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书法的章法特点

合集下载

书法家王铎书法的特点

书法家王铎书法的特点

书法家王铎书法的特点
王铎书法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特的笔法:王铎书法注重笔墨之美,他善于运用大而豪放的笔势,笔调洒脱,挥洒自如,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字迹线条流畅有力,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2. 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王铎书法作品多样化,他擅长篆、隶、楷、草各种字体,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书写形式来表现自己的艺术创作意图。

他的作品既有庄重大气的楷书,又有激情四溢的行草,展现出他多样化的艺术表达能力。

3. 深厚的文化底蕴:王铎书法注重研究古代经典书法作品,他深入挖掘古人的笔法墨迹,吸取各家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融入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达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4. 独具个性的创作意识:王铎书法富有创造性,他不拘泥于传统,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创新。

他的作品不仅传承了传统的笔法技巧,还融入了当代的艺术元素,充满了现代感和个性。

总的来说,王铎书法以其独特的笔法、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个性的创作意识,成为当代书法界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精湛雅致,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

王铎书法

王铎书法

王铎书法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

好古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

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

”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

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

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

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

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王铎善于画山水和梅兰竹石,他的画主要继承了五代的靳浩和关同的风格,王铎的作品丘壑高峻,气势雄伟。

同时他也吸收董源和王维的画法,主要以水墨晕染为主,皴擦不多,略施淡色,山川显得厚实雄伟,生机勃勃。

他的山水画景色比较写实,山石的造型方峻,勾皴相间,他的山水画是以元人的笔墨技法画出了宋人味道。

王铎的人物画极少见,而且画法比较简略、写意。

工真、行、草书,得力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笔力雄健,长于布局。

梁评其“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苍老劲健,全以力胜。

”清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具“行草书宗山阴父子(王羲之、王献之),正书出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

”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

当时书坛流行董其昌书风,王铎与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于时风中另树一帜。

近世对日本国书风有极大影响。

存世书迹较多,刻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

《清史稿》卷七十九有传。

《王维五言诗卷》,书于崇桢十六年(1643年),绫本,楷书、草书。

凡32行,其中楷书13行,草书19行,每行字数不一。

纵21厘米,横165.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王铎草书线条节奏与“势”的分析

王铎草书线条节奏与“势”的分析

类作品每行较短,书写数字,必须重新换行,所 以,速度与气势都受到某 种 程度 的阻碍 。在卷类 作 品中 ,也许 由于 情感 的喷 发受 到一 定 的滞碍 ,故 此 类 作 品顿 挫 较 多,与 此相 反 ,轴类 作 品的线 条大 多流 利而 畅快 。 王铎草书线条在墨色的配合下, 在作品中形成一组组令人赏心悦 目的
后提 笔疾行,在线条轻重、疾迟 的处理上 灵活多变。从草书史进行观测 统计,王铎 是草书史上最喜欢连 绵线条。而 且 连绵字数 最多的书法 大家。 因此 ,王铎 草书线条的节奏流畅与顿挫相伴 ,迟 重与迅疾兼具 ,连绵 线型 的极致 发挥
又使他 的线条节律 气势豪放。王铎 草书线条基本属于正锋 用笔 ,因而具有强劲 的骨力 : 从他代表性 的作 品进 行分析。 王铎 草书的线型 绝大部分是斜 线、 曲线和斜 曲线;王铎 草书的用笔是疾速 的。强劲 的骨 力、个性化的 线型 、疾快 的 用笔使 王铎 的草书具 有 “ 飞腾 跳掷”之势。
速 度 、节 奏 的调 控上 ,从王 铎草 书 总体而 言 ,轴 类 作 品的速度 较快 ,而卷 类 作 品 的速 度 较慢 ,这 应 该是 由于 作 品幅式 不 同的 因素所造 成 的 。由于 轴 类 作 品每行 都 以很长 ,因此 ,心 中 了无 挂碍 ,挥翰 可 以一泻 千里 ;而卷
..
1 1. 5 .

1 51 —
感 和 审美 内涵 的 同时 ,也是 一种 律动 的展 现 。王铎 草 书线条 的 内部运 动 节奏 是微 弱 的、 隐晦 的、 自然 的,
他没有像黄庭坚 、何绍基等书家那样,由于控制线条边廓的内部运动过于强烈、夸张 ,因而造成线条外形 的许 多波折 ,在 获 得边 廓和 线形 较大 变化 的 同时 ,也显 露 出不 自然 的弊 端 。 当我们 观 察 的视 点转移 到线 条作 为轨 迹 整体推 进 的速度 变 化 的外部 运动 时 ,王铎 草书 线条 的节律 渐趋 明快。他的草书线条起笔和折点往往重按,随即提锋行笔,行笔则流畅迅捷,这就形成 了笔触 由重到轻,

王铎的书法创作方法和特征

王铎的书法创作方法和特征

王铎的书法创作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用笔:王铎在用笔上有着独特的特点,他善于运用中锋与侧锋的结合,使得线条既具有厚重感,又具有灵动性。

同时,他的用笔速度快,动作简洁明快,表现出草书的流畅和爽利。

墨法:王铎在墨法的运用上尤为独到,他善于运用涨墨来粘并笔画,形成块面,一方面使字的形态简洁,避免琐碎;另一方面造成块面与线条的对比组合,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结体与章法:王铎的结字和章法常常有别出心裁的变化。

他的字形倚侧偏左,看起来险峻,需要很好把握摆的度。

他创造性的利用涨墨来粘并笔画,使字与字之间产生实连或断笔的效果,增强了作品的节奏感。

情感表达:王铎的书法作品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情感色彩。

他的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但在整幅作品中就产生了粗线条的字和细线条的字的对比,表现出作者内心激昂的情感。

总的来说,王铎的书法创作方法强调用笔的速度、墨法的变化、结体的巧妙和章法的节奏感,以及情感的表达。

这些特点使得他的作品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著名书法家王铎的书法特点介绍

著名书法家王铎的书法特点介绍

著名书法家王铎的书法特点介绍王铎(1900年-1976年),字世臣,号北斋,原籍安徽怀宁,出生于上海。

他是20世纪中国书法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国画研究所所长等职。

王铎在书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使他享有“近现代最大的书法艺术家”这一称号。

王铎的书法风格简洁、独特、大气、方正,以棱角分明、笔势豪迈而著称于世。

一、“气韵生动”在创作的时候,王铎重视“气韵生动”的表现。

他认为书法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应当富于生命力和表现力。

其作品不但讲究笔墨墨韵,更注重气息生动,能够表现出一种生命的脉搏。

例如,他的作品《唐诗千首》,用精美的楷书功力营造出了一种文化气息,但同时也透出了生命的力量和活力。

另外,在王铎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他那种明朗、朴素、诚实的个性,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和魅力。

二、简洁有力王铎的书法作品刻意追求简洁有力,注重字形规范。

尤其是在篆书和隶书方面,他的作品更加强调于此。

笔画极简,把所有不必要的元素剔除掉,从而造就了一种规范而不失精彩的作品风格。

比如他的作品《秦字碑》中,用棱角分明的线条勾勒出笔画,刻画出了强烈的骨气,彰显了秦皇帝的霸气和统治力量。

又例如他的《兰亭序》,他采用了史载的九宫格布局并融入自己的创新,运用黄白交相、虚实相生、圆方相间以及间架空截等技艺,使得整篇书法作品更加完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奔放豪迈王铎的书法作品风格偏重于豪迈奔放,充满着激情和活力。

他运用线条的铅灰、黑色、深棕等,光彩夺目,丰富多彩,笔触丰厚,富有沉远之气。

他的奔放与豪迈不是野蛮的、粗犷的放纵,而是一种自然优雅的、充满着气势的表达。

例如《毛公綦序》中,他的钢笔与毫笔并用,线条变化多样,在较为简洁明快的基础上,增强了书法的凝练和稳重,使作品透出一股威严和庄重。

再如他的《祭侄文稿》中,他采用干笔和湿笔结合的方式,用线条厚重的笔法对具体事物用能量表现,以此展现出作品丰富的表现力和情感。

著名书法家王铎的书法特点介绍

著名书法家王铎的书法特点介绍

著名书法家王铎的书法特点介绍王铎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王铎的书法特点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王铎的书法特点王铎,清朝时期的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无论在当时还是如今,都是被大家视作珍宝的。

而且尽管他在仕途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是他依旧没有放下对书法的热爱,一直潜心练习,从未松懈。

这也就是王铎书法水平愈加高超的原因。

王铎的传世墨宝无论是数量,还是类别都是比较多的,像什么题词和法帖都是有一直流传下来的,比如《清史稿》和《拟山园帖》都是很有名气的在书法历史上。

有一个说法叫做“先王后王”,先王指的是王羲之,而后王则是指的就是王铎,这是多么高的历史评价。

王铎的楷书之中,他的小楷体现着淳厚又有高古的感觉,而大楷则充满了强劲刚毅的感觉。

字体上严肃中却不失典雅的气质。

每一笔一划都强劲有力,给人一种强烈的气势扑面而来,每一个字之间整体之间虽然聚集的靠近,但是并不显得杂乱无章,是仅仅有条,让人赏心悦目。

对于行书上,王铎用笔沉着又痛快,笔触线条流畅又充满了跳跃感,文字在他的笔下在纸上疾骋。

在用墨的方法上,王铎用墨可以用大胆来形容,让人感觉酣畅淋漓,而且文字之间过度很是自然。

王铎草书的书写的行笔的速度是有节奏的,因为行笔速度快,所以节奏明显。

文字线条的粗细变化随着节奏呈现一种渐变的方法,没有其他一丝一毫其他多余的动作,显得干脆利落。

王铎的行书从小,王铎就模仿大家的作品,特别是“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他前期的作品时常能见到“二王”的影子,他四十岁之后,又受到了书法家米芾的影响,笔风开始转变,再加上他一直学习其他书家的作品,将各中要道融会贯通,加上其一心研究书法,又有跟其他人更多的经历,他的作品收放自如、笔力苍劲、雄伟开拓,形成了鲜明的书风,不免让人眼前一亮。

王铎行书的高超之处在于它的线条,王铎行书的线条多变又丰富,用笔也不拘泥于一二,好像一个矛盾体,既豪放又谨慎,既雄壮又委婉,既痛快又阴沉,让人难以捉摸。

王铎行书的用笔特色

王铎行书的用笔特色

王铎行书的用笔特色35 王铎行书的用笔特色一时正时侧,变化多端^ 二折多于转,方多于圆^三提按顿挫,法度严谨^ 四轻重结合,疾涩相间五燥润相映,对比强烈^ 六敏而好古,自出新意41 王铎行书的结构特征一欹侧多变^ 二向背成势^鲳v 三疏密有致四揖让避就五长短参差六大小错落七行而兼草八避免雷同52 王铎行书的墨色特点56 王铎行书的章法特点一幅式多样,多为条幅56 二左右倾伏,摇曳多姿60三大小交错,或断或连61 四行行分明,间距不一^吼v五时疏时密,变化无穷62一王铎简介王铎,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卒于清世祖顺治九年,即公元一五九二年( 一六五二年,享年六十一岁。

字觉斯,又字觉之,号痴庵、嵩樵、石樵、十樵、雪山道人、龙湫道人等,别署一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故人称一王孟津,。

明天启元年^公元:苎二年v乡举,天启二年进士,连科及第,考授翰林庶吉士,累官至礼部尚书。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八四四年,崇祯吊死煤山,他避地南京,拥立福王,擢东阁大学士。

翌年,南京陷落,与福王同被执,降清。

入清后,为《明史》副编修,后为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

卒,追赠太保,谥文安。

王铎于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尤以书法著称。

其书法诸体皆精,尤以行草书见长。

他崇尚古法,集百家之长,成自家面目,以其雄强豪迈之书风,标领书坛。

在明末清初,书法大家叠起,如黄道周、张瑞图、倪元璐、傅山等,将中曙书法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时期。

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首推王铎了。

王铎传世书法作品极多,著名的有《行书诗册二》《秋兴诗》《杜诗》《诗稿》《临各家诗》《投语谷上人》《见花迟诗二》《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

《清史稿》卷七十九有传。

二王铎对行书的主要贡献当我们翻开当今的书法报刊,参观展览,就会发现热爱王铎书法的人众多,这不是一种奇怪的现象,而是王铎无愧为一代大师。

他是一个绝对尊重传统,又具有很强现代意识的大家,他的书法将传统与其个人表现极好地统一起来,使其书法艺术永放光芒,爱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对王铎行书的研究

对王铎行书的研究

对王铎行书的研究
王铎是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的著名书法家,他的行书作品在书法史上
具有重要地位。

以下是对王铎行书的研究:
1. 风格特点:王铎的行书风格独特,以雄强、豪放、痛快著称。

他的
行书作品气势磅礴,线条粗犷有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同时,
他的行书作品中也不乏细腻之处,如笔画的起承转合、结构的疏密变
化等,都展现出他深厚的书法功底。

2. 创新精神:王铎在行书创作中具有创新精神。

他不仅继承了“二王”等前人的书法传统,还广泛汲取了米芾等人的书法精髓,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行书风格。

这种创新精神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就是对传统书法
的突破和自我表达的追求。

3. 笔法技巧:王铎的行书笔法技巧高超。

他善于运用各种笔法,如提按、顿挫、转折等,来表现行书的韵律和节奏。

同时,他也善于运用
墨色变化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这些笔法技巧的运用,使他的行书作
品充满了艺术魅力。

4. 艺术成就:王铎的行书艺术成就极高。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行书风格被后人广泛传承和
发扬,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总之,王铎的行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创新精神、高超的笔法
技巧和极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作品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也是我们学习和欣赏的重要资源。

王铎行草书技法分析

王铎行草书技法分析

王铎行草书技法分析点、线、面是平面构成里的基本元素。

平面构成是以轮廓塑形象,是将不同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造成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装饰构图。

王铎《临阁帖》局部用我们今天的平面构成原理来纵观王铎书法,发现其中也处处充斥着点、线、面的合理组合,给欣赏者以视觉的冲击力。

这里的“点”,一是可以看作王铎作品中单字的造型、轻重、大小的变化;二是作品中各不相同的点法,点缀着整幅作品的画面。

单字不同大小、不同疏密构成的“点”混合排列,使之成为一种散点式的构成形式。

如王铎的诗稿书法等“雨夹雪”式的章法形式,大小差参,刚柔相济,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在大量的立轴和横幅作品中则是常以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的“点”按一定的轨迹、方向进行变化,使之产生一种优美的韵律感。

王铎《五律夜高邮作书诗轴》“线”是“点”移动的轨迹,比“点”更能表现出自然界的特征,自然界的面和立体,都由“线”来表现。

如树枝,灯柱、电话线、绳子等。

它和“点”一样都是通过对比而产生视觉单位的。

通过“线”的方向、远近、大小、造型给人们不同的感觉。

王铎作品中的“线”是单字上下组合而成的行,其每一行都极力摆动,左突右伸,似穿了线的珍珠随波摆动;而行与行之间也是有疏有密,有呼应有对比。

在平面构成上疏密变化的线,粗细变化空间,虚实的空间相组合便产生透视空间的视觉效果。

王铎《行书容易语轴》孙过庭《书谱》中指出:“带燥方润,将浓遂枯。

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

”王觉斯用墨突破前人,尤其体现在草书上,一笔连绵墨尽始蘸墨。

王铎使用涨墨亦是融画入书,涨墨的运用和较粗重的用笔使“点”块面化,使笔画自然渗化,粘结成块,造成一种模糊、浑沌、残缺的美,使得作品中的“面”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更与字拉开了距离。

王铎《高适诗立轴》,草书在行草书的运笔过程中,实笔与虚笔由于运笔时所受力的不同,也产生不同的墨色:一是浓淡;二是燥润。

浅析王铎行草书的风格特点

浅析王铎行草书的风格特点

浅析王铎行草书的风格特点文◎沈海婷摘要:王铎是明朝后期行草书大写意一派的重要书家,其创作受“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米芾笔法影响,又以《淳化阁帖》中张芝、柳公权等书拓为基础,入古出新。

其用笔挥洒纵横、苍郁雄浑,将浑厚与爽利互相融合,用笔的涩与畅相辅相成,以折锋刚其势,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笔者认为王铎雄肆奇强的行草书风富有艺术魅力,视觉效果具有强烈的节奏变化。

文章以王铎行草书的风格特点作为研究对象,从笔法、字法、墨法三个方面对王铎行草书的风格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书法学习者了解王铎的作品提供帮助。

关键词书法、行草、风格、特点正文王铎艺术生平王铎(1592—1652年),河南孟津人,字觉斯,号崇樵、晚号松樵。

明天启二年(1622年)考中进士,曾任南京礼部尚书,在弘光政权建立期间任东阁大学士一职。

王铎的仕途道路坎坷且经历了改朝换代之巨变,但是他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却从未间断。

与其仕途相比,王铎在书法上更加挥洒自如。

王铎极为重视对古代法帖的临帖学习,他坚持每日临帖并且认为:“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

”王铎虽然自称“独宗二王”,但他的书学造诣亦是博采众长,其书法作品涉猎各家,包括“二王”、米芾、颜真卿等书家,作品既有“二王”之秀逸,又有颜氏之厚重古朴和米芾的跌宕洒脱。

除去“二王”之外,王铎尤其肯定米芾的书法。

王铎的书风提倡取法高古,为当时所盛行秀美俊逸但缺乏雄浑阳刚之风的明末书法领域提供了新的活力。

王铎行草书的审美形式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曾言:“古人论书,以势为先。

”书法的审美实际上是一种以文字作为依托的造型艺术,古人认为形的造就离不开势。

上文中所提到的势主要是依靠笔和线条加以体现的,包括笔势、动势两种。

笔势每一幅书法作品的字里行间以及点画和点画之间的联系被称为笔势。

作为贯穿每一行里字和字之间的关联,笔势就如同书法中的血脉、经络一样,只有血脉经络的顺畅才能让书家用笔八面出风,从而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书法术语之中的行气便属于笔势的一个部分,王铎对于笔势的掌握是非常成功的。

王铎草书章法布白分析...

王铎草书章法布白分析...

王铎草书章法布白分析...展开全文〔摘要〕王铎草书成就极高,创造性极大。

其作品在字间联系、行、行间空间的处理上,多有自己的创见,同时,他的作品在落款、钤印等创作环节上又能灵活多变。

它们共同构成王铎草书的章法特色是明快、多变和大气。

〔关键词〕王铎草书章法布白吴昌硕在《孟津王文安草书卷》诗中吟道“眼前突兀山险巇文安健笔蟠蛟螭。

波磔一一见真相直追篆籀通其微。

有明书法推第一屈指匹敌空坤维。

”从吴昌硕的诗中可以看出,王铎草书在明代的地位极高,成就极大。

他的草书在笔法、结体、章法和墨法上均有所创新,尤其在章法的字间联系、行、行间空间、款字及钤印等形式的技法上,独具匠心。

一、字间联系字间联系与线条、结构息息相关。

王铎草书线条的运动感,结体正欹、疏密的多变,决定其字间联系形式的丰富性。

尤其是结体的中轴线,可以左侧35度,右侧25度,左右摆幅可达60度,这就大幅度地扩大了字与字之间的连接空间,从而极大地增加了字间联系的多样可能。

这当然是其“挥斥八极之势”的动力来源之一。

其字间呼应或左或右,或边缘或中间,或虚或实,或连或断。

连则数字、甚至十几字连绵一起,虽在绢素数尺之间,实则展现千里之势。

断则上下掩映,藕断丝连,意态隔空照应。

王铎有时也像黄庭坚那样,作上下字间的线条穿插。

穿插使字间空间的构形趋于丰富、多变。

但他的穿插没有象黄庭坚那样的频繁、深入,而又强烈,因而,在使字间空间的节奏多样化的同时,仍然保持线条及空间运动的流畅性。

图1、图2。

从行轴线的连缀情况看,王铎草书的吻合率很高。

即使单字轴线的间或断裂,也往往是轴线连缀节律的休止符,它使连缀形式多变,而富于节奏感。

邱振中说“倪元璐等人行轴线趋于垂线,略感单调。

王铎的轴线形式却很有变化,行轴线之间的呼应也非常生动。

”“轴线形式却很有变化”。

尤其是奇异连接和二重轴线连接的熟练运用,使王铎草书的轴线连接效果出类拔萃。

单字轴线间的奇异连接是商周甲骨文常用的字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在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里,得到完善。

王铎草书特点 王铎草书书法

王铎草书特点 王铎草书书法

王铎草书特点王铎草书书法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

明末清初书画家。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王铎草书书法,希望对你有用!王铎草书书法欣赏王铎草书书法图片1王铎草书书法图片2王铎草书书法图片3王铎草书书法图片4王铎书法风格王铎工正、行、草书,得力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笔力雄健,长于布局。

[5-6] 有北宋大家之风。

当时书坛流行董其昌书风,王铎与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于时风中另树一帜。

在书法上王铎是一位各体皆能、风格多样的书法全才。

无论是伟岸遒劲的大楷、高古朴厚的小楷书,还是他那飞腾跳踯的行草书,在晚明书坛上都应说是一流的。

正书在王铎作品中不多见,源于唐人而能自出胸襟。

王铎降清后八、九年时间,书风更趋成熟老辣,其狂草技法已臻化境。

书法成了其贰臣的心理矛盾和落寞情怀的排遣,故作品已失去崇祯朝的扛鼎之力和奋发之气,而转为理性和孤冷。

王铎书法特点《洛州香山诗轴》,在结字上把米芾的倚侧发挥到了极致,再以涨墨法略去点画改变字形,确实有破鬼胆之怪;再以中锋强力掠扛,轻重对比强烈,真正有神龙飞腾的不测之力。

《明资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偕配诰封夫人宋氏合葬墓志铭》是王铎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为其恩师袁可立书丹,铭文近五千字,是不能多见的王铎长篇小楷。

《壬午临柳公权帖轴》,行草,王铎用三行布白法,写出五行书来:起首在一行空白中挤出密密的两行小字,结尾以贴零的方法在边沿空隙中挤出一行小字。

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章法平衡美原则。

《王维五言诗卷》,书于崇桢十六年(1643年),绫本,楷书、草书。

此诗卷后半部分的行草在王铎作品中则不乏见,章法变化丰富,行笔能纵能敛,整体感强,结体欹正莫测,点画错综复杂,线条枯实互应,故其成就被人给予很高评价。

《临王筠帖轴》为四行书,主题三行书如空中的柳条左右摇曵飞舞,没有一处是垂直平衡和安静的,最后一行书乃落款小字,更是从左上向右下摇荡,末了还在边空贴零挤上王铎二字穷款。

王铎秋兴八首草书带释文

王铎秋兴八首草书带释文

王铎秋兴八首草书带释文(一)王铎简介王铎(1592 - 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

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书法家。

在书法史上,王铎以其独特的草书风格而闻名。

他的书法上追“二王”,尤其得力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广泛吸收晋唐以来的诸家法帖之长,形成了自己气势磅礴、笔法多变的艺术风格。

(一)笔法特点1. 丰富多变的线条- 王铎在草书中运用了丰富的笔法,其线条粗细变化极为明显。

在书写过程中,他常常通过提按来改变线条的粗细。

例如,在笔画的起始处轻轻提笔,使线条纤细如丝,而在笔画的转折或需要强调的部位重重按笔,使线条粗壮厚重,这种粗细对比强烈的线条增加了作品的节奏感。

- 他的线条还具有很强的立体感,通过中锋、侧锋的灵活转换来实现。

中锋行笔时,线条圆润饱满,如“锥画沙”,使笔画富有内在的力量;侧锋的运用则增加了线条的变化和灵动性,使字体的姿态更加丰富。

2. 独特的笔画形态- 王铎的草书笔画形态独特,其撇画常常舒展飘逸,如长枪大戟,有一种横扫千军的气势。

捺画则或含蓄内敛,或开张奔放,与撇画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

- 他的钩画也别具一格,有的钩画短小精悍,如蜻蜓点水,有的则夸张延伸,似神龙摆尾,这些独特的笔画形态使他的草书充满了个性魅力。

(二)结构特点1. 欹侧多变- 王铎的草书结构不以平稳为追求,而是充满了欹侧变化。

他常常打破常规的重心平衡,使字的重心偏移,有的字向左倾斜,有的字向右倾斜,但又能通过笔画的相互搭配和呼应,使整个字在不平衡中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这种欹侧多变的结构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2. 疏密对比- 在结构布局上,王铎善于运用疏密对比。

他会将字的笔画集中在某个区域,形成密不透风的效果,而在另一些区域则留出大片空白,造成疏可走马的感觉。

例如,在一个字中,他可能会将中心部分的笔画写得紧密,而将四周的笔画伸展出去,与相邻字的空白相互呼应,这种疏密对比不仅体现在单个字上,也体现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使整个作品的空间感更加丰富。

王铎草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

王铎草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

王铎草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王铎是明末清初书画家。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王铎草书的特点的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王铎草书的特点王铎书法在吸收更多古典养分的同时,最终选择了米芾作为自己深入传统的切入点和树立个人风格的突破口,从而创造了自家面目,五十多岁走向成熟。

王铎草书在用笔上,早年受“二王”的影响,笔势较为平和,行笔温润,中年学习米芾后,笔势、笔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笔法变圆转为方折处增多。

起笔多为方折,这类用笔特征,是以近似90度的直角顿笔入纸,然后迅速弹起收笔,下笔果断,力度较大,极大表现了草书线条的钢性!王铎在米芾笔法的基础上,进而夸张运用,激荡跳跃,方折劲挺。

其次,王铎草书的笔画起笔处夸张其落笔形态,一反“二王”、米芾侧锋落笔,匀称铺毫的惯式,而发展成落笔成点,反毫平铺的运笔方法,或圆点、或方点、或侧点,与折角处突出的方折劲挺形态共同构成了王铎的笔法特征,加上笔画的挺拔劲直,形成了其刚健的线质和激荡起伏的用笔节奏。

王铎草书行笔速度很快,提按变化明显,提按变化体现在单个线条和线条之间的变化中。

线条在运行中动作比较简单明快,线条的粗细变化均呈渐变方式,没有多余的动作,表现了草书的明快爽利。

王铎草书很多收笔都是顺势送出,速度感强烈。

我们可以透过每根线条的组合,把笔画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线段来分析其线条组合构成的特点。

王铎对一些线条组合一般都是"顿笔起、轻收笔,再顿笔起、再轻收笔这样一个跳跃式的节奏。

一般情况下,王铎基本上是通过字型的大小和用墨的浓淡来调整节奏变化的。

主要特点是在单字中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但在整幅作品中就产生了粗线条的字和细线条的字的对比。

单字中线条粗细的变化主要是通过起笔的粗与收笔的细,以及下一笔画的起笔粗,收笔细这样一种变化造成节奏变化和粗细对比的。

王铎草书结字上主要体现在:一是正欹变化,整体字做倾斜,或左倾或右倾。

二是字内倾斜。

左部分左倾,右部分右倾,形成上开下合的结体形式。

王铎巅峰之作:《拟山园帖》

王铎巅峰之作:《拟山园帖》

王铎巅峰之作:《拟⼭园帖》王铎巅峰之作:《拟⼭园帖》中国书法史上,有两个⼈物备受争议。

⼀个是宋朝皇族后裔、后来归降元朝的赵孟頫,另⼀个就是官居明朝⼤学⼠后来归顺清朝的王铎。

在明朝,董其昌⼀派的严谨秀逸之风曾盛⾏,⽽王铎取法⾼古,与拘谨乏趣、滑弱⽆⼒的书风相抗衡,⼤胆创新,开创⼀代书风。

他是书法史上⼀位杰出的⾰新⼈物。

王铎的书法,追随⼆王遗风。

尤其是临帖,功夫很到位,⽽且临帖时擅长在原帖上创新,独具特⾊,世称“神笔王铎”。

王铎因他在明亡之后降清,在⽓节上颇多可疵之处,故许多⼈对他的⼈品常有微词。

但其书法在⽇本、韩国、新加坡等地深受欢迎。

⽇本⼈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派别,称为“明清调”。

他的《拟⼭园帖》传⼊⽇本,曾轰动⼀时。

他们把王铎列为第⼀流的书法家。

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拟⼭园帖》。

《拟⼭园帖》清顺治⼆年,镇守江宁的王铎,同礼部尚书钱谦益等开城门降清。

所以,被⼈认为是贰⾂。

王铎擅长⾏草,笔法⼤⽓,劲健洒脱,淋漓痛快。

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拟⼭园帖》。

王铎年少成名。

14岁开始读书,16岁⼊庠,30岁中举,天启⼆年31岁中进⼠,⼊翰林院为庶吉⼠,崇祯⼗⼀年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经筵讲官、教习官等职。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

他的书法⽤笔,出规⼊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如,⼒道千钧的⼒量。

据说,王铎写成《拟⼭园帖》后,曾为了救济灾民⽽把这些字帖卖掉,后来⼜陆陆续续写了新的《拟⼭园帖》,命其⼉⼦将此帖书法刻⽯,传之后世。

刻⽯达90多块,现多存于河南的王铎故居。

拓⽚深受⽇本⼈喜欢,视作王铎教科书式的法帖。

清代书法家郭尚先在《芳坚馆题跋》中说:观《拟⼭园帖》,乃知孟津相国于古法耽玩之功.亦有不少,其诣⼒与祝希哲相同。

当代教育家、书画家启功先⽣评价王铎的书法:觉斯笔⼒能扛⿍,五百年来⽆此君。

宋元明清四大家的书法艺术风格与特点

宋元明清四大家的书法艺术风格与特点

宋元明清四大家的书法艺术风格与特点引言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源远流长,有着古老的传统和独特的魅力。

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中,宋元明清四大家的书法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为后人所推崇和研究。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四大家的书法风格与特点。

宋徽宗赵佶的书法艺术风格与特点•介绍宋徽宗赵佶的背景•着重论述赵佶"隶书"的书法艺术风格与特点•善于运用勾画简洁的笔法•着重注重书法的结构和布局•书法线条优美流畅,自成一体•着重强调书法的装饰性和审美效果元赵孟坚的书法艺术风格与特点•介绍元赵孟坚的背景•着重论述赵孟坚"真草"的书法艺术风格与特点•勾画神速,笔划生动有力•擅长运用厚重的墨迹表现字意•用笔自由奔放,神韵独特•体现了草书的豪放风范和个性特点明朱权的书法艺术风格与特点•介绍明朱权的背景•着重论述朱权的"行书"的书法艺术风格与特点•书写行云流水,圆劲有力•搭配精妙的章法和布局•线条流畅自然,遒劲有力•着重注重平衡和整体美感清王铎的书法艺术风格与特点•介绍清王铎的背景•着重论述王铎的"隶书"的书法艺术风格与特点•书法结体刚烈峻拔,字形严谨端庄•毛笔运用独到,墨迹浑厚深邃•用笔舒展自如,秀润凝翠•着重注重书法的继承与创新,以创意著称总结宋元明清四大家的书法艺术风格各具特点,都对中国书法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赵佶的"隶书"注重结构和装饰性,赵孟坚的"真草"体现了草书的狂放和豪情,朱权的"行书"注重自然和整体美感,王铎的"隶书"则兼具严肃和创新。

这些大家都以独特的方式贡献了自己的书法艺术成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研究他们的作品和风格,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书法的魅力。

【精品】浅析王铎书法中的“涨墨法”

【精品】浅析王铎书法中的“涨墨法”

浅析王铎书法中的“涨墨法”摘要王铎是墨法的集大成者。

王铎经历了改朝换代的悲痛屈辱,被扣上了“贰臣”的帽子,可以想象当时王铎的心情和处境是多么的凄惨,但他将心思寄托在书法上,在书法中寻找自己,追寻古人,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以其独特的标志性的“涨墨法”独行于世,改变了书法章法的对比关系和表现形式。

他的书法因对涨墨的有效控制,使其立轴、手卷和册页等形式别具一格,气势恢宏。

在思想解放的明末,科技、文化等的进步是王铎书法中“涨墨法”形成的重要的因素之一,明末生宣纸的大量使用,及制墨的改造进步等。

关键字:书法;王铎;涨墨法;成因;表现;形式AbstractWang Duo is the epitome of ink law. Wang Duo experienced the grief and humiliation of the dynasties, was detained on the "turncoat" hat, can imagine the Wang Duo mood and the situation is how miserable, but he put his mind in calligraphy, in the calligraphy search for their own, in pursuit of the ancients, achieved today's achievements. With its unique iconic "rising ink Method" Alone in the world, changed the calligraphy of the comparative relationship and manifestation. His calligraphy is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the ink, so that its vertical shaft, hand roll and albums, such as the style of unique, magnificent. In thelate Ming Dynasty,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and so 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rising ink" in Wang Duo calligraphy, the use of rice paper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making ink.Key words:calligraphy;Wang duo; Inking method; cause of formation; contributing factor; origin:目录TOC \o "1—3" \h \z \u摘要IAbstract II前言1一、王铎书法中“涨墨法”的形成原因2(一)介质与“涨墨法”的关系2(二)篆刻残破的启示3(三)明末思想的冲击3二、王铎“涨墨法”在不同书法形式中的表现4(一)立轴4(二)手卷5(三)其他6三、王铎书法中的“涨墨法”所展现出的视觉效果8(一)对比关系8(二)气势8(三)节奏感9结语10参考文献11谢辞12前言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书法艺术中“墨法”的表现极为重要,然而墨法真正的高潮出现在明代,用墨的大师诸如董其昌、王铎、傅山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