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顺:我们心目中的“天平”和“尺子”——谈价值与价值观念
2021年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课 心中要有杆“秤”第3课时《明辨是非为人正直》教案 苏教版
2021年八年级政治下册第11课心中要有杆“秤”第3课时《明辨是非为人正直》教案苏教版教学内容:11.3 明辨是非为人正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立是非观念,做一个正直的人。
【知识与能力】1、能够根据判别是非的标准,区分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
2、懂得一个正直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懂得一个正直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确立是非观念,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学方法:情境体验、阅读感悟、合作探究、思辨归结。
教学过程:一、【设境示标】情境再现:(可用媒体展示,可用小品表演,可用语言描述)1、英语考试快要结束时,王强用脚轻轻地踢前桌好友李纲的椅子,向李纲要答案。
2、一天下午,在公园门口小玉的妈妈指着正在扫大街的清洁工人对小玉说:“你看他们工作多辛苦,每天早早就起来清扫。
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得干这又脏又累没出息的活。
”设疑导思:◆李纲应该怎么办?为什么?◆小玉妈妈的话对吗?为什么?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并直抒己见。
归结导入:从大家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在上述情况下他们都应该努力做到明辨是非,做到为人正直。
那么,我们辨别是非的依据应该是什么?它有着什么意义?我们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学习第11课《心中要有杆“称”》的第3节《明辨是非为人正直》。
(同时板书课题)展示目标:教师可借助媒体等教具展示或语言直接陈述教学目标。
二、【探究交流】明辨是非引言过渡: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曾说:“一个人不能分辨是非善恶就是愚蠢。
一个不分辨是非善恶的人而有才能就会变成灾难。
”确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要面对选择。
该不该这么做?别人的话对不对?这些都要靠自己去判断、去选择。
设疑导思:◆而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存在着是是非非。
在善恶美丑交织的社会中,如何分辨善恶是非,判断的标准就成了首要问题。
上述的两则材料中,你觉得判断是非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呢?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并直抒己见。
在顺境中获得的人格品质和价值观
在顺境中获得的人格品质和价值观当人们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常常会发现,那些在逆境中磨砺出来的品质和价值观是最让人自豪和坚定的。
然而,我们往往忽视了在顺境中所培养的品质和价值观,这些也同样对我们的人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舒适和成功的背后,也蕴藏着一种积极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培养。
本文将探讨在顺境中获得的人格品质和价值观,以及它们对我们的成长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 1. 感恩和谦逊顺境使人们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丰富。
当一切顺利时,我们更有可能体会到生命的美好与幸福。
这种体验培养了我们的感恩之心,让我们学会欣赏和珍惜身边的一切。
同时,顺境也提醒着我们保持谦逊,知道成功背后需要付出的努力和运气。
这种感恩和谦逊的品质使我们更加平和、宽容,并有利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 2. 自律与恒心在顺境中,我们更容易建立起良好的自律习惯。
成功往往伴随着一定的规律和秩序,而顺境给予了我们更多机会去建立自己的日常秩序。
通过自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时间和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
同时,顺境中的成功也培养了我们的恒心,让我们懂得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这种恒心是取得更大成就的重要支撑。
## 3. 慷慨和宽容当我们享受顺境带来的成果时,我们也更容易对他人伸出援手。
成功带来了一种愿意分享和帮助他人的慷慨心态。
这种慷慨不仅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也使我们自己感受到了无私奉献的乐趣。
此外,顺境中的成功也让我们更加宽容。
我们理解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处境和经历,因此更加愿意包容和理解他人,这有助于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并促进社会的共同进步。
## 4. 坚韧与乐观顺境中的成功培养了我们的心理韧性。
当我们能够轻松面对挑战并取得成就时,我们的心理也变得更加坚韧。
这种韧性使我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不会轻易放弃,而是能够勇敢地迎接挑战。
同时,顺境也使我们更加乐观。
成功的经历让我们相信努力和付出一定会带来收获,这种乐观精神促使我们更加积极进取,敢于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好的生活。
品读李德顺《价值论》一书
人文精神的光芒——品读李德顺先生《价值论》一书李德顺先生的《价值论》写作于1986年,初版于1987年。
第2版20年后重新修订,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
而当我品读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2014年。
从1987年至2014年的27年间,价值问题受到了持续的关注,学界成果日益丰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问题不断深入。
在党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之后,价值论更是引发了热议。
李德顺先生的《价值论》一书在国内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讨论了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问题,体现了清醒的学科自觉意识,初步解决了价值论的前提性问题,可谓是中国价值论领域的奠基之作。
李德顺先生的导师肖前先生在序言中说:“是‘文化大革命’那个荒唐的年代,触发了李德顺同志探索价值论问题的动机。
”也许正是作者对那段历史的深刻记忆和反思,通读《价值论》你会发现作者虽用着哲学家冷峻的理性的批判的语言建构起价值论的理论王国,却传达了温情的对于人的关怀和照顾。
李德顺先生是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学者,他关注人,发掘和阐释人的价值,他在书中明确提出“价值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关于主体、人的问题”,在全书的结尾,他也不厌其烦饱含深情地总结:“一切都必须从承认和尊重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出发,把人的权利和责任还给人自身。
”由此可见,李德顺先生是用自己的作品对一个时代进行了反思,是用作品表达了一个学者的良知操守,是用作品唤醒人回归“人”。
《价值论》一书在正文之前设有导论。
导论题为“价值问题与哲学”。
作者试图从“学科”和“学说”两个层面带领读者理解价值研究的性质和意义。
在学科层面上,作者把价值论提升到与本体论、认识论等同的高度上来进行研究,他认为价值论是与存在论、意识论相并列的三大基础理论分支之一。
这“给予价值论以新的学科定位,将价值哲学从认识论中区别开来,确立其与知识、真理问题不同的研究向度,有利于确立价值论研究的基本框架、理论体系、研究范围、研究立场、研究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学科合法性地位的确立、研究的自觉与成熟。
中学班会课主题记录(3篇)
第1篇一、班级名称:八年级(1)班二、日期:2022年9月30日三、地点:教室四、主持人:李老师五、参会人员:八年级(1)班全体同学六、班会课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七、班会课流程:1. 开场主持人李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次班会课的主题和目的,强调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
2. 主题演讲由班级优秀学生代表进行主题演讲,分享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如何将这种观念付诸实践。
3. 互动环节(1)小组讨论: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就“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展开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2)知识竞赛:主持人出题,考察同学们对人生观、价值观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
4. 优秀事迹分享邀请班级中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分享自己的故事,激励其他同学学习。
5. 总结发言李老师对本次班会课进行总结,强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对同学们提出了期望。
八、班会课内容:1. 主题演讲演讲者:张三内容摘要:张三同学在演讲中分享了自己从小到大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成长历程。
他认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坚定信念,勇于担当。
在成长过程中,他始终坚持诚实守信、勤奋学习、乐于助人的原则,将这种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 小组讨论(1)小组一:代表发言:李四发言内容:我认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开始。
比如,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关爱家人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小组二:代表发言:王五发言内容:我认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注重自我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跟风,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同时,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保持乐观的心态,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价值与价值观(共15张PPT)
A 、认识和发现真理,是我们不屑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B 、社会文明和哲学发展不可分 C 、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D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5、人们进行什么样的人生选择,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实 际上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这说明: A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B 、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通过劳动满足他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人和自我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请尝试按照价值的定义来给人的价值下定义。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 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高,很高。
试从哲学的角度讨论一下中美军人在战场不利的情况下为 什么会有不同的选择?
案例分析之二:李约瑟之问
英国科技史研究学者李约瑟在研究中国科技史之后曾问:为什么近代科 学(17世纪开始)不在中国文明中产生,而只在欧洲发达起来? 此问背景:在中国古代,中国人创造了人类史上许多的科技第一,最著 名的就是四大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在近代传到欧洲 之后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社会,推动了中世纪欧洲向近代前进的步伐。但 不同的科技价值观 是在十六世纪之后,中国却开始落后了,最后西方人拿着中国老祖宗传 过去的火炮敲开了中国沉睡已久的大门,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百年屈辱。 观点:有学者认为科学技术之所以能在欧洲发展起来,与统治阶级对科 学技术的看法不无关系。中国虽然有不少能人巧匠,但在帝国统治者看 来都只是些奇技淫巧,不登大雅之堂,甚至有莫名的危险,因此中国尽 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 管创造了科技史上的许多第一,但大多都只是昙花一现,很多技术竟然 都失传了,留下的也缺乏后续的发展动力,比如说火药枪。而近代的欧 洲君主则对科学技术持有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科技能给他们带来财富, 启示:价值观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 许多科学家都成为欧洲君王的贵客。比如说牛顿就是英国君王的座上宾, 重要的导向作用。 他的去世也给予了国葬。航海家哥伦布之所以能够发现新大陆,这与西 班牙女王伊莎贝拉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试从哲学的角度分析造成近代中国和欧洲社会发展迥然不同一大原 因是什么?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一把衡量得失的尺子一道德
一把衡量得失的尺子一道德关于道德,作为儒家经典的《大学》中有这样一段话:“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人者,亦悖而出。
”这段话指出了道德的重要意义。
德为本,财为末。
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
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
假如把作为根本的道德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作为枝末的财货当成了根本,统治者自然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那么民心也就散了乱了。
不仅君王治国需要把道德作为重中之重,个人也应把道德之尺作为修身之本、为人之道。
德,本来也就是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大家都会注意到的由内心所外化出来的那些表现。
所以,《大学》中还说:“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以德润身,以诚立身,这样,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顺境逆境,我们的内心都会泰然自若,坦然面对。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毕业多年的大学同学,相约来到昔日老师家拜访。
一番温馨的回忆之后,话题很快就转到了各自当下的生活。
学生们纷纷向这位老师倒苦水,觉得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很大,对自己的生活状态牢骚满腹。
其间,老师要学生们自己动手冲咖啡。
他到厨房拿来一大罐咖啡和十几个各式各样的小杯子,放在客厅的桌子上。
这些杯子有瓷的,有塑料的,也有玻璃的;有的外观平平,有的看上去昂贵精美、高雅不俗。
当人手一杯咖啡时,老师指着桌上剩下的几个杯子说:“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那些外观精美的杯子都被你们拿了,剩下的是这几个不起眼的普通杯子。
人人都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但这正是生活中问题和压力的根源。
你们真正要的是咖啡,不是咖啡杯。
可大家不约而同地把好看的杯子拿走,并且也观察着别人手里的杯子是不是比自己的好。
”“假如生活是咖啡,那么工作、金钱和社会地位就只是杯子而已。
它们只是容纳生活的载体,生活的滋味不会因为杯子本身的好坏而改变。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问题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人文学院院长李德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基于我对价值与价值观念的研究,这里主要就价值、核心价值等概念做一点理论背景性的介绍,简单地谈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为什么价值观是多元的价值和价值观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价值是指人的客观的现实关系,即价值关系的状态;价值观念则是对这一客观关系的主观认识或表达。
价值问题,用我们生活中的语言来讲就是好坏问题,所谓“真假、善恶、美丑、得失、利弊、祸福、荣辱、应当不应当、值得不值得”等等,总之凡是能够用“好坏”来概括的这类现象,都属于价值现象。
价值不是事物存在本身,而是事物对人的意义。
事物的价值与事物的存在;属性和事实不是一回事。
事物的存在本身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一个东西就是它本身,不会因人而异。
但一个事物的价值却是因人而异的。
就像同一双鞋,它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它是否“好穿”,让不同的人来穿,它合不合脚的答案就不一样,必然因脚而异。
这就是说,同一个事物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
价值是客观的,而价值观念则有一定的主观性。
在生活中人们会形成一套观念,认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
主观上的价值观念如果能客观反映价值关系,那么它就是一套合理的、有效的、好的价值观念。
如果脱离了现实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那么这套主观的价值观念就可能误导人、束缚人。
在现实生活中,价值和价值观念都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基础是客观上价值关系的多元化。
价值这种现象的本质来自它的主体性,也就是因人而异。
任何事物有什么价值?要想弄清楚,就首先要看它对谁而言,是对谁的价值?这一点不弄清楚,它有什么价值是无法确定的。
比如一个球踢进门里面去了,是好还是坏?要看对谁而言。
对进攻一方来说是胜利,对防守一方来讲就是失败。
价值就是因为主体不同而不同。
现实社会中的价值主体是多元的。
多种社会利益关系,不同的社会存在,造成了主体的多元,主体的多元造成了价值的多元。
人民版九年级政治全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心中的天平第1_2框个人和社会都需要公平什么是公平说课稿
人民版九年级全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心中的天平第1_2框个人和社会都需要公平什么是公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心中的天平》是人民版九年级全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讨个人和社会都需要公平,什么是公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公平的含义,认识到公平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和社会都需要公平,第二部分是什么是公平。
在第一部分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了解到公平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公平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二部分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了解到公平的含义,公平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都能得到应得的待遇。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社会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公平的含义和公平的重要性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公平的含义和公平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公平的含义,认识到公平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公平的含义和公平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公平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公平正义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公平的含义,公平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公平的含义和公平的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公平的含义和公平的重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公平的含义和公平的重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公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公平的含义和公平的重要性。
3.展示:学生代表进行主题演讲,分享对公平的理解和认识。
4.总结: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公平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024年学习“三品三德”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学习“三品三德”心得体会“三品三德”,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从古至今,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也是富含优良传统的上上之国,在此,我以我的愚见向大家讲讲“三品三德”,传承“三品三德”。
何为“三品三德”呢。
三品就是做人要讲品德,做官要讲品行,做事要讲品质。
三德就是体现出自己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三品表现在自己的做事风格上,例如:某两人之前相处很好,由于某些原因发生了许多的不愉快,其中一个心眼小,处理事情也比较急躁,犯下了不少的错误,而另一个人呢。
他有良好的包容心,并且及时指出上一个人所犯的错误,让其有改正的机会。
久而久之,那个犯错误的人也会翻然醒悟,从这些细节就体现这个人的品德高尚,品行端正,品质精湛。
我国从五千年前至今,历朝历代所制定的法律不是很健全,在某些电视剧中,出现了免死、法外开恩等现象。
这个社会靠什么来维持秩序呢。
无外乎就是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与社会公德就成了匡扶整个社会的主心骨。
我们所说的德,体现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师者,传到授业解惑者也,现如今,我们不仅要传到授业解惑,还要传承以德。
例如:以身作则,处处为学生做榜样,学生犯下错误或心理出现偏差,我们要及时指出,并进行指正,引导学生改正错误,从这些方面体现出我们职业道德的重要。
有一句俗语,家和万事兴。
和,就是我们家庭的美德,我国古代就有劝世文,其中讲到了家庭长幼、兄弟、姊妹之间相处的心得,让世人学习,让世人效仿。
如果我们把家放大了,就形成了国,社会中的德就日益体现出来,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两个老外在我国某地的长椅上吃瓜子,瓜子壳到处乱扔,一环卫工人看见了,上前去制止,却被两个老外反驳:“你们中国人不是都这样吗。
”我无言,从这个现象就透出我们中国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从而体现出我国社会公德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个细节,就给我们的国家抹上了污点,如果污点被放大,真不敢想象。
有一首歌是这样的: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国家,只要我们融入中华这个大家庭,每天做一点好事,回头看,虽然为国家做的微不足道,却迎来了社会的洁净与安宁,这就是我们的公德心。
个人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目录1 引言..........................................................2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 本文的写作思路.......................................... 3 1.4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32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概述..................................4 2.1 价值观概述.............................................. 4 2.2 个人主义取向的价值观概述................................ 5 2.3 集体主义取向的价值观概述................................ 6 2.4 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差异的比较.................... 73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8 3.1 对谈判班子组成的影响.................................... 8 3.2 对谈判策略的影响....................................... 10 3.3 对谈判合同的影响....................................... 134 在中美商务谈判中应对个人/集体主义价值观差异的对策.............14 4.1 尊重价值观差异......................................... 14 4.2 抛弃文化偏见........................................... 15 4.3 真诚地相互对待......................................... 155 结语.........................................................16参考文献.......................................................17致谢........................................................18 个人/集体主义价值观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分析1 引言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北京申奥成功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最大发达国家的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受到彼此乃至世界的瞩目。
简述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及其关系
简述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及其关系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哲学中两个基本概念,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人类所关心的是什么?真理尺度是描述周围环境的客观事实,它与物质、能量、自然规律等有关,是强调“事实”的尺度。
而价值尺度则旨在评价现象或事物的好坏,是强调个人的关注和评价,同时也因人而异。
简单来说,真理尺度是描述,价值尺度是评价,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同时也各自有着独立的作用。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总是面临着需要对一些事物进行评价的情况。
例如,在购买商品时,人们需要考虑该商品的质量、价格、口感等方面,从而依照自己的价值观作出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在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之间达到平衡?也就是说,如何在客观事实和主观评价之间选择一个适当的比重?事实上,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在人类的思考和实践中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对人们作出正确决策和正确行动直接起到决定性作用。
有时候,如果我们过分强调真理尺度的话,就会忽略人的主观感受和价值观念;反之亦然,如果只关注于个人的喜好或利益,就可能忽略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
因此,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需要兼顾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才能评价一个事物的真正价值。
事实上,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协调。
在评价一个事物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现实需求从真相和价值两方面综合考虑,使其达到平衡和协调。
例如,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所喜欢的工作必然是正当合法的,同时也符合他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共同作用,它们在满足个人需求的同时,也保证了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并避免了不必要的风险。
综上所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理解现实世界、评价事物价值的两个基本尺度。
通过充分理解、认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联系以及其在实践中的作用,我们可以在评价、选择事物时达到更好的效果。
只有在兼顾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事物,达到自己选择的目标。
教资三观一德的基本内容
教资三观一德的基本内容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教资考试中的“三观一德”,也就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
这可是教育行业里的重要“必修课”,可千万别小看了它们。
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观念到底是啥意思,还有它们在教师工作中有哪些作用吧!1. 价值观:做人的底线1.1 价值观是什么?说到价值观,就是你对生活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值得追求的看法。
简单来说,就是你觉得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什么事儿让你心动、让你努力。
比如说,有的人觉得家庭最重要,拼命工作也是为了给家人一个更好的生活;有的人则认为事业最重要,所以会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工作上。
1.2 教师的价值观该如何树立?作为教师,我们得有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在教育中传递给学生正能量。
首先,我们得相信教育的力量。
教师的价值观不仅仅体现在教书育人上,还要体现在我们如何对待每一个学生。
比如说,要尊重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力,而不是只关注分数和成绩。
2. 人生观:看待人生的方式2.1 人生观是什么?人生观就是你对人生的总体看法。
它决定了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机遇以及困境。
比如,有的人人生观比较积极,总是觉得困难只是暂时的,最终一切都会变得更好;有的人可能比较悲观,觉得生活总是充满挫折和不如意。
2.2 教师的人生观怎么影响教学?教师的人生观直接影响到我们如何面对教学中的各种情况。
一个积极向上的教师会用乐观的态度去激励学生,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轻易放弃。
我们要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3. 世界观:看待世界的眼光3.1 世界观是什么?世界观就是你对世界的整体看法,包括对社会、自然、文化等方面的认识。
它影响了你如何理解世界上的各种现象,比如为什么会有战争,为什么会有贫富差距等。
世界观让你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思考方式。
3.2 教师的世界观对学生有啥影响?作为教师,我们的世界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
如果我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精神,学生也会受到这种影响,变得更加开朗和积极。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之间的辩证关系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之间的辩证关系示例文章篇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之间的辩证关系》嗨,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特别有趣又有点深奥的事儿,那就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之间的辩证关系。
我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吧。
在我们村里,有个老木匠爷爷。
他做木工可厉害了,做出来的桌子、椅子又结实又好看。
老木匠爷爷做木工的时候,他心里就有两个“小尺子”。
一个就是真理尺度,就像他知道什么样的木材适合做桌子腿,什么样的木材适合做桌面,这是根据木材的特性来的,这就是一种真理,是不能违背的。
要是他不按照木材的特性来,做出来的桌子可能就会歪歪扭扭,根本就用不了。
这就好比我们做数学题,1 + 1必须等于2,这就是真理,要是你乱写答案,那肯定是不对的。
那价值尺度呢?老木匠爷爷做的那些桌椅啊,都是为了给村里的人用的。
他会想啊,村民们喜欢什么样的样式呢?是那种简单大方的,还是雕满花纹的呢?他做的桌椅得符合大家的需求,让大家觉得好用又好看,这就是价值尺度。
如果他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大家都不喜欢,那做出来也没有意义呀。
我再举个例子吧。
就像我们种粮食,我们知道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这都是按照自然的规律来的,这就是真理尺度。
要是我们在大冬天去播种,那种子肯定不会发芽,因为这违背了自然规律,也就是违背了真理尺度。
那价值尺度呢?我们种粮食是为了让大家有饭吃啊。
我们希望种出来的粮食又多又好,能养活很多人,这就是价值尺度。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就能看出来,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有联系的呢。
它们就像两个小伙伴,互相影响着。
如果只有真理尺度,没有价值尺度,就像老木匠爷爷只做出符合木材特性但是大家都不喜欢的桌椅,那做这些东西有啥用呢?就像科学家们研究出一个特别厉害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对人们的生活一点帮助都没有,那这个研究是不是有点浪费时间呢?反过来说,如果只有价值尺度,没有真理尺度,那也是不行的。
就像我们想要做出世界上最漂亮的房子,但是不按照建筑的原理来,那房子肯定会塌掉的呀。
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和三种方法
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和三种方法
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一个人对宏大宇宙的态度和理解,也可以认为是精神方面的价值观。
人们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精神力量,从而把自己的生活价值提升到新的水平。
有三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加强对人生价值的感悟和认知:
第一种是认识客观世界,深入思考大自然中的奥秘,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继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对于宇宙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形成自身的价值观。
第二种是学习和发展宗教信仰,通过探索宗教思想来了解宇宙的历史发展和未来发展,从而增强对人生价值的信仰和执着,以此为自己的行动指导。
第三种是体验艺术作品,让自己更加深入地体会充满艺术之美而又不失哲理的艺术作品。
当自己置身其中,并融入其中,可以更完整地感受到人生价值。
以上是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和三种方法,任何一种价值观都是以自身精神力量的驱动下去的,以及坚定的信念、信仰和决心为后盾,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深刻的人生价值体会。
周末悦读李德顺:自我是选择
周末悦读李德顺:自我是选择按:本文系作者自传体哲理小书《选择的自我》的结尾部分,成书至今已过去20多年,先生的文字恬淡清雅,充满了智慧,读来可以答疑解惑,明确人生方向。
回归日常生活的真实,选择成自我,做一个充满生成力量的人。
炎炎夏日,漂一叶清凉的小舟,转来与您共享。
孔子“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非我敢比。
如今我虽已年届五十,却非但不知天命为何,甚至连对自己也不敢说知道得很清楚。
回顾这几十年,看到的只是随着生活展开而呈现出来的一个社会的和心灵的世界,是自己在其中曾经扮演和正在扮演的角色:儿子和兄弟、乖孩子和顽劣蒙童、小学生和追星族、中学生和梦中诗人、大学生和弄潮儿、工人和再教育对象、基层干部和官场逃兵、朋友和对头、单身汉和情人、丈夫和父亲、大学就业者和理论探索者,好为人师者和终生求学者……这些数不尽的角色构成了我的生活环节;每一个角色的成败祸福和苦辣酸甜都给我留下了它们的印迹,凝聚和塑造成今日的我,并预示着我的未来。
但是说到底,它们都与自己当时所做的选择有关,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在写这本书时,我尽可能从自己的心路之中去查找、坦言、反思、拷问自己的灵魂,想要弄清楚自己的“自我”。
结果怎么样呢?我想,凡是我能找到和说出来的,大体已经写在了上面。
但是我也感到,一落在纸上,那个“我”就变得平板、抽象了。
而那个向别人说我、写我的我,也许才是现在的、真正的我。
会读书的朋友,就能从字里行间、不言之处发现这个我。
不过,读这本书的朋友中,恐怕只有极少数是想知道李某这个人,因为知道了也不会有太大的用处。
读者多半是希望得到一种说法,一种关于什么是自我、人可以怎样选择和塑造自我之类的说法。
那么,我在前面尽力用经历和事实提供了一点感受之后,是否能够再从理论上归纳总结一下,给个明确的答案呢?--读者也许不会忘记我是一个专门搞理论的人,因此有这样的要求和期待并不为过,但这也正是我要和读者讨论的。
告别简单化一般说来,理解“自我”像理解其他一切事物一样,都有一个理解方法、思考方式的问题。
人生价值观的一次收获
人生价值观的一次收获
人生的旅途中,我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物质
的积累和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内心的丰盈和精神的高尚。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母亲的教育对我的影响很大。
她常常告诉我:“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才是真正的财富,只有拥有这些,才能走
得更远,活得更精彩。
”
这些话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了我人生的指明灯。
我不仅
在学业上勤奋努力,还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
我尽力去做一些善事,尽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也保持了乐观向上的心态。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具备一种坚强、积极向上的
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坚定前行,真正走向成功幸福的彼岸。
因此,我深信:我们应该把更多的关注放
在人生的内在价值上,去追求一种更加丰盈、高尚的精神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德顺,1945 年生,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人文学院名誉院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院哲学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1993 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改革和发展、价值与价值观念、当代文化。
我们心目中的“天平”和“尺子”——谈价值与价值观念价值论是哲学基础理论的一个基本分支价值和价值观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
以价值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哲学领域——价值论,是哲学的一个新的基础理论分支。
当前哲学界比较认同的哲学基础理论分支主要有三大分支,价值论就是哲学基础理论的第三分支。
第一大基础理论分支叫存在论,是17世纪成形的一个哲学基础理论分支。
顾名思义,存在论即关于“存在”的理论,是关于存在是什么以及存在如何存在的理论。
存在论包含两个分支,一个叫本体论,另一个叫本态论。
本体论是讨论什么存在,世界到底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是尘埃还是粒子等问题;至于世界是怎么存在的,是孤立的、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联系的、发展的,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是有序的还是无序的,世界是在怎样的相互作用中存在着的,这些关于存在方式的理论,就属于本态论。
哲学的第二大基础理论分支叫意识论。
就是说,世界存在还是不存在?世界是怎样的?根据什么这么说?我们关于世界存在与不存在,怎么存在?所有的认识是怎么来的?人究竟是不是能认识世界、把握世界,人们怎样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意识论是到18 世纪才正式形式的一个基础理论分支。
当这两个基础理论分支建立以后,人们还会再深入思考,世界存在不存在,人知道不知道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意义问题就是价值问题。
这个意义问题包含着所有的问题领域,我们生活的所有领域、所有科学和哲学思考领域,都有这个问题,就是有什么用的问题。
是好还是坏?是善还是恶?是美还是丑?重要不重要?这个意义问题作为价值论的问题到20 世纪初才形成。
现在价值论已经是哲学基础理论的正式组成部分。
价值论就是探讨价值的本质规律的一个学科分支。
价值论作为一个学科分支的历史形成, 是自古代以来, 哲学经过高度分化之后,各种具体学科日渐成熟, 并在实践中开始走向新的综合的产物。
价值论产生的直接基础, 来自哲学两大部门———伦理学和美学的变革, 即“元伦理学”和美学元理论研究(“元美学” )的形成。
自古以来人们对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问题都较为关注,但是我们以往的研究一般都在规范层面上。
具体来说,不偷盗是善,偷盗就是恶;不杀人是善,杀人就是恶;内心真诚地帮助人是善,想通过帮助人去获得利益就不是善。
探究这样一些规范体系,叫规范伦理学。
到了19 世纪后期20 世纪初,伦理学开始撇开一个个具体的“善” ,提出善本身到底是什么、从哪里来,这叫元理论批判,或者叫元伦理学。
伴随着这个问题的提出,就出现了第一批研究价值论的哲学家。
善是一种价值,价值和善本身到底是什么?这就是第一批研究价值论的哲学家所讨论的核心问题。
在美学层面也是如此,美学,过去我们称为规范美学,研究的方向是找美的定式、美的形式。
如概括美的规律,怎样才算美,结构完整、对称、线条流畅、色彩鲜艳等就是美;画人体标准图采用黄金比例,符合美的规律;美人的眼睛、眉毛、鼻子、嘴、腰,都要符合美的标准。
这些方面的研究就属于规范美学。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这些所谓的美的规律并不是绝对的,不符合这些规律的事物也可以是美的:线条不流畅也可以美;结构不完整有残缺也可以美;比例不对称也可以美;并不一定色彩鲜艳、大红大绿才是美,中间颜色也可以美。
比如,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每一个人长得都不一样,没有单一的统一的标准。
那么美到底是什么?对美本身的追问就产生了元美学。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美学之父” 鲍姆加登曾概括地说,元美学就是一种价值科学。
有了元美学、元伦理学,就把善、恶和美、丑提到了价值的高度,这样一个新兴的哲学基础理论领域就形成了,这个领域就是价值哲学,也可以叫价值论。
“好坏问题”,就是典型的价值问题引起我注意价值问题的起因,是当年我上大学一年级,老师讲艺术理论的时候,举了“世界上最好(最糟)演员”之争的例子(有一个演员因演一个坏蛋演得太像了,结果激怒观众把他打死了)。
我们就琢磨:这样的表演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是好还是坏?我去追问老师,老师说:“这是一个大问题,要不你将来研究一下?我记住了这个老师也说不清的问题。
” 其实,这个争论源于戏剧表演界的两大不同的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精华在于体现出人的“天性”:要求演员不是好像存在于舞台上,而是真正存在于舞台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
演员应当永远是舞台上活生生的人,要遵守生活的逻辑和有机性的规律,在规定情景中真诚的去感觉,去想,去动作;莱希特体系的核心主张是:“陌生化效果”和“间离方法”。
在演员,角色,观众三者辨证关系上主张:演员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现剧中人物而不是演员融化于角色之中,随时进入角色,随时跳出角色,面对观众,若即若离,自由驰骋。
演员与角色保持距离,形成“双重形象”即演员即是演员本人,又是剧中人物,是演员利用高超演技表现剧中人物。
例如一个演员演坏人,演得太像了,引起了观众的愤怒,结果被观众给打死了。
面对这样一位演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评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认为这位演员是世界上最好的演员;布莱希特体系却认为他是世界上最糟的演员。
两大表演体系,对于戏剧表演怎样才算成功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认为,戏剧要起到帮助人们体验生活、体验真实的效果,所以要求演员演什么就要像什么,越是再现得逼真和充分就演得越好越成功;布莱希特体系认为,戏剧不是让人到剧院里面拿着手绢抹眼泪的,随着故事悲欢离合一番。
戏剧的使命是唤醒人批判和改造世界的理性,所以在表演上,演员和角色要有一定的距离,要制造间隔效果。
那么,到底好与坏的本质是什么?好与坏的标准是什么?好与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频繁、最多、覆盖面最广的一个概念,但我们每个人不一定都认真琢磨过,好是怎么来的?坏是怎么来的?事情究竟什么才叫好?怎样才叫不好?从哲学上把握它就是价值论回答的内容。
简单点说,好坏问题就是价值问题。
真理是一元的,价值是多元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告诉我们,事物的价值是在主客体关系中形成的。
它是以主体为尺度的一种主客体统一的状态。
通俗一点讲,就是一切好与坏的现象都有一个根本特点、一个根本标准、一个根本前提,就是好与坏总是因人而异,首先要明白一点,一个事情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要看对谁而言。
我举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一一小马过河的故事。
小马要过河,不知道河水深不深,它问小松鼠,小松鼠说河水太深了,淹死了好几只松鼠;它又问老牛,老牛说河水很浅。
小马不知道怎么办,就问它妈妈,妈妈说你去试一下就知道了。
于是,小马就去试了。
这个故事给人们什么哲学启示呢?实践出真知。
这是传统的哲学理论告诉我们的。
但继续追问下去,实践出了什么真知?很多人可能就回答不出来了。
河水有多深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
当小马问河水深不深的时候,这个“深不深”不是描述概念,而是价值判断,“深不深”的意思是指能否安全通过。
如果松鼠和老牛的回答是深半米或20公分,这是描述,是客观存在,是不因人而异的。
为什么松鼠和老牛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呢?因为这里的“深不深” 是指能不能安全走过的一个价值体验。
再举一个例子。
比如这里放着一双黑色的、40 码的皮鞋,我问大家这是不是一双皮鞋。
大家的回答肯定是统一的:它就是一双黑皮鞋。
问这个问题是问一个事实问题,问一个存在问题。
面对这样一个对象的正确回答,应该是唯一的,就是不管谁回答这个问题,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会因人而异,因为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叫真理的一元论。
假如我们接下来问一个问题,这双鞋到底好穿还是不好穿?这样的问题就是问它的价值问题了。
它的正确答案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给谁穿,穿到他脚上用实践检验,才能回答到底是好穿还是不好穿。
正确的答案一定是多样的,一定会有人说好穿,有人说不好穿。
所以说真理是一元的,而价值是多元的。
价值问题到底是个什么问题,要理解它的本性,承认它的特点,在承认真理是一元的情况下理解价值为什么是多元的,价值现象为什么因人而异的。
同样一个对象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
例如足球比赛进球了,对于进攻的一方来说得了一分,对于防守的一方来说丢了一分,对于裁判来说如果没有犯规这个球就是有效的,对于观众来说,不管谁赢了,只要球员们发挥得好、动作精彩,那就是一个漂亮的好球。
同一个对象、同一个事物,对于不同的主体来说有不同的价值,而且同一个事物对于同一个主体不同方面的需要和能力来讲,也有不同的价值。
比如毒草,它有毒,有毒就意味着终止生命吗?它虽不能吃,但是它可以肥田,这也是一种用途。
如果有毒的描述性含义是它能使生命机能终止,那么接下来用价值来判断“有毒是不是一定是坏事”的时候,就不能简单对待了。
我举一个神医华佗的故事。
有一位病人肚子疼得很厉害,来找华佗看病,他号脉后诊断病人肚子里有一条绦虫,就开了药——一钱砒霜。
病人吃下去后就排出一条一丈长的大绦虫来,病立马就好了。
几天后,华佗外出。
他的徒弟在家,又来一位病人,也是肚子疼得很厉害,徒弟号脉后也开了一钱砒霜,病人吃了药后肚子疼得更厉害了,来找徒弟算账。
徒弟着急了,赶紧去请师父,华佗赶回来看了那个病人后,又开了药——再加一钱砒霜。
病人吃下去以后打下一条两丈长的绦虫。
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砒霜是有毒的,但是它的价值意义要看砒霜用于主体的哪个方面,用于终止绦虫的生命就可以救一个人,如果用于终止人的生命,那就成了谋杀。
在价值问题的判断和选择上,要充分理解人的主体性研究价值问题实际上是对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主体权利和责任的研究。
我经常说这样一句话:评价从来说明评价者。
怎么来理解?当我们做科学研究描述一个事物的时候,如描述一张桌子,讲述它的颜色、形状、材质等,这是在客观描述它,它说明的是对象本身。
但当我们说桌子好用不好用时,实际上是在反映我们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鲁迅先生品论《红楼梦》,有一句名言:“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 流言家看见宫闱秘史。
”每个人看见的都是他自己内心状态的一种投射,所以这就叫评价从来说明评价者。
评价反映和透露的实际上是关于主体的状态、取向、兴趣、意志。
关于“人性是善还是恶”这个争论,用价值论怎么来看待呢?庄子说“物固无美恶”,善恶不是任何事物固有的属性。
就是说事物本身是什么就是什么,它有很多属性但没有好坏这种属性。
人的本性是什么?人的本性就是人存在的天性。
小孩生下来要吃奶,这是人的本性,但是吃奶这个本性是善还是恶呢?关键看说的人所处的立场、角度、眼光和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