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儒家拿捏分寸的智慧与中国现代化文化之建设

合集下载

从儒家名言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从儒家名言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从儒家名言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作者:唐明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3年第27期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一般情况下,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其传统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在当今社会还有着许多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因此,笔者拟以儒家名言为例,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儒家思想倡导人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生准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仁。

孔子以“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价值。

继孔子之后,孟子、董仲舒、朱熹等人都重义轻利,扬理抑欲,轻视物质方面的价值,重视精神方面的价值,倡导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价值观。

荀子肯定自然界万物“有用为人”,认为人通过裁制万物,就能使它们“尽其美,改其用”,从而获得美。

2.和。

孟子的两句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有道理的。

“人和”、“和为贵”的思想,在人人心高气傲的今天,更值得推崇。

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成为很多人修身养性的座右铭。

3.义。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是古代儒家的生死观、义利观、理欲观的集中表现。

它要求在个人利益与民族国家利益不能兼顾的关键时刻要敢于牺牲个人,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反对“见利忘义”。

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重义轻利”,做到“行己有心”,反对私欲膨胀,不讲理性。

时至今日,古代儒家的价值观仍然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4.忠。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忠有三层含义:其一是对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规范。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君待臣以礼遇,则臣对君尽忠心。

高三历史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试题

高三历史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试题

高三历史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试题1.对“情”和“趣”的提倡成为明代后期诗文理论突出的现象之一。

汤显祖说“世民为情,情生诗歌”;袁宏道说“世人难得者唯趣”,“入理愈深,然去趣愈远矣”,因此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①程朱理学的日益僵化②商业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扩大③再现挑战正统、提倡个性的思想活跃局面④西方人文主义兴起并传入中国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②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映了商业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扩大,也说明程朱理学的日益僵化,故①②项正确,故答案为C项;③中的“再现”不符合史实,西方人文主义兴起于古希腊时期,故③④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指出:“……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

……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

”作者所说的“革新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的表现是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B.西汉时期的新儒学C.宋明时期的理学D.明清时期的批判思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中文字“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可以判断出此时欧洲处于15-16世纪的社会转型时期,即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清时期,故本题选择D项;其他选项时间不符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产生背景3.王阳明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下列与该思想一致的是( )A.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B.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儒家经典与智慧 论文

儒家经典与智慧  论文

儒家经典与智慧论文儒家经典与智慧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核心文献,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

这些经典记录了儒家学派的思想和智慧,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儒家经典如何体现儒家智慧,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应用。

首先,儒家经典强调人伦关系和道德修养。

《论语》是儒家经典中最重要的一部,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

其中的“仁”、“义”、“礼”等概念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认为,人应该以仁为本,尊重他人,关心社会,追求和谐。

通过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人们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

这一智慧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人们注重道德修养,倡导公正、宽容和互助精神。

其次,儒家经典强调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大学》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经典著作,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儒家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通过学习和教育,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儒家智慧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自我完善,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这一观点对现代社会同样适用,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不断学习和进步。

此外,儒家经典还强调了社会秩序和政治治理的重要性。

《中庸》是一部关于政治和治理的经典著作,强调“中庸之道”。

儒家认为,社会需要有稳定的秩序和良好的政治治理才能实现和谐与发展。

通过明君治国、官员廉洁和人民自律,社会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这一智慧对现代社会的政治治理也有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注重公正、廉洁和稳定的治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儒家经典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智慧,并对现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经典强调人伦关系和道德修养,提醒人们注重仁爱和和谐;强调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强调社会秩序和政治治理的重要性,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些智慧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注重道德修养、教育和学习,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传统与现代对话: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拥有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世代相传,至今仍在我们的生活中延续。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我们不禁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一方面,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也凝聚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传统文化包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为我们指引生活的方向,塑造了我们的个性和独特性。

例如,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强调仁、义、道德、忠诚等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话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引领现代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也需要与现代社会进行对话,使其能够走进人们的生活,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肩负起守望传统、推动社会进步的任务。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比如,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我们可以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新产品,使之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

这种对话不仅可以传承传统文化,还能够拓展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使之在国际舞台上有更广泛的传播。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还需要我们注重教育的力量。

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途径,通过学校的教育和家庭的熏陶,我们能够让孩子们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是简单照搬,而是要与时俱进,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扶持力度,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措施,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同时,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展览和论坛等形式,使传统文化得以深入人心。

此外,媒体的力量不容忽视,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渠道,将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和故事传播给更多的人,让传统文化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儒家学术的价值和现代适用性

儒家学术的价值和现代适用性

儒家学术的价值和现代适用性自秦汉以来,无论历史的风云变幻如何,儒家学说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这个新老文化交融的时代,讨论儒家学术对现代的价值和适用性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首先,儒家学说在价值观上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主张“仁爱为本”,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焦虑和压力是人们经常面临的问题。

儒家思想中的“中和”,即“不偏不倚”,可以帮助人们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在职场中,这种平和的心态可以让人更好地与同事合作,与客户沟通。

其次,儒家学说注重教育。

儒家学派提倡“以教为本”,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性格和行为。

在现代社会,知识与技能的竞争已经成为职场上的一个必备条件。

儒家强调了人的教育,培养人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应对职场上的各种挑战。

第三,儒家思想注重“仁政”。

比如,孟子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味着统治者要为人民负责任,重视人民利益。

儒家思想中“爱国”和“责任感”的价值观,对于现代的社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例如,在如今扩散着不良信息和洪水般的娱乐业的时代,儒家学说中的“立身以诚,达道以和”、“有所为,有所不为”,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应当遵守什么规则和准则,如何真正实现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

第四,儒家思想注重“修身”。

故夫子既为天下师,亦为天下医,亦为天下父。

修身养性,让人们认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维护道德底线和社会公德心。

在现代社会,一些新兴的文化形态和行为习惯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合理化家庭管理和教育、倡导经济节约和惜物节俭等等。

最后,儒家观念中体现出的人本主义和和谐观点,并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更是广阔亚洲和世界文化共通的思想观念。

作为全球文化中一部分,儒家学派的价值和现代适用性,引领了人们在全球化的时代里交流和合作。

总之,儒家学术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很大的价值和适用性。

其强调的人本主义和“仁爱”理念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应用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应用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应用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启示和实际应用价值。

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等方面的价值观,通过对自身修养和社会责任的思考,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文将从教育、家庭和领导力三个方面探讨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应用。

一、教育的启示和应用儒家思想对教育有着深入的思考和实践,儒家教育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格、社会责任感和人际关系的修养。

在现代社会,儒家思想对教育提供了以下启示和应用:首先,儒家强调对平等教育的重视。

在儒家的教育观中,人人平等,无论贫富、出身如何,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这一观念对现代社会意味着,教育机会应该公平分配,注重发展每个人的潜能,为每个人提供公正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其次,儒家注重教育的全面发展。

儒家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智慧、德行和身体。

现代社会也应该借鉴这一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注学术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品德、创造力和身体健康。

最后,儒家思想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应该既是学生的导师,又是学生的榜样。

现代社会中,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成长,并以身作则,作为学生的榜样。

二、家庭的启示和应用儒家思想对家庭伦理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表述,儒家家庭观主张尊重父母、尊重长辈,并强调家庭成员间的和谐相处。

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对家庭有以下启示和应用:首先,儒家强调家庭的亲情和责任。

儒家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关心和扶持。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应该是一个温暖而和谐的地方,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关心、关爱,并承担起相应的家庭责任。

其次,儒家注重尊重和孝道。

儒家强调子女应该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体现了家庭内部的尊重和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成员间的尊重和孝道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家庭内部的和谐与团结。

最后,儒家思想强调家风家训的重要性。

儒家文化与现代文化历史作文

儒家文化与现代文化历史作文

儒家文化与现代文化历史作文儒家文化与现代文化,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场精彩的对话。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现代文化,则是时代的产物,充满了活力和创新。

它们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我们来看看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

仁,就是关爱他人,关心社会;义,就是遵守道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礼,就是讲究礼仪,尊重他人;智,就是求知若渴,不断进步;信,就是诚信为本,言行一致。

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的地方。

现代文化与儒家文化并不是割裂的。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儒家文化的影子。

比如,现在的家长们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智慧的人。

这就是儒家文化的影响。

再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在追求个性化的也注重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这也是儒家文化的体现。

现代文化也有它的优点。

现代文化强调个性、自由、平等,这些都是儒家文化所没有的。

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点,才让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儒家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我们应该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理念融合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理念融合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理念融合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年代久远,但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理念融合,则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共性在儒家思想中,人文关怀是重要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这与现代社会流行的人文关怀同样一致。

另外,儒家思想也注重和谐共处。

和谐共处不仅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还包括人际之间相处的和谐关系。

而现代社会也在逐渐重视关注此方面的问题,包括环保和人际关系等。

二、如何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理念融合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共性为我们提供了两者相互融合的首要条件。

其次,我们需要系统性思考如何将儒家思想运用于现代社会中。

1. 教育体系中融入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于传统中国教育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可以将儒家思想有序地融入其中,形成更具人文关怀与和谐共处的理念。

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更高贵的人格与勤奋努力的精神。

2. 建立和谐社会和谐共处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梦想,而儒家思想给了我们不同的思考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可以通过不断落实和谐的价值观,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与社区关系。

需要建立良好的行为准则与文化氛围,让每一个人都有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的自由与权利。

同时,需要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护环境与自然资源。

3. 报效社会,担当社会责任儒家思想强调个人责任和报效社会。

在现代社会中,各行业都需要发挥作用,让自己的工作真正发挥于社会中,为社会做贡献。

需要善于发现与解决社会问题,积极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之中。

同时,也需要注重个人行为的品质,让个人行为成为社会的力量源泉。

三、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理念融合的重要意义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理念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可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其次,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儒家思想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应用到现代生活中。

新儒家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换

新儒家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换

新儒家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换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思想界和学术界所关注的重要议题。

现代新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换的主要思潮之一,采取了以弘扬儒学为己任,以融会中西文化、接续传统与现实为途径,力图创造一种民族本位的、融纳现代化精神的中西合璧的新哲学、新文化的态度。

它不仅具有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架构,而且其学术传统已传承三代,正逐步趋于成熟。

关键词:中国文化;现代转换;新儒家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问题是一个“老而弥新”的问题。

言其“老”,是因为这一问题自近代“鸦片战争”以来,就成为我国思想界和学术界的重要议题。

围绕这一议题,前辈和时贤进行了激烈的学术论辩和思想交锋,并出现了“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中国本位文化”论、“东方文化”论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等诸多或对立、或兼容的学说与主张;言其“新”,则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带来新的问题和困惑。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问题始终处在激烈争辩和探讨之中。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一轮的文化论争又再度兴起,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东亚工业文明的崛起成为引发论争的现实背景,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派、自由主义西化派和现代新儒家学派则是其中最活跃、也是最主要的思想派别。

今天,这一文化论争已不仅局限于国内学术界,而是走出国门,成为海内外学人所共同关注的学术话题。

文化是一个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反映,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又反过来以各种形式作用于实践,从而对社会的整体性变化和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换言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意识的导引,任何社会组织原则、经济发展原则和法律原则等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价值体系之上的。

因此,要实现社会的现代化目标,就必须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进而实现以传统观念为内核的文化形态的现代转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现代化,不仅是一种目标,更是一个实际的社会转变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所转变的不只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也不只是法律制度、环境、教育、艺术等社会文化,更是人的生存的整体性转变。

儒家经典与智慧 论文

儒家经典与智慧  论文

儒家经典与智慧论文儒家经典与智慧儒家经典与智慧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话题,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儒家思想。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探讨儒家经典对于智慧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儒家经典的概念和内容。

儒家经典是指儒家学派的核心文献,包括《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等经典著作。

这些经典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智慧而闻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经典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和实践。

通过学习和实践儒家经典中的智慧,个人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从而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和责任感的人。

儒家经典中的智慧也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倡孝道、仁爱和忠诚等价值观念。

儒家经典中的智慧还包括了对于政治和社会治理的思考。

儒家经典中的君子理念,强调了君主应具备的品德和才能,以及君臣之间的道德关系和责任。

儒家经典中的智慧也对于社会秩序、教育和法律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和原则。

儒家经典与智慧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和影响的。

儒家经典中的智慧为人们提供了道德和行为的指导,帮助个人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

同时,个人的智慧和修养也会影响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应用。

只有通过实践和思考,个人才能真正领悟儒家经典中的智慧,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当代社会,儒家经典中的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尽管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儒家经典中的一些核心价值观念仍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例如,孝道、仁爱和忠诚等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是重要的道德准则。

同时,儒家经典中的智慧也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帮助我们解决当前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

总而言之,儒家经典与智慧是一个复杂而深入的话题。

通过学习和理解儒家经典中的智慧,个人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同时也可以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贡献。

儒家经典中的智慧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因此,深入研究儒家经典与智慧的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儒家和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和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和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智慧的精髓,影响了数千年的历史进程。

其象征着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标准。

儒家的思想和理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今天的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

儒家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天赋才华,只需要通过学习和培养,就可以成为有贡献的社会成员。

个人追求的不仅是个人利益,而更是社会共同利益,强调知识、道德和自我修养,并倡导有德行的君子。

文化及其现代意义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强调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有着文化的人群才能创造出繁荣昌盛的社会和生活。

儒家提倡的文化包括文学艺术、道德教育、思想信仰、团结协作等等,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大量的文化产出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能够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儒家的思想和文化在现代社会也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复杂多元的社会中,如何遵循儒家思想所强调的道德准则与文化规范,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要以温馨的心态对待人际关系,平等的与人交往;在职场上,注重团队合作、协作劳动,体谅员工、顾客的感受,并积极发掘他人的特长和优点;在文化交流上,弘扬传统文化,同时也应接受和欣赏其他文化,大力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儒家思想和文化具有深厚而广泛的历史背景。

在现代社会中,弘扬儒家思想,传承儒家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是在这种思想和文化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创造出一个更为美好的社会和人类文明。

儒家经典与智慧 论文

儒家经典与智慧  论文

儒家经典与智慧论文儒家经典与智慧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众多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中庸》等。

这些经典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对于人类的道德修养、社会伦理以及政治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将探讨儒家经典与智慧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应用。

首先,儒家经典体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诚信、礼仪等美德。

《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经典语录,都是对人际关系和道德准则的精辟阐述。

这些智慧启示我们应当尊重他人、关心社会、追求道德的完善,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其次,儒家经典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应对人生的智慧。

《大学》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这种智慧告诉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幸福不应仅仅局限于自身,而应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结合。

儒家经典中的智慧还包括对人性的理解、对人生境遇的把握以及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指导和启迪。

此外,儒家经典对于政治治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儒家注重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妻之道等各种社会关系和角色的规范。

通过《中庸》中的“中庸之道,天下之大道”等论述,儒家经典强调了政治治理的中庸之道,即平衡和调和各种利益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种智慧对于现代政治治理的探索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经典的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应用。

首先,儒家经典提供了一种道德伦理的指导,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公民道德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儒家经典中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如人际关系的处理、职业道德的塑造等。

此外,儒家经典中的政治智慧也可以为现代政治治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然而,儒家经典的智慧也需要与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创新和发展。

儒家经典虽然具有丰富的智慧,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与现代社会价值观不完全契合的观念,如男尊女卑的思想等。

儒家思想的现代化转型与应用

儒家思想的现代化转型与应用

儒家思想的现代化转型与应用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流行的哲学思想之一。

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价值观是“仁”,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为人类着想的道德理念,同时也包括“礼”、“义”、“智”等一系列的人文家园和修身之道。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文化思想被传承和发展,但也存在没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儒家思想曾受到质疑,而现在儒家思想的独到之处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儒家思想对于现代中国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加强,儒家思想也开始转变成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形式,成为现代化的文化符号并对现代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以下就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儒家思想的现代化转型与应用。

一、教育理念的现代化转型儒家思想对于教育发展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孔子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然而,儒家教育理念也曾被质疑为注重学术恪守而过于注重形式和考试成绩。

现今,随着人们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深入探索,儒家思想的教育理念逐步得到了尊重和借鉴,形成了一种新的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儒学的核心是“宜人宜天宜阴阳”,追求人类和谐与个体全面发展。

李氏宗亲学校成立的“尊师重教,和谐和睦,勤俭励志,自强不息”的校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人伦关系、处变不惊、庄重稳定的重要思想。

二、道德规范的现代化转型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经典之一,《论语》对个人的道德修养进行了深入和有针对性的阐述,包括仁、义、智和道德自律等多个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进程,现代化的道德规范不仅对传统儒家道德的延续、充实和拓展有很大助益,也同时体现了儒家思想不断推陈出新、适应时代发展的特质。

现代道德规范的建立形成了利他主义和共同利益的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思想中“至诚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契合,为中国现代道德建设提供了灵魂。

三、企业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和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现代化的企业文化应该具有包容、开放和多元化的特点。

关于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

关于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

关于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斯洛曾经认为,儒家思想是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文化财富之一。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格外重要。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确立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儒家伦理道德塑造、中华文化传承、共同价值观建构。

一、儒家伦理道德塑造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以“道德防线”来维护社会秩序。

伦理道德的塑造是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最为直接的体现之一。

伦理道德的培养需要长期的教育和熏陶,只有通过具体的行为实践,才能真正将儒家思想融入生活中。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之道,强调“以人为本”,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周围的人,为他们着想。

这可以通过互助、施恩、做好事等具体行为来实现。

通过这些行为实践,形成的积极情感,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社会。

二、中华文化传承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还起到着重要的文化与历史转型的作用。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儒家思想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它强调人性的一面,让人们意识到自己在亲情、友情、爱情中的作用和责任,强调家庭伦理、友情和社会公德等。

在现代社会,传承儒家思想,就是在传承中华文化。

这个传承既有理论和实践,也有教育和文化媒介的方面,反映在具体的文化传承问题上,则可诞生出文人、文化系、历史专业、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

三、共同价值观建构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人性价值观和敬仰自然的特点对整个人类文明具有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对于打造共同的价值观意义重大。

如何把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传递给人们,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

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社会中,共同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儒家思想强调“礼”,礼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所有人都要去适应一个共同的社会环境。

共同的价值观其实就是礼,也就是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寻找共同的点,并适当去尊重各种文化。

儒家文化与现实生活作文论点

儒家文化与现实生活作文论点

儒家文化与现实生活作文论点
1.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义、礼、智、信,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

这些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指导和规范。

2. 儒家文化注重家庭和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美德,这些传统美德有助于构建和睦的家庭关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

3. 儒家思想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个人品德修养,才能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4. 儒家文化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教育仍然是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5. 儒家思想强调中庸之道,主张适度、节制、谦逊等品质。

在当今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社会,保持节制、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很有必要。

6. 儒家文化倡导"克己复礼"、"温良恭俭让"的处世哲学,这种以礼待人、谦逊有礼的态度,有助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与他人和谐相处。

7. 尽管儒家思想产生于古代,但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和价值理念,对于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永恒的意义和启示作用。

儒家经典与智慧 论文

儒家经典与智慧  论文

儒家经典与智慧论文儒家经典与智慧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等经典著作。

这些经典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智慧为世人所推崇,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儒家经典与智慧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

首先,儒家经典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这些价值观强调人的内在品质的培养和修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通过学习儒家经典,人们可以获得智慧,了解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以及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

其次,儒家经典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品质和智慧的重要途径。

在儒家经典中,孔子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强调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成长。

这种教育理念至今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人们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此外,儒家经典还对社会治理和政治伦理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儒家思想强调了君主和臣民之间的道德关系,提出了“君子治国,小人治家”的理念。

这种理念强调了领导者应具备的品质和责任,以及人民对领导者的要求。

儒家经典中的智慧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经典的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首先,儒家经典提供了一个道德和伦理的指导框架,可以帮助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其次,儒家经典的教育理念能够启发现代教育者,帮助他们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培养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此外,儒家经典中的智慧也可以为领导者提供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儒家经典中强调的仁、义、礼等价值观可以成为领导者判断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帮助他们做出符合公众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决策。

总之,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儒家经典,人们可以获取智慧,了解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并在现代社会中应用这些智慧,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个人的成长做出贡献。

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的现实应用

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的现实应用

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的现实应用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现实应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促进了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以及个人素质的提升,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部分:儒家思想与个人修身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身的重要性。

儒家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强调“君子自修齐家治国平天下”。

个人修身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也是中国社会现实应用的核心。

通过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对待自身修养,个人能够达到自我完善、提升素质的目标。

这种个人修身的理念,不仅对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具有积极作用,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和谐。

第二部分:儒家思想与家庭和谐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和家庭和谐。

儒家将家庭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注重家庭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家庭作为传承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可以通过家教培养家庭成员的优秀品质和道德观念。

儒家思想中重视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观念,强调家庭成员间的和睦相处与互助合作。

这种家庭和谐的理念,有利于培养下一代的高尚品德和正确价值观,也有益于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第三部分:儒家思想与社会秩序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现实应用最直观体现在社会秩序的维护。

儒家倡导的仁爱之道和礼仪之道,强调人与人的亲密关系和相互尊重,使得中国社会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理念,追求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平等,倡导共同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这种追求社会秩序和谐的理念,使得中国社会在千年的发展中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提供了基础。

第四部分:儒家思想与现代教育儒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儒家的教育观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儒家的教育理念强调实践与经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有着相似之处,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品德修养。

儒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借鉴,使得中国的教育体系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儒家思想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儒家思想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儒家思想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尽管现代化的进程在中国的发展中处于不断加速的状态,但是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两方面来探讨儒家思想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儒家思想的地位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

儒家思想注重人文关怀和个体修养,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平等,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因此,在儒家思想的范畴内,人类社会始终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一切个体都应该为整个社会利益而奋斗。

这一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起到了楷模的作用。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开放,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是塑造中国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一大核心力量。

现代中国的道德标准既有西方的影响,也有儒家思想的熏陶,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更加稳定和有价值的社会道德体系。

二、儒家思想的作用儒家思想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首先,儒家思想能够提供更加完善的个体修养和人际关系处理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张。

此时,儒家思想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完善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加注重相互尊重和合作。

其次,儒家思想能够为现代人提供更加完善的道德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不断发生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现代人需要一个更加完善和适应现代生活的道德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而儒家思想提供的“仁义礼智信”思想能够为现代人提供更加适用的道德指南。

最后,儒家思想还能够为现代中国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思想支持。

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出现很多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一个更加深入的探讨和了解,而儒家思想正是能够为这一过程提供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思想支持。

以儒家文化与现代文化为主题的作文

以儒家文化与现代文化为主题的作文

以儒家文化与现代文化为主题的作文咱们今儿来聊聊儒家文化和现代文化这一对“好搭子”。

说起儒家文化,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

孔夫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到处讲学,讲的那些个道理,影响了咱们中国几千年。

“仁、义、礼、智、信”,这几个字听起来简单,里面的门道可深着呢!“仁”就是要咱们心怀善良,对人友爱;“义”呢,是让咱们做事得讲个道义,不能胡来;“礼”就是要有规矩,懂礼貌;“智”是要咱们多学知识,变得聪明;“信”就更好理解啦,做人得讲信用,说话算话。

那现代文化又是啥呢?比如说,咱们现在天天用的手机、电脑,还有各种流行的音乐、电影,这都是现代文化的一部分。

现代文化讲究创新、自由、个性,大家都想展现自己独特的一面。

有人可能要问了,这儒家文化和现代文化能搭到一块儿去吗?您还别说,真能!就拿“礼”来说吧,在现代社会,虽然咱们不用像古代那样行大礼,但基本的礼貌还是要有的。

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权利,这也是一种“礼”的体现。

再比如“信”,现在做生意,讲诚信那是最重要的,不然谁还跟你合作呀?而且,儒家文化里重视教育的观念,在现代文化中也依然重要。

咱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这不就是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嘛。

反过来,现代文化也给儒家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

通过互联网,儒家文化能传播得更远更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

这中间也会有点小摩擦。

比如儒家文化里有些过于保守的观念,可能就不太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但这没关系,咱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儒家文化和现代文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儒家文化和现代文化就像两个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往前走,让咱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中"——儒家拿捏分寸的智慧与中国现代化文化之建设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以来,儒家即基本上落于某种不名誉的状态。

“五四”时期这种不名誉常常与落后、保守、反动、阻碍现代化等联系在一起,而今天,这种不名誉却是通过与时代脱节、不能因应时代的问题和要求表现出来。

但在实际上,儒家言“中”、“致中”的活“精神”仍在当今发生作用,传统儒学到今天依然是作用于广大民众之间的“精魂”。

儒家的“中”是一种行事方式,也不可否认,由“致中”所表现的无确定性的行为方式在现代化文化建设中存在着诸多弊病。

标签:“中”;儒家;中国现代化文化之建设一首先,我将从列文森尤其是余英时先生的儒家“游魂”说引出问题,认为儒家言“中”、“致中”的活“精神”仍在当今发生作用;其次,我将检讨儒家“致中”的实质及其潜藏的问题,并分别以荀子和黑格尔作对照;再次,我将简略地说明由“致中”所表现的无确定性的行为方式在现代化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弊病。

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以来,儒家即基本上落于某种不名誉的状态。

五四时期这种不名誉常常与落后、保守、反动、阻碍现代化等联系在一起,而今天,这种不名誉却是通过与时代脱节、不能因应时代的问题和要求表现出来。

无疑,将儒家的这种不名誉状态斩截得更为分明,甚至推向极端的,列文森算是其中一个。

依列文森,“儒教集团在荆棘与环境下正走向崩溃,它们的鼓、锣被抛在一边,置于腐臭的杂草与废物之间。

数千年来赋予孔夫子的神圣色彩消失了,而且没有人试图挽救之”。

果如是,即儒家思想乃以自身之死成全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过渡。

假如预认了列文森的说法,那么,我们在逻辑上也大体可以说,张之洞、康有为的“光荣而坚决的西化”,毛泽东时代儒家的“博物馆化”,当代新儒家的“玄辨化”以及当今我们儒学研究的“文章化”、“标签化”,大概都可以看做是儒学已经“死”了的一种表征。

或许,余英吋先生正是从儒学已远离传统的历史情境,“徒托空言”远胜于“见之行事”,甚至流于人们满足智商的一种谈资这一事实出发,将儒学在今天的现况以“游魂”加以描述。

列文森的儒家“博物馆化”说,在美国一出台便招致一些海外新儒家顽强而严厉的批驳,尽管列氏的分析不乏睿智。

而相比之下,余英时先生的“游魂”说在大陆却有很大的影响,其间原因固然不仅仅来自余先生在学问上的声名之隆。

很大程度上,“游魂”说的影响似乎主要来自一位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敏锐而坚实的观察。

我们的问题是。

假如儒学已死,则其死的是什么,是体还是用?假如儒学是“游魂”,则这一“游魂说”是否真的只体现在“徒托空言”上面,而不体现于“见之行事”之中?上述问题牵涉太繁,我们不可能一一作答。

在以下的叙述中,我将试图说明,虽然儒学在现时代可能是“游魂”,但与余先生所理解的不同,此“游魂”不仅仅指的是“徒托空言”,而主要指的是“见之行事”。

这多少是“咄咄怪事”之论!盖既谓之“见之行事”,又何以说是“游魂”?既谓之“游魂”,即它应是无所寄附、随风飘荡、无“家”可归的“弃儿”,又何以能够成为人们“见之行事”的东西?或许,它不应说是“游魂”,而应说是“精魂”。

对于通行了几千年的儒学,尤其在很早就意识形态化了的儒学来说,成“精”似乎并不奇怪。

从法兰克福学派那里我们知道,意识形态是会“绑架”人的。

这里我愿意加上我的一点诠释,即这样一种绑架并非一定要依靠警察、法庭和绞刑架,其实,成“精”便是最有力的“绑架”。

不过,说儒学到现在为止不是止于少数顾盼自雄的学院中人口耳之间言谈、思辨的“游魂”,而是要到今天依然作用于广大民众之间的“精魂”,人们肯定不会同意,盖撇开实际的指导思想不论,只就现实流行的观念主流而言,儒学所讲的那些仁义道德固已逐渐为人们所淡忘,而经济社会中人们实际奉行的却是另一套法则;退一步,即便同意上述观点,那也顶多只会在小传统中寻得一些残存的痕迹。

不过,我所说的“精魂”可不是什么小传统,而是大传统中的大精神,多少类似黑格尔所说的民族精神一样的东西。

但要真正说明这一点,却牵涉到对于中西哲学在根本核心上的差异的了解,这可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题目。

我试图以与本文相关的最简洁的方式作出说明。

儒家哲学与西方哲学在根本核心上的差别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自从近代与西学接触以来便一直是一个人言人殊、恼人而无定说的问题。

就儒家思想而言,其根本核心有人认为是“仁”,也有人认为是“义”,还有人认为是“中”,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我个人认为,儒家思想的根本核心是“中”。

显然,这是一个卑之无甚高沦的主张。

不过,与那些哲学上人们热衷谈论的天道性命、心体陸体相比,“中”却是儒家地地道道的生活和道德实践智慧。

在对其作出具体评价之前,我们愿意指出,儒家言“中”及其“致中”方式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正是前此所提到的至今仍作用于广大民众之间的“精魂”。

原来,儒家的“中”是一种行事方式,它似乎不是某一具体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但却是所有道德规范和准则的准则,它是体,但却是无形象的体,非实体的体;它是度,但却是无固定标准的度,无固定尺度的度,或者说它是对确定标准和尺度的否定性运用。

因而,“中”作为儒家之“至德”和天下之“大本”必当在高低上下、动静名实、长短得失等具体情境中拿捏般地呈现,它是没有确定的实践方式的“技艺”。

大凡开口谈儒家思想者,皆谓儒家乃生命的学问,是个人成德之学,于是,全副精力即集中于探究儒家成德之基础等。

这当然没有错,但人们却疏忽了儒家德之为德的实义:儒家言德原非概念之清理和陈说,亦非对确定性规范之践行,而是进德过程(亦即致中过程)中的权衡、拿捏,惟其拿捏得合宜、得当方称得上德,而所谓“宜”和“当”却又是动态的、变化的。

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以来,学者在思索、反省传统儒家思想时,一步步放弃儒家原有的思考方式,人们逐步接纳西方哲学的各种概念,并用之以整理自家的历史和思想文献,动辄普遍、必然、自律、他律,而其中尤以用康德、黑格尔式的“实践理性”概念来诠释儒家的相关概念表现得最为突出。

我们没有理由反对中学、西学之间的相互攻错,但我们也不能因为只是为了搭建这样一个对话平台,忽视中学、西学之间的根本差异。

儒家重视伦理、讲道德,但儒家对伦理、道德有它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讲法,与西方并不相同。

为了彰显其间差异,以下我们将以荀子和黑格尔为个案进行具体的分析。

依黑格尔,伦理学由道德哲学和法哲学组成,法哲学的核心在于抽象出普遍的社会规范亦即形式法,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中介物,故黑氏认为,“一般说来,法就是作为理念的自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法是人类历史中表现自由意志的适当形式,因此它是神圣的,即人在交往行为和道和拿捏,或如一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在直接的体验中被当场纯构成地揭示出来。

”大家知道,所谓体验、拿捏乃具有强烈的个私的性质,恰如轮扁斫轮,得之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

人的行为是否合宜、是否中节,何时当做、何时当止,几无由理性知识之传播而获得,因而,它也无法普遍化为一般准则。

照荀子的说法,先王之道乃是人道中最隆盛的、最高的指导原则,因为这一原则顺从中道,也就是按合理的标准而行。

但什么是“合理的”标准呢?当然是礼义法度,但礼义法度要真正“合理”,却不是现成地拿它不分场合去衡量一切道德事务,而必须在具体情境中,动态地、灵活地应用它和呈现它。

荀子云:“物至而应,事起而辨,若是,则可谓通士矣。

”(《荀子·不苟》)“宗原应变,曲得其宜,如是,然后圣人也。

”(《荀子·非十二子》)这样,礼义法度的践行在荀子那里,与其说是照章办事,倒不如说是一种“技艺”,即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对“中”如何合宜地运用、如何中节地把握的技巧,这便是“曲得其宜”的最精确的诠释。

不过,这种具体的如何“中”、如何“当”的把握,却无确定性之标准可供操持,而是需要人的一生的历练、践行,其间原因就在于如何“中”、如何“当”的具体场景总是在变化。

话说至此,我们便多少可以理解,在康德那里,伦理学原本并没有多少的事情可做,而一到了儒家,这一问题便成了一个人一辈子要学而又难以学好、一辈子要做而又难以做好的问题。

其间原因就在于先王之道、礼义法度、仁义道德等原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不变的标准,而是需要在复杂的社会关系或人际关系中衡量全局、打量细节、拿捏分寸、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表现它,因而它根本就不是实践理性,而是实践智慧、生活智慧。

对于实践智慧和生活智慧,我们是永远也“学”不完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诚如斯言。

明乎此,人们便不难明白何以我们会主张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并没有像列文森所说的那样已经“死”了,甚至也没有像余英时先生所说的那样儒家文化在今天只成了“徒托空言”远胜于“见之行事”的“游魂”,盖从我们时时处处都坚决地主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中,我们似乎不难发现在这一基本原则的背后原来就有儒家几千年来流而不断的“血脉”和“精魂”,谁又能说,儒家传统在当今社会只是“游魂”?或许,“游魂”说之所见只是传统儒学的“迹”和“躯壳”,它忘了还有更深沉的“本”和“神髓”。

当然,拿捏分寸是口语的形象说法,哲学地说便是无过、无不及。

荀子谆谆教诫人们行事要合于“中事”,知说要合于“中说”,就隐含了我们说话、做事需要在具体的时空、情境中,实有地,但又是内容差异地呈现礼义法度的真理性。

所谓“内容差异地”呈现就如同《中庸》所谓的“致曲”或《大学》所谓的“知其所止”,它与康德的纯形式的绝对命令差距远甚:就“内容”一面说,它当下就不是纯形式的;就“差异”一面说,它不具有绝对性和神圣性。

同样是道德行为的抉择,在此一场合,“中”表现为如此;在彼一场合,“中”表现为如彼。

但无论是“如此”还是“如彼”却都是“中”的精神的体现,《易传》所谓“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可传神地映衬这一说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的“领会精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处理”、“看着办”等说法,及其变种,即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指示归指示,做法归做法”;推其极致,则常常是“经为好经,却被歪念”,如此等等。

谁又能说,这不是千年传统精神的活的表现?中国人向以“心思灵活”见长,良非无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常常听到“中国特色”,这四个字就像一个巨大的篮子,更像是一个变化无端的魔瓶,什么普遍道理、必然法则都可以被移到里面作非原则的折中的运用。

假如某种事情不想做、不愿做,那便可以说这种事情“不合中国国情”,没有中国特色;但假如某种事情恰好合乎胃口,那便要“与国际接轨”。

这些现象似乎只说明一个道理,即我们还没有建立规范的神圣性的意识,创造性、灵活性被随心所欲地扭曲。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日益现代化和世界化的今天,培植一些履行“不变的规则”或“绝对的法则”的精神和灵魂,或许颇为迫切。

不论愿意与否,我们已经毫无选择地踏上了现代化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