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致橡树》赏析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
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诗歌原文】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的语言特点
致橡树的语言特点导言《致橡树》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舒婷的一首诗歌作品。
这首诗以橡树为隐喻,表达了作者对恋人的深沉爱意以及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致橡树》的语言特点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一、感情表达1. 深沉的爱意舒婷在《致橡树》中用一系列细腻的词汇表达了她深沉的爱意。
例如,“我爱你,像地下的铁根镇守着整座土地”,语言中透露出她对恋人的坚定爱情,就像橡树的根一样长久扎根于地下。
舒婷还用“紧紧地拥抱你”,表达了她强烈的渴望与恋人紧密相拥的心情。
2. 执着的追求诗歌中透露出作者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舒婷写道,“泪眼和忍者遥望着你”,表达了她即使遥不可及,也会坚定地追求爱情,不放弃的态度。
她还用“热爱而又痛苦着”,形容了她在追求爱情之中所经历的心理变化和矛盾。
二、意境描绘1. 自然景观《致橡树》中的语言特点之一是自然景观的描绘。
舒婷通过对橡树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和力量。
例如,“我爱你,像空中飞翔的雄鹰”,表达了橡树给人们带来的自由和壮美的感觉。
2. 人们的心理除了描绘自然景观,舒婷还通过语言描绘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她写道,“爱情的火焰,哪怕它烧尽了自己”,形容了爱情给人们带来的火热和激情。
三、修辞手法运用1. 比喻《致橡树》中充满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并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
例如,舒婷写道,“我爱你,像手指头被切断,痛苦,却又甜蜜”。
将爱情比作被切断的手指头,既传递了作者的痛苦,同时也传递了她对爱情的甜蜜。
2. 拟人拟人是《致橡树》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舒婷将橡树比作具有思想感情的人,赋予了植物以人类的心理,使诗歌更具生动性。
例如,“长在我肋下的你”,形容了橡树长在作者心中,与自己融为一体。
四、语言风格1. 抒情主义风格《致橡树》以抒情主义的写作风格为主。
舒婷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体验,并通过诗歌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她用感性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将诗歌情感表达的情绪渲染得更加深刻。
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赏析(一):舒婷以前是名满天下的诗人,《致橡树》以前是传遍天下的诗歌,二十年前,评说纷纭。
虽然如今朦胧诗派早已落入冷寂,但舒婷及其《致橡树》却值得一说。
《致橡树》是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感情诗,诗人运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在中国新诗八十年的发展史上,也许再没有其它任何一首感情诗比它更优秀。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创作于一九七七年三月,是文革后最早的感情诗。
作品赏析4《致橡树》赏析之三感情的礼赞《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
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
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
诗人透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感情观。
很好的句子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感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述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
这种感情观极有思想含量和艺术震撼力,显得无比的厚重。
致橡树赏析(二):《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
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
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
诗人透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感情观。
《致橡树》赏析 5篇
《致橡树》赏析 5篇《致橡树》赏析 5篇本文简介:《致橡树》赏析李橙爱,该当如何?舒婷的《致橡树》就给了我们答案。
她把心爱之人比作了橡树,那么她觉得自己不应该像凌霄花和险峰一样,互相之间依附借高枝炫耀自己或像险峰一样衬君之威;也不应该像痴情之鸟卑相思,重复单调的情歌;更不应该像泉源一样无私奉献送去清凉,甚至日光一样不断给与、宠溺对方,甚至春雨一样滋《致橡树》赏析 5篇本文内容:《致橡树》赏析李橙爱,该当如何?舒婷的《致橡树》就给了我们答案。
她把心爱之人比作了橡树,那么她觉得自己不应该像凌霄花和险峰一样,互相之间依附借高枝炫耀自己或像险峰一样衬君之威;也不应该像痴情之鸟卑相思,重复单调的情歌;更不应该像泉源一样无私奉献送去清凉,甚至日光一样不断给与、宠溺对方,甚至春雨一样滋润对方。
不,不是一切爱情,都像这样一样!她要爱,就必须成为木棉,成为一棵树,这样伴侣就可以立于一起,平等且互相尊重,做真实的自己。
树树相依,不仅在“根,紧握在地下”,成为连理枝,心有灵犀,也不仅在那“叶,相触在云里“,行为上支持,枝叶交错复杂,更表现在风过的致意中,他人不懂、只为伴侣两人可懂之言谈中,这就是二人世界之蜜处,两人可以相敬如宾,可以度过别人不懂得爱情时光,一切都是因为爱呀!之后又写橡树桐枝铁干如刀剑戟,可以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带领整个家庭前进,有自己的才华与个性。
可是看下一句: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说明这种爱情在当时很难让人接受啊!妇女们还持有封建爱情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啊!舒婷是新女性的代表,她带上英勇的火炬去寻找自由的爱情。
同时,她也为橡树分担,让他前进无忧,同样也让他前路光明。
伴侣可以共同分担寒潮、云霞、虹霓这邪恶人生道路上所见的美好风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这样,“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同舟共济,家在向前。
这真是伟大的爱情,坚贞不屈,忠贞不渝: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致橡树》原文解析
《致橡树》原文解析《致橡树》原文解析《致橡树》是舒婷创作的诗作,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致橡树》原文解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致橡树》原文: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解析:虽然舒婷说过《致橡树》“并非一首爱情诗”,但更多的读者还是愿意把它当作爱情诗来欣赏。
这首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可以看出,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有着精心的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平等的要求。
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崭新的意象。
诗篇一开始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
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仍不能代表爱情的全部。
致橡树作品赏析
致橡树作品赏析篇一:致橡树是中国现代作家舒婷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该诗的赏析和拓展。
《致橡树》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舒婷对她的爱情经历的描述。
舒婷曾亲身经历过一段真挚的爱情,但由于她的独立性和坚定,她决定将自己的爱情宣言写下来,表达她对爱情的信念和追求。
这首诗以“我”和“他”之间的爱情为开端,通过对两人相依相伴的描述,表达了爱情的真谛:爱情是需要付出和牺牲的。
接着,诗人描绘了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互相拥抱、抚摸等动作,这些动作表达了两人之间的亲密和爱意。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比喻和排比的手法,表达了两人之间的爱情和互相支持的重要性。
例如,诗人用“灵魂”和“血液”等比喻,强调了两人之间的互相依赖和互相支持的重要性。
同时,诗人还通过“坚实的墙壁”、“伟大的桥梁”等排比手法,强调了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互相支持的力量。
除了对爱情的描述外,这首诗还表达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探讨。
诗人用“自然”和“社会”等词汇,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
她认为社会缺乏真正的爱情和亲密关系,而是充斥着虚伪和浮躁。
同时,诗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即“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独立的,而不是依赖的;真正的亲密关系应该是互相支持的,而不是互相占有的”。
《致橡树》这首诗充满了爱情、亲密关系、社会思考和价值观等元素,展现了舒婷独特的思想和感情世界。
这首诗通过简单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一。
篇二:致橡树是中国现代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著名诗歌,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这首诗的正文和拓展: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是这样,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我的爱人,而是你站在我面前时,我才发现我真正的自己;你所拥有的一切,无论是光明还是黑暗,都交给我去承受,这才是爱情的意义。
舒婷诗歌《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舒婷诗歌《致橡树》原文及赏析《致橡树·舒婷》全文与读后感赏析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年3月27日这是一首爱情诗。
在这首《致橡树》中诗人把自己的抒情主体,化作一株木棉的形象,作为爱的另一方是橡树的形象。
诗人以“致橡树”作为诗的题目,表明诗的中心是爱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倾诉。
这种倾诉,不仅表白对爱的诚挚、坚贞和炽热追求,更主要在于表现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这样,这首沉浸着浓烈感情色彩的爱情诗,便具有清醒的理性倾向。
这是观察舒婷诗歌创作的常见方式。
她在单纯的爱情表象下,总有着比爱情本身更丰富的社会内涵。
传统的爱情观,总是要受到它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和伦理观念的干扰和制约。
因此,爱的结合,往往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
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变成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从而失去爱的本质。
诗人在这首诗里,所摒弃的便是这种陈腐的观念。
她否定了那种依附性的爱情观:如凌霄花之于高枝,痴情鸟之于绿荫;也否定了那种奉献性的爱情观:如源泉送出慰藉,险峰衬托威仪。
这两种爱情观都以牺牲一方作为爱的前提,这些爱情观都反映出漫长的封建社会在我们民族心理中的历史积淀。
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致橡树的赏析
致橡树的赏析
《致橡树》是现代著名诗人舒婷的作品之一,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情感与人生哲理。
这首诗以橡树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执着和对生命奋发向前的态度。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诗中运用了橡树作为比喻,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与橡树的生长相联系。
橡树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树种,能够顶住风吹雨打,经历岁月的洗礼而更加坚韧。
作者希望自己的爱情也能像橡树一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外界的风波。
这种比喻让人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和对坚持的渴望。
其次,诗中呈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诗中的“至死方休”的承诺和“我爱你,就像河床爱着河水”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坚定信念和不顾一切的付出。
橡树在诗中象征着作者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种情感让人感到动容,也勾起了人们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
最后,诗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奋发向前的精神。
诗中的“我不屈不挠”表达了作者对面对困难时的坚强和勇敢。
橡树的坚韧生长象征着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冀。
作者希望自己能像橡树一样,勇敢地面对一切挑战,奋发向前,不畏艰难,不言放弃。
《致橡树》以其深沉的情感、温暖的爱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了人们喜爱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橡树的比喻,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生命态度传递给读者,引发了人们对坚持、追求以及对爱情和生命的思考。
总之,舒婷的《致橡树》通过橡树的象征意义,将作者对爱情和生命的追求融入其中,展现了深沉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引发了读者对于爱情、生命和坚持的思考,给人以力量和启示。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引用了橡树作为象征,通过对橡树的倔强与坚韧来表达女性对爱情的态度。
在这首诗中,舒婷通过橡树和女性之间的关联,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奈和坚强。
本文将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出发,解读舒婷《致橡树》中所蕴含的女性情感和态度。
舒婷通过描述橡树在遭受风雨侵袭时依然屹立不倒的形象,暗喻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坚韧。
在诗中,舒婷写道:“你叶落归根,而我,永远地飘零”,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寻求和追求。
同样地,橡树在风雨中屹立不倒,执着地迎接每一片叶子的离开,这种宁愿孤独也要坚强面对的态度,正是女性在爱情中的真实写照。
女性在爱情中往往是被动的一方,但她们依然会坚持自己的选择,坚持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也是舒婷想要表达的。
舒婷在诗中对橡树的描述充满了对爱情的期待和向往。
她写道:“你可曾想过,为什么她要变得那样坚强?”,这里的“她”指的是橡树,但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女性。
这句话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希望能够获得男性的理解和关怀,同时也希望男性能够尊重自己的选择和坚持。
女性渴望能够得到男性的理解和关怀,同时也渴望能够得到爱情的坚韧和执着。
这种对爱情的向往和期待,也是舒婷想要通过诗歌传达给读者的。
舒婷通过描绘橡树在风雨中凄凉的形象,突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助和孤独。
她写道:“在黎明之前,你挺立在夜色中”,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橡树在黑夜中的凄凉和孤独。
同样地,女性在爱情中往往会遭遇到种种的挫折和困难,她们需要承受着孤独和无助。
在这种情况下,女性需要保持自己内心的坚强和勇敢,正如橡树一样,去面对爱情中的挫折和困难。
舒婷通过对橡树的描绘,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强和无畏,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助和孤独。
舒婷通过对橡树的赞美和歌颂,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无悔和忠诚。
她写道:“如果天是可以选择的,我愿变作一棵橡树,站在充满风云的高岗”,这句话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
致橡树 赏析
致橡树赏析《致橡树》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舒婷所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橡树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深沉思考和追求。
通过橡树在四季变幻中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诗人表达了对爱情的坚持与追求,展示了爱情的伟大和无私。
整首诗由五个六言绝句组成。
通过描绘橡树在不同季节下的形态和特点,诗人生动地展现了爱情的多样性和持久性。
诗的开头两句,“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开门见山地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态度。
作者宣称,她对爱情的追求不会像凌霄花一样攀附在高峰上,而是像橡树一样,坚守自己的根基,迎接风雨的考验。
接下来的两句,“借你的枝干——/为爱情高歌猛进”中,作者以抒怀的笔触描述了自己如何依靠橡树的力量,在爱情的道路上迈进。
橡树的枝干被诗人视为她的依靠,因为它能给予她力量和支持,使她在爱情中信心十足。
进入第二节,诗人描绘了橡树在不同季节下的形态。
首先,诗人描述了春天的橡树,以“你不介意——/盛开的是你的笑脸”形容了橡树在春天时焕发出的生机和快乐。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橡树在这个时候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象征着爱情的开始。
紧接着,诗人描绘了夏天到来时的橡树。
她使用“你敲打着窗棂——/轻拍我生命的门”来形容橡树在夏日阳光下的生命活力和活跃度。
夏天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季节,橡树在这个时候象征着爱情的热情。
然后,诗人描述了秋天下的橡树景象。
“你带着霜雪——/为我披上金戈铁甲”中,橡树被赋予了坚强和勇敢的形象。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橡树在这个时候有如一位战士,为爱情的延续而战斗。
最后,诗人以冬天的橡树作结。
“当冬天枯萎——/你带着绿意来”描绘了橡树不畏寒冷,坚持自己的品质。
冬天是枯萎和死亡的象征,但橡树在这个时候依然带着绿意,象征着爱情的永恒和无尽。
整首诗通过描绘橡树在四季变幻中的特点,生动地展现了爱情的多样性和持久性。
诗人将橡树比作爱情中的坚韧力量和支持,在爱情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通过橡树,诗人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展示了爱情的伟大和无私。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5篇)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5篇)《致橡树》赏析1舒婷发表《致橡树》以后四年,又有《神女峰》面世。
《致橡树》通过“木棉”对“橡树”的倾诉,表现了对独立平等、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惜自身价值的爱情观念的呼唤。
而《神女峰》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爱情婚姻中“正统”道德的反思与批判。
诗歌由巫山神女峰触发的灵魂惊悸写起。
神女峰凝结着许多内涵不同的爱情故事,而这首诗主要取意于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峰》。
两赋写楚怀王梦中亲幸了巫山神女,神女便树立了永远忠贞于他的志节。
怀王死后,他的儿子襄王和宋玉游巫山,神女虽一度对宋玉萌生爱意,又被襄王苦苦追求,却终于理性战胜情欲,毅然表示要永远忠于怀王,不再与别人恋爱。
沿着这一逻辑,民间传说又补充了神女日夜凝望怀王,日久化为石柱,成了人们万世景仰的偶像等内容。
于是,神女峰便成了不嫁二男、贞节重于生命的文化标本。
诗歌一开始就展现的意向是;:船到神女峰前,游客们向石像挥舞起各色手帕,对这一偶像狂热的崇敬,表现出在传统道德的强大磁场中,人们思维习惯和感情趋项的顽固惯性,然而觉悟者还是有的,她收回挥舞的手臂,捂住眼睛搽拭泪水——她分明觉察了神女偶像的可悲性。
人们离去后,她继续苦苦思索:那么多女人总是通过苦守贞洁来追求一种道德价值的实现,她们热衷于把美丽的梦想安排在一条可怕道路的尽头。
她们的悲惨充斥着社会生活和神话故事,以致悲剧“代代相传”,被铸造成道德楷模,被铺设成文化传统。
多么可悲。
“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是困惑,更是质疑:那神女,那许多的妇女,本来有着鲜活的生命和正常的需求,怎么能甘心变成石头呢?她们为着一个没有价值的期待,错过许多俯拾即是、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机遇。
多么荒谬。
下文的“金光菊”和“女贞子”是巫峡中的常见植物,它们聚凑成迎船而来的“洪流”。
它们生机蓬勃,自由活泼,体现着生命属于自己,应由自己支配的哲理,启发人们抛弃那为“规范”而生活的旧的伦理枷锁。
最后两句,指出“神女”们为了一种道德虚荣,在寂寞痛苦中挣扎,甘做一个毫无意义的展览品,实在不值得,不如步入世俗生活,向心爱的人倾诉心声,宣泄委屈,这才是幸福。
致橡树原文解析
致橡树原文解析《致橡树》是现代文学家舒婷创作的一首诗歌,该诗共800字,现已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致橡树》的原文进行解析,即题目含义、诗歌主旨和诗歌形式等。
一、题目含义《致橡树》的题目很明显与“爱情”这一主题息息相关,但其关联的植物并非夫妻树、情人树或者爱情树,而是橡树。
橡树在中国文化和文艺中有着深厚的渊源,被赋予着高贵和坚强的象征意义,同时也象征着“恒久不变”与“坚贞不屈”的精神。
而舒婷把自己比作此树,凭借自己的坚韧和不屈精神,去感受、去体验那份悲壮的爱情。
二、诗歌主旨《致橡树》的主旨是爱情。
爱情,是人类始终无法逃避的话题,同时也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在诗歌中,舒婷通过对橡树的赞美和自比,赋予了自己以勇气和力量的象征,并把这种强大的精神落实到自己的感情世界当中,表现出了她独具匠心和超凡脱俗的爱情观。
此外,在《致橡树》中,舒婷还像是在回应那种长情稳健的爱情,这种爱情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被冲淡,反而会慢慢磨合出一份沉淀。
她认为,这种爱情就像一颗坚强的橡树,给人以信心和勇气,让人在坚定自己信念的同时,总是能够守护着自己的爱情。
三、诗歌形式第一、诗歌构思《致橡树》是一首铺陈的长诗,诗歌中没有分节的语言形式,通过长句、长行的铺陈式风格将思想深入而细致地表现出来。
此外,“橡树”在整首诗中贯穿始终,行文自然而得当。
第二、诗歌手法《致橡树》除了情感热烈外,还采用了夸张手法,用淋漓精致的写实手法,强化了爱情的凄婉和坚强。
全诗情感发泄奔放,朴素却满含真情,有着深刻的人性感悟,既表现了深瀚的人生感悟,又表现了一种个人的感情倾泻。
总之,《致橡树》以独特的诗歌形式展现了作者独一无二的人生观、爱情观和文学风格,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笔。
舒婷在《致橡树》中集中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将复杂的思想与感情昇华出优美的艺术呈现。
此篇作品,不仅堪称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也成功地把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以独特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舒婷《致橡树》诗歌赏析分析
舒婷《致橡树》诗歌赏析分析舒婷《致橡树》诗歌赏析分析《致橡树》是一首绝美的爱情诗,其作者舒婷是中国当代杰出的女诗人,她宣扬的且被人接受的对旧伦理、旧观点、旧婚姻的彻底否定也的确激励过整整一代人。
它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而深沉的爱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让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我如果爱你——/绝不象攀缘的冰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源泉,/终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
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停留在这种情意绵绵的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种作用仍然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
为了对方,自己应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这都是爱情中的至理。
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舒婷 致橡树
舒婷致橡树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经典的诗歌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深情向往和坚贞执着。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和赏析。
《致橡树》一诗,通过橡树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诚。
诗人以橡树为主题,将其作为爱情的象征,表达了自己在爱情中的坚贞和不变。
诗人用诗意的方式,将爱情浸润在橡树的形象中,使诗歌更加富有感情和生命力。
诗中的第一句:“我如果爱你——”,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态度和情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细腻地描绘了橡树的形象,把自己比作橡树,借助橡树对阳光的追求和依赖,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唯一信仰。
这样的比喻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浪漫情怀和感人之处。
诗中的“阳光下的橡树”,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阳光是橡树得以生长的重要条件,意味着爱情对于诗人而言是生命的源泉和支撑。
诗中的形象描写使得诗歌更加饱满和具有生命力,读者在阅读时会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对爱情的热情和追求。
整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用充满想象力的语言和形象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诗意表达。
在诗中,诗人将自己和橡树相比,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以及对爱情忠诚的态度。
橡树在洪亮的诗声中站立,象征着爱情的长久和坚固。
《致橡树》一诗凭借其深情的表达和形象的描写,成为了中国现代诗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爱情的赞颂和渴望,诗人激发了读者对爱情的热爱和思考,引领读者陶醉于爱情的甜蜜与美好之中。
以上是对舒婷的《致橡树》的解析和赏析。
这首诗以橡树为象征,描绘了诗人对爱情的向往和坚守,用诗意的方式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
诗歌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形象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舒婷最经典的爱情诗《致橡树》原诗及赏析
舒婷最经典的爱情诗《致橡树》原诗及赏析舒婷《致橡树》【原诗赏析】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枝炫耀⾃⼰;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像险峰,增加你的⾼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光。
甚⾄春⾬。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株⽊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
每⼀阵风吹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但没有⼈,听懂我们的⾔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像⼑、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像英勇的⽕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终⾝相依。
这才是伟⼤的爱情,坚贞就在这⾥: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下的⼟地。
【作者简介】舒婷,别名龚佩瑜,福建泉州⼈。
中学毕业后,到上杭县农村劳动。
1971年开始诗歌创作,1972年调到厦门进⼊⼯⼚、做过泥⽔⼯、浆沙场、挡车⼯、统计员、焊锡⼯等。
1979年发表处⼥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引起注⽬,获1970—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优秀新诗奖。
1980年调到福建省⽂联从事专业创作。
【经典赏析】朦胧诗产⽣于七⼗年代末、⼋⼗年代初,⼀改新诗''明⽩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
它强调诗⼈的⾃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喻、错觉、幻觉等⼿法,变诗的单⼀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诗蒙上了⼀层朦胧的⾊彩,给⼈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代表诗⼈有北岛、舒婷、顾城等。
《致橡树》是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爱情诗,诗⼈运⽤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在中国新诗⼋⼗年的发展史上,也许再没有其它任何⼀⾸爱情诗⽐它更优秀。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创作于⼀九七七年三⽉,是⽂⾰后最早的爱情诗。
语⾔和意象鲜活感⼈,所歌唱的那种不卑不亢⾄纯⾄美的爱情,可谓理想境界,具有很强的感染⼒,曾令⽆数的年轻⼈向往和憧憬。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彩;语⾔精美,具有鲜明的个⼈风格。
中国当代诗《致橡树》(舒婷)赏析
中国当代诗《致橡树》(舒婷)赏析本文是关于中国当代诗《致橡树》(舒婷)赏析,感谢您的阅读!中国当代诗《致橡树》(舒婷)赏析《致橡树》赏析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诗人表达的爱情观与传统的爱情观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作为爱的双方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尤其作为女性更应强调自身的尊严与价值,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这其实是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所发出的呐喊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真正的爱情应该热爱双方的人品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妩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诗歌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诗歌中有肯定与否定,对偶与排比,长短句的交错使用,使语言灵活多变有两行相对,隔行相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使诗歌错落有致,显出对称美同时也使诗歌的语言凝练鲜明优美和谐自然富有节奏感诗歌的形式美恰好与内质美相结合,使致橡树闪烁着迷人的艺术光彩。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诗歌中的“橡树”可以被理解为女性的化身。
舒婷将自己比作一棵橡树,表现了女性坚强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意志。
在古代的中国社会里,女性总是被要求顺从、温顺,而橡树却是顽强的象征。
通过这个比喻,舒婷试图表达出女性在压迫和困境面前的顽强和坚韧。
在诗中,“橡树”承载了女性的情感、愿望和坚守,表现了女性对自我的坚守和对爱情的执着。
在诗歌中可以感受到舒婷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舒婷多次提到“我”,表现了女性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主张。
在古代封建社会,女性的自我意识往往被压抑,而舒婷通过诗歌表达了她对自我独立和自我认同的追求。
她希望能够像橡树一样,在爱情中保持独立和坚韧,不被外界影响,不流于软弱和顺从。
这种对自我的坚守和对爱情的追求,展现了她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追求。
诗歌中还体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矛盾和挣扎。
舒婷在诗中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爱情的质疑。
她渴望拥有一份真挚的爱情,但又对爱情的现实感到失望和疑虑。
这种矛盾的情感体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挣扎和无奈。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往往被要求要顺从男性、要为男性牺牲,而舒婷在诗中对这种观念提出了怀疑和反抗。
她希望能够维护自己的尊严和独立,不被束缚和压迫。
这种对爱情的矛盾和挣扎,体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困境和无奈,也展现了女性对爱情和自我的思考和追求。
舒婷在《致橡树》中表现出对命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
橡树是一种顽强的树种,能够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舒婷通过将自己比作橡树,表达了她对命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女性的命运往往受到了很多的束缚和限制,而舒婷希望能够像橡树一样,顽强地生长和奋力前行。
她希望能够摆脱命运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独立。
这种对命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体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对自由和公平的追求,也表达了女性对命运的坚定和勇敢。
舒婷的《致橡树》通过橡树的比喻,表达了女性的坚韧和顽强,展现了女性对自我的坚守和对爱情的追求,体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矛盾和挣扎,同时也表达了女性对命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追求。
舒婷《致橡树》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及赏析《致橡树》是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运用了橡树作为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下面来一起赏析一下这首诗。
首先是全诗的整体结构。
这首诗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出发、中途、到达。
每一个部分都有两个节奏一样的短句,整首诗形成了交互呼应的韵律效果。
这样的结构可以让读者通过韵律把握全诗的情感走向。
然后我们来分析一下每一部分的意境和情感:出发:橡树还没开花,诗人就已经要向它示爱了。
诗中的“千万条,你就是其中一条”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信仰和决心。
这一部分的情感是被爱情驱动的冲动和憧憬。
中途:诗人在中途遇到了挫折,橡树并没有像诗人想象的那样温顺,而是强而有力地扭曲向天。
这让诗人意识到了爱情的复杂和艰难,但她仍然选择坚持。
这一部分的情感是艰难却又执着的爱情。
到达:在经历了一路的坎坷后,诗人终于到达了橡树的身边。
诗中的“这一生至少要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无私和奉献。
这一部分的情感是无私奉献和深沉感动的爱情。
最后是全诗的主旨和价值。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积极态度和不懈追求,即使道路曲折、艰难,但诗人仍然选择坚持,并将这份爱抒发到一棵橡树上。
这种关于爱情的信仰和执着,启示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勇敢追求自己所爱,无论遇到多少挫折都不要放弃。
总之,《致橡树》是一首以橡树为比喻的爱情诗,凝结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不懈追求。
通过整首诗整齐清晰的结构和精准的语言,诗人让读者透彻感受到了她对爱情的热情和信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婷《致橡树》赏析
【原诗】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
我们都相互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赏析】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
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等。
《致橡树》是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爱情诗,诗人运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在中国新诗八十年的发展史上,也许再没有其它任何一首爱情诗比它更优秀。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创作于一九七七年三月,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
语言和意象鲜活感人,所歌唱的那种不卑不亢至纯至美的爱情,可谓理想境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曾令无数的年轻人向往和憧憬。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
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
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
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
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
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
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言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
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
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
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
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