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必要性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既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又有自身的独特性。
对于中国来说,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法律是社会公认的规范行为的准则,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单纯依靠法律无法解决所有问题,还需要培养和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各种道德规范。
只有在法律的基础上,以道德约束和引导人们的行为,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有利于提升法治社会的公信力。
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是法律公平、公正、公开、公正的运行,而道德则是法治社会的补充和延伸。
如果只有法律,而没有道德的引导,那么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就会受到质疑。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能够提高法律的公信力,使法律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
法律是社会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在法律的指导下,以德治国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促进社会进步。
道德也能够通过诸如教育、宣传、示范等多种方式的传播,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有利于塑造社会公平正义的形象。
法律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但是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和非法律规定无法覆盖的问题,就需要以德治国来解决。
通过培养和弘扬道德规范,建立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的标杆,有助于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形象。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法治社会的公信力,促进社会进步,塑造社会公平正义的形象。
这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公平、正义的社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相互关系和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1、依法治国是最根本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是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2、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属于不同范畴。
前者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后者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
3、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互促进。
依法治国方略的充分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的推行,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必然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的有效实现。
依法治国的意义: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6、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浅论依法治国——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区别与联系
浅论依法治国——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区别和联系内容提要:依法治国首先是按宪法治国。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
以德治国,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二者应紧密结合,共同构建和谐富裕社会。
一、法律和道德的区别在社会关系中,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一)法律与道德的方式不同法律通过为确定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建立法律关系来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强制性的。
它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着国家对其成员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行为的要求,体现着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的要求。
强调用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用强制的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是“法治”的主要内涵。
从维护社会的秩序、保障社会的稳定来说,法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道德和法律不同,道德的实施不是依靠强制性手段,而是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使人们自觉地遵守这些行为规范。
道德诉诸人们的“良心”,诉诸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
所谓“说服力”,主要是指通过启迪人们的道德觉悟、激励人们的道德情感、强化人们的道德意志、增强人们的荣辱观念,培养和形成古人所说的“羞耻之心”,从而使人们在内心深处形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培养和形成人的道德行为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比起道德以义务为调整重点,只具有说服及劝导的作用;法律则是通过权利和义务双向调整人们行为,更加具有强制性。
(二)法律和道德的调整对象不同法律调整的是人们的外部行为,即外在表现。
法律在人们的外部行为合法的情况下,不问其动机,只有在外部行为不合法的情况下才追问其动机。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前者强调法律的权威和规范性,后者则主张以道德和人文精神为基础来治理社会。
在当代中国,党中央提出的“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和创新。
下文将探讨这一理念的重要性及其原因。
其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法律是公平正义的保障,通过法律可以实现对权力的制约和对民众的保护,确保每个人都能在法治社会中享有应有的权利和利益。
而道德则能够弥补法律的不足,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互助合作的道德规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让每个人都有尊严和幸福感。
第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能够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治理能力。
法治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只有有法可依、有法必行,才能确保政府的权威和社会的稳定。
而道德是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的基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往往决定了它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提升国家的整体治理水平,树立国家良好形象,赢得世界的尊重和信任。
最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它既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吸取了国外先进文明的精华。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体现了法治国家的现代化要求,又坚持了以德为先的传统价值观念。
这种治国理念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体现。
在今后的国家建设和社会管理中,我们应该继续坚持这一治国理念,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弘扬道德风尚,实现国家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一、以德治国的重要意义:
以德治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党的治国思想的进一步完善,以德治国应坚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国家和人民为重保障公民和个人合法权益,以人为本、德治与法治统一等四个原则,实现以德治国应以道德的理论建设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着手。
二、依法治国的意义: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党的执政方式和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
它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绐终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
这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重意义: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两者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觉悟。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对于夯实国家治理的制度基础和思想道德基础,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全面推进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进程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全面推进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进程摘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两者结合是历史的必然。
法律只是多种调解关系的规范之一,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是有限的,不是万能的,只有道德才是法律的补充,才能填补法律的空白,但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的。
此文就是这一论题深刻阐述了法治与德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意义和战略地位,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方针、治国方略的重大创新。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出发,使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法制建设道德建设继党的十五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目标,并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对于综合解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所面临的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科学内涵依法治国,首先是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也指人人平等地依法办事的原则和具有特定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的良好的法律秩序。
它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社会内涵和意义。
在我国,它的基本含义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活动以及公民在各个领域的行为都应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涉、阻碍和破坏;最基本的标志是,它必须建立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同时,法律又应当具有极大的权威,能够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普遍的切实的遵守。
这种社会状态的实现仰赖于以下基本条件:具有建筑在新型民主、人权保护和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上的高度统一的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健全的民主制度和监督制度,人民通过法定的民主程序当家作主,公共权力受到来自法律的严格限制与监督;具有严格的行政执法制度和公正的司法制度,以防止行政权力滥用并为受到侵害的权利提供充分的司法救济;具有高素质的执法队伍,这支队伍忠于人民、忠于事实、精通法律、廉洁奉公、公正高效、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法律意识,即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律己、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意识在全民得到普及等等。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依法治国强调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来规范社会行为,增强社会稳定性和秩序。
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红线,可以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防止腐败、不正之风的蔓延,维护社会安全和公平正义。
而以德治国则更加注重培养公民的道德素养和个人修养,通过道德的感召和引导,形成自律意识和行为规范,进一步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形成法治和德治的双轮驱动,使社会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发展。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应当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维护人民的平等权益,防止人治、权力滥用等不公现象的发生。
与此以德治国重视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培养和传承,注重道德和公德教育的推广,使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序良俗。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实现各个层面的社会公平。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提升国家治理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调控能力。
法律是权力制约和规范的工具,适当的法治可以约束政府的权力行使,防止官员滥权腐败,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而以德治国则注重培养公民的公德观念和责任感,使公民在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权衡中主动追求公共利益。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从道德层面和制度层面共同推动政府行为的公正和透明,促使政府更加负责和有效地履行职责,提升国家治理的水平。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符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理念。
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强调道德和仁爱,注重恩义和和谐。
法治作为现代文明的表征,可以有效地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而以德治国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中国国家治理的两个重要原则,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依法治国强调依法行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过法律来规范社会行为、保障公民权益。
以德治国则着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公民道德素质,通过道德教育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准则。
那么,为什么要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呢?下面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探析。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互补优势。
依法治国强调的是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其优势在于能够确保公正、公平的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
但法律只能规范行为,不能充分调动人们的内在动力和道德观念,容易出现经济犯罪、腐败等问题。
而以德治国则是通过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引导人们的行为准则,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公民道德素质。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可以弥补彼此的不足,形成相辅相成的治理机制。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增强国家治理的可持续性。
依法治国重视法律获得的约束和执行,通过法律的力量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但法律本身存在不足,例如:法律的制定周期长、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法律条文的晦涩难懂等。
单纯依靠法律无法达到持久稳定、持续发展的目标。
而以德治国强调的是道德的力量和自觉性,它不仅可以填补法律的不足,还能够使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适应、创新。
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保持国家治理的可持续性。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提高国家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法治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它能为国家提供法律保障、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单纯以法治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是不全面的,还要考虑道德素质和价值观的塑造。
国家形象往往是通过文化标志和民众的行为表现来传递的,而道德教育是培养公民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中坚力量。
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提高国家形象,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主要有:互补优势、增强可持续性、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提高国家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浅析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浅析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作者:殷涛来源:《当代人(下半月)》2018年第11期摘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对于夯实国家治理的制度基础和思想基础,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国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大计。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对于夯实国家治理的制度基础和思想基础,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两者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不同的地位和功能。
法治,就是发挥法律规范作用,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用法律准绳规范社会行为、社会生活、国家治理。
德治,就是发挥道德教化作用,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思想道德觉悟,用道德引导规范社会成员行为,调节社会关系。
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向前发展的,这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逐步从野蛮世纪走向文明时代的过程。
自从国家产生以来,古今中外,历朝统治阶级在治理国家的时候,逐渐发现单单依靠残酷的法律和残暴的国家机器,不但不能使国运长久,反而激起了广大被统治劳动人民的激烈反抗,最终这些统治阶级在一次次的人民起义和人民战争的狂风巨浪中灰飞烟灭。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意义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意义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并不矛盾,相反,它
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
依法治国是指在国家管理中,依据法律规范来行使权力、管理事务、
解决矛盾。
法律是国家权力的具体表现,是保障社会公正、维护社会
秩序的基础。
实行依法治国可以避免行政机关滥用职权、打击报复等
不当行为的发生,同时也可以保证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以德治国则强调了道德建设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性。
道德是人类社会
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规范,它关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人际关
系的和谐。
以德治国旨在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来引
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守道德准则和公共秩序,增强社会文明程度和凝聚力。
两者结合起来,则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
一方面,依法治
国的实施可以保证社会秩序,维护公正,有利于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以德治国的推行可以引导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增强社会凝聚力和
向心力。
同时,以德治国还可以提高公民素质、促进文明进步。
在实践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交织、相互促进。
依法治国需要有良好的道德基础来支撑,而以德治国也需要法制来保障。
例如,在打击腐败问题上,既要依据法律规范进行惩处,同时也要加强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遵守法律规定来行使权利和义务,并且发扬社会正能量、传递正确价值观。
总之,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
只有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意义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意义一、引言在中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一直被视为重要的治理理念。
依法治国强调依靠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而以德治国则着重于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本文将深入探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意义,以期为中国的国家治理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考。
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含义和目标1.依法治国的含义和目标–依法治国指的是国家和社会的行为、管理和治理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以此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公民的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
–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2.以德治国的含义和目标–以德治国是指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
–以德治国的目标是建设一个道德风尚良好、信仰守法、信用诚信的社会。
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互补关系1.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互依赖–依法治国需要以德治国作为基础,因为法律是以社会道德为支撑制定出来的,缺乏道德约束和公民的道德自律,法律很难得到有效执行。
–以德治国需要依法治国作为保障,因为只有法律的支持才能强制执行道德规范,确保社会文明秩序的维护。
2.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互促进–依法治国促进了以德治国,通过依靠法律规范行为,违法行为受到法律制裁,从而引导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以德治国也促进了依法治国,道德建设强化了人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提高了法律的执行效果。
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意义1.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依法治国可以通过法律的制定、执行和司法公正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公平正义,而以德治国则可以通过道德教育和引导来增强公民的责任感和道德素质,减少犯罪和违法行为的发生。
2.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文明形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文明形象,法制健全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尊重,也有利于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
3.推动社会进步和公民素质提升–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可以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公民素质的提升。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首先,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因为法治可以形成稳定的基础。
只有依据法律建设的社会才能形成稳定的法治基础,这一点被证明在历史上已多次显现。
法律是国家的基石,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是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公民利益的重要手段,因此,法治能够确保政府、企业、公民等各方面的权力和利益,与此同时也能够为社会和谐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只有依据法律建设的社会,才能形成稳定的法治基础,从而确保国家长期稳定运行。
其次,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还是因为只有以德治国才能做到规范自我,提高公共道德水平。
德治国是指以道德规范为主的国家治理方式,其目的是要求公民履行义务、遵循规则,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以德治国依赖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需要加强社会教育、培育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措施。
因此,以德治国能够起到规范个体行为、提高公共素质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改善社会风气,促进文明建设,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
此外,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足。
只有将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才能实现全面的治理,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法治能够为治理提供一定的规范性,避免一些公民和企业在利益诉求上过度,从而影响社会秩序;而德治则是为了引导公民们的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人文精神,避免一些公民在行为上违规或不良倾向过大,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两者结合,相互推动,可以为国家、社会和民众的整体利益服务,是实现国家基本利益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重要保证。
最后,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还在于,两者可以为发展民主政治,提高人权保障提供有力保障。
法治和德治作为现代国家权力的重要体现,在保障人权、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基于法治,人权得到了更好的保障,民主政治得到了更好的实现,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益。
依靠德治,公民的道德素质和公共道德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这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崛起和社会进步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在中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两种不同的管理理念。
依法治国强调依据法律规范行为,以法律为依据和标准,保障公民(包括政府)的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以德治国则强调道德准则、人民观念和自律精神,带动社会行为的规范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在实践中,两者的具体实践应该相互补充,互相配合,这样才能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效果,也是中国治理能力的一大特点。
本文探索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原因,并进一步分析两者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作用。
首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是历史与现实的需要。
在中国的几千年历史中,“德”一直是行为规范的重要指南。
中华文明注重人格修养,提倡道德内容的弘扬、美德的传播和自我改造,这些思想与实践都形成了以德治国的基础。
至于依法治国,则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法制建设。
虽然历史上的官法多为刑罚性质的惩处,但其背后的思想已经在认识上承认了依据法律、公正实施的原则。
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上,以德治国已经不能完全保障社会稳定,而法成为了一个标准化、普遍高效的方法,成为国家行政体系的基本,也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可。
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社会风气与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道德水平与社会信任度相对下降,因此,以德治国的方法也显得相对局限。
由此可以看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是历史上由传承而来,在国家发展实践中形成,且是因时而归、因地而异的。
其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提高治理能力和效率。
一方面,依法治国可以避免个人和群体私欲的侵犯,保障法律和社会规范的有效实施。
在特殊时期,例如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等等情况下,法律可以更快而准确地作出决策。
另一方面,以德治国可以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尊重社会规范,提高社会文化素质;此外,以德治政还可以加强组织领导者对决策变革的承受能力、建立人民的信任,增强国家治理的可持续性。
总之,以德治政和依法治政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在应对各种理论和行动问题时形成一种有效的协力合力。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的重要性【摘要】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治理体系。
加强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促进社会稳定,强调规则约束与道德引领并重,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选择,促进两者有机结合推动国家建设现代化,促进法治和道德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以德治国、规则约束、道德引领、社会稳定、国家治理效能、现代化、必然选择1. 引言1.1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途径。
法治是一国长治久安的基石,只有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才能有效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依法治国,可以规范行为,保障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法治建设是保障人民权利的重要途径。
依法治国可以有效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法治建设不仅是一种制度安排,更是为了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谐而进行的重要措施。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促进人民幸福的重要手段和基础。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目标的重要路径和途径,必须紧密结合,共同推动,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进步。
1.2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引言: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依法治国强调的是法律的权威和规范性,而以德治国则注重的是道德的引导和精神的塑造。
这两者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提升国家的治理效能。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辩论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辩论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依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执法机制,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依法治国可以有效地遏制腐败、打击犯罪、保障公平竞争,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以德治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以德治国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公民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在实践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需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法律的补充和延伸。
只有在法律和道德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的最佳效果。
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和道德规范,加强法律执行和道德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浅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的重要性
浅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的重要性一、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内涵(一)依法治国的内涵法律是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构,根据立法程序制定的文件。
通常而言,法律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公民基本义务及权利等根本性问题,法制也叫做法律制度,将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是开展依法办事的原则之一。
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在社会生活与国家活动中显示出民主制度所具有的优越性,做到法律完善、严格执法、严究违法者责任。
法治是治国之道,其概念有悠久的历史,随着不断的实践与发展,逐步丰富其内涵。
法治既要为制止滥用职权提供必须的法律依据,也要保证政府能维护正常的法律秩秩序,让人们获得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条件。
依法治国是现代理念中的法治,民主既是其产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其精神思想,依法治国主要内容是所有人民围绕在党的领导下,根据宪法及各种法律规定,借助不同形式与方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文化事务,确保国家各部门的工作顺利进行,进而达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与制度化,此法律及制度不随着领导的改变成出现变化,不因为领导的注意力与意见的改变而出现变化。
(二)以德治国的内涵以德治国是一种思想与治国之道,最先是儒家提出的,即礼治和以政为德,实质是提出人治的理念。
虽然此思想有局限性,但其主张通过礼来感化与引导人们,以教化的途径治理国家与社会。
目前我们主张的德治,不但继承有价值的理念也客服其局限性。
其具有特定的内涵,是治理国家与社会整体活动的重要环节。
德治与法治是相互联系、彼此对应的,法治是一种政治建设而德治是一种道德建设,法治体现出政治文明,而德治体现出精神文明。
德治是治理国家与社会过程中,重视道德建设,全面体现出道德的作用,逐步增强党员干部的道德程度,全面增强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准,进而提升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
德治是对社会生活进行调整的规范体系,是生活意义、文化形态和实现道德价值的重要方式。
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提供必要的保障(一)法律与道德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式道德与法律在某种层面上是相同的。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如下:1. 综合发挥法治与德治的优势:依法治国注重通过法律来规范社会行为,保障公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而以德治国则强调培育和践行良好的道德价值观,促进个人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两者相结合可以综合发挥法治和德治的优势,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个人道德的提升。
2. 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可以相互促进,互为支撑。
法治是依法治国的基础,而德治是重塑文明的内在需求。
法治可以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和守法意识,而德治则可以引导和塑造良好的道德风尚。
他们相互促进,可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中的活力和影响力。
3.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有力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法治能够通过明确法律的权力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秩序;而德治则注重培养公民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责任感,促进社会公德的提升。
当法律与道德共同作用时,可以有效地减少诸如违法犯罪、腐败等不良行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4. 增进国家软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也有助于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法治伴随着法律的权威性和可预测性,可以提升国家的治理效能和信誉度。
而德治则可以培养和传承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民族的认同感。
国家软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对于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在于综合发挥法治和德治的优势,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进国家软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够构建一个法律与道德相互促进、和谐有序的社会。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成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选择。
依法治国是指依据法律规定保障公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以德治国是指强调道德伦理建设,倡导全社会共同遵守道德规范,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因为两者相互补充,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
依法治国是一种制度化的治理方式,通过法律规范行为,维护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稳定。
而以德治国则更加注重道义和良心,通过培育和弘扬良好的道德风尚,引导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两者结合可以使社会治理更加全面,既有法律的约束和惩戒,也有道德的感召和引导。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因为法律与道德在社会发展中有不同的作用。
法律是国家设立的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它通过明确规定权利与义务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而道德则是一种精神力量,它超越法律规定,通过道德的认同和内化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使社会更具凝聚力和秩序。
在实践中,法律可以填补道德的不足,而道德可以提高法律的执行效果。
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相互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够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因为二者都能够提高社会的公平正义。
依法治国通过法律的规范,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而以德治国则通过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公民应该有的良心和道义,倡导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当一个社会既有普遍认可的法律规范,又有广泛接受的道德准则时,各方面的利益能够得到平衡和保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能够更好地实现。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因为二者有助于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
依法治国能够为社会提供一个稳定的法治环境,维护社会秩序,减少社会矛盾与冲突,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以德治国则能够培养和弘扬社会正能量,引导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意义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意义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具有以下意义:
1. 保障法律的权威性:依法治国强调法律至上,以法治国可以使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生活更加安定。
而以德治国则强调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可以补充法律规定的不足,促进社会正义和公正。
2. 塑造良好社会风气:以德治国可以引导公民遵纪守法、守信用、尊重他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同时,依法治国可以强化法律的震慑力,减少违法行为,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
3. 推进治理现代化: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依法治国可以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以德治国可以加强公民自律,促进社会自治。
4. 促进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能够稳定国家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稳定,保持国家长治久安。
只有法律与道德相结合,才能使法律得到公民的尊重和支持,达到维护国家和谐稳定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必要性【摘要】:法治是现代文明国家的必然选择,我国在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目标后,又提出”以德治国,在法制建设的同时加强道德建设”的方针,并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必须紧密结合,不能偏废。
而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文明古国,先秦以来”法治”和”德治”被看作两种相互对立的治国方式的争论一直延续整个封建时代,文章即试以”唯法而治”和”德主刑辅”两种主要的治国思想为线索,通过对我国秦汉唐三代法治思想及相关历史情况的分析,从而得出我国现阶段坚持结合”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法治; 德治;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法治是现代文明国家的必然选择,我国在十五大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认为法治是促进社会文明的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发展目标;随后,又提出”以德治国”的治国思想,认为在法制建设的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发达的法治文明和丰富的治国思想。
早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以夏朝为代表的统一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标志着我国丰富的法制历史也揭开了帷幕,并在以后的几千年内辗转相承、沿革清晰。
如最早提出”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在秦始皇建立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政体得到了正式的确定和实施。
但在秦因独用酷刑排斥德治而短命后,西汉总结秦亡的教训,推行”礼法并重”、”德主刑辅”的治国之策;集封建大成的唐朝也坚持”贞观修礼”与推行法治相结合,宣告”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等。
因此纵观我国漫长的封建时代,”法治”和”德治”被看作是两种相互排斥的治国方略被长期争论,并主要形成了以”唯法而治”和”德主刑辅”为代表的两种治国主张。
文章即试图以此为线索对我国秦汉唐三代法治思想的变迁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以证明目前我国加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必要性,达到”以史明鉴”的目的。
一、战国法治理论的起源与秦朝法治实践的成败最早提出”以法治国”理论的法家崛起于战国时代。
这时,西周分封制度已濒临崩溃,到战国初年,周王室早已是形同虚设,其地位与一般小国无异。
春秋时代的一百余国,这时也仅存十余国,整个中国为战国七雄所主宰。
而七雄的大规模兼并战争,也正在推动着中国从封建割据走向封建统一,法家顺乎潮流,力倡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进行”以法治国”。
[1]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原本是”僻在雍州”的一个势单力薄的小国,公元前361年,因秦孝公大胆采用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实行变法图强,从而迅速崛起,一跃成为富强之国。
此后,独尊”法治”的秦国终于由秦始皇嬴政在公元前221年消灭其余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实现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
新生的秦帝国进一步将法律的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每个角落,”法治”第一次战胜了”礼治”和”人治”。
根据法家”缘法而治,事皆决于法”、”法令由一统”和”弃礼任法,重刑轻罪”等法治主张,秦始皇将严刑峻法发展到了极端的地步,并借此快速完成了对社会各个方面的调整。
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使秦王朝成为称霸一时的封建强国。
但是,由于对”重刑主义”的极端迷恋,及因此而滋生的极端君主专制,使社会矛盾急剧尖锐,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风光一时的秦王朝很快覆灭在更加残暴的秦二世手里。
从秦朝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主张”严刑峻法”的古代法治理论既有其时代的先进性,也无法避免其局限性。
法家”以法治国”所主张的治国方式是以公开、公正和客观的成文法制度来反对奴隶主贵族所擅断的、任意的”人治”方式,特别是”刑过不避大夫,赏罚不遗匹夫”的主张对认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贵族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对促进社会公平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其次,法家在强调法治时,已提出了进行法治的法必须是顺应时势、顺应自然的法:”安国之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同时,也必须是合乎民心、适合于民众的法:”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
[2]但是,法家严刑峻法的主张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第一,法家的重刑理论为历代君王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法的过分强调必然导致严刑和酷刑。
而法家还明确提出了重刑的主张,使人们谈法色变,如司马迁所说:”法家言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于断法,则亲亲尊尊之恩决矣。
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常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虽百家弗能改也。
”[3]第二,法家的”弃礼任法”的主张,为中国古代文化专制主义和反智(反对知识和知识分子)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开了先河。
为了厉行法治,法家特别强调法的一尊思想和文化一统的重要性,要求老百姓对法律不许违反不许议论,因为”令虽出自上而论可与不可者在下,是威下系与民者也”。
因此必须采取”作议者尽株”的高压手段,还主张”禁奸于未萌”。
[4]二、汉朝”德主刑辅”治国思想的形成强大一时的秦王朝快速覆灭的教训,使得后代治国者不得不进行反思。
汉朝统治者为了长治久安,吸取了秦朝过早灭亡的教训,意欲从严刑峻法的法治思路中走出来,寻找一种治国安邦的更好的”药方”。
从西汉初期到汉武帝时期,经过陆贾、贾谊、董仲舒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提倡,儒家的”德治”思想,正式为统治者所接受。
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董仲舒对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策,被汉武帝采纳。
董仲舒认为,”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务德教而省刑罚。
刑罚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
今废先王之德教,独用执法之吏治民,而欲德化被四海,故难成也。
是故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天下尝无一人之狱矣”。
[5]他重视儒教的传统,开始强调德在治国方略中的主导地位,并逐渐被统治者所采纳。
刘向说得更为明白,”且教化,所恃以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
[6]从此,儒家的德治思想被定为一尊,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儒家在批判法家思想的同时,也进一步吸收了法家思想的一些内容,主张德治,但不否定法治;强调德治,但未忽视法治。
从而提出了”刑者德之辅”的思想,由此确立了儒家”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
儒家的”德治”,包括”德政”和”德教”两个重要的方面,既重视统治者的道德垂范,也重视老百姓的道德教化。
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内圣”与”外王”统一起来,在强调德治的同时,尤其重视德教,提倡”克己”、”修身”、”自省”、”内讼”、”慎独”,力求使这些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内心信念,以达到他们所理想的”德治”的目的。
[7]三、盛唐对”德主刑辅”的继承与发展因吸取隋炀帝杨广奢侈腐化、大兴土木,对外不断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对内残酷压榨民众,弄得”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衰败景象的深刻教训,唐初以”安人宁国”作为指导思想,注意减轻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改革和推行均田制度和租庸调制度,积极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这三大支柱产业,从而使唐初一百二十余年的社会经济达到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境地,史称”开元天宝年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
”[8]由于唐朝是我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顶峰,因此其对”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处理上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在继承儒家正统的”德主刑辅”前提下,盛唐的各代治国方略还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法治思想:”德本刑用”唐初,为了实现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唐太宗就将儒家思想确立为治国的主要思想。
在确定治国方略时,他进一步把”仁义”而非”威刑”作为治国的准则,”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
他说:”古代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
[9]以此为基础,他们继承和发展了西汉以来儒家”德主刑辅”、”立法结合”的法律思想,”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逐渐成为治国的共识,将其作为唐朝立法执法和司法的最高原则。
也就是说,礼义教化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刑法制裁只是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
一方面说二者缺一不可,既重视”德”的指导作用,要求国家制定法律、实用刑法必须以儒家的礼义为标准;同时又不放弃刑罚的使用,主张”失礼之禁,著在刑书”[10],严重违背礼的行为,必须予以刑罚制裁。
但是二者的地位不同,不能专任刑罚,而要以德礼教化为主。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唐太宗还提出了”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的主张,就是推行德治,施刑罚。
比较正确地处理了德与法的关系。
唐太宗认为,这两者的完美结合,可以移风易俗,由乱至治。
他谆谆告诫大臣们应”以仁为宗,以刑为助”。
为避免重蹈亡秦和亡隋严刑峻法的覆辙,他认为必须废除严刑苛法。
因而,太宗时修订的法律比隋朝时”削烦去蠹,变重为轻”。
[11](二)重视”法治”1. 立法: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唐太宗虽然提倡德法兼用,但他也看到了在维护封建统治过程中刑罚的必不可少,因而极其重视以法律为治国手段,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采纳宰相魏征建议的唐太宗一面施行”贞观修礼”,制定了一套封建的道德体系,以”正家”、”定天下”;一方面又制定法律,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严密、最系统的封建法典--唐律,不仅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而且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推行其道德观念,目的是”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促进社会发展。
因此,为历史学家所称道的唐朝”贞观之治”,是和唐太宗李世民重视法制分不开的。
他把健全法制看作是”安民立政,莫此为先”的大事。
以李世民为核心的唐初统治集团之所以重视法制,是从隋朝漠视法制遭到亡国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
唐初统治者大多经历了隋朝的覆亡过程,因此他们”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强调”人有所犯,一一于法”,不仅严肃了法律秩序,使贵族官僚们不敢为非作歹,国家充满生气,而且推动了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
[12]2. 执法:”严明法制、一断以律”光有良法并不等于良好的法制。
隋朝末期制法毁法的严重后果,对于唐初君臣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所以唐朝前期在立法的同时,也特别注意依法办事,奉法守法。
早在贞观元年,李世民便下诏指出律令岁早已颁布,但是官吏们多不依照执行。
为此,他严申”人有所犯,一一于法”。
后来高宗时指定的《唐律疏议》专门有”诸断罪皆须引律令格式正文”条,以强调依法断罪量刑。
为了监督和鼓励官吏们奉法守法,唐朝中央和地方都设置了监察机构,以监督法律的贯彻和执行。
[13]四、历史的启发: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必要性虽然封建”法治”与现代法治有着本质的区别,封建君主所倡导的”德治”也与我们所追求的”以德治国”在内涵上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封建盛世的出现内在地需要”法治”和”德治”理论的的支持,封建法制中许多内在规律也成为法盛政兴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