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释译文

合集下载

《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音译文赏析

《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音译文赏析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故ɡù人r én 西x ī辞c í黄hu án ɡ鹤h è楼l óu ,烟y ān 花hu ā三s ān 月yu è下xi à扬y án ɡ州zh ōu 。

孤ɡū帆f ān 远yu ǎn 影y ǐn ɡ碧b ì空k ōn ɡ尽j ìn ,唯w éi 见ji àn 长ch án ɡ江ji ān ɡ天ti ān 际j ì流li ú。

译文: 旧友告别了黄鹤楼向东而去,在烟花如织的三月漂向扬州。

帆影渐消失于水天相连之处,只见滚滚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sh ǔ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m àn 游y óu 和飘pi āo 泊b ó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z ú迹j ì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ɡē颂s òn ɡ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cu ō跎tu ó十年”。

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z àn 赏sh ǎn ɡ,两人很快成了挚zh ì友y ǒu 。

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释义及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释义及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通:惟)译文及注释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注释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创作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译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译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一、原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二、字词解释1.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2. 西辞:向西告别。

因为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孟浩然由西往东去扬州,所以是“西辞”。

3.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4. 下:顺流向下而行。

5.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6. 唯见:只看见。

7.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

三、译文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繁花似锦、如烟如雾的阳春三月去扬州。

孤独的船帆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四、诗歌赏析要点1. 送别地点与时间的描写诗的开头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时间是“烟花三月”。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而壮美的色彩。

而“烟花三月”则描绘出了一幅绚丽而朦胧的江南春景图,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送别友人,既充满了诗意,又略带一丝惆怅。

2. 友人离去的画面描写“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诗生动地描绘出友人乘坐的小船渐行渐远,最后只剩下一点帆影,直至完全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这里的“孤帆”,一方面写出了友人独自远行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衬托出诗人目送友人离去时的孤独心情。

3. 诗人的情感表达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的目光紧紧追随着友人的船只,直到帆影消失,仍然久久伫立,眼前只剩下滔滔江水向天边流去。

这一句看似只是写景,实则蕴含着诗人对友人深深的眷恋和不舍之情。

长江水的无尽流淌,也象征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如同江水一般绵绵不绝。

五、相关练习1. 解释下列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辞:______烟花:______尽:______2. 诗中的“故人”指的是谁?3. 请简要描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展现的画面,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欢迎来参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通:惟)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注释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创作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鉴赏及诗意

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鉴赏及诗意

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鉴赏及诗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说明:⑴黄鹤楼:中国着名的名胜遗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在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峻工于 1985 年。

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

之:抵达。

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纪比李白大,在坛上颇负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重,相互感情深沉,所以称之为“故人”.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季光景。

下:顺水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

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 陆游的《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可以知也。

”⑸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

(6)辞:告别。

译文: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告别,在鲜花绚丽的三月去往扬州。

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失,只看见浩浩大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赏析:这首送别诗有它特别的情味。

它不一样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分别,也不一样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谅的分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分别。

其所以如此,是由于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分别,还由于此次分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域相联系,在快乐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神往,这就使得此次分别有着非常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青称心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

他给李白的印象是沉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快乐,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此次分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华,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老朋友孟浩然辞别黄鹤楼到东边的扬州去了。

这正是繁花似锦柳绿如烟的暮春三月。

我望着他乘坐的那只小船越走越远,最后连那片白帆的影子也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

这时候只有滚滚的长江水向遥远的天边流去。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全诗没一个「离别」,但又句句写着离别;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处处透着深情。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是什么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是什么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是什么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是什么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是什么,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原文拼音:gù rén xī cí huáng hè lóu ,yān huā sān yuè xià yáng zhōu 。

gū fān yuǎn yǐng bì kōng jìn ,wéi jiàn zhǎng jiāng tiān jì liú。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

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老朋友离开西边黄鹤楼,在明媚的春天里去往扬州。

孤帆远去在水天尽头,只见长江向天边奔流。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原文注释: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是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古诗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古诗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古诗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朝: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及注释【译文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一起在那告别了黄鹤楼,他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注释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座“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老朋友向往辞别离开了黄鹤楼,在这烟花三月乘船去扬州,只见朋友的船越来越远消失在天边,只剩下长江边上的流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作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及赏析

《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及赏析

《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及赏析 一、 《送孟浩然 之广陵》及注解 《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⑴黄鹤楼: 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 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 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 楼已毁,现存楼为 1985 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 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 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 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座“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 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一起在那告别了黄鹤楼,他在这柳絮如烟、繁 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 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 着天边奔流。

二、《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赏析 这首送别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它不同于王勃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1/6《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 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 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 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 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 下。

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 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这次离别正 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 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全文与注释

《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全文与注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文与注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以其深情的笔触和开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孟浩然离别的不舍之情。

原文如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句诗开篇点题,写出了友人孟浩然辞别之地——黄鹤楼。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传说仙人曾乘黄鹤经过此地,这也为这次离别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故人”一词,表现出诗人与孟浩然之间深厚的情谊。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描绘了春天繁花似锦、如烟如雾的美景。

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友人要前往扬州。

扬州在当时是繁华的都市,是无数人向往的地方。

这一句不仅展现了春光的灿烂,也暗示了孟浩然此次行程的美好和令人期待。

“孤帆远影碧空尽”,诗人一直目送着友人所乘的船只渐行渐远,直到那孤帆的影子消失在碧蓝的天空尽头。

“孤帆”突出了友人的形单影只,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的目光始终聚焦在友人的船上,不舍移开。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诗人目光所及的最后景象,只剩下滚滚长江水向着天边流淌。

这里以景结情,滔滔江水仿佛也承载着诗人对友人的无尽思念,绵延不绝。

整首诗没有直接抒发离别的悲伤,而是通过对送别场景和自然景色的描写,将离情别绪融入其中。

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不舍。

从诗歌的艺术手法上来看,“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以绚烂的春景衬托离情,乐景衬哀情,使离别的伤感更加强烈。

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则通过对孤帆、碧空、长江等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空阔辽远的意境,让读者在想象中感受到诗人的怅惘之情。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它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对友情的珍视。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首诗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成为了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也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所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在黄鹤楼下老朋友孟浩然向我告辞,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他要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释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中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江苏省扬州市。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3.辞:辞别。

4.烟花:指暮春浓艳的景色。

下:顺流向下而行。

5.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指帆影消失。

碧空:一座“碧山”。

6.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7.广陵:即扬州。

8.天际:天边。

9.西辞:孟浩然由武昌去扬州,是由西往东,所以说“西辞”。

辞:告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

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

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及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及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及赏析黄鹤楼是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蛇山上,俯瞰着长江。

这座楼曾经多次被诗人们吟咏,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就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而在唐代,另一位伟大的诗人孟浩然也留下了一首描写黄鹤楼的诗作,名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本文将为大家翻译并赏析这首诗。

以下是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进行的译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是孟浩然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译文。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孟浩然作为唐代的一位伟大诗人,以其纤细婉转的诗风闻名。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黄鹤楼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欢乐的深刻思考。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简洁的语言表现了自然界的壮美景象。

诗人用黄河入海的景象来暗示人们的生命也从浩瀚的自然世界中不断流逝。

接着,诗人借由登楼的形象,抒发出对于人生和追求的思考。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寓意深远,不仅表达了对人生的追求和向往,也体现了人们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

接下来的几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独特理解。

诗人认为人生得意时应尽情享受,不要让财富成为空洞。

他相信自己的才华一定能够产生作用,即使财富耗尽也会重新回来。

诗人倡导人们应当像烹羊宰牛一样,尽情享受生活,尽情畅饮,抛开烦恼。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原文及译文

《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原文及译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及译文嘿,朋友们!今天咱们一起来瞅瞅这首超有名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先看看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诗写得那叫一个绝!话说当年李白在黄鹤楼给孟浩然送行,那场面,真是又诗意又深情。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开头就很有画面感。

想象一下,两个好朋友在黄鹤楼这个有名的地方告别。

就好像有一天,你和你最好的朋友在一个特别标志性的地方,比如说学校门口那棵老槐树下面,互相说着再见。

“烟花三月下扬州”,哎呀,这“烟花三月”四个字,多美啊!那是春天最美的时候,到处都是花啊草啊,一片生机勃勃。

孟浩然要去扬州,扬州在当时可是个特别繁华、特别美的地方,就跟咱们现在都想去大城市旅游一样。

“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望着孟浩然坐的船,直到那船变成了一个小点,消失在蓝色的天空尽头。

这得多舍不得啊!我想起有一次我送我闺蜜去火车站,看着她的背影越来越远,心里那种失落感,跟李白估计差不多。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时候李白眼前就只剩下滚滚长江水向着天边流去。

那江水好像也带着他的思念和牵挂,一直流一直流。

接下来咱们看看译文:老朋友向西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这译文把诗里的那种意境和情感都很好地传达出来了。

再仔细品品这首诗,李白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把送别时的不舍和对朋友的祝福都写进去了。

咱们在生活中也有和朋友分别的时候,可能没有李白写得这么美,但那种心情是一样的。

比如说,毕业的时候,大家各奔东西,心里头又难过又期待。

难过的是以后不能天天在一起玩闹了,期待的是大家在新的地方会有新的开始。

总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无论是原文还是译文,都让人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贵和离别的伤感。

希望咱们都能珍惜身边的朋友,就算有分别的那一天,也能像李白和孟浩然一样,把这份情谊放在心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注释和翻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注释和翻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注释和翻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注释和翻译原文,汉语词语,释义为原作品、原件,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注释和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在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峻工于1985年。

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

之: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

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陆游的《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

辞:辞别。

译文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

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赏析作品介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4卷第24首。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关于登黄鹤楼李白的古诗

关于登黄鹤楼李白的古诗

关于登黄鹤楼李白的古诗李白是我国著名诗人,其中黄鹤楼送之广陵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李白关于登黄鹤楼的古诗的有关知识,希望大家喜欢!关于登黄鹤楼李白的古诗原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通:惟)关于登黄鹤楼李白的古诗译文注释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注释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关于登黄鹤楼李白的古诗赏析这首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

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翻译及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翻译及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翻译及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意思翻译:
阳春三月,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与李白辞别,顺江而下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色天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全诗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李白十分敬爱孟浩然,此番送别,情自依依。然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

唐诗三百首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诗三百首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通:惟)译文及注释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注释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创作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译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译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译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译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译文,欢迎大家参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gù rén xī cí huáng hè lóu故人西辞黄鹤楼,yān huā sān yuè xià yáng zhōu烟花三月下扬州。

gū fān yuǎn yǐng bì kōng jìn孤帆远影碧空尽,wéi jiàn cháng jiāng tiān jì liú惟(唯)见长江天际流。

【释义】1、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下:沿江顺流而下。

8、尽:消失。

9、惟见:只能见到。

10、天际:天边。

译文:老朋友离开西边黄鹤楼,在明媚的春天里去往扬州。

孤帆远去在水天尽头,只见长江向天边奔流。

【赏析】名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

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

诗中没一个字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

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

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意思是什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意思是什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意思是什么导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篇家喻户晓的送别诗,有着特殊的情味,为著名的浪漫诗人李白所写的,描写的是他与好友孟浩然离别的情形。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意思,欢迎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意思: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

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全诗注释: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在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峻工于1985年。

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

之: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

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陆游的《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

辞:辞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全诗创作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释译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释译文导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他特殊的感情色调,表现的是充满诗意的离别,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注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注释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赏析一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

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

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

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

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

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

“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

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

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

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

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赏析二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

“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

“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

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

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

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

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

“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

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

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

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

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

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象黄金一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

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再说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

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

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

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

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

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

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

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

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创作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