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_2
《石钟山记》知识总结与习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知识总结与习题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其人,理解其求实探究精神,体会作品创作的背景;2.背诵课文,掌握“适”“固”“绝”“向”识”“殆”“鼓”“鸣”等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学习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感受作者所阐发的“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与苏轼生平、思想,学习其不轻信前人学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2.学习掌握本文叙述、描写和议论相结合,借记游说理的写法。
文学常识储备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有《苏东坡集》和《东坡乐府》传世。
②文学成就:散文——“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又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诗歌——开宋代诗歌新风,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豪放词派创始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
2.写作背景:苏轼平生最讲究求实,早年他针对北宋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要求革新弊政。
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在保守派一边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
即使遭贬,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发。
《石钟山记》就是在深入调查后总结的事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3.关于石钟山:湖口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出口长江南岸,属湖口县双钟镇,位于镇南的叫上石钟山,位于镇北的叫下石钟山,相对高度只有50多米。
石钟山历史悠久,其得名由来,据北魏郦道元说,是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其声若钟;唐李渤则在深潭上发现两块巨石相击之声,清脆而高亢,故名石钟。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三篇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三篇【导语】《石钟山记》通过对石钟山的实地考察,探求出山名的由来,反驳了李勃的观点,证实和补充了郦道元的观点,得出:凡事要重视“耳闻目见”,而不可“臆断其有无”这一富于哲理的结论。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一.教学要点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等常用实词和虚词;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5.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6.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7.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二.教学重点: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三、教时安排:二教时四.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教时一、导入: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
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
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
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
(板书课题)二、简介作者作品1、石钟山简介(由学生读课后注解,教师展示相关图片):此山位于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叫下钟山。
千百年来,关于名山的来历众说纷纭(风水声如钟;石声如钟;山形如钟)。
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思想家和文学家。
“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子名与车有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
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
《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1、《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章潢原文:九江湖口县有石钟山。
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
唐李渤始访其遗迹,得双石于潭上,扣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
宋苏文忠以陋其言,尝因夜月乘舟造绝壁,上下闻有大音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回至港口。
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周文忠公亦尝游其处,而其所录上下钟山之景为颇详,尝疑其论之不一。
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
山皆大石,侧立于江滨,高可千馀丈。
左有观音阁,阁有小轩,适临钟石之上。
老人与寺僧宏鋐指予曰:此北钟山也,山以是名。
乃由阁后履崭岩,触荆榛,蛇行而上。
有亭曰“白云”,盖顶也,仅可容二三人。
凭阑一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拱如抱,皆屏列于左右,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悠然之景,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
返而登岸,径造钟石之下,俯而观之,石皆罅穴,水落风息,不能钟鸣。
九江复回,与进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其处,风怒浪急,舟不能舣。
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吰如洪钟然,馀石无此声。
郦元之纪,苏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
次日,诣南钟山,山下亦有观音阁,临大江。
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右石中缺十馀丈。
老人寺僧曰,此南钟石也。
苏公有记刻其上。
正统十四年己已,石裂而仆于水,形迹尚新。
详察南北诸石,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何独此石以钟名?盖诸石负土而侧立,下虚而背实,故其音浊,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
李渤乃欲以斧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矣。
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者。
杨次山所谓“真山从作假山看”者,正此谓也。
且遇恐即回,南北钟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见称于文。
译文:九江湖口县有一座石钟山。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解析
《石钟山记》北宋.苏轼一、本篇原文:《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liyuan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liyuan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liyuan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二、原文翻译:【原文】《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liyuan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译文】《水经》记载:“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
高中文言文阅读: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
高中文言文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①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②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③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④。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⑤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⑥,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⑦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①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②扣,通“叩”,敲击,敲打。
③桴(fú):鼓槌。
④硿硿(kōng )焉:硿硿的(发出响声)。
⑤噌(chēng )吰( hóng ):形容声音洪亮。
⑥罅(xià):裂缝。
⑦窾(kuǎn )坎(kǎn )镗(tāng)鞳(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统编版】《石钟山记》-高考文言文学习重要知识点详解详析
④方(正 )
⑤心动( 内心惊恐)
⑥罅(裂缝 )
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 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 且有很多窟窿,风吹浪打、吞进吐 出,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 跟先前轰隆的声音互相应和,好像 音乐演奏起来一样。(得分点:当、 空中、向)
理解性默写 ①《石钟山记》中,苏轼夜游石钟山,到了绝壁下,他看到的景象是 “_大__石__侧__立__千__尺__,_如__猛__兽__奇__鬼__,_森__然__欲__搏__人__”。 ②《石钟山记》中,苏轼寻访石钟山,写得有声有色,夜色中的声音更 能引人注意,其中写宿巢的隼的句子是“_而__山__上__栖__鹘__,_闻__人__声__亦__惊__起__, _磔__磔__云__霄__间___”;描摹鹳鹤的声音的一句是“_又__有__若__老__人__咳__且__笑__于__山__谷__ _中__者___”。 ③《石钟山记》中,苏轼寻访石钟山,在两山之间发现了一块大石,交 代石头位置的一句是“_有__大__石__当__中__流__”。
小篆
“适”本来写作“適”,是形声字,小篆从“辵”部(即辶),啇(音 shì)声。表示往,到……去。
义项
① 到,往 ② 享有 ③ 女子出嫁 ④ 恰好,恰恰 ⑤ 顺从,依照 ⑥ 刚刚,刚才 ⑦ 适合,适宜 ⑧同“谪”,被流放或贬职
例句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 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适冬之望日前后(《与妻书》) 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 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谏逐客书》)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修建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 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 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 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 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 痊愈,而我的亭子也刚刚修建成了。
(完整版)石钟山记_知识点整理
《石钟山记》【文学常识】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散文位列唐宋八大家;他的词一改词的婉约,属豪放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2、记:文体名。
掌握本文因事说理的发表议论法。
3、纪年法:(一)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干一支互相结合以纪年,六十年一轮。
(二)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
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如开元,天宝为唐玄宗的年号。
(三)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多在春秋,战国时代。
如赵惠文王十六年,鲁孝公三十年等。
(四)公元纪年法。
【通假字】1、扣而聆之(“扣”同“叩”,敲击)2、南声函胡(“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3、至莫夜月明(“莫”同“暮”,晚上)【词类活用】A.使动: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
鸣响B.名词做动词:1、微风鼓浪鼓:振动2、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C.名词做状语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b)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c)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e) 主观臆断臆:凭主观想象【古今异义词】1、余方心动欲还心动:古义,心惊;今义,内心有所触动2、空中而多窍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3、自以为得其实其实:古义,它的真相;今义,实际上4、而渔工水师水师:古义,船工;今义,水军【一词多义】1、鼓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②微风鼓浪(振动,动词)2.莫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夜晚,名词)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3.自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4.焉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②硿硿焉(助词,相当于“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③微波入焉(代词,那里)④如乐作焉(句末语气词)5.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②余尤疑之(我,代词)6.得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7.搏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②森然欲搏人(扑击,动词)8.之①汝识之乎代词,代钟声②笑李渤之陋也的,结构助词③石之铿然有声者定后标志,助词9、而①而况石乎表递进②扣而聆之表顺接③而此独以钟名表转折,但是④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表并列⑤徐而察之表修饰⑥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表因果,因而10、虽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即使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虽然11、言①言之不详说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用文字表述、记载12、然①然是说但是②石之铿然有声者······的样子13、自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14、因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因而②因笑谓迈曰于是15、绝①至绝壁下陡峭的②如钟鼓不绝断绝③佛印绝类弥勒极,非常④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⑤绝云气,负青天穿越【值得积累的实词、虚词】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竟然)桴止响腾(传播)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文言句式】1.判断句:A、“······者,······也”式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B.“······也”式此世所以不传也此鹳鹤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者。
石钟山记全文翻译
石钟山记全文翻译《水经》上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它下面对着很深的湖水,微风荡起波浪,湖水击拍山石,发出声音好像大钟一样。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里,即使有大风浪也不会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开始访问那地方,在湖边上找到两块石头,敲一敲,听它的声音,南边的那块声音厚重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才消失。
他自以为已经找到这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了。
但是对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了。
石头敲了能够响亮地发出声音,到处都是这样,但独有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日,我从齐安县坐船到临汝去,我的大儿子苏迈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那个人们所说的石钟。
佛寺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了斧头,在乱石中选了一二块石头敲打它,石头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姑且笑笑,不相信。
到了晚上,月亮很亮,我独自同苏迈坐小船到石钟山下那笔陡的山崖下面。
那绝壁侧着矗立,有千尺之高,好像猛兽,又像奇鬼,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寄巢的鹘鸟听到人的声音,也惊得飞了起来,在云霄间喳喳地叫;又有一种宏亮的声音从水上传来,嗡嗡地像敲钟的声音响个不停。
船夫大惊起来。
我慢慢地探察这个声音,原来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也不知道那石洞石缝有多少深浅,微波涌入洞里,水波荡漾因而产生这种声音。
我们的船回到两座山的中间,将要进入港口,有一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间,那石上可以坐百来个人,石头中间是空的,有很多窟窿,窟窿吞进吐出江风湖水,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刚才的噌吰声音相呼应,好像音乐在演奏。
我于是就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这声音吗?噌噌吰吰的是周景王的无射钟,窾坎镗鞳的是魏庄子的歌钟呀。
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事情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主观臆断它有或者没有,可以吗?郦道元的所见所闻,大概与我一样,但是他说得不详细;当官的人又总不肯驾着小船黑夜停泊在绝壁下面,所以不能了解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情况,却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
高考语文知识点:石钟山记
高考语文知识点:石钟山记《石钟山记》作者苏轼,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考语文《石钟山记》的复习知识点以供大家学习。
高考语文知识点:石钟山记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个)2、置、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放在;即使)3、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才)4、腾: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传播)5、是:所在皆是也(这样)6、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往)7、赴: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任,就职)8、因:因得现所谓石钟者(因而)9、其、焉、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其中的;同"然",形容词词尾;本来)10、然: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形容词词尾)11、而:涵淡澎湃而为此者(因为)12、因、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于是;知道)13、终: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究)14、所以:此世所以不传也(……的原因)15、乃、考: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竟;敲)16、是以、盖: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因此;大概)二、通假字至莫夜月明(暮)三、一词多义1、鼓:①微风鼓浪(振动)②噌吰如钟鼓不绝(一种打击乐器)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击鼓)2、殆: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②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大概,可能)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几乎,近于)3、莫: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谁、没有人)4、发:①而大声发于水上(发生,发出)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射出)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出发)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启用,被任用)⑤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5、何:①不然,籍何以至此(什么)②徐公何能及君也(怎么)③水何澹澹(多么)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为什么)⑤豫州今欲何至(哪里)四、词类活用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名作状,在下面)2、鼓:微风鼓浪(名作动,振动)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动用法,使……鸣)4、名:而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名作状,坐船)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名作状,用眼睛;用耳朵)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状,在夜里)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事情的真相。
石钟山——精选推荐
⽯钟⼭⽯钟⼭有上、下⽯钟两座⼭,其实这两座⼭都不算⾼,最⾼处也就海拔61.7⽶。
因其临⽔⽽⽴,崖如⼑削,登临其顶,险峻之势绝不亚于庐⼭。
千百年来,⽯钟⼭因名⽽⽣疑,也因疑⽽吸引⼈们的关注。
早在《⽔经》⼀书中,就有鄱阳湖出⼝处有⽯钟⼭的记载。
缘何称⽯钟⼭,历史上众说纷纭。
北魏郦道元作《⽔经注》,说是“下临深潭,微风⿎浪,⽔⽯相搏,响若洪钟”;唐代江州(现九江)刺史李渤说,“得双⽯于潭上,扣⽽聆之,南声涵胡,北声清越,抱⽌响腾,余⾳徐歇”。
因⽯钟⼭⽯质奇特⽽发声;宋元丰七年(1084年),⼤⽂学家苏轼送长⼦苏迈赴江西德兴县赴任,途径湖⼝,登临⽯钟⼭。
他对上述两种说法⼼⽣怀疑,决定实地考察。
于是在⽉明星稀之夜,带上⼉⼦苏迈乘坐⼀叶扁⾈,出没于绝壁深潭之间,但见“⼭下皆⽯⽳罅,不知其深浅,微波⼊焉,涵澹澎湃⽽为此也。
⾈回⾄两⼭间,将⼊港⼝,有⼤⽯当中流,可坐百⼈,空中⽽多窍,与风⽔相吞吐,有款坎镗答之声,与向之噌宏者相应”。
还对苏迈说,“事不⽬见⽿闻,⽽臆断其有⽆,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予同,⽽⾔之不详。
⼠⼤夫终不肯以⼩⾈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渔⼯⽔师,虽知⽽不能⾔。
……盖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也”。
于是,写下了千古名篇《⽯钟⼭记》。
苏⼦的《⽯钟⼭记》主要是对⽯钟⼭名字由来的考证探佚,对⽯钟⼭的描述仅限于:⾄暮夜⽉明,独与迈乘⼩⾈,⾄绝壁下。
⼤⽯侧⽴千尺,如猛兽奇⿁,森然欲搏⼈;⽽⼭上栖鹘,闻⼈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有若⽼⼈咳且笑于⼭⾕中者,或⽈此鹳鹤也。
余⽅⼼动欲还,⽽⼤声发于⽔上,噌吰如钟⿎不绝。
⾈⼈⼤恐。
徐⽽察之,则⼭下皆⽯⽳罅,不知其浅深,微波⼊焉,涵澹澎湃⽽为此也。
⾈回⾄两⼭间,将⼊港⼝,有⼤⽯当中流,可坐百⼈,空中⽽多窍,与风⽔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百余字中,⽯钟⼭⼭体为岩⽯,巨⼤陡峭峥嵘,临⽔处下有洞⽳。
我以为⽯钟⼭的最⼤特⾊苏⼦已经⾔尽。
⽯钟⼭为⽯灰岩岩体,南北临⽔,临⽔⾯为峭壁。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含答案)二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1.作者描写自己到了绝壁下见到了巨大的山石倾斜的树立,有千尺之高,好像是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的句子是:,,。
2.苏轼认为因为渔工水师无法用文字记录导致石钟山得名不能流传在世的句子是:。
3.苏轼将撞击声和钟鼓声相互呼应比作了:。
4.《石钟山记》中,苏轼引用典故向苏迈描摹石钟山发出的动人声响,其中跟周景王有关的是:,;和晋大夫魏绛有关的是:,。
5.作者怀疑李渤的说法原因在于,,,,?6.苏轼一直有“夜游”情结,《石钟山记》直接交代他夜游情形(时间、地点、方式)的句子是,,。
7.《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8.苏轼在《石钟山记》写道,浅陋的人用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
9.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作者的看法是: , 。
10.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11.作者发现发出噌吰声的原因是徐而察之,,,,。
12.苏轼在探求石钟山得名原因的时候,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乱石之中选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声音:,,。
《石钟山记》默写答案1.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3.如乐作焉。
4.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6.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7.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8.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9.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10.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11.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12.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课时作业2:第12课 石钟山记
第12课石钟山记Ⅰ语言素养专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风鼓.浪,水石相搏鼓:激荡,掀动B.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往、到D.汝识.之乎识:认识答案D解析识:知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郦元以为..而多窍..下临深潭B.空中C.此世所以....不传也D.自以为得其实答案A解析B项古义:中间是空的。
今义:天空中;属性词,指通过无线电信号传播而形成的。
C项古义: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D项古义:其,代词,那;实,名词,事情的真相。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3.下列句子中,“焉”用作兼词的一项是()A.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B.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C.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D.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答案C解析A、D两项均为语气助词;B项相当于“然”,拟声词词尾。
4.下列对加点词意义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自以为得.其实②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③自以为得.之矣④得.双石于潭上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A.①⑤⑥/②/③④B.①②③⑤/④/⑥C.①③④⑤/②/⑥D.①②③④/⑤/⑥答案C解析①③④⑤得到;②能够;⑥心得。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答案B解析A项舟:名词作状语,乘船。
B项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发出声响。
C项目、耳: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用耳朵。
D项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B.此世所以不传也C.古之人不余欺也D.此余之所得也答案C解析C项为宾语前置句。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3·湖南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糅,屠沽⑤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
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
③民:指汉族人。
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⑥过:苏轼的小儿子。
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 B.盖竹柏/影也C.舍中/掩关熟睡 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 B.予欣然从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C.归舍已三鼓矣/男有分,女有归 D.放杖而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
B.【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C.【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
D.【甲】文中“闲”字既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和些许自嘲;【乙】文中“笑”字暗含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石钟山记上课用 (2)
基础知识梳理
一 、易错字音 (1)彭蠡(lǐ) 彭. (3)鄱阳湖 鄱 阳湖(pó) . (5)桴止响腾 桴 止响腾(fú) . (7)鹳鹤(ɡ uàn) 鹳 . (9)噌吰(chēnɡ )(hónɡ ) 噌吰 ..
(2)郦元(lì) 郦 . (4)钟磬(qìnɡ ) 钟. (6)栖鹘(hú) 栖. (8)铿然 (kēnɡ ) 铿 . (10)穴罅 (xià) 穴.
2.关于石钟山得名的三种说法 . ①风水声如钟。认为山下缝隙洞穴与“风水相 风水声如钟。认为山下缝隙洞穴与“ 吞吐”发出敲钟的声音。 吞吐”发出敲钟的声音。北魏郦道元与北宋苏 轼就持此说。 轼就持此说。 ②石声如钟。由于此山是石灰岩质,内中石钟 石声如钟。由于此山是石灰岩质, 乳、石柱、石笋等,用槌敲打,也会发音。唐 石柱、石笋等,用槌敲打,也会发音。 代李渤持此说。 代李渤持此说。
写作背景 石钟山记》写于元丰七年(1084)六月游石钟山 《石钟山记》写于元丰七年 六月游石钟山 之后。苏轼以团练副使的身份居住黄州, 之后。苏轼以团练副使的身份居住黄州,一住五 直到元丰七年四月接到神宗“苏轼黜居思咎, 年,直到元丰七年四月接到神宗“苏轼黜居思咎, 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 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的手诏后才离 开黄州,移汝州团练副使。此时49岁的苏轼总算 开黄州,移汝州团练副使。此时 岁的苏轼总算 在政治上减少了一些压力。他借赴汝州之机, 在政治上减少了一些压力。他借赴汝州之机,先 到筠州(今江西高安 去看望他的弟弟苏辙, 今江西高安)去看望他的弟弟苏辙 到筠州 今江西高安 去看望他的弟弟苏辙,一起 过了端阳节。随后,他又游历了庐山。 过了端阳节。随后,他又游历了庐山。这时他的 长子苏迈26岁 开始走入仕途,授德兴尉, 长子苏迈 岁,开始走入仕途,授德兴尉,苏轼 便与苏迈一起同行,游览了石钟山。 便与固笑而不信也” 余固笑而不信也 这里的“ 是作者对李渤说法的“余尤疑之” 这里的“笑”是作者对李渤说法的“余尤疑之” 的笑,正因为作者不相信李渤的说法,所以, 的笑,正因为作者不相信李渤的说法,所以,他 对寺僧的认识、对寺僧的举动都感到好笑。 对寺僧的认识、对寺僧的举动都感到好笑。因为 寺僧机械简单的“演示”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 寺僧机械简单的“演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 硿硿焉” ,根本就不能说明石钟山何以得名, 之,硿硿焉”),根本就不能说明石钟山何以得名, 李渤说法的漏洞是显而易见的(“石之铿然有声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李渤说法的漏洞是显而易见的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这里的笑, 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这里的笑, 还含有作者对李渤说法的巨大影响的清醒认识。 还含有作者对李渤说法的巨大影响的清醒认识。 他知道李渤的说法已成了一种近乎权威的解释, 他知道李渤的说法已成了一种近乎权威的解释, 正因为此,才有寺僧的举动。而作者却不盲从, 正因为此,才有寺僧的举动。而作者却不盲从, 不迷信前人的说法, 笑而不信” 不迷信前人的说法,“笑而不信”。
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衡水实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蔡衡水实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题注意事项: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B.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C.自以为关中之固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美好的②物格而后知至知:认识③自伐者无功伐:夸耀④复众人之所过复:弥补、补救⑤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劝:劝阻⑥故亏兄而自利亏:使受损失⑦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达到⑧犹有大夫之相乱家家:家庭A.①④ B.③⑥ C.②⑦ D.⑤⑧3.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A.遒(qiú)劲遏(è)止彷徨(háng)橘(jú)子洲B.彳亍(chìChù)颓圮(tuí pǐ)瓦菲(fēi)寥廓(kuó)C.拊(fǔ)心火钵(bō)惆(chóu)怅骨髓(suí)D.凌侮(wǔ)漂泊(bò)峥嵘(róng)笙箫(shēng)4.下列短语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心情舒畅大家唱歌一个顾客生活朴素B.革命事业动作敏捷热爱生活我的信念C.翻了一下桃花盛开山穷水尽提高效率D.爱好文学尊重人才打扫积雪塑造形象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从积贫积弱到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到建起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们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
②由于棚户改造政策深得民心,广州老城区中棚户区的居民搬迁积极性提高,不到一个月已经十室九空,大大加快了工作进程。
③西雅图市餐馆不分大小,经常接受清洁检查,经常有公开处罚勒令改进之事,值得喝彩,卫生行政人员显然不是尸位素餐之辈。
石钟山记情景默写
石钟山记情景默写
李勃《辨石钟山记》完成题目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
有幽栖者(隐居的人,即李渤自称),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
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
次(临时住宿)于南隅,忽遇双石,漱(倾斜)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
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抱止响腾徐歇。
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濒临)流(水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
聊刊前谬,留遗将来。
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李渤的号)记。
(选自李渤《辨石钟山记》)
1.解释加点的词。
山涵其英涵:
山仍石名仍:
安能产兹奇石兹:
濒(濒临)流(水流)庶峰庶:
2.写出《石钟山记》中与本段中下列语句意思相应的句子。
(1)如善长之论:
(2)抱止响腾徐歇:
3.与“乃知山仍石名”中“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C:名微而众寡
D:而此独以钟名
4.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1)询诸水滨
(2)聊刊前谬,留遗将来
(3)有铜铁之异焉
5.用上文的有关语句回答问题。
(1)李勃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
(2)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什么态度?文中是怎样说的?
6.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对李勃的观点是如何评价的?(用原文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钟山记
导读:教学目的:
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2、辨析特殊句式的现象并掌握其规律。
3、学习苏轼大胆质疑,重视实践的做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大意,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及一些特殊句式。
2、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存疑必察的求实精神。
教学设想:
运用朗读、提问及讨论等方式让学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利用所学的文言知识解决词类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善学善问的能力,力争达到师生互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得出文章结构:质疑—————探疑—————结论(针对此结构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论证了一个道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中心句)
二、分析第一段(学生朗读并提出问题)
可能出现的问题:
1、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状语后置;承接连词)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定语
后置;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3、文章一开始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出焉’”。
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讲出来,而要引用《水经》中的话?是不是多余?(讨论后回答)
明确:作者引用书中的话比自己的话有力,同时说明石钟出确有其山;通过《水经》提出郦道元的观点,后面提出李渤的观点,两种观点提出来,有了比较,就为作者的质疑提供了基础,也为下文作者实地去考察提供了依据。
(大家各抒已见,从各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思维很活跃,讨论也很热烈,很好!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探疑)
三、分析第二、三段(指名朗读)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
(名词活用作状语,从旁边)
2、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宏如钟鼓不绝。
(状语后置)
3、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当:在某处,中流:河流的中央;古今词义辨析,中间是空的)
4、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像李渤那样不肯实地考察的人,养尊处优)
5、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宏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溻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通志,知道;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
问:“噌宏”和“款坎镗溻”是什么声音?
明确:“水石相搏”的声音,两个象声词。
问:这些声音曾经给作者什么样的感觉?试从书上找出有关句子来。
明确:“舟人大恐”、“余方心动欲还”,这声音曾经让作者十分恐惧,
问:无射和歌钟是古代帝王用的十分有名的乐器,声音美妙动听,为什么作者把这些让他吓得魂不附体的声音比成仙乐一般美妙的声音呢?(讨论)
明确:①声音相似(为什么不干脆说像“钟”而非比成那么有名的乐器呢?)
②这与作者的心情有关,因为作者经历了那么艰险的探索,终于找出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所以心里高兴,听这个水石相搏的声音就像乐器奏出的音乐一样美妙了
③这种高兴的心情表现在这一句的哪一个字上?
明确:笑
问:(大家前后翻翻,本文共有几处“笑”?)
明确:四处“笑”
①余固笑而不信也。
(怀疑、否定的笑,笑“寺僧和小童”的行为,还笑他们和李渤的观点一样)
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拟人)
③因笑谓迈曰。
(高兴、欣慰、开心的笑,作者经过艰辛探索,终于找出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④而笑李渤之陋也。
(嘲讽的笑)
问:苏轼为什么要嘲笑李渤?
明确:笑李渤没有深入实地去考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无”。
对,苏轼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重视实践的思想。
伸发问:李渤真的可笑吗?(学生讨论)
明确:我认为李渤不应该被嘲笑,因为他能够对郦道元的观点提出质疑,并且考证它,得出新的结论,这和苏轼同样可贵,而且苏轼笑李渤也是不对的,如果这样,后人也同样可以笑苏轼,因为在后人看来,苏轼的观点也是错误的(运用辨证的观点去思考)。
总结:学习《学习石钟山记》的目的并不在于评判谁是谁非,而在于学习苏轼这种不迷信旧说,大胆质疑,而且敢于探索,通过实践得出结论的精神。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对于书本上的东西,对于名人的观点,我们都不能看成一成不变的真理,要敢于质疑,并且去小心地求证,这就是《石钟山记》带给我们的启示。
问:大师质疑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难能可贵,大爱能不能举出一些敢于质疑的例子?
举例: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布鲁诺誓死捍卫“日心说”;邓小平反对“两个凡是”,提出改革开放。
无论是科学家和革命家,他们这些思想都是一种很可贵的科学精神,我们在学习中同样要培养这种质疑精神,用胡适先生的话说就是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并且运用辩证的方法去作出尽可能正确的判断。
三、布置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质疑—————探疑—————结论
笑寺僧、小童的行为—————怀疑的笑
笑疑问的破解—————高兴的笑
笑李渤的不切实际—————嘲讽的笑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