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单体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c1eb570f5335a8102d22042.png)
遗传学名词解释1.变异: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2.突变:DNA分子某些部分的基因能够发生改变,使生物产生性状的差异。
3.原核细胞:指一类结构简单、没有细胞核(仅有拟核)以及没有膜包被细胞器的细胞。
4.真核细胞:指一类结构复杂、具有细胞核和细胞器的细胞。
5.核仁:是真核细胞间期核中最明显的呈中圆形或椭圆形的颗粒状结构,其组成成分有rRNA、rDNA和核糖核蛋白。
6.染色体:指细胞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呈现为一定数目和形态的复合结构。
7.染色质:指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因其易被碱性染料染色而得名,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
8.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称为常染色体。
9.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
10.常染色质:指间期细胞核内纤细处于伸展状态,并对碱性染料着色浅的染色质。
11.异染色质:指间期核内聚缩程度高,并对碱性染料着色深的染色质。
12.组成性染色质:指除复制期外均处聚缩状态的染色质。
它是由相对简单、高度重复DNA序列构成。
13.兼性染色质:指在某细胞外,或其发育的某阶段,原来的常染色质卷缩、丧失转录活性而变为异染色质。
14.着丝粒:也叫着丝点。
染色体的特定部位,细胞分裂时出现的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此部位染色较浅。
15.端粒: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它与端粒结合蛋白一起构成了特殊的“帽子”结构,作用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控制细胞分裂周期。
16.复制原点:在基因组上复制起始的一段序列。
17.主缢痕:中期染色体上一个染色较浅而缢缩的部位,主缢痕处有着丝粒,所以亦称着丝粒区,由于这一区域染色线的螺旋化程序低,DNA含量少,所以染色很浅或不着色。
18.次缢痕:指某些染色体臂上除主缢痕外还常含有另外缢缩区域。
19.随体: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圆形或圆柱形的染色体片段,通过次缢痕与染色体主要部分相连。
遗传学名词解释解析
![遗传学名词解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1f9aa4d9e31433238689341.png)
遗传学名词解释第二章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两条完全一致的染色单体,由着丝粒连接在一起。
着丝粒:染色体内部的特殊结构,是连接两条姐妹染色单体,连接染色体和纺锤体的部位。
动粒:位于着丝粒处的蛋白质复合物,内侧与着丝粒结合,外侧与纺锤体丝结合,发挥桥梁作用。
端粒:染色体末端的结构。
杂合体:基因座上含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的个体。
纯合体:基因座上含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的个体。
回交:杂交的子一代与亲代的交配形式。
测交:杂合个体与纯合隐性个体的交配形式。
性状: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显性:杂合子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杂合子个体被掩盖的性状。
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相对位置上决定同一性状的两个基因。
表型:生物个体性状的表现型。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
孟德尔分离定律:杂合体的一对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互相不影响地分到雌雄配子中去的规律。
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各自独立地分开和组合,在杂交时各种基因型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可以预测比例的表型和基因型的群体。
单基因遗传:由一个基因表达差异引起的性状趋势的遗传方式。
特征:有显隐性关系;后代有可预测的基因型和表型理论比例。
家系:根据遗传亲缘关系绘制出来的家族成员系谱图。
亨廷顿舞蹈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患者神经系统逐渐退化,神经冲动弥散,动作失调,出现不可控制的颤搐,并能发展成痴呆,甚至死亡。
HD高发于美洲和欧洲,中年发病居多。
囊性纤维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外分泌腺的功能紊乱,粘液腺增生,分泌液粘稠,不同器官病变程度不一。
主要见于肺胰及肠道可发生慢性阻塞性肺病胰功能不全及肝硬化。
目前CF患者的平均寿命为37岁。
白种人突变基因的携带频率为3% -10%。
抗维生素D佝偻病:性染色体(X)显性遗传病。
又称原发性低磷酸盐血症性佝偻病、低磷酸盐血症性佝偻病。
患者由于磷酸盐再吸收障碍,肾小管磷重吸收率明显降低,尿磷大量丢失,血磷降低。
细胞遗传学名词解释1
![细胞遗传学名词解释1](https://img.taocdn.com/s3/m/0995dc13fad6195f312ba676.png)
染色质(chromatin)最早是1879年Flemming提出的用以描述核中染色后强烈着色的物质。
现在认为染色质是细胞间期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
染色质的基本化学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核蛋白,它是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复合物。
常染色质euchromatin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早期或中、晚期,某些染色体或染色体的某些部分的固缩常较其他的染色质早些或晚些,其染色较深或较浅,具有这种固缩特性的染色体称为异染色质组成性异染色质constitutive heterochromatin除S期以外在整个细胞周期均处于聚缩状态, DNA包装比基本不变,可构成多个染色中心。
又称,结构性异染色质,是异染色质的主要类型。
兼性异染色质(facultative heterochromatin)在一定的细胞类型或一定的发育阶段呈现凝集状态的异染色质。
在一定时期的特种细胞的细胞核内, 原来的常染色质可转变成兼性异染色质。
异染色质化heterochromatinization常染色质转变为异染色质的过程。
Y染色质:男性Y染色体长臂远侧由异染色质构成,如用荧光染料染色时,可出现强荧光。
凝聚染色质condensed chromatin处于凝缩状态的染色质。
核小体nucleosome核小体的形状类似一个扁平的碟子或一个圆柱体。
染色质就是由一连串的核小体所组成。
由DNA和组蛋白(histone)构成染色质凝聚chromatin condensation;chromatin agglutination染色质凝缩进一步形成染色体的过程。
核小体核心nucleosome core由4种组蛋白各两分子组成的八聚体结构。
核小体核心颗粒nucleosome core particle由长度为146 bp的DNA区段与各两分子的H3/H4/H2A/H2B组蛋白八聚体组成。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汇总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b8b33214a7302768e9939ad.png)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AAbundance (mRNA 丰度):指每个细胞中mRNA 分子的数目。
Abundant mRNA(高丰度mRNA):由少量不同种类mRNA组成,每一种在细胞中出现大量拷贝。
Acceptor splicing site (受体剪切位点):内含子右末端和相邻外显子左末端的边界。
Acentric fragment(无着丝粒片段):(由打断产生的)染色体无着丝粒片段缺少中心粒,从而在细胞分化中被丢失。
Active site(活性位点):蛋白质上一个底物结合的有限区域。
Allele(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占据给定位点基因的不同形式。
Allelic exclusion(等位基因排斥):形容在特殊淋巴细胞中只有一个等位基因来表达编码的免疫球蛋白质。
Allosteric control(别构调控):指蛋白质一个位点上的反应能够影响另一个位点活性的能力。
Alu-equivalent family(Alu 相当序列基因):哺乳动物基因组上一组序列,它们与人类Alu家族相关。
Alu family (Alu家族):人类基因组中一系列分散的相关序列,每个约300bp 长。
每个成员其两端有Alu 切割位点(名字的由来)。
α-Amanitin(鹅膏覃碱):是来自毒蘑菇Amanita phalloides 二环八肽,能抑制真核RNA聚合酶,特别是聚合酶II 转录。
Amber codon (琥珀MM子):核苷酸三联体UAG,引起蛋白质合成终止的三个MM 子之一。
Amber mutation (琥珀突变):指代表蛋白质中氨基酸MM子占据的位点上突变成琥珀MM子的任何DNA 改变。
Amber suppressors (琥珀抑制子):编码tRNA的基因突变使其反MM子被改变,从而能识别UAG MM子和之前的MM子。
Aminoacyl-tRNA (氨酰-tRNA):是携带氨基酸的转运RNA,共价连接位在氨基酸的NH2基团和tRNA 终止碱基的3¢或者2¢-OH 基团上。
名词解释(一)
![名词解释(一)](https://img.taocdn.com/s3/m/ce554ec784254b35eefd3474.png)
植物学名词解释(一)绪论1.繁殖:繁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植物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 由旧个体产生新个体, 以延续种族, 这种生物孽生后代的现象叫做繁殖。
(繁殖方式有三类: 营养繁殖、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但是, 也有人把营养繁殖和无性生殖广义地称为无性生殖, 因此, 认为繁殖只分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大类)。
2.颈卵器植物:在进行有性生殖时, 产生颈卵器的植物, 例如苔藓、蕨类及绝大部分裸子植物。
3.隐花植物:孢子植物如藻类、菌物、苔藓、蕨类等生活史中不开花、不结果, 称隐花植物。
4.自然分类法:按植物界自然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关系划分和排列各分类群的分类方法, 目的是形成自然分类系统。
5.双名法:细胞与组织1.细胞器:细胞中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亚细胞结构,如细胞核、质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2.初生纹孔场:初生壁上的稀薄区域。
3.质体:一类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贮藏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
4.细胞质基质:在电镜下看不出特殊结构的细胞质部分。
5.纹孔:细胞壁上凹入腔室的地方,该处初生壁不被次生壁所覆盖。
6.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下呈现的细胞结构称为显微结构,而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更为精细的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
7.具缘纹孔:在松柏类次生木质部的管胞中, 由次生壁向细胞腔内隆起, 形成纹孔缘, 中央有一个小的开口, 这种形成纹孔缘的纹孔, 称为具缘纹孔。
8.糊粉层:禾谷类植物籽粒的糊粉粒, 集中于胚乳的最外一层或几层的细胞中, 称为糊粉层。
糊粉层的细胞含有大量的蛋白质, 少含或不含淀粉。
9.初生细胞壁:细胞生长过程中或细胞停止生长前由原生质体分泌形成的细胞壁层。
10.原生质和原生质体:原生质:是细胞内具有生命的物质,为无色粘液状的,具有胶体结构的,化学成分极为复杂的物质,在生活细胞中提供生命过程的基础化合物;原生质体:指单个细胞中,除细胞壁以外所包含的各部分,包括细胞核、细胞质等。
染色体、染色单体、姐妹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组概念的区分
![染色体、染色单体、姐妹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组概念的区分](https://img.taocdn.com/s3/m/060a8103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0c.png)
染色体、染色单体、姐妹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组概念的区分。
染色体:在生物的细胞核中,有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上颜色的物质,叫做染色质。
染色体只是染色质的另外一种形态。
它们的组成成分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构型不一样,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染色体在细胞的有丝分裂间期由染色质螺旋化形成。
染色单体:有丝分裂前中期其实就是一条染色体复制,产生两条染色体,但着丝点未分裂,那一条染色体上就有2条染色单体所以说着两条染色单体式由复制形成的,应该是相同的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遗传组成基本相同和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彼此联会(配对),并且能够形成四分体,然后分裂到不同的生殖细胞的一对染色体,一个来自母方,另一个来自父方。
可见是在联会后才会有同源染色体的概念,所以是减数分裂前中期出现。
姐妹染色单体:是减数分裂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两条不同染色体上的染色单体出现在减数分裂前中期呃,特点,部分片段可以互换,进行交叉互换,也是基因重组的一种方式判断数量的话,首先你要搞清楚是什么细胞的什么时期,是体细胞还是生殖细胞,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前中后期,然后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特点去数PS:数染色体数量要计数着丝点,那样不容易错数染色体就数着丝点,一个着丝点就是一条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数X形态的染色体,再乘2DNA,没复制的染色体,一条就一个DNA;复制后的染色体,一条两个DNA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可以配对的就一定是同源染色体组:二倍体的配子含的就是一个染色体组笔记:染色体:在生物的细胞核中,有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上颜色的物质,叫做染色质。
染色体只是染色质的另外一种形态。
它们的组成成分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构型不一样,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染色体在细胞的有丝分裂间期由染色质螺旋化形成。
染色单体:有丝分裂前中期其实就是一条染色体复制,产生两条染色体,但着丝点未分裂,那一条染色体上就有2条染色单体所以说着两条染色单体式由复制形成的,应该是相同的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遗传组成基本相同和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彼此联会(配对),并且能够形成四分体,然后分裂到不同的生殖细胞的一对染色体,一个来自母方,另一个来自父方。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b9ce21fc281e53a5802ffd5.png)
Chaperone (分子伴侣):使一些蛋白质装备或者恰当折叠所需的蛋白质,但是这种蛋白质并
不是目标复合物的成分。
Chemical complexity (化学复杂度):化学分析测量的DNA成分量。
Chi sequemce (Chi序列):一个提供E.coli中RecA介导遗传重组热点的八聚体序列。
cDNA:与RNA互补的单链DNA,通过体内RNA逆转录而合成。
cDNA clone (cD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克隆):代表一个RNA的双链DNA进入一个克隆载体。
Cell cycle (细胞周期):一次细胞分裂到另一次分裂的时期。
Cell hybrid (细胞杂交):包含来自不同种属亲本细胞染色体的体细胞(如人-鼠融合细胞杂
Coevolution (共进化):见协同进化。
免疫球蛋白质。
Allosteric control(别构调控):指蛋白质一个位点上的反应能够影响另一个位点活性的能力。
Alu-equivalent family(Alu相当序列基因):哺乳动物基因组上一组序列,它们与人类Alu
家族相关。
Alu family (Alu家族):人类基因组中一系列分散的相关序列,每个约300bp长。每个成员
Annealing (退火):两条互补单链配对形成双螺旋结构。
Anterograde (顺式转运):蛋白质质从内质网沿着高尔基体向质膜转运。
Antibody (抗体):由B淋巴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质),它能识别特殊的外源“抗
原”,从而引起免疫应答。
Anticoding strand (反编码链):DNA双链中作为膜板指导与之互补的RNA合成的链。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名词解释大全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e603967a6c30c2259019ee1.png)
第一章绪论1.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2.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 细胞周期:包括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两次分裂之间的间期。
其中有丝分裂过程分为:①.DNA合成前期(G1期);②.DNA 合成期(S期);③. DNA合成后期(G2期);④.有丝分裂期(M期)。
2. 原核细胞:一般较小,约为1~10mm。
细胞壁是由蛋白聚糖(原核生物所特有的化学物质)构成,起保护作用。
细胞壁内为细胞膜。
内为DNA、RNA、蛋白质及其它小分子物质构成的细胞质。
细胞器只有核糖体,而且没有分隔,是个有机体的整体;也没有任何内部支持结构,主要靠其坚韧的外壁,来维持其形状。
其DNA存在的区域称拟核,但其外面并无外膜包裹。
各种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统称为原核生物。
3. 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大,其结构和功能也比原核细胞复杂。
真核细胞含有核物质和核结构,细胞核是遗传物质集聚的主要场所,对控制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起主导作用。
另外真核细胞还含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各种膜包被的细胞器。
真核细胞都由细胞膜与外界隔离,细胞内有起支持作用的细胞骨架。
4. 染色质:是指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
染色体:是指染色质丝通过多级螺旋化后卷缩而成的一定形态结构。
细菌的全部基因包容在一个双股环形DNA构成的染色体内。
真核生物染色体是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的线状DNA双价体;整个基因组分散为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染色体的数目是物种的一个特征。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33f871590c69ec3d5bb7597.png)
遗传(heredity):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
变异(variation):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染色体(chromosome):指细胞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呈现为一定数目和形态的复合结构。
有丝分裂(mitosis ):又称间接分裂,是高等植物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包含细胞核分裂和细胞质分裂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
减数分裂(meiosis ):又称成熟分裂,是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
由于形成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比性母细胞减少一半,因此称为减数分裂。
联会(synapsis):减数分裂偶线期开始出现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即联会。
姊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d):二价体中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性状(character):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把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这些分开来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等位基因(allele):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点相同,控制着同一性状的基因。
测交(test cross):是指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体间的杂交。
基因型(genotype):也称遗传型,生物体全部遗传物质的组成,是性状发育的内因。
表现型(phenotype):生物体在基因型的控制下,加上环境条件的影响所表现性状的总和。
染色单体(Chromatid)又称染色分体,是染色体的一部分。
在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过程中,复制了的染色体中的两条子染色体。
非姐妹染色单体(non-sister chromatid):两个同源染色体中由不同着丝点相连的染色单体,就叫非姐妹染色单体。
着丝粒(centromere):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被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816c9b751e79b896802268b.png)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AAbundance (mRNA 丰度):指每个细胞中mRNA 分子的数目。
Abundant mRNA(高丰度mRNA):由少量不同种类mRNA组成,每一种在细胞中出现大量拷贝。
Acceptor splicing site (受体剪切位点):内含子右末端和相邻外显子左末端的边界。
Acentric fragment(无着丝粒片段):(由打断产生的)染色体无着丝粒片段缺少中心粒,从而在细胞分化中被丢失。
Active site(活性位点):蛋白质上一个底物结合的有限区域。
Allele(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占据给定位点基因的不同形式。
Allelic exclusion(等位基因排斥):形容在特殊淋巴细胞中只有一个等位基因来表达编码的免疫球蛋白质。
Allosteric control(别构调控):指蛋白质一个位点上的反应能够影响另一个位点活性的能力。
Alu-equivalent family(Alu 相当序列基因):哺乳动物基因组上一组序列,它们与人类Alu家族相关。
Alu family (Alu家族):人类基因组中一系列分散的相关序列,每个约300bp长。
每个成员其两端有Alu 切割位点(名字的由来)。
α-Amanitin(鹅膏覃碱):是来自毒蘑菇Amanita phalloides 二环八肽,能抑制真核RNA聚合酶,特别是聚合酶II 转录。
Amber codon (琥珀MM子):核苷酸三联体UAG,引起蛋白质合成终止的三个MM子之一。
Amber mutation (琥珀突变):指代表蛋白质中氨基酸MM子占据的位点上突变成琥珀MM子的任何DNA 改变。
Amber suppressors (琥珀抑制子):编码tRNA的基因突变使其反MM子被改变,从而能识别UAG MM子和之前的MM子。
Aminoacyl-tRNA (氨酰-tRNA):是携带氨基酸的转运RNA,共价连接位在氨基酸的NH2基团和tRNA 终止碱基的3¢或者2¢-OH 基团上。
细胞遗传学名词解释1
![细胞遗传学名词解释1](https://img.taocdn.com/s3/m/0995dc13fad6195f312ba676.png)
染色质(chromatin)最早是1879年Flemming提出的用以描述核中染色后强烈着色的物质。
现在认为染色质是细胞间期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
染色质的基本化学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核蛋白,它是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复合物。
常染色质euchromatin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早期或中、晚期,某些染色体或染色体的某些部分的固缩常较其他的染色质早些或晚些,其染色较深或较浅,具有这种固缩特性的染色体称为异染色质组成性异染色质constitutive heterochromatin除S期以外在整个细胞周期均处于聚缩状态, DNA包装比基本不变,可构成多个染色中心。
又称,结构性异染色质,是异染色质的主要类型。
兼性异染色质(facultative heterochromatin)在一定的细胞类型或一定的发育阶段呈现凝集状态的异染色质。
在一定时期的特种细胞的细胞核内, 原来的常染色质可转变成兼性异染色质。
异染色质化heterochromatinization常染色质转变为异染色质的过程。
Y染色质:男性Y染色体长臂远侧由异染色质构成,如用荧光染料染色时,可出现强荧光。
凝聚染色质condensed chromatin处于凝缩状态的染色质。
核小体nucleosome核小体的形状类似一个扁平的碟子或一个圆柱体。
染色质就是由一连串的核小体所组成。
由DNA和组蛋白(histone)构成染色质凝聚chromatin condensation;chromatin agglutination染色质凝缩进一步形成染色体的过程。
核小体核心nucleosome core由4种组蛋白各两分子组成的八聚体结构。
核小体核心颗粒nucleosome core particle由长度为146 bp的DNA区段与各两分子的H3/H4/H2A/H2B组蛋白八聚体组成。
遗传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遗传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4ab0dd4c2b160b4e767fcff4.png)
名词解释1、染色质或染色体(chromosome):指细胞间期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洋红、苏木精等)染色的纤细网状物质,现在是指真核细胞间期核中DNA、组蛋白、非组蛋白、以及少量RNA组成的一串念珠状的复合体。
当细胞分裂时,核内的染色质便螺旋化形成一定数目和形状的染色体。
2. 染色单体(Chromatids):复制时产生的染色体拷贝。
此名字通常用来形容处于随后的细胞分裂期它们分开的之前的染色体。
3、姊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d):在配对(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由一个着丝粒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
4、非姐妹染色单体(nonsister chromatid):在配对(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由不同着丝点相连的染色单体就叫非姐妹染色单体.5、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s):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6.常染色质(euchromatin):指染色体上螺旋化程度较低,染色较浅的区域,称常染色质区域。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相反。
7、染色体组(genome):在通常的二倍体的细胞或个体中,能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
或者说是指细胞内一套形态、结构、功能各不相同,但在个体发育时彼此协调一致,缺一不可的染色体。
8、单倍体(haploid):具有配子(精于或卵子)染色体数目的细胞或个体。
如,植物中经花药培养形成的单倍体植物。
9、二倍体(diploid):具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
绝大多数的动物和大多,数植物均属此类。
10.单价体(univalent):指真核生物的减数分裂前期没有联会配对的,成单的染色体11、二价体(bivalent):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配对的图象。
12、联会(synapsis):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建立联系的配对过程。
13、性状(traits):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8e2586b25c52cc58bd6bea7.png)
遗传学第二章1原核细胞:细胞内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只有拟核,细胞质内仅有核糖体一样细胞器。
真核细胞:细胞核核被膜,细胞质内有膜性细胞器的细胞。
2染色体:遗传信息的载体,由DNA、RNA和蛋白质构成的,其形态和数目具有种系的特性。
在细胞间期核中,以染色质丝形式存在。
在细胞分裂时,染色质丝经过螺旋化、折叠、包装成为染色体,为显微镜下可见的具不同形状的小体。
3染色单体:染色体复制后仍由同一着丝粒连在一起的两条子染色体。
4着丝点:在细胞分裂时,纺锤丝就附着在着丝粒区域,这就是通常所称的着丝点。
5细胞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止的一个过程。
6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且形态、大小相同,在减数分裂前期相互配对的染色体。
7异源染色体:一对同源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
8无丝分裂:在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形态不发生改变也不出现纺锤体的细胞分裂类型。
9有丝分裂: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分裂涉及DNA浓缩成可见的染色体和出现纺锤体的一种细胞分裂类型。
10单倍体:具有和该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相同的细胞或个体。
11二倍体:具有两套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
12联会:减数分裂中两条同源染色体纵向间的配对。
13双受精: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特有受精现象。
一个精核与卵细胞受精结合为合子(2n),另一个精核与两个极核相结合形成三倍体胚乳核(3n),将来发育为胚乳。
这一过程称为双受精。
14胚乳直感:植物在双受精之后,胚乳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3n,其中2n来自极核,n来自精核。
如果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此现象谓之胚乳直感。
15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称为果实直感。
16、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
17、单性生殖:是指雌雄配子体不经过正常受精而产生单倍体胚(n)的一种生殖方式。
18、孤雌生殖:凡由卵细胞未经受精而发育成有机体的生殖方式,称为孤雌生殖。
细胞遗传学名词解释1
![细胞遗传学名词解释1](https://img.taocdn.com/s3/m/2cd3596d5a8102d277a22f16.png)
复制原点染色质(chromatin)最早是1879年Flemming提出的用以描述核中染色后强烈着色的物质。
现在认为染色质是细胞间期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
染色质的基本化学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核蛋白,它是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复合物。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早期或中、晚期,某些染色体或染色体的某些部分的固缩常较其他的染色质早些或晚些,其染色较深或较浅,具有这种固缩特性的染色体称为异染色质组成性异染色质constitutive heterochromatin除S期以外在整个细胞周期均处于聚缩状态,DNA包装比基本不变,可构成多个染色中心。
又称,结构性异染色质,是异染色质的主要类型。
兼性异染色质(facultative heterochromatin)在一定的细胞类型或一定的发育阶段呈现凝集状态的异染色质。
在一定时期的特种细胞的细胞核内, 原来的常染色质可转变成兼性异染色质。
异染色质化heterochromatinization常染色质转变为异染色质的过程。
凝聚染色质condensed chromatin处于凝缩状态的染色质。
核小体nucleosome核小体的形状类似一个扁平的碟子或一个圆柱体。
染色质就是由一连串的核小体所组成。
由DNA和组蛋白(histone)构成染色质凝聚chromatin condensation;chromatin agglutination染色质凝缩进一步形成染色体的过程。
核小体核心nucleosome core由4种组蛋白各两分子组成的八聚体结构。
核小体核心颗粒nucleosome core particle由长度为146 bp的DNA区段与各两分子的H3/H4/H2A/H2B组蛋白八聚体组成。
染色体螺旋chromosome coiling由染色质丝组装为染色体时的包装形式。
染色线 chromonema亦称为螺旋丝、核丝。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最全(3)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最全(3)](https://img.taocdn.com/s3/m/28e5420b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e6.png)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最全(3)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最全att sites(att位点):在噬菌体和细菌染色体噬菌体插入或切除细菌染色体的位点。
attenuation (衰减):控制一些细菌启动子表达中涉及的转录终止调控。
attenuator (衰减子):衰减发生处的一种内部终止子序列。
autogenous control (自体调控):基因产物减弱(负自体调控)或者激活(正自体调控)其编码基因表达的作用。
autonomous controlling element(自主控制元件):玉米中一种具有转座能力的转座元件。
autoradiography(放射性子显影):通过放射性标记分子在胶卷上留下图像检测分子的方法。
autosomes (常染色体):除性染色体外的所有染色体。
二倍体细胞拥有两套常染色体。
bb lymphocytes or b cell (b淋巴细胞或b细胞):合成抗体的细胞。
backcross (回交):杂交检测的另一种(早期的)说法。
back mutation(回复突变):逆转产生基因失活效果突变的突变,从而使细胞恢复野生型。
bacteriophage (细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病毒,通常简称为噬菌体。
balbiani ring (b环):多线染色体条带中一个很大的泡状环。
normal chromosomes(常染色体):相对较大,一定区域内在特定化学处理下保持着色。
base pair (碱基对):是dna双链中一对a和t或g和c。
在rna 中特定条件下也能形成其它的配对。
bidirectinal replication(双向复制):当两个复制叉在同一起始点以不同的方向移动时形成。
bivalent(二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初期一种包括四条染色单体的结构(两个染色单体代表同源染色体)。
blastoderm(囊胚层):昆虫胚胎发育的一个阶段,其中胚胎周围的一层细胞核或细胞围绕着中央的卵黄。
染色单体名词解释细胞生物学
![染色单体名词解释细胞生物学](https://img.taocdn.com/s3/m/ad1a35c9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04.png)
染色单体是指细胞分裂进行到S期的DNA经螺旋化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粒连接着,在分裂后期、复制的染色体各含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此时的染色单体消失。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结果在形成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中,各有一条染色单体来源于母细胞的染色体。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得到四个子细胞的染色体,其中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只有母细胞的一半。
在减数分裂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
因此,进入子细胞的染色单体是靠纺锤丝的牵拉分别移向两极的。
总的来说,染色单体是细胞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形成的,是DNA复制和染色体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的形成和消失是复杂而又精密的过程,对于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遗传学名词解释-(2)
![遗传学名词解释-(2)](https://img.taocdn.com/s3/m/8c8c52364028915f814dc2ae.png)
《遗传学》名词解释1Mitosis, 有丝分裂:高等真核生物细胞分裂形式,细胞分裂过程中,子代染色体数目不变。
Meiosis, 减数分裂:有性生殖个体形成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期间复制一次,分裂两次,子代染色体数目减半。
Chromosome 染色体:指细胞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呈现为一定数目和形态的复合结构。
2Synapsis 联会:减数分裂偶线期开始出现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即联会。
Homologous Chromosome, 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Chromatids 染色单体:复制时产生的染色体拷贝。
3Univalent 二价体:一对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称二价体Wild-type gene, 野生型基因:在自然群体中往往有一种占多数座位的等位基因,称为野生型基因。
Bivalent 单价体:本应联会而未联会的染色体。
4Alleles,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点相同,控制着同一性状的基因。
Principle of Linkage, 连锁遗传定律: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或多个性状,常有联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
Locus 基因座:一个特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5Heterozygous,杂合子:是指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不同的基因型个体Homozygous, 纯合子:是指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相同的基因型个体Phenotype 表现型:某个体某单性状的物理表现形式。
6Diploid, 二倍体:细胞核染色体根据着丝粒位置和染色体长度全是成对存在的个体或细胞。
〔2n〕Haploid, 单倍体:具有配子染色体数〔n〕的个体或细胞。
Chromosome theory of heredity, 遗传的染色体理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且成线性排列,基因间的距离由它们在后代中共同出现的概率决定。
Polyploid 多倍体:体细胞中含三个及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染色单体名词解释
染色单体是DNA分子的组成部分之一,也被称作核苷酸。
每个核
苷酸分子由一个含有一氧化氮辅基的五碳糖分子、一个含有氮碱基的
苷子和一个磷酸根离子组成。
在DNA分子内,核苷酸通过磷酸根离子
相连形成长链,进一步组成基因和染色体。
五碳糖分子是核苷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五碳糖分子是脱
氧核糖和核糖。
脱氧核糖是DNA分子中常见的五碳糖,其在第二碳上
缺少一个羟基,在DNA分子中起到了稳定分子结构的作用。
而核糖则
缺少一个脱氧基团,在RNA分子中起到了传递遗传信息的作用。
氮碱基是核苷酸中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氮碱基有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尿嘧啶等。
氮碱基在DNA和RNA分子中扮演了存储
和传递信息的角色,它们通过两根氢键和另一个核苷酸的氮碱基结合
在一起,而这种结合方式是非常特定的,不同的氮碱基之间之间只能
发生特定的结合。
最后,磷酸根离子是核苷酸中最简单的部分之一,它与五碳糖分
子通过缩酸酐键连接在一起,同时也会与附近的核苷酸形成链状连接。
这种连接方式使得DNA分子具有双螺旋结构,在细胞分裂和DNA复制
过程中能够准确地传递遗传信息。
综上所述,核苷酸是构成DNA和RNA分子的基本单位,它们由五
碳糖分子、氮碱基和磷酸根离子三部分组成,并通过特定的化学键连
接成长链。
在生物体内,核苷酸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分子之一,对
于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