知技能为测试中心,注重考查历史思维能力,思辨性特别强。

具体说来,首先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基于文本的历史分析能力,相应考查学生对文本的归纳、比较、解释等能力。

这次历史命卷力图体现学科思辨性特点,在考查基本历史知识基础上,巧妙设置知识和思维陷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试卷难度,达到考查的目的。

如选择题第25题唐朝筒车题。

该题要求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辨识诗句所描述的是何种灌溉(生产)工具。

但这只是考查的一层。

选项中没有“筒车”这一文本信息呈现,命制者巧妙地给出了与“筒车”同一时期的“曲辕犁”这一信息,通过思维转换增加了思维难度。

此题还辐射出对历史时序性的考查。

此题考查的是极基本的历史知识,但如果学生不能正确解读文本,就不能正确作答。

再则,历史时序性不强的学生,也会因此而迷惑。

再比如选择题第31题,“萧县”考查题。

此题通过萧县的区划沿革,考查了新中国初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变化、经济状况,具有相当强的思维力度。

4)、具有相当强的开放度新课标全国卷的又一大特点是其时代性强、开放度高。

此次历史命卷体现出非常突出的时代性,不回避社会热点,敢于创新,体现出相当强的开放性。

问题切入明确,难度不大,学生做起来较觉上手,但想得高分亦非易事。

当然,正由于其原创性强的特点,加之缺乏试水的检验过程,在试卷的命制方面明显暴露出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在试卷命制的逻辑性方面严谨性不足。

有些题目应该有明显的瑕疵。

过于贴近时代,追踪社会热点,历史学科性相应淡化。

2、基于数据的成绩分析本次质量检测,全市历史最高分83分,平均分为51.25%,及格率为24.91%,难度系数为0.51。

难度系数总体控制尚可,但是及格率过低,与平均分似乎不相符,反映出考生总体历史学习状况不太理想。

具体说来,选择题第26、28、30、32、33、35题难度系数较小,正答率较高。

非选择题第40、41题总体难度均不大。

第40题第1、2问在问题设计上有一定梯度,增加了区分度。

第45题难度相对较大,考生失分较为严重,反映了考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把握方面以及对材料的解读及其比较、归纳和解释的能力方面尚有待相当提高。

二、对于历史试题的逐项观感1、选择题部分第24题儒学考查题。

本题意在体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主题。

本题要求选出对儒家思想理解错误的一项。

参考答案为C。

这是没有疑问的。

问题在于选项A。

文本呈现:“‘老而不死,是为贼’是指: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了变老了”。

按照命题者的意思,此句的理解是正确的。

问题在于,文本的表述真的正确么?语出《论语·宪问》: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

原壤据说是孔子的老朋友,对孔子不很礼貌,孔子对他也不客气,但因熟悉,故开玩笑。

其意:原壤踞着双腿,接待孔子。

孔子说,“小时侯不谦逊,长大了无作为,老了还不死,这叫做祸害。

”用拐杖敲他的小腿。

(参见李泽厚《论语今读》)同样也可上网查询。

命制者的解释本身似成问题。

第25“筒车”题。

D。

此题依据文本信息判断辨识其为何种生产(灌溉)工具,具有一定思维度。

第26“科举”题。

B。

此题旨在通过对材料的解读认知科举制度局限性,难度不大。

第27“钱塘江潮信”题。

此题通过文学作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难度不大,根据题意即可加以判断。

C。

第28“洋务运动”题。

B。

近代中国认识、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蹒跚起步、不断深入的过程。

根据题意,选择B是没有错的。

但是,在洋务运动过程中,不但经历了由“自强”到“求富”的认识深入,也认识到语言学习和技术掌握的重要性,因此D项“京师同文馆”的设立似亦符合。

此题值得商榷。

第29“国旗”题。

C。

此题把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三面国旗:中华民国国旗、中华帝国国旗、伪满洲国国旗放在一起,以此为切入命题,表现出极强的创新性。

表面上看,三面国旗都由红、黑、蓝等五色条杠组成,据此命题者得出其中的暗含的寓意:表明辛亥革命以来,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

其他选项显然其表述是不对的。

值得商榷的是:中华民国五色旗表现了“五族共和”的理念,但中华帝国和伪满洲国旗虽采用了五色条杠,其形式上真包含有如此信息么?实际上,中华帝国国旗其设计反映的是五族拥立袁世凯称帝的理念,伪满洲国旗体现的是在日本统治下“五族协和”的理念,并不是民主共和。

因此,尽管形式上采用了五色的设计,但不能揭示出C项。

第30题“长沙会战”题。

C。

此题难度不大,考生稍加判断即可。

第31题“萧县印刷”题。

A。

此题从“棉布购买证”的加盖印刷入手,考查由于萧县的行政区划沿革变化而带来的棉布购买证的使用期限问题,由此考查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制度及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具有相当思维难度。

问题在于,萧县由江苏省而变为安徽省这样细碎的知识,基本是不为人知的,更遑论考生。

而题干中并未有明显的揭示信息。

由此给考生带来极大的认知盲区、思维障区和判断误区。

考生根据一般常识得不出A项错误也是情有可原的。

此题似有为难考生之处,因此能否形成有效的思维考查颇值得商榷。

第32“原始积累”题。

D。

该阶段不存在贩卖华工问题,D项是该题的正确选项。

问题是:“屠杀原住民”这一殖民罪恶,属于“掠夺方式”么?第33题“法国共和政体”题。

D。

无争议。

第34题“煤气信号灯”题。

D。

此题应该无甚难度。

但由于是在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的,因此就给学生一个误导的思维信号:有没有政治意义?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较好地考查了考生排除干扰、进而提炼有效信息进行辨别、判断的思维能力。

第35题“撒切尔夫人”题。

A。

此题考查考生对“资本主义新变化”一目的理解和掌握。

凯恩斯主义在带来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的同时,由于其自身固有的弊端及其暴露,因而带来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问题。

为解决该问题,西方国家纷纷采取新一轮的私有化浪潮、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等措施来应对,是为新自由主义。

课本中虽然没有“新自由主义”的表述,但考生可以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判断。

其中C项是较强的干扰项。

考生应理解:英国政府的举措正是减少政府干预,而不是凸显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2、非选择题第40“人口题”。

该题从人口现象着手,考查了自宋代至今的人口现象及人口政策,涉及到经济变迁、社会观念、时代沿革、社会变化等方面内容,跨度虽大,而问题切入点具体细致,既有宏观的视野考量,又有具体的知识抓手,既和当今的社会热点相呼应,又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结合历史时代分析、把握历史现象的思维能力,设计平实中略显思维张力,不失为一道成功的命题。

第41“南海”题。

此题紧扣现实热点问题,反映了史学关注现实的社会功能。

此题难度不大。

但由于其强烈的现实感,与历史的结合度上并不是很强。

在历史思维的问题设计方面亦难有较大作为。

第45题必做题是一道文化大题。

也许是由于此次命卷是基于三册历史必修课程的考查设计,所以没有采取“四选一”的命制方式。

此题力图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在命制思路和选材方面颇见考虑,但在问题设计方面似乎有所商榷。

主要表现为问题(1)的设计。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东西方思想解放产生的不同效果及原因。

此问题设计把重心放在“近代东西方思想解放产生的不同效果”及“原因”方面。

在“不同效果”方面,所给的参考答案提示为:西方的思想解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转型,中国的思想解放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本身的确没有改变社会性质,但是西方思想解放本身直接改变社会性质了么?思想解放本来就是为改变社会性质的政治革命铺路的。

也许命题者是从材料二中的一段话出发的:材料中有这样的话:“辛亥革命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

但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太弱小,不能完成推翻封建制度、摧毁封建残余的历史使命,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但存在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弊端。

”可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难以完成历史使命;新文化运动有其弊端。

而题目设问的是:“比较东西方思想解放产生的不同效果”,并没有指出哪一阶级。

命题者意指资产阶级。

而辛亥革命又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前。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确没有完成其历史使命,但中国无产阶级呢?可以说,东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都促进了社会转型,只不过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在西方冲击下的催生产物,对西方有一个逐步认识和不断深入学习的过程。

它首要呈现的主题是救亡。

由于其催生、移植的特点,及主要使命的不同,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和改造要艰难和缓慢的多。

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初期不少领导人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或主将,或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例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等。

无数受到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爱国青年,投身到革命洪流中,最终推动中国革命的改天换地,成立了新中国,并进入社会主义。

当然,由于近代中国的特殊历史情境,决定了中国的革命首先是完成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这一历史任务。

严格来说,直到今天,社会的转型的任务还没有真正完成。

而中国又具有不同于西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

此题如果从东西方思想解放呈现出的不同特点方面选材和命制似乎要好些。

再则,基于思想解放和理论建树的组合,应该有一个中心,即问题设计应该有明确的立意。

三则材料应该体现出内在的关联,进而能够得出一种理性认识为好。

也许命制者是有明确命题意图的,即东西方不同时期思想、理论所放射出的现实效应。

但是前两则材料呈现的是“思想解放”,第三则材料呈现的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的革命理论和建设探索,与前面两则材料是两张皮,而本题开头又没有话题引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