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合集下载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宋初政治、军事建设的内容,认识宋初“家法”对宋代及后世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通过了解两宋与周边民族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方式以和平交往为主,同时通过各民族政权的分布,培养空间观念。

3.了解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理解两次改革失败的原因,加深对改革问题的认识。

4.了解岳飞抗金斗争的相关史实,认识岳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心,培养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宋初政治、军事建设的内容、王安石变法。

难点:理解宋初政治、军事建设的历史影响以及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三、课前准备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3.多媒体、粉笔、教科书。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赵匡胤其人——五代时,朝代更迭频繁,“兵强马壮”的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了政权,似乎又一个五代故事在上演。

然而,赵匡胤不仅仅掌握军权,还是一个喜爱读书,处事严谨,工于心计的人。

据史料记载,有一次,他随周世宗出征,有人向世宗告密说,赵匡胤私自携带财物数车。

世宗遣人查验,发现赵匡胤所带全部是书籍,别无他物。

赵匡胤知道周世宗是一个猜疑心极重的君主,便解释说,我才疏学浅,怕有违您的信任,所以多读书,以增长知识报效朝廷。

经过他的这样一番解释,不但巧妙地掩盖了自己的野心,还博得了世宗的连声费扬。

从中不难看出,赵国从来就不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粗养武夫。

虽然赵宋王朝最终未能完成大一统,还担着“积贫积弱”的罪名,但宋太祖在既不杀一名功臣,也没有“乱世用重典”的前提下,使政权奇迹般地获得稳定,而且两宋也没有出现汉、唐时候经常出现的宰执篡权、宦官专政、外戚用事、地方割据、“女色之祸”,甚至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这些显然与北宋前期政治、军事制度革新有着莫大的干系。

【教师活动】通过一则历史故事,加深学生对赵匡的了解和认识,引入新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高一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高一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题: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学习目标1.时空观念:通过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与金、南宋、西夏形势图,掌握这一时期的各政权的变化情况。

2. 唯物史观:从两宋的社会政治形势认识其政治和军事变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3.史料实证:通过具体史料,探究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和南宋的偏安等内容。

4.历史解释:明确宋朝强化专制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5.家国情怀:两宋时期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互相交融,有利于各民族的进一步交融。

(一)基础知识点梳理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北宋建立:年,建立宋朝,定都(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

北宋建立后,消灭南方割据政权和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二、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1.宋辽关系:年,北宋与签订协议,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

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2.宋夏关系:年双方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

3.财政危机原因:(1)养兵: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2)养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泛滥。

(3)岁币:加上给辽和夏的岁币。

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四、南宋的偏安(11271276年)1.辽、北宋灭亡:年金灭;1127年金灭;2.南宋建立:1127年北宋康王在(今河南商丘)称帝,后定都(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岳飞率领“”抗金,但遭到杀害。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以东起、西至一线为界,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二)重点知识详解名词解释:1、陈桥兵变:960年春,后周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开封东北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回师都城,周恭帝被迫禅位。

赵匡胤称帝,夺取了后周政权,定国号“宋”,史称“北宋”,此即陈桥兵变。

2、杯酒释兵权:建隆二年,赵匡胤召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禁军将领举行酒会,以威胁和利诱相结合的手段,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

3、更戍法:禁军驻地几年一变,统兵将领也随之更换,“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目的是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形成个人势力,策动兵变,从而结束了武人专横跋扈的局面。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素养目标】1.时空观念:通过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与金、南宋、西夏形势图,掌握这一时期各政权的变化情况。

2.史料实证:通过具体史料,探究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和南宋的偏安等内容。

3.历史解释:明确宋朝强化专制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4.唯物史观:从两宋的社会政治形势认识其政治和军事变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5.家国情怀:两宋时期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互相交融,有利于各民族的进一步交融【重点难点】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难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

【时空观念】【名词解释】▲三司:三司使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

三司使包括盐铁、户部、度支,总管国家财政。

宋初沿旧制,三司总理财政,成为仅次于中书、枢密院的重要机构,其长官三司使被称为“计相”,地位略低于参知政事。

▲三衙:宋代管辖禁兵和厢兵的中央机构。

即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总称三衙。

三衙对禁军的管理主要限于平时的统领、训练,作战时则由朝廷另委将帅统兵出征,战毕兵归三衙,将还本职。

最高军事机构为枢密院,官员通常任用文官,对禁军有权发令调遣,但不参与日常管理,从而与三衙形成分工。

四监司:宋代有监察州县之权的地方长官简称。

包括以下四个:经略安抚使,地方最重要的州府长官都兼任“经略”,具有军事职能兼有统管边民。

转运使,俗称“漕司”,掌握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

提点刑狱,俗称“宪司”主要是分割转运使的司法第 1 页共5 页职能。

提举常平,俗称“仓臣”,负责管理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

▲台谏:唐宋时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职掌建言的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谏官。

两者虽各有所司﹐而职责往往相混﹐故多以"台谏"泛称之。

在台谏制度良性运转的黄金时期,它对国家的长治久安起到了积极的协调作用。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2.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重要概念:重文抑武、转运使、枢密院、三司、三衙、通判、台谏合一、澶渊之盟、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靖康之变、绍兴和议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学习聚焦: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成功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

1.在地方:①削实权:出任知州,设制约②制钱谷:管地方财政③收精兵:地方精锐收编2.在中央:制掌军政,掌财政,掌行政,增设为副相(分化事权)3.崇文抑武※宋初中央集权加强的特点和影响:特点:强干弱枝、分化事权、守内虚外、崇文抑武、预防为主影响:①中央,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地方,改变藩镇割据、武将专权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积极)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国家积贫积弱;(消极——“三冗两积”)③制度僵化,效率低下,助长因循守旧风气;(消极)【及时巩固】1.北宋建立后,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武将专权的历史教训,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委派转运使掌握地方军政大权 B.强干弱枝、重文轻武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 D.派文臣做知州和通判二、边防压力(澶渊之盟、宋夏和议)与财政危机学习聚焦:北宋的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和两个方面。

1.边防压力:辽、西夏的威胁,都通过签订协议,“以钱财换和平”。

(教材54页思考点:如何评价?)宋辽——澶渊之盟,“”;宋夏——宋夏和议,“”※评价:对北宋而言,虽带有屈辱性,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但也换来了较长时间的边境和平,有利于边疆发展和民族交融,总体上应当给予肯定。

2.财政危机:(1)“岁币”,“岁赐”(2)养兵,养官※阅读教材54页历史纵横材料——北宋的募兵政策,概括北宋这一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做笔记)特点:①荒年募兵,带有“养兵”意识;②募兵过滥,军队数量激增,素质低下。

影响:①军队战斗力低下,与辽、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②军费开支庞大,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标要求】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这一时期的政治新变化。

【重点难点】1.重点:北宋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2.难点: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及影响【预习阶段】1.时空坐标,穿越时空寻找对应时间的重大事件2.宋初局势是什么?面对这种局势,宋初应采取哪些措施巩固统治?带来什么影响?关键词画出来(1)材料一:一日,(宋太祖)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宋太祖“欲息天下之兵”的原因,并从“权”“钱”“兵”三个方面回答宋太祖解决地方问题采取的具体措施,完成下表。

①藩镇太重—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君弱臣强—分散各级机构权力③武将专权—崇文抑武、文人治国(2)思考探究:唐朝与宋朝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何区别?(3)影响(积极和消极)关键词画出来材料一: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

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zhuàn)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材料二: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积极影响:材料三: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

是法之密也。

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叶适《水心别集》卷10《实谋》材料四: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教学设计】_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标分析】1、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课标解读:(1)通过对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了解,理解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及其相关措施以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的历史素养(2)结合两宋的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利与弊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历史素养(3)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的相关史实,认识两宋时期政治军事方面发生的新变化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4)通过对文天祥、岳飞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忧患意识(5)通过构建本课的时间轴,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教材分析】《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在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中起着纽带的作用,是分析辽宋夏金的经济政策、文化革新、民族交融等方面内容的历史思维逻辑支撑点。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宋朝自身内部政治危机和财政危机不断,军事战斗力相较较弱,这为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提供了可能性,也客观上为并立政权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较温和的方式处理关系提供了机会。

同时,宋代自太祖太宗开始形成的祖宗之法不断调整完善较快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渗入到官僚阶层和知识阶层中,并深刻影响他们的基本价值观判断。

宋代文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治国理念不仅为士人参政、议政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与之同时“异论相搅”的治国方针也为宋朝士大夫之间因政治见解不同而相互倾轧埋下了伏笔。

课标解读中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为本节课的要点,故在本节课教学中主要采用史料实证的形式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宋初采取相关措施的内在逻辑,训练历史解释的能力。

【学情分析】刚刚进入高一学习历史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史学基础,对于朝代发展的先后顺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

新教材对于历史的叙述更为详尽,所配的文字和图片和旧教材相比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能力。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案-【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无答案)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案-【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无答案)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预习指导】利用自习时间,限定10分钟独立研读课本,依据导学案预习自测提示,作好关键词和重要信息的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使用说明】1、请依据教材第49—53页,新课前在教材上简要划出预习自测所提出问题的答案。

2、在这个过程中,请充分运用阅读、分析、简要归纳的能力。

【情景导学】了解教材49页引言中人物故事画《雪夜访普图》:画中人物及关系、所议何事?【预习自测】——课前自主完成部分——在书上找到答案,做简要标注!!!!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北宋是怎样建立的?2、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3、统治者为了分散机构权力,采取了什么措施?4、统治者为了抑制武将势力的膨胀采取了什么措施?5、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北宋时期面临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的表现、原因?三、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措施、结果?四、南宋的偏安1、南宋建立的背景?2、南宋偏安的表现?【合作探究】——课上部分※组内学习一结合教材50页《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教材50页的史料阅读、教材53页问题探究,分析宋初巩固统治措施的利弊得失。

※组内学习二读51页《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回答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课堂活动案——小组合作探究】王安石变法阅读教材第52页学思之窗上述言论出自变法反对派之口,或有夸大之处,但是否也反映了变法的某些缺陷?【课堂活动案——巩固练习】1.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

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B.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庆历新政
二、 自缘身在最高层——变法图强 祖宗之法不可废
王安石变法
三、今人未可非商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对王安石差异较大的评价,引起学生好奇心,并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今天的课程
听讲、领会
引起学生好奇心
一、细论天下安危事——祖宗之法
通过对王安石少年时期对国家大事的忧患意识,带领学生学习北宋中期面临的政治、军事危机,以及该局面形成的背景
4.结合材料再次向学生提出疑问“宋初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真的能够让宋朝延续百世之久吗?”展示“辽、宋、西夏”形势图,提示学生在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下,宋朝军事实力不显,以钱帛换和平。又通过表格点出:北宋朝廷的经济同样出现了问题。大宋王朝的繁盛下埋藏种种危机。由此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1、跟随教师的讲述,阅读史料,掌握本课所涉及的时空观念。结合课本知识,了解北宋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背景及措施
4.结合课本内容,教师讲述靖康之难及南宋偏安的局面,得出结论:南宋固守祖宗成法,循用防弊之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王朝的稳定。但无法根治问题所在,南宋偏安非人事,天时也
1、阅读史料,感悟北宋部分士大夫挽救时局的爱国、实干精神。
2、根据自由讨论问题,并总结归纳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1、感悟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
2、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归纳梳理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今人未可非商鞅
1.分小组讨论:“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你认为成功的改革应当具备什么要素?”、“如何看待对王安石的不同评价”等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改革要敢于突破、壮大改革力量、循序渐进;历史人物的评价要看其是否有益于历史的进步、改善人们的生活…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学习内容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学习目标量规课堂学习目标量规(自评)达成评价学习目标独立完成同伴帮助教师点拨未完成概括分析1.阅读材料1,分析北宋建立之初面临的隐患?2.阅读课文P52,分析宋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的?如何分散中央机构权力,加强君权的?如何抑制武将的势力?☆☆☆☆3.综合分析各项措施,指出宋朝政治有何特点?结合P53史料阅读,分析以上举措带来怎样的影响?☆☆☆☆4.阅读课文P53-54,观察“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说一说北宋在北部和西北部面临怎样的边防压力。

5.阅读材料2,以澶渊之盟为例,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6.结合“历史纵横”及材料3,思考北宋募兵政策的目的和影响。

分析北宋的财政危机是如何形成的?☆☆☆☆7.阅读课文P55,指出“庆历新政”重点整顿的问题是什么?结果如何?8.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原则,目的,措施是什么?9.结合P55课文第3段及学思之窗,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对王安石变法评价。

☆☆☆10.阅读课文P56,简单梳理南宋的发展脉络运用评估论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产生的影响反思建构:请绘出本课内容的凝练图课前自主预习绘制感知图感知图我的疑惑:精讲点拨提炼材料1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 帝王凡易八姓, 战斗不息, 生民涂地, 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 为国家长久计, 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之神福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日‘卿无复言,吾已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2“澶渊之盟”后,宋辽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榷场,用中原地区的茶叶、缯帛、漆器、瓷器等换取契丹的牛羊、马匹等。

汉族建立的两宋王朝通过设置榷场、和市和朝贡等形式与周边民族进行经贸往来,将中原农耕经济区与北方游牧经济区两种经济类型较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互为补充。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习目标】通过教材提供的有关史实与材料,了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偏安等政治与军事变化的基本史实,理解这些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两宋政治与军事变化的基本趋势与特点。

【学习重点】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2.宋初加强集权、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王安石变法及南宋偏安之间的关系。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材料1:(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据教材指出宋初统治者“为国家长久计”是如何实现“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的?措施体现了哪些特点?(1)削实权:地方:中央:(2)制钱谷:中央:地方:(3)收精兵中央:地方:主要特点:材料2:教材P53史料阅读材料3: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普遍,完备 ),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

材料4: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安者。

---[南宋]叶适:《水心别集》卷14 ·材料4中的唐朝人“不能自安”指的是什么?宋朝的“大不可安者”指的又是什么?·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二、边防危机与财政压力1、边防危机阅读教材第54页《北宋、辽、西夏形势图(1111年)》,概括指出北宋边防危机的主要表现。

探究: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材料1: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之后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开展互市贸易……在此后,辽也不再秋季侵扰边境,北宋进入一百二十年的经济繁荣期。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案姓名: 班级: 日期:【学习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自学测评】1.结合教材,完成两宋时间轴2.阅读教材P49第2、3段内容概括宋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辽:宋夏:宋金:【合作探究】材料一: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苏洵《嘉佑集》卷1《审势》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三: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目的措施 中央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地方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背景原则目的措施富国强兵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材料四: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jia),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

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hui),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南宋叶适《水心别集》卷10《实谋》材料五:所谓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权集中,而地方则日贫弱……惟地方贫弱,所以金兵内侵,只中央首都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结合材料,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什么影响【本课小结】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达标测评】一、选择题1.针对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现象严重的局面,宋太祖所采取的解决措施有()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②在地方设置转运司,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③在中央增设枢密院、三司和参知政事分宰相权④派文官担任各地州县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下的爪牙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北宋初年,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宰相B.分化事权C.设置通判D.控制禁军3.《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两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理解两宋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军事和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时空观念:学生能够通过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背景,理解两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环境和条件,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3.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和评估历史材料,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史料来支持或反驳历史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证据意识。

4.历史解释:学生能够对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等历史事件进行解释,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5.家国情怀:通过对两宋时期历史的学习,学生能够感悟改革家的精神品质,增强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6.批判性思维:通过对两宋时期政治与军事的深入分析,学生能够批判性地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二)教学难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事件。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北宋繁华景象的视频或展示几幅北宋的绘画作品,如《清明上河图》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北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繁荣的景象?这与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制度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二)新课讲授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①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政局动荡不安。

②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政权,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①行政方面:中央,削弱相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地方,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习目标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新变化基础知识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吸取唐后期以来外重内轻、君弱臣强、武将专权造成的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政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军政编练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三衙”分掌调兵权与统兵权地方设立“四监司”,监控和节制各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3)崇文抑武:规模。

(4)地方行政制度:分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5)官员的选拔和管理3.影响(1)积极性: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消极性: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二、北宋的社会治理赋税制度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派发各种徭役。

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户籍制度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对外交往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交通趋于发达社会救济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1.边防压力(1)宋辽: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双方签订协议,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2)宋夏: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赐”。

2.财政危机:“岁币”和“岁赐”数目庞大,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注意]宋朝积贫积弱的缘由3.王安石变法四、南宋的偏安1.建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

2.宋金对峙:1141年,订立绍兴和议,南宋对金称臣。

达标检测1.宋代某一机构“掌一路财赋之入,按岁额钱物斛斗之多寡,而察其稽违。

”这一机构最有可能是()A.盐铁司B.转运司C.户部D.度支司2.宋代君主御用的信息渠道及侦查手段愈益广泛,许多机构也具有了超出本职的职能。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第 9 课,主要讲述了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

本课内容在整个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学生了解宋朝历史的重要窗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到宋朝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成就和局限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但对于两宋时期的历史还不够深入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史料实证: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材料等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了解历史的真相。

3. 时空观念:通过对两宋时期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学习,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

4. 历史解释:通过对两宋时期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等历史事件的解释,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 家国情怀:通过对两宋时期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了解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人士,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

2. 教学难点:两宋时期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

2. 探究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

3. 比较法: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制度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

4.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呈现历史事件,加深学生的印象。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一历史导学案课前预习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1.背景(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___________的分裂局面。

(2)鉴于唐后期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教训。

(3)目的:通过强化专制集权以维护政权稳定。

2.措施(1)加强中央对_______的控制。

①中央派_______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_______,_________逐渐变为虚衔。

②设诸路_________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_______。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_______,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2)分散_______权力,使其互相牵制。

①在中央:由_________专掌军政,_______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___________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 _______”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②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_________,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_______,与_______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抑制武将,实行___________的方针。

①罢免_______兵权,用_______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大力提倡_______,扩大_______规模,抬高_______和_______的地位。

3.影响(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_______和_______,强化了___________。

(2)但制度束缚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___________;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边防危机。

二、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1.宋辽关系(1)战争:北宋建立之前,_________建立的辽朝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2)议和①背景: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

②内容:宋辽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_______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_______”。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课程标准及解读】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读懂图片、文献材料,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问题,形成理解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 唯物史观:引导学生理解并分析北宋初期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景响、两宋与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的性质及影响的认识、评价王安石变法等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历史问题的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对王安石变法的学习,增强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并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进步为使命的意识。

命题趋势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王安石变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题目形式灵活多样,以考查主干知识为主: (1)复习时注意政治现象出现的原因、措施及影响;(2)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有关家国情怀的知识。

重点 难点 重点:北宋专制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

难点:北宋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时空坐标【基本概念】北宋;南宋;辽;西夏;金;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澶渊之盟;岁赐;绍兴和议【概念阐释】1. 北宋(960—1127):显德七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改元建隆。

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

但也导致宋朝与辽国、西夏、金国的战争中失利。

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被金国灭亡。

2. 南宋(1127—1279):1127年,宋徽宗之子赵构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是为宋高宗。

宋高宗先任用岳飞等主战派抗金,之后主和派秦桧独相十八年,签订“绍兴和议”。

1189年、1194年光宗、宁宗受禅,韩侂胄夺权,开庆元党禁,发动“开禧北伐”。

1233年,理宗亲政,早期任用郑清之、史嵩之实行“端平更化”,对蒙战事积极,中后期重用奸臣丁大全、贾似道,国事衰颓。

1279年崖山海战失败后,陆秀夫与幼帝跳海身亡,南宋最终灭亡。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标要求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史料实证:能够利用史料理解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2、唯物史观:辩证的认识宋朝政治上强化集权的利弊,从中学会对历史的反思,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3、能够利用史料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影响,4、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家的优秀品质学习过程及评价任务一、任务1:结合课本和材料,理解宋政治措施的背景及对策材料一:宋太祖:“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材料二:后晋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材料三:赵普:“……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学生试答:一、任务2:结合课本和图片,从行政、财政、军政方面理清内容及特点?◆学生试答:一、任务3:阅读图片,了解宋解决武将权力所采取的措施?◆学生试答:一、任务4:阅读材料,认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材料一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

虽其地在宋朝《神童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zhuan)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材料二凡开物务,尽立规绳。

予小子缵绍丕基,恭禀遗训…更赖将相公卿,左右前后。

恭遵先旨,同守成规。

——宋太宗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学生试答:【学习目标巩固1】1.(2022.全国乙卷.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本课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汉唐时期,下启元明清时期。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了解宋朝的政治体制、军事策略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和学习能力,他们对宋朝的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可能零散、片段化,缺乏系统的理解和全面的认识。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更关注具体事件和人物,而忽视了对历史现象背后深层社会经济原因的思考。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能理解两宋政治和军事的演变是受到社会经济变化影响的,理解历史的物质性和客观性。

- 史料实证: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史料去实证历史现象,理解历史解释的证据基础。

- 时空观念: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能理解两宋时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历史定位和影响,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时代背景。

- 历史解释: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历史知识去解释历史现象,理解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宋朝的繁荣和危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危机感,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宋的政治体制、军事策略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历史知识去解释历史现象,理解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何理解两宋政治和军事的演变是受到社会经济变化的深刻影响。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讲述和详细的解释,使学生深入理解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

2.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讨论和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其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问题导向法:通过设置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对两宋时期历史情境的感知和理解。

5.课堂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衔接: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实行集权措施的原因:唐后期军阀割据严重,影响中央集权,宋朝统治者吸取唐朝后期政局动荡的教训,采取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2.措施(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①政治: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变为虚衔。

②经济: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2)分散机构的权力①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分割宰相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三衙”分权,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②地方:设立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①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3.影响①积极: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1)契丹:契丹占领燕云十六州之后,北宋曾两次发起战争北伐,均以失败告终。

后来,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财物,称为“岁币”。

(2)西夏:北宋与西夏的斗争,屡战屡败。

双方最终达成协议,西夏向北宋称臣,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2.财政危机(1)养兵:北宋军队通过招募组建,多而不精,管理混乱,军费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2)养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队伍不断膨胀,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三、王安石变法1.“庆历新政”(1)新政背景:内忧外患①内忧: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下,人民生活困苦。

②外患: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

(2)中心措施:整顿吏治。

(3)主要内容①改革文官:改革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磨勘法,注重以实际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员,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②严格恩荫制:限制中、上级官员的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③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应举。

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

④慎选地方长官:由中书、枢密院慎选各路、州的长官。

由各路、州长官慎选各县的长官。

⑤“减徭役”,重农桑。

(4)结果:失败。

(5)失败原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2.王安石变法(1)背景①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②“三冗”问题突出,影响了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

(2)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3)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4)内容①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②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5)作用及后果①作用: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大笔收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②后果: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

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四、南宋的偏安1.靖康之变及南宋的建立: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所灭,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绍兴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岳飞被南宋朝廷杀害。

3.偏安一隅:南宋统治稳定后,将都城定在临安。

宋金之间仍然时有战争发生,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格局。

习题衔接:1.宋制规定,“执政官委御史台弹奏,尚书以下听长官纠劾以闻”“自宰臣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任非其人,事有失当”,谏官“皆得谏正”。

这反映出宋代( ) A.以文制武策略得到贯彻 B.宰相职权受到严重削弱C.专制主义集权高度发展D.中枢制衡机制日渐成型2.两宋时,中枢政治运作通常以君主朝堂听政形式进行。

但南宋宁宗常不临朝,重用史弥远为宰相并长期兼任枢密长官,文书奏状多直达于史弥远,时人评价道“知有私室而不知有公朝”。

由此可以推知,宋宁宗时期( )A.变革制度有效抑制武将势力B.权相专横改变政务处理机制C.君主权力受到冲击渐趋弱化D.权力集中有效提高行政效率3.荫补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选官制度。

宋代荫补制规定,荫补数量和范围与官职挂钩,高级官员如宰相,执政则可荫“期亲”,一般官吏可荫及子孙。

史料记载,宋代最多一次同时荫补了官员子弟四千人。

由此可知,宋代的荫补制度( )A.取代了科举取士的地位B.加剧了“冗官”的严重性C.削弱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导致了门阀士族的复兴4.面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变法主张。

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的宗旨是( )A.整顿官僚机构B.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C.裁并州县,减轻徭役D.重新丈量土地,增加税源5.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意义是( )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B.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6.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的目的,但变法的内容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特权,故遭到激烈反对,终至变法失败,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未有效调整B.触及权贵利益忽略了政治之改革C.执行过程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D.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7.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其中“靖康耻”是指( )A.辽宋订立“澶渊之盟”B.金军掳走北宋二帝,北宋灭亡C.宋高宗解除岳飞兵权D.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8.南宋建立后,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建立起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体系,使得“原本分享的权力被皇帝和宰相集中起来”。

这可以说明当时( )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步缓和 B.中央集权体制出现严重危机C.中央权力运行方式有所调整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9.据《句容新志》记载,绍兴九年(公元1139)三月建康府帖称:“句容、上元两县水利人户,推排堰长二人看守,及置团首二人掌管湖水(赤山湖),逐时兴葺岸埂,固护湖水,轮转交替。

如遇天旱年岁,要水灌溉田苗,两县团首商议,未放水前,堰长先经县陈状,集水利人并工修作百冈堰坝,断水头,再经县过状,方始放水涌入百冈堰,次第散水入湖,下七乡四十二垾,浇灌田苗。

”据此难以推断宋代( )A.地方豪强把持水利设施B.政府介入民间水利事务C.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D.民间力量发挥一定作用10.南宋遗民郑思肖认为,元朝的儒士处于社会底层,其地位仅高于乞丐;而当代学者张元则认为,元朝的儒士比一般的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与官吏。

造成两人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占有史料的多寡B.研究者的立场C.生产力发展水平D.社会制度变革11.下表为宋与少数民族和议表。

和议名称两国关系岁币宋辽澶渊之盟(1005年)宋称辽主为弟30万宋夏庆历和议(1044年)夏受封为夏国主25.5万宋金绍兴和议(1141年)宋向金称臣50万宋金隆兴和议(1164年)宋称金主为叔40万宋金嘉定和议(1208年)宋称金主为伯60万A.放弃以战争手段解决边患B.改革失败导致的财政困难C.贯彻强干弱枝的统治方针D.奉行守内虚外的治国理念12.南宋军中以相扑为荣的风气大兴,名将韩世忠和岳飞常常在军中举行相扑比赛,决出其中勇力出众的,予以封赏。

这一举措( )A.旨在培养士兵勇武精神B.改变了传统的选官制度C.冲击了宋代的文官制度D.明显提高了宋军战斗力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以下为宋辽澶渊之盟盟约内容)(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称辽圣宗母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材料二元灵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

夏军虽胜,得到不多,宋又实行经济封锁,人民“饮无茶,衣帛贵”,弄得夏国民怨沸腾……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

经过讨价还价,元昊取消帝号,宋册封为夏国主,每年以“岁赐”的名义,给夏银帛茶。

材料三在宋、夏战争正紧张的时候,辽派使臣刘六符向宋施加压力,再次索取关南地(后周世家从辽夺取)。

宋派富弼使辽,答应每年给辽增加银10万两,绢10万匹,才算了事。

澶渊之盟时给辽的物品称“岁币”,这次改为“纳”字……(1)据材料一可知,盟约内容有何特点?(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宋夏和约与宋辽盟约有何不同?其说明了什么?(3)比较材料三与材料一,指出两次宋辽盟约的不同点,并指出发生变化的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史食货志》记山阴县知县陈舜愈反对青苗法:山阴县知县陈舜愈不肯奉青苗法,书写呈文自我弹劾,说:“现今贫民百姓粮食极度匮乏,愿意借贷青苗钱的人往往是有的。

就好像小孩子看见了蜜糖一样,谁不想从中争取一点来吃呢?然而父母却很快去制止他们抢食,是怕他们吃多了糖积食生病。

所以老年人告诫乡里人,父兄教育子弟,未尝不是将借贷赊欠作为是不善于谋生计的人现在官府亲自推行借货,是用好处来加以督促,这不是实行王道的举动。

何况正月发放夏税借贷,五月发放秋粮借贷,而收取利息也在当月,老百姓得了钱就要缴纳利息,实在无利可获。

农民一旦得了青苗钱,他这一辈子以及世世代代每年都要缴纳两次利息钱,这是用另一种税赋使老百姓受害。

”——摘编自柯美成《理财通鉴历代食货志全译》材料二在《议学校贡举状》中,苏轼认为:“专取策论而罢诗赋和罢经生朴学、不用墨帖而考大义的办法,较过去的害处更大。

就试制策说,表面上好像比试诗赋有益,实际上两者对于政事都不能有所补救。

自唐朝以来,以诗赋试进士而取得人才很多,没有废除的必要。

制策之类的文章没有规矩准绳,容易学成;而且没有声病对偶,也很难考校其优劣。

因而新的科举法更得不到好的效果。

”(1)结合材料一,你认为陈舜愈作为一个普通的地方知县,排除党争因素,反对青苗法的最大理由是什么?(2)你同意苏辙对王安石变法新科举的批评吗?并说明理由。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按照宋制的规定,宋代中央设置御史台作为最高监察机构,尚书以下的官员由长官负责监察,另外还设置谏官来对“自宰臣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中的失当行为进行谏正,说明宋代分化了监察事权,目的是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C;题干中并没有提到行使监察权的官员是否是文官,所以不能体现以文制武的策略,排除A;题干中的规定表明宋代各级官员都被监督,并非只监督宰相,所以上述规定不能体现宰相职权受到严重削弱,排除B;题干信息没有体现中枢制衡机制问题,D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