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处理原则(全文)
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精选全文

MARSI--评估预防及处理
01 正确选择与规范使用黏胶产品 02 加强专业人员MARSI预防培训及患者宣教
MARSI--评估预防及处理
健康教育的能力 选择合适黏胶产品的能力 黏胶产品的粘贴与移除的方法 静脉导管维护技术操作规范
操作技能培训内容
MARSI--评估预防及处理
01
02
对MARSI的处理应首先明确原因, 再进行分类处理
观察、监测、血培养和询问患者主诉 确认发生CRBSI,应进一步评估确定其发生感染类型及严重程度,确 定是否拔除或保留导管 发生CRBSI 后应对置管局部和肢体、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持续评估并记录 对患者进行CRBSI 风险因素全面评估,以便采取适合的应对措施
CRBSI--评估预防及处理
01 执行静脉导管感染防治集束化措施, 可有效预防CRBSI的发生
B
给予药膏涂抹或外敷、冷敷、热敷、封闭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C 外渗引起的直径>0.5 cm的水泡,宜在无菌技术操作下抽出疱液,
用无菌敷料包扎;新生水泡待水泡皮肤张力降低后再行处理
外渗/渗出--评估预防及处理
拔 除 导 管 ; 评 估 渗 出 液 量 ,3 渗出/ 外渗等级及患者情
况,标记外渗部位
处理流程
3 判断导管的通畅性和导管堵塞程度,必要时使用影像学检查评估,
如夹断综合征、纤维蛋白鞘、导管前端移位贴壁等;
导管堵塞--评估预防及处理
执行正确的冲封管操作 在同一导管同时或序贯输注2种或2种以上药物时,应评估 药物间的相容性 规范使用合适的终端过滤器,正确执行冲封管操作
导管堵塞--评估预防及处理
回急诊后,医嘱碳酸氢钠静滴,予停止右前臂胺碘酮药物输入,更换输液器后 予右前臂留置针输入碳酸氢钠,左前臂另一留置针微量泵入去甲肾上腺素。
导管相关血栓处理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 参考。在实际医疗过程 中,如有疑问或疑似患 者存在导管相关血栓, 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生的 意见和进一步诊治。
02
导管相关血栓的诊断
临床症状与体征
疼痛
患者常会出现穿刺部位或导管 途径部位的疼痛感。
红肿
导管插入部位周围可能出现红 肿,表明有炎症反应。
发热
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症状,是 体内对导管相关血栓的炎症反 应。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 总结导管相关血栓处理的重要性
防止并发症
导管相关血栓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甚 至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及时处理导管相关血栓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维护导管功能
导管在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输液、营养支持、血流动力学监测等。导管相关血 栓的形成将影响导管的正常使用,及时处理血栓能够维护导管的正常功能,确保医疗过程 的顺利进行。
对于一些严重或复杂的导管相关血栓病例,手术取栓 可能是一种必要的治疗方法。手术通常包括通过切开 血管或通过导管插入取栓装置,将血栓从血管或导管 中物理取出。这种方法能够迅速清除血栓,恢复血液 流动,并减少血栓对血管和导管的损害。然而,手术 取栓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和风险,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 导下进行决策和操作。
05
导管相关血栓的护理与管 理
心理护理
01
02
03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理 解,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心 态,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
信息宣教
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解释导 管相关血栓的原因、治疗 方案和预期结果,提高其 对病情的认知和信心。
心理辅导
根据患者心理状态,提供 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如放 松训练、心理疏导等,以 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导管相关血栓处理

2023导管相关血栓处理汇报人:•导管相关血栓概述•导管相关血栓处理策略•导管相关血栓处理的并发症及防治•导管相关血栓的预防措施及日常护理目•总结与展望录01导管相关血栓概述指在导管或其相关装置(如导丝、注射针头等)置入血管后,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有形成分聚集于导管表面形成的血栓。
导管相关血栓定义根据发生时间和部位,可分为导管插入部位血栓和导管腔内血栓。
导管相关血栓分类定义与分类发生机制导管对血管壁的刺激和损伤、血液流速减慢、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共同作用。
危险因素高龄、肥胖、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史、中心静脉置管、手术、制动等。
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突发性呼吸困难、胸痛、发热、咳嗽、咯血等。
诊断方法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放射性核素扫描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02导管相关血栓处理策略对于存在血管内导管的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肤色等。
预防措施严密观察定期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及时发现并处理导管阻塞的情况。
保持通畅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感染的发生,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预防感染若出现疼痛、肿胀、颜色改变等症状时,应警惕血栓形成的可能。
早期识别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如使用抗凝药物和抬高下肢等措施,以改善症状和防止血栓进一步发展。
干预措施血栓形成的早期识别及干预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可抑制血栓形成和促进血栓溶解。
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链激酶等,可直接溶解纤维蛋白,使血栓溶解。
药物治疗手术取栓对于严重导管阻塞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取栓。
介入治疗对于部分患者可采用介入治疗,如机械碎栓、球囊扩张等,以开通导管阻塞部位。
手术治疗03导管相关血栓处理的并发症及防治详细描述导管相关血栓处理的肺栓塞并发症包括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不全、低氧血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总结词严重并发症防治策略预防性使用肝素、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及时拔除导管,采用介入或手术方法清除肺栓塞,治疗可使用华法林、肝素等抗凝药物。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近年来,随着各类输液导管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普遍,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CRT)发病率明显增高,其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一种特殊类型,在病因上与置入的导管密切相关,而在处理上又须考虑导管的临床使用而存在特殊之处。
对其认识及处理不当,会增加医务人员、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负担,导致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导管的合理使用。
本共识涉及的输液导管包括中心静脉通路装置(CVAD)和外周静脉通路装置(PVC)。
CVAD是指导管末端位于腔静脉(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的输液装置,包括中心静脉导管(CVC)、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输液港。
外周静脉通路装置包括长度8~10cm的长外周导管(或称“迷你中线导管”)和长度20~30cm的中等长度导管。
导管长度<6cm的外周静脉短导管不在本共识讨论范围。
1 CRT分类本专家共识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作为主要的分类标准,将CRT分为以下4类:(1)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2)血栓性浅静脉炎。
(3)无症状血栓。
(4)血栓性导管失功。
2 CRT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2.1 危险因素2.1.1 与病人相关的危险因素置管病人常处于与疾病相关的特殊状态,而这些状态多与静脉血栓高危因素高度重叠,如手术、恶性肿瘤、长期卧床等。
同一病人往往存在多重危险因素的叠加。
2.1.2 与导管相关的危险因素导管管径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大管径、多腔导管有更高的血栓发生率。
导管的材质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目前,随着导管材质的改进,主流材料聚氨酯和硅胶相关风险已明显降低。
2.1.3 与操作和治疗相关的危险因素置管环节反复穿刺、退送导管会加重内膜损伤,增加血栓发生风险。
使用过程中,药物及输液速度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部分药物如化疗中的抗血管生成类制剂、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有促进血栓发生的风险。
不规范的冲、封管操作会增加血栓性导管失功风险。
2021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处理原则(全文)

2021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处理原则(全文)摘要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CRT)的处理包括血栓的预防和治疗,两者缺一不可。
预防策略又包括置管前危险因素的分析和准备如选择合理的导管规格和置管部位能减少CRT的发生;置管术中减少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如无菌操作,导管头端放置于上腔静脉心房入口处;置管后血栓发生的预防措施如功能锻炼,不建议常规预防抗凝治疗。
一旦发生了血栓,排除抗凝禁忌证后尽快开始抗凝治疗,抗凝时间至导管拔除后3个月;不建议放置上腔静脉滤器,不建议导管溶栓。
尽可能保留有功能的导管,直到导管失功或者不再需要导管。
至于拔管时机,建议在抗凝治疗2周后,分次拔出,以减少血栓脱落肺栓塞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静脉导管逐渐应用到静脉化疗、长期输液、肠外营养、输注刺激性药物等医疗场景中[1-2]。
常见的静脉导管主要包括中心静脉通路装置(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CVAD)和外周静脉通路装置(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PVC)。
CVAD是指导管末端位于腔静脉(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的输液装置,包括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经外周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和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
PVC包括长度8~10 cm的迷你中线导管和长度20~30 cm的中线导管[3]。
无论哪种类型的导管,均有引起血栓形成的风险,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catheter related venous thrombosis,CRT)成为静脉导管留置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4-5]。
CRT是指从导管延伸至血管腔的附壁血栓,是静脉导管植入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局部肢体症状和体征、导管移除、导管失功能、血栓后综合征,甚至极少数危及生命的事件,如肺动脉栓塞[6]。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处理

和治疗能力。
02
制定严格的预防措施
制定详细的预防措施和操作规范,包括正确的置管技术、定期检查、及时诊断和治疗等,以确保患者的安。03建立监测机制
建立有效的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问题,
防止其进一步恶化。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5
总结与展望
临床意义与价值
降低住院患者死亡率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是医院内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及早发现和诊断,并采取有 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能够显著降低住院患者的死亡率。
提高医疗质量
正确的预防和治疗策略能够减少患者的痛苦,加速康复过程,提高医疗质量。
研究进展与趋势
早期诊断
目前,对于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仍是一个挑战。未来的研究应着重探索更准确 、快速的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包括患肢肿胀、疼痛、压痛、皮温及肤色改变, 严重者可出现功能障碍或肢体坏死。
诊断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超声检查、静脉造影等辅助检查,可对导管相关性静脉 血栓作出诊断。
02
预防措施
术前评估与准备
1 2
评估患者风险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识别高 危人群,如高龄、肥胖、长期卧床等。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处 理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概述 • 预防措施 • 处理方法 • 预防及处理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 总结与展望
01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是指留置血管内导管或拔除血管内导管 后,静脉内血液凝固或血栓形成,造成血流动力学改变、肢 体肿胀、疼痛及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的疾病。
2021年PICC并静脉血栓治疗(全文)

2021年PICC并静脉血栓治疗(全文)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在临床应用中易并发静脉血栓形成,文献报道PICC 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5-20%。
一旦发生血栓,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甚至会导致肺栓塞而危及生命。
PICC并静脉血栓如何治疗?PICC静脉血栓首选抗凝治疗,对于保留导管者,建议在保留导管期间一直抗凝治疗;对于拔出导管者,建议拔出导管后抗凝治疗3个月。
不推荐常规采用溶栓治疗。
对于抗凝治疗失败者,可考虑介入治疗。
对于进展期的急性上肢静脉血栓或者具有抗凝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上腔静脉滤器置入。
PICC并静脉血栓导管是去还是留?PICC合并静脉血栓,不推荐常规拔出PICC导管,如果患者治疗仍需要该导管,可在抗凝治疗下继续保留导管,并正常应用。
当患者合并抗凝禁忌,或在规范抗凝治疗下症状仍持续进展也需要考虑拔管。
PICC并静脉血栓拔管最佳时机?多数专家认为在接受一段时间抗凝治疗后再拔管有利于血栓的稳定,从而降低拔管时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的风险。
建议在导管相关的深静脉血栓急性期抗凝治疗2周后再考虑拔除导管更为安全。
目前公认的拔管指证:已不需要该导管;导管功能已丧失;导管位置异常;合并导管相关性感染。
如何预防PICC 导管相关性血栓?1.置管前风险评估:接受乳房根治术或腋下淋巴结清扫的术侧肢体、锁骨下淋巴结肿大或有肿块侧、安装起搏器侧不宜进行同侧置管;有血栓史、血管手术史的静脉及放疗部位不宜置管。
2.加强置管后评估和患者教育:一旦出现置管侧肢体、腋窝、肩臂部酸胀疼痛,上臂较前增粗等,需立即评估是否发生了静脉血栓。
3.药物预防:预防性抗凝(低分子肝素或利伐沙班)。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患者如何管理?1.观察病情:需严密观察患者是否有肺动脉栓塞的症状及体征。
2.抗凝治疗:有无出血征象。
3.肢体功能锻炼:急性期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禁止患肢按摩,避免血栓脱落。
4.肢体周径测量:肘窝上方10 cm 的位置测量周径,评估肢体肿胀,观察皮肤温度颜色、感觉运动、尺动脉及桡动脉搏动。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处理

患者在经过及时处理后,患肢症状逐渐缓解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案例三
患者情况
患者为青年女性,因心脏病入院治疗,需长期留 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在留置导管后第10天出现 患肢肿胀、疼痛等症状,且患者处于妊娠期。
处理措施
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后,采用物理压迫法对患者 进行溶栓治疗,同时拔除中心静脉导管。
特殊情况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处理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处理 • 临床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定义和诊断标准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CRVT)是指中心静脉导管(CVC)或 外周导管(PICC)置管后,静脉管腔内血液凝固形成血栓, 造成管腔阻塞,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甚至并发肺动脉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
诊断标准:静脉造影、超声检查、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发 现导管或导管附近有血栓形成,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流动 力学改变。
疾病危害
1 2 3
肺动脉栓塞
CRVT脱落随血液流动至肺动脉,可引起肺动脉 栓塞,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 可危及生命。
深静脉血栓形成
CRVT可向上累及深静脉系统,导致深静脉血栓 形成,造成患肢肿胀、疼痛等症状,影响患肢 功能。
常规预防措施
常规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活动、使用间歇性气泵、穿着弹力袜和药物预防等手段 ,以减少血液在血管内滞留和凝结。
常规预防措施还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心率等,以及检 查导管插入部位是否有红肿、疼痛等症状,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静脉血栓。
高危患者的预防措施
高危患者的预防措施:对于存在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既往 有静脉血栓病史、恶性肿瘤、急性感染、妊娠、手术及卧床 等的患者,应采取更加积极的预防措施。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处理

培训和教育
01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导管相关性静脉血
栓的认知和预防处理能力。
专业认证
02
建立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相关的专业认证制度,提高医护人员
的专业水平。
持续教育
03
鼓励医护人员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了解最新的研究
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
THANKS
感谢观看
05
结论与展望
总结经验与成果
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在预防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方面 ,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是有效的 ,如使用抗凝药物、物理压迫、
机械预防等。
处理方法的改进
对于已经形成的导管相关性静脉 血栓,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 疗措施是关键,如使用溶栓药物
、手术取栓等。
患者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提高患者对 导管的认知和自我护理能力,有 助于减少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
正确的置管位置选择
首选中心静脉置管
中心静脉置管可以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因为其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血流 速度较快,对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
避免股静脉置管
股静脉置管由于位置特殊,容易受压、弯曲,导致血流不畅,增加血栓形成的风 险。
避免长时间卧床或制动
长时间卧床或制动可导致血液流速减 慢,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应鼓励患 者多活动、翻身、下床走动等,减少 长时间卧床的时间。
重要性及影响
重要性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预防与处理对 患者的生命安全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影响
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导致 血栓扩散、肺动脉栓塞、心肌梗死等 严重后果。
02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 的预防
定期检查与监测
定期检查
在置管后应定期检查导管通畅性,观察有无血栓形成,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处理

对于高风险患者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预防措施,如使用更加先进的机械预防设备、加强抗凝治疗等。
最佳预防策略
03
处理策略
去除导管
一旦确诊为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应立即去除导管,以减少血栓负荷。
压迫止血
拔除导管后,应对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并观察出血情况。
针对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处理,需要制定相关诊疗规范和指南,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和管理能力。
01
未来研究方向及挑战
02
03
04
THANKS
感谢观看
预防措施
抗凝药物可以通过降低血液高凝状态,抑制血栓形成,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使用抗凝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预防策略,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治疗、身体状况等因素。
对于低风险患者可以采取一般性预防措施,如保持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等。
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是血液透析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定义与概述
静脉壁损伤、血液缓慢、血液高凝状态、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因素共同作用。
发生机制
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基础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中心静脉置管、长期卧床等。
风险因素
发生机制及风险因素
预防及处理可有效降低CRVT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和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加强患者教育
05
结论与展望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处理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早期管理。
导管相关性血栓的治疗和处理

导管相关性血栓的治疗和处理
1、一般治疗:嘱患者卧床休息,患肢制动,抬高患肢,高于心脏20- 30cm,利于血液回流。
禁止在患肢按摩、热敷、量血压、静注药物等,以免栓子脱落。
嘱患者穿宽松、质地柔软的内衣、注意保暖;适当做握拳动作,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肢体肿胀;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而死亡。
溶栓前后观察记录患肢皮温、皮肤颜色、动脉搏动、臂围,以便于判断疗效,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征象。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突发性心悸、气促、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情况,做好记录,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2、上肢静脉血栓治疗选择:抗凝、导管溶栓、血管成形、静脉支架、外科取栓、上腔静脉滤器(并发症风险较高)等。
抗凝治疗:
①肝素是临床中最常使用、最有效的抗凝药物。
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凝血因子Xa活性,可抑制体内外血栓及动静脉血栓的形成,不影响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
②华法林是一种间接作用的抗凝血药,能在肝脏内与维生素K竞争结合,灭活维生素K,抑制依赖维生素K 的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产生抗凝作用。
华法林为口服给药,胃肠吸收快,可用于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治疗。
导管溶栓:在超声引导下置入导管并做静脉造影,确定导管在静脉腔内的位置。
根据患者情况、穿刺部位选择不同口径和长度的溶栓导管。
经导管直接将溶栓药物灌注入血栓中,也可经导管抽吸部分血栓,再经导管注入溶栓药物。
除非病人急性血栓形成(症状出现时间小于14h)症状极为严重且经评估后出血风险较低,不
推荐常规采用溶栓治疗。
导管相关血栓的处理原则

导管相关血栓的处理原则
导管相关血栓是在导管周围形成的血栓,通常发生在血管内置
入导管后。
处理导管相关血栓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预防,预防导管相关血栓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定期
更换导管、避免导管长时间停留在同一位置、保持导管通畅等措施。
此外,对于高危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抗凝剂来预防血栓形成。
2. 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导管相关血栓的症状,如局部肿胀、疼痛、发红等,应该及时进行观察和评估。
3. 药物治疗,对于已经形成的导管相关血栓,可以考虑使用抗
凝剂来阻止血栓的进一步扩大。
常用的抗凝剂包括肝素、低分子肝
素等。
此外,还可以使用溶栓药物来溶解血栓,但需要慎重考虑潜
在的出血风险。
4. 导管管理,在处理导管相关血栓的同时,需要对导管进行良
好的管理,包括保持导管通畅、定期更换导管等措施,以减少血栓
再形成的风险。
5. 外科干预,对于严重的导管相关血栓,可能需要外科干预来清除血栓,例如血栓切除术或者血栓摘除术。
总的来说,处理导管相关血栓的原则是预防为主,一旦发生血栓形成,需要及时采取药物治疗和导管管理措施,并在必要时进行外科干预,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处理导管相关血栓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2021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规范(全文)

2021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规范(全文)下肢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深静脉血液异常凝结,导致血液回流受阻,肢体出现肿胀、皮温高、疼痛和功能障碍。
血栓脱落会发生肺栓塞(PE)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介入技术介入技术已成为我国下肢DVT首选治疗方法。
在抗凝治疗基础上,下肢DVT介入治疗包括:①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术、取出术;②溶栓治疗,如经足背浅静脉置入留置针行患肢浅静脉顺行溶栓、导管接触溶栓;③经皮腔内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④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
围术期常见并发症与处理对策01 出血和周围部血肿①术前应了解患者凝血功能,在手术允许情况下尽量采用直径较小鞘管,术中细致、轻柔操作,减少穿刺次数;②规范、有效按压穿刺部位,按压时间根据个体差异,以穿刺部位不出血为宜;③指导患者取正确体位,过床时注意术侧肢体保持伸直位,过床后取平卧位,术肢伸直制动6~12h或根据医嘱实施;④告知患者术侧肢体伸直制动目的和重要性,可在床头悬挂制动时间警示标识,以便随时提醒家属和医护人员;⑤溶栓过程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征象,如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有无颅内出血、皮下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阴道出血、血便、血尿等;⑥密切关注患者意识状态,监测生命体征,监测血红蛋白,关注患者有无头痛、腹痛等不适;⑦遵医嘱定时监测患者凝血功能,动态调整肝素和尿激酶泵入速度,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控制在正常值的 1.5~2倍;⑧指导患者用软毛牙刷,穿棉质宽松衣服,禁止抠鼻、剔牙;⑨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的同时,应教会家属正确观察有无穿刺部位出血现象,嘱患者翻身、咳嗽时先用手压住股静脉穿刺点上方敷料,再轻轻咳嗽或缓慢翻身,避免腹内压升高引起出血。
02 对比剂全身不良反应术前应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询问有无过敏史。
术中密切观察患者应用对比剂后的反应,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
一旦发现对比剂不良反应:①立即停止注射对比剂;②遵医嘱给予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甲泼尼龙等药物静脉补液扩容;③给予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出现喉头水肿,做好气管切开或插管准备;④严重荨麻疹伴有血压下降时,及时给予肾上腺素皮下或静脉注射。
导管相关血栓处理

远端肢体缺血
临床检查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如有无疼痛、肿胀、发红、苍白、麻木等,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可以对导管相关血栓做出初步诊断。
诊断方法
血管超声检查
血管超声检查是诊断导管相关血栓的首选方法,其准确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以清晰地显示血栓的部位、大小和长度。
2023
导管相关血栓处理
目录
contents
引言导管相关血栓的成因和分类导管相关血栓的诊断导管相关血栓的处理导管相关血栓的预防特殊情况下导管相关血栓的处理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导管相关血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导管功能丧失,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处理导管相关血栓的目的是预防、诊断、及时治疗血栓形成,减少血栓对患者的危害。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置管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导管种类,如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等。
选择合适的导管种类
严格掌握导管适应症
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需要
在置管前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明确置管的目的和必要性。
评估患者的血栓风险
对于存在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应充分评估其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充分评估患者情况
在医生建议下,可考虑使用溶栓药物进行治疗。
溶栓治疗
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以降低血液凝固的风险,预防血栓加重。
抗凝药物
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抗凝药物剂量。
监测指标
对于高凝状态的患者,可能需要长期进行抗凝治疗。
长期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Βιβλιοθήκη 拔管时机当导管相关血栓得到有效控制,且医生认为可以拔管时,可考虑拔除导管。
2020年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年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近年来,随着各类输液导管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晋遍,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catheterrelatedthrombosis , CRT )发病率明显增高z M 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 , VTE )的一种特殊类型,在病因上与置入的导管密切相关,而在处理上又须考虑导管的临床使用而存在特殊之处。
对其认识及处理不当z会增加医务人员、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负担,导致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导管的合理使用。
在此背景下,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周围血管疾病管理分会共同制定本专家共识,希望为临床工作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本共识涉及的输液导管包括中心静脉通路装置(cen-tralvenousaccessdevice , CVAD )和外周静脉通路装置(peri pheralvenouscatheter z PVC )。
CVAD是指导管末端位于腔静脉(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的输液装置,包括中心静脉导管 (centralvenouscatheter , CVC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 , PICC )和输液港(implantablevenousaccessport )。
外周静脉通路装置包括长度8~10cm的长外周导管(或称"迷你中线导管”)和长度20~30cm的中等长度导管。
导管长度<6cm的外周静脉短导管不在本共识讨论范围。
1 CRT分类目前z CRT分类尚缺乏共识[1 ]。
为了避免过度诊断带来的过度治疗,便于临床实际应用,本专家共识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作为主要的分类标准,将CRT分为以下4类:(1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 , DVT )。
置管侧肢体、颈部、肩部、胸部、颜面部有水肿症状或体征,超声检查提示DVT ,伴或不伴浅静脉、头臂静脉(也称无名静脉)以及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伴或不伴受累部位疼痛、皮温升高、浅表静脉显露、颈部或肢体运动障碍、肢体红斑或麻木感等表现。
静脉输液题库之欧阳理创编

山西省静脉治疗知识竞赛题库第三部分一、单选题1、静脉炎1级的临床表现( C )A.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或水肿B.输液部位疼痛,可触及条索状静脉C.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D.输液部位疼痛,条索状静脉长度大于2.5cm,有脓液流出,E.没有症状2、静脉炎的发生率为(A)A.2.5% -45%B.10%-40%C.5%-45%D.2.5%-40%E.10%-50%3、对外周静脉短导管的研究显示置入时间(C)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导管细菌定植的发生率会增加。
A. ≥72hB. >48hC. >72hD. >96hE. <72h4、最为严重的静脉输液治疗并发症是( C )A. 静脉炎B. 皮肤坏死C.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D. 导管堵塞E. 血栓5、如果置管时没有保证无菌操作(如导管是在紧急的情况下置入的),则应尽快更换导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管,最长不超过( C )A. 12hB. 24hC. 48hD. 72hE. 96h6、输液渗出是(B)A. 指输液过程中由于管理疏忽,刺激性药液输入了周围组织。
B. 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非腐蚀性药液或液体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
C. 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腐蚀性药液或液体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
D. 指输液过程中由于管理疏忽,刺激性药液和发疱剂或液体输入了周围组织。
E. 指在输液过程中液体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
7、预防机械性导管堵塞的措施,下面描述错误的是(B )A.尽量减少穿刺置管时对静脉和血管内膜的损伤。
B.使用普通输液装置。
C.减少药物联合输注,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D.正确选择穿刺点、正确固定导管预防导管打折、移动或滑出。
E.检查输液装置有无药流受阻的现象,及时发现和处理机械性阻塞。
8、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的措施不包括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D )A.输液过程严防液体滴空,防止血液回流。
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处理原则

一、静脉炎
1、应拔除PVC,可暂时保留PICC;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对症处理。
2、将患肢抬高、制动、避免受压。必要时应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
3、应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的变化并记录。
二、药物渗出及外渗
1、应立即停止在原部位输液,抬高患肢,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对症处理。
2、观察渗出或外渗区域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等变化及关节活动和患肢远端血运情况并记录。
三、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
1、可疑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时,应抬高患肢并制动,不应热敷、按摩、压迫,立即通知医师对症处理并记录。
2、应观察置管侧肢体、肩部、颈部及胸部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及颜色、出血倾向及功能活动情况。
四、导管堵塞
1、静脉导管堵塞时,应分析堵塞原因,不应强行推注生理盐水。
2、确认导管堵塞时,PVC应拔除,PICC、CVC、PORT应遵医嘱及时处理并记录。
五、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可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拔除PVC,暂时保留PICC、CVC、PORT,遵医嘱抽取血培养等处理并记录。
六、输液反应
1、发生输液反应时,应停止输液,更换药液及输液器,通知医师,给予对症处理,并保留原有药液及输液器。
2、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记录。
七、或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通知医师给予对症处理,保留余血及输血器,并上报输血科。
2、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处理原则(全文)摘要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CRT)的处理包括血栓的预防和治疗,两者缺一不可。
预防策略又包括置管前危险因素的分析和准备如选择合理的导管规格和置管部位能减少CRT的发生;置管术中减少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如无菌操作,导管头端放置于上腔静脉心房入口处;置管后血栓发生的预防措施如功能锻炼,不建议常规预防抗凝治疗。
一旦发生了血栓,排除抗凝禁忌证后尽快开始抗凝治疗,抗凝时间至导管拔除后3个月;不建议放置上腔静脉滤器,不建议导管溶栓。
尽可能保留有功能的导管,直到导管失功或者不再需要导管。
至于拔管时机,建议在抗凝治疗2周后,分次拔出,以减少血栓脱落肺栓塞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静脉导管逐渐应用到静脉化疗、长期输液、肠外营养、输注刺激性药物等医疗场景中[1-2]。
常见的静脉导管主要包括中心静脉通路装置(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CVAD)和外周静脉通路装置(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PVC)。
CVAD是指导管末端位于腔静脉(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的输液装置,包括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经外周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和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
PVC包括长度8~10 cm的迷你中线导管和长度20~30 cm的中线导管[3]。
无论哪种类型的导管,均有引起血栓形成的风险,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catheter related venous thrombosis,CRT)成为静脉导管留置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4-5]。
CRT是指从导管延伸至血管腔的附壁血栓,是静脉导管植入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局部肢体症状和体征、导管移除、导管失功能、血栓后综合征,甚至极少数危及生命的事件,如肺动脉栓塞[6]。
由于静脉导管的种类较多,文献报道的血栓诊断标准及入排标准不一,CRT发生率差别很大,总体的发生率为16%~18%[7-9]。
CRT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病人静脉内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其发病率高、起病隐匿及治疗时间长的特点对病人和医护人员造成很大困扰。
而临床医务人员对CRT认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导管的合理使用。
本文就当前临床对CRT形成后的处理原则做一综合分析,希望能藉此提高临床对CRT的认知和处理。
1 置管术前、术中、术后血栓的预防: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1.1 置管前危险因素的分析和准备CRT的危险因素除了常见的肿瘤、创伤、手术、血液高凝之外,与导管本身也有很大的相关性,聚乙烯材质导管血栓风险高于聚氨酯和硅胶材质导管,三腔及双腔深静脉导管高于单腔深静脉导管;解剖相关因素也导致左上肢置管的CRT发生率高于右上肢,头静脉CRT发生率高于贵要静脉,肘部CRT发生率高于上臂[10-12]。
选择合理的置管部位血管以及导管规格是减少CRT的重要因素,例如对于乳腺癌根治术后的病人,应尽可能避开患侧肢体[13],减少留置导管时间,如在化疗前2 d 置管可能降低血栓性静脉炎风险[14]。
1.2 置管术中减少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导管感染与CRT有一定的相关性,术中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15-16]。
操作时尽量一针穿刺成功,避免多针穿刺导致的血管损伤,选择合适的设备提高穿刺成功率[3]。
PICC置管尽量选择粗而且直的穿刺血管,避免肘弯部,减少肘部活动导致的导管移动,从而减少血管损伤继发血栓的风险。
术中置入导管的尖端位置也与CRT密切相关[17],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下1/3,心房入口处为最佳(文献报道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上1/3,血栓发生率为28.6%;上腔静脉的中1/3,血栓发生率为3%;上腔静脉的下1/3,发生率为0;心房内,血栓发生率为1.5%[17])。
当导管尖端位置越接近右心房时,其所在血管血流量越大,从而快速稀释药物,降低药物对内膜的损伤。
因此,CVC尖端位于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界区血栓风险更低。
同样,导管尖端位于较粗的锁骨下静脉比贵要静脉血栓风险更低[18]。
1.3 置管术后减少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置管后血栓管理包括病人的健康教育以及预防性抗凝治疗。
健康教育包括局部热敷[19],嘱病人适度活动置管侧肢体,避免置管侧肢体提重、过度外展、上举、旋转等运动,避免导管随肢体运动,减少其对血管的机械刺激。
密切监测血栓发生的可能,嘱病人在置管侧肢体出现酸胀、疼痛、增粗等异常情况时及时报告。
护士须仔细观察置管侧肢体有无肿胀、疼痛、皮温增高及皮肤颜色变化等情况,及时发现静脉血栓的症状。
同时,可加强多普勒彩超监测,监测时间为操作前,置管后第3、7、14天,1、3、6个月以及拔管前。
目前,预防性抗凝在CRT预防中的作用还不确定。
国外权威指南均不推荐抗凝药物用于CRT预防[20-21],2项新的Meta分析[22-23]结果均一致认为:药物预防组并未减少CRT出现的风险,但增加了出血的风险。
然而,研究提示选择血栓高风险病人(如具有VTE史)进行个体化预防性抗凝治疗可能获益,但需要进一步研究[24]。
此外,相关指南[20,25-26]推荐高危肿瘤病人进行预防性抗凝,而高危肿瘤病人进行置管,使危险因素增加。
因此,对一部分血栓高危病人置管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进行预防性抗凝,可能会有一定的获益,但尚需更多的临床研究的支持。
2 置管术后血栓处理的相关问题2.1 置管术后血栓的临床表现CRT分为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无症状CRT占大部分,有症状性CRT可能仅占总体病人的1/3 [16]。
Balestreri等[27]评价肿瘤病人上肢CRT的临床特点,造影发现56%的病人发生了CRT,其中18.8%的病人血栓完全堵塞血管,其余部分堵塞血管。
临床表现包括置管部位疼痛、水肿、外周静脉充盈及肢体活动障碍等。
也可能仅表现为导管功能异常,无法正常使用。
CRT的诊断包括血D-二聚体检查、静脉造影、超声、核磁共振成像、CT静脉成像等,其中静脉造影为金标准,但临床多以无创超声检查为主[20]。
2.2 CRT相关肺栓塞风险,是否需要植入滤器目前不推荐上肢深静脉血栓病人常规植入上腔静脉滤器。
大部分静脉导管植入部位为上肢静脉,因此,CRT主要发生在上肢,较少下肢。
上肢DVT中约70%为CRT 相关[9]。
继发于CRT的肺动脉栓塞发病率较低,在有症状的CRT中15%~36%病人可能会发生肺栓塞(PE)。
但症状性PE发生率较低,一项4000例CVC置管人群并未发现症状性PE[28],另一项252例CRT 病人在随访过程中也未发生症状性PE[29]。
症状性PE的发生与血栓负荷直接相关,整体上CRT的血栓负荷较小,导管的存在,血栓自发脱落的风险不高,因此,引起症状性肺动脉栓塞的风险较小。
相比较下腔静脉,上腔静脉较短,长度为5~7 cm,包括心包外长度3~5 cm,心包内的长度1.0~2.5 cm[30]。
治疗抗凝后拔管,PE发生率不高,上腔静脉植入滤器的有效距离较短,容易发生滤器的移位、脱落,心脏及动脉血管的损伤,植入滤器需要慎重考虑。
2.3 置管后出现血栓,如何抗凝对于无抗凝禁忌证的导管相关血栓病人,继续保留导管,建议保留导管期间持续抗凝;对于移除导管的病人,抗凝治疗一般建议到移除导管后3个月[26]。
不同指南对CRT的抗凝药物推荐与肿瘤相关VTE一致,见表1[25-26,31]。
欧洲血管外科学会(ESVS)2021年静脉血栓管理临床实践指南[32]指出,对于CRT 病人,应考虑使用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抗凝治疗至少3个月(证据等级ⅡaC)。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CRT的治疗目前尚无抗凝持续时间的RCT研究,其推荐证据级别都不高。
有回顾性数据[33-35]和两项前瞻性队列研究[36-37]对于CRT病人均采用抗凝治疗,建议在拔出导管后继续使用3个月低分子肝素或维生素K拮抗剂,但对于长期保留导管病人抗凝时限尚未达成共识,期待更多的CRT研究能够改变指南。
2.4 置管后出现血栓,是否需要溶栓对于CRT,是否需溶栓治疗目前尚无定论,文献[38-39]认为,CRT发生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的风险更低,一般不倾向于积极溶栓。
肿瘤相关VTE预防与治疗指南(2019 版)指出,确诊发生CRT 的病人,无抗凝或者溶栓禁忌证的病人,对于合适的病人可考虑导管接触性药物/机械溶栓[26]。
因此,溶栓治疗需要慎重选择,以下情况发生时可适当考虑:发生14 d之内的急性期CRT,经评估出血风险低,基础原发疾病远期预后好,患肢严重影响病人生活及工作[40-41]。
2.5 置管后出现血栓,拔管的时机,如何拔管导管的存在是血栓发生的一个诱因,当明确有血栓形成时应考虑适时移除。
对于是否移除,什么时候移除,应该考虑以下3个问题:(1)现存导管是否仍然是治疗需要的。
(2)目前导管功能是否依然很好地定位和功能良好。
(3)病人是否可以有效抗凝。
只要这些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现有指南不建议移除功能良好且有使用需求的静脉导管,导管可保留使用至不再需要,包括恶性肿瘤病人[26,31,42]。
当不再需要导管、存在抗凝禁忌、局部感染、导管功能障碍和血栓症状持续进展等情况下可考虑移除导管[31]。
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拔管与否还需要考虑病人对导管作为静脉治疗工具的依赖程度,以及重新建立静脉通路的可行性。
对于暂时性的抗凝禁忌证(例如化疗导致的暂时性血小板降低),可采用观察的方式处理,待抗凝禁忌证解除后再行抗凝治疗。
而对于导管高度依赖且建立新通路存在明显困难的病人,保留导管的价值可能超过血栓带来的潜在风险[41]。
至于拔管时机,建议在抗凝治疗2周后分次拔出,以减少血栓脱落肺栓塞的风险。
拔管前建议行血管超声检查,明确血栓的范围和程度,尤其须注意是否有管周漂浮血栓。
拔管须注意空气栓塞风险。
拔除导管时,体位十分重要,如果病人取站立位或坐位,中心静脉压降低,空气容易进入血液系统,进而发生空气栓塞。
所以拔管时让病人取仰卧或头低脚高位,导管皮肤出口处低于病人心脏水平。
拔管时嘱清醒病人屏气后保持住,或在病人呼气末屏气状态下拔除。
发生CRT后可能会伴有拔管困难,拔管困难的原因可能与血管痉挛、血栓机化粘连等因素有关。
一旦发生拔管困难,应放弃即刻拔除导管的计划,积极寻找原因,并行针对性处理。
允许施加额外力量拔除导管,但操作过程中切忌暴力,最大程度避免断裂。
导管轻度形变可以帮助松解导管与血管壁周围组织的粘连,增加导管拔除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