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原文注释和译文
三字经译文和原文
![三字经译文和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117942d3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fd.png)
三字经译文和原文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注释】①初:初始。
性:天性,指人天生就有的禀性。
②性:性情。
习:幼习。
【译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人的本性原来是相近的,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使得他们相差甚远。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注释】①苟:如果。
乃:于是。
迁:变化。
②道:方法,道理。
专:专一,专注。
【译文】如果不进行教育,人的性情就会发生变化。
教育的方法,贵在专一。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注释】①择:选择。
处:居住。
②子:即孟子。
机杼:织布机上用于牵引纬线的梭子。
【译文】从前,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经搬了三次家。
她看到孟子不努力学习,就生气的剪断了织布机上的布,从此来教育、激励孟子好好学习。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注释】①窦燕山:指五代末年的窦禹钧,他是蓟州(今天津蓟县)人,邻近燕山(此指小燕山,位于天津北,北京西南),所以称他为窦燕山。
义方:这里指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
②俱:全,都。
【译文】五代时燕山的窦禹钧,教子有方。
他教养的五个儿子相继都考中了进士,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美名远扬。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注释】①养:抚养。
过:过失,过错。
②严:严格。
惰:懈怠,这里指失职。
【译文】生养儿女而不进行教育,这是做父亲的过错。
对学生进行教育,但不严格要求,这是做教师的失职。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注释】①宜:应当,适当。
②幼:年少时。
何为:做什么。
【译文】孩子不学习,是不应该的。
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又能有什么作为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注释】①玉:美玉。
琢:打磨雕刻玉石,使成器物。
器:器物。
②义:义理,道理。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打磨,就不能制成精美的玉器。
人不通过努力学习,就不会懂得做人的道理。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注释】①为:做。
方:正当。
三字经原文及解释
![三字经原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6c8e78ed0d233d4b14e6967.png)
三字经原文及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
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元曾。
乃九族,而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名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彀梁。
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杨。
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堕。
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f6dfad3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1.png)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
它以三字一句的形式,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传颂。
以下是《三字经》的全文及翻译。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翻译】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翻译】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翻译】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翻译】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翻译】生养子女却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是老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翻译】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翻译】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翻译】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翻译】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翻译】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翻译】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三字经》原文及注解
![《三字经》原文及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432d36de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58.png)
《三字经》原文及注解三字经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土革,木石金。
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元曾。
乃九族,而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名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彀梁。
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五子者,有荀杨。
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
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
周文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三字经全文注释(整理版)
![三字经全文注释(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3892661aa300a6c30d229f05.png)
《三字经》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
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
三字经全文翻译注释(译文)
![三字经全文翻译注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8bcd5731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43.png)
三字经全文翻译注释(译文)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解释:天地起初是玄黄色的,是一片混沌的状态。
宇宙最初的时候是一片混乱无序的状态。
二、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解释:太阳和月亮交替显现和消失,恒星一圈一圈地绕着地球分布。
三、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解释:四季更替,寒冷的冬天过去,炎热的夏天来临,然后是秋天的收获和冬天的储藏。
四、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解释:如果一年有闰月,那么多余的这个月就是闰余。
律调谐,音乐调整阴阳平衡。
五、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解释:云腾而上,使天空产生雨水,露水结成霜。
六、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解释:金子出产于美丽的水中,美玉出产于高山昆冈之间。
七、剑销磨砺,枪破氛光。
解释:剑经过磨砺才能变得锋利,枪经过打磨才能破坏敌人的氛围。
八、曲突徙薪,泽流福长。
解释:曲折地穿过突起的障碍来搬运柴薪,水流会一直向下,福气也会一直流向那些善行之人。
九、江河载舟,阴阳定陈。
解释:江河可以载船,阴阳之道可以使世界保持平衡。
十、品茗山品,道德书弦。
解释:品味着茶山的茶叶,修道和研究道德的书躺在琴弦上。
十一、可贵巧言,久要可缺。
解释:巧妙的言辞能够得到别人的珍视,长久的需求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十二、失言有责,安言无忧。
解释:说错话会担负责任,安全的言辞则没有忧虑。
十三、和气致祥,祸因恶积。
解释:和蔼的行为能成就吉祥,祸患来自恶意的积累。
十四、善福无疆,罪孽深重。
解释:善行所得福报是无边无际的,罪孽会使人负重道行。
十五、龙德而隐,猛气则隆。
解释:龙是德行高尚而不显露的,只有当它发怒时才显得威猛。
十六、敏捷以遍,文以载道。
解释:动作敏捷可以应对各种情况,文章用来载道德的教导。
十七、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解释: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必须改正,知道了能力就不要忘记。
十八、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解释:不去谈论别人的缺点,也不要依赖自己的长处。
十九、信使可复,器欲难量。
解释:信使之字可以反复写得清楚,的价值难以衡量。
二十、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93f332c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d.png)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作者简介】《三字经》是中国古代著名教材之一,由王守仁所著,包含1个总目、118个小节,共计360个字。
本文将为您带来《三字经》全文及其解释,希望能给您带来更多对这部经典教材的认识和理解。
【全文及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解释:任何一个人,刚开始出生时,本质上是善良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虽然人类的本性相近,都是善良的,但所受的教育和环境等因素会使人们有所差异。
苟不教,性乃迁。
解释:如果不进行教育,人的本性将会发生改变。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进行教育的方法很重要,要注重专注、专心。
昔孟母,择邻处。
解释:古时候的孟母为了让孟子受到良好的教育,选择了一个好邻居。
子不学,非所宜。
解释:孩子不学习是不合适的。
幼不学,老何为?解释:小孩子不学习,长大后将会面临问题。
玉不琢,不成器。
解释: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人如果不学习,就无法明白道义。
为人子,方少时。
解释:作为一个子女,年少的时候要懂得礼仪和行为规范。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要尊敬师长和朋友,并学习礼仪规范。
传不习,不成立。
解释:如果不能教导后人,道德就无法传承。
幼不学,老无能。
解释:小孩子不学习,长大后就会无能为力。
童子无忌,点睛文。
解释:年幼的孩子可以无忌讳地提出问题,点亮知识的灯火。
诗礼烂,乱世云。
解释:没有诗和礼乐的陪衬,社会将变得混乱。
舞韵好,乐亦真。
解释:舞蹈优美,音乐也会更加动人。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解释:如果能积少成多,就能创造伟大的成就。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解释:水累积成深渊,大龙也将在其中产生。
短薄技,玉易销。
解释:技能不扎实,就像薄弱而脆弱的玉石。
人不堪,言不详。
解释:一个人如果不能承受困难,就无法言谈自明。
当仁不让,义重乾。
解释:遇到应当承担责任的时候,应该义无反顾地去做。
亲戚故,琴瑟友。
解释:亲戚是一起成长的,朋友就像琴瑟相和。
衣不完,琼玖琢。
解释:衣物不能完美无缺,玉石才能被琢磨成美玉。
三字经原文及解释
![三字经原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9e18e1e9b6648d7c1c746a9.png)
三字经原文及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
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元曾。
乃九族,而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名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
着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彀梁。
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杨。
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
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
周文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5fba1d7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a9.png)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它是中国最重要的古典文学作品,乃至于亚洲最古老的文化遗产之一。
它来源于儒家思想,是孔子孟子著作的精华,也是舆论批判的支点。
《三字经》全文共有六十篇,每篇三句,每句三个字,因此而得名。
其全文如下:一、孝悌忠信:孝,指孝顺父母,敬畏父母,尊重父母;悌,指兄弟之间的谦虚亲热;忠,指忠实信实,不背弃朋友;信,指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
二、爱人如己:指爱他人如爱自己,不贪图他人之利;不占他人之便;与他人同舟共济。
三、敬老尊贤:指敬老爱幼,尊重长者,颂扬贤良;尊师重道,敬重先贤,学习古代文明,谨记古之道。
四、耻辱非常:指耻于自己的行为,耻于自身的行为;非常,乃至于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守护伦理和道义,忠贞不渝。
五、勿惮尔身:指不要畏惧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的贫穷而畏惧,不要怯懦不敢做你知道是正确的事;只要坚持正义,少犯错误,就可以克服贫穷。
六、知止而不殆:指知道自己的本分,知道自己的计略,尽量避免犯错,不走极端,做到有知、有力、有德,从而获得成功。
七、存心而谨行:指要守在心中,尽善尽美,先考虑到别人,少作过多之无益之事。
八、莫若父母:指对父母的尊重,毋庸怨恨,父母才是我们家庭的支柱,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我们应该把守在最宝贵的父母身边,给予父母最深的恩爱。
九、近朱者赤:指有时候身边的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他们熟悉自己的行为,也有时候会帮助自己,像朱砂,一旦你接近他就会变得很清楚,把问题弄明白。
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指一步一步来,不可急躁不慎,不可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慢慢积累,最终会达到很高的地位。
十一、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指小小的事情,不可忽略,要积累,最终可以称之江海,容量大。
十二、志固不忘:指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记住自己的目标,坚持下去,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
十三、立义在人:义即正义,指立立正义,守正义,不搞腐败,反对虚假,去实现正义社会。
《三字经》全文注释版
![《三字经》全文注释版](https://img.taocdn.com/s3/m/706d149e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6.png)
《三字经》全文注释版《三字经》全文注释版《三字经》是一本世界著名的启蒙读物,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三字经》全文注释版,更多佛学经文请关注。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三字经》完整版及翻译
![《三字经》完整版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d369822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2f.png)
1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 、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 、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 、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 、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 、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 、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 、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 、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 、三字经: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太经典了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太经典了](https://img.taocdn.com/s3/m/8cfc3702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e4.png)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太经典了《三字经》全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
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元曾。
乃九族,而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名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彀梁。
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杨。
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
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
周文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三字经》全文解释
![《三字经》全文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afea652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61.png)
《三字经》全文解释《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教材,全文解释如下: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章。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字经全文意思解释
![三字经全文意思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a8d860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02.png)
三字经全文意思解释三字经全文意思解释《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下面是三字经全文意思解释。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作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
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三字经及其译文
![三字经及其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9a5f1413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b.png)
三字经及其译文《三字经》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啊,性子本来都是好的呢。
大家的本性啊都差不太多,可是后来因为生活的环境不一样,养成的习惯啥的就差得老远了。
要是不好好教育的话呢,这好的本性就会变掉喽。
教育这个事儿啊,最重要的就是得专心,得一直坚持下去才行。
原文:“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以前孟子的老妈啊,可真是个厉害的主儿。
她给孟子挑住的地方可讲究了呢。
为啥呀?就想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呗。
这孟子要是不好好学习啊,他老妈可狠了,直接就把织布的梭子都给弄断了。
这就是想告诉他,学习得认真,不能半途而废。
原文:“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窦燕山这个人啊,可有一套教育孩子的好法子呢。
他教育自己那五个儿子,把这五个儿子都教得特别棒,一个个的都特别有名气,在外面那名声可大了去了。
原文:“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生了孩子却不好好教育啊,这就是当爹的过错喽。
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是不严格呢,那就是老师偷懒,没尽到责任。
出处:《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所作。
它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在历史上被广泛传颂,对中国儿童的启蒙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原文:“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孩子要是不好好学习啊,这可不行呢。
小时候要是不学习,等到老了能做啥呀?啥都干不了呗,只能干瞪眼喽。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石要是不雕琢的话呢,就成不了有用的器物。
人要是不学习啊,就不知道啥是对的,啥是应该做的,就像个迷糊蛋一样。
原文:“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当人家儿子的呀,在小的时候呢,就得亲近老师和朋友,跟他们好好相处,学习那些礼貌规矩啥的。
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礼貌、懂事的人呢。
原文:“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89bc8716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e7.png)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注释】初:初生之物。
性:指人的本性。
相近:相去不远,差不多得意思。
远:相去太远,有很大的差别。
苟:假如、苟若。
迁:改变、变迁,这里是指不好的改变。
专:有恒、专心的意思。
【语译】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后来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的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注释】孟母:亚圣孟子的母亲。
择:选择。
处:居住的地方。
机杼:机,织补用的木架子;杼,织补用的梭子。
窦燕山:原名窦禹均,幽洲人,因为当地名属燕,所以又名燕山。
义方:指良好的家训。
【语译】从前,孟子的母亲曾经一连搬过三次家,是为了替孟子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难过的孟母立刻拿出刀子来,把快要织完的布割断,让孟子知道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
五代后晋时,燕山地方有个名叫窦禹均的人,教导孩子的方法非常好,因此他的五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博得人们的赞誉,当时,没有人不知到他们的。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注释】教:这里有两个“教”字,第一个是父之教,第二个是师之教。
惰:偷懒怠惰,没有尽到责任。
子:这里指为人子女。
不学:不肯读书学习。
非所宜:是说不应该如此。
为:作为、成就。
【语译】做父亲的生了子女后,只顾着去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是父母的过错;做老师的教育学生不够严格,不能使学生有所成就,这就是老师的怠惰。
做人子女者如果不肯好好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幼小时不肯及时学习,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注释】琢:雕饰琢磨得意思。
器:器皿,比喻成就。
义:理义,做人做事的道理。
《三字经》全文与译文
![《三字经》全文与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9dc74a38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8b.png)
《三字经》全⽂与译⽂《三字经》全⽂与译⽂第1⽂启蒙教⼈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不学,断机杼。
窦燕⼭,有义⽅。
教五⼦,名俱扬。
养不教,⽗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不学,⾮所宜。
幼不学,⽼何为。
⽟不琢,不成器。
⼈不学,不知义。
【译⽂】:⼈⽣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不变坏,最重要的⽅法就是要专⼼⼀致地去教育孩⼦。
战国时,孟⼦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次孟⼦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
五代时,燕⼭⼈窦禹钧教育⼉⼦很有⽅法,他教育的五个⼉⼦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仅仅是供养⼉⼥吃穿,⽽不好好教育,是⽗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师的懒惰了。
⼩孩⼦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个⼈倘若⼩时候不好好学习,到⽼的时候既不懂做⼈的道理,⼜⽆知识,能有什么⽤呢?⽟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第2⽂礼孝爱为⼈⼦,⽅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悌于长,宜先知。
⾸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
【译⽂】:做⼉⼥的,从⼩时候就要亲近⽼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学习到许多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东汉⼈黄⾹,九岁时就知道孝敬⽗亲,替⽗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母的⼈都应该实⾏和效仿的。
汉代⼈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从⼩就应该知道的。
⼀个⼈⾸先要学的是孝敬⽗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深的数学,以及认识⽂字,阅读⽂学。
第3⽂常识⼀⽽⼗,⼗⽽百。
百⽽千,千⽽万。
三才者,天地⼈。
三光者,⽇⽉星。
三纲者,君⾂义。
⽗⼦亲,夫妇顺。
⽈春夏,⽈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南北,⽈西东。
三字经的原文和译文
![三字经的原文和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ba91db1e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4d.png)
三字经的原文和译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三字经全文解释完整版
![三字经全文解释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c4fee9d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d3.png)
三字经全文解释完整版三字经浓缩了中华文化数千年的历史和文明,我们要让这种文明传承下去,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三字经全文解释完整版,欢迎阅读。
1、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三字经: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完整版)《三字经》的原文及注释解析
![(完整版)《三字经》的原文及注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d78c3f0cc17552706220879.png)
《三字经》的原文及注释解析《三字经》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原文注释和译文原文:三字经【作者】王应麟【朝代】南宋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悌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
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
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
周武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
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
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
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
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
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
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
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
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
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
元灭金,绝宋世。
舆图广,超前代。
九十年,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
号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
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
李闯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
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
民安富,治绩夸。
道咸间,变乱起。
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
传九帝,满清殁。
革命兴,废帝制。
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
载治乱,知兴衰。
史虽繁,读有次。
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
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
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
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
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
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
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
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
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
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
举神童,作正字。
晏虽幼,身已仕。
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
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
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
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
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赢。
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
戒之哉,宜勉力。
译文: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
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中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
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春、夏、秋、冬叫做四季。
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南、北、西、东,叫做“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
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水、火、木、金、土叫做“五行”。
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
黄道指的是太阳行走的轨迹赤道指的是大地所在的平面。
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
我们中国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中国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还有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是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称为“四民”,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仁、义、礼、智、信叫做“五常”,这五种不变的法则是处事做人的标准,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大地上生长的,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稻米、小米、豆类、小麦、玉米、高粱为“六谷”,这些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
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
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高兴叫做喜,生气叫做怒,伤心叫做哀,害怕叫做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做欲,合起来叫“七情”。
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酸、甜、苦、辣和咸,称为“五味”,是我们能用嘴巴分辨出来的味道。
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称为“五臭”,是鼻子可以闻出的气味。
匏瓜、黏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是中国古代人制造乐器的材料。
平、上、去、入,被称为“四音”,四音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自己本身,自己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
从高祖父到玄孙称为“九族”。
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
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对于每个人都相同,人人都应遵守,千万不能违背。
斩衰、齐衰、大功、小功还有缌麻,称为“五服”,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称为“六艺”,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今社会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
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先有古文、然后有大篆、小篆隶书、草书紧随其后文字发展的顺序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假如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
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有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
《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
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创作《中庸》这本书的人是子思,即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创作《大学》这本书的人是曾子,他提出了先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把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把四书读熟了,像六经这样深奥的书,才可以开始研读。
《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