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霸笔记08 地球公转运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分日,故 C 项正确。
四、日出、日落与昼夜长短的计算
1 .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
系
当极圈内有地区出现极昼时,若是北半球,则出现极
昼 的 地 区 正 北 日 出 , 正 北 日 落 ( 0 时 日 出 , 24 时 日 落 );
若是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南日出,正南日落( 0
20 × 25 = 500
第 4 页 共 14 页
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 破 此 考 点 应 主 要 抓 住 “ 三 看 ”: 1 .昼夜长短的判读——看“弧长”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同一纬 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 .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
第 3 页 共 14 页
变化而变化。 ( 2 )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四节 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 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 ②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 3 、 4 、 5 月为春季,依次
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 ( 3 )五带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限,将全球划分
为南、北寒带,南、北温带和热带。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 .掌握线线关系、线面关系和面面关系的方法
20 × 25 = 500
第 5 页 共 14 页
据 ( 见 下 表 )。 完 成 1--2 题 。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60 °
50 °
40 °
1 .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
变化是
A .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
B .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
C .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
时 日 出 , 24 时 日 落 )。
2 .昼夜长短的计算
( 1 )利用已知的日出或日落的地方时来求算
一个地区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反映了该日的昼夜长
短 状 况 。 白 昼 以 12 点 为 界 , 上 午 与 下 午 时 间 间 隔 相 等 ; 黑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 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 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 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3 .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 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 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例 1 : 北 京 ( 40 ° N ) 某 中 学 高 中 生 开 展 地 理 课 外 活 动 , 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
度 分 别 为 10 ° N 、 0 °、 10 ° S 。 又 因 为 是 在 连 续 三 个 月 内
的测量,可判断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结
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可知, D 项正确。
2 .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太阳直射赤道,且在此期间,
20 × 25 = 500
第 6 页 共 14 页
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故此次太阳直射赤道,日期为
( 2 )影响: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 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3 .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
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地区最小,纬度越 高,变化越大,极圈内存在极昼、极夜现象。
20 × 25 = 500
第 2 页 共 14 页
4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1 )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一天中,日出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正午时达最大
值。之后,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其中正午的太阳高度称正
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 2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Fra Baidu bibliotek
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 3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北半球 节气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 地区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 南半球各纬
北各纬度
度
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其以 北半球各纬
南各纬度
度
二分日 赤道
5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 1 )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
20 × 25 = 500
D .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
2 .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答案: 1 . D 2 . C
解 析 : 1 . 依 据 正 午 太 阳 高 度 = 90 ° - 两 地 纬 度 间 隔 , 以
及 北 京 纬 度 为 40 ° N , 可 计 算 出 三 次 测 量 时 太 阳 直 射 点 纬
第 1 页 共 14 页
考 点 08 地 球 公 转 运 动 一、地球的公转 1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 1 )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绕转
( 2 )方向:自西向东 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绕转
( 3 ) 周 期 : 一 个 恒 星 年 (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 )。 ( 4 )轨道与速度
从 时 间 上 看 , 近 日 点 为 1 月 初 , 冬 至 日 为 12 月 22 日 前 后 ; 远 日 点 为 7 月 初 , 夏 至 日 为 6 月 22 日 前 后 。 从 在 公 转 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 靠东。 2 .黄赤交角及影响
( 1 )黄赤交角: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 即黄道平面 ) 与 赤 道 平 面 的 交 角 。 目 前 , 其 大 小 是 23 ° 26 ′。
( 1 )地轴与赤道平面是垂直的。 ( 2 )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 ( 3 ) 地 轴 与 黄 道 平 面 成 66 ° 34 ′ 交 角 。 ( 4 ) 赤 道 平 面 与 黄 道 平 面 成 23 ° 26 ′ 交 角 。 2 .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即南、 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公转时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