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2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课件-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课件-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谢谢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 晚
城市化水平 高 低
城市发展速度 慢 快
城市化模式 逆城 市化 郊区城市化
注意: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不合理,表现为“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城市 城市化(过程) 城市化进程(发展阶段)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小结】
城市化动力机制
农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
剩余劳动力

产率提高




济 工业发展

发 展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服务业发展
城市化进程(发展阶段 )
乌 海 总人口(万人) 城市人口(万人)
思处20考于04:城年发市达化国进45家程.91和的发哪展个中阶国段4家?3.3分7 别94.5%
2014年
55.42
52.43 94.6%
2、近年来,在西方国家中出现大城市人口不断向周边小城镇迁移的现
象,不属于其形成原因的是( D )
A.现代交通条件的改善 B.乡村基础设施逐渐趋向完善 C.城市环境的日益恶化 D.大城市经济停止发展
3.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条曲线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
含义

一、城市化
标志

意义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Biblioteka 过 程三、城市化进程
与 特
发达国家(早、高、慢、逆) 四、城市化特点

发展中国家(晚、低、快、郊)
【习题演练】
1、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精品课件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精品课件

三、世界城市化进程
(一)时间差异
1、城市化: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
2、郊区城市化: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由乡村或小城镇迁往郊区。 原因:是市区人口激增,劳动力过剩、住房紧张、
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
中心 城区 城市 郊区 乡村 或小 城镇
3、逆城市化现象
表现: 城市人口(中心城区和郊区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 城市中心区萎缩,出现空心化;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 口数量增多。 原因:①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恶 化,用地紧张, 地价上涨。 ②乡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且基础设施的完善 ③高速公路的发展,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2010年度各城镇的城镇化率(单位:人) 名称 总人口 非农人口 城镇化率 自然增长率 178875 100% 3.66% 通济办事处 178875 57979 57979 100% 3.54% 环秀办事处 62413 62413 100% 3.60% 经济开发区 37713 31240 82.84% 0.10% 蓝村镇 36326 4989 13.73% -0.30% 南泉镇 37767 37767 100% -0.20% 龙山办事处 52265 9197 17.60% -1.80% 鳌山卫镇 27350 1696 6.20% 0.80% 大信镇 47572 47572 100% 0.00% 北安办事处 39133 1983 5.07% -2.80% 普东镇 44702 6968 15.59% 0.30% 华山镇 32888 3848 11.70% -1.20% 段泊岚镇 35149 4633 13.18% -2.00% 七级镇 57601 8567 14.87% -1.80% 移风店镇 39672 8394 21.16% -0.60% 王村镇 51853 2770 5.34% -0.60% 龙泉镇 14787 0 0.00% -3.60% 田横度假区 48373 6475 13.39% -1.80% 店集镇 50861 2798 5.50% -0.50% 温泉镇 32971 3839 11.64% -0.30% 金口镇 50512 1810 3.58% -4.10% 丰城镇 29694 4867 16.39% -4.20% 刘家庄镇 30443 4941 16.23% -6.10% 灵山镇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湘教版
发展中国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 中心区大力发展高科技产 业和第三产业
1
再城市化 1 中心区 城区
2 郊区
2
逆城市化
郊区3城市化
3 农村、 小城镇
发达国家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1970S以来
再城市化 2000年后
15
16
谢谢
活动二: 自主阅读,提升能力
问题1: 试用推拉理论解释城市化的原因 问题2: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动力?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产 力 水
农业劳动生 产率提高
平 的
工业发展
提 高
第三产业发展
产生大量农村 剩余劳动力
提供大量的就 业岗位
吸引大量农村人 口向城市转移, 城市规模不断扩 大,推动城市化
2010
187
2015
264
846 889 927 1016 1007
80﹪ 85﹪ 87﹪ 90.1﹪ 90.6﹪
21﹪ 24﹪ 43﹪ 45﹪ 58﹪
2020
287
1060
94﹪
63﹪
活动一:小组探究,思维碰撞
思考,城市化的表现有哪些?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城市化 水平高低的最重要的指标是什么?
一、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意义
1、城市化的概念、标志
概念
标志
人口
在空间上积聚
产业活动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
上升(最常用的指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 产业转移
土地利用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 地区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2、城市化的意义
城市化在我国正在展开,各地城市化水平迅速上升。请你结合 石家庄城市化的情况,谈谈城市化的意义。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共21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共21张PPT)

中 国
城市化水平低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
城市发展不合理 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四、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P40活动】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动力 产业结构变动
快,呈加速发展的态势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上海的发展故事
54万
1911年
1949年
538万
1949年
1324万
1990年
1990年
深圳的发展故事
1964年
现在
探究一 比较浙城江市增省人加变口化特点:城市提等升级
城市数量 增加
探究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城市人口 增加
用地规模 扩大
一、城市化
概念
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衡在量空城间市上化集 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水程平。指的标重要
练一练
下图中箭头①②③表示商业、制造 业、人口的流动方向。
1、该图所示现象比较普遍的的国家
可能是( D )
卫星城
A 南非 C 中国
B 巴基斯坦 D 日本
2、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
A 大城市环境恶化、地价上涨 B 市区实业人口数增多 C 郊区比市中心经济更发达
② ①

市中心
郊区
逆城市化
D 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工具的出现
B. 地价上涨,居住条件差。
城市边缘和小城镇(拉力因素)
A. 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境优良; B.高速公路的发展及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高一地理必修二湘教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课件(共27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湘教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课件(共27页)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一、城市化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三、城市化特点
1.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其含义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 关联性
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的
差距不断缩小 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距 加大
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A )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3.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发展速度超过了同时期的发达国家 B.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以往的最高速度还快 C.城市人口的比重还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 D.大城市发展慢,中小城市发展迅速
4.阅读下列关于城市化发展的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化水平(%)
100 80 60
英国
40 20 0 1800 1850
美国 日本 中国
1950 1970 1992
1890
1920
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1800—1992)年) (1) 英国和日本城市化水平增幅最快的时段分别在
1850-1890 1950-1970 _________,________ 。 (2)目前英、美、日等国的城市化速度_____ 较慢 ,原因是 这些国家进入了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我国城市化在 1950 年前发展缓慢。目前发展速度实验教科书 湘教版《地理Ⅱ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 • • • • • • • • • • • • •

地理湘教版必修2课件: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地理湘教版必修2课件: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应用体验不可少
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 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 1~2 题。
1.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2000 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
1.概念
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 集聚 、乡村 地区转变为城市 地区的过程。
2.主要标志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 上升 。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意义
项目
意义
原因
人口 转化
有利于城市与乡村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
(3)第三产业:经济繁荣的城市, 服务业 相对发达。
三、城市化特点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国家 类型
发达 国家
发展 中国 家
特点
问题
目前处于相 大城市过度扩张, 对成熟阶段, 市中心区衰落,城
城市化水平 市边缘地带发展

较快
总体水平 较 低 ,发 展不平衡, 但发展迅速
出现了“虚假城市 化”和“滞后城市 化”现象,城市生 态破坏严重,人居 环境质量大幅度 下降
知识点一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情景导入先思考 河南省输出农民工数量在中国各省区中长期居于首位 (2012 年为 2 100 万),其中省外输出量达到 6 成,且 9 成以上的 外出务工者都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 (1)促使农民进城打工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共35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共35张PPT)

农业 生 发展 产
农业劳动 生产率提高
剩余劳 动力
力 水
工业 发展

安排大量
城 市 化
的 服务业 提 发展 高
劳动力就业
三、城市化特点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的差异
阅读 P37—P38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国家类型 所处发展阶段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发展水平 城市化与经济 发展 发展结果 原因
2.2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来宾高速路口旧貌
来宾高速路口新貌
来宾音乐喷泉旧址
来宾音乐喷泉新貌
来宾新区一角旧貌
来宾新区一角新貌
天下来宾,来者上宾
一、城市化
1、概念
又叫城镇化,指人口和产业 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 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标志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 上升
(2)劳城动市力人从口第占一总产人业口向的第比二重产通业常、被 三用产来业衡逐量渐一转个移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 (平3高)低。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 不断扩大。 环境生态保护:
环境和生态保护虽然采取了 许多措施,城市生态环境也得到 初步改善,但城市生态环境仍不 容乐观。
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基本协调,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解决劳动力就 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 个首要问题。 与工业化的关系: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发展结果:
①出现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 ②出现大都市连绵带 ③注重营造高水平的人居环境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发展结果: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 加大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 等的压力。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 2.2城市化过程和特点(共17张PPT)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 2.2城市化过程和特点(共17张PPT)

环境生态 保护
与经济发展 关系
与工业化的 关系
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基本协调,但问题仍有不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 城市化过程中必须的一个首要问题。
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 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 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 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 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 城市化的动力: 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 经济 发展
农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剩余劳动力 城
2.3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上海市
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
1911年用地
上海人口的增加
1949年用地
1990年用地
54万
1911年人口
538万
1324万
1949年2人0口07年 1378.8619万90年人口
一、城市化
1. 概念
2. 标志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常用)
4、 城市化的意义
项目
意义
人口转化 产业结构
城市创造较多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化过程卓有成效带动农村发展,利于改善 地区产业结构
工业
科技
文化、思 想、观念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工业化使城市 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550
上海(中国占)口墨的西1哥6.8总5%3人0 布宜诺斯艾利斯(阿) 500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知识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知识总结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知识总结
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城市化的三大标志: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

2、城市化的特点: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许多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现象;部分商业和制造业向边缘区迁移,形成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不合理。

一部分国家出现了“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比如南美洲;另一部分出现了“滞后城市化”,即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
城市:从事非农业产业 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1. 概念
人口 、产业活动 在空间上集聚 乡村 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2. 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 城市化的意义
项目
意义
人口转化 城市创造较多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②合理利用保护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明显加快,尤其是特大城市发展更为迅速。
四、中国城市化
1、我国城市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①1949~1957年的起步阶段。 ②1958~1965年的振荡阶段。“大跃进”后的调整。 ③1966~1978年的停滞阶段。“文革”十年,经济停滞。 ④1979~1995年的正常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 ⑤1995年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乡村—城市转型的实质、表现及类型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人口 “文革”十年,经济停滞。 由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主要类型: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有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
③统筹城乡建设,完善城镇体系,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乡村—城市转型的实质、表现及类型 ②1958~1965年的振荡阶段。
二是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
三是城市边缘区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剩余劳动力 城
工业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湘教版(共28张PPT)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湘教版(共28张PPT)
发展中国家
图表分析
读图名 读坐标 读图例 读趋势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国家类型 目前所处发展阶段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发展水平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发展中国家
后期阶段
加速阶段




高,多在75%以上 低,在40%左右
相适应
不相适应
发展结果
①出现郊区城市化,①大量剩余劳动力
逆城市化
流入城市,给城市
②注重营造高质量 基础设施压力加大
的人居环境
②生态环境破坏
总结
城 市 化 的 地 域 差 异
含义

城 市 化
动 力 机 制
会 经 济


主要标志
关心城市就是关心我们的未来! 关注城市化就是关注我们的发展!
1、概念区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读图比较概念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读资料分析,深圳发生了哪些变化?
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以及衡量城市化 最重要的指标;
2.城市化的意义;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 4.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 。
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以及衡量城市化 最重要的指标;
一、城市化
1. 概念
人口 向城市地区集聚 乡村 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 逆城市化(大都市区人口外迁,移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原因: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②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条件改善,区域联系加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型是新课。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六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课标: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地位与作用:
从教材内容上看,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和经济现象之一,大多数的学生都知道、了解、甚至亲身经历过这个过程,要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这一现象,学习这一节就尤其显得重要。

从教材结构上看,在本章第二节安排这一课,其目的是在上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对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作一个概括,为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做好知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过程与方法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材重难点: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难点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从家乡的发展变化以及自身的生活经历,已对“城市化”这一社会现象有了亲身体会,为学习本节课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

可以适当完成一些自主学习任务。

三、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授课方法:
1、读图分析法
2、列表比较法
3、探究式教学
4、小组合作讨论法
其中,读图分析法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读图分析能力,有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

四、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学是中心,学会是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用图:
2、自主学习:
3、合作探究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那么怎样把教法和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教学过程安排)
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特别是紧扣歌词:“神话
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引入本课的学习。

2.对于本节的内容来说,如果按照教材给出的顺序学习,知识主线不够清晰。

故进入新课学习后,我首先通过形象的展示,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含义。

之后抛开城市化的意义,先思路清晰、趁热打铁地引导学生剖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随着学生对城市化原因的逐渐明了,也就自然而然地过度到对城市化特点的学习上来,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区别,引导学生结合中国城市化的特点来分析城市化的意义,明确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方向,以便做到学以致用,增强建设国家的责任感。

课后作业的设计是:在巩固知识的前提下,收集本城镇的人口、经济、工业发展状况,写一份
调查报告,使教学从课堂走向课下,走进学生的生活。

在板书设计上,我注重突出知识脉络,巧妙搭线,巧妙连接,让人一看既明。

3.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突出特点是“巧”,其一“巧”妙地将枯燥知识与
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相结合,化抽象为形象;其二是“巧”妙地处理教材,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三是“巧”妙地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改变了过去那种只重书本、重课堂而不注重学生课后实践学习的弊端,引导学生把学习获得知识的途径延伸到生活中,教会学生更多地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知识,学以致用。

本节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城市化
看完深圳城市的变化然后学生总结发生的变化找出城市化的标志
2城市化的标志
展示“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图和“上海人口的增加”,展示1911年、1949年、1990年上海城市用地变化情况和人口增长情况,让学生通过读图讨论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让各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点拨】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的标志性特征为: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意义表现在
①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②城市化过程能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③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⑤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乡村—城市转型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主要有三种: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是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三是城市边缘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变化归纳总结小组讨论分析原因(这样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体会学习地理的兴趣)
(这部分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

主要采取合作探究的形式,从图出发,结合教材,给出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探讨。

从而再次明确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起到巩固和加深理解新知识的目的。

)4世界城市化
学生阅读课本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以及出现的问题
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所处阶段后期中期
起步时间早晚
目前速度慢快
发展水平高低
城市人口比

大小
城市化与
经济发展
相适应不相适应
原因
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大批农业劳动
力向城市迁移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后①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城市外围
地带建设了比较多的卫星城;②市区范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
果围明显扩大,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
③出现了高水平的大城市连绵带;④注
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市绿化率
保持早较高的水平。

重视保护城市的历
史文化和文物古迹;展造成很大压力;②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5中国的城市化
(很多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一些不合适的城市化,阻碍了经济
的发展,那中国的城市化又怎样呢?)
展示图“中国城市化进程曲线”,结合课本P39的阅读资料
“中国的城市化”,思考:
1、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完成
P40的表格。

(提示:从城市化速度、动力、产业结构变动、人口流动、
城市建设、环境生态保护以及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工业化之间的
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2、从我国国情出发,是否应该加快城市化进程,从而早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三)训练反馈,巩固新知:
以习题的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的形式进行小结。

课后探究:
1、加速城市化进程,对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重要作用?
2、在我国西部地区,怎样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
如下是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便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框架的掌握。

1概念
2城市化标志
3城市化动力机制
4城市化意义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问题、措施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问题、措施
中国城市化
1.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