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霸笔记08 地球公转运动

合集下载

八年级地理上册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上册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上册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知识点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转.地球转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且转动一周的时间约是(地球自转的时间将将不够一天)一天.
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1.日半球(被太阳照到的半球)与夜半球(未被太阳照到的半球)的交替你应该知道吧?我国与美国的时间相反,我们是白天,他们是黑夜.这种现象就是地球自传所产生的.2.太阳的东升西落.
2.地球的公转:地球在自传的同时,还在不停地绕太阳转,如果地球不转,那么,地球就会灭亡.地球公转的方向跟自转一样,也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周期约是一年.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1.春、夏、秋、东四季的交替。

2.地球五带的划分.地球分为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南温带、南寒带.我们国家在北温带,四季交替明显,其热带终年炎热,寒带终年寒冷。

3.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4.寒带的极昼、极夜现象.当太阳照射在北回归线时,北寒带产生极昼现象,南寒带产生极夜现象;当太阳照射在南回归线时,北寒带产生极夜现象,南寒带产生极昼现象。

一些基本知识:3月21日时,太阳照射在赤道上,这一天为北半球的.春分日。

6月22日时,太阳照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为北半球的夏至日;9月23日时,太阳又一次照射在赤道上,这一天,为北半球的秋分日;12月22日,太阳照在南回归线上,这一天,为北半球的冬至日。

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知识点,大家阅读了吗?,最后祝大家有好的成绩。

【八年级地理上册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笔记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笔记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笔记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这是我们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我们每天经历的日出日落的循环就是地球自转的体现。

自转一周是24小时,这为我们提供了昼夜交替的周期。

在自转的同时,地球还在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这被称为地球的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一周是大约365.25天,这为我们提供了四季的变化。

公转会导致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有规律地移动,从而影响我们的温度和气候。

公转还导致了不同地区时间的差异,例如,日界线以东的地区会比以西的地区时间稍晚。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在公转过程中,随着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变化,太阳直射点也在移动,这导致了不同地区昼夜的长短变化。

例如,夏至时,北半球大部分地区都是白天最长、夜晚最短;而冬至时,则反之。

四、极昼极夜现象
在极圈以内,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会出现极昼极夜的现象。

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时间内,极圈内的部分地区,太阳始终不落,出现极昼;而另一部分地区,则长期得不到太阳的光照,出现极夜。

总的来说,地球的运动是非常复杂的,但也是我们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和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学习七年级上册地理有所帮助!。

地球公转知识点总结手写

地球公转知识点总结手写

地球公转知识点总结手写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以恒定的速度围绕太阳公转,完成一次公转的时间为一年。

地球的公转不仅影响了地球的季节变化,还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关于地球公转的知识点。

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过程。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一年,公转轨道为椭圆形。

公转周期是365.24天(或365天5时48分46秒),被称为一年。

地球的公转速度大约是每秒30公里,这个速度是一个恒定的速度,不会改变。

地球公转的原理地球公转的原理是受到太阳的引力作用,地球绕着太阳公转。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因此,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引力足够大,使得地球绕着太阳运动。

地球公转的季节变化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且地球的自转轴和公转轴之间的夹角是倾斜的。

这个倾斜造成了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不同位置的太阳照射角度发生了变化。

因此,地球的公转给地球带来了季节变化。

当地球公转到太阳最靠近的地方时,这一时刻被称为地球的近日点,并且此时太阳照射角度最大,这时对应的半球经历了夏季;相反,地球公转到距离太阳最远的地方被称为地球的远日点,此时太阳照射角度最小,这时对应的半球经历了冬季。

地球公转与日历地球公转也对日历产生了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因此我们根据地球的公转周期来制定了日历。

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的历法,但都是基于地球的公转周期来确定一年的长短,并以此来划分时间。

地球公转与气候地球的公转也对气候产生了影响。

地球不同位置受到太阳照射的时间和强度不同,造成了地球不同区域的气候差异。

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不同经度和纬度地区的气候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这对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利用以及人类生活都会产生直接影响。

地球公转与生物地球公转对生物也产生了影响。

地球的季节变化会导致不同植物的生长季节不同,动物的繁殖和迁徙也会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

因此,地球的公转对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生态系统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七年级地球的公转的知识点笔记

七年级地球的公转的知识点笔记

七年级地球的公转的知识点笔记地球公转的知识点笔记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而地球公转则是我们生活中最基础的知识。

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我们会看到很多关于地球公转的知识点,下面我将为您总结一下七年级地球公转的知识点。

一、地球公转的定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做周运动,完成一年的运动。

它的轨道是一个近似椭圆形的形状,公转周期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

二、日地距离的变化地球公转的轨道不是一个完美的圆形,而是一个近似于椭圆的形状,因此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会发生变化。

地球离太阳最远的时候称为“远日点”,离太阳最近的时候称为“近日点”。

三、地球产生四季变化的原因地球公转的轨道存在倾角,这是地球产生四季变化的原因。

地球绕太阳运动时,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受到太阳的照射强度也不同。

当北半球偏向太阳时,就是春季和夏季,此时北半球受到的阳光较多,温度较高,天空明亮。

当北半球背向太阳时,就是秋季和冬季,此时北半球受到阳光较少,温度较低,天空阴暗。

四、地球公转与时间的关系地球公转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

这一时间也是我们平常使用的日历时间。

为了使时间更加精确,我们在400年中加上一个闰年,即在平年的基础上,每四年增加一个29日的二月。

五、地球公转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地球的公转周期影响了生态平衡。

随着季节变化和气温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也会发生变化。

同时,地球公转周期还影响着气候带和气候区划的分界线。

总结一下,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做周运动,产生了四季变化和时间精密计算等。

通过对地球公转的研究和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适应人类生活的环境。

八年级地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知识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个基本现象,它们对地球的形成、季节变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我们来了解一下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轴线称为地轴,它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北极和南极。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天。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即从东方向西方看,太阳和其他星体都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每小时约1670公里,因此地球上的各个地方都会经历昼夜交替的变化。

地球的自转除了给人们带来昼夜交替的变化外,还会对气候和天气产生影响。

由于地球自转的倾斜,不同纬度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气候和季节变化。

赤道附近的地区气温较高,而两极附近的地区则气温较低。

在自转过程中,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区域会不断变化,从而导致气温和天气的变化。

这也是为什么地球上的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季节和气候。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地球的公转。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行的轨道。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365.25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公转的轨道倾斜,因此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离太阳的距离是有变化的。

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我们所处的季节为夏季;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我们所处的季节为冬季。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上的季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原因。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的基本运动现象,它们对地球的形成和地球上的生命都有重要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地球上的气候和季节多样化,为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同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也影响了地球上的水循环、风系统等自然现象,对地球上的自然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个基本现象。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气变化。

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上的季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存环境。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形成和生命的存在都有重要意义,它们是地球运动的基础。

高一地理学霸笔记

高一地理学霸笔记

高一地理学霸笔记高一地理学霸笔记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地球是一个球体,其直径约为 12,742 公里。

2. 地球的形状可以通过望远镜观测到。

二、地球的自转1. 地球不断地自转,自转一周大约需要 24 小时。

2. 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和地球的自转速度不同。

三、地球的公转1. 地球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大约需要 365.24 天。

2. 地球的公转导致了四季的变化和地球的公转速度不同。

四、地球的构造1. 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和内核组成。

2.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层,平均厚度约为 30 公里。

3. 地幔在地壳之下,约占地球半径的 84%,平均厚度为 2,900 公里。

4. 地核位于地球的中心,占地球半径的 16%,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主要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五、地球的生态系统1.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多种多样,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湖泊和海洋等。

2. 生态系统受到气候、地形、土壤和生物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3. 人类活动对地球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需要注意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六、地球的环境问题1. 全球变暖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导致的,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多等问题。

2. 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有害化学物质导致的,会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3. 生态破坏是由于过度开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过度城市化等导致的,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七、地球的未来发展1. 地球的未来发展取决于人类的行为,需要人类加强环保意识,减少污染和浪费,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2. 地球的未来也取决于人类的科技发展,人类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开发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能源和技术。

3. 地球的未来发展需要全球合作,各国需要共同制定环保政策和措施,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地球公转笔记整理全文

地球公转笔记整理全文
夏至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 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
冬至
昼最短,夜最长
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
春分、秋分
昼夜等长
*
8.
节气
北半球
南半球
春分到秋分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越往北昼越长 越往南昼越短
秋分到次年春分
昼短夜长
昼长夜短
越往南昼越长 越往北昼越短
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内出现极昼。
节气
日期
正午太阳高度分布情况
夏至
6.22
由北回归线往南北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全年最大值,赤道及其以南达到最小值
冬至
12.22
由南回归线往南北递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全年最大值,赤道及其以北达到最小值
春分、秋分
3.21、9.23
由赤道往南北递减
*
6.
7.
节气 (北半球)
昼夜长短情况
极昼极夜出现范围
(3)*13. Nhomakorabea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周期:恒星年(地球公转真正周期) 回归年
2.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快 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慢
地轴
赤道面:地球自转轨道面
黄赤交角:23 ° 26 ′
黄道面:地球公转轨道面
66 ° 34 ′
黄道
赤道
*
3.
二分二至日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春分
3.21
*
9.
10.
春分(3.21)、秋分(9.23): 太阳直射在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1)
*

七年级地理学霸笔记

七年级地理学霸笔记

七年级地理学霸笔记七年级地理(人教版)学霸笔记。

一、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 地球的形状。

-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如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首次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现代测量技术证实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地球的大小。

- 平均半径:6371千米。

-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仪。

1. 经线和纬线。

- 纬线。

- 定义: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 特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 纬度:赤道的纬度是0°,向北向南各分90°,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低纬度:0° - 30°;中纬度:30° - 60°;高纬度:60° - 90°。

- 经线。

- 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 特点: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其经度之和为180°,且东西经相反。

- 经度:本初子午线的经度为0°,向东向西各分180°,向东为东经(用“E”表示),向西为西经(用“W”表示)。

2. 经纬网。

- 定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

- 作用: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例如,北京的经纬度约为(116°E,40°N)。

(三)地球的运动。

1. 地球的自转。

- 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 周期:约24小时,也就是一天。

- 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地方时差异(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

地球公转笔记整理概要

地球公转笔记整理概要

地球公转笔记整理概要【黄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太阳赤纬角或黄赤大距。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赤交角约为23°26'。

黄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它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

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地球上黄赤交角及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

地球公转时斜着身子,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66°34′)基本不变,地轴的空间指向(指向北极星附近)基本不变,故黄赤交角(23°26′)也基本不变。

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到23°26′S,即南回归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在23°26′S~23°26′N作周年往返移动。

因此地表获得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

这样的变化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来表示。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射入角度(即太阳高度角)为90度的地点,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冬至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23°26′+66°34′=90°即:黄赤交角的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也互余。

依据开普勒第二定律知地球公转速度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二分至日,当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即白昼等于夜晚各为12小时。

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大于12小时,而夜晚小于12小时;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极点,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

南半球各地的夜晚大于12小时,而白昼小于12小时。

八年级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八年级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八年级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地球是我们所生活的星球,它绕着太阳运动,同时还有自转的过程。

八年级的同学们学习地学知识时,地球的运动是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

本文将会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地球的运动知识。

一、地球的公转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也就是说,地球不是绕着一个完美的圆形轨道运转的。

这个轨道称为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如果太阳在中心,那么轨道就变成了圆形轨道。

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的时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我们称之为一年。

二、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心旋转。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

自转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而地球自转的轴线与地球公转轨道的轴线并不平行,这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当太阳照射到地球的不同区域时,就会有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

三、地球坐标的表示
地球的坐标表示方式有很多种。

在天文学中,我们通常使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地点的位置。

经度是指地球上一个点和本初子午线之间的夹角,以东经为正,西经为负。

而纬度是指地球上一个点和赤道之间的夹角,以北纬为正,南纬为负。

使用经纬度可以精确地表示出地球上的任意一个位置。

总结
地球的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它的公转和自转过程决定着我们的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而地球坐标的表示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精确地定位地球上的位置。

对于八年级的同学们来说,掌握地球的运动知识是进一步深入地学习地球科学的重要前提。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图表总结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图表总结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图表总结地理是一门探究地球的科学,在生活中也非常重要,八年级地理是初中三年级里的一门必修科目。

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总结了八年级地理的知识点,并配上了图表,方便大家记忆。

一、地球的运动和地球公转地球的运动分为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运动。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以一个轨道运动绕着太阳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为365.24天。

地球公转是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转动,下面是地球公转相关数据:轨道形状 | 椭圆形---|---公转周期 | 一年(365.24天)距离太阳最近处 | 太阳在近日点上距离太阳最远处 | 太阳在远日点上二、地球的自转和恒星时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以自身为中心,以西向东的方向转动着。

下面是地球的自转和恒星时相关数据:1. 地球的自转自转速度 | 约1669km/h---|---自转周期 | 1天(24小时)自转的原因 | 太阳和月球对地球施加的引力2. 恒星时恒星时是指地球绕自转轴偏向北极星方向自转一周,恒星经过完整的360°的时间。

通俗的讲就是相对于远方的星系,地球所需自转的时间。

三、地球的形状和地形地球不是完全的正球形,而是近似于长椭球形。

由于地球环境极其复杂,因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

下面是关于地球形状和地形的一些图表数据:1. 地球的形状地球直径长度 | 赤道:约12800km / 极点:约12714km---|---赤道直径 | 12800km极地直径 | 12714km赤道周长 | 40076km赤道面积 | 约5.10亿平方公里2. 地球的地形地形类型 | 地貌类型描述---|---高山地 | 海拔高,山峰多,山脉、山谷盆地显著平原 | 海拔低,地势平坦,水平广阔丘陵 | 具有起伏的地势,较平坦的山地盆地 | 地形低洼,被山环绕河谷 | 河流锐利的削切作用所形成四、气候和气象气候是长期加权平均的天气状况,而气象是短期的天气状况。

气象学是研究地球近地层的篮球,由此推断出未来的天气情况,下面是气候和气象的相关图表数据:1. 气候气候因素 | 描述---|---降水 | 一年的总降水量温度 | 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差异季节变化 | 气温、总日照时长、降水量和风速的变化2. 气象气象数据 | 描述---|---气温 | 某时刻空气的温度湿度 | 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多少风力 | 空气流动的速度和方向气压 | 大气的压强大小五、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自然界提供给人类使用并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物质和能源。

地理公转的八个知识点总结

地理公转的八个知识点总结

地理公转的八个知识点总结地理公转的八个知识点总结地理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一周的运动。

它是地球日常运动中最重要的一种,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地理公转的八个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的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不是圆形。

这意味着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在不同季节中是有所不同的。

地球在近日点时距离太阳较近,在远日点时距离太阳较远。

二、地球的公转周期地球的公转周期为一年,即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

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365.24天,这就是为什么每四年要闰年的原因。

三、地球的赤道和黄道地球的赤道是地球自转轴延伸出来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的交线。

而黄道是地球公转所在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的交线。

地球的公转轨道和黄道的倾角为23.5度,这一倾角引起了季节变化。

四、地球的公转速度地球的公转速度是指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平均速度。

地球的公转速度约为每秒30公里,也就是每小时约108000公里。

五、地球的公转方向地球的公转方向是从西向东,也就是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地球公转的方向决定了地球自转的方向。

六、地球公转对季节的影响地球的公转轨道和倾斜角度决定了地球不同季节的出现。

在北半球,夏季时太阳直射位置向北升高,冬季时太阳直射位置向南下降。

而在南半球,则相反。

七、地球的公转和日照时间地球的公转也影响着地球各个地区的日照时间。

地球公转时,太阳光照射的角度和时间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地球各个地区的昼夜长短不同。

八、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地球的公转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公转轨道和倾角的改变导致了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影响了气候带的分布和季风气候等现象的出现。

总结一下,地理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一周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公转周期为一年。

地球公转影响了季节变化、日照时间和气候特征。

了解地球的公转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和气候变化综上所述,地球的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学霸笔记:高中地理知识点大总结!

学霸笔记:高中地理知识点大总结!

【导语】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地区的⾃然环境(⼭川、⽓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地理”⼀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

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有关的测量⽅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描述。

以下内容是为⼤家准备的相关内容。

必修⼀ ⼀.地球运动 1.地球⾃转: ①⽅向:⾃西向东,北逆南顺。

②周期:⼀个恒星⽇,为23⼩时56分4秒。

③速度:⑴⾓速度:15°/⼩时,南北极⾓速度为0,地表其他地⾓速度相等。

⑵线速度由⾚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线速度为0。

④地理意义:⑴产⽣昼夜交替现象。

⑵产⽣时差时。

⑶⽔平运动物体产⽣偏转,北右,南左。

2.地球公转: ①⽅向:⾃西向东,逆时针⽅向。

②周期:⼀个恒星年,为365⽇23⼩时9分10秒。

③速度:近⽇点速度⽐较快,远⽇点速度⽐较慢。

④地理意义:⑴正午太阳⾼度的变化。

⑵昼夜长短的变化。

⑶产⽣四季的划分和五代的形成。

3.时间早晚判断: 地球⾃西向东⾃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来说,东边的地点⽐西边先看到⽇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

东边的地点⽐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同⼀时刻,不同经度的地⽅具有不同的地⽅时。

京都相差15°,时间相差⼀⼩时。

4.时差计算:①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减,东加西减。

②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加,东加西减。

5.春分、夏⾄、秋分和冬⾄的正午太阳⾼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①春秋分:⑴全球昼夜平分;⑵正午太阳⾼度由⾚道向两极递减。

②夏⾄⽇:⑴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初见极昼,南半球相反。

⑵正午太阳⾼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⑴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初见极夜,南半球相反。

⑵正午太阳⾼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简易天⽓系统 1.锋⾯ 冷锋 暖锋 ⼤⽓系统图 ⾬区位置 峰后 锋前 过境前 ⽓温⾼,⽓压低,天⽓晴朗。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笔记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笔记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笔记
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公转使四季交替出现:地球公转的运动使南半球朝着太阳持续地接受太阳光,而北半球则朝着太阳持续地避开太阳光,从而导致南半球和北半球在一年之中交替出现春夏秋冬;
(2)地球公转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地球公转后,南北半球交替接受太阳光,太阳照射时间、光照强度距离会改变,从而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使气候温和,而不是南热北冷的极端现象;
(3)地球公转使白昼和夜晚交替出现:地球公转后,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使得白昼和夜晚交替出现,从而使生物们可以有规律地睡眠、进行活动等;
(4)地球公转使地球上海洋的流向发生变化: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海洋的流向也会随着地球的自转而改变,从而带动自然界的海洋化学反应,从而可以形成丰富多彩的生物体群。

地理初中学霸笔记

地理初中学霸笔记

地理初中学霸笔记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学科,是我们认识和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地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还可以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地理学习的笔记,希望对初中学霸们有所帮助。

一、地球的基本知识1.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行星,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

它是一个稍微扁平的椭球体,有北极和南极两个极点,以及赤道和两个半球。

2. 地球的运动包括公转和自转。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年365天;自转是指地球自身绕地轴旋转,一天24小时。

3.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地壳最薄(5-70千米),地核最厚(3480千米)。

二、地理坐标与地图1. 地理坐标是用来表示地点的一种方式,由经度和纬度组成。

经度是指地点相对于本初子午线的东西方向的距离,单位是度;纬度是指地点相对于赤道的南北方向的距离,单位是度。

2. 地球表面的地形、河流、山脉、湖泊等地理要素可以绘制在地图上展示。

地图投影是将三维的地球表面展示在二维的图纸上。

3. 表示地理要素的方法包括符号、颜色、比例尺等。

符号表示地理要素的特征,颜色用于区分不同的地理要素,比例尺表示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

三、地球的气候与环境1.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量、湿度等要素。

气候类型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不同的气候类型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2. 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地球的自然环境,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例如节约用水、减少垃圾等。

四、地理资源与经济发展1. 地理资源是指地球上自然存在的可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源。

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农业资源等。

合理利用地理资源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2.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地区在生产和贸易活动中的增长和进步。

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例如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适合发展农业和渔业。

五、地理灾害与风险管理1. 地理灾害是指由地球自然环境变化引发的灾难,包括地震、洪水、台风等。

地球公转笔记(1)

地球公转笔记(1)
二、地球的公转: 1 中心:太阳 2 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 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
3 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4 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近日点(1月初):最快 5 速度:
远日点(7月初):最慢
6 公转的特点: A 地轴指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 B 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66°34′
三.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 黄赤交角:23°26 2 回归年: 365日5时4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太阳直射点 1 个月移动 约 8 个纬度
(2) 南北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23°26′; 南北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66°34′
(3) 影响极昼、极夜、五带的范围: 热带、寒带范围变化与黄赤交角变化:正相关 温带范围变化与黄赤交角变化:负相关

地球公转运动知识点

地球公转运动知识点

正午太阳高度和影子长短的变化
1. 6月22日,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影子最短 2. 12月22日,北半球正午太阳最低,影子最长
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2
1、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6月22日——12月22日) 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2、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12月22日——6月22日) 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3、太阳直射北回归线(6月22日)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出现极昼;南半 球相反; 4、太阳直射南回归线(12月22日)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出现极夜;南半 球相反;
地球公转运动知识点
• 地球公转中心是:太阳 • 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365天) • 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1.四季的变化; 2.昼夜长短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和影子长短的变化; 4. 五带的划分
地球的公转示意图及两分两至太阳光照图(以北半球为例)
太阳直射在 赤道上。
太阳直射点在运动知识点直射到哪一条经线那一条就是就是地 方时12点,相对就是午夜12点或者是午夜零点。
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1
1、太阳直射赤道(3月21日或9月23日) 全球昼夜等长 2、太阳直射北半球(3月21日——9月23日) 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越往北白天时间越长 3、太阳直射南半球(9月23日——3月21日) 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 越往南白天时间越长 4、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高考学霸笔记之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

高考学霸笔记之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

高考学霸笔记之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1)地球公转的轨道与方向地球绕日运动的路线叫做公转的轨道,它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所以日地距离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在不断变化,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7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向下看,地球公转的方向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向下看,地球的公转方向是顺时针的。

(2)地球公转的周期地球公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这叫一个恒星年,它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我们常常以太阳为参照物,即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的周期,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这叫一个回归年,它是季节变化的周期。

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正午)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这种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它是地球自转运动而产生的。

经度每隔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偏移的原因因为任何物体在运动时都有惯性,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它们就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但由于赤道上的经线是互相平行的,因此在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不会发生偏向,这也是全球唯一不产生偏向的地方。

(2)地转偏向力在地球自转时,会产生一种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偏转的力,这种力叫地转偏向力,该力始终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对物体的运动方向有影响,而不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

在物体运动速度一定的情况下,纬度越高的地区,地转偏向力越大,因此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越明显。

(3)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规律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4)地转偏向力的表现与意义地球上,大气中的气流、河流中的水流、大洋中和洋流都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非常明显,产生偏向,这对地表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交换,对全球热量和水量平衡,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共 14 页
考 点 08 地 球 公 转 运 动 一、地球的公转 1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 1 )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绕转
( 2 )方向:自西向东 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绕转
( 3 ) 周 期 : 一 个 恒 星 年 (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 )。 ( 4 )轨道与速度
D .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
2 .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答案: 1 . D 2 . C
解 析 : 1 . 依 据 正 午 太 阳 高 度 = 90 ° - 两 地 纬 度 间 隔 , 以
及 北 京 纬 度 为 40 ° N , 可 计 算 出 三 次 测 量 时 太 阳 直 射 点 纬
时 日 出 , 24 时 日 落 )。
2 .昼夜长短的计算
( 1 )利用已知的日出或日落的地方时来求算
一个地区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反映了该日的昼夜长
短 状 况 。 白 昼 以 12 点 为 界 , 上 午 与 下 午 时 间 间 隔 相 等 ; 黑
度 分 别 为 10 ° N 、 0 °、 10 ° S 。 又 因 为 是 在 连 续 三 个 月 内
的测量,可判断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结
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可知, D 项正确。
2 .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太阳直射赤道,且在此期间,
20 × 25 = 500
第 6 页 共 14 页
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故此次太阳直射赤道,日期为
秋分日,故 C 项正确。
四、日出、日落与昼夜长短的计算
1 .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

当极圈内有地区出现极昼时,若是北半球,则出现极
昼 的 地 区 正 北 日 出 , 正 北 日 落 ( 0 时 日 出 , 24 时 日 落 );
若是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南日出,正南日落( 0
( 2 )影响: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 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3 .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
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地区最小,纬度越 高,变化越大,极圈内存在极昼、极夜现象。
20 × 25 = 500
第 2 页 共 14 页
4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1 )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第 3 页 共 14 页
变化而变化。 ( 2 )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四节 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 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 ②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 3 、 4 、 5 月为春季,依次
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 ( 3 )五带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限,将全球划分
为南、北寒带,南、北温带和热带。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 .掌握线线关系、线面关系和面面关系的方法
一天中,日出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正午时达最大
值。之后,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其中正午的太阳高度称正
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 2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0 × 25 = 500
第 4 页 共 14 页
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 破 此 考 点 应 主 要 抓 住 “ 三 看 ”: 1 .昼夜长短的判读——看“弧长”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同一纬 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 .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
从 时 间 上 看 , 近 日 点 为 1 月 初 , 冬 至 日 为 12 月 22 日 前 后 ; 远 日 点 为 7 月 初 , 夏 至 日 为 6 月 22 日 前 后 。 从 在 公 转 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 靠东。 2 .黄赤交角及影响
( 1 )黄赤交角: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 即黄道平面 ) 与 赤 道 平 面 的 交 角 。 目 前 , 其 大 小 是 23 ° 26 ′。
( 1 )地轴与赤道平面是垂直的。 ( 2 )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 ( 3 ) 地 轴 与 黄 道 平 面 成 66 ° 34 ′ 交 角 。 ( 4 ) 赤 道 平 面 与 黄 道 平 面 成 23 ° 26 ′ 交 角 。 2 .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即南、 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公转时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
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 3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北半球 节气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 地区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 南半球各纬源自北各纬度度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其以 北半球各纬
南各纬度

二分日 赤道
5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 1 )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
20 × 25 = 500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 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 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 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3 .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 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 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例 1 : 北 京 ( 40 ° N ) 某 中 学 高 中 生 开 展 地 理 课 外 活 动 , 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
20 × 25 = 500
第 5 页 共 14 页
据 ( 见 下 表 )。 完 成 1--2 题 。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60 °
50 °
40 °
1 .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
变化是
A .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
B .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
C .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