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石灰吟》相关知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古诗三首PPT课件
想象画面 展开想象,你看了怎样煅烧石灰石的画面?
石灰石在烈火中从容不迫,只要 把一身清白留在人间,即使粉身 碎骨也不害怕。
诗人吟咏石灰, 也是吟咏自己心目中 的理想人格状态,吟 咏自己磊落的襟怀。
资料
于谦少年时期即刻苦读书,志向高远。他在12 岁时写下了《石灰吟》。
石灰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于谦(1398-1457),字廷益,
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明朝大臣、军事家。著有《于忠肃 集》十三卷,系其被害约二十年后 汇集而成。
初读课文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不要读成 粉身碎骨
解诗题
赞颂石灰
古代诗歌的 一种形式
明诗意
虚词,形 容很多
大意:石灰石只有经过千 万次捶打才能从深山里开 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 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持身清白 坚贞不屈
主题概括
《石灰吟》借石灰石开采、煅烧、粉碎的 艰辛过程,喻指无论面对怎样严峻的考验 都 视若等闲 ,由此来证明自己 持身清白 、
坚贞不屈 的心性。
谢谢观看
于谦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成语“两袖清 风”就与于谦有关。
于谦行事章奏,悉合机宜,号令明审,且爱国忘 身,自奉俭约,中外威服。景泰八年正月,于谦遭 诬陷以谋逆罪被杀,籍没时家无余资。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 样的品质?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石灰自喻,体现了不 向恶势力妥协、屈服的精神。我们可以感受到 诗人为人正直,坚贞不屈的品质。
读一读
“千锤万 凿”“烈火焚烧” 可以读得稍有力 度一些,“若等 闲”可以读得平 稳、舒缓,读出 其中的从容之意。
第三句语调 可昂扬一些,最后 的“要留清白在人 间”可以读得坚定、 有力,传递出诗人 坚强不屈的意志。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石灰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比喻,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诗歌朗诵和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尊重,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石灰吟》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主题。
2.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每一个句子,特别是其中的意象和比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 诗歌朗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诵诗歌,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5. 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或者写一篇关于《石灰吟》的感受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石灰吟》的意象和比喻,正确地朗诵诗歌。
2. 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创作自己的诗歌。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和相关资料。
2. 学具: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和自己的思考。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短视频,引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石灰吟》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主题。
3. 诗歌解析:逐句讲解诗中的意象和比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诗歌朗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诵诗歌,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6. 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或者写一篇关于《石灰吟》的感受文。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并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
板书设计1. 《石灰吟》2. 作者:XXX3. 诗歌主题:XXX4. 重点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比喻5. 朗诵指导: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6. 小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和感受7. 写作活动: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感受文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石灰吟》,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意象和比喻。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12课《石灰吟》精品课件
• 正统十四年间,英宗皇帝一意孤行,胡 乱行军,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英宗被 敌人俘虏。面对身陷敌营成为人质的皇 帝,蒙古部队精锐的士兵,城中惊慌失 措的百姓,不堪一击士气低落的明军, 而朝中大臣只顾逃命。当所有人都对现 状绝望的时候,于谦挺身而出,担当重 任,一力承担,苦苦支撑,直至胜利的 到来。
好像 平常的事情
烈火焚烧/若等闲。
纵然粉身碎骨也毫不 害怕,只要能将清白 留在人间。
全
粉身碎骨/浑不怕,
指石灰洁白的颜色, 这里暗喻高尚品格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两句一语双关,借 石灰不顾一切洁白的 特点来表明自己的志 向:要不惜一切代价, 不畏艰难险阻,保持 高尚清白的品格和追 求自己所从事的事 业——为国为民的人 生理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朗读时注意 节奏和重音,找出生字词。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chuí)/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fén)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我会写
chuí záo
锤凿
千锤万凿
我会写
fén
焚
焚烧
返回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朗读时注意 节奏和重音,找出生字词。
中的意境,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悟最深的一 句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
烈火焚烧若等闲。 把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
粉骨碎身全不怕,
即使粉身碎骨也不畏惧,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 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 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 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 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 三句“粉骨碎身全不怕”。“粉骨碎身”极其形象地 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 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 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 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的清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 较。
石灰吟_(明)于谦 部编版(人教版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六下:志向与心愿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释诗题
石灰吟:石灰赞歌。吟:古代诗歌体裁的 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二、读诗文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chuí) 万凿/出 深山, 烈火焚(fén) 烧 /若 等闲。 粉骨碎身/全 不怕, 要留清白/在 人间。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 益,号节庵,汉族。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 湖三杰”。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曾 在皇帝被瓦剌(là)族俘(fú)获的情况下率军民 奋力抗击,转危为安,成为民族英雄。但仅在被 俘的英宗皇帝平安南归后重登皇位的第六天,就 被诬陷而死。
经过千锤万击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又要到石灰窑中去经过烈火焚烧。 但这种折磨、锻炼是多么平常啊!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惧,只求清 清白白的身体和名声能够长留于世。
四、悟诗情
• 作者仅仅在写石灰吗? (小组合作讨论)
托物言志
《石灰吟》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
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凿”和“烈 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
烈火焚烧若等闲。(衬托石灰的顽强勇
敢,不屈不挠。)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 它们把烈火焚烧自己当作平常普通的事,因而 坦然镇静 。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即使粉骨碎身化成粉末我也 毫不惧怕,因为我要把自己的清白纯洁 留在人间。
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于谦不去辩白? 后来,我恍然大悟。荣华富贵不重要,生或者死不重要,皇帝 的恩宠或者猜忌也不重要,大臣们的恩将仇报也不重要。重要的是 “道德和理想”,坚守了自己的道德,在国家危难之际没有退缩; 实现了自己匡扶社稷的理想,将大明江山扛在肩上走过了最危险的 时刻。对他而言,不再有什么遗憾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
荷尽已无粉擎雨骨盖,碎菊身残浑犹有不傲霜怕枝,。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歌接龙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吟唱古诗,传承经典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布置作业
1.了解民族英雄于谦的故事。 2.尝试创作托物言志诗歌《 吟》 (如小草、落叶、露珠……)
诗歌接龙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千锤万凿出深山,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不是花中烈偏爱火菊,焚此烧花开若尽更等无闲花。。。
清白
于谦:明代名臣,民诗族歌英接雄龙,与岳飞、张煌言并
称“西湖采得三百杰花成”蜜。后明, 代为著谁辛名苦政为谁治甜家?、军事家、诗 人。曾不在要皇人帝夸好被颜瓦色剌, (只留là清)气族满俘乾坤(。fú)获的情况 下率军民遥知奋不力是抗雪,击,转为有危暗为香安来。,成为民族英雄。 但仅在不被是俘花的中偏英爱宗菊,皇此帝花平开安尽更南无归花。后重登皇位的第 六天,荷就尽被已诬无擎陷雨而盖,死。菊残犹有傲霜枝。
墨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青松 陈毅 [现代]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诗石歌灰接吟龙
明 于谦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千锤万凿出深山,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石灰吟》,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意,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石灰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内容《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创作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全诗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诗人高洁的理想。
诗的前两句就石灰的特征说人,“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还要把洁白干净留在人世间,充分表达了一个终生坚守高洁情操的人的志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洁的志向。
2.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的托物言志手法,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把握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意境。
3. 理解诗意:教师讲解诗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洁的志向。
4. 分析诗歌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如对仗、押韵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 总结全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板书设计《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石灰吟》。
2. 结合诗意,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搜集其他托物言志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了《石灰吟》的诗意,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猛吹,抒发自己坚定顽强的精神。
五、课后习题答案
二、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呢?
(2)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敲打撞击、烈火焚烧,还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3)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劲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三、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马诗》》借马渴望套上金络脑,驰骋千里,抒发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施展抱负,报效国家的志向。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吹袭,表现了作者坚定顽强的精神。
相同点: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马诗》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②“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可见竹遭受的打击之大。“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多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表现出诗人无惧无畏、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源自网络
四、注解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五、鉴赏
①前两句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歌颂了一种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的精神。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10古诗三首《石灰吟》(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明·于谦
出深山,
粉骨碎身
,
若等闲。 。
谒岳王墓
(清)袁枚
江山也要伟人扶, 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 人间始觉重西湖。
咏煤炭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他深有感触,便写下了 《石灰吟》这首诗。
石灰吟
明·于谦
chuí záo
fén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捶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 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石 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 在世间。
于谦为官清正刚直,从不拉拢私交,每次进京述职时,都是两手空空。 《明史·于谦传》记载:于谦日常生活非常简朴,居住的房子仅够遮挡风 雨。京师保卫战中,于谦功劳最大,但他却从不居功,所得的赏赐能推就推。 有人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担任要职,于谦坚决反对,绝不让儿子滥领功劳。 于谦被诬陷杀害后,朝廷派人查抄他的家产,负责查抄的人惊奇地发现,这 位曾经备受皇帝倚重的兵部尚书,家里竟然没有一点多余的钱财。
入京
(明)于谦
手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注:闾阎,指百姓。
10.《古诗三首》
石灰吟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源自 吟吟咏、吟颂, 是古代诗歌体 裁的一种名称。
2020部编语文六年下册《古诗三首之马诗 石灰吟 竹石》知识点梳理
语文六年下册《古诗三首之马诗/石灰吟/竹石》知识点梳理学习托物言志一类诗的学习方法:1、读懂诗句,知道所写之物的特点。
2、借助资料发现物和人大相似之处。
3、明白诗人所言之志。
《马诗》知识点梳理一、诗歌原文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二作者简介作诗背景作者简介李贺(791-817年),字长吉。
“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
李贺从小刻苦读书,积极求仕,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然而并未如愿,先后经历了举仕无门的惆怅,从军无路的失落。
作诗背景李贺生活的中唐正是藩镇割据的时代,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他希望能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终是不被赏识,于是他创作了一组关于马诗共23首来抒发自身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慨,就是《马诗》就是其中的第五首。
三、注释:1、大漠:广大的沙漠。
2、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3、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4、何当:何时将要。
5、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6、踏:走,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7、清秋:清朗的秋天。
四、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恰似那弯弯的金钩。
什么时候才能给骏马带上镶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任意驰骋,建立功勋呢?五、诗歌主题及写作方法主题:诗人李贺借骏马,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怀才不遇的悲叹。
写法:这种借物来抒发自己心中志向的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六、问题归纳1、请分析诗中比喻的妙用。
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引发读者的联想。
“沙如雪”既是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
“月似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征战的场景。
诗人那极为丰富的想象让人赞叹。
2、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呢?请你联系诗中的关键词来具体说说看。
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于是我变成了熟石灰,这时的我很像一块软软的洁白的 年糕,人们将我涂在墙上,既能保护墙面,又能美化墙面。
谢谢观看
艰难。 坚强不屈的精神
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既指石灰岩经烧制后成为白色的
石灰,也象征正直不阿的人品。
双关
不怕牺牲、洁身自好的品质
诗译
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又要 到石灰窑中去经过烈火焚烧。但这种折磨、锻 炼是多么平常啊!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惧, 只求清清白白的身体和名声能够长留于世。
诗人用( 托物言志
)的方法,通
过对石头不畏“ ( 千锤万凿 ) ”和
“( 烈火焚烧 )”,即使
“( 粉骨碎身 ) ”也要留下( 清白 )石
灰的描写,赞颂石灰
( 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的
品质,抒发了诗人
( 不与坏人同流合污、廉洁正直 )的高尚情操。
诗人通过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
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 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石灰吟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
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 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于谦(1398-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今 杭州)人。明代名臣,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 湖三杰”。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曾在皇帝被瓦剌族俘获的情况下率军民奋力抗 击,转危为安,成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英宗 皇帝复位后不久被诬陷而死。
2020部编语文六年下册《古诗三首之马诗 石灰吟 竹石》知识点梳理
语文六年下册《古诗三首之马诗/石灰吟/竹石》知识点梳理学习托物言志一类诗的学习方法:1、读懂诗句,知道所写之物的特点。
2、借助资料发现物和人大相似之处。
3、明白诗人所言之志。
《马诗》知识点梳理一、诗歌原文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二作者简介作诗背景作者简介李贺(791-817年),字长吉。
“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
李贺从小刻苦读书,积极求仕,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然而并未如愿,先后经历了举仕无门的惆怅,从军无路的失落。
作诗背景李贺生活的中唐正是藩镇割据的时代,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他希望能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终是不被赏识,于是他创作了一组关于马诗共23首来抒发自身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慨,就是《马诗》就是其中的第五首。
三、注释:1、大漠:广大的沙漠。
2、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3、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4、何当:何时将要。
5、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6、踏:走,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7、清秋:清朗的秋天。
四、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恰似那弯弯的金钩。
什么时候才能给骏马带上镶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任意驰骋,建立功勋呢?五、诗歌主题及写作方法主题:诗人李贺借骏马,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怀才不遇的悲叹。
写法:这种借物来抒发自己心中志向的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六、问题归纳1、请分析诗中比喻的妙用。
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引发读者的联想。
“沙如雪”既是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
“月似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征战的场景。
诗人那极为丰富的想象让人赞叹。
2、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呢?请你联系诗中的关键词来具体说说看。
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石灰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联系时代背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联系诗人的生平,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反复诵读,让学生深入感受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品质,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具体的文本材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立志、做人的情感熏陶,感悟民族魂,增强民族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1、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
2、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于谦生平,重点理解“清白”的含义。
3、创设情境朗读,加深对“清白”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走进古诗1、交流、呈现问卷星调查结果通过问卷星调查,老师知道同学们都读过许多抒发爱国情怀,阐明理想志向的古诗,也知道许多的爱国诗人。
那在诗人王昌龄的笔下,好男儿是黄沙百战穿金甲——对,不破楼兰终不还。
在爱国将领文天祥的笔下,好男儿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那么在明朝诗人于谦的笔下,好男儿又应当有着怎样的志向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于谦的简介,认识一下这位民族英雄。
2、知诗人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
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曾在皇帝被瓦剌(là)族俘获时,勇敢率军民奋力抗击,转危为安,成为民族英雄。
但奸臣当道,在救出英宗皇帝平安南归后第六天,就被诬陷而死。
这节课咱们一起走进石灰吟,走进于谦,走进字里行间去看看。
3、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石灰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解诗题“吟”在这里是指古诗中的一种体裁,有吟诵,赞美之意。
如《暮江吟》《游子吟》《女儿吟》等。
顾名思义《石灰吟》就是赞美——石灰的诗。
带着赞扬之情再次齐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节奏把握1、初读古诗请大家打开书,自由地、大声的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石灰吟课件(共18张)
学习目标:
1、读古诗,掌握本课生字。 2、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了解整首诗。 3、体会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情感。 2、难点:赏析诗歌。
一、解诗题,诵诗文
1.题目石灰吟该怎么理解赞美。
2、作者吟诵的是“石灰”这一事物。 板书:咏物
二、抓重点,明诗意
读古诗,理解诗意。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古诗的意思。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识作者,悟诗情
作者简介
明·于谦
于谦(1398-1457), 字廷益,浙江人。明代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和诗人,民族英雄。公 元1421年,考中进士, 历任监察御史,山西、 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 职。为官清正,不畏强 暴,深受人民热爱。公 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 杀害,1465年,明朝政 府为于谦平反昭雪,并 赐谥号为“忠肃”。
质疑
“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 联系?
同桌交流
感悟分享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 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 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 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 自己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忠诚卓 绝的坚强意志和高尚节操。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自学类似古诗《竹石》。
谢谢观赏,再见!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知识点总结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咏物抒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纵马驰骋渴望报国石灰吟特征情操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坚强不屈堂堂正正特点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忍不拔顽强斗争主题
10 古诗三首
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 阳)人。其诗作想象极为丰富,他也因此有“诗鬼” 的美誉。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 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雁门 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
坚强不屈 堂堂正正
结构图解
竹石
特点 精神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状物
千磨万击还坚劲 言志 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忍不拔 顽强斗争
主题归纳
主题:《马诗》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通过 咏马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含蓄表达出自 己想要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渴望。
主题归纳
《石灰吟》中,诗人通过对石灰不畏“千锤万 凿”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 “清白”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的品质,抒发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借马来抒情,表达了诗人想要报效国家、 施展抱负的迫切心情。
诗词大意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 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金钩似的新月,高 悬夜空。什么时候将要戴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驰骋,建功立业呢?
文本解读
3.哪些词语写出了石灰经受了诸多磨难?石灰 又有着怎样的态度呢?
文本解读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描绘 了怎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描绘了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平沙 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 的燕山山岭上,有一弯像金钩的新月当空挂着。这 两句创设了一种悲凉、肃杀的场面,为后两句的抒 情秋。”这两句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0《古诗三首》之二《石灰吟》课件(共25张PPT)
经过千锤万击才从深山里开 采出来,又要到石灰窑中去经过烈 火焚烧。但这种折磨、锻炼是多么 平常啊!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恐惧, 只求清清白白的身体和名声能够长 留于世。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 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 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 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后,便吟出 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于谦刚好 十二岁。
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再次吟诵这首诗 时会想些什么?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 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在人生 的最后时刻,也一定会想起少年时的诗作, 他又会怎样吟唱起《石灰吟》呢?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北风吹 明代 于谦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树坚不怕 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冰霜历尽心不 移。况复阳和景渐宜,闲花野草尚葳蕤 (ruí),风吹柏枝将何为?北风吹,能 几时!
谢谢观看!
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大方激昂 的诗。想想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石灰。
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埋藏在深山之中,相当坚硬,人们将我开 采出来,运出了深山老林。
然后,将我与焦炭混合在一起,放在高达1500度烈火的石灰窑 中煅烧,这时,我的主要成分产生了变化,虽然,这时的我,外形 仍像一块块石头,但已经浑身雪白,白得十分耀眼,轻轻一捏, 就容易破碎。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仅仅在讲石灰吗?
统编版【教育部编写】)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 10 古诗三首之《石灰吟》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石灰吟》说课稿一、说教材《石灰吟》是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于谦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二、说教学目标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2.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有气势、有节奏地诵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教学难点: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四、说学情六年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课读通古诗可以做到,但古诗语句简练,情感丰沛同时文为心声,作者的人生经历幻化成的人生感悟超越了小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因此光是理解诗表达的文字意思不难,记住古诗也不难,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是难点五、说教法学法1、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采用导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法等教法。
2、本课将“读书、思考、感悟”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并穿插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一)、梳言:读通诗句1.导入解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石灰吟》,“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就像我们以前学过的孟郊为了感恩母亲而写下的《游子吟》。
这节课我们还要来认识一位诗人于谦。
(于谦从小就志向远大,相传……于谦看了,深有感触,稍加思索后便吟诵……那一年于谦才12岁。
)1.读通诗句(出示课件)(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通顺读流利(2)、指名一男生读,师生相机正音,重点提示翘舌音(锤)和前鼻音(焚)和它的字义(在火上炙烤)。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课件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热爱国家,为国效力)
(清正廉明) (为民着想)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 雄,浙江钱塘人。于谦科考登 榜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 任期间,他严格执法,廉洁奉 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 有很高的威望。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明 】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不单指石灰洁白的本色,更 是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啊!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课后作业: 1、抄写《石灰吟》; 2、搜集并积累咏物诗。
不勇洁 同敢身 流无自 合畏好 污、、
清坚 正持 廉观 洁点 、、
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 宦官王振挟持英宗亲征,导致英宗被俘, 震动朝野。危难之际,于谦升任兵部尚 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 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 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 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 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 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 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于谦被杀之后, 按例应该抄家,可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 时,才发现于谦家里除了生活必需品外 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
10、石灰吟
吟 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精品相关知识
《石灰吟》相关知识《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
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创作背景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
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作品鉴赏文学赏析此诗借吟石灰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作者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此诗通篇用象征手法,以物比人,把物的性格和人的性格熔铸成一体。
言在物,而意在人,不言人而人在其中,似呼之即出。
风格豪迈,气势坦荡、铿锵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
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创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
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诗借吟石灰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作者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此诗通篇用象征手法,以物比人,把物的性格和人的性格熔铸成一体。
言在物,而意在人,不言人而人在其中,似呼之即出。
风格豪迈,气势坦荡、铿锵有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