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优质课教案_5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了解戊戌变法的基本内容;认识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而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2.戊戌变法的背景;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2.掌握改革史的一般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

2.康梁的维新思想

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

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仁就是世界的本体。

——《三维设计》材料一他宣称古文经都是伪经,今文经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这种说法过于武断,缺乏历史根据。他竟把孔子美化为“民主圣人”,十分荒唐。……由这两部书所引起的今古文经之争几乎淹没了变法的主题,干扰和阻碍了变法运动。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的特点,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特点:康有为利用孔子宣传变法思想。

问题:康有为的变法理论过于武断,反而使变法陷于被动,阻碍了变法。

材料二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于是他们重搬儒术,利用当时封建迷信孔子的社会心理,把孔子……拼命神化,从而塑造出“托古改制”的孔子,……依据孔子儒经实现他们的维新大业。可以说,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是依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欲托孔子以行其术”。

——摘编自汤志钧《再论康有为与今文经学》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重搬儒术”的原因。

中国有迷信孔子的传统社会心理;

可以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比较弱小,尚不能提出科学的纲领。

“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1898.6.11.《明定国是诏》二、戊戌变法(1898.6.11——9.21)

2.

●社会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政府统治危机: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 。

——必要条件

●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孔子改制考》出版后,曾经支持变法的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弹劾,连对维新不遗余力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大力抨击,至于守旧者则攻击康氏离经叛道并找到了最好的口实。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三维设计》

3.失败原因

■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变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

■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广泛发动群众。■国际环境方面,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

■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当时力量对比: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教学小结】

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在中国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制,尽管他的实践比宣言退步,且最终也难逃失败的结局,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