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枳壳的药性理论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

合集下载

中药枳壳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中药枳壳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摘 要 : 壳是 中医临床 上 常 用的 理 气 药之 一 , 主要 有 效成 分 为 黄 酮类 化合 物 , 发 油成 分 , 枳 其 挥 生物碱 类 化合 物 等 。近 年 来 , 中外 学者 对 中药枳 壳 的化 学成 分和 药理作 用 的研 究 层 出不 穷。 本文 就近 年 来 关于 中药枳 壳的 化 学成 分和 药理 作 用进 行 综述 。 关键 词 : 壳 ; 酮 ; 油 ; 物碱 ; 枳 黄 挥发 生 药理作 用 枳壳 为芸香科植 物酸橙 (i sarn u 1 Ct uat m L) u r i 及其栽 培变种 的干燥 2 . 1黄酮类成分 药理作用 未成熟果 实。味苦 、 、 辛 酸。性微寒 。归脾 、 。 胃经 具有理 气宽 中, 行滞消 2. .1橙皮苷 1 胀之功效 。 于胸胁 气滞 , 用 胀满疼痛 , 食积不化 , 饮内停 , 痰 脏器下垂 枳 。 2 .1 炎作用 .1 抗 1. 壳是 中药典 型的理气药 之一 , 泛应用于 中医临床 。 广 彭磊 , 张茜 , 等通 过放 射免 疫法 检测 前 列腺 素 E ( E ) 李荣 2P 2的水 G 1化学成分 平, 高效液 相色谱法检 测 白三烯 B ( B ) 4 T 4的水平 , 甲苯 诱导小 鼠耳 L 与二 枳壳所含 化学成 分较为 复杂 , 已知的有效 成分主要有 黄酮类 、 肿胀实验 等方法证 明橙皮苷 具有 一定 的抗炎 活性日 目前 。 挥发油类 、 物碱类 、 生 香豆素类 和一些微量元素 等。 2. .1 1. 2抗氧化作用 1 . 1黄酮类 秦德安 , 丹, 晓玲研究 表明 , 皮苷具有 抗脂 质过 氧化 和清除 苏 王 橙 枳壳 中黄酮类 成分 主 要有 : 苷 (ep r i 、 橙皮 苷 ehs 羟 自由基的作用 , 且呈剂量 依赖 的关 系 , 皮苷对 羟 自由基引起 的红 橙皮 H se d ) in 新 oe— 并 橙 pr i 、 皮苷 (a ni 、 ei n 柚 d) Nr g ) i n 柚皮 芸香 苷 (a rt)异柚 皮苷 (nr g ) 细胞膜质 过氧化具有显著 的抑制作用日 N ru n、 i i i an i 、 s i n 。 新圣 叶苷 ( 新圣草 次苷(eei ii) N or c r 、 o tn 新枳属 苷( 橘苷 N oocr ) 新枸 epnin、 i 2. .1 1. 3抗癌作用 陈 皮 素 feprt)柚 皮 素 (ai ei 、 陈 皮 素 ( bli)红 橘 素 H see n、 i N r gn )川 n n n it 、 o en 黄彬 , 陈黄琴用 M I 和软琼脂 克隆形成 实验研究证 明橙皮 苷可 T" 法  ̄agrt , , 五 甲氧 基 黄酮 ) 一 一 甲基 川 陈皮 素 ( 0 以显著 地抑制舌癌细胞 T a 13 Fnee n5 ,8 一 i 6 j 74 、O去 5 5 一 - c8 1 的增殖Ⅱ 罗 晓婷 , , 思思等通过 q 。 熊亮 李 ds e v ni t 1 甲川 陈皮 素(o bl i 、  ̄(n ne n MT 法证明高中低浓度的橙皮苷都可以抑制人鼻咽癌 C E 2 em t l hei 、 h n l n去 N moit ) e n 橙黄 ] iest 3 S i r N 一Z细胞增 4 ,7五 甲氧基 黄酮 ) '8 四 甲氧基黄 酮 ( 7 - e -m t x— 殖 。 "6 一 5, 、 7一 4 , 4 , T t a e oy ,8 r h 21. .1 . 4保肝 作用 l o e 一 f vn) 0 甲基 黄芩素 ( 0 M tv ctlri 、 羟基 一 , 6 , a 、 4 一 e l u l e )一 — h s ea n3 34 '8 ’ 7一 ’ 六 甲氧 基黄 酮(a udia和 5 一 N t - a i . 二羟 基-,-二 甲氧基 黄N ( H — s d) 6 7" 4 5 y 一 孙 静 , , 等研 究表 明橙皮苷可能 通过抗脂 质过 氧化及降 低 李俊 黄艳 doy6 , " ea et xf vn) 。 rx-,8 - t m - oyaoe 7, - r 4t h l  ̄ 血 清 T F 水平来对大 鼠酒精 性脂肪肝(F D 一 定的防治作 用。王 N AL 洧 1 - 发油类 2挥 雯 , 俊, 李 李荣等研 究证 明 , 皮苷可能通 过抑制 肝组 织 中 C X 2的表 橙 O一 廖 风霞 、 涛 、 等从 中药枳 壳挥发 油中 , 辛龙 陈华 共鉴别 出 5 个 化合 达及活性来对 大鼠非酒精 性脂肪肝 ( A L ) 1 N F D 有一定 的治疗 作用 。吴芙 物 , 占总挥发 油 的 9. % , 中柠 檬烯 占 4. %、 醇 占 1. %、 蓉 , , 阳等通过 C 1诱导 的大 鼠肝 纤维化模 型发现 , 皮苷 具 约 97 其 8 0 0 芳樟 9 33 1 李俊 任丹 C4 橙 2十一 烷酮 占 1. O、一 一 0 0o 松油烯 占 8 6 ̄。 8 / .f 6 有抗大 鼠肝纤 维化 的作用 。 1 _ 3生物碱类 2 .5心血管药理作用 .1 1. 橙皮 苷具有 维持血 管正常 渗透压 、 降低 血管脆 性 、 短 出血 时间 、 缩 枳壳 中所 含的生物碱 类涪 I成分 主要有 辛弗林 ( np r e、一 生 S eh n) 甲 y i N 基 酪胺 (— e y y mn, t a ie 酪胺 (y mn) 麦 芽碱 ( o— 降血脂 和防治动脉 粥样硬化 的作用 ,临床上用于 心血管疾 病 的辅 助治 N m t hr iec pm n) h a oo 、 T r ie 大 a 、 H r dn e ̄ 。 ei ) n 疗 。陆红玲 , 奎 , 兴等研究发现 , 苷的高 、 、 韩连 刘达 橙皮 中 低剂量 组都对 缺血再 灌注损 伤模 型 的大 鼠心肌组织 具有保 护作用 。王巍 , 智 防, 杨 王 l 香豆素类 4 agro f f R 枳壳 中所含 的香 豆素类 成分 主要有葡 萄 内酯 (uetn、 花 内 红卫 等运用 Lnedr 灌流 糖尿病 鼠离体 心脏 H V功率谱 分 析等方 A r e) p 伞形  ̄ (m e irn)异 前 胡 素 (o pr o n 马 明丙 酮 化 合 物 0 a i 法发 现 , U blf oe le 、 I i ea r ) s m ti、 Vr — Im 橙皮苷 可以改善 由对 链佐星 (T ) 的糖尿病 大 鼠的冠脉循 S Z诱发 nctn e 泼 朗弗  ̄(r fr ) ae i ) od 、 Pa e n、 拉素 (o eac ) n i 异米 1 m rni 、 毒酚 X n 环与 心泵功能 。 s n 花椒 a— 21. .1 .6免疫调 节作用 to x 圈5异戊烯氧基线 呋喃香豆 素 (o prt) 一 ht oD 、 o — I i ea r5 甲氧基线呋 喃 sm o、 李荣 , 李俊 , 胡成穆 等通过 实验研 究证 明 , 皮苷对 小 鼠 的非特 异 橙 香豆素 (e at ) 。 B r pe  ̄ g n 性 免疫 和特 异性细胞 免疫反应有 促进作用 ,对特异性 体液免 疫反应 无 1 - 量元素 5微 生枳壳 药 材饮 片 中含有 MoC 、eN 、i r eBA 、I 、 、t 影响。 、dB 、i 、 、 、 、1 、 S P、 TCF TP r 2. .2柚皮苷 1 Mgz 、i ac 、as 等微量元 素 、nL、 、uB 、n N 。 2 .1 肝作用 .2 保 1. 2药理作 用 找到测 区附近 的一 个 已知 控制点进 行检查 , 前检查 , 查合格后 才 即测 检 能进行数据 采集 。反之 , 就要断开连接 , 机后重新连接 , 固定解后 关 获得 再检查 , 到检 查合格 。 直 一般 以个 测段结束后 还须找到附近另 一个控制 点做测后检 查 , 以此来判 断数据采集过程 的精度 的可靠性 。 5 . 2在控制测量中, 应使用三角架来提高对中的精度 , 并且每测完 N 回后要重 摆角架 , 新对 中 , 接收机 。以此来提 高成果 数据精 重 连接

枳壳

枳壳

枳壳文章目录*一、枳壳的概述*二、枳壳的功效与作用*三、枳壳的分类*四、枳壳的药方选录*五、枳壳的服用方法*六、枳壳的选购方法、保存方法枳壳的概述1、枳壳的概述枳壳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

枳壳性苦、辛、酸、温,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功效,主治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病症。

枳壳在我国多地都有生产,以湖南和江西的产品为佳。

其中江西省新干县的枳壳又名商洲枳壳、三湖枳壳,具有“果肉厚,外翻如覆盆,瓤瓣数较多”的特点,其药用的有效成分优于其他品种,被列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枳壳的别名无。

3、枳壳的性状形态本品呈半球形,直径3~5cm。

外果皮棕褐色或褐色,有颗粒状突起,突起的顶端有凹点状油室;有明显的花柱残迹或果梗痕。

切面中果皮黄白色,光滑而稍隆起,厚0.4~1.3cm,边缘散有1~2列油室,瓤囊7~12瓣,少数至15瓣,汁囊干缩呈棕色至棕褐色,内藏种子。

质坚硬,不易折断。

气清香,味苦、微酸。

4、枳壳的性味归经性味苦、辛、酸,微寒。

归脾、胃经。

5、枳壳的来源入药部位为植物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6、枳壳的产地分布主产于四川、江西、湖南、湖北、江苏。

枳壳的功效与作用1、枳壳的化学成分、营养成分各种枳壳均含挥发油和黄酮甙等物质。

玳玳花未熟果实的果皮中,含新橙皮甙;果实成熟时,新橙皮甙消失而柚皮甙增多。

接近成熟的酸橙果实中,含维生素C-36.6~82.1毫克/100克。

2、枳壳的功效作用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之功效。

常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

3、枳壳的毒副作用毒性小、无副作用。

脾胃虚弱及孕妇慎服。

枳壳的分类绿衣枳壳、酸橙枳壳、香圆枳壳、玳玳花枳壳。

枳壳的药方选录1、《药性论》:治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主肠风痔疾,心腹结气,两胁胀虚,关膈拥塞。

枳壳-药理作用

枳壳-药理作用

枳壳-药理作用编辑本段回目录增加冠脉流量和肾血流血,降低心肌氧耗量麻醉犬静脉注射0.02-0.5mg/kg,均呈升压效应,剂量大,升压明显。

静脉灌注每分钟0.2mg/kg,;肾血流量增加75%,尿量增加一倍。

有很强的诱发心肌节律的作用,其强度与肾上腺素相当,而比多巴胺和辛弗林强。

枳壳中所含的辛弗林为肾上腺素 a-受体兴奋剂,对心脏B-受体也有一定的兴奋作用。

有收缩血管,产生升高血压的作用。

枳壳对心、脑、肾等血流量的影响麻醉犬静脉注射枳实注射液(每1ml=4g生药)1ml/kg,有显着的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

注射后脑血流量平均增加82.6±20.56ml/100g 脑重/分钟(P<0.01)。

平均增加数相当于注射前脑血流量的86.4%。

脑血管阻力指数平均降低0.428±0.12(P<0.01),有显着降低脑血管阻力的作用。

静脉滴注1.5ml/kg 对脑血流量的影响不明显。

麻醉犬静脉注射枳实注射液1.5ml/kg有显着的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平均增加64.5±9.4ml/100g肾重/分钟(P<0.01),平均增加数相当于注射前肾血流量的53.9%,肾血管阻力指数平均降低0.519±0.176(P<0.05),有显着的降低肾血管阻力的作用,但同样剂量静脉滴注则作用不明显。

上述剂量静脉注射后在血压升高的同时,股动脉血流量均减少,平均减少量为用药前的41.3%,血管阻力亦增加。

利尿作用编辑本段回目录犬静脉注射枳实注射液和N-甲基酪胺都有明显增加尿量的作用,同时血压与肾血管阻力明显增高。

其利尿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肾小管重吸收等其他作用而产生。

另有研究认为枳实通过强心收缩肾血管,增高滤过压而发挥排钠利尿作用。

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编辑本段回目录枳实煎剂对小鼠离体肠管部分呈抑制作用,而兔离体肠管则全部表现抑制。

此作用可被乙酰胆碱所拮抗。

但给胃痿及肠痿的犬灌胃100%枳实后却有兴奋作用,能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加。

枳壳的主要化学成分

枳壳的主要化学成分

枳壳的主要化学成分一、枳壳的主要化学成分1. 柠檬酸类物质:柠檬酸是枳壳中的主要柠檬酸类物质,具有增加胃液分泌、促进食欲、改善消化功能的作用。

2. 柚皮苷类物质:柚皮苷是枳壳中的主要柚皮苷类物质,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

3. 黄酮类物质:枳壳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如枳壳素、枳壳甙等。

黄酮类物质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

4. 香豆素类物质:枳壳中还含有香豆素类物质,如伞形花素、柏树素等。

香豆素类物质具有舒张血管、抗凝血、抗氧化等作用。

5. 挥发油类物质:枳壳中的挥发油主要由柠檬烯、柠檬醛等组成。

挥发油具有抗菌、抗炎、镇痛等作用。

二、枳壳的主要功效1. 健胃消食:柠檬酸类物质可以刺激胃液分泌,促进食欲,改善消化功能,对于胃寒、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具有改善作用。

2. 抗炎镇痛:柚皮苷类物质具有抗炎作用,可以缓解炎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3. 抗菌消炎:黄酮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4. 抗氧化:柚皮苷类物质和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延缓衰老过程。

5. 舒张血管:香豆素类物质具有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

6. 抗凝血:香豆素类物质具有抗凝血作用,可以防止血液凝结,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7. 抗肿瘤:柚皮苷类物质和黄酮类物质具有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对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

三、枳壳的应用领域1. 消化系统疾病:枳壳具有健胃消食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胃寒、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2. 炎症性疾病:枳壳具有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炎症引起的各种疾病,如胃炎、肠炎、皮炎等。

3. 感染性疾病:枳壳具有抗菌作用,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感冒、咽炎、肺炎等。

4. 心脑血管疾病:枳壳具有舒张血管和抗凝血作用,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中药枳壳的药性理论、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

中药枳壳的药性理论、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

中药枳壳的药性理论、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枳壳始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中医常用理气药。

枳壳性微寒,味苦、辛、酸,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之功效,主治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等症。

虽然枳壳是中医临床常用药,但其性味及相关理论,文献记载出入较大,仍存在很多疑惑。

本文基于中药“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新假说理论,以枳壳为研究对象,运用中药性味可拆分,可组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中药学、药理学、化学等理论和技术,对枳壳的性味物质基础和性味药理学进行了研究,力求阐明其性味科学内涵,明晰其作用特点与适应症,为临床遣药组方奠定理论基础。

同时也以更多的研究实例验证“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假说的客观性,进一步完善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究的规范,进而丰富中医药性味理论,并为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重要的参考。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文献综述(1)本部分在系统查阅历代本草有关中药性味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对枳壳古今文献的整理与分析,介绍了枳壳品种及道地沿革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从而为本文研究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文献资料基础。

(2)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对植物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为枳壳中多糖类大分子化合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3)枳壳的性味有着相当复杂的演变历程,通过检索大量古籍文献与现代临床资料,系统梳理了枳壳性味理论的演变过程,确认不同时期、不同医家对性味理论的认识,深化对枳壳性味的理解。

枳壳性味变化主要历经: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的“苦、寒”到唐、宋代的“苦,酸、微寒”和“苦,辛、微寒”,再到现、当代记载的“苦,辛,酸、微温”,经历了由“单味”到“复合药味”及药性“由寒到微温”的巨大发展演变过程。

2枳壳性味物质基础的可拆分性研究中药的性味不仅表明了中药所具有的功能,也表明了其相应的物质基础。

中药枳壳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探析

中药枳壳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探析

浸渍法 分别提 取 ,提 取次数 为4 次 ,将 提取液 减压浓缩 ( 到无 醇味) ,
获得总提 取 的浸膏 。②加适量水 于浸膏 当中 ,让其分散 ,然后依 次使 用石 油醚 、 乙酸 乙酯和 正丁醇 进行 萃取 ,采用石 油 醚一 乙酸 乙酯梯 度 洗脱 ( 硅 胶柱 色谱 )对4 2 0 . 0 g 乙酸 乙酯 萃取物进行分 离 ,获得2 4 个流 份 ( 编号1 - 2 4 ),对 其 中1 6 号流份 ( 5 9 . 0 g )采 用二 氯一 甲醇梯度洗 脱 ( 硅胶柱 ),制备高效色谱 ( H P L C)与羟丙基葡聚糖粒凝 胶纯化 ,获 得 纯化后化合 物1 、2 、3 、4 、7 、8 ,质量分别为 1 O 0 . 0 m g 、9 5 0 . 0 mg 、 3 4 7 . 0 mg 、1 0 0 . 0 m g 、1 7 0 . 0 mg 和1 4 6 . 0 n g ;将2 0 号流 份 ( 4 5 . 0 g )采
鉴 定为 伞形 花 内酯 、6 ,7 一 二 羟 基香 柠檬 素 、 马 尔敏 、佛手 酚 、 阿魏 酸、 水合橙 皮 内酯、柠 檬 苦素 、 胡 萝 1 、 苷 以及 胡 萝 1 、 苷棕榈 酸酯 。药
理 作 用主 要 有 调 节 胃运 动 、调 节免疫 力 、降血 脂 和抗 肿 瘤 等作 用 。结论 中药枳 壳在 临床 上有广 泛 地应 用,其含 有 的黄 酮 类- 5生物碱 等活
性 物质 ,加 强对 其化 学成 分 与 药理 活性 的研 究具有 显著 的价 值 。 . 【 关键 词 】枳 壳 ;化 学成 分 ;药理 作 用 ;临床价 值 中 图分 类 号 :R 2 8 2 . 7 1 0 . 5 文献标 识 码 :B 文章编 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7 )2 7 - 0 0 1 4 - 0 2

枳壳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

枳壳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

枳壳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摘要】枳壳是芸香科植物酸橙和它的栽培变种的未成熟的干燥果实,性苦、辛、酸、温,能理气宽胸、行滞消胀,常被用作中医理气药物。

枳壳的药理作用较为广泛,其有效成分主要为黄酮、生物碱、挥发油类等。

本文主要从枳壳的主要有效成分和其对应药理作用进行概述,目的是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和综合利用枳壳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枳壳;有效成分;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3-0233-01枳壳是芸香科植物酸橙和它的栽培变种的未成熟的干燥果实。

主要产于四川、江西、湖南、福建等地。

果皮初绿时采摘,切至两半,于低温下干燥或直接晒干。

其归脾、胃经。

其具有破气,行痰,消积之功效[1]。

枳壳作为药用典型的理气药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中药临床实践中。

其基源植物的生长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因此其生长范围受限,主要分布于较为温暖的南部地区。

1.枳壳的化学成分枳壳内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黄酮类、挥发油类、香豆素类、生物碱类及一些微量元素是目前已知的主要有效化学成分。

1.1 黄酮类枳壳中的黄酮类主要是:橙皮苷、新橙皮苷、柚皮苷、柚皮芸香苷、异柚皮苷、新圣叶苷(新圣草次苷)、新枳属苷(新枸橘苷)、陈皮素、柚皮素、川陈皮素、红橘素、5-O-去甲基川陈皮素、去甲川陈皮素、橙黄酮等。

其黄酮类成分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含量相对最高,它们最能体现枳壳特征,是其主要的有效化学成分。

其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抗病毒、消炎杀菌等。

1.2 挥发油类枳壳挥发油类作为其主要的有效成分主要含有柠檬烯,其起止咳化痰、理气镇痛作用。

挥发油能够祛痰平喘,扩张人体支气管,并且能够较温和的刺激胃肠道的平滑肌,使人体分泌更多的消化液,最终有助于积气从肠道内排出。

1.3 生物碱类生物碱属于天然含氮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其具有碱性,并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

枳壳中含有的主要生物碱类有辛弗林、N-甲基酪胺、酪胺、大麦芽碱等。

中药材枳壳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枳壳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枳壳的功效与作用枳壳,又名枳实,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许多独特的功效与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枳壳的起源、性味归经、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内容,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起源及产地枳壳起源于中国,是一种有很高药用价值的中草药。

它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南方沿海和向西至云贵川一带的地区。

在中国的各种药典中,枳壳都被列为常用的中药材之一。

二、性味及归经根据中医理论,枳壳的性味为苦、辛、温,具有较强的药性。

其归经为胆经、脾经和肝经。

三、化学成分枳壳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包括橙皮甙、丙二酸、苯乙酸、异枳皮苷、虎杖皮苷、异决明甙等。

这些化学成分赋予了枳壳多种药理作用。

四、药理作用1. 收敛止泻作用:枳壳具有收敛止泻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治疗腹泻、痢疾等疾病。

2. 散寒温经作用:枳壳具有散寒温经的作用,可以治疗寒症、冷痹等疾病。

3. 理气宽中作用:枳壳具有理气宽中的作用,可以调整人体气血运行,促进消化功能。

4. 抗炎抗菌作用:枳壳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5. 抗氧化作用:枳壳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可以降低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减轻机体老化。

五、临床应用1. 治疗腹泻:枳壳可以收敛肠道,止泻作用明显,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

2. 治疗寒症:枳壳具有散寒温经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寒症、冻疮等疾病。

3. 调理脾胃:枳壳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液分泌,促进食物消化吸收。

4. 镇痛止痒:枳壳可以舒缓肌肉痉挛,具有镇痛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等。

5. 防治感染:枳壳具有抗炎抗菌作用,可以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六、副作用与禁忌尽管枳壳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

在使用枳壳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孕妇禁用:枳壳具有收敛作用,对胎儿有一定影响,孕妇应避免使用。

2. 脾胃虚寒禁用:枳壳具有散寒作用,但对于脾胃虚寒的人来说,过量使用会导致脾胃功能进一步减弱。

枳壳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枳壳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19-02-18曰2019-04-12 修回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渊项目编号院2017YFC1700905冤尧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院2018ACF60016)尧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公益项目渊项目编号院2017511204冤 作者简介:龚斌袁男袁高级工程师袁学士袁主要从事林木栽培工作遥 E-mail: gongbin050@ ★通信作者院黄丽莉袁女袁教授高级工程师袁博士袁从事森林药材质量控制研究遥 E-mail: hll6571@
aurantium 耶daidai爷冤尧朱栾渊C. aurantium 耶zhuluan爷冤尧塘橙渊C. aurantium 耶tangcheng爷冤的干燥未成熟果实遥 总结枳壳黄酮
类尧挥发油类尧生物碱类和苯丙素类等主要化学成分袁并对中药材枳壳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的综述袁旨在为
枳壳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遥
目前,有关枳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与药
理作用方面。研究表明:枳壳主要含有黄酮类、挥发 油、生物碱及香豆素类等成分;具有调节胃肠运动、降 血脂、抗肿瘤、免疫调节等作用[4-5]。笔者对近几年枳 壳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枳壳的研究与开发提 供参考。
1 化学成分
1.1 黄酮类
枳壳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为黄酮、黄酮醇、异黄 酮、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查耳酮、花色素类等[6]。详见 表 1 与图 1。 1.1.1 黄酮尧黄酮醇
关键词院枳壳曰化学成分曰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院S567.19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2095原9818(2019)03原0040原06
Advances in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Fructus Aurantii

枳壳的功效与作用点

枳壳的功效与作用点

枳壳的功效与作用点枳壳是枳树的果皮,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传统中医认为,枳壳具有消炎、止泻、杀虫等作用,可以治疗脾胃虚弱、腹胀、腹泻等症状。

此外,枳壳还被用于调理气血、改善肠道功能、预防感染等。

首先,枳壳具有消炎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湿热是腹泻等胃肠道疾病的主要病因,而枳壳能够清热燥湿、凉血通便。

枳壳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枳壳素、枳壳甙、苦橙苷等,这些成分具有抑菌、杀菌、抗病毒等作用,可以有效地缓解炎症症状。

研究表明,枳壳还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炎症反应。

其次,枳壳具有止泻作用。

脾胃虚弱、湿热蕴结等因素都会导致腹泻发生。

而枳壳能够收敛肠道,固涩腹泻。

枳壳中所含的抗菌药物枳壳素,具有收敛肠道黏膜、减少肠蠕动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治疗腹泻。

此外,枳壳还能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加饭后饱腹感,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症状。

此外,枳壳还具有祛积作用。

中医认为,积滞是导致脾胃不和、腹胀等症状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枳壳具有破积化滞的作用。

枳壳中所含的枳壳甙和蒽醌类化合物具有促进胃肠道蠕动的作用,能够加快食物的消化吸收,促进排便,改善腹胀等症状。

枳壳还有一些其他的功效与作用。

例如,枳壳被广泛用于预防感染。

枳壳具有杀菌、抗病毒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杀死细菌和病毒,预防感染的发生。

枳壳还能够调理气血、养生延年。

中医认为,气血失调是引起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而枳壳能够调理气血,保持人体功能的平衡和稳定,延缓衰老。

总的来说,枳壳具有消炎、止泻、祛积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中医临证实践证明,枳壳可以有效地治疗脾胃虚弱、腹胀、腹泻等症状。

此外,枳壳还能够预防感染、调理气血、延年益寿。

然而,枳壳属于中药材,应根据个体情况合理使用,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同时,对于孕妇、儿童和特殊人群,应慎用或避免使用枳壳。

枳壳的作用与功能主治

枳壳的作用与功能主治

枳壳的作用与功能主治1. 枳壳的简介枳壳,即枳实壳,是常见的中药材之一,属于芸香科植物枳树(学名:Zanthoxylum),多生长于我国南方及西南地区。

枳壳外形呈圆锥形,颜色多为黄褐色或棕黑色,有特殊的香气。

它有着广泛的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

2. 枳壳的主要成分枳壳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包括挥发油、柠檬酸、黄酮类化合物等。

这些活性成分为枳壳赋予了多种药理作用。

3. 枳壳的作用和功能枳壳具有以下主要作用和功能:•理气止痛:枳壳能够促进气血运行,舒筋活络,具有镇痛和止痛的作用。

它常用于缓解胸腹胀满、腹痛、胃痛等症状。

•行气消食:枳壳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的作用,有助于消化食物,缓解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消化不良、胃胀等问题。

•祛湿导滞:枳壳有较强的祛湿作用,能够帮助排出体内的湿气,改善湿热引起的不适症状,如湿疹、水肿等。

•化痰止咳:枳壳能够刺激呼吸道黏膜,促进痰液的排出,减少痰液引起的咳嗽症状。

•祛寒散寒:枳壳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能够改善寒冷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4. 枳壳的主治枳壳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疾病和症状:•胸腹胀满:枳壳能够理气消食,缓解胃肠胀气引起的不适感。

•胃痛腹痛:枳壳具有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寒湿引起的胃痛和肠道绞痛。

•消化不良:枳壳能够增加胃肠蠕动,帮助消化,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状。

•食欲不振:枳壳具有促进食欲的作用,适用于食欲不振、胃口差的人群。

•湿热症状:枳壳有祛湿作用,适用于湿热引起的湿疹、水肿等问题。

•咳嗽痰多:枳壳能够化痰止咳,适用于痰液较多的咳嗽。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症状和疾病仅为枳壳的常用主治范围,并非可以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5. 如何使用枳壳枳壳可以制成不同剂型供人们使用,包括:•煎剂:将枳壳煮沸后取汁,用于饮用或外敷。

•研粉:将枳壳研磨成粉末,可以用于制作胶囊或饮片。

•蒸馏液:通过蒸馏枳壳提取的液体,可以用于制作药酒、药膏等。

使用枳壳时,应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按照剂量和使用方法正确使用。

枳壳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枳壳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枳壳的临床应用与研究枳壳,是指金橘科植物中的果皮,在中医药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枳壳被认为有着理气化湿、健脾化滞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疾病。

除了传统的临床应用外,现代研究也对枳壳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发现了更多的药理作用和潜在的医疗价值。

一、枳壳的传统应用枳壳在古代医学著作中被广泛提及,如《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被视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

根据中医理论,枳壳味苦、性寒,具有健脾和胃、理气化湿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湿浊内蕴、气滞脾胃等症。

在临床实践中,枳壳常与其他中药搭配使用,如枳实、白术、半夏等,共同发挥综合效应,对脾胃湿滞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二、枳壳的现代研究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对枳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其更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研究表明,枳壳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油、柠檬素、植物鞣质等成分,这些成分具有抗菌、抑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对一些疾病有着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此外,枳壳还可以降低胆固醇、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胃肠道的粘膜保护功能等,对调节人体的代谢和消化功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枳壳在临床中的应用基于枳壳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

比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都可以通过使用枳壳来改善症状、缓解疼痛。

此外,枳壳还被发现对于预防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作为辅助治疗药物来使用。

四、枳壳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尽管枳壳有着丰富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一些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长期或大量使用枳壳可能会导致胃肠道不适、便秘等问题,尤其对于孕妇、儿童和慢性病患者需要特别慎重。

因此,在使用枳壳前应根据医生的指导来确定剂量和疗程,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综上所述,枳壳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丰富的药理作用和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传统医学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枳壳,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帮助。

中药枳壳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枳壳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枳壳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中药枳壳是常用的理气药,化学成分复杂,对胃肠系统、心血管系统具有调节作用,能够抗癌、抗肿瘤、降血脂、抗炎、抗氧化等。

本文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枳壳的研究情况,期望为枳壳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枳壳;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枳壳来源于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1],采收时间一般是7月。

是中医常用的理气药,其味苦、辛、酸,微寒,归肺、胃经,具有行滞消胀、理气宽中之功[2],能够破气、行痰、消积,主要用于胀满疼痛、胸胁气滞[2]、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2]等症状。

本文将对枳壳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1.化学成分1.1黄酮类黄酮类主要有橙皮苷、新橙皮苷、柚皮苷[3]、柚皮芸香苷、异柚皮苷、新圣叶苷、新枳属苷[3]、陈皮素、柚皮素、川陈皮素、5,6-二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4]、红橘素、5,6,7,8,4',-五甲氧基黄酮、5-O-去甲基川陈皮素、去甲川陈素、橙黄酮、4',5,7,8-四甲氧基黄酮、4-O-甲基黄芩素、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2-(3,4-二甲氧基苯基)-5,6,7,8-四甲氧基-4H-色烯-4-酮、5,7,4'-三羟基-8,3'-二甲氧基黄酮-3-O-6″-β-D-葡萄糖苷、4'-羟基-5,6,7-三甲氧基黄酮[4]。

1.2挥发油挥发油含量最多的主要有柠檬烯、芳樟醇、α-蒎烯、β-蒎烯、β-月桂烯、β-蒎烯等[4],其中柠檬烯有镇咳、祛痰、抗菌的作用,芳樟醇具有抗病毒、镇静的作用。

1.3生物碱生物碱有脱氧肾上腺素、N-甲基酪胺[5]、酪胺、大麦芽碱、乙酰去甲辛弗林、那可汀、喹诺啉等[5],其中辛弗林的含量较高,为肾上腺素α-受体兴奋剂,对心脏β-受体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可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支气管松弛。

中药枳实的药理作用和主要医疗成分

中药枳实的药理作用和主要医疗成分

中药枳实的药理作用和主要医疗成分
1.主要成分。

枳实和枳壳均含挥发油和黄酮类成分。

酸橙未成熟果实所含挥发油中,其主要成分为右旋柠檬烯、右旋芳樟醇柠、檬醛;还含蒎烯、月桂烯、对聚伞花素、石竹烯等。

黄酮类成分为苦橙素、橙皮苷、新橙皮苷、柚皮苷、枳黄苷、酸橙素、5-羟基酸橙素、去甲基川陈皮素等。

另含辛弗林、N-甲基酪胺、新陈皮苷在果实成熟时消失。

2.药理作用。

枳实对实验动物的胃肠平滑肌有双重调节作用,即有时对胃肠呈抑制作用,有时呈兴奋作用。

这可能与机体的功能状态、药物不同成分和动物种属不同有关。

枳实煎剂、注射液及有效成分辛弗林和N-甲基酪胺对麻醉动物有明显升压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和收缩血管提高总外周阻力,使左心室压力和动脉血压上升,而发挥抗休克作用。

枳实煎剂对小鼠离体子宫无论已孕未孕均呈抑制作用;对家兔离体或在体子宫呈兴奋作用。

枳实和N-甲基酪氨都有明显增加尿量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肾上管重吸收等产生的。

还有一定的镇静、抗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及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枳壳

枳壳

枳壳的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治疗作用枳壳中的三大有效成分分别是挥发油类、黄酮苷类、生物碱类枳壳挥发物,主要有柠檬烯(Limonene)、芳樟醇(Linalool)、r-松油烯(r-Terpinene)、月桂烯(Myrcene)、a-蒎烯(a-Pinene)、B-蒎烯(B-pinene)、B-罗勒烯(B-Ocinene)、异松油烯(Terpinolene)、大根香叶烯-D (Germacerene-D)和桧烯(Sabinene)等。

这十种挥发物占枳壳挥发油总量的71.91%,其中9中是分子式为CH的单萜化合物,另一种为单萜的含氧衍生物芳樟醇,柠檬烯是枳壳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成分,达到40.90%。

[1]2.黄酮苷类化合物它们分别是新圣草苷(Neoeriocitrin)、异柚皮苷(Isonaringin)、柚皮苷(Naringin)、橙皮苷(Hesperidin)、新陈皮苷(Neohesperdin)和新枸橘苷(Neoponcirin)。

另外,还发现枳壳中含有川皮陈素(Nobiletin),并且也是黄酮苷类化合物的一个有效成分。

3.生物碱类辛弗林(Synephrine)和N-甲基酪胺(N-methyltyramine),只能测得生物碱总量占枳壳成分的0.105%.药理作用:1.柠檬烯的药理作用柠檬烯又称苎烯,单萜类化合物,无色油状液体,有类似柠檬的香味。

柠檬烯对离体动物的大肠、子宫、末梢血管有收缩作用;同时具有良好的镇咳、祛痰、抑菌和溶胆结石等生理活性。

枳壳挥发油主要含有极性小、脂溶性大,并具有挥发性的小分子药物,此枳壳挥发油可以从肺部排泄,柠檬烯是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可能容易在肺部排泄,这说明柠檬烯在肺部能产生药效作用。

2.芳樟醇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芳樟醇也是枳壳挥发油的重要成分之一,含量达13.13%。

它具有浓青带甜的木青香气,是链状单萜,具有防腐抗菌、抗病毒、镇静的作用。

在实验过程中,枳壳挥发油能显著减少醋酸引起的小鼠扭动反应次数及小鼠自发活动次数,表现出枳壳在一定程度上有镇痛作用。

枳壳的功效和作用

枳壳的功效和作用

枳壳的功效和作用枳壳(zhǐ qiào)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

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介绍下枳壳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药枳壳的功效理气宽中,化痰消积。

主治胸膈痞满,胁肋胀痛,痰滞咳嗽,食积不化,脘腹胀满,泻痢后重,肠风痔疾,脱肛,阴挺,风疹瘙痒。

1.《药性论》:"治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主肠风痔疾,心腹结气,两胁胀虚,关膈拥塞。

"2.《日华子》:"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止呕逆,消痰,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瘕结痃癖,五膈气,除风明目及肺气水肿,利大小肠,皮肤痒,痔肿可炙熨。

"3.《开宝本草》:"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

"4.《医学启源》:"治胸中痞塞,泄肺气。

《主治秘要》云,其用有四:破心下坚痞,一也;利胸中气,二也;化痰,三也;消食,四也。

又云:破气。

"5.姚可成《食物本草》:"治产后肠出不收。

"6.《本草正》:"束胎安胎,炙热可熨痔肿。

"7.《本草述钩元》:"治肺气水肿。

"8.《现代实用中药》:"治咳嗽,水肿,便秘,子宫下垂,脱肛。

"中药枳壳的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2、镇静作用3、利尿作用4、兴奋子宫作用(孕期女性易导致流产)5、对变态反应抑制作用6、强心作用7、升压作用8、利胆作用中药枳壳的炮制1.枳壳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脱落的瓤核。

《雷公炮炙论》:“用时先去瓤。

”《日华子》:“人药浸软,锉。

”生品长于理气宽中,多用于脘腹胀痛。

2.麸炒枳壳取麸皮撒入热锅内,用中火加热,待冒烟时,加入枳壳片,迅速拌炒至深黄色,麸皮呈焦黄色,取出,筛去焦麸皮,放凉。

理气药:枳壳

理气药:枳壳

理气药:枳壳为芸香科植物枸橘Poncirus trifoliata (L.)Raf.、酸橙Citrus aurantium L.、香圆C. wilsonii Tanaka 或玳玳花C. aurantium L. var.amara Engl. 等将近成熟的果实。

味苦、辛,性凉。

入肺、脾、大肠经。

功能:破气、行痰、消积。

主治:胸膈痰滞、胸痞、胁胀、食积、噫气、呕逆、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

内服:煎汤,3~9g (大剂15~60g);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炒热熨。

【现代研究】主要成分:各种枳壳均含挥发油和黄酮甙等物质。

玳玳花未成熟果实的果皮中含新橙皮甙;果实成熟时,新橙皮甙消失而柚皮甙增多。

接近成熟的酸橙果实中含维生素C。

从香圆和枸橘中分离得同一种生物碱样物质。

药理作用:参见“枳实”。

【临床运用】临床报道:1. 治疗浅表性胃炎伴胃下垂党参、黄芪、枳壳各30g,白术、紫河车各20g,白芍15g,当归、木香(后入)、黄连各10g,陈皮、炙甘草各6g。

水煎服,每日1剂,15天为1疗程。

随证加减治疗35例,结果:显效15例,有效17例,无效3例。

服药1疗程者25例,2疗程者8例,3疗程者2例,平均服药1.4疗程。

〔福建中医药1990;21(4):36〕2. 治疗溃疡病a. 海螵蛸、枳壳各12g,白芷、甘草、元胡、白芨各10g,痢特灵3.3g。

中药共为细末后加入痢特灵粉混匀,装入胶囊。

每次6 粒,每日3次,饭后服。

2个月为1疗程。

治疗胃与十二指肠溃疡108例,结果:痊愈76例,显效21例,好转8例,无效3例。

〔河北中医1990;12(6):15〕b. 香蕉粉60g,山药40g,生甘草、枳壳各20g,玄胡30g。

将香蕉去皮,和山药烘干,研末搅匀,每次服6g,每日服3次,30天为1个疗程。

治疗消化性溃疡50例,结果痊愈39例,好转10例,无效1例。

服药时间最短21天,最长90天。

〔浙江中医杂志1991;26(6):252〕3. 治疗血淤型恶露不绝川芎、当归、刘寄奴、桃仁各12g,蚤休、枳壳各20g,益母草、焦山楂各30g,炮姜6g,甘草3g。

【每日一药】理气类中药——枳壳

【每日一药】理气类中药——枳壳

【每日一药】理气类中药——枳壳【性味】苦;酸;性微寒【归经】肺经;脾经;肝经;胃经;大肠经【功能主治】破气,行痰,消积。

胸隔痞满、胁肋胀痛、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

【禁忌人群】脾胃虚弱及孕妇慎服。

【功效作用】①《药性论》:治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主肠风痔疾,心腹结气,两胁胀虚,关膈拥塞。

②《日华子本草》: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止呕逆,消痰。

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症结痃癖,五膈气,除风明目及肺气水肿,利大小肠,皮肤痒。

痔肿可炙熨。

③《开宝本草》: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

④《珍珠囊》:破气,泄肺中不利之气。

⑤《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破心下坚痞,利胸中气,化痰,消食。

⑥《纲目》:治里急后重。

⑦《现代实用中药》:治咳嗽,水肿,便秘,子宫下垂,脱肛。

枳实枳壳枳实、枳壳的区别宋代之前只有枳实而无枳壳,到宋代《开宝本草》方分枳之小者为枳实,大者为枳壳。

枳实:苦酸,微寒,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

枳壳:苦酸,微寒,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

采收的季节不同,其所得之气会有一些差别,如《本草求真》说:枳实实小性酷,不似枳壳体大气散。

《本草崇原》也说:小者其性藏密而气全,大者其性宣发而气散。

理气药、温理药、泻下药(攻下药)、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消食药和化湿药与枳实配伍比与枳壳配伍常用。

活血化瘀药(活血止痛药)和驱虫药与枳壳配伍比与枳实配伍常用。

化痰止咳平喘药中只有清化热痰药和温化寒痰药常与枳实或枳壳配伍应用,且与枳实配伍要比与枳壳配伍常用;对于枳实的配伍,温化寒痰药要比清化热痰药常用,但是对于枳壳则刚好相反。

清热药中,清热燥湿药是使用最多的配伍,且与枳实的配伍应用比与枳壳的配伍常用;但清热凉血药却只偏向于与枳壳配伍,清热泻火药只偏向于与枳实配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枳壳的药性理论、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
枳壳始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中医常用理气药。

枳壳性微寒,味苦、辛、酸,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之功效,主治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等症。

虽然枳壳是中医临床常用药,但其性味及相关理论,文献记载出入较大,仍存在很多疑惑。

本文基于中药“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新假说理论,以枳壳为研究对象,运用中药性味可拆分,可组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中药学、药理学、化学等理论和技术,对枳壳的性味物质基础和性味药理学进行了研究,力求阐明其性味科学内涵,明晰其作用特点与适应症,为临床遣药组方奠定理论基础。

同时也以更多的研究实例验证“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假说的客观性,进一步完善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究的规范,进而丰富中医药性味理论,并为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重要的参考。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文献综述(1)本部分在系统查阅历代本草有关中药性味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对枳壳古今文献的整理与分析,介绍了枳壳品种及道地沿革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从而为本文研究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文献资料基础。

(2)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对植物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为枳壳中多糖类大分子化合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3)枳壳的性味有着相当复杂的演变历程,通过检索大量古籍文献与现代临床资料,系统梳理了枳壳性味理论的演变过程,确认不同时期、不同医家对性味理论的认识,深化对枳壳性味的理解。

枳壳性味变化主要历经:由始载于《神农本草再到现、,辛、微寒”,酸、微寒”和“苦,经》的“苦、寒”到唐、宋代的“苦.
当代记载的“苦,辛,酸、微温”,经历了由“单味”到“复合药味”及药性“由寒到微温”的巨大发展演变过程。

2枳壳性味物质基础的可拆分性研究中药的性味不仅表明了中药所具有的功能,也表明了其相应的物质基础。

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提示,一类化合物或结构骨架类似的一类化学成分可能具有共同的药理作用。

因此,本文综合考虑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种类、成分类别及成分的理化性质等因素,将枳壳水煎液拆分成4个组分,即多糖组分、黄酮组分、挥发油组分和生物碱组分。

在获得各化学拆分组分基础上,采用UPLC-MS和GC-MS两种方法开展化学拆分组分的一般化学特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研究工作中建立的拆分方法,可达到组分之间拆分明确,化学成分互不交叉,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可以为开展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3枳壳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各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归属(1)本部分研究以“性味是对中药功效的高度概括与凝练”为切入点,采用传统的中医思维方式和现代药理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性味—功效—药理指标的相关性,进而构建枳壳的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

本文采用与枳壳性味功效相关的促进胃排空,抗胃溃疡作用,镇痛、平喘化痰、利胆和健脾等复合药理学指标作为性味功效评价体系,对全部化学拆分组分的生物学效应开展研究。

结果表明:促进胃排空作用的物质基础为挥发油组分和生物碱组分;抗胃溃疡作用的物质基础为黄酮组分和多糖组分;镇痛作用的物质基础为
挥发油组分和生物碱组分;平喘化痰作用的物质基础为挥发油组分和生物碱组分;利胆作用的物质基础为黄酮组分;健脾作用的物质基础为多糖组分。

中医临床用药经验及现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通过上述的实验研究结果(2).代药理学理论,对枳壳各化学拆分组分进行性味归属。

实验结果如下:挥发油组分和生物碱组分为“味辛”的物质基础,黄酮为“味酸”的物质基础,多糖组分为“味苦”的物质基础。

4枳壳多糖的分级提取、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1)枳壳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抗氧化作用研究本文研究发现,枳壳中多糖组分具有一定的“健脾”活性。

经过文献查阅,目前对于枳壳中多糖类化合物的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

本文对枳壳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以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了深入研究①采用冷水、热水、1mol/LNaOH溶液对枳壳多糖进行分级提取,得到枳壳冷浸粗多糖(CALA)、热提粗多糖(CALB)和碱提粗多糖(CALC);采用体外抗氧化实验(DPPH 自由基清除实验、羟自由基清除实验、超氧自由基清除实验和H2O2清除实验)和小鼠体内抗氧化实验评价了 3种枳壳粗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CALB的抗氧化活性最强。

②通过弱阴弱阳离子交换串联树脂、离子交换纤维素、离子交换琼脂糖凝胶、高分辨丙烯葡聚糖凝胶等离子交换和分子筛柱色谱对CALB进行分离和纯化,得到4种均多糖,即CALB-1、CALB-2、CALB-3和CALB-4。

进一步的研究证明,这4种均多糖均为非淀粉类物质,不含还原性单糖、多肽和蛋白质等杂质。

通过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甲基化分析等方法和紫外、红外、HPLC和GC-MS等仪器对4种均多糖进行了初步的结构鉴定。

③采用PMP柱前衍生化法测定了 4种均多糖的单糖组成,结果如下:CALB-1由甘露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CALB-2由鼠李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CALB-3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CALB-4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种均多糖4在,乳糖醛酸、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

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证明
中,CALB-3的抗氧化活性最强。

本文研究表明,枳壳的药效物质基础不仅仅是人们一直认为的挥发油、生物碱和黄酮等,还包括多糖类成分。

枳壳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抗氧化作用研究深化了对中药枳壳的认识,为枳壳多糖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基于MAPKs信号通路的枳壳多糖CALB-3诱导PBMCs中细胞因子表达的作用机制研究本文发现,枳壳多糖具有促进小鼠脾细胞增殖的作用。

因此,本文继续选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为研究对象,以均多糖CALB-3为研究药物,探讨CALB-3免疫调节活性的作用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CALB-3可促进PBMCs细胞增殖及细胞上清液中NO和细胞因子的分泌。

此外,采用 Western blot 技术检测,发现 CALB-3 还可上调
MAPKs(ERK,JNK,p38)的磷酸化水平,并促进p65的核转位,进而诱导细胞因子的分泌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3)枳壳粗多糖CALB对60Coγ-射线诱导小鼠的抗辐射作用的研究通过上述实验发现,枳壳粗多糖CALB既表现出抗氧化作用又呈现出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综合两方面的活性,本文首次尝试探讨枳壳粗多糖CALB对60Coγ-射线诱导小鼠的抗辐射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CALB各剂量组均能显著提高辐射小鼠的存活率,并提高小鼠骨髓细胞中DNA含量及降低骨髓细胞微核数。

此外,CALB还可以促进脾细胞增殖,提高辐射小鼠血清、脑和肝组织中SOD和GSH-Px水平,同时降低MDA含量。

这些结果证明,CALB对辐射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可用于枳壳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5基于NF-κB信号通路的红橘素对LPS诱导的神经小胶质细筛选了枳,诱导的小胶质细胞为体外模型LPS胞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研究本文以.壳中7种黄酮类化合物抗神经炎症的活性,结果证明红橘素的活性为最强。

继之以红橘素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抗神经性炎症可能的作用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红橘素可以减少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分泌。

同时,可抑制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环氧合酶(COX-2)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TNF-α,IL-1β,IL-6的mRNA表达水平。

此外,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发现红橘素还能抑制LPS诱导的ERK1、JNK1和p38的磷酸化水平以及p65核转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