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考研之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介绍

合集下载

浙大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简介

浙大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简介

浙大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简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于1981年在国内首批建立理论电工硕士点,1996年起获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今年来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共6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34篇为SCI、EI所检索,编著教材14部,获专利6项。

学科实体建于电气工程学院所属电工电子新技术研究所与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下设一个电工电子新技术研究所。

本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2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工程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硕士学位的12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70%以上。

94年以来,本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30名。

主要研究方向电磁装置中综合物理场效应与电磁参数研究的计算机仿真技术;电动车技术的应用研究;电磁兼容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强磁场和磁悬浮技术的应用研究;电磁测量技术;生物电磁场仿真研究。

主干课程网络理论;电磁场原理;电工电子学;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电磁场数值分析;电气测量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

指导教师教授: 王小海,杨仕友(博导),姚缨缨,陈隆道副教授: 范承志,孙盾,童梅,陈忠根,贾爱民,姜国均,藩丽萍,王玉芬,应群民,张伯尧,张兆祥高级工程师: 汤巍松,黄海龙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电力电子技术学科是我国首批设立的重点学科,设有首批博士学位(1981年)和硕士学位(1981年)授予点和电工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建有电力电子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和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被列为国家"211"工程浙江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群及浙江省重点学科。

98年来,本学科共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共17项。

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共4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70篇,ISTP收录14篇。

出版著作教材4部。

本学科负责组织了94年第一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97年11月在浙大主持承办了第二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协办了2000年第三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专业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专业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专业一、专业简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从事电力系统及电气装备的运行与控制、信息处理、研制开发、试验分析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方向为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电气装备与控制。

世界电力技术的自动化水平迅速提高,电力行业由垄断走向竞争已成国际趋势,电力市场的运作涉及电气工程、信息、经济、管理等技术领域。

电力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的空间巨大,迫切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持。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广泛运用信息和网络技术,进行包括电力市场技术、电子商务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理论和应用研究广泛交叉的技术领域,是信息技术实现产业化的主要领域之一。

电气装备与控制方向着眼培养机电一体化高级专业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为电气装备与控制领域注入了勃勃生机。

目前我国生产的机电产品实现机电一体化的还极少,许多领域近于空白,诸如数控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以及大型成套生产加工设备等还多数依赖进口,电气装备与控制是为国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积极提供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主要领域之一。

我国加入WTO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本专业现有院士1名、“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名、教授18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5名)、副教授17名,所在的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设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三个博士点和硕士点,电气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覆盖本专业。

本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力系统与电气装备的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以及电力电子、经济管理、计算机网络应用等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主要特点是强电与弱电、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软件与硬件、元件与系统相结合,使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本专业领域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工程技术、经济和管理知识。

在宽口径培养的基础上,本专业率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高年级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修专业核心课程,走进导师的实验室,参加科研工作。

电气工程五个二级学科

电气工程五个二级学科

电气工程五个二级学科电气工程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学科之一,涉及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等多个方面。

在本科阶段,电气工程通常被划分为若干个二级学科,以便更深入地研究各个领域。

以下是电气工程的五个二级学科及其简要介绍:1.电力系统与自动化电力系统与自动化是电气工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电力系统的设计、运行、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该学科涉及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优化和自动化控制等关键问题,旨在培养能够在电力系统领域从事规划、设计、运行和控制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

2.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主要研究电力电子器件、变换器电路和控制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该学科的目标是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效、节能和环保,同时为工业、交通和家庭等领域的能源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的毕业生可以在电力、交通、工业和能源等领域从事研发、设计和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3.电机与电器电机与电器主要研究电机的设计、制造、运行和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该学科涉及各种类型的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包括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等,旨在培养能够在电机与电器领域从事研发、设计和应用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

4.高电压与绝缘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主要研究高电压传输、设备绝缘、过电压防护和电气绝缘材料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该学科的目标是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同时为高电压和绝缘领域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毕业生可以在电力、能源、交通和工业等领域从事研发、设计和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主要研究电工原理、电磁场理论、电路理论和新型电工材料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该学科的目标是推动电工学科的发展和创新,同时为新型电工材料和器件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的毕业生可以在科研机构、高校和工业等领域从事研发、教学和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总之,电气工程的五个二级学科电力系统与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分别涵盖了电力系统的不同方面,为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浙大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简介

浙大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简介

浙大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简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于1981年在国内首批建立理论电工硕士点,1996年起获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今年来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共6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34篇为SCI、EI所检索,编著教材14部,获专利6项。

学科实体建于电气工程学院所属电工电子新技术研究所与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下设一个电工电子新技术研究所。

本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2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工程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硕士学位的12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70%以上。

94年以来,本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30名。

主要研究方向电磁装置中综合物理场效应与电磁参数研究的计算机仿真技术;电动车技术的应用研究;电磁兼容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强磁场和磁悬浮技术的应用研究;电磁测量技术;生物电磁场仿真研究。

主干课程网络理论;电磁场原理;电工电子学;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电磁场数值分析;电气测量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

指导教师教授: 王小海,杨仕友(博导),姚缨缨,陈隆道副教授: 范承志,孙盾,童梅,陈忠根,贾爱民,姜国均,藩丽萍,王玉芬,应群民,张伯尧,张兆祥高级工程师: 汤巍松,黄海龙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电力电子技术学科是我国首批设立的重点学科,设有首批博士学位(1981年)和硕士学位(1981年)授予点和电工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建有电力电子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和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被列为国家"211"工程浙江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群及浙江省重点学科。

98年来,本学科共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共17项。

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共4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70篇,ISTP收录14篇。

出版著作教材4部。

本学科负责组织了94年第一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97年11月在浙大主持承办了第二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协办了2000年第三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

自动化专业原名电气自动化专业-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化专业原名电气自动化专业-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1、专业历史沿革(含专业开办时间、发展历史、历年本科招生规模(年代、专业名称、招生人数等)、名称变更等)自动化专业原名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1953年由王懋鋆教授负责筹建,1954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学制4年),是我国最早创建该专业的5个高等学校之一,现为国家特色专业,也是浙江大学在自动化领域的第一个专业。

随着我国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并适应当时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本专业多次易名。

1958年改名为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专业,1972年改名为工业企业自动化专业,1977年改名为工业自动控制专业,1985年改名为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1994年改名为工业自动化专业,1999年改名为自动化专业。

本专业覆盖了系统学科、自动化学科和电工学科,是我国从工业化跨入信息化社会的急需专业之一。

本专业的具体发展历史以及历年的招生规模见表1。

2、专业现任负责人介绍韦巍,教授颜钢锋,教授3、专业建设现状(1)专业设置的学科归属2006年教育部组建2006-2010年各学科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置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6个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其中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对应了自动化(工科,专业代码080602)本科专业。

(2)专业的学科依托本专业依托“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国家重点学科以及“系统分析与集成”浙江省重点学科,着重培养能在自动化系统、智能控制系统、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信息获取与处理、先进制造技术、系统工程等宽广领域从事系统设计、研究、开发、运行和管理的宽口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和系统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宽广基础理论,具有强电与弱电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显著特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概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概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概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涵盖电气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综合学科。

它主要研究电气设备、电力系统、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化技术等内容,旨在培养掌握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电力工程、电子技术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和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设备等。

其中,电力工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电力的生产、输送、配电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电子技术与应用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研究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电子设备和电子系统等的原理、设计和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和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掌握系统控制理论和技术的能力。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方向之一,它研究电力系统的组成、结构、运行、控制和保护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设备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研究电气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和维护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基础,掌握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具有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以在电力系统、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电子技术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教学等工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习内容广泛,知识面深厚,应用领域广阔。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扎实的数学、物理、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等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学习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电力传输与分配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与技术、自动化仪表与装置、工业控制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电机与拖动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设备等专业知识。

在实践环节中,学生需要参与实验、实习、设计和项目等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11年12月目录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 (2)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 (6)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9)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平台建设 (15)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 (18)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部署,结合浙江大学“以人为本、求是创新、整合培养、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以“重基础、重设计、重创造”为指导思想,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重视设计、突出综合、强化实践”为教学实践目标,构筑通识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综合工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强化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与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工程应用、工程研究以及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和匹配互动,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创新型、工程型、国际型、管理型”的卓越工程师。

(一)基本培养模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本科层次上主要以培养应用设计型工程师为主。

本科阶段通过组建应用设计型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班,采取“3+1”本科应用设计型工程师培养模式,累计3年在校学习(含在校参加科研和工程训练),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以及做毕业设计,实行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

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实行学校、企业双导师制指导模式,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企业的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人员联合指导。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工学博士研究生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方案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代码:0808 )(一级学科:电气工程)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深厚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科学、数学、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具有从事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大型工程项目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工程管理能力,具有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并掌握市场、管理、社会、环境等知识的复合创新型卓越工程师人才。

二、培养方式:实行导师组联合指导,以校企联合、国际合作并依托高水平工程实践项目进行培养。

导师组由浙江大学电气学院博士生导师和电气工程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授级高工组成,并根据课题跨学科或交叉学科情况,在相关学科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三、学制:普博:3.5-4年直博:5-6年四、主要研究方向:大规模交直流电力系统规划、运行、分析、控制、评估;直流输电与柔性交流输电;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新能源接入与智能电网;电力信息系统集成理论与应用;电力市场化理论与应用;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以及电能储存技术的研究;电机、大功率变频调速与高效节能技术;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智能测试系统与电气控制等;系统芯片与嵌入式系统平台;智能控制系统;复杂交直流传动控制系统、高速轨道交通技术。

五、课程学习要求1、普博≥12学分1)公共必修课程4学分2)学科专业课程要求≥8学分2、直博>34学分1)公共必修课程7学分2)公共素质类课程≥1学分2)学科专业课程要求≥26学分六、培养环节要求1、开题报告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博士生在导师组的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依托高水平或重大工程项目,确定课题,完成开题报告。

论文工作的课题在电气工程学科前沿、交叉学科领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关键领域中选择,要充分考虑博士论文工作期间内作出创新性成果、在技术上填补国内空白的可能性。

开题报告应包含论文选题及选题意义、文献综述、主要研究内容、难点及其解决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浙大考研之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介绍

浙大考研之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介绍
指导老师
教授:蒋静坪(博导),赵光宙(博导),朱善安(博导),颜钢锋(博导),韦巍(博导),叶旭东(博导),许力,汪雄海,颜文俊
副教授:蔡际令,高锋,诸葛振荣,孙志峰,姚维,
张森林,林峰,刘妹琴,孟睿,齐冬莲
高级工程师:高济平,高健,屈稳太
主干课程
高电压工程
指导教师
教授:
副教授:周浩、王玉芬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在原来工业自动化、控制理论及应用硕士点和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博士点的基础上调整组建而成,是国家重点学科之一。
该学科历史悠久,教学科研设施完备,学术队伍力量雄厚,现有教授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13人。其中45岁以下1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具有高水平的从本科到博士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人才培养体系。
"十五"期间,该学科将开展有关学科领域关键理论问题的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有:基于知识的规划系统、分布式智能系统以及CAD/CAM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非线性、混杂系统的鲁棒/自适应控制的研究;模糊控制、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控制理论以及复杂连续生产过程的建模、控制与管控一体化系统的研究;图像远程传输、智能监控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包括综合布线、水、气、电集中抄表系统、消防、暖通系统;多电机协同工作的电力传动系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数控机床、轧钢、印刷、装配车间物流等系统的位置、速度及其张力的协同控制。注重培养和建立一支过得硬的学术研究团队,使学科的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迈向国际一流。
浙大考研之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介绍
电路与系统学科
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基础,本学科紧紧围绕集成电路设计这一重点展开,学科的发展宗旨是研发先进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及其设计工具,并为我国正在起飞的集成电路产业培养急需的高级工程型研究人才。具体研发课题以七校联合国际SOC研究中心、浙江大学SOC交叉研究中心的工作任务为主进行。

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第一部分专业历史沿革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隶属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应用电子学系,是应用电子学系唯一的本科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由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发展来,它是全国最早的电力电子技术学科专业,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外也极具影响力。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既有资深博学的知名教授,如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槱生教授,也有朝气蓬勃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始终与时俱进,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1.1 专业的发展历史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其前身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它是全国最早的属电力电子技术学科专业。

在1953年,浙江大学电机系创办了“电机与电器”专业,共分为电机制造和电器制造两个学科,本专业前身的专业名称为“电机与电器专业电器专门化”。

在1970年,在世界电力电子期间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电机与电器专业电器专门化”专业联合电机系其他教研室进行了可控硅元件制造和可控硅中频电源研制,生产的100A/800V可控硅在当时国内有一定声誉,研制的100kW/1kHz并联逆变中频电源为国内首创,专业名称更改为“工业电子装置”专业。

进行可控硅新技术应用,在1973年春开办了可控硅中频电源训练班,为工厂培养了一批(约40人)中频电源制造骨干。

从1973年秋开始又以“工业电子技术”专业为名连续四年招收了四届工农兵学员,专业方向扩展为可控硅应用技术和数字控制技术。

在1977年时,专业由“工业电子装置”专业改名为“工业电子技术”专业。

1977年起开始招收本科生,1978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被国家批准为我国第一个电力电子技术硕士和博士授权点。

1985年根据原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要求,改名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专业所对应的二级学科为电力电子技术学科,在1988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1989年至今先后建立了国内唯一的国家电力电子技术专业实验室和国内高校唯一的国家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996年),被列为国家“211”工程浙江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群。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专业简介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专业简介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专业简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于1981年在国内首批建立理论电工硕士点,1996年起获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今年来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共6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34篇为SCI、EI所检索,编著教材14部,获专利6项。

学科实体建于电气工程学院所属电工电子新技术研究所与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下设一个电工电子新技术研究所。

本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2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工程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硕士学位的12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70%以上。

94年以来,本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30名。

主要研究方向电磁装置中综合物理场效应与电磁参数研究的计算机仿真技术;电动车技术的应用研究;电磁兼容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强磁场和磁悬浮技术的应用研究;电磁测量技术;生物电磁场仿真研究。

主干课程网络理论;电磁场原理;电工电子学;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电磁场数值分析;电气测量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

指导教师教授: 王小海,杨仕友(博导),姚缨缨,陈隆道副教授: 范承志,孙盾,童梅,陈忠根,贾爱民,姜国均,藩丽萍,王玉芬,应群民,张伯尧,张兆祥高级工程师: 汤巍松,黄海龙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电力电子技术学科是我国首批设立的重点学科,设有首批博士学位(1981年)和硕士学位(1981年)授予点和电工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建有电力电子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和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被列为国家"211"工程浙江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群及浙江省重点学科。

98年来,本学科共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共17项。

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共4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70篇,ISTP收录14篇。

出版著作教材4部。

本学科负责组织了94年第一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97年11月在浙大主持承办了第二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协办了2000年第三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机与电器学科简介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机与电器学科简介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机与电器学科简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既有资深博学的知名教授,如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槱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浙江大学校长韩祯祥教授,也有朝气蓬勃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如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863集成电路设计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组长严晓浪教授,中国电源学会副理事长徐德鸿教授,长江特聘教授盛况博士,求是特聘教授甘德强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叶旭东教授,还有智力引进院士马伟民教授、光彪教授和永谦教授彭方正博士(美国)、诸自强博士(英国)、刘大可博士(瑞典)、贺斌博士(美国)、李晓榕博士(美国)、瞿志华博士(美国)、潘志刚博士(美国)、吴青华博士(英国)。

现有教职工175名,其中教授43名(含博士生导师36名)、副教授(副研究员)65人、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14人、讲师20人。

教学科研岗位人数12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90人,占75.0%。

历年来,学院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的人才,计本科毕业生16238 名,授予硕士学位2283名,授予博士学位455名,出站博士后79名,毕业外国留学生91名。

在学院学习或工作过的两院院士共17名。

目前在校本科生1326名,硕士研究生1204名(其中工程硕士研究生829名),博士研究生284名,在站博士后32名。

浙江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简称电气学院)由原浙江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发展而来。

该系历史悠久,始建于1920年,是我国创建最早的电机系之一。

电气学院位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设置有电机工程学、系统科学与工程学、应用电子学三个系和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三个系下属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科学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

学院所属专业学科主要领域涉及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四个一级学科。

学院设有“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共享)”、“电子科学与技术(共享)”三个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十个二级学科,其中九个博士点、十个硕士点。

电气工程五个二级学科

电气工程五个二级学科

电气工程五个二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市场、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电力系统优化、配电自动化系统;电机与电器:大型发电机设计与新型冷却技术、大型电机的理论、运行、监测与诊断、电机及其智能控制系统、电机内部物理场的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电力电子和电力传动:电能质量改善及功率信号处理技术、特种电源的研究、电力系统的信号检测及电力装置的电子保护、智能控制系统、电力传动及控制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中的控制理论及应用、大型机电设备在线监测;高电压和绝缘技术:高电压数字测量与计量、电气设备在线检测与故障诊断、电力系统过电压与绝缘配合、工程电介质与特种绝缘技术、高电压技术在非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路分析与优化设计、电磁场生态环境效应、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网络智能应用、新型传感器、多媒体数据库理论及应用。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59)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86)高电压与绝缘技术(20)电工理论与新技术(39)三、电气工程专业就业前景电气工程专业大部分毕业生就业都选择在电力系统及其相关领域就业。

电力系统单位主要包括:发电企业,供电企业和电气设备制造公司三大类。

除些之外还包含有电力设计院,电力规划院,电力建设,电力科研开发等部门。

我国现有的国有大型发电集团有: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大唐集团、中国华电集团、中国国电集团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电网公司有: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电气设备制造企业有:上海电气电站、新疆特变电工等,一些毕业生也行选择到跨国公司等外企工作,比较典型有的SIEMENS、ABB、SCHNEIDER、AREVA、VESTAS 等。

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本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及就业岗位。

2007年全国电力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增长的势头,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突破7亿千瓦。

电网建设方面,四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开工建设;三峡输变电工程全面建成通过了国家验收。

浙大电气学院考研专业代码

浙大电气学院考研专业代码

080801电机与电器
01大型电机的理论、运行和监测
02大型机电设备在线监测
03电机运行的动态仿真
04电机电器参数测试及识别
05电机电器动态分析及电磁场分析
06特种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
07电力电子技术应用
08智能化电器
080802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01电力系统运行及控制
02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控制
03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
04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
05FACTS及其直流输电
06电力系统分析与仿真
07电力市场
08电能质量分析与监测
09综合自动化与继电保护
10新理论与新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080803高压电与绝缘技术
01高电压试验技术和试验设备开发
02高电压绝缘
03过电压与绝缘配合
04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状态维修
05雷电雨防雷保护
06接地技术
07电力系统电磁兼容
08080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01电力传动与控制技术
02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中的理论控制及应用03电力电子技术及其应用
04特种电源的研究
05电能质量的控制
06电力电子系统仿真
08080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01新能源及新型发电技术
02磁污染与电磁兼容
03电路分析与优化设计
04新型电能变换技术
05新型传感器研究与应用
06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
07故障检测与诊断
08智能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09电工理论在通信与测控中的应用10光机电一体化技术。

电气工程考研5大专业方向解读

电气工程考研5大专业方向解读

专家分析:该专业毕业生可在电力系统相关单位从事大型电机运行分析、监测控制或故障诊断等相关技术工作,也可在其他行业从事电机设计及运行控制和节能技术开发工作,还可在相关科研单位、高等学校从事科研及教学工作,或从事与电机及其运行控制相关的管理工作。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生产的全过程(包括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其研究内容衍生的各项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发电厂、变压器、输电线路和配电装置中,涉及控制、优化、经济、稳定等多项指标。除了涉及电气工程相关知识外,该专业对自动化、测量、计算机、通信等技术也有较高要求。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复试 参考书目
01、新型电机设计理论与控制方法
02、电力传动与电气控制系统
03、电气系统的智能检测与处理
04、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
05、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
06、电力系统分析、运行、控制与规划
07、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08、电力市场与运营
09、功率转换技术及应用
复试参考书: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第三版) 水电出版社 贺家李
《电力电子技术》(第四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王兆安
分析:该专业是目前电气工程相关学科中研究生报考最热门的一个,竞争比较激烈,特别是该学科优势明显的院校,录取比例更低。建议报考该专业的考生在备考阶段,除多掌握一些电气工程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多加掌握对电路理论、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理论等基础理论。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主要运用于:电力系统防雷保护设计、绝缘子在线监测、防污闪、水果保鲜、真空断路器设计、脉冲储能技术及军工产品等,其研究内容与多个学科交叉,如脉冲与等离子方向、超导技术方向、自动化方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大考研之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介绍
电气工程学院是浙江大学中较为知名的学院之一,拥有雄厚的师资
力量和卓越的教学研究实力。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电气工程学院的部分
专业,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学院的专业设置和研究方向,从而为自己
的研究生选择提供参考。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工程学院最具代表性的专业之一。

该专业以培养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包括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与绝缘
技术等研究方向。

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学院的教师和研究团队致力于电力系
统的优化、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电力系统保护与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方向则关注于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研究领域包
括电力电子器件与系统、电力电子变换技术及控制等。

高电压与绝缘
技术的研究内容则涵盖高电压绝缘材料、高电压绝缘检测与诊断、高
电压绝缘物理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等方面。

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电气工程学院的另一门重要专业。

该专业旨
在培养掌握现代电子科学与技术理论、方法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
术人才。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光电子技术等。

在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向,学院的教师和研究团队致力于集成电
路设计与测试、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等研究。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
方向研究内容包括纳米电子器件与技术、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

光电
子技术方向则主要研究光电材料与器件、光通信与光电子器件等内容。

三、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
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电气工程学院的核心专业之一。

该专业旨在
培养具备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理论、方法和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系统控制与优化、复杂系统分析与控制、机器人与
自动化等。

在系统控制与优化方向,学院的教师和研究团队主要从事系统建模
与鲁棒控制、多变量控制与优化等方面的研究。

复杂系统分析与控制
方向则关注非线性系统建模与控制、复杂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等内容。

机器人与自动化方向则研究机器人系统建模与控制、智能机器人技术等。

四、电力电子与电机专业
电力电子与电机专业是电气工程学院的重点专业之一。

该专业旨在
培养具备电力电子与电机领域相关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电力电子系统、电机与驱动、新能源与电力电
子技术等。

在电力电子系统方向,学院的教师和研究团队从事电力电子系统拓
扑结构与控制、电力电子装置设计与测试等研究。

电机与驱动方向则
关注电机建模与控制、电机及变频器系统设计等内容。

新能源与电力电子技术方向则研究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电力电子变换技术在新能源领域中的应用等。

通过对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学院在电力系统、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力电子与电机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希望此篇文章能为考生们提供参考,在选择研究生专业时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并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