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步态分类和原因
动物行走学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和步态
![动物行走学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和步态](https://img.taocdn.com/s3/m/f92ae066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06.png)
动物行走学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和步态动物的行走方式和步态是其生物学特征之一,不同的动物根据其体型、生活习性以及环境的适应性,进化出了各具特色的行走方式和步态。
通过对动物行走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和生存策略。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常见动物的运动方式和步态。
1. 四足动物四足动物是指以四只脚行走的动物,如狗、猫、大象等。
它们的步态较为简单,一般以爬行、跑步为主要运动方式。
四足动物的步态可以分为步行、奔跑和匍匐。
(1)步行:在步行过程中,四足动物的四只脚依次着地,形成一个稳定的支撑面。
它们的步幅相对较小,节奏较慢,动作相对平稳,适用于较为平缓的地形。
(2)奔跑:四足动物奔跑时,前后肢齐步交替着地。
动作相对迅速,速度较快。
奔跑是四足动物狩猎、逃避危险或追逐同类的常见方式。
(3)匍匐:一些四足动物在狭窄的空间下会选择匍匐行走,比如猫头鹰、蛇等。
匍匐时,它们的腹部与地面接触,通过身体的蠕动来前进。
2. 两足动物两足动物是指以两只后脚行走的动物,如鸟类、人类等。
它们的步态复杂多样,具有较高的运动灵活性。
(1)直立行走:人类是典型的两足动物,我们通过双腿的支撑来维持身体的平衡,交替迈步来行走。
直立行走使得人类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自由行动。
(2)飞行:鸟类是两足动物中唯一具有飞行能力的群体。
它们的步态在地面行走和空中飞行之间切换,通过翅膀的扇动产生提升力,实现飞行的目的。
3. 多足动物多足动物是指以多只脚进行行走的动物,如蜈蚣、蝎子等。
它们的步态独特,能够适应复杂的生存环境。
(1)多足齐步:多足动物中的蜈蚣、蜘蛛等通过多只脚齐步行进。
它们的步幅较小,但由于脚的数量较多,整体行进速度相对较快。
(2)剪步:剪步是指多足动物中部分昆虫(如蚂蚁)采用的行走方式。
剪步时,它们的前后腿齐步迈出,形成有规律的行动。
通过对动物行走方式和步态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动物的生态习性和适应能力。
同时,对于工程技术领域和生物仿生学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姿势、步态及行走
![姿势、步态及行走](https://img.taocdn.com/s3/m/43754923f90f76c660371a74.png)
• 其他:
维持立位姿势机制:
1. 正常的脊柱生理弯曲:颈椎,腰 椎前凸,胸椎,骶椎后凸
2. 抗重力肌的活动及平衡被破坏时 将重心移动还原的机制
3. 胸腹腔内压从前方支撑体重
4. 平衡的保持:牵张反射,交互伸 张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紧张 性颈反射等各种反射的调节作用
患侧在上,患侧下肢伸展的诱发, 健侧下肢屈曲时加抵抗
立位诱发步行范型
1正常的步行有骨盆的活动: 上下, 左右. 水平回旋,侧方回旋. 前倾,后倾.
2开始缓慢诱导,4—5步后, 以正常速度进行 3根据患者的状况可使用拐 和支具 4立位不稳定时可在平衡杠 内练习,逐步过渡到杠外
偏瘫步行前的准备训练
1慢的踏步
Hale Waihona Puke 从正面观察:• 垂线通过的标定点: 枕骨粗隆
脊柱棘突
臀裂
双膝关节中心线
双踝关节内侧中心
从后方观察 :
头 肩 肩胛骨
髋 胸椎、腰 椎 臀沟 下肢 踝 脚
倾斜、旋转,朝向哪一侧 双肩水平相等?哪侧高 肩内侧缘平行?下角水平相等,有 无“翼状肩” 双髋水平?髂后上嵴在同一平面 棘突竖直?有无侧弯
皱纹相等 竖直?有无内翻膝、外翻膝 跟腱竖直 平行?脚趾稍外展
• 训练要点: 双侧全足着地 保持对线关系 膝关节稍屈曲
• 注意事项 防止疲劳 防止膝反张
重心的左右移动训练
• 可在平衡杠内练习,在治疗师的介助下, 向支撑侧移动。 非支撑侧抬腿,治疗师选择适度的移动量
• 注意要点: 移动量不要过大,不是肌肉的控制 防止头部和躯干侧屈 运动开始部位是骨盆,标志点是大转子
步幅的大小 头的位置 上肢摆动 肩的位置 骨盆的位置(有无回旋) 髋关节 膝关节(反张) 踝关节
步态分析原因和分类
![步态分析原因和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4ed0963ddd3383c4ba4cd243.png)
1:关节活动受限(包括关节挛缩) 2:活动或承重时疼痛 3: 肌肉软弱 4:感觉障碍 5:协调运动丧失 6:截肢
5:臀中肌无力步态:髋外展肌无力。支撑相对躯干向 患侧侧弯,两侧髋外展肌损伤时,步行左右摇摆成鸭 步。
按局部异常形态分
1、足内翻:常合并足下垂和足趾卷屈。多行
时前外侧部触地,重力主要由第五跖骨基地部承 担,常伴有疼痛,在支撑相,导致踝关节不稳影
响全身平衡。
2、足外翻:儿童或年轻患者多见(例如脑
瘫)。表现为步行时足向外侧倾斜,支撑相足内 侧触地,重心主要落在踝前内侧,可有足趾屈曲
跖趾关节疼痛。
6、膝僵直:膝僵直常见于运动神经元病变患
者踝关节跖屈或髋关节屈曲畸形患者。固定膝关 节支具和假肢也可导致同样的步态。
8、膝过伸 9、膝屈曲 10、髋过屈 11、髋内收(剪刀步态) 12、髋屈曲不足:屈髋肌无力或伸髋肌痉
挛/挛缩可造成髋关节屈曲不足。
13、单纯肌无力
(1)臀大肌步态 (2)臀中肌步态 (3)屈髋肌无力步态 (4)股四头肌无力步态 (5)踝背屈肌无力步态 (6)腓肠肌/比目鱼肌无力步态
九、肌无力步态
1:胫前肌步态:胫前肌无力时足下垂、为防止足拖地 而出现跨阈步态
2:小腿三头肌无力步态:支撑后期患侧髋下垂、身体 向前推进减慢
3:股四头肌无力步态:患腿支撑相对不能维持稳定的 伸膝,躯干前倾,膝关节别动伸直,呈现膝反张。如 同时有伸髋肌无力,侧患者须俯身用手按压大腿,使 膝伸直。
4:臀大肌无力步态:伸髋无力时,躯干用力后仰,形 成仰胸凸肚的步态
七种异常步态预示疾病
![七种异常步态预示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f087994df5335a8102d220d6.png)
七种异常步态预示疾病>大家平时有没有注意过自己的走路姿势呢?有人肯定会疑问为什么要注意这个呢?因为走路的姿势能够看出你有哪些疾病哦,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通俗地讲,人的下肢有3个关节,即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
这3个关节的中心应在一条直线上,一旦这些关节出现问题,原有的步态就会发生变化。
有些典型的异常步态对某些特定疾病有提示意义,通过望诊即可作出诊断。
步态间歇性跛行是指患者从开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后,出现单侧或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甚至跛行,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很快缓解或消失,病人仍能继续行走。
但再行走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则重复出现。
大部分人误以为这一表现是下肢或关节出了差错,其实这是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高抬腿步态走动时患腿高抬、患足下垂、小跨步跛行,如同跨越门槛之状,又称跨越步态。
其主要是因为患者小腿伸肌瘫痪,足不能背伸而成下垂状态,为避免走路时足尖蹭地而有意识将腿抬高所致。
此步态多见于坐骨神经、腓总神经麻痹或外伤等,肾虚患者要小心。
摇摆步态走路时患者躯干两侧摇摆,使对侧骨盆抬高,来带动下肢提足前进。
所以每往前走一步,躯干都要向对侧摆动一下,看上去好像鸭子在行走,又称鸭步。
这种步态常见于小儿先天性髋关节双侧脱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严重的“O”形腿,以及臀上神经损害者。
足跟步态迈步时以足跟着地,步态不稳,表现为躯体轻轻左右晃动,足背伸、足弓高。
此步态可见于胫神经麻痹、跟腱断裂、遗传性共济失调等病症。
画圈步态走动时表现为患腿膝强直僵硬,足轻度内旋及下垂,足趾下钩。
起步时,先向健侧转身,将患侧骨盆抬高以提起患肢,再以患侧髋关节为轴心,直腿蹭地并向外侧画一半圆前进一步。
由于此步态多见于下肢痉挛性偏瘫者,所以又称偏瘫步态。
拖腿性跛行行走时,健腿在前,患腿拖后,患肢前足着地,足跟提起表现为拖腿蹭地跛行。
本病可见于儿童急性髋关节扭伤、早期髋关节结核或髋关节骨膜炎等。
保护性跛行走路时患侧足刚一点地,则健侧足就赶快起步前移;健足触地时间长,患足点地时间短;患腿迈步小,健腿跨步大;患腿负重小,健腿负重大。
异常步态的种类和原因
![异常步态的种类和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8661d26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33.png)
异常步态的种类和原因
异常步态的种类和原因如下:
1. 肌无力步态:由于肌肉无力,步态不协调,以缓慢、笨拙、不稳定的步态为主。
常见原因有神经性疾病、肌肉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等。
2. 痉挛步态:由于肌肉痉挛,步态不流畅,以僵硬、不协调的步态为主。
常见原因有中风、脊髓病变和肌肉疾病等。
3. 瘤步态:由于脚底或鞋底有异物,阻碍步态,以瘤步为主。
通常是一种暂时性的异常步态,解决方法是去除异物。
4. 偏瘫步态:由于中风、脑外伤等导致下肢瘫痪,以草率、跛行的步态为主。
5. 蹒跚步态:由于视觉障碍、平衡障碍、肌肉骨骼疾病等原因,步态不稳,以缓慢、踉跄的步态为主。
6. 异位步态:由于肌肉或骨骼异常或不正常使用等原因,步态异常。
例如,髋关节骨折、膝关节置换术、截肢等。
7. 足下垂步态:由于神经损伤,足部下垂,步态不稳,行走时需要抬高脚步,以特殊的步态为主。
常见的异常步态
![常见的异常步态](https://img.taocdn.com/s3/m/b27a372c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fb.png)
常见的异常步态作者:葛杰,运动康复治疗师,从事运动损伤,骨关节与脊柱损伤及术后康复16年。
01年赴荷兰研修运动疗法及健康管理。
曾为多位奥运选手制定康复计划并实施治疗常见的异常步态,听着有点儿绕口,其实标准得题目应该是常见的常见的病理步态:按异常步态的病理及表现,可分以下各类:(1)短腿步态如一腿缩短超过3.5cm时,患腿支撑时可见同侧骨盆及肩下沉,故又称斜肩步,摆动时则有代偿性足下垂。
(2)关节强直步态下肢各关节挛缩强直时步态随之改变,关节挛缩于畸形姿位时改变更著。
如髋关节屈曲挛缩时引起代偿性骨盆前倾,腰椎过伸,步幅缩短,膝屈曲挛缩30°以上时可出现短腿步态。
膝伸直挛缩时,摆动时可见下肢外展或同侧骨盆上提出,以防止足趾拖地。
踝跖屈挛缩时足跟不能着地,摆动时以增加髋及膝屈曲度来代偿,状如跨槛,故称跨槛步。
此时患肢支撑期常有膝过度伸直,可引起膝反曲。
(3)关节不稳步态如先天性髋脱位时步行时左右摇晃如鸭步。
(4)疼痛步态当各种原因引起患难与共肢负重时疼痛时,患者尽量缩短患肢的支撑期,使对侧摆动腿呈跳跃式快速前进,步幅缩短,又称短促步。
(5)肌肉软弱步态①胫前肌步态:胫前肌无力时足下垂,摆动期用增加髋及膝屈曲度以防足趾拖地,形成跨槛步。
②小腿三头肌软弱时支撑后期忠髋下垂,身体向前推进减慢。
③股四头肌步态:在患腿支撑期不能主动维持稳定的伸膝,故患者使身体前倾,让重力线在膝前方通过,从而使膝被动伸直,此时髋微屈可加强臀肌及股后肌群的张力,使股骨下端后摆,帮助被动伸膝。
在支撑早期利用膝的持续过伸作为一种代偿性稳定机制常导致膝反曲。
如同时有伸髋肌无力,则患者常须俯身用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
④臀大肌步态:伸髋肌软弱时,患者常使躯干用力后仰,使重力线通过髋关节后方以维持被动伸髋,并控制躯干的惯性向前运动。
形成仰胸凸肚的姿态。
⑤臀中肌步态:髋外展肌软弱时不能维持髋的侧向稳定,故患者在支撑期使上体向患侧变,使重力线在髋关节外侧通过,以便依靠内收肌来维持稳定,同时防止对侧髋部下沉并带动对侧下肢提起及摆动。
四足机器人步态分类
![四足机器人步态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46d560f0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a2.png)
四足机器人步态分类
四足机器人的步态分类通常有以下几种:
1. 走行步态(Trotting):四足机器人的前后腿交替移动,类似于马匹的跑步方式。
这种步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速度。
2. 跳跃步态(Bounding):四足机器人通过同时腾空两只相对的腿来前进。
这种步态可以使机器人快速移动,并且具有较好的适应不平地形的能力。
3. 跑步步态(Galloping):四足机器人的前后腿交替移动,但在某些阶段会同时腾空两只相对的腿。
这种步态适用于高速奔跑,但在稳定性上稍逊于走行步态。
4. 攀爬步态(Climbing):四足机器人使用四只腿同时爬行,适用于攀爬垂直或倾斜的表面。
这种步态通常需要机器人具备较强的抓握能力。
以上仅是四足机器人步态分类的一些常见示例,实际上还存在其他更多的步态。
不同的步态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步态可以使机器人在特定环境中更加高效和稳定地移动。
十四种常见异常步态特点
![十四种常见异常步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2cf0c00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4a.png)
十四种常见异常步态特点1. 摆动步态(摆尾步态):孤独行走时,无明显的因此目的的摆动(摇摆)躯干和尾巴,不规则的右和左脚的步态,无节奏。
2. 迟缓步态:走路时,步伐慢,腿拖着,脚步无力。
3. 踌蹰步态:步态缓慢,脚步起伏跳动,头和肩摆动,以及腹部、腿、脚踩在地上。
4. 瘫蹲步态:步态缓慢,双膝下伏,头颈部前倾,前肢侧向放置,蹬腿时只有膝盖处时弯曲。
5. 蹬跷步态:走路时,躯干肩膀摇摆不定,步态急促,脚步下蹬跷,尖端碰地犹如拔腿状。
6. 飞步步态:走路时,两腿猛然加快,一步高达一米左右,后脚一落地下一瞬即跃至前脚之上踩地的位置,腿脚上下来回交替,无节奏。
7. 翻滚步态:走路时,整个躯体翻转滚动,上半躯体不断左右晃动,双腿交替穿越,整体躯体常有不规则抖动与摆动。
8. 踢跟步态:走路时,前跟肌肉发力,跺脚踢跟,脚尖有时离地行走。
9. 支撑步态:走路时,躯体成直线形,双腿明显分开,右腿朝前,左腿朝后,前后腿似乎用压力支撑躯体,很难施加步态响应。
10. 拐转步态:走路时,转弯无力,行进中明显迟缓,没有自然的步态节奏,腿部反应差,调整拐转方向时,腿运动不协调,易产生紊乱,步伐变得迟钝缓慢。
11. 双足叠步态:步态有节奏,两脚落地频繁,常常双足叠步,连同右足再紧接着落另一脚,就像如同一双滑雪板的步态。
12. 快步行走:走路时,双脚如闪电般气势汹汹,步伐快,脚踩地短而竭力把脚离开地面,双手前后摆动,及时向远处行走。
13. 快跑步态:步态平稳,双脚迅速跳动,脚尖一直处于离地状态,落地时不发出声响,腿部交替重心出现前移。
14. 旋转步态:走路时,四肢和腹部被不断的转动,双腿反复绕着一个中心旋转,同一块地面长时间被踩踏,双腿前后摆动,头佝偻,双臂橫空。
步态分析评定与常见异常步态
![步态分析评定与常见异常步态](https://img.taocdn.com/s3/m/6e96fb2df61fb7360a4c652f.png)
Color
Dark Gray
2
3
4
Light Gray Cyan Yellow
5 Magenta
6 = highest Red
参数输出
See the next two slides for parameter definitions
临床应用:足托
Heel
Toe
左足
Heel
Toe
未穿戴足托
High Pressure/Less Control
肌无力步态:股四头肌无力
原因
– 伸膝肌无力
表现
– 患腿在支撑期不能保持伸膝稳定 – 上身前倾,重力线通过膝关节的前方,使膝被动伸直 – 有时,病人通过稍屈髋来加强臀肌及股后肌群的张力,
使股骨下端后摆,帮助被动伸膝 – 如果同时合并伸髋肌无力,病人则需要俯身向前,用
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
肌无力步态:胫前肌无力
原因
– 踝背伸肌无力
表现
– 足下垂 – 摆动期增加屈髋和屈膝
Amigo分期,RLA)
分为5个期
– 最初接触/足跟着地 (initial contact) – 负重反应 (loading response) – 站立中期 (mid-stance) – 站立末期 (terminal stance) – 摆动前期 (pre-swing)
步态周期:摆动相
从足尖离地到足跟着地,足部 离开支撑面的时间,约占步态 周期的40%
内容提要
概述 步态及步态周期的概念 正常步态特征及参数 临床步态分析的目的及方法 临床常见异常步态的原因及表现
步行的价值
步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伴随着发育过程 不断实践而习得的一种能力,是人类与其 它动物区别的关键特征之一
常见异常步态
![常见异常步态](https://img.taocdn.com/s3/m/3357af0ddaef5ef7bb0d3c46.png)
常见异常步态2007-5-27 21:51 作者:任我游911 详情: 查看论坛本文已有9位网友阅读网友评论 0 条(一)分类1、支撑相障碍下肢支撑相的活动属于闭链运动,足、踝、膝、髋、骨盆、躯干、上肢、颈、头均参与步行姿势。
闭链系统的任何改变都将引起整个运动链的改变,远端承重轴(踝关节)对整体姿态的影响最大。
(1)支撑面异常足内翻、足外翻、单纯踝内翻和踝内翻伴足内翻、单纯踝外翻和踝外翻伴足外翻、足趾屈曲、拇趾背伸。
(2)肢体不稳由于肌力障碍或关节畸形导致支撑相踝过分背屈、膝关节屈曲或过伸、膝内翻或外翻、髋关节内收或屈曲,致使肢体不稳。
(3)躯干不稳一般为髋、膝、踝关节异常导致的代偿性改变。
2、摆动相障碍摆动相属于开链运动,各关节可以有相对孤立的姿势改变,但是往往引起对侧支撑相下肢姿态发生代偿性改变;近端轴(髋关节)的影响最大。
(1)肢体廓清障碍垂足、膝僵硬、髋关节屈曲受限、髋关节内收受限。
(2)肢体行进障碍膝僵硬、髋关节屈曲受限或对侧髋关节后伸受限、髋关节内收。
(二)常见异常步态异常步态可以孤立存在,也可以组合存在,构成复杂的临床现象。
1、足内翻是最常见的病理步态,多见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患者,常合并足下垂和足趾卷屈。
步行时足触地部位主要是足前外侧缘,特别是第五蹠骨基底部,常有承重部位疼痛,导致踝关节不稳,进而影响全身平衡。
支撑相早期和中期由于踝背屈障碍,导致胫骨前向移动受限,从而促使支撑相末期膝关节过伸,以代偿胫骨前移不足。
由于膝关节过伸,足蹬离力降低,使关节做功显著下降。
此外髋关节也可发生代偿性屈曲。
患肢摆动相地面廓清能力降低。
步态障碍患者纠正足内翻往往是改善步态的第一要素。
与足内翻畸形相关的肌肉包括:胫前肌、胫后肌、趾长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拇长伸肌和腓骨长肌。
其中胫前肌、胫后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过分活跃较常见,拇长伸肌过度活动也有关联。
2、足外翻骨骼发育尚未成熟的儿童或年轻患者多见(例如脑瘫),表现为步行时足向外侧倾斜,支撑相足内侧触地,可有足趾屈曲畸形。
常见步态分类和原因
![常见步态分类和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07fd2052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23.png)
常见步态分类和原因
步态分类是指根据人们在行走时的步态特征进行分类。
常见的步
态分类包括以下几种:
1. 正常步态:正常步态是指身体姿势自然,步幅平稳,步频恰当,双脚相互配合协调的行走方式。
正常步态的原因是身体各部位协
同完成行走功能,神经肌肉系统处于良好状态。
2. 瘸子步态:瘸子步态是指行走时出现明显的不对称性,通常
是由于单侧下肢麻木、缺血、缩短、骨折等因素引起的。
瘸子步态的
原因是因为下肢某些部位的功能异常,导致步伐出现不对称。
3. 跌跌撞撞步态:跌跌撞撞步态是指行走时姿势不稳定,容易
失衡跌倒,通常是由于神经系统疾病、酗酒等因素导致的。
跌跌撞撞
步态的原因是神经肌肉系统的控制能力受到损伤,无法精确控制身体
姿势。
4. 足拖行走:足拖步态是指行走时足部拉扯或拖曳地面,通常
是由于肌肉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因素引起的。
足拖步态的原因是因
为足部某些肌肉或神经功能异常,导致足部无法提起或者保持正常踩地。
5. 提脚高步态:提脚高步态是指行走时提脚高度远高于正常状态,通常是由于神经系统疾病、肌肉萎缩等因素引起的。
提脚高步态
的原因是肌肉失去了正常运动的调节和协调能力,导致提脚动作异常。
超详细步态分析(收藏)
![超详细步态分析(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bbaffc1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e2.png)
超详细步态分析(收藏)步态是步行的行为特征。
步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与其它动物区别的关键特征之一。
正常步行并不需要思考,然而步行的控制十分复杂,包括中枢命令、身体平衡和协调控制,涉及足、踝、膝、髋、躯干、颈、肩、臂的肌肉和关节协同运动。
任何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影响步态,而某些异常也有可能被代偿或掩盖。
临床步态分析旨在通过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手段,揭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从而协助康复评估和治疗,也有助于协助临床诊断、疗效评估、机理研究等。
近10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步态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极大地推动了步态分析的发展和临床应用。
stance phase=支撑相;swing phase=摆动相C支撑中期;D脚跟离地=支撑末期E蹬离期;F摆动中期;G摆动末期gait cycle 步行周期;正常步态基本概念1、步行的基本功能从某一地方安全、有效地移动到另一地方。
2、自然步态的要点(1) 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
(2) 上身姿势稳定。
(3) 最佳能量消耗。
3、自然步态的生物力学因素(1) 具备控制肢体前向运动的肌力或机械能。
(2) 可以在足触地时有效地吸收机械能,以减小撞击,并控制身体的前向进程。
(3) 支撑相有合理的肌力及髋膝踝角度(重力方向),以及充分的支撑面(足的位置)。
(4) 摆动相有足够的推进力、充分的下肢地面廓清和合理的足触地姿势控制。
步态周期1、支撑相足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相,占步态周期的60%,包括:(1)早期(early stance):包括首次触地和承重反应,正常步速时大约为步态周期的10%~12%。
首次触地是指足跟接触地面的瞬间,使下肢前向运动减速,落实足在支撑相的位置。
下肢承重能力降低时可以通过减慢步速,减少肢体首次触地负荷。
缓慢步态的GRF等于体重。
(2)中期(mid stance):支撑足全部着地,对侧足处于摆动相,是唯一单足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正常步速时大约为步态周期的38%~40%。
临床中常见的异常步态
![临床中常见的异常步态](https://img.taocdn.com/s3/m/42958c1c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7a.png)
临床中常见的异常步态
1. 引言
简要介绍步态的重要性,及异常步态的临床意义。
2. 异常步态的分类
列出常见的异常步态类型,如痉挛步态、踌躇步态、失用步态、帕金森步态等。
3. 各类异常步态的表现
详细描述每种异常步态的特征,包括步幅、步频、步态姿态、身体重心位置等方面的变化。
4. 异常步态产生的原因
分析导致不同异常步态的潜在生理和病理因素,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疾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5. 临床诊断
介绍诊断异常步态的方法,包括详细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6. 治疗方法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异常步态,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措施,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辅助器具使用等。
7. 并发症及预防
说明异常步态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如跌倒风险增加、活动能力下降等,并介绍相应的预防措施。
8. 小结
总结异常步态评估和管理的重要性,展望未来在此领域的研究方向。
常见异常步态的分析与训练
![常见异常步态的分析与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ad7b1eed77232f60ddcca1ca.png)
正常步态中关节和肌肉的活动
(一)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 人在步行时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身体各部位要尽量维持正常活动范
围的运动,减少身体的重心移动。 1.骨盆 骨盆移动可以被认为是重心的移动。正常成人在步行时身体
重心的位置在骨盆的正中线上,从下方起男性约为身高的55%,女性 约为50%的高度。步行时重心的上下移动为正弦曲线,在一个步行周 期中出现两次,其振幅约4.5cm,最高点是支撑中期,最低点是足跟 着地;骨盆的侧方移动也是正弦曲线,在一个步行周期内左、右各出 现一次,其振幅约3cm,最大移动度是在左、右足处于支撑中期时出 现的,在双足支撑期重心位于左右中间。
上肢与下肢 上肢摆动方向与下肢相反,才可以达到维持 身体平衡,减少转动。
肩关节 自由摆动约30 °(屈曲约6°,后伸约24°)。
(二)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步行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下肢及躯干的肌肉作用,在一个步行 周期中,肌肉活动具有保持平衡、吸收震荡、加速、减速和 推动肢体运动的功能。
1.竖脊肌(erector spinae) 为背部深层肌,纵列于脊柱 两侧,下起骶骨、髂骨,上止椎骨、肋骨、枕骨,作用为使 脊柱后伸、头后仰和维持人体于直立姿势。在步行周期站立 相初期和末期,竖脊肌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正 直。
(二)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5.缝匠肌(sartorius) 是全身最长的肌,起于髂前上棘, 经大腿的前面,斜向下内,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面,作用为屈 髋和屈膝关节,并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在支撑相末期和摆动 相初期,作用为屈膝、屈髋,在摆动相末期和支撑相初期,使 膝关节旋内。
6.腘绳肌(hamstring) 包括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均起于坐骨结节,跨越髋、膝两个关节,分别止于腓骨头和胫 骨粗隆内下方、胫骨内侧髁,作用为伸髋屈膝。主要收缩活动 始于摆动相末期,足跟着地时达到活动高峰并持续到支撑相。 在摆动相末期,作为屈膝肌,腘绳肌离心性收缩使小腿向前的 摆动减速,以配合臀大肌收缩活动(使大腿向前摆动减速), 为足跟着地做准备。足跟着地时及着地后,腘绳肌又作为伸髋 肌,协助臀大肌伸髋,同时通过稳定骨盆,防止躯干前倾。
步态的分类
![步态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46610088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4d.png)
步态的分类
- 痉挛性步态:由于肌肉紧张或痉挛,导致患者行走时步态僵硬、不自然,常伴有肌肉震颤。
- 共济失调步态:由于小脑或其连接结构受损,导致患者行走时步态不稳定,摇晃不稳,犹如醉酒。
- 慌张步态:表现为迈步时犹豫不决,启动慢,但一旦迈步就会快速向前冲,难以止步。
- 跨阈步态:表现为患者在行走时,一只脚抬得过高,而另一只脚则没有完全落地,导致步伐过大。
- 鸭步:表现为患者行走时两腿分开,像鸭子一样摇摇摆摆。
- 拖曳步态:表现为患者行走时,一只脚似乎被拖着向前,步态缓慢。
- 剪刀步态:表现为患者行走时,双腿交叉,犹如剪刀状。
- 偏瘫步态:表现为患者在患侧下肢行走时,患侧上肢向身体侧方摆动,而健侧下肢则向外侧甩出,形成一种特殊的步态。
不同的步态可能由不同的身体状况或疾病引起,因此了解和观察步态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如果你对自己或他人的步态感到担忧,建议咨询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步态辨病法
![步态辨病法](https://img.taocdn.com/s3/m/9a48f435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81.png)
步态辨病法
步态辨病法
①剪刀步态:步幅小而慢,双腿僵直,两脚向内交叉,两膝靠近,呈剪刀状。
常见于脑性瘫痪、家族性痉挛性截瘫等双侧脑和脊髓病变。
②醉汉样步态:行走不稳、摇摆不定如醉状,抬脚缓慢,落地重如跺脚,常见小脑炎症等小脑病变。
③跨越步态:行走时为避免足趾撞击地面而抬脚很高,常见于腓总神经麻痹。
④鸭行步态:如鸭行,挺胸凸肚,臀部左右摇摆,常见于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
⑤偏瘫步态:患侧上肢屈曲,摆动消失,下肢僵直,脚向外甩,呈划圆弧状,常见于脑血栓、脑出血等中风后遗症。
⑥震颤麻痹步态:步行开始较慢,逐渐加快,呈小碎步,步态显得慌慌张张,常见于震颤麻痹综合征。
步态分析--常见病理步态的原因及表现
![步态分析--常见病理步态的原因及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e0e7bc2a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2d.png)
步态分析--常见病理步态的原因及表现步态分析--常见病理步态的原因及表现一、疼痛特征:患侧下肢站立相时间缩短,跨步长缩短,步速下降。
1. 髋关节疼痛:患侧肩关节下降、对侧肩关节抬高、躯干向对侧过度倾斜等代偿动作使身体重心越过疼痛关节以减少对关节面的的机械性压力以减轻疼痛。
2. 膝关节疼痛:膝关节轻度屈曲,可降低关节囊的张力,足尖着地代替足跟着地。
3. 足前部疼痛:踝关节跖屈减少,足趾离地动作消失。
4. 踝关节或足后部疼痛:首次着地时,足跟着地消失,以足尖或足的内、外侧代替。
二、肌无力(一)臀大肌无力1. 臀大肌作用:伸髋及脊柱稳定肌(在足触地时防止身体重心过分向前而摔倒。
)2. 肌力下降时表现:躯干在整个站立相始终保持后倾,双侧肩关节后撤,从而形成挺胸凸腹的臀大肌步态。
3. 机理:臀大肌肌力减弱时,其作用改由棘旁肌代偿,导致在足跟着地后,为了防止摔倒,棘旁肌收缩将髋关节向后拽,使身体的重力线落在髋关节的后方而将髋关节锁定于伸展位。
4. 代偿:单纯的臀大肌肌力减弱可由腘绳肌收缩代偿而使步态接近于正常。
临床上,如果S1神经根受损,则腘绳肌和臀大肌同时受损。
(二)臀中肌无力1. 臀中肌作用:髋关节外展,起到稳定、支持骨盆的作用。
2. 肌力下降时表现:一侧:Trendelenberg步态,即患侧处于站立相时,健侧骨盆下降,患侧骨盆向侧方突出,躯干向患侧代偿性倾斜,患侧肩关节下掣,髋、膝屈曲增加,踝关节背屈增加。
双侧:上下左右摇摆,故称鸭步。
(三)髋关节屈肌无力屈髋肌是摆动相主要的加速肌,其肌力降低造成摆动相肢体行进缺乏动力,只有通过躯干在支撑相末期向后,摆动相早期突然向前摆动来进行代偿,患侧步长明显缩短。
(四)股四头肌麻痹1.股四头肌参与的三个时期:迈步相末期――伸展小腿站立相――离心性收缩,控制膝关节屈曲度足趾离地后――启动下肢向前迈步2.股四头肌麻痹,主要表现为对足跟着地期的影响。
此时,臀大肌收缩保持股骨近端位置,小腿三头肌收缩保持股骨远端位置,从而将膝关节锁定在过伸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步态分类和原因
1.正常步态:正常步态是指健康人的行走姿势。
步态流畅、平稳,步幅和步频相匹配。
正常步态的原因是身体健康,肌肉和关节协调良好。
2. 足底着地步态:足底着地步态是指脚跟着地后,脚掌和脚趾陆续着地。
这种步态常见于长跑、慢跑和步行。
足底着地步态的原因是减少跑步时对脚跟的压力,缓解髋关节的负荷。
3. 脚尖着地步态:脚尖着地步态是指脚尖先着地,然后脚跟着地。
这种步态常见于快速奔跑、跳跃和攀爬等高强度运动。
脚尖着地步态的原因是增加腿部肌肉的弹性和力量,提高运动速度和爆发力。
4. 跛行步态:跛行步态是指身体在行走时出现明显的不对称和异常。
这种步态常见于关节炎、脊椎疾病和肌肉萎缩等疾病。
跛行步态的原因是身体局部损伤或疾病导致行走时的不协调。
5. 瘸步步态:瘸步步态是指身体在行走时出现明显的拐弯和跛脚。
这种步态常见于脚部骨折、脊柱侧弯和神经疾病等。
瘸步步态的原因是导致行走时受伤或疾病的影响,使步态不正常。
以上是常见的步态分类和原因,了解不同的步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身体状况和预防运动损伤。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