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2017东北三省三校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5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5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5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摩洛哥王子徐则臣要不是碰上个卖唱的,这辈子我都不会关心摩洛哥在哪里。

那家伙唱得真不错,嗓子一会儿像刘欢一会儿像张雨生。

模仿田震《自由自在》的时候,我跟上他的那种狭窄、茫然又激越的声音,可以乱真。

当然,跟上之前我给了他十块钱。

给钱的时候我脸是红的。

我心疼,十块钱不是小数目。

但已经掏出来了,哪好意思再塞回兜里呢。

他看出来我喜欢田震的歌,接下来他唱的都是田震的歌,《执着》《干杯朋友》月牙泉》《未了情》。

从地铁的这头唱到那头。

地铁在西直门站停下,我得下车了。

他停下弹奏和歌唱,扭着身子指自己后背。

他的夹克上印着五个字:摩洛哥王子。

回到平房,我跟行健说:“见着摩洛哥王子了。

摩洛哥在哪儿啊?”行健哼了一声:“我还见着西班牙王妃了呢。

”米萝已经从他的百宝箱里翻出了世界地图,旧书摊上花两块钱买的。

“北非,在北非。

头顶上就是西班牙。

”他把地图摊在我们的小饭桌上,我把脑袋也伸过去。

摩洛哥头顶上不仅有西班牙,还有葡萄牙。

左边是浩瀚的大西洋,右边是阿尔及利亚。

边境之南是我只在地理课本.上见过的毛旦塔尼亚。

聊完就洗洗睡了。

很快我们就把摩洛哥和卖唱的小伙子忘到了脑后。

不是记不住,是所有激动人心的事情最终跟我们都没关系。

我们还住在北京西郊的一间平房里,过着以昼伏夜出为主的日常生活。

我依然隔三差五地出没在地铁2号线沿线,逢人不备的时候,鬼鬼祟祟地帮我办假证的姑父洪三万打小广告。

行健和米萝也是,他们帮陈兴多打小广告,偶尔我们会在同一条街或者同一条地铁线上碰头。

有一天傍晚,我在西直门站地铁口的背风处吃烤红薯,行健从身后拍了我的肩膀,说:“看见你那个‘摩洛哥王子’了。

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关于农村脱贫现状的调查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

根据河北省的调查,深度贫困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

“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

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22%以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15%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35%,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平近24个百分点。

“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

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650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7%、36.2%、49.7%。

“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

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和重建。

“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

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摘自2017年6月23日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2012~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及发生率材料三: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

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也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

“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六个市州‘直过民族’贫困村进行调查,59.5%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35.2%表示一般,只有5.3%的表示不满意。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Ⅲ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Ⅲ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Ⅲ卷语文试题(使用地区:重庆、广西、陕西、四川、西藏)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答案

【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答案

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答案1.D2.C3.C4.B5.B6.C7.(1)君主遭忧是臣子的耻辱,按道义应当如此(或“这样”),反而凭借这个接受赏赐吗?(2)高宗不断告知辅弼大臣宽慰爱惜民力,大概是惩戒于秦桧的苛刻政治,希望这样使百姓安定。

8.首联运用用典、对比手法。

(2分)首先,诗人借司马相如的典故来写老友的才华横溢;整联又将高才与不遇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是“凌云”,一是“陆沉”。

(2分)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和愤懑(或对执政者的谴责)。

(1分)9.①才华横溢,位沉下僚:首句说老友有像司马相如那样的才华却只是身处下僚。

(2分)②迫于生计,委身官场:“头白眼花”却仍奔走仕途,“儿婚女嫁”之后,才可挂冠归去。

写友人为官是迫于生计,非其本愿,见出他的品格。

(2分)③壮心犹在,盛年已逝:“心犹未死”,说明内心仍有所追求;“春不能朱镜里颜”,春天能使万物复苏,但不能恢复他青春的红颜。

(2分)10.(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1.(1)①小说采取插叙方式,以公司的六个小伙子之所以约“德哥”去关外一日游为主线,插叙了多年前主人公当兵时的一段故事。

(2分)②平缓客观的叙述语调使小说看似水波不兴,但与追忆人的世事沧桑的主观情绪交织,却使小说暗涌波澜,别有意味。

(2分)③小说把笔墨多用于概述六个小伙子的故事,却更能衬托出主人公“德哥”的心境。

(1分)(2)①为人热心诚恳,古朴开朗。

看他下了长途汽车,主动问他去哪,在他等待过程中热心相待等。

②兢兢业业,责任心强。

已是寒冷的初冬,天色已晚,环境恶劣,依然坚守。

③做事讲方法、有条理。

经过汉子的“调教”,驴子训练有素,每头驴专管前往一个村子,把客人送到后,自动返回。

④坚守原则。

知道“他”是解放军,说什么也不肯收脚力钱。

(3)第一处: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以及严寒的气候条件。

2017高考三模试卷及答案(语文)

2017高考三模试卷及答案(语文)

2017高考三模试卷及答案(语文)【2017高考三模试卷及答案】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学“三病”当须“治”苏全有当前我国的史学研究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即智慧缺失、远离现实、考据失真。

所谓智慧缺失,就是指史学研究的成果不仅缺乏价值、意义,还缺乏启迪、借鉴。

知古以察今,鉴往以知来,读史可以明智,说的就是史学的功能。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今史学研究并非都是如此。

例如,有铁路史论者经过长篇大论之后得出结论称,铁路的修筑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有外交史论者经过“深思熟虑”后形成的结论是“弱国无外交”;甚至有人口史论者通过对史料的艰难爬梳,指出人才主要分布在都城和省会……至于为数不菲的所谓“历史启示”,却鲜有启示可言,反而令人哑然失笑。

诸如此类的情状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每念及此,不由得令人心中黯然。

智慧缺失最集中的体现就是“马后炮史学”。

所谓“马后炮史学“,就是以结果作为判断的支撑,成者王侯败者贼寇。

如有观点认为,即使是在德川时期的中叶,日本已经开始接受西方的货币管理,这和帝制末期的中国真是一大对比。

对此有学者批评道:这言下之意显然指18世纪仍为封建社会的日本,在制度上已较帝制中国更为优胜。

这便纯属马后炮的历史认知。

仅仅因为日本在近代迅速强盛,就证明其制度在中世纪也是好的;因为中国在近代节节败退,就证明其制度在帝国盛世也是坏的。

历史就像一个迷宫,其中布满智力机关,一不小心就找不到出口。

显然史学界应该秉承“板凳要坐十年冷”“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概,多创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思想。

“爸爸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当面对儿子的突然提问时,法国年鉴学派大师马克·布洛赫显露了一丝犹疑和紧张。

布洛赫之所以少了些自信,主要就在于象牙塔式史学的弊端:面向过去,背对现实。

在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之间,研究者往往更多的是重前者,轻后者。

特别是远离现实,一方面体现在研究者对民众、民族关怀的缺乏,科学严谨的研究成了职称、奖金、晋升等目的的敲门砖。

东北三省三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数学(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东北三省三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数学(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东北三省三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数学(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XXX2017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数学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填写姓名、准考证号码,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指定区域。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记清晰。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也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从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1.设复数z满足z×(1+i)=2i(i是虚数单位),则z=()A.2B.2.C.1.D.52.已知A=xy=lg(x-1),B=yy=4-x^2,则A∩B=()A.[0,2]B.(1,2]C.[1,2)D.(1,4]3.已知cosα-sinα=2,则sin2α的值为()A.-11/8B.-7/8C.7/8D.11/84.已知实数x,y满足2x+y≥3,则z=x+y的取值范围为()A.[0,3]B.[2,7]C.[3,7]D.[2,0]5.已知x∈(0,π/2),p:sinx<x,q:sinx<x^2,则p是q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6.下边程序框图的算法思路源于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更相减损术”,执行该程序框图时,若输入a,b分别为18,27,则输出的a=()A.0.B.9.C.18.D.547.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A.2/3B.3/4C.4/3D.8/38.直线x+2y=m(m>2)与εO:x+y=5交于A,B两点,若OA+OB>2AB,则m的取值范围是()A.(5,25)B.(25,5)C.(5,5)D.(2,5)9.已知函数$f(x)=2\sin(2x-\frac{\pi}{2})-1$,在$[0,\frac{\pi}{2}]$随机取一个实数$a$,则$f(a)>0$的概率为$\frac{6323}{}$。

2017年全国三校生高考语文模拟卷答案版第三套

2017年全国三校生高考语文模拟卷答案版第三套

2017年全国三校生高考语文模拟卷答案版第三套2017年全国三校生高考语文模拟卷答案版第三套一、语文基础知识1、选出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A、附庸风雅(yōng)摇曳(ya) 贩卖(fàn)B、重峦叠嶂(zhàng)稽查(jī)梦魇(yàn)C、扣人心弦(xián)老窖(gào)羁绊(jī)D、刮目相看(guā)嫉恨(jí)亟待(jí)2、选出下面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B )A、虚怀若谷风云变幻嫉恶如仇滥芋充数骄奢淫逸B、汗牛充栋鸟语花香进退维谷长篇累牍推陈出新C、下车伊始前功尽弃滔滔不绝赏心悦目一畴莫展D、开诚布公绝处逢生离经叛道精疲力竭安然无恙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A )A《水浒传》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书中的许多段落已深入人心,妇孺皆知B.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有识之土提醒人们要警惕新纳粹势力起死回生C.要在学术上推波助澜,并不是抛弃国学,国学的精粹不但不能丢,有些还应深入研究D.扮演蔺相如、伍子胥等人物的都是9至11岁的小演员,他们栩栩如生的演出展现了我国京剧艺术后继有人的兴旺景象4、下面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A.我们班级不但信任他,而且连以前反对过他的其它班级也信任他了B.照片拍得好坏,诗歌写得有味无味,是由一个人的思想认识、艺术修养的高低决定的C.应该尽量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让全体同学掌握,提高教学质量D.经过刻苦的学习,在选拔赛上他射击的五次成绩平均都在95环以上5.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B )A、《荷塘月色》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的“美文”B、《师说》的作者是柳宗元,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6、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A篆文(zhuàn)长篙(gāo)河畔(pàn)B青荇(xíng)长喙(huì)镜匣(xiá)C中肯(zhōng)曲解(qǔ)诚挚(zhì)D眺望(zhào)窒息(zhì)簇拥(rú)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A.汗牛充栋不言而喻豁然贯通B.睛天霹雳昨日黄花叠宕起伏C.不知所云掉以轻心感概万千D.不求甚解咬文爵字狂妄自大8、“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地感受到了那种突然冻结的沉寂”一句是属于:(C)A.情态描写 B 心理描写 C 环境描写 D 动作描写9、下列语句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C)A.这是慢功,虽然解不了“近渴”,但也必须下大力气去做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C.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D.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里的画面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大自然的智慧(节选)①人们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肌体上的一部分而已②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甲]的苍蝇蚊子,还是[乙]的鲜花绿草;无论是[丙]的星空,还是[丁]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人体共有一万亿多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相互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分工,每个细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混淆,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人体细胞尽管更替许多次,但这种秩序并不会改变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能够理解想象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人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表现出难以形容的荚要创造出这样一个人来,让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③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人是自然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其高级之处就在于他会思维、能够理解、有自我意识人的智慧与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宇宙(或者说自然)借人的眼睛来观看她自己,借人的嘴来表达她自己,说出她亿万年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从这个角度可以说,人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人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人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人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人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所以,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所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④这样看来,人类就只是宇宙肌体上的一个部分,一个器官,就如同大脑是我们的器官一样,人与宇宙本来就是一体的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吧1、按照文意,分别填人第②段甲、乙、丙、丁四处正确的一项是( B )A、美丽可人不值一提高深莫测令人厌恶B、令人厌恶美丽可人高深莫测不值一提C、不值一提美丽可人高深莫测令人厌恶D、令人厌恶不值一提高深莫测美丽可人2、第②段画线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这样说有什么依据?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 )A、人的一万亿多个细胞,不仅能够相互协调,高度有序,而且每个细胞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分工,并且在人的一生中,这种秩序不会改变B、人具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能够理解想象;人的智慧无所不能C、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人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D、要创造出这样一个人来,让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3、第③段中,作者说:“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这种“深意”应怎样理解?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C )A、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其高级之处就在于他会思维、能够理解、有自我意识B、人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人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C、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欣赏宇宙借人的眼睛、嘴来观看、表达她自己人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D、人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人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人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4、选出对第④段中,作者使用“一个器官”一词语的用意理解正确的一项(A )A、强调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大自然密不可分B、强调人是大自然的杰作,人的智慧无与伦比C、强调人是大自然的杰作,人凌驾于大自让之上D、强调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是独立于自然的统治者5、结合全文,揣摩作者写作意图正确的一项是(D )A、告诉人们,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大自然的智慧是无限的B、告诉人们,大自然深不可测,人的智慧是无法无安全认识大自然的C、提醒人们,宇宙知识是无限的,只有不懈努力才能无愧于大自然“最杰出的作品”D、提醒人们,要想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大自然(二)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题:绿的歌冰心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湛蓝蓝的大海,身后是一抹浅黄的田地.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庄严……我很少注意到或想到其他颜色、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目迷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我开始向往看到一大片的红色,来振奋我的精神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的红叶,但眼前这一闪光艳,是秋天的“临去秋波”,很快的便被朔风吹落了在怅惆迷茫之中,我凝视着这满山满谷的吹落的红叶,而“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润培养它新的一代这时,在我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绿意迎人的图画!那是有二年的冬天,我回到我的故乡去,坐汽车从公路进入祖国的南疆小车在层峦叠嶂中穿行,两旁是密密层层的参天绿树:苍绿的是松柏,翠绿的是竹子丁中间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色调深浅不同的绿树,衬以遍地的萋萋的芳草“绿”把我包围起来了.我从惊喜而汇入恬静,静默地、欢悦地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绿”是象征着:浓郁的春光,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绿,是人生中的青年时代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人类都有其生命中的青年时代我愿以这支“绿之歌”献给生活在青年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青年们!1.作者说“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这是因为(不超过14个字)2.“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红叶的时候是什么季节?A 初秋B 仲秋C 深秋D初冬3.文中写“‘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这里“‘向前看’的思路”是指()(摘录原文回答)4.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技巧的评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我”离开海边,进入城市后,“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这里暗指城市色彩的驳杂,与辽阔大海的一片湛蓝相比显得黯然失色B.作者先写大海的蓝色,城市的杂色,枫林的红色,目的都是为了衬托后面的绿色C.文中“落红不是无情物”是引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下句是“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的“红”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冰心在文中与龚自珍在诗中所指代的对象是一致的D.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或比喻的手法,分别赋予蓝色、红色和绿色以人的品格E.文章最后以祈使句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青年们的热切期望答案:1、---童年在一望无际的的大海边度过2、D3、“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润培养它新的一代4、CE。

东北三省三校(哈尔滨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东北三省三校(哈尔滨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哈尔滨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18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先后开通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艺术及其精神随之传至世界各地,并为世界艺术发展贡献着智慧。

《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一书,主要将中国绘画艺术置于西方绘画艺术的坐标系中,从“东学西渐"的角度重点审视和探讨了国艺术对世界艺术的影响和贡献。

本书认为西方一部分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所以在创作中能取得辉煌的成就,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中国绘画的深刻影响。

传统西方绘画用面表现物象,而中国绘画用线表现物象,空中的云、河中的水本来无线,但画家都用线条来表现。

至近现代,西方画家的作品凡有新意者,大多是改面为线而创作的,这是画家们借鉴中国绘画艺术得来的益处。

中国绘画艺术对世界艺术的影响,说到底是对中国之外的绘画创作者及其作品的影响。

本书中,作者以毕加索的画作为例展开论述。

毕加索早期的绘画以写实为主,但后来,他的画作以线条作为绘画的语言,笔法写意,绘画风格由具象转为抽象,实现了从画“形”到画“意”的转变。

这和他长期临摹中国画和倾心于中国绘画所倡导的价值追求颇有关系,毕加索曾赞许道“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的艺术”。

而用线条造型,正是中国绘画艺术影响到和区别于其他风格绘画艺术的显著标志。

本书认为,西方绘画注重科学原理,中国绘画则更讲究哲学精神。

因此,西方绘画重在写形,强调视觉享受或冲击力;一而中国绘画重在写心、畅神,强调人格的修炼、性情的抒发、思想的表达。

也就是说,在中国绘画理论视域中,绘画不过分强调描绘对象的真实与否,即不仅要画见到的“实”的东西,同时还要画见不到的和那些想象的“虚”的东西。

西方画家们仅在近一百年前,才领会其奥妙,而中国的画家们,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在创作中自觉践行了这种理论。

笔者认为,深入挖掘中国艺术对世界艺术的影响和贡献迫在眉睫。

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互联网+的时代,站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美丽新世界的入口,人人都害怕被时代悄无声息地抛弃或遗忘,于是我们看到微信群里风起云涌,朋友圈里一切皆可晒,说说空间微博分秒必争高效刷屏,各种自拍照片小视屏充斥网络,点赞评论互动乐此不疲……不少人纷纷用视觉的冲击祈求他人的驻足回眸。

“存在感”这个词一夜而火。

对于上述社会现象,有人说存在感是人的本能需求,人人都需要被重视和认可,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无可非议;有人说“为了获得认可,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存在感”;还有人说,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是来自于强大而自信的内心,如果内心丰盈充实,自然就不会过度寻求别人的关注。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结合出来内容及含义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存在感谁是中国最可怜的人?孔子。

鲁迅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将“可怜”二字送给了孔子。

孔夫子的角色一度地被揉捏、涂抹以至变形、神化,伴随而来的还有他无所不在的“存在感”。

乃至到今日,这种“存在感”仍居高不下,甚至愈演愈烈。

从一座座新建的孔庙,到课本中越来越多的儒家经典,再到在国外炒的红火的孔子学院,无处不彰显其“存在感”。

可我想,这种浮于表面的存在感,终究还是走不到人们心里去的吧。

存在感,单从整个词来看,可能就显得有些空洞了。

但若用拆字法来理解,或许还是重“感”不重“在”的。

当一种精神、一种思想、一个人,不再被泛泛而谈而是被潜藏内心,那么他就有了存在感。

王开玲曾经说过一句话,“容颜易摹,心灵却难以作弊”,大概就是这种意思了。

到现在我仍记得《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一句话:我心愿自己是个无面目的人,来此问清自己的面目。

很多人都会习惯性地模糊了存在的概念,那就更不用谈相对空泛的存在感了。

一个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存在的人,是绝没有可能拥有存在感的。

当然,我今天并不是来谈论我们为何存在的,但却只有明了自己为何而存在,才能有机会拥有存在感。

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哈尔滨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中华文明在对外传播中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中华文明有着一贯的处世之道,有着鲜明的价值导向,有着永恒的精神气质,有着内在的生存理念。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也决定着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原则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不同的文化立场深刻影响着实践主体看待文化问题的角度和方式。

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就要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文化之根、筑牢文化之魂。

尤其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要更加注重展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让世界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要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精粹,广泛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到近代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辽宁省名校联盟(东北三省三校)2024年高三10月份联合考试(语文)

辽宁省名校联盟(东北三省三校)2024年高三10月份联合考试(语文)

辽宁省名校联盟(东北三省三校)2024年高三10月份联合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很快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物质方面,我国完全符合大国标准。

在制度层面,我们也形成了符合自己国情特点的制度体系。

但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达到大国的标准。

不仅要符合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更要在知识层面达到现代化的标准。

在知识层面,我国仍在砥砺前行,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地位。

无论在学科建设还是在学术成果方面,我们还有巨大的发展和改善空间。

下一步如何走?这是未来知识休系建设与知识强国建设不可避免的研究课题。

中国不仅要成为学术大国,更要力争成为思想大国。

凭经验来看,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在海外留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都可以在美国、欧洲顶尖的社会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但是很多文章都属于西方的命题,西方的命题加上副标题“evidence from China”,即所谓“西方的命题,中国的证据”。

此种命题,归根到底是针对西方问题所提出来的命题,和中国社会相关度比较低。

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自然科学和工程是普遍性的语言,即通用性语言;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属性,是社会在前,科学在后,要先懂社会的实践才用得上科学的理论。

再者,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软实力(soft power)”还不够强。

近年来,我国综合实力发展迅速,网络技术发展与媒体信息传播能力方面,都在将我国推向科技强国。

但我国的形象仍在国际社会中遭遇西方媒体的污名化传播,这是由于西方媒体背后有带有本国特色的知识体系作为“软实力”的基础;而我国相对而言,只是媒介技术、信息传播等“硬实力”的增长,背后的知识体系支撑较弱。

钱学森先生曾提出“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改革开放促成了巨大的经济成就,教育也进行了多次改革和更新,但在培养重量级的学术大家方面仍有差距。

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2025届高考仿真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2025届高考仿真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2025届高考仿真卷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我一向觉得写作者应该有点娱乐精神。

在中国作家里,鲁迅是最具有娱乐精神的。

大家都知道鲁迅杂文的幽默、风趣,其实,他的主题极其严肃的小说也是处处充满着惹人发笑的东西,如《阿Q正传》中阿Q莫名其妙进了监狱,竟然还为签字画押的圈圈画得不圆而苦恼,《高老夫子》里的高尔础本名高干亭,因发表一篇整理国史的文章便自以为学贯中西,因仰慕高尔基,将名字改成高尔础,其实本质上不过是一个打牌、听书、对女学生怀有歪心的虚伪之人,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文学在一定程度上算得上是一种娱乐品,从要使人快乐这一点看,它跟音乐、绘画、戏剧、舞蹈没有任何区别。

鲁迅从小接受传统文学教育,对文艺的性质比谁都明白。

再说,民国时的媒体大多都是私营的,某个作者的文章写得不好读,读者意见大,报刊以后大概很难再采用其稿子了。

为了“可持续”,鲁迅也会在可读性方面动脑筋。

不过,有一点我们以前似乎忽视了,那就是鲁迅其人本身充满了娱乐因子。

杂文家唐弢当年跟鲁迅过从很密,鲁迅跑来看唐弢,兴致高时,一屁股坐到桌面上,手里拿支烟,谈笑风生。

有时,他夜里写了骂某人的文章,第二天与被骂的朋友在酒席上互相说起,照样谈笑”写文章的人喜欢引用一句古语:文以载道,这句话当然没说错,只是,这文章的“道”如果能用一点娱乐精神去载的话更好,如果老是用“卖牛肉”的调子去载,估计“道”装上去,“文”已经翻到阴沟里了。

我始终相信,鲁迅能成为后来的鲁迅,靠的不只是那个“道”。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1.请分别解释“文以载道” “‘卖牛肉’的调子”的含义。

2017届高三年级三校联考语文 答案(201610)

2017届高三年级三校联考语文 答案(201610)

2017届高三年级三校联考语文答案1.(3分)B(障碍:阻挡前进的东西,多用作名词;阻碍:阻挡住,使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或起阻碍作用的事物,多用作动词。

齐头并进:多形容几件事情或几项工作同时进行。

并驾齐驱: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

点石成金: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2.(3分)D3.(3分)C(C项写端午,其他三项均写重阳登高。

出处分别为:A.杜牧《九日齐山登高》B.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C.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D.殷尧藩《端午日》)4.(3分)A(从首句来看,主要讲生命的拥挤,因此②句应紧跟其后。

从内在逻辑顺序来看,①③⑤④应在一起。

⑥句具体阐释生命拥挤的形态,所以应放在②句后)5.B(A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多指通过读书、学习来提升自身的修养,与引入自然物质不符;B项“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就是指观赏美丽的雪景;C项“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写出人们纳凉时观赏到的池塘边美丽宁静的景色及舒畅的心情,与热闹非凡的音乐节情景不符;D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则写出了顺流而下,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与智能过闸内容不符)6.(3分)B(免除)7.(3分)D(A项,代词,代这件事/结构助词,不译;B项,连词,表目的/介词,拿,用;C项,连词,表承接,就,那么/副词,表判断,是;D项,均为代词,表第三人称,译为“他的”“他们的”)8.(8分)(1)(4分)研究一些浮夸不实的学说,整理衣服坐到大堂上,问答自如,这样的人就是所说的长老。

(“荒唐”“摄”“自若”各1分,句意1分)(2)(4分)他能讲述史书所不能记载的唐末、五代时的事情,于是就跟他交往,非常熟悉。

惟简是他的同门好友。

(“因是”“游”各1分,“传记所不载者”句式1分,句意1分)9.(4分)因为这些僧人:①投机取巧,逃避劳役;②弄虚作假,不守戒律;③故弄玄虚,欺骗公众;④有名无实,胡乱应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三省三校三模语文试卷王老师整理(转载请注明)一.现代文阅读(9分3小题)谈到绘画,首先应打破传统的书、画同源,或书出于画的似是而非之说。

从我国龙山期、仰韶期的彩陶,以逮殷代的青铜器,其花纹的情形,在今日犹可考见。

这可以说是今日能够看到的中国最古的绘画。

彩陶文化期的花纹,多彩多姿;青铜器的花纹,威重神密;但两者皆系图案的、抽象的性质,反不如原始象形文字之追求物象。

一直到战国时期,才有一部分铜器上的狩猎、动物的花纹,带有活泼的写实意味。

由这种古代实物的考查,可以明了我国的书与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所以它本身没有象形不象形的问题。

例如把这类花纹应用到衣服器物上,以表示服用者的不同身份,这依然是对被装饰的对象,这依然是对被装饰的对象由装饰的象征性而赋以当时所要求的意味。

由甲骨文的文字来看,这完全属于帮助记忆并替代记忆的实用系统。

所以一开始便不能不追求人们所要记忆的事物之形,等到约定俗称之后,便慢慢从事物之形中解放出来,以追求实用时的便利。

所以文字和绘画的发展,都是在两种精神状态及两种目的中进行。

何况我国六书中指事的起源,没有人能说它会晚于象形。

因造字之始,即有指事的方法,即可斥破由象形文字而来的文字是与绘画同源,或出于绘画之说之缪。

书画的密切关联,乃发生在书法自身有了美的自觉、成为美的对象的时代;其引发此一自觉的,恐怕和草书的出现有关系。

因为草书虽是适应简便的要求,但因体势的流走变化,易于发挥书写者的个性,便于不知不觉之中,成为把文字由实用带到含有游戏性质的艺术领域的桥梁。

在历史中最先在书法上受到艺术性欣赏的,当为后汉章帝时杜度的章草,由此流衍而为崔瑗的草贤,张芝的草圣。

而张彦远的《书法要录》,一开始便录有后汉赵一的《非草书》。

非草书,是对草书加以非赵氏认草书为“示简易之旨,非圣人之业”,所以他劝大家把这一番精力,应“用之彼七经”和“稽历协律”这一方面。

由此不难窥见自杜度的草书成功后所引起的对草书的欣赏与学习的狂潮。

我以为书法是在此种狂潮中才卷进了艺术的宫殿。

书法从实用中转移过来而艺术化了,它的性格便和绘画相同。

加以两者使用笔墨纸帛的同样工具,而到了唐中期以后,水墨画成立,书与画之间,更大大地接近了一步,于是书画的关系,便密切了起来;遂使一千多年来,大家把两者本是艺术性格上的关联,误解为历史发生上的关联。

即使在艺术性的关联上,后来许多人,以为要把画画好,必先把字写好的看法,依然是把相得益彰的附益的关系,说成了因果上的必然的关系。

书与画的线条,虽然要同样的功力;但画的线条,一直在吴道子晚年的“如莼菜条”出现以前,都是匀而细的,有如“春蚕吐丝”的线条,这和书的线条,也是属于两种形态,自然需要用两种技巧。

事实上,固然许多人善书同时也善画,但吴道子本来是“学书于张长史旭,贺监知章。

学书不成,因工画”。

而元代四大画家之一的倪云林,据董其昌《画旨》引顾谨中《题倪画》云:“初以董源为宗。

及乎晚年,画益精诣而书法漫矣。

”沈颢《山水法》在《落款》项下谓“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

”这即足以证明绘画的成就,原与书法并无关系。

宋以后,有一部分人,把书法在绘画中的意味强调得太过,这中间实含有认为书法的价值,在绘画之上,要借书法以伸张绘画的意味在里面。

这便会无形中忽视了绘画自身更基本的因素,是值得重新加以考虑的。

(摘自《中国艺术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的绘画艺术,早在远古时期就已产生。

多姿多彩的彩陶花纹、威重神秘的青铜器花纹,可以看做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绘画形式。

B.“书画同源”“书出于画”等说法似是而非,我国的书与画实分属不同系统,画属于装饰意味的系统,而书则属于实用系统。

C.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原始文字追求所要记忆的事物之形,而彩陶青铜器花纹带有抽象性质,并不象形,这是由二者的不同功用决定的。

D.作为造字之法,指事的起源并不晚于象形,二者都是为了帮助并代替记忆,这有力地驳斥了由象形文字而来的文字与绘画同源的说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草书作为“书”的一种,有其实用性,但因其书写特点而带有了艺术性,后世书画间有了密切关联可能与草书的出现及其艺术化有关。

B.杜度的章草盛极一时,却也受到非难,被赵一认为是“示简易之旨”,但其引发的草书热潮对草书的艺术化功不可没。

C.“书画同源”这一说法的产生既与书画再艺术性格上有相同之处有关,同时也与书画使用共同的工具有关。

D.书与画的线条均需要功力,但由于二者形态不同,所用技巧也不同。

因此,书的好坏与画的好坏并无必然联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应用在衣服器物上的花纹,可以代表服用者的不同身份,但其归根结底仍是装饰性的。

B.文字的产生与演变,大抵出于实用这一要求。

无论是造字之初还是后来从事物之形中解放出来,莫不如此。

C.吴道子“学书不成,因工画”,倪云林“画益精诣而书法漫矣”,从某种角度说明了书法对绘画并无帮助,绘画的基础需独立发展。

D.把书法在绘画中意味过分强调,虽有借书法以伸张绘画之意,但无形中忽视了绘画自身最基本的因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许渊冲:岁月困不住的人生王晶晶得到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那年,许渊冲虚龄90岁。

很多人都觉得,这怕是老先生此生最高的荣耀了,结果2014年8月2日,93岁的许渊冲又荣获了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给中国文化界狠狠地争了一口气。

时下有个热门的词叫“无龄感生活”,说的就是许渊冲这样的人。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眼前的这位老人,骨瘦如柴却声如洪钟,听力不好但思路清晰,记忆力更是好得让年轻人都要羡慕。

他至今每天坚持骑自行车出门遛一会儿,喜欢喝冰镇饮料。

家里书桌上,放着正在翻译中的莎士比亚作品集。

“我已经翻完4本了,两个月译一本,目标是译完莎翁全集”。

老先生的150多部译作里,有一大半都是退休后才出版的。

这样的人生,岁月根本就困不住。

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和许先生同届。

在他眼里,相见第一面,这个叫做许渊冲的同学就“冲劲十足”。

1957年,同学杨振宁得了诺贝尔奖。

许渊冲觉得自己不能落后,在外语领域也要搞出名堂。

到1958年,他已有4本译著。

没见到许先生之前,看到他的一些事迹,觉得他真是个自负的“狂人”。

他印过一张名片,上面赫然写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

他评点过自己的翻译水平,“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首诗”。

和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聊天时,他也敢说“我的翻译超越了毛泽东诗词原文”。

但采访过程中一气聊下来,你会发现,其实许渊冲并不狂,他只是像一个战士一样,坚守自己的阵地,绝不妥协。

“到现在还有人不赞成我的观点。

我不认为自己狂,因为我说的都是事实。

我坚信自己是对的。

”2004年和2008年,许渊冲提出了“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

他从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处找到源头,到近代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钱锺书的“化境”,形成一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核的文艺理论。

许渊冲说,在西方,翻译是科学。

“科学解决不了文学问题。

文学要美。

要有全局观点,不要只注重表面形式,而要把文章里面的内容翻出来,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为了能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许渊冲教授选择了其中他所喜欢并能译成韵文的作品,书中许先生的译笔优美,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意境。

其代表作为《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许渊冲教授对原作的理解精深独到,将原作的妙处表达得淋漓尽致,加之又熟谙中英诗律,细刻精雕,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意境。

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深得广大外国读者的好评。

翻译对许渊冲来说,不仅仅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家国抱负,也是让自己身心愉快的不老灵药。

“我啊,天天和古人打交道。

我现在翻莎士比亚,我就跟莎士比亚打交道。

我亦古亦今,我的现代就是古代,古代就是我的现代,我足不出门,来往的都是古代名人,这是超越时空的交流。

所以我是非常愉快的。

不翻译,我每天做什么呢?”有人问:“为什么要重新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呢?”“100个人注解,就有100个不同的解释。

我有我的新意见啊,我现在边译边参考两个版本,一个朱生豪的,一个卞之琳的。

他们翻得好的地方,我保留。

不好的,我改掉。

”“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

翻译家许钧说年龄不是问题。

对许渊冲来说,最好的年华是现在。

“因为我活得越久,学得越多,看得越多,越有经验。

灵感是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逝去的。

”最后的也是最好的,恰如老先生的人生。

相关链接:①95岁的翻译家许渊冲是个“异数”——时间好像忘了把他变成老人。

傍晚,北大畅春园,他总要独自骑着自行车,遛上个把小时。

骑车是他退而求其次的健身项目,游泳才是最爱。

两年前,游泳馆的工作人员看他都九十多了,再也不敢放行。

②谈到即将出版的27册的《许渊冲全集》,许先生说:“集子就是把几十年工作的精华都集中起来。

我的翻译也有很一般的,也有糟粕的。

精华也是受前人的启发。

精华留给后来者,我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环,把美一代代地传递下去—这是我的中国梦。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许渊冲是亚洲首位获得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的翻译家,这一荣誉是对他翻译事业的最高褒奖。

B.许渊冲想在翻译领域做出可观的成绩,与同届校友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有关,他不甘落于人后。

C.为构建“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许渊冲查找源头,多方借鉴,从而形成一套深具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核的文艺理论。

D.许渊冲的作品能深受外国读者的好评,因为他拥有一套完整的翻译理论,能以韵文形式再现中文原作的意境。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A.许渊冲看似狂傲,实则是对翻译事业的自信和坚守,他相信自己是对的,坚守着自己对翻译的理解,绝不妥协。

B.在许渊冲看来,只有用今人的思想去理解古人的行为,才能在超越时空的交流中获得非常愉悦的心理感受。

C.为了能成功再现原作的妙处,许渊冲即使参考朱生豪和卞之琳的译著,也能够不拘役于他们的翻译,表达自己的理解。

D.选文融记叙、描写、议论于一炉,生动表现了许渊冲自信狂妄、才华横溢、老当益壮、精益求精等多个特点,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他的一生。

E.文章多次直接引用传主原话及其他名家的评价与介绍,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让传主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生动丰富。

6.“岁月困不住”许渊冲的人生,在原文中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并分析。

(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戒毒陈力娇吸大麻时她还是个挺不错的摇滚乐手,她很爱阿王,阿王却没有回应。

阿王知道她也开始吸毒时,非常懊恼,他给了她一个耳光。

但耳光也没挡了她的吸毒,她开始变卖衣物和手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