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eudomonas syringae褐藻胶裂解酶基因的克隆及信息学分析

合集下载

重组褐藻胶裂解酶酶解工艺的优化及产物分析

重组褐藻胶裂解酶酶解工艺的优化及产物分析

重组褐藻胶裂解酶酶解工艺的优化及产物分析王新侠;乔超超;倪辉;肖安风;蔡慧农;朱艳冰【摘要】为探索假交替单胞菌( Pseudomonas syringae)重组褐藻胶裂解酶降解褐藻胶的动态过程变化,采用DNS法和苯酚-硫酸法分别测定体系还原糖和总糖,根据二者比例,得出酶解产物随时间变化的平均聚合度,从而研究各因素对褐藻胶降解过程的影响,确定褐藻胶酶解工艺条件。

结果表明,重组褐藻胶裂解酶降解褐藻胶的适宜工艺条件为:水解温度25℃, pH 7�5,初始底物质量浓度7 g /L,加酶量0�48 U,静置条件下酶解反应210 min。

在此工艺条件下,产生的还原糖的质量浓度达0�878 g/L,平均聚合度为3。

酶解终产物的质谱鉴定结果显示为单糖、二糖和四糖。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dynamic process and technical conditions of alginate degradation by the recombinant alginate lyase from Pseudomonas syringae. The contents of the reducing sugar and the total polysaccharide were determined by 3 , 5-dinitrosalicylic acid assay and phenol-sulfuric acid method,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ratio of reducing sugar and total sugar, the variation regularity of av⁃erage polymeric degree of the enzymatic hydrolysates were obtain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in the enzymatic process were studied, and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alginate degradation by the recombinant alginate lyase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ptimalco nditions for enzymatic hydrolysis were: temperature 25 ℃, pH 7�5, initial substrate concentration 7 g/L, enzyme 0�48 U, and reaction time 210 min. Under these condit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reducing sugar reached 0�878 g/L and the average polymetric degree fell to 3 .The enzymatic hydrolysates were identified by mass spectrometer and the final products mainly included monosaccharide, disaccharide and tetrasaccharide.【期刊名称】《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21)005【总页数】7页(P338-344)【关键词】褐藻胶;酶解;工艺优化;褐藻胶寡糖;聚合度【作者】王新侠;乔超超;倪辉;肖安风;蔡慧农;朱艳冰【作者单位】集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集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集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福建省食品微生物与酶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21; 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经济海藻资源化利用与深加工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21; 厦门市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21;集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福建省食品微生物与酶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21; 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经济海藻资源化利用与深加工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21; 厦门市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21;集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福建省食品微生物与酶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21; 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经济海藻资源化利用与深加工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21; 厦门市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21;集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福建省食品微生物与酶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21; 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经济海藻资源化利用与深加工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21; 厦门市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8我国海藻资源丰富。

褐藻胶裂解酶基因alyB的重组表达及性质研究

褐藻胶裂解酶基因alyB的重组表达及性质研究

褐藻胶裂解酶alyB基因的重组表达及其性质研究摘要褐藻胶裂解酶是通过β-消去机制降解褐藻胶,它不但作为工具酶用于褐藻寡糖的制备,而且本身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然而,由于褐藻胶裂解酶分离纯化困难以及酶活性低等原因,迄今为止没有一种产业化的褐藻胶裂解酶。

因此,寻找高活力的新褐藻胶裂解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明确的应用前景。

本文利用pET24a(+)建立了alyB的高效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了重组表达。

重组AlyB用DEAE Sepharose Fast Flow柱离子交换层析纯化为电泳纯,其分子量通过SDS-PAGE电泳分析为35.6 kDa,与其理论分子量一致。

重组AlyB反应最适pH值为7.5,最适反应温度为40℃。

AlyB在60℃100mM PB (pH7.5)中保存1h后,会失去约90%的活性。

Ba2+、Mg2+、K+、(NH4)2SO4和EDTA显著地增强AlyB的活性。

关键词:褐藻胶裂解酶;重组表达;性质The express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ene alyBencoding Alginate LyaseAbstractAlginate lyase degrades alginate through beta-elimination mechanism. It is not only a tool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lginate oligosaccharides, but also has some medicinal value. However, because of difficulties in purification of alginate lyase and its low activity, none of the industrialized alginate lyase is found so far . Therefore, search for new highly dynamic alginate lyase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specific prospect. Using pET24a(+)as an efficient expression vector of alyB, the recombinant gene is expressed in E. coli BL21 (DE3).The recombinant AlyB is purified to electrophoretic homogeneity by DEAE Sepharose Fast Flow chromatography, and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AlyB is estimated to be 35.6 kDa by SDS-PAGE, consistent with its theoretical molecular weight. AlyB exhibites optimum pH at 7.5 and optimum temperature at 40℃. After preserved for 1h at 60℃in 100mM PB (pH 7.5), AlyB loses about 90% of its activity. Ba2+, Mg2+, K+, (NH4)2SO4 and EDTA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activity of AlyB.Key words :Alginate lyase Expression Characterization目录第一章引言 (4)1、褐藻胶 (4)1.1 褐藻胶的基本结构 (4)1.2 褐藻胶的来源 (5)1.3 褐藻胶寡糖及褐藻多糖生物活性研究 (5)1.4 褐藻多糖在细菌生物膜中的生物功能 (6)2、褐藻胶裂解酶 (7)2.1 褐藻胶裂解酶的来源 (7)2.2 褐藻胶裂解酶的底物特异性 (8)2.3 褐藻胶裂解酶的分类 (8)2.4 褐藻胶裂解酶的作用机制 (9)2.5 褐藻胶裂解酶的活性测定方法 (9)2.6 褐藻胶裂解酶的生物学功能 (10)2.7 褐藻胶裂解酶的应用 (11)3、小结 (12)第二章褐藻胶裂解酶AlyB的制备及分离纯化 (13)1、实验材料 (13)1.1菌株与培养基 (13)1.2 试剂 (13)1.3 仪器 (13)2、实验方法 (14)2.1 AlyB的制备 (14)2.2 AlyB的纯化 (14)2.2.1 硫酸铵沉淀 (14)2.2.2 DEAE Sepharose Fast Flow柱离子交换层析 (14)2.3 酶活的紫外吸收法测定 (14)3、结果 (15)3.1 AlyB分离纯化 (15)3.1.1 硫酸铵沉淀 (15)3.1.2 DEAE Sepharose Fast Flow柱离子交换层析 (15)3.2 褐藻胶裂解酶AlyB的性质分析 (15)3.2.1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5)3.2.2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6)3.2.3 EDTA、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 (16)4、讨论 (17)参考文献 (19)第三章致谢 (22)第一章引言近年来,伴随着海洋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海洋,尤其关注海洋药物的开发及研究。

褐藻胶裂解酶及其裂解产物的研究进展

褐藻胶裂解酶及其裂解产物的研究进展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Vol.27.NO.11褐藻胶是褐藻酸盐、褐藻酸及其衍生物的统称,是从海带、马尾藻、巨藻等褐藻间质中提取的多糖聚合物。

主要由1,4-β-D-甘露糖醛酸(M)及其C5差向异构体1,4-α-L-古罗糖醛酸(G)两种糖醛酸单体聚合而成。

聚合方式有四种:可以由多聚β-D-甘露糖醛酸(PloyM)或多聚α-L-古罗糖醛酸(PloyG)构成均聚物,也可以由MG交替(PolyMG)或M、G以不同比例随机构成杂聚物[1]。

近年来,褐藻胶的开发利用引起了人们广泛重视,对褐藻胶裂解酶及其降解产物的研究成为热点。

本文就这两方面作较为详细的总结与阐述。

1褐藻胶裂解酶1.1来源褐藻胶裂解酶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类是动物源的褐藻胶裂解酶,包括海洋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等。

1984年,国内的朱仁华等[2]从朝鲜花冠小月螺、单齿螺和褐疣荔枝螺3种海螺中分离得到褐藻胶裂解酶的粗酶提取液,用粘度法测定了酶活力,尤以朝鲜花冠小月螺的分解活性最高。

1987年,Kloareg等[3]从海兔内脏中制备出褐藻酸酶,用于墨角藻合子的去壁,制备出了原生质体。

1989年,Yamaguchi等[3]从海螺、鲍的内脏中制备出褐藻解壁酶,用于某些褐藻的细胞解离。

第二类是植物源的褐藻胶裂解酶,包括巨藻、泡叶藻、掌状海带、克氏海带等海藻。

1966年,LinY.T.等[4]从海洋褐藻FucusgardneriSilva中分离提纯出褐藻酸酶。

1999年,Kraiwattanapong等[5]自腐败海藻kombu中分离出一株褐藻胶酶高产菌N-1,并对其降解酶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

第三类是微生物源的褐藻胶裂解酶,包括海洋细菌、土壤细菌和真菌等。

1984年,Jeffrey等[6]以褐藻酸钠为惟一碳源,从土壤和海水中分离出产生褐藻酸裂解酶的芽孢杆菌,胞外酶表现出明显的内切甘露糖醛酸裂解酶性质,酶的分子量约为40kD。

2001年,I-wamoto[7]等人研究发现埃氏别单胞菌(Alteromonassp.)可以产生一种褐藻酸胞内裂解酶,分子量为33.9kD,pI为3.8,在pH7.5 ̄8.0时,具有最高活性。

褐藻胶裂解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酶学性质

褐藻胶裂解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酶学性质

褐藻胶裂解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酶学性质汪立平,刘玉佩,孙晓红,赵勇(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上海201306)摘要:作者从蜡样芽孢杆菌F1—5—10中提取D N A,通过PC R克隆得到褐藻胶裂解酶基因后,将其构建到pE T一30a(+)上并在大肠杆菌B I。

2l菌株中进行高效诱导表达。

继而对纯化得到的褐藻胶裂解酶蛋白进行活性检测和酶学特性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PC R扩增出1035bp大小的褐藻胶裂解酶基因al gl(G e nB a nk登录号:G U585575),SD孓PA G E电泳结果显示出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5ooO的特异性蛋白质条带。

表达条件优化实验结果表明O。

4m m ol/L浓度的I P T G32℃诱导4h重组蛋白的表达量最高,约占菌体总蛋白质质量的36%。

测定褐藻胶裂解酶酶活性,酶活力为11.7U/m g。

酶学性质研究表明:A LG L的酶活最适温度为35℃,热稳定性较差,最适pH值为6.6,C a”、M92对酶活有激活作用,A I。

G I。

催化褐藻胶的K。

值为1.89m g/m L,V。

为15.0l U/m L。

关键词:褐藻胶裂解酶;蜡样芽孢杆菌;原核表达中图分类号:Q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一1689(2012)02—189一06E xpr es s i on of A l gi nat e l yas e G ene i n E.cD Z f andC har act er i zat i on of t he E nzym eW.A N G Li一户i,29,L J【,Y k一夕Pi,SU N X i口。

一^o,zg,Z H A O Y b咒g(C onegP of Fo od S c i e nce and Tec hn0109y,Shangh a j()c e an U ni ve r s i t y,S hanghaj201306,C hi na)A bs t m ct:T he臼ZgZ gene(G enB ank ac ces si on num ber:G U585575)e ncodi ng al gi nat e l yase(A LG L)f r om B口fi ZZ比s f e,.P“s Fl一5—10w as cl oned i nt o t he ve ct o r pE T一30a and expr ess ed i nE s c^Pr i f^i口f D Zi B L21i n t hi s s t udy.T he opt i m um e xpr e s si on condi t i ons of al gl i n.E.fD£i w ass t udy and l i st ed as f ol l ow s:t he conc ent r at i on of I PT G O.4m m ol/L,expr es s i on t i m e4h,ande xpr e s si on t em per at ur e32℃.U nder t he opt i m um condi t i。

海洋弧菌(Vibrio sp.QD-5)褐藻胶裂解酶基因的r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海洋弧菌(Vibrio sp.QD-5)褐藻胶裂解酶基因的r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海洋弧菌(Vibrio sp.QD-5)褐藻胶裂解酶基因的r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晁雅熙;王淑艳;吴谡琦;陈颢【摘要】以海洋弧菌(Vibrio sp.QD-5)的基因组为模板,使用设计的褐藻胶裂解酶引物进行PCR扩增.将目的基因克隆至pet-22b(+)载体后进行测序.测序结果显示,基因aly-I I的大小为2170 bp,预测编码含有723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对该蛋白质进一步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ProtParam和ProtScale对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Aly-II的理论分子质量为85.6 kDa,理论等电点为5.1,并且是一种亲水性蛋白.利用软件MEG 6.0对蛋白质Aly-II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蛋白质Aly-II很可能是PL-17家族的褐藻胶裂解酶.利用同源建模法构建蛋白质Aly-II的三维结构,Aly-II含有2个结构域,分别为(α/α)6 toroid结构域和β-sheet结构域.%Using designed specific primers,the target aly-I I gene was amplified by PCR from the genomic DNA of Vibrio sp.QD-5,cloned into pet-22b(+)vector and then sequenced.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loned gene was 2170 bp,encoding 723 amino acid residues.The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of Aly-II protein was further conducted using ProtParam and ProtScale to analyze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protein.The theoretical molecular weight and pI of Aly-II were 85.6 kDa and 5.1,respectively.The protein had hydrophilic property.The phylogenetic trees were constructed by MEG 6.0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Aly-II was most likely an alginate lyase of PL-17 family.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Aly-II was constructed using homology modelingmethod.The structure of Aly-II displayed that it contained two domains,i.e.,(α/α)6 toriod domain andβ-sheet domain.【期刊名称】《海洋科学进展》【年(卷),期】2018(036)002【总页数】11页(P290-300)【关键词】Vibrio sp.;褐藻胶裂解酶;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作者】晁雅熙;王淑艳;吴谡琦;陈颢【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 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 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 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 266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97褐藻胶是一类主要存在于褐藻细胞壁中的水溶性酸性多糖,由β-D-甘露糖醛酸和α-L-古洛糖醛酸组成,2个单体之间通过α-1,4-糖苷键可组成3种不同的褐藻胶分子,分别为多聚甘露糖醛酸(poly M)、多聚古洛糖醛酸(poly G)和杂聚物(poly GM)[1]。

一种新型褐藻胶裂解酶及其截短体对酶学性质的影响

一种新型褐藻胶裂解酶及其截短体对酶学性质的影响

一种新型褐藻胶裂解酶及其截短体对酶学性质的影响
李辉梅;王文文;储建林;何冰芳;吴斌;钦松
【期刊名称】《生物加工过程》
【年(卷),期】2024(22)2
【摘要】褐藻寡糖是褐藻胶的降解产物,因独特的理化性质而具有抗肿瘤、促进生长和调节免疫等功效,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挖掘更高效的褐藻胶裂解酶用于制备褐藻寡糖,对采集于海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筛选,以获得能够降解褐藻胶的菌株,并从其基因组中克隆表达出褐藻胶裂解酶,考察酶的催化特性。

结果发现:从Paenibacillus lautus A2中鉴定出的一种新颖的褐藻胶内切酶AlgC2m,含有439个氨基酸,与PL7家族的AlgL仅有38%的最高序列一致性,其N端的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CBM32)和C端催化域(CD)通过一个连接子连接。

AlgC2m和其截短体AlgC2m-CD降解褐藻酸钠的酶活分别为331.05和82.47 U/μmol,最适温度分别为45和30℃。

另外,AlgC2m-CD对聚α-L-古罗糖醛酸(polyG)具有更明显的偏好性,酶解产物除二糖和三糖外,还有聚合度更高的四糖。

【总页数】10页(P156-165)
【作者】李辉梅;王文文;储建林;何冰芳;吴斌;钦松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南京工业大学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814
【相关文献】
1.皱纹盘鲍内脏酶的酶学性质及褐藻胶裂解酶的分离纯化
2.褐藻胶裂解酶酶学性质及酶解马尾藻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3.丁香假单孢菌重组褐藻胶裂解酶的酶学性质及酶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
4.N端非催化结构域对微泡菌ALW1褐藻胶裂解酶AlgL7酶学性质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褐藻胶裂解酶的研究进展

褐藻胶裂解酶的研究进展

褐藻胶是一种由 α - L- 古罗糖醛酸 ( G ) 和其 C5 差向异构体 α - D- 甘露糖醛酸 ( M ) 随机结合而成的 线性高分子多糖, 聚合方式包括三种: 聚古罗糖醛酸 ( polyG ) 、 聚 甘 露 糖 醛 酸 ( polyM ) 和 异 聚 MG 段
[1 ] ( polyMG) , 其化学结构见图 1 。 褐藻胶来源丰富, 以其螯合金属离子、 溶液高黏性、 凝胶性等特点被广
2
褐藻胶裂解酶作用方式
目前发现的能够降解褐藻胶的酶均为裂解酶 ,
尚未发现水解酶。褐藻胶裂解酶通过 β 消去机制催 化褐藻胶降解, 其作用位点是 1 →4 糖苷键。 在水解 形 糖苷键所在的糖环的 C4 和 C5 位置间形成双键, 成了 4- 脱氧 - L- erythro- hex-4 - 烯醇式吡喃糖醛酸 的非还原末端, 在 235nm 处有特征性强吸收。 Gacesa[8] 提出一种褐藻胶裂解酶的催化机制 , 这 种机制包括三步反应 : a. 通过盐桥的中和作用移去羧 基阴离子上的负电荷; b. 从 5 位碳上获得质子的基质 催化反应; c. 羧基基团提供电子在 C4 与 C5 之间形成 双键, 导致发生在 4- O 糖苷键上的 β 消去反应。
1
2
1
1
1, *
酶能够通过 β 消去机制催化褐藻胶降解产生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褐藻胶寡糖。对于酶的鉴定分析将会拓展酶和寡糖 农业等领域的应用范围。因此本文简要阐述了酶的分类、 测定方法、 构效关系以及生物学功能, 并就其应用的 在食品、 最新进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褐藻胶, 褐藻胶裂解酶, 褐藻胶寡糖
[15 ]
3
褐藻胶裂解酶的结构
PL - 5 ( Sphingomonas sp. A1 - III ) ,PL - 7

褐藻胶裂解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酶学性质

褐藻胶裂解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酶学性质

褐藻胶裂解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酶学性质汪立平;刘玉佩;孙晓红;赵勇【期刊名称】《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年(卷),期】2012(031)002【摘要】作者从蜡样芽孢杆菌F1-5-10中提取DNA,通过PCR克隆得到褐藻胶裂解酶基因后,将其构建到pET-30a(+)上并在大肠杆菌BL21菌株中进行高效诱导表达,继而对纯化得到的褐藻胶裂解酶蛋白进行活性检测和酶学特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PCR扩增出1035 bp大小的褐藻胶裂解酶基因algl(GenBank登录号:GU585575),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出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5 000的特异性蛋白质条带.表达条件优化实验结果表明0.4 mmol/L浓度的IPTG 32℃诱导4h重组蛋白的表达量最高,约占菌体总蛋白质质量的36%.测定褐藻胶裂解酶酶活性,酶活力为11.7 U/mg.酶学性质研究表明:ALGL的酶活最适温度为35℃,热稳定性较差,最适pH值为6.6,Ca2+、Mg2对酶活有激活作用,ALGL催化褐藻胶的Km值为1.89 mg/mL,Vmax为15.01 U/mL.【总页数】6页(P189-194)【作者】汪立平;刘玉佩;孙晓红;赵勇【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上海2013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8【相关文献】1.海洋弧菌中褐藻胶裂解酶Alg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 [J], 李云涛;张齐;汪立平;黄宇良2.海洋假单胞杆菌褐藻胶裂解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和活性检测 [J], 张瑾;赵玉然;梁君妮;李兆杰;杨文鸽;薛长湖3.鲍鱼褐藻胶裂解酶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酶学性质 [J], 张齐;李云涛;汪立平4.海洋细菌来源低温褐藻胶裂解酶的分泌表达和酶学性质研究 [J], 张文彬;白露;刘彬;王朋梅;莫照兰;李杰5.丙酮酸甲酸裂解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的研究 [J], 杨登峰;韦宇拓;周兴;黄志民;黄日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褐藻胶裂解酶的基因克隆及表达条件优化

褐藻胶裂解酶的基因克隆及表达条件优化

Gu l f Ma r i n e R e s e a r c h C e n t r e , N a n n ng5 i 3 0 0 0 7 , C h na i ; . Gu a n g x i V o c a t i o n a l nd a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 N a n n i n g5 3 0 2 2  ̄C h na i )
1 6 h , 诱 导剂 I P T G 浓 度0 . 8 m mo l / L 。
关键 词 : 褐藻 胶裂 解 酶 ; 基因; 克隆 ; 条件 优化 ; 表 达
中图分 类号 : Q 8 1 4
文 章编 号 : 0 2 5 4 — 5 o 7 1 ( 2 0 1 7 ) 1 2 — 0 1 2 0 — 0 6
摘 要: 采 用大 肠 杆菌 ( E s c h e r i c h i a c o l d 表 达海 洋 弧菌 ( V i b r i o s p . ) X 5 1 1 的褐 藻 胶裂 解 酶基 因 , 以 实现对 该 酶 的人 量制 备 及 酶学 性 质
研 究 。通 过序 列分 析 , 预 测 该酶 的前2 0 个氨 基 酸为信 号肽 , 去 除信 号肽 后 的蛋 白质 分子质 量约 为 3 0 2 5 4 . 2 8 D a , 等 电点8 . 7 5 , 分 子式 为 C , H o o N, 6 4 0 , S , 对应 的基 因序列 命 名为 a l g 1 9 8 7 。 按 如 下方 案构 建蕈 组菌 : 设计 特异 性核 酸 引物 , P c R 扩 增得 到a 1 9 8 7 ; 将重 组质 粒 p E T 一 3 0 ( a ) 一 a l g 1 9 8 7 导入 大肠 杆 菌 T r a n s 5 c  ̄ 进行测序; 提取 阳性p E T 一 3 0 ( a ) 一 a l g J 9 8 7 质 粒 导入 大 肠杆 菌B L 2 1 , 利 用 异丙 基一 J B 一 / 9 - 硫 代 半 乳 糖苷 ( I P T G ) 诱 导表 达 。 十二烷 基硫 酸钠 聚 丙烯酰 胺 凝胶 电泳 ( S D S — P A G E ) 检测 诱 导后 的重 组菌 胞液 上清 , 发现 异源 表 达的 褐藻 胶裂 解 酶分 子质 量大 小 与预测 值 相近 。对 重组 菌 中的褐 藻 胶裂 解 酶进 行表 达条 件 优化 , 结果 显示 , 最 适参 数 为诱 导温 度 1 6 0 C , 诱 导 时间

褐藻胶裂解酶的研究进展

褐藻胶裂解酶的研究进展

褐藻胶裂解酶的研究进展罗丹丹;薛永常【摘要】褐藻胶是由β-D-甘露糖醛酸及其C5差向异构体α-L-古洛糖醛酸结合而成的线性高分子多糖。

褐藻胶裂解酶通过β消去机制能将褐藻胶降解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褐藻寡糖。

褐藻寡糖因具有独特的促进生长、增强植物抗性、抑菌等生理活性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简要概述了褐藻胶裂解酶的来源分类、结构功能、酶学性质、褐藻寡糖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褐藻胶裂解酶在工业生产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Alginate lyases can catalyze the degradation of alginate , a complex copolymer of L-guluronate and its C5 epimer D-mannur-onate, withβ-elimination mechanism and yield alginate oligosaccharides .Alginate oligosaccharide has many kinds of biological activi-ties, such as promoting growth , enhancing resistance in plant and bacteriostasis , so that they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In this paper som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classification , structure, function, enzymatic properties of alginate lyas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lginate oligosaccharides were reviewed .It will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its application in industrial production .【期刊名称】《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6(033)006【总页数】4页(P95-98)【关键词】褐藻胶;褐藻胶裂解酶;褐藻寡糖【作者】罗丹丹;薛永常【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大连116034;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大连116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9褐藻胶是存在于褐藻细胞壁及细胞间质的水溶性酸性多糖,由β-D-甘露糖醛酸及其C5差向异构体α-L-古洛糖醛酸两种糖醛酸单体通过1,4糖苷键随机聚合而成[1]。

一种新型褐藻胶裂解酶、其制备方法及应用[发明专利]

一种新型褐藻胶裂解酶、其制备方法及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褐藻胶裂解酶、其制备方法及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陈朋,闫军军,朱玥明,曾艳,门燕,孙媛霞
申请号:CN201811221666.4
申请日:20181019
公开号:CN109295043A
公开日:
20190201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来源于海洋细菌的褐藻胶裂解酶(Alg509)及其基因。

同时还公开了重组表达和制备该褐藻胶裂解酶的方法,即将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上,并将该载体转化大肠杆菌宿主菌,获得可异源表达该酶的重组工程菌株。

本发明公开的褐藻胶裂解酶Alg509酶活高,比酶活可达48000U/mg以上,其最适反应pH为10,最适反应温度为55℃,且酶活对各种金属离子没有依赖性。

该酶对海藻酸钠、多聚古洛糖醛酸(polyG)、多聚甘露糖醛酸(polyM)均有活性,能将海藻酸钠彻底降解,产生褐藻二糖、褐藻三糖、褐藻四糖等褐藻寡糖。

该酶表现出较强嗜碱性,对高pH具有一定耐受力,具备一定工业应用的潜质,可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饲料添加、医药等领域。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地址:300308 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空港经济区西七道32号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海洋细菌 Pseudoalteromonas sp. 01中新型褐藻胶裂解酶AlyPC1的研究

海洋细菌 Pseudoalteromonas sp. 01中新型褐藻胶裂解酶AlyPC1的研究

海洋细菌 Pseudoalteromonas sp. 01中新型褐藻胶裂解酶AlyPC1的研究张红秀;刘晓华;刘伟治【期刊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4(54)2【摘要】为挖掘新型褐藻胶裂解酶,使其开发成为制备褐藻寡糖的工具酶,本研究中表征了来源于海洋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01的褐藻胶裂解酶AlyPC1。

本文作者在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对AlyPC1进行了重组表达及酶学性质的研究。

序列比对结果显示,AlyPC1是PL7家族第五亚家族的一个褐藻胶裂解酶。

酶学性质研究发现:AlyPC1最适反应温度为35℃,将AlyPC1置于5~30℃孵育1 h,仍保留80%以上的酶活;在Tris-HCl缓冲液中,AlyPC1最适反应pH为8.0,当pH在7.5~9.0之间时,酶活保留了90%以上,证明AlyPC1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以及宽泛的pH耐受性;反应体系中NaCl的含量为200 mmol/L时,AlyPC1的酶活最高;乙二胺四乙酸(EDTA)以及一些金属离子如Mn 2+、Zn 2+和Ni 2+等能够明显抑制AlyPC1的活性。

AlyPC1能够降解褐藻胶、polyG以及polyM三种底物,因而说明AlyPC1是一种双功能褐藻胶裂解酶。

同时,AlyPC1以内切的形式降解褐藻胶,产生二糖、三糖以及四糖。

【总页数】6页(P84-88)【作者】张红秀;刘晓华;刘伟治【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557【相关文献】1.1株产褐藻胶裂解酶海洋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酶学性质2.海洋来源褐藻胶裂解酶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3.从海洋中分离的弧菌QY102褐藻胶裂解酶的纯化和性质研究4.海洋细菌A78的鉴定及褐藻胶裂解酶特性的研究5.海洋细菌来源低温褐藻胶裂解酶的分泌表达和酶学性质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seudomonas syringae褐藻胶裂解酶基因的克隆及信息学分析吴丽云;刘韩;倪辉;肖安风;蔡慧农;朱艳冰【摘要】以Pseudomonas syringae的基因组为模板,使用褐藻胶裂解酶引物进行PCR扩增,将目的基因克隆至pMD18-T载体后进行测序.结果显示,克隆基因的大小为1137 bp,预测编码含有378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对该蛋白质进一步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蛋白质序列与其他菌株来源的褐藻胶裂解酶具有高的相似性,预测本研究克隆的基因编码褐藻胶裂解酶.该褐藻胶裂解酶的理论分子质量为42.5 ku,理论等电点为8.15.采用同源建模法建立P.syringae褐藻胶裂解酶的三维结构,富含螺旋结构.【期刊名称】《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20)003【总页数】7页(P179-185)【关键词】假单胞菌;褐藻胶裂解酶;克隆;生物信息学【作者】吴丽云;刘韩;倪辉;肖安风;蔡慧农;朱艳冰【作者单位】集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集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集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福建省食品微生物与酶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21;厦门市食品与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21;厦门市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经济海藻资源化利用与深加工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21;集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福建省食品微生物与酶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21;厦门市食品与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21;厦门市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经济海藻资源化利用与深加工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21;集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福建省食品微生物与酶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21;厦门市食品与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21;厦门市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经济海藻资源化利用与深加工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21;集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福建省食品微生物与酶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21;厦门市食品与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21;厦门市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经济海藻资源化利用与深加工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97褐藻胶为主要来源于褐藻类植物细胞壁的结构多糖,它是一种阴离子酸性直链多糖,由β-D-甘露糖醛酸(M)和α-L-古罗糖醛酸(G)通过共价键随机结合形成的线性无支链的高分子聚合物[1].褐藻胶来源丰富,以其凝胶性、增稠性、稳定性和螯合金属离子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印染和化工等领域[2-4].褐藻胶的降解产物褐藻胶寡糖因其具有特殊的化学结构而表现出多种生物活性,例如抗氧化、抗菌、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促进植物生长等[5-9]. 研究表明,利用褐藻胶裂解酶催化裂解褐藻胶糖苷键,从而在非还原端形成具有双键的不饱和糖醛酸寡糖,这种不饱和双键对褐藻胶寡糖所具有的生理活性功能有重要的影响[10].根据褐藻胶裂解酶的底物专一性,褐藻胶裂解酶分为多聚β-D-1,4-甘露糖醛酸裂解酶(EC 4.2.2.3)和多聚α-L-1,4-古罗糖醛酸裂解酶(EC 4.2.2.11).已经报道的褐藻胶裂解酶的来源主要包括海洋藻类、海洋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和微生物(包括海洋细菌、陆生真菌和极少数的病毒),其中细菌类是褐藻胶裂解酶研究最为广泛的来源[11-14].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褐藻胶裂解酶基因在工业化生产的宿主细胞中高效表达,以获得高产量、高纯度、高活性、高稳定性的褐藻胶裂解酶制剂,具有高的产业潜力. 本文进行Pseudomonas syringae褐藻胶裂解酶基因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该菌株褐藻胶裂解酶的酶学性质、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奠定基础.P.syringae购自德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No.21482),E.coli DH5α菌株由本实验室保存.pMD18-T载体、Taq DNA聚合酶、dNTPs和DNA标准均为TaKaRa 公司产品,T4 DNA连接酶为Fermentas公司产品,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购自北京百泰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柱式质粒DNA提取试剂盒和柱式DNA胶回收试剂盒均为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寡核苷酸序列的合成及核酸序列的测定均委托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产品.1.2.1 褐藻胶裂解酶的活力测定将P. syringae接种于培养基(0.25% D-葡萄糖,0.3%大豆蛋白胨,1.7%干酪素,0.5% NaCl,0.25% K2HPO4,均为质量分数),25 ℃培养36 h后,取20 mL培养液于4 ℃、10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上清液,即为胞外液.用2 mL 50 mmol/L NaH2PO4-Na2HPO4缓冲液(pH=7.5)重悬菌体,在冰浴条件下超声破菌后,4 ℃、10000 r/min离心10 min,获得上清液,即为胞内液.取0.25 mL含0.5%(质量分数)褐藻胶的50 mmol/L NaH2PO4-Na2HPO4缓冲液(pH=7.5),加入0.25 mL粗酶液,30 ℃反应30 min后,沸水终止反应.加入0.5 mL DNS试剂,混匀后于540 nm波长下测定反应液的吸光度值.通过制作葡萄糖标准曲线确定还原糖含量,根据还原糖的产生计算褐藻胶裂解酶的活力.褐藻胶裂解酶活力定义为:在上述条件下,每分钟水解底物产生1 μg还原糖(以葡萄糖计)所需的酶量为1个酶活力单位(U).1.2.2 褐藻胶裂解酶基因的克隆根据GenBank中P. syringae的褐藻胶裂解酶基因序列,合成以下引物,P1:5′-ATGCAGACTCCTAAACTGAT-3′,P2:5′-TCACGAACCGTCGTTATCGC-3′.利用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P. syringae的基因组DNA,以此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反应条件为:95 ℃ 5 min预变性;94 ℃ 45 s,50 ℃ 45 s,72 ℃,90 s,30个循环;72 ℃延伸10 min.PCR产物经1.2%(质量分数)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凝胶回收目的基因片段.将回收产物与T载体进行连接,转化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细胞涂布在含有100 μg/mL氨苄青霉素的LB固体培养平板上(平板上预先涂布10 μL 0.5 mol/L IPTG和50 μL 20 mg/mL X-gal).从平板挑选白色单菌落进行菌落PCR鉴定重组子,并经测序鉴定重组质粒中的插入序列.1.2.3 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的生物学信息分析利用NCBI的BLAST程序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蛋白质序列的同源性搜索,利用MEGA 6.0[15] 的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利用ExPASy的Protparam工具进行蛋白质的理化性质预测.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采用SOPMA程序[16]进行,蛋白质的结构域及信号肽分析利用SMART[17]进行.利用SWISS-MODEL[18]进行蛋白质结构的三维模建,采用VMD软件显示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采用DNS法测定菌株P. syringae所产的细胞内外褐藻胶裂解酶的活性,结果显示,胞内粗酶液的活力达7 U/mL,未检测到胞外样品的酶活力.由此可见,菌株P. syringae以胞内形式产褐藻胶裂解酶.以P. syringae的基因组DNA(见图1a)为模板,利用褐藻胶裂解酶引物进行PCR 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扩增产物为大约1100 bp的DNA片段(见图1b).将该基因克隆入T载体后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目的基因的大小为1137 bp.P. syringae褐藻胶裂解酶基因(1137 bp)预测编码378个氨基酸.该蛋白质的前28个氨基酸残基预测为信号肽,预测的切割位点位于A28和A29之间.将该蛋白质序列在Genbank Reference proteins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搜索,结果显示,目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序列与来自P. syringae(WP_003365409)、P.amygdale(WP_005752927)、P. savastanoi(WP_002552250)、P.syringae(WP_016567310)、P. syringae(WP_003376044)、P.viridiflava(WP_025994636)和P. syringae(WP_024686395)的多聚β-D-甘露糖醛酸裂解酶或褐藻胶裂解酶的序列分别具有100%、99%、99%、99%、96%、94%和94%的相似性,所以预测该基因编码褐藻胶裂解酶.将本研究的P. syringae褐藻胶裂解酶序列与其他菌株来源的褐藻胶裂解酶序列进行比对,结果如图2所示.N203、H204、R251和Y258构成可能的P.syringae褐藻胶裂解酶催化活性位点.其中H204位于NNHSYW保守结构中.将本研究的P. syringae褐藻胶裂解酶序列与相似性较高的其他菌株来源的酶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见图3)显示,本研究的褐藻胶裂解酶与来自P. syringae的多聚β-D-甘露糖醛酸裂解酶(WP_003365409)聚在一个分支.利用ExPASy的ProtParam工具分析目的基因所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结果如下:氨基酸个数为378,理论分子质量大小为42.5 ku;理论等电点为8.15,负电荷残基总数为50(D+E),正电荷残基总数为52(R+K);分子式为C1883H2942N522O567S18,原子总数为5932;预测在大肠杆菌细胞内半衰期大于10 h,不稳定指数为31.78,该蛋白质分类为稳定蛋白;脂溶指数为68.76,亲水性平均指数(Grand average of hydropathicity,GRAVY)为-0.593.预测P.syringae褐藻胶裂解酶的二级结构,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不规则卷曲所占比例分别为51.59%、7.94%、7.14%和33.33%.该蛋白质包含褐藻胶裂解酶结构域,位于64~305位氨基酸残基.将P.syringae褐藻胶裂解酶进行三维模建,模板来自Sphingomonas sp. A1的褐藻胶裂解酶(PDB登录号为1QAZ).模建的残基范围为目的序列中的47~363位氨基酸残基,在此范围内,目的序列与模板序列的相似性为28%.P.syringae褐藻胶裂解酶富含螺旋结构,由螺旋构成的栅状结构中有个类似隧道的深裂隙(见图4a).通过与模板序列进行比对,N203、H204、R251和Y258组成可能的P.syringae褐藻胶裂解酶催化活性位点[19](见图4b).一些保守的具有芳香基侧链的残基(W148,W207,Y261和Y258)位于裂隙中,两个保守的精氨酸残基(R251和R354)存在于裂隙入口的两侧(见图4a).本研究中,利用Gen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P.syringae褐藻胶裂解酶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目的菌株的基因组中成功扩增了1137 bp的基因片段.通过NCBI的蛋白质BLAST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Pseudomonas属中其他菌株来源的褐藻胶裂解酶具有很高的相似性.所以,本研究克隆的基因预测编码褐藻胶裂解酶.褐藻胶裂解酶是多糖裂解酶家族(PLs,EC 4.2.2.X)的成员,根据酶的初级结构可将PLs分为22个家族,褐藻胶裂解酶属于7个家族,分别为PL-5,PL-6,PL-7,PL-14,PL-15,PL-17和PL-18,大多数细菌来源的内切褐藻胶裂解酶属于PL-5和PL-7,而前者多具有降解多聚β-D-甘露糖醛酸底物的特异性,后者多具有降解多聚α-L-古罗糖醛酸底物的特异性[20].研究表明,PL-5和PL-7家族之间的褐藻胶裂解酶序列相似性比较低,然而对催化活性起重要作用的氨基酸,如精氨酸、天冬酰胺(或谷氨酰胺)、组氨酸和酪氨酸都在活性位点的功能区域[21].本研究中,以Sphingomonas sp.A1的褐藻胶裂解酶为模板,将本研究的P.syringae褐藻胶裂解酶进行同源模建,它们的三维结构呈现相似的空间结构.P.syringae褐藻胶裂解酶主要结构为由螺旋构成的栅状结构,类似的结构常见于葡萄糖淀粉酶和纤维素酶[21].这两个酶的活性中心包括Asn、His、Arg和Tyr,组氨酸位于NNHSYW保守结构中.与Sphingomonas sp.A1褐藻胶裂解酶[19]类似,本研究的P.syringae 褐藻胶裂解酶结构中也包含一个很深的隧道缝隙,预测该结构有利于褐藻胶底物分子的渗入,并与酶催化位点相互作用.P. syringae褐藻胶裂解酶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该酶的进一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行P. syringae褐藻胶裂解酶的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或进一步利用定向进化技术提高该褐藻胶裂解酶的催化活性或热稳定性,为该褐藻胶裂解酶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关文献】[1]VERA J,CASTRO J,GONZALEZ A,et al.Seaweed polysaccharides and derived oligosaccharides stimulate defense responses and protection against pathogens in plants[J].Mar Drugs,2011,9(12):2514-2525.[2]LEE K Y,MOONEY D J.Alginate:properties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J].Prog Polym Sci,2012,37(1):106-126.[3]PAWAR S N,EDGAR K J.Alginate derivatization:a review of chemistry,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J].Biomaterials,2012,33(11):3279-3305.[4]TSENG C K.Algal biotechnology industries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in China[J].J Appl Phycol,2001,13(4):375-380.[5]孙丽萍,薛长湖,许家超,等.褐藻胶寡糖体外清除自由基活性的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35(5):811-814.[6]LASKY L A.Selection-carbohydrate interactions and the initiation of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J].Annu Rev Biochem,1995,64:113-139.[7]HU X K,JIANG X L,WANG H M,et al.Antitumour activities of alginate-derived oligosaccharides and their substitution derivatives[J].Eur J Phycol,2004,39:67-71.[8]OTTERLEI M,OSTGAARD K,SKJAK BRAEK G,et al.Induction of cytokine production from human monocytes stimulated with alginate[J].J Immunother,1991,10(4):286-291.[9]YOKOSE T,NISHIKAWA T,YAMAMOTO Y,et al.Growth-promoting effect of alginate oligosaccharIdes on a unicellular marine mieroalga,Nannochloropsis oculata[J].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2009,73(2):450- 453.[10]WONG T Y,PRESTON L A,SCHILLER N L.Alginate lyase:review of major sources and enzyme characteristics,structure-function analysis,biological roles,and applications[J].Annu Rev of Microbiol,2000,54:289-340.[11]LIN Y T,HASSID W Z.Pathway of alginic acid synthesis in the marine brown alga,Fucus gardneri Silva[J].J Biol Chem,1966,241(22):5284-5297.[12]WANG L,RAHMAN M M,INOUE A,et al.Heat-stability and primary structure of the major alginate lyase isozyme LbAly35 from Littorina brevicula[J].Fish Sci,2012,78(4):889-896.[13]WANG Y,GUO E W,YU W G,et al.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alginate lyase from a marine bacterium Vibrio sp.[J].Biotechnol Lett,2013,35(5):703-708.[14]CAO L X,XIE L J,XUE X L,et al.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lginate lyase from Streptomyces species strain A5 isolated from banana rhizosphere[J].J Agric Food Chem,2007,55(13):5113-5117.[15]TAMURA K,STECHER G,PETERSON D,et al.MEGA6:molecular evolutionary genetics analysis version 6.0[J].Mol Biol Evol,2013,30(12):2725-2729.[16]GEOURJON C,DELEAGE G.SOPMA: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protein secondary structure prediction by consensus prediction from multiple alignments[J].Comput Appl Biosci,1995,11(6):681-684.[17]LETUNIC I,DOERKS T,BORK P.SMART 7:recent updates to the protein domain annotation resource[J].Nucleic Acids Res,2012,40:302-305.[18]AMOLD K,BORDOLI L,KOPP J,et al.The SWISS-MODEL workspace:a web-based environment for protein structure homology modelling[J].Bioinformatics,2006,22(2):195-201.[19]YOON H J,MIKAMI B,HASHIMOTO W,et al.Crystal structure of alginate lyase A1-III from Sphingomonas species A1 at 1.78 A resolution[J].J Mol Biol,1999,290(2):505-514.[20]MIYAKE O,OCHIAI A,HASHIMOTO W,et al.Origin and diversity of alginate lyases of families PL-5 and-7 in Sphingomonas sp.strain A1[J].J Bacteriol,2004,186(9):2891-2896.[21]KIM H S,LEE C,LEE E Y.Alginate lyase:structure,property,and application[J].Biotechnol Bioproc E,2011,16:843-8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