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乘法的初步认识》优秀课堂导入案例
《乘法的初步认识》优秀课堂导入案例案例一:情境导入法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好玩的地方——游乐场。
(播放游乐场的视频或展示游乐场的图片)看,游乐场里有好多好玩的游乐设施呢!有小火车、过山车、旋转木马等等。
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小火车,小火车上有好多节车厢,每节车厢里都坐着相同数量的小朋友。
大家想想,如果要快速知道小火车上一共有多少小朋友,有什么好办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简便地解决这样的问题。
案例二:故事导入法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数学王国的故事。
在数学王国里,有很多数字小精灵。
有一天,数字小精灵们在玩游戏,他们分成了很多组,每组的小精灵数量都一样多。
国王看到了,就想考考他们,让他们快速算出每组小精灵的总数。
小精灵们都很聪明,他们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很快就得出了答案。
这种新方法就是乘法。
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乘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乘法的世界吧。
案例三:实物导入法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小棒。
(展示小棒)现在老师把小棒分成若干组,每组的小棒数量都相同。
比如,这里有三组小棒,每组有四根。
大家想一想,怎么快速算出小棒的总数呢?我们可以一根一根地数,4+4+4=12。
但是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哦,那就是乘法。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乘法。
案例四:问题导入法师:同学们,老师先来考考大家。
如果有两个盘子,每个盘子里放三个苹果,那么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呢?大家都会用加法来计算,3+3=6。
那如果有五个盘子,每个盘子里还是放三个苹果呢?用加法就有点麻烦了。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来帮助我们快速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就是乘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三位数乘两位数》无生试讲课堂导入案例
《三位数乘两位数》无生试讲课堂导入案例案例一:生活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大家都喜欢出去旅游吧。
假如我们要组织一次班级的研学旅行活动,现在有两种交通工具可以选择。
一种是大巴车,每辆可以坐 45 人,我们租了 12 辆;另一种是豪华旅游客车,每辆可以坐 145 人,我们租了 12 辆。
那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豪华旅游客车一共可以坐多少人呢?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让我们计算 145×12,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案例二: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
请大家快速计算 23×45 的结果。
(稍作停顿)非常好,大家都算得又快又准确。
那如果现在数字变得更大一些呢?比如 145×12,这该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案例三:故事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
在一个神秘的数字王国里,有一位勇敢的三位数骑士和一位聪明的两位数小精灵。
有一天,他们接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要计算出他们两个数字相乘的结果。
这个任务可难倒了他们,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算出 145×12 的结果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来帮助他们完成任务吧。
案例四:问题导入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
如果我们每天阅读 25 页书,那么一周可以阅读多少页书呢?大家很快就能算出是 25×7 = 175 页。
那现在如果我们有一本 345 页的书,每天读 12 页,读完这本书需要多少天呢?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了,也就是 345×1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导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
一个好的导入案例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案例一,购物找零。
老师拿出一张购物小票,上面写着某某商品的价格和学生付的钱数,让学生计算找零的金额。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可以复习加减法,还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案例二,数学游戏。
老师设计一个数学游戏,例如“数学接力”、“数学竞赛”等,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竞赛和合作。
通过游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
案例三,数学故事。
老师讲述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例如关于数学家的故事、关于数学发现的故事等,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和趣味。
通过故事,学生可以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案例四,数学实验。
老师设计一个小型的数学实验,例如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体积等,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数学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体验数学知识的神奇和乐趣。
通过以上几个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导入不仅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因此,老师在设计导入案例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案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希望老师们能够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多尝试,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体验。
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在数学课堂中,导入案例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环节。
一个生动、有
趣的案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数学知识。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案例一,购物打折。
假设某商场正在搞促销活动,对于购买两件商品的顾客,第二件商品可以享受
8折优惠。
老师可以通过这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打折后的价格。
通过实际
的购物案例,学生可以体会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案例二,趣味数学游戏。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的数学游戏,如数独、解密等,通过这些游戏引导学生
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
这些游戏既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又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三,数学谜题。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谜题,让学生在解决谜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通
过引入数学谜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触数学知识,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案例四,数学故事。
老师可以讲述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发现的故事等,通
过这些故事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这些故事既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又能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数学课堂导入案例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生动、有趣的案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数学知识。
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设计有趣的导入案例,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认识几分之一》优秀课堂导入案例
《认识几分之一》优秀课堂导入案例案例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小熊和小兔子一起去森林里采蘑菇,它们采了一篮子蘑菇,正准备平分。
可是它们不知道怎么分才公平。
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它们想想办法吗?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进而导入认识几分之一。
例如:可以把一篮子蘑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篮子蘑菇的二分之一。
案例二:生活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分东西的情况。
比如,有两个小朋友一起吃一个苹果,怎么分才公平呢?
生:把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人一份。
师:非常棒!那每人分得的这一份是这个苹果的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几分之一。
案例三: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先来给大家出一个谜语。
“八字下面一把刀。
”打一个数学名词。
生:分数。
师:非常正确!那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分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中的几分之一。
案例四:直观图形导入
师:(展示一个圆形纸片)同学们,看老师这里有一个圆形纸片,如果我把这个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圆形的多少呢?
生:二分之一。
师:很好!那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认识几分之一。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优秀版)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三角形的面积》【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
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资料,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
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
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描述得出结论: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先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
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样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生: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
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生:也很合理。
(表扬,祝贺)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生: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先三角形底的2倍,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看来同学们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想出的办法还真不少,那么,你感觉哪种办法最好最有创意师: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
《3 的倍数的特征》课堂导入
《3 的倍数的特征》课堂导入案例一:游戏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
老师这里有一些数字卡片,我随机抽出一张,你们来判断这个数字是不是3 的倍数。
比如老师抽出数字 12,谁来说说它是不是 3 的倍数呢?生:是,因为 1+2=3,3 是 3 的倍数,所以 12 是3 的倍数。
师:非常棒!那我们再来一个数字 25,它是 3 的倍数吗?生:不是,因为 2+5=7,7 不是 3 的倍数,所以 25 不是 3 的倍数。
师:通过这个小游戏,大家是不是对判断 3 的倍数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学习 3 的倍数的特征。
案例二:故事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数学小故事。
在一个神秘的数字王国里,2 和 5 因为它们的倍数特征很明显,备受大家关注。
可是 3 却很苦恼,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它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于是,3 决定向聪明的同学们求助,希望大家能帮它找出它的倍数的特征。
那我们一起开启探索之旅,帮助 3 解决这个难题吧!案例三:复习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 2 和 5 的倍数的特征,谁能来说一说呢?生:2 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 0、2、4、6、8 的数;5 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 0 或 5 的数。
师:非常好!那大家想一想,3 的倍数会有什么样的特征呢?会不会也和个位上的数字有关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吧。
案例四:问题导入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想让大家思考一下。
我们知道判断一个数是不是 2 或 5 的倍数,只需要看个位数字就可以了,那判断一个数是不是 3 的倍数,是不是也只看个位数字呢?比如数字 13,个位是 3,它是 3 的倍数吗?生:不是,13 不是 3 的倍数。
师:那到底怎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 3 的倍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3 的倍数的特征。
《认识线段》优秀课堂导入案例
《认识线段》优秀课堂导入案例
案例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在数学王国里,有一个调皮的小精灵。
有一天,小精灵在玩耍的时候,发现了一根神奇的绳子。
一开始,这根绳子软软的,弯弯的。
但是当小精灵用双手抓住绳子的两端,用力一拉,绳子就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同学们,你们猜绳子变成什么样了?
生:变直了。
师:对呀,像这样拉紧后的绳子,就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
案例二: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
老师手里有一个神秘的物品,它长长的、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呢?
生:铅笔、直尺……
师:大家的答案很多。
现在老师再给一点提示,这个物品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而且当我们拉紧它的时候,它的形状就更加明显了。
生:绳子!
师:非常棒!当我们把绳子拉紧的时候,它就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
案例三:生活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在公园里看到了一些有趣的场景。
比如,小朋友们在玩跳皮筋,大家看,这根皮筋在没有被拉紧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呢?
生:软软的,弯弯的。
师:那当小朋友们把皮筋拉紧的时候呢?
生:变直了。
师:对,像这样拉紧后的皮筋就像一条线段。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
数学教案小学导入
数学教案小学导入
一、情境导入
老师带着同学们来到学校的操场上,看到了一些自行车和电动车。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自行车和电动车的轮子有什么不一样?”
二、问题导入
老师拿出一些不同种类的轮子,例如自行车的轮子、电动车的轮子和手推车的轮子,并问同学们:“这些轮子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接着,老师引导同学们讨论轮子的形状、大小和材料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三、实物导入
老师拿出一个圆盘,将其放在地板上,然后找一根棍子慢慢地围绕圆盘的中心旋转。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样旋转的轮子是不是很顺畅?为什么呢?”
通过以上导入,引发学生对轮子的好奇,使他们对本节课的主题产生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数学微型课试讲优秀课堂导入案例
小学数学微型课试讲优秀课堂导入案例一、《认识图形》1. 谜语导入法:师:同学们,老师先来给大家猜个谜语。
“方方正正一屋子,屋里住着许多人,有红有绿真好看,学习娱乐都用它。
”猜猜这是什么呢?生:魔方。
师:非常棒!那魔方有很多不同的面,大家观察一下,这些面都是什么形状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
2. 实物导入法: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一个圆柱和一个球的实物模型。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大家看看都认识吗?谁能来说一说它们的名字?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那这些物体都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不同的图形。
二、《乘法的初步认识》1. 情境导入法:师:同学们,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成熟了。
看,果农伯伯正在摘苹果呢!(展示果园摘苹果的图片)他们把苹果装在篮子里,每篮装 3 个苹果,装了 5 篮。
那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呢?我们可以怎么计算呢?生:3+3+3+3+3=15(个)。
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
2. 问题导入法: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
如果有 20 个小朋友排队,每排站 4 个小朋友,可以站成几排呢?生:20÷4=5(排)。
师:非常好!那如果有 30 个小朋友排队,每排站 5 个小朋友,又可以站成几排呢?大家算得很快。
那如果有 100 个小朋友排队,每排站 10 个小朋友,我们这样一个一个地算是不是有点麻烦呢?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
三、《分数的初步认识》1. 故事导入法: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一天,熊大和熊二一起去森林里摘苹果。
它们摘了一篮子苹果,准备带回家分享。
可是,它们不知道怎么分这些苹果才公平。
同学们,你们能帮它们想个办法吗?生:平均分。
师:非常好!那如果有 4 个苹果,平均分给它们两个,每人可以分到几个呢?生:2 个。
师:如果有 2 个苹果,平均分给它们两个,每人可以分到几个呢?生:1 个。
《亿以内数的认识》试讲优秀课堂导入案例
《亿以内数的认识》试讲优秀课堂导入案例案例一:新闻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播放一段新闻视频。
(播放关于我国某大型工程建设投资金额为八亿五千万元的新闻片段)视频中提到的这个数字可真大呀!那大家想不想知道像这样比较大的数字该怎么去认识和理解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
案例二: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要举办一场全校性的大型活动,需要统计全校的学生人数。
我们学校有两千多人。
那如果我们要统计一个大城市的人口数量,大家猜猜会有多少人呢?(学生纷纷猜测)对,大城市的人口数量可能会达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
这么大的数字我们该如何认识呢?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亿以内数的认识。
案例三: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这张图片,这是我国著名的万里长城。
据统计,长城的总长度约为两万多千米。
大家想一想,两万多千米这个数字到底有多大呢?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像这样比较大的数字,那我们该怎么去认识它们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
案例四: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先来给大家出一个谜语。
“像个蛋,
不是蛋,说它圆,不太圆,说它没有它又有,成千上万连成串。
”打一数字。
有谁猜到了吗?
生:是零。
师:非常棒!零是我们数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数字。
那大家想一想,如果有很多很多的零和其他数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很大的数字,我们该怎么认识它呢?比如一亿,一亿到底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一起探索这些大数的奥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经典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经典案例篇一: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案例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
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
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
最好怎么办呢?(生??)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
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
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
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
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
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
“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
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
《连加连减》优秀课堂导入案例
《连加连减》优秀课堂导入案例
案例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兔子。
有一天,兔妈妈带着小兔子们去采蘑菇。
它们来到了一片草地上,兔妈妈先采了 5 个蘑菇,接着小兔子们又采了 2 个蘑菇,不一会儿,又找到了 1 个蘑菇。
那现在一共有多少个蘑菇呢?谁能来帮小兔子们算一算?
通过这个故事,引出连加算式 5+2+1,自然地导入新课。
案例二: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
老师这里有一些卡片,上面分别写着不同的数字。
现在老师拿出三张卡片,第一张卡片上是 4,第二张是 3,第三张是 2。
假设这是三个小朋友分别拥有的苹果数量。
现在老师把这三个小朋友的苹果放在一起,那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呢?
由此引出连加算式 4+3+2,顺利开启连加的学习。
案例三:动画导入
播放一段有趣的动画视频:一群小鸭子在池塘里玩耍。
一开始有 6 只小鸭子,过了一会儿,又游来了 3 只小鸭子,接着又游来了 1 只小鸭子。
师:同学们,现在池塘里一共有多少只小鸭子呢?请大家列出算式。
引出连加算式 6+3+1,以生动的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新课。
案例四:生活实例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去过超市吧。
老师昨天去超市买水果,先买了 4 个苹果,觉得不够,又买了 2 个苹果,后来看到橙子很新鲜,又买了 3 个橙子。
那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呢?
引导学生思考,列出连加算式 4+2+3,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导入,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小学数学教案导入案例
小学数学教案导入案例
教学目标:
1.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能够熟练计算加法和减法运算;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课件和教具;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和本子。
教学活动:
导入:
教师拿出一杯水和一块布,问学生:如果我往这杯水里倒入一杯水,水的量会变得更多还是更少呢?学生思考后回答。
再问:如果我把这块布放到水中,水的量又会怎样呢?学生再次思考后回答。
引导学生认识到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教学过程:
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并进行讲解;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做加法和减法练习;
3.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如何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4. 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总结:
教师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并强调练习的重要性。
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教后反思:
教师应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三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三篇】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典型的问题大事。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同学的类比的思想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使同学熟悉数学是依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进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新闻链接:x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2、新课教学:引导同学观看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1)依据题意列出方程:①小明去探望奶奶,买了5kg苹果和3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梨的单价y元/kg;②在高速大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假如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2)课本P80练习2、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与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团支书拟支配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为什么?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由同学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5 的乘法口诀》优秀课堂导入案例
《5 的乘法口诀》优秀课堂导入案例案例一:故事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美丽的数学王国里,有一群可爱的小精灵。
有一天,小精灵们在森林里玩耍,他们发现了一棵神奇的树,这棵树上长满了五角星。
小精灵们数了数,一个五角星有 5 个角。
他们特别好奇,如果有两个五角星、三个五角星……会有多少个角呢?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和小精灵们一起去探索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5 的乘法口诀。
案例二:游戏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
老师说一个数字,你们用这个数字加上 5,快速说出结果。
比如老师说 3,你们就说 8。
准备好了吗?开始!老师说数字 1。
(学生回答 6)老师说数字 2。
(学生回答 7)……这个游戏好玩吗?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5 的乘法口诀,学完之后你们就会明白这个游戏的秘密啦。
案例三:谜语导入师:同学们,老师出一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
“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
”猜猜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手指)非常棒!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一只手有几个手指呢?(学生回答 5 个)那两只手有几个手指呢?三只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5 的乘法口诀,学会了口诀就能快速算出有多少个手指啦。
案例四: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去一个有趣的地方——动物园。
动物园里有很多可爱的动物,其中有一种动物特别受大家欢迎,那就是小袋鼠。
小袋鼠喜欢跳来跳去,它一次能跳 5 米远。
如果小袋鼠跳一次、两次、三次……分别能跳多远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5 的乘法口诀,就能找到答案啦。
案例五:实物导入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漂亮的五角星贴纸。
大家看,一个五角星有 5 个角。
现在老师把这些五角星贴纸发给大家,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两个五角星有几个角?三个五角星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5 的乘法口诀,更好地认识这些五角星。
数学课堂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课堂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动手实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本案例以某中学八年级数学课堂实践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将数学课堂实践教学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二、案例目标1.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三、案例实施(一)教学内容本案例以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为例,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直角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直角三角形的特征,激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兴趣。
2. 实践教学活动(1)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准备一个直角三角形模型。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模型,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勾股定理。
(2)探究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3)动手实践:学生根据讨论结果,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实践操作,如测量墙壁的高度、计算楼层的层数等。
3. 教学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勾股定理的应用,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案例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勾股定理的知识,还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教学改进(1)丰富教学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2)创新教学方法:尝试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游戏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中得到充分发展。
五、案例总结本案例以数学课堂实践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动手实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在数学课堂中,导入案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案例一,购物找零。
假设有一个购物清单,上面列有苹果、香蕉和橙子的价格,学生需要计算购买这些水果的总价,并找零。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加法和减法,培养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
案例二,几何图形的应用。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几何图形,比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老师可以通过案例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各种几何图形的应用,比如教室的窗户是长方形,篮球场是矩形等,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概念和应用。
案例三,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入方式,比如“24点”游戏,学生需要通过加减乘除运算得出24这个数字。
这个游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可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案例。
案例四,实际测量。
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带着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活动,比如测量教室的面积、测量同学的身高等。
通过这些实际测量活动,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
案例五,数学故事。
数学故事是一个很好的导入方式,老师可以讲述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比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发现的故事等。
通过这些故事,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总结:
数学课堂导入案例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内容来确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
导入案例要生动有趣,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希望老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导入案例,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