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化人格
性别心理差异与双性化人格
据贝姆对美国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大约1/3的人是男女兼具型者
大部分的研究认为双性化的个体具有较高的自尊, 较少的心理疾病,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 双性化的人比其他类型的人更受欢迎 有人解析(方俊明 1996),双性化人格是一种 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 性和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 质方面具备男性和女性的长处和优点。既独立 又合作、既豁达又敏感、既自信又谨慎、既热 忱又成熟。我国古文中也有类似的描述,静如 处子,动如脱兔。表明了对这种人格的赞赏。
的焦虑表现在失败和成功两个方面。
Horner把这种心理障碍称作“逃避成功的动机” (motive to avoid success, MAS),或成功恐惧 (fear of success, FOS)
Horner用故事完成测验(是一种投射测验) 施测于大学的男女学生。
安妮(或约翰)是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在第一学期 的期终考试之后,安妮(或约翰)的成绩,高居全 班第一名。请按照你个人直觉的想法,描述一个故 事,用以说明安妮(或约翰)对自己取得名次后的 心理感受,以及此后可能演变的情形。 研究者让男性受试者写约翰,让女性受试者写安 妮。 结果发现,女性受试者以消极心态描述安妮者,有 65%;而男性受试者以消极心态描述约翰者,则只 有10%。
女性还有一些其他反应:如考试分数打错了, 安娜其实不是班里的第一名;安娜实际上是男 孩,只是错给男孩起了女孩名,或者安娜的婚 约就此告吹,因为她比她的未婚夫工作表现出 色;安娜下一学期结束时成绩就掉下来了等。
浅谈初中生双性化人格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双性化人格的培养【摘要】随着双性化性别角色的理论深入研究,大量事实证明,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
双性化人格是同时具备男女两种性别的长处和优点,也能更好的调节个体,快速适应各种环境。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更是性别决策的关键期,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双性化人格的教育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初中生双性化人格培养共生课堂1.双性化人格的概念研究双性化人格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贝姆,他设计第一个双性化特质人格的心理量表(BSRI),贝姆用此表测量75名大学生,结果显示:约有32%的同学具有双性化人格,从此证明了双性化人格的存在。
还将人的性别分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中性化四种类型。
最早正式提出双性化人格概念的是罗西,他认为一个个体可以同时拥有传统男性和传统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特质。
弗洛伊德曾提出“潜意识双性化”概念即“对人类而言,不存在纯粹的男性和纯粹的女性,无论是在心理学上还是在生物学意义上都找不到的”[1]我国对双性化人格的研究是建立在西方研究的基础上,如张玉琴、李美华等人在研究中发现性别角色形成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必经过程,贯穿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整个时期[2]2.双性化人格培养的意义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抓住初中生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阶段,有针对性的培养双性化人格,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西方就对双性化人格角色培养早有研究,在1980年人们就发现双性化个体不仅具备两性心理方面的优点,而且在社会适应能力和主观幸福感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卢勤采用修订的(Bem)性别角色量表,对学生进行实施研究结果显示:双性化人格特征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佳。
[3]丁·布洛卡提出的青春期性别角色发展的三阶段中的最后一个阶段,14-15岁左右的孩子开始相信自己性别角色的标准,运用性别角色原则设法超越社会规则,试图建立健全的双性化人格。
心理学上双性化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上双性化的名词解释双性化是心理学中一种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同时具备男性和女性特质的现象。
与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不同,双性化突破了传统的二元分割框架,使得性别不再被简单地定义为男性或女性。
双性化并不是一种疾病或异常,相反,它是性别表现的一种连续性特征。
在双性化的个体中,心理和行为特征与他们的生理性别并不完全吻合。
他们可能同时展现出传统意义上被视为男性特质的坚强、决断和理性,以及传统意义上被视为女性特质的温和、敏感和情感表达。
这种综合特征使得双性化的个体在性别角色表达上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双性化的心理特征可以在儿童时期就开始显现。
研究发现,双性化的儿童常常在玩具、兴趣和行为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符合传统性别角色的特点。
例如,一个双性化的男孩可能会喜欢玩娃娃、穿裙子,对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女性兴趣的艺术和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一个双性化的女孩可能会喜欢玩汽车、对科学和技术领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这种跨越传统性别界限的行为表现可能与遗传、生理和环境等因素有关。
双性化的存在并非每个人都能理解或接受。
长期以来,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性别二元制度的强调使得双性化个体常常遭受歧视和偏见。
他们可能在学校、工作场所或家庭中遭受负面评价,被误解为“不正常”或“性别有问题”。
这种偏见不仅给双性化个体带来心理压力和焦虑,也限制了整个社会对性别多样性的认知和接纳。
然而,近年来,随着性别平等意识的提高,社会对双性化的认可和尊重也在增加。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性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认识到个体在表达性别上的灵活性。
许多组织和教育机构也开始致力于创造一个包容和尊重性别多样性的环境,为双性化个体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机会。
在心理学中,双性化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研究者们试图探索双性化的原因、影响以及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他们致力于消除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个体产生的限制,进一步促进性别平等和性别多样性的认同。
同时,心理学也提供了一系列的治疗和咨询方法,帮助那些双性化个体处理他们的心理困扰,提高他们的自尊和幸福感。
双性化人格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双性化来源于希腊语பைடு நூலகம் andros(男人)和gyne(女人)。 在心理学
上, 它是指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 又具有明显的女 性人格特征, 并按不同情况需要而作不同的表现。 双性化理论 模型假设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特质,因此 双性化人格不是两性的混乱、 错位, 也不是异性癖, 而是一种 综合的人格类型, 一种兼有传统意义上男女两性人格优点和 长处的人格类型。 一、 双性化人格的主要观点 ( 一) 双性化人格理论的发展 社会对男女两性的传统分类基本上是以人的生理特征为 依据, 对不同性别的人形成一套模式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标 准, 对男女两性存在着普遍的性别刻板印象, 如认为男性具 有勇敢、 坚强、 进取、 竞争等特征, 而女性则更多表现出温柔、 顺从、 脆弱、 细致、 同情心、 安静等特点。早期, 人们一直认为
相 关。 关键词: 双性化人格
分可能都很高, 要么在一种特质上得分高, 要么两种特质得 分都不高。由于这两种特质是独立的, 因此在男性特质上得
分高不能说明此人的女性特质如何。她还反对适应 良好的人
心理健康
关系
是性别角色与性别类型相匹配的人。相反, 她认为适应最好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 又称两性化人格、 心 理双性化, 是男女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
Sperce等人的研究也表明, 双性化的青少年和大学生比 类型化 的同伴自 我评价高、 尊心强, 自 更受同伴欢迎, 适应能力更强。
双性化的女性 比性别类型化的女性更易把她们的成功归 因于
双 性化 人格 及 其与心 理健 康 的关 系
罗 琴 付 亚亚 郑晓边
双性化人格
有关双性化人格的文献综述马海花(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2010级 12010240916)摘要:“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性人格类型,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得出启示:应该实行“双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这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1.双性化人格的界定“双性化”是希腊语Androgyny的词根andro(男)和gyny(女)的结合,意思是指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和平衡。
双性化人格的最原始意义源自“双性同体”,又称“双性共体”、“雌雄共体”和“雌雄同体”等,一般用于表述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者。
在伴随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程中,“双性同体”的蕴涵也不断发展变化,并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除涉及哲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等不同领域,也涉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范畴。
[1]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是男女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
双性化的心理学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反映两性由生理差异造成的心理特征的兼具或统一的状态,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特征,并按不同情况需要而作不同的表现;另一种概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强调两性心理气质的社会功能的协调,具有动力性和系统性,如J.H.Blovk 就将“双性化”理解为协调能动性与合群性两方面需求的最佳平衡过程。
[2] 双性化是最理想的角色模型。
2.双性化的分类2.1 从统计角度来看,双性化模型可以分成两种: 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
从统计角度来看,双性化模型可以分成两种: 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
在考察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对个体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作用时, 如果效应的总和等于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主效应的总和, 而不存在交互作用, 则该双性化模型是可加的; 如果除了主效应外, 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还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则该双性化模型属乘法模型。
浅谈双性化人格和学前儿童双性化教育
《学前教育研究专题》课程论文浅谈双性化人格和学前儿童双性化教育姓名:曾诗雅学号:222012305081037教师:胥兴春班级:教育学部2012级学前1班学校:西南大学2016年1月3日浅谈双性化人格和学前儿童双性化教育摘要通过对双性化人格的、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双性化人格对早教的启示这三方面的探讨和分析,阐述了学前儿童双性化教育的好处和培养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必要性。
分析当下我国学前教育中对儿童性别教育的现状,分析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并提出改变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对儿童进行双性化教育的相关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学前儿童、双性化教育目录一、双性化人格与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 (1)(一)双性化人格 (1)(二)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与性别刻板印象 (2)(三)双性化人格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启示 (2)二、我国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现状 (3)(一)性别角色观念刻板 (3)(二)教育方式和内容 (3)(三)教育者的性别 (4)(四)电视媒介的性别教育 (4)三、如何开展学前儿童双性化教育 (4)(一)改变家长和教师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 (4)(二)以游戏为切入点,找寻双性化人格培养的契机 (5)(三)幼儿园和家长慎选幼儿读物和教材 (5)(四)适当提高幼儿园男性教师比例,增加低幼阶段男性影响力 (5)参考文献 (6)一、双性化人格与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一)双性化人格对性别角色差异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达尔文时代。
长期以来,普罗大众都认为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同一纬度上的两级,即单维两级模式。
20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心理学家费洛伊德、荣格分别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概念和“男性的女性意向”“女性的男性意向”两个术语。
美国的心理学家比姆是研究双性化人格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从二十世纪70年代起,以比姆为代表的一些双性化人格理论主张者公然宣称,严格界定男女性别角色标准是有害的,应使个体从文化强加的男性化、女性化中解放出来,从个体刻板的性别形象中解放出来。
双性化人格倾向测试-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
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请你根据自身的情况,逐条在从1(从不或几乎不正确)到7(总是或几乎总是正确)的尺度上给自己打分。
1、自我信赖2、柔顺3、乐于助人4、维护自己的信念5、快活的6、忧郁的7、独立的8、害羞的9、诚心诚意10、活跃的11、情谊绵绵12、夸耀的13、武断的14、值得赞赏的15、幸福的16、个性坚强的17、忠诚的18、不可捉摸的19、强劲有力的20、女性的21、可信赖的22、善于分析的23、表示同情的24、嫉妒的25、具有领导能力的26、对他人的需求敏感27、诚实的28、乐于冒险29、有理解力的30、守口如瓶31、易于作出决策的32、有同情心的33、忠厚老实34、自足的35、乐于安抚受伤的感情36、自高自大37、有支配力的38、谈吐柔和的39、值得喜欢的40、男性的41、温和的42、庄严的43、愿意表明立场的44、温柔45、友好的46、具有侵犯性47、轻信的48、无能的49、像个领导50、幼稚的51、适应性强的52、个人主义的53、不讲粗俗话的54、冷漠无情55、具有竞争心的56、热爱孩子的57、老练得体的58、雄心勃勃59、温文尔雅60、保守====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美国心理学家Bem于1974年发表了性别角色量表(Bem sex role inventory,BSRI),这是第一个用来测量相互独立的性别角色的测验工具。
BSRI根据被试自陈是否具有社会赞许的男性化或女性化性格特征来评价其男性化和女性化程度。
这是一个7点量表,包括60个描述性格特征的形容词,男性化量表20个,女性化量表20个,中性20个。
目前最常用的是用中位数分类法将人归于不同的性别角色组,男性化和女性化得分都很高的人划分为双性化型,得分都低的划为未分化型,在一个量表上得分高,但在另一个量表上得分低的人分别属于男性化或女性化两种类型。
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对双性化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大部分研究都认为双性化的个体具有较高的自尊、较少的心理疾病、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双性化的人比其他类型的人更受欢迎。
当代青少年应该扮演怎样的社会性别角色 (2)
当代青少年应当扮演怎样的社会性别角色摘要性别角色双性化直观地是讲男性拥有女性的温柔女性拥有男性的独立。
所谓“双性化”,是指一个人兼有男性化与女性化的气质。
双性化者并非“变态”,相反众多研究表明,双性化者兼有男性和女性较为优良的品质,往往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作为当代青少年进应该扮演双性化的社会性别角色,在当代社会中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性别角色双性化一.社会性别角色概述西方学者对性别角色概念的界定大体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起初,性别角色被定义为“ Sex Role”,即男女的性别角色分工是由性的差异决定的……把两性的角色分工归结为男女两性生理构造和生理功能决定的。
这一定义不仅过于宽泛,而且饱含着浓郁的两性生理含义的“Sex”一词,遭到了其他研究者的反对,并开始使用“Gender”这一原本表示词汇属性的词来取代“Sex”,成为“Gender Roles”。
主要有两类不同看法,一类是注重个体的人格特质。
如Spence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
另一类是注重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的作用。
如Lerner与Shea认为性别角色就是社会一群既定性别之人所界定的一套行为规范。
前后概念的差异,不仅是词汇选择的变化,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强调的是性别差异决定角色,而后者则强调文化和社会期望对角色的影响和塑造。
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
我国学者对性别角色一词的定义也像国外一样经历了两个阶段。
刘达临认为所谓性别角色,就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性别不同而造成的角色差异。
直至1995年第四届妇女大会后“Gender”一词传入我国,性别角色也被重新定义。
著名学者张春兴认为“性别角色即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传统中,众所公认男性或女性应有的行为。
因此性别角色乃是经由行为组型来界定,而行为组型包括内在的态度、观念、以及外向的言行服装等。
二.当代青少年应该扮演怎样的社会性别角色1. 当前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性别角色:双性化当今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性别特征存在着许多的性别刻板印象,这正是造成性别不平等的根源。
关于双性化的人格
所以综合国内外对双性化人格特质的研究 可发现,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人有三个优点: 一是允许表达异性特征,具备双性化人格 的男人虽然具有某些女性特征但他们的独 立性却没有受到影响。二是富有同情心, 有教养。三是自尊心强
研究还表明,具备双性化人格的人有着更积极 的归因模式:即将成功归为稳定的内部因素, 将失败归与不稳定的外部因素。此外双性化者 更富有创造性,自尊感较高,更独立,善于处 理各类环境中的事物,自我效应良好。
需要指出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 看, 双性化人格是这样一种综合的人格 类型: 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 女性的兴趣、 能力和爱好, 尤其是心理 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心理素质的两性化上 的两性错位和异性癖。
国内的双性化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在选取对安徽蚌埠医学院学生的的调查中发 现:双性化人格比例不足1/4,说明我国双性 化的人格特质的人少于美国,这个可能是由 于两国的文化,经济,传统等因素造成的。 我国是一个受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影响久远的 国家,社会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人们的心理 及思想。
2004年 王学研究发现: 2004年,王学研究发现:双性化人格的 个体结合了男性和女性心理素质的优点, 个体结合了男性和女性心理素质的优点, 在行为、习惯、学习、 在行为、习惯、学习、就业等方面都有 更好的可塑性和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 更好的可塑性和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具 有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自信心强, 有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自信心强,情绪 稳定,对环境持开放态度, 稳定,对环境持开放态度,有和谐的人 际关系,是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模式。 际关系,是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模式。
2003年 张莉研究发现: 2003年,张莉研究发现:双性化者的心理健 康问题与男性化相比无显著差异感, 康问题与男性化相比无显著差异感,感情用 顺从、通融。 事、顺从、通融。双性化特质类型者较之其 他三种,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自尊, 他三种,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自尊, 自我评价更为积极;其次是男性化、女性化; 自我评价更为积极;其次是男性化、女性化; 最低是未分化。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 最低是未分化。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 双性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双性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中 国双性化者的人格特征中人际能力具有很强 的本土特点,创造性突出, 的本土特点,创造性突出,但无明显的独立 性。双性化者的男性度较女性度与其人格的 相关较大
双性化人格是什么意思
双性化人格是什么意思!~性别是最基本的一种分类标准,它把人分为两大阵营——男性和女性。
如我们前面介绍,男性与女性在智力、性格特征等方面均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既来自脑生理方面的影响,也与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因素有关。
而值得重视的是,男女之间的差异并不能说明二者孰优孰劣。
事实上,男性与女性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
他们各自的特点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适应不同环境、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
如果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可能取得成就,女人绝非是天生的弱者。
也许有人说,既然男女两性各有所长,那么,如果将两性的优势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岂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游刃有余了吗?这种想法看似异想天开,但如果我们审视一下日常的生活,就会发现,男性与女性的特点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有些女人在建筑、工程方面颇有建树,有些男人在言语方面有惊人的才华,即使是同一个人,他(她)可能兼具传统意义上的男性和女性的特点。
因此,根据生物学的特征简单地将人分为两类有一定的局限性。
罗西在1964 年提出了双性化的概念,认为人身上既可能有男性化特征,也可能有女性化特征,当男性化特征高时称为男性化型个体,女性化特征较多称为女性化型个体。
如果男性化特征和女性化特征在一个人身上都表现得较多时,就称为双性化个体;而当男性化特征和女性化特征表现得都比较少时称为未分化个体。
这种男性化或女性化特征的划分,不是考虑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而是平等地看待每一个人,依据体质、性格、行为表现和能力来区分。
从行为表现上来讲,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男性和女性,男女的性格特征是混合交织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只存在程度上的差别,而不再是非此即彼的排他关系。
这一观点为理解和认识两性的性别差异开辟了新的视野。
女性双性化人格浅析
(9 0 19 )、郑树文 ( 9 5 19 )对大学生双 性化人格进行 了调查研 究,邹 (0 1 和 马莹 ( 0 1 20 ) 2 0 )对双性化人格与心理健康 的关系进行了研 究, 杨锦 ( 06 20 )、王佳宁 (0 6 20 )、赵 永乐 (0 7 20 )等 人也对双性化 人 格进行 了探讨 。然而 ,在大多数 公共卫 生学、心理 学等学科中,研究 的重点是在于双性化性别角色 的形成 、影响 因素 、心理学 阐释 的调查 与分析,并没有深人地分析双行化在 日常生活中所体现 的社会与文化。
等 品质 。然而在 以机械操 作和 脑力劳动为主的现代社会 中,男性粗犷 及如何通过 自己的性别表演来建构 自身的双性化人格认同 ? 的本性被逐渐消 磨,和 平的环境,也抑制 了男性的刚强和雄风 。而现 二、理论视 角:性别 角色、双性化人格 、性别表演、荣格理论
代女性则逾越 了性别的体力障碍 ,广阔的社会发展空 间使女性变得 理
克瑞斯和勒文基于图像也是社会符狭义的社会符号学只把语言看做社会符号受其影响传统语法号的观点将韩礼德的元功能理论延伸到图像这一符号资源上认为话语分析和系统功能语言学都是单纯从语言的角度对语篇进行阐释元功能理论是任何符号交际系统所应具备的理论构建了系统全面的然而
文 化 论 坛 女 性 双 牲 化 人 格 浅析 、研究源起:
在人们 的刻板 印象 中即认为男性是具有坚 强、自信、能干、理智、
在本论 文中,将 以 “ 荣格 的理论 ”为分析工具,从性别表演、双
成就动机等 高等 品质,而女性具有敏感 、柔弱 、重感情、被动 、顺从 性化人格 内在的联系在 日常生活 中摆脱 性别 形象的 “ 污名化 ”标签 以
性化 。本文 中所 阐述的 “ 双性化 并不是人们概念 中的中性人,而是 萍 (9 9 19 )对女大 学生双 性化人格及其影响 因素进行 了研 究,马锦华
儿童双性化人格研究进展
儿童双性化人格研究进展作者:陈静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13期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儿童身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双性化指的是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和平衡,即协调能动性与合群性相结合。
双性化人格模式是一种理想的模式,是未来发展的一种方向和趋势。
创设“双性化”教育,培养双性化人格的个体,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
针对双性化人格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相关研究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寻找出该研究新的领域与展望未来。
1 双性化涵义目前双性化指的是男性化和女性化平衡,既包含了男孩的独立、果断等理性情感,又具有女孩的细腻、温柔等感性情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人都是双性人,是男人和女人的结合体,所以很多人在竭力找回自己的另一半以回归完整。
一个人既是男人又是女人,从医学角度看,一个人都是有雌雄激素的,只是每人体中含量不同,表现出的特征不同。
从心里角度看,双性化人格是综合性人格,个体中既具有男性又具有女性的一些心理特征,比如能力、动机、需要、性格、兴趣等,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或优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心理素质的两性化,并不是生理上的两性错位(易性癖),更绝非一般带有否定和扭曲含义的所谓“不男不女”的同义语。
为此,梳理总结国内外研究“双性化”成果,以便从社会性别视角,为促进教育公平、性别公正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参考。
2 双性化的影响因素2.1 生物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性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每个人体内的基因编码不同导致的,遗传因素影响着个体的发展。
人类遗传的原型意向可能造成一种特殊的偏向某一方向发展的人格。
基于荣格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理论:一个人可能生来就有外倾或内倾的强烈的倾向,他可能注定要成为情感型而不是思维形的人,他的阿尼玛原型或者阴影原型可能在犬性上就比较强或比较弱,因此在人格表现上会自然的带上独特的色彩。
”因此,每个人的基本特征易于向哪个方向发展似乎是决定了。
2.2 环境与教育直接影响作用双性化发展受家庭教育影响。
双性化人格与妇女解放-文档资料
双性化人格与妇女解放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是我大学时期非常喜爱的小说,工作后的科研方向转向当代英国文学后,这部小说一度被置之高阁。
十年后重读这部小说,除了重新感受了奥斯丁那“无比轻快的笔触”所揭示的她所生活的那个可笑而又可爱的世界,那个充满矛盾又不乏和谐与希望的世界外,更多了一层思考:随着年岁渐长和阅历的丰富,我对小说中的女性的性格特征有了更深层的感悟。
无论在哪种文化中,个性和社会特征总是依附于各种性别,人一降生,就因性别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和教育。
传统的男性角色应当刚强、自立和进取,而柔弱、依赖、温顺则属女性角色的规范,这反映了性别角色是社会按照人的性别而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
但是,是不是遵循传统的性别角色,人、尤其是女人就一定会得到幸福呢?曾经遭遇两次世界大战烽火洗礼的当代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说:“一个人,如果是个纯粹的男人或是个纯粹的女人,那将是天大的不幸。
无论何人。
都应当是一个具有女人味的男人或具有男人味的女人。
”也就是说。
从女性方面来讲,脆弱、无助、缺少自信心和竞争力,只是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女性气质无法使女性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而某些“超常”的妇女则同时具有独立、自信、理性等一贯被定型化为男性所特有的特质。
这种双性气质,或者说双性化人格,在妇女解放运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文所探讨的重点正是《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说双性化人格。
《傲慢与偏见》主要描述了贝内特家里嫁女的故事。
贝内特太太有五个女儿,都在待嫁的年龄。
其中二女儿伊丽莎白和贵公子达西的爱情故事则是小说的主线:达西与伊丽莎白最终分别克服了“傲慢”与“偏见”,有情人终成眷属。
出身并不高贵、外貌也并不十分美丽的伊丽莎白是怎样得到达西的青睐并使之辛苦追求呢?她到底拥有怎样的性格气质呢?小说中的伊丽莎白是个“开朗活泼、苦中作乐、机智敏锐、学识渊博”,同时说话又有点儿尖酸刻薄的姑娘。
用俗不可耐的贝内特太太的话来讲,“别的女儿哪个都比她强得多:就比如说,简比她要漂亮有魅力;莉迪亚的脾气也比她要温柔有耐心……”。
双性话人格
双性话人格“双性化人格”指人的性格里既有男性特征也有女性特征,“中性化”概念侧重形象,两者存在分离与契合。
【关键词】双性化;中性化;性别;电视选秀。
“双性化人格”指人的性格里既有男性特征也有女性特征,“中性化”概念侧重形象,两者存在分离与契合。
“中性化”一词的流行始于2005年“超级女声”的播放。
2005年李宇春以小巧的五官、硬朗的脸庞、接近男性的声线、高大却无曲线的身材以及干净俊朗、帅气洒脱的气质开启了“中性化潮流”的大门。
2006年出现了尚雯婕、刘力扬、厉娜、许飞等一大批造型中性化的女孩。
2009年因绵羊音备受争议的曾轶可也是以中性化的形象示人。
2010年“花儿朵朵”再刮中性风,花儿十强中,中性风基本占了半壁江山。
“中性化”率先以女性男性化的方式,成为一个时尚的概念,并逐渐确立为一种新的前卫风向标。
“女性男性化”只是中性化潮流的一个表现方面,几乎是在同时,“男性女性化”的趋势也悄悄发迹了。
2006年东方卫视开办选秀节目《加油,好男儿》打造了不同“款式”的中性美男:有羞涩型的、颓废型的、温柔型的、忧郁型的等等,其中选手向鼎甚至被冠以“男版李宇春”的头衔。
无独有偶,同年《我型我秀》节目中的师洋在海选时就顶着假发反串蔡依林,把阴柔、可爱、性感、妩媚发挥得淋漓尽致,赢得了众多粉丝的支持。
2010年,“快乐男声”开赛以来女性化打扮的男生层出不穷,一名叫刘著的男生,其容貌、着装、说话、唱歌都酷似女性,甚至引发了现场评委“安妮玫瑰”对于他身份的几度质疑,“伪娘”一词也因他疯行于网络。
随着中性风的刮起,学术界对中性化现象的研究热情也日益高涨,但是目前还没有哪位学者给“中性”一词下个严格的学术定义。
笔者认为,从人文意义上来看,中性主要是强调行为方式和个体形象的去性别化特征,尤其体现在装扮方面。
女性男性化,除了没有胡子、胸毛外,举手投足趋于男性特征,包括言谈、着装、身材、长相等;男性女性化,身材纤细、面部白净、胡须稀少、化妆美容、穿戴配饰、腔调柔软、阴柔过剩,缺乏阳刚之气。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现状分析及建议综述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研究综述摘要: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认为,在现代社会里,尤其是在生活节奏加快、激烈竞争的信息社会里,传统的性别角色差异界定,将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一个有良好适应性的人应该具有刚柔相济的双性化人格特征。
关键词:双性化性别角色人际关系大量研究表明“双性化”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然而,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认为拥有男性特质的男性与拥有女性特质的女性具有最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这种模式把女性局限在女性化角色上,把男性局限在男性化角色上,无疑限制了个体的发展。
又因为大学是性别角色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阶段,人们对性别角色的发展问题缺乏关注,培养双性化人格的思想没有得到普及。
所以针对上述状况,分析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的现状与影响因素,从问题中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助于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
一、双性化人格的概观(一)双性化人格研究史在心理学上,双性化人格又称双性化或者两性化,是指在同一个体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目前研究成果主要是指优秀方面的男性和女性心理特征。
自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以后,荣格提出了“阿妮玛原型”和“阿妮姆斯原型”,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说明人类先天具有的双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1964年,罗西首次提出“双性化”这一概念,认为双性化是最适合的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贝姆根据双性化人格的概念,以社会赞许性为基础,制订了贝姆性别角色调查量表(BSRI),用这一量表测试,把人的性别角色分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四种,成为这一领域研究最早,获得成果最为突出的心理学家。
大量研究都表明了双性化人格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二)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现状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是男女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
尤其是在气质方面具有男性和女性的优点与长处。
在心理学上,它是指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特征,并按不同情况需要而作不同的表现。
女大学生双性人格促进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
女大学生双性人格促进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文/冯治中 严 峰规律,进行组合和编排。
按目前的平面设计师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 为了使整体实施计划尽可能地与企业接轨,笔者确定的项目是婚纱摄影平面设计制作。
婚纱摄影是一个面向企业需求的实战演练。
在这个项目中,学生要学习的是如何进行项目需求分析、如何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如何高效率地进行项目的策划与实施等。
通过这个项目的制作,让学生真正踏入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的专业行列,并争取成为这一领域从业人员中的佼佼者。
2.平面设计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满足企业的需要对用人企业来说,需要的是对项目可以进行实际操作与处理的设计人才。
然而,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工作环境、工作节奏、产品意识、工作协调等方面不适应,综合职业能力不强,无法及时适应岗位的要求,无法完成工作项目,达不到“上手快、能干活、干好活”的企业要求。
在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施项目教学,即根据人才市场需要定位教学目标,拟定课程项目,把教学知识点分散到各个项目中,既要教会学生技法,还要教会学生做项目,培养贴近、贴紧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意识。
3.平面设计课程项目教学的实施效果分析平面设计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是从实际项目入手,提高了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学习变得主动而投入,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的大转变。
对计算机平面广告及应用专业12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其中112人赞成这种教学方法。
在反馈的意见中,认为这种方法效果很好,能够很容易接受。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学到了应学的知识,又感受到了创作的快乐;既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获得了探索的乐趣;操作技能得到大力提升,参加各种技能比赛都能取得优异成绩。
另外,笔者还对6个用人单位进行了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单位反馈信息表明,平面设计课程实施项目教学培养的毕业生用得上,操作能力强,适应新岗位快,与领导及同事关系融洽,头脑灵活,具有创新精神。
在苏州婚庆产业越来越被看好的形势下,结合市场需求,在婚纱摄影平面设计这个领域,通过构建一个开放性、研究性的学习环境实施项目教学,学生能够以足够的空间,按自己的方式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双性化人格
• 中性化
– 根据本姆的双性化理论,一个人的性别倾向可以分为 四种: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中性化。本姆认为: “中性化”可以说是“无性化”,是社会性别最不突 出的一类群体,它没有显著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2013-5-15
4
双性化
• 形成原因
– 荣格的阿尼玛、阿尼姆斯学说和对立性别理论 – 儿童时期潜意识中的双性化倾向 – 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 – 女性进入职业场所 – 大众传媒 – 计划生育政策
• 社会心理学角度
– 强调两性心理气质的社会功能的协调,具有动力性 和系统性,如J.H.Blovk(1973)就将“双性化” 理解为协调能动性与合群性两方面需求的最佳平衡 过程。
2013-5-15 3
双性化
• 易性癖
– 指从心理上否定自己的性别,认为自己的性别与外生 殖器的性别相反,而要求变换生理的性别特征。故又 称变换性别癖或性别转换症,属于性别身份识别障碍。 男女都可见,以男性较多,男女比例约为3:1。
2013-5-15 8
Thank You!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双性化?性别角色行为传统的男性化女性化通过操作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形成的桑德拉贝姆提出双性化桑德拉贝姆提出双性化201412162双性化双性化女性化女性化无差别无差别男性化男性化女性化男性化高低高低双性化模型双性化?发展心理学角度反映两性由生理差异造成的心理特征的兼具或统一的状态如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珍妮特希伯雷海登bg罗森伯格1980男女两性正性特征在个体身上的混和1980男女两性正性特征在个体身上的混和201412163ellepi
……
2013-5-15 5
双性化
• 双性化教育
– 美国流行双性化教育 – 美国专家的建议:鼓励学习、增加机会、不 宜过清、顺其自然、避免极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性化人格
[摘要]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适应性更强的人格类型。
两性边界的模糊正是世界潮流的一个总体趋势,中性偶像的出现正反映了社会文化的转型,双性化教育也日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关键词] 双性化;双性化教育
一、双性化人格的由来
双性化(Androgyny)是希腊语词根andro(男)和gyn(女)的结合,意思是指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和平衡。
西方关于双性化人格的研究历史较悠久,弗洛伊德(Sigmund.Freud)首先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Gustav.Jung)提出了著名的.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论,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两个术语,说明人类先天具有的双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最早明确提出.双性化概念的是Rossi(1964),他认为.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桑德拉.贝姆(SandraBan)根据双性化概念,编制了性别角色量表
(Bans'SexRoleInventory)。
二、什么是双性化人格
双性化人格是这样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心理素质的两性化既不是性错位,也不是同性一体的同义语。
具有双性化特征的人并不是持续并强烈地认为自己同异性是一致的,而是同时对两种性别角色的特征加以包容和认可。
根据双性化模型的量表的分型来看,双性化人格是指在男性化和女性化得分都很高的人。
三、双性化人格的影响
近些年,国内外一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双性化人格具有很多优点: 他们十大主要特质是:自尊、诚挚、热情、友好、乐于助人、竞争心强、有怜悯心、忠诚、可靠、个性极强。
在人格发展水平上,双性化者明显优于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双性化的个体自我概念更加完善,更具有灵活性和更高的社会适应性;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双性化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双性化个体没有严格的性别角色概念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更能表现出独立性和自信心、兴趣广泛、感情丰富、为人热情,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对各种情境作出反应,所以它是一种理想的性格。
双性化的人格特质更有魅力,女人温柔、有爱心、细腻、认真,又不失内在的男性品质如果敢、坚强;男人有事业性、责任感、坚毅、勇敢,又有女性的柔情,这样的男人与女人会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赞许。
男女还应学会恰当地将双性化人格应用在某些情景之中,当需要文雅有礼时不能武断出格并提出过分要求,需要坚定勇敢时又不能软弱、优柔寡断,男女两性的双性化特征应能适得其所。
注意培养男孩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一面,培养女孩子勇敢、果断、坚强的一面。
因此现在许多学者认为,对男女两性进行双性化教育,不论是对社会的进步而言,还是对男女两性自我的成长与发展而言,都是一种十分积极的进步。
四、如何开展双性化教育
双性化现象提示我们,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我们对男女两性采取的泾渭分明的教育策略可能有些时候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有许多学者提倡“双性化教育”。
美国专家提出了如下建议:
1、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
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如:男孩多多学习女孩的细心、善于表达和善解人意,女孩则多多学习男孩的刚毅、坚定和开朗。
2、增加男女孩子接触的机会
孩子向异性学习应通过自然而然的接触,故应为他们提供共同交流、一起玩耍的机会。
3、不宜将性别特征区分过清
不少性格或行为特征(如热情活泼、独立自主、坚忍不拔、富有责任心、善解人意、无私善良等),应是男女两性都须具备的,不宜被视为某种性别专有,家长在培养孩子时不宜区分过清,而应兼收并蓄—这正是“双性化教育”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4、顺其自然
在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时,必须顺其自然,切忌威逼强迫,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
5、避免走向极端
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也要有“分寸”。
要是男孩学过了头,就会显得“娘娘腔”;女孩学过了头,就会成为“假小子”—这自然就不是“双性化教育”的初衷了。
五、讨论
经过对双性化人格的优点和长处的讨论和总结,我们看到到目前为止,双性化人格被大多数人群所认可和接受,双性化人格特质具备其他性格模式所不具备的完善性和完美性,国内外诸多关于双性化的研究为双性化的完美人格提供了佐证。
这对于我们在教育方面的启示也有很重大的意义,“双性化教育”也将作为新的教育思想,应用于现实的教育实践之中。
然而,关于双性化人格的完美性在一些人群中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结论,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关于性别发展的方向是趋于近似还是其他模式,这一直是人们讨论的问题。
另外,双性化模式的教育也有待于我们更进一步去探讨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