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知识衔接: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实行集权措施的原因:唐后期军阀割据严重,影响中央集权,宋朝统治者吸取唐朝后期政局动荡的教训,采取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2.措施

(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①政治: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变为虚衔。

②经济: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2)分散机构的权力

①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分割宰相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为副

相;枢密院与禁军“三衙”分权,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②地方:设立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

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①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3.影响

①积极: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

(1)契丹:契丹占领燕云十六州之后,北宋曾两次发起战争北伐,均以失败告终。后来,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财物,称为“岁币”。

(2)西夏:北宋与西夏的斗争,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协议,西夏向北宋称臣,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2.财政危机

(1)养兵:北宋军队通过招募组建,多而不精,管理混乱,军费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2)养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队伍不断膨胀,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三、王安石变法

1.“庆历新政”

(1)新政背景:内忧外患

①内忧: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下,人民生活困苦。

②外患: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

(2)中心措施:整顿吏治。

(3)主要内容

①改革文官:改革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磨勘法,注重以实际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员,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②严格恩荫制:限制中、上级官员的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③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应举。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

④慎选地方长官:由中书、枢密院慎选各路、州的长官。由各路、州长官慎选各县的长官。

⑤“减徭役”,重农桑。

(4)结果:失败。

(5)失败原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2.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②“三冗”问题突出,影响了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

(2)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3)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4)内容

①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②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5)作用及后果

①作用: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大笔收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②后果: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四、南宋的偏安

1.靖康之变及南宋的建立: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所灭,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绍兴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岳飞被南宋朝廷杀害。

3.偏安一隅:南宋统治稳定后,将都城定在临安。宋金之间仍然时有战争发生,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格局。

习题衔接:

1.宋制规定,“执政官委御史台弹奏,尚书以下听长官纠劾以闻”“自宰臣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任非其人,事有失当”,谏官“皆得谏正”。这反映出宋代( ) A.以文制武策略得到贯彻 B.宰相职权受到严重削弱

C.专制主义集权高度发展

D.中枢制衡机制日渐成型

2.两宋时,中枢政治运作通常以君主朝堂听政形式进行。但南宋宁宗常不临朝,重用史弥远为宰相并长期兼任枢密长官,文书奏状多直达于史弥远,时人评价道“知有私室而不知有公朝”。由此可以推知,宋宁宗时期( )

A.变革制度有效抑制武将势力

B.权相专横改变政务处理机制

C.君主权力受到冲击渐趋弱化

D.权力集中有效提高行政效率

3.荫补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选官制度。宋代荫补制规定,荫补数量和范围与官职挂钩,高级官员如宰相,执政则可荫“期亲”,一般官吏可荫及子孙。史料记载,宋代最多一次同时荫补了官员子弟四千人。由此可知,宋代的荫补制度( )

A.取代了科举取士的地位

B.加剧了“冗官”的严重性

C.削弱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导致了门阀士族的复兴

4.面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变法主张。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的宗旨是( )

A.整顿官僚机构

B.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C.裁并州县,减轻徭役

D.重新丈量土地,增加税源

5.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意义是( )

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B.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6.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的目的,但变法的内容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特权,故遭到激烈反对,终至变法失败,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未有效调整

B.触及权贵利益忽略了政治之改革

C.执行过程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

D.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7.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其中“靖康耻”是指( )

A.辽宋订立“澶渊之盟”

B.金军掳走北宋二帝,北宋灭亡

C.宋高宗解除岳飞兵权

D.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

8.南宋建立后,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建立起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体系,使得“原本分享的权力被皇帝和宰相集中起来”。这可以说明当时( )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步缓和 B.中央集权体制出现严重危机

C.中央权力运行方式有所调整

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9.据《句容新志》记载,绍兴九年(公元1139)三月建康府帖称:“句容、上元两县水利人户,推排堰长二人看守,及置团首二人掌管湖水(赤山湖),逐时兴葺岸埂,固护湖水,轮转交替。如遇天旱年岁,要水灌溉田苗,两县团首商议,未放水前,堰长先经县陈状,集水利人并工修作百冈堰坝,断水头,再经县过状,方始放水涌入百冈堰,次第散水入湖,下七乡四十二垾,浇灌田苗。”据此难以推断宋代( )

A.地方豪强把持水利设施

B.政府介入民间水利事务

C.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D.民间力量发挥一定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