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类别:选修课适用专业:生态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环境科学导论》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熟悉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方法,明确当前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基本状况及变化规律;理解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掌握污染物控制、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技术方法;明确我国当前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法律法规及标准,为今后的专业学习、素质培养、能力提高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历史责任意识。
二、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大气、水体、土壤、固体废物环境污染成因、现状及基本治理技术,掌握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基本原理,明确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法律法规及标准,为后续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等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气、水体、土壤、固体废物环境污染现状、成因及基本治理技术,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基本制度及质量标准。
教学难点:大气、水体、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物控制、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技术方法。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科技论文,网上资料查询汇总和专题讨论,加深对大气、水体、土壤、固体废物环境污染现状、成因及治理技术,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基本制度及质量标准的了解,掌握污染控制基本技术原理。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1)环境的基本概念及组成;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问题组成,环境的特性。
(2)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及其分类,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发展,环境问题的实质,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其启示。
(3)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的产生及发展,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环境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2.重、难点提示(1)环境的基本概念及组成及环境问题的实质。
教案大学一年级环境科学教学大纲
教案大学一年级环境科学教学大纲教案:大学一年级环境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和目标本教学大纲拟为大学一年级环境科学课程设计一套完整的教案,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依据,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
本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责任感,为后续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内容和安排1. 第一章:环境科学导论1.1 环境科学的定义和起源1.2 环境科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3 环境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4 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2. 第二章: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2.1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2.2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2.3 环境保护的概念和原则2.4 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3. 第三章:污染与环境影响3.1 水污染及其控制3.2 大气污染及其控制3.3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3.4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措施4. 第四章: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4.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4.2 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4.3 社会责任和生态文明建设4.4 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的推广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本教学大纲建议采用多种交互式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还可以运用以下教学手段:1.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地考察:带学生走出教室,亲身感受环境问题,增加对环境科学的直观认识和理解。
3. 实验操作: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4. 案例分析:引入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培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评价方法和标准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问、回答问题的能力和态度等,占总成绩的30%。
2. 作业和实验报告: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和实验,学生按时提交,并按要求写好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40%。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整个环境科学课程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30%。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409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导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5学分:2.5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普通物理学等。
二、课程简介环境科学导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后继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课程以环境基本规律为主线,分别从人口与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物理环境、生物环境、人居环境、景观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既传授近几十年来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科学成就,也讲述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以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环境科学导论》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
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环境科学学科有一个综合系统的认识,理解环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而成的新兴学科,明确环境科学的研究范畴、任务和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弄清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机制,了解污染物的危害;掌握人与环境关系基本原理;了解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途径和环境管理体系;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研究的发展领域,了解世界环境状况,人类面临的环境挑战及环境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果,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环境研究技能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的概念,了解环境的多样性。
2.掌握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3.了解环境规律、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4.了解环境科学的内涵与外延(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的概念主要内容:人类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第二节环境的多样性主要内容: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人类需求与人类创造多样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多样性。
环境科学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教学大纲一、引言环境科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科学,涵盖了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化学、物理等多个学科内容。
环境科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为推动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课程目标1. 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2. 掌握环境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3. 培养环境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培养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三、课程内容1. 环境科学概论1.1 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1.2 环境系统的概念和组成;1.3 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
2. 大气环境科学2.1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2.2 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2.3 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和控制。
3. 水环境科学3.1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3.2 水污染的来源和影响;3.3 水环境治理和保护技术。
4. 土壤环境科学4.1 土壤的形成和分类;4.2 土壤污染的类型和治理方法;4.3 土壤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
5. 生物环境科学5.1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5.2 生物对环境的响应和适应;5.3 生物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讲解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2. 实践操作:开展环境科学实验和调查活动;3. 讨论研究:引导学生围绕环境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加环境调研和考察活动。
五、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等;2. 作业考核:包括课堂作业、实验报告等;3. 期中期末考试: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核;4. 研究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关于环境科学相关研究的报告。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科学导论、环境保护法律、环境监测技术等;2. 实验设备:大气环境监测仪器、水质分析设备等;3. 参考资料:环境科学期刊、学术论文等。
七、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为将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环境科学教学大纲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掌握环境科学的 基本概念、原理 和方法
理解环境问题的 产生、发展和解 决途径
掌握环境监测、 评价和治理的基 本技能
提高环境保护意 识和社会责任感
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具备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 具备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具备环境科学研究的能力 具备环境科学教育与传播的能力 具备环境科学实践与创新的能力
教师评价:建立教师评价体系, 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定期评 估和反馈
教材:《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等
参考书目:《环境科学导论》、《环境科学实验教程》、《环境科学案例分析》等
网络资源: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 实践基地: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生态保护区等
实验室设备:包括显微镜、离心机、电泳仪等 实验场地:包括实验室、野外观测站、生态园等 实验材料:包括化学试剂、生物样本、土壤样本等 实验安全:包括实验室安全规范、实验操作规程等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包括 环境科学原理、环境污染 与防治、生态学等
环境监测技术:包括环境 监测方法、仪器设备使用、 数据分析等
环境影响评价:包括环境 影响评价方法、环境影响 评价报告编写等
环境管理与法规:包括环 境法律法规、环境管理政 策、环境管理实践等
环境教育与宣传:包括环 境教育方法、环境宣传技 巧、环境教育实践等
评价标准:根据 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效果、创新 能力等方面进行 评价
评价周期:定期 进行评价,如每 学期一次或每学 年一次
评价反馈:及时 向学生反馈评价 结果,帮助学生 了解自己的学习 情况,改进学习 方法
教师自评: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和建议 同行评价:邀请同行专家对课程进行评价和指导 改进措施:根据自评、学生反馈和同行评价,制定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环境学导论 教学大纲
环境学导论教学大纲环境学导论环境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它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学科背景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环境学导论作为环境学的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环境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环境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介绍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环境、环境系统、环境变量、环境影响等。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环境学的基本原理,如自然界的循环性、有限性和可持续性原则,以及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第二部分:环境问题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问题是环境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
同时,我们还将学习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如何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第三部分: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介绍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保护等。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了解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第四部分:环境伦理与环境法律环境伦理是环境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学习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道德关系。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环境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环境法律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第五部分: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环境教育是培养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介绍环境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如何开展环境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和环境行动能力。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如何促进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和环境管理。
总结:环境学导论作为环境学的入门课程,对于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精)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SCIENCE OF ENVIRONMENT学时数:54学分数:3适用专业: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执笔者:徐颂编写日期:2005年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以及环境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从而对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获得:1、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2、各个环境要素污染的原因,防治的措施;3、现代环境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绪论1、理解环境的概念,了解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概念;2、掌握环境问题的由来及概念;3、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4、知道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二)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1、掌握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2、了解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污染的特征,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化,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3、了解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包括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
(三)大气污染及其防治1、知道大气圈的概念及其结构,了解大气的组成,大气环境质量保证的重要性,理解大气污染的涵义,知道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掌握大气污染源的种类,掌握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3、掌握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
掌握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氧化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光化学氧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碳氢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他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掌握影响大气污染的动力气象因子和热力气象因子;2、掌握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
理解烟尘治理的几种技术,理解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掌握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3、了解全球主要大气环境问题,了解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概念。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计划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计划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计划一、课程背景和目标环境科学导论是一门旨在介绍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培养环境问题意识和探讨环境保护策略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二、课程大纲1. 环境科学导论概述1.1 课程介绍1.2 环境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3 环境科学的跨学科性质2. 环境系统与生态学基础2.1 环境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2 生态学基本概念与原理2.3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 环境污染与治理3.1 环境污染的来源与分类3.2 常见环境污染物及其影响3.3 环境治理理论与方法4. 环境监测与评估4.1 环境监测的目的与方法4.2 常见环境指标与评估方法4.3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估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 环境保护政策与法律法规5.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5.3 环境与社会的关系三、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验实践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学习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形式:1. 课堂讲授:由教师进行环境科学导论知识的讲解和案例分析,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问题探讨和方案设计,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实验实践:学生通过参与环境监测、模拟演练等实验实践活动,提升环境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选取环境科学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并撰写课程论文,培养学术写作和科研能力。
四、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实验实践等,占总成绩的20%。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知识和理解的测试,占总成绩的30%。
3. 课程论文:学生根据选定课题进行研究并撰写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30%。
4. 期末考试:对学生全面掌握环境科学导论的能力进行测试,占总成绩的20%。
五、参考教材1. 《环境科学导论》,李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
【尚择优选】《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精)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SCIENCE OF ENVIRONMENT学时数:54学分数:3适用专业: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执笔者:徐颂编写日期:2005年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以及环境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从而对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获得:1、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2、各个环境要素污染的原因,防治的措施;3、现代环境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绪论1、理解环境的概念,了解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概念;2、掌握环境问题的由来及概念;3、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4、知道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二)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1、掌握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2、了解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污染的特征,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化,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3、了解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包括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
(三)大气污染及其防治1、知道大气圈的概念及其结构,了解大气的组成,大气环境质量保证的重要性,理解大气污染的涵义,知道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掌握大气污染源的种类,掌握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3、掌握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
掌握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氧化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光化学氧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碳氢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他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掌握影响大气污染的动力气象因子和热力气象因子;2、掌握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
理解烟尘治理的几种技术,理解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掌握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3、了解全球主要大气环境问题,了解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概念。
『环境科学导论』
通选课『环境科学导论』授课大纲(主讲教师:刘建国;学时:计划36,有效30~32)第一讲:环境问题、环境科学和中国环境状况(3学时)1. 环境问题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反思(社会历史背景/环境问题历程/国际形势/认识与反思)2. 环境科学发展及学科领域(基本概念/环境科学发展/学科体系分布与简介)3. 当代主要环境问题(当前主要环境问题概述)4. 中国环境状况(背景知识/中国环境质量报告)---------------------―――――――――――DV:地球日-社会公众环保行动(美国环保之窗)第二讲:地球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6学时)1. 地球生物圈(生态学基础/生物地化循环/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本)2. 城市生态系统及发展问题(城市生态学基础/城市与城市化/城市环境问题/生态城市)3. 人口问题(人口学基本常识/人口增长过程/指标/模式/规律/人口与经济发展/中国人口问题)4. 资源问题(水资源/耕地与粮食资源/石油能源/煤炭资源/天然气资源/可再生能源/未来能源)------------------------―――――――――DV1:城市环境问题;DV2:人造生物圈2号实验的失败;DV3:淡水;DV4:能源第三讲:环境污染与生命健康(2学时)1. 地球化学与人体健康(地化元素与生物体关联/元素失衡与地方病)2. 环境污染物的健康危害(各主要大气污染物/重金属/有机有毒污染物)3. 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环境问题/室内主要污染物的来源与危害/室内污染控制)---------------------―――――――――――DV:德国的环保经验第四讲:环境污染机理与控制方法(6)1. 大气环境污染(大气环境基础知识/大气污染过程与污染物/酸雨/光化学烟雾)2. 水环境污染(水体及类型等基本概念/水污染指标与污染过程/水体富营养化)3. 土壤、固体废物及其他环境污染(概要简介)4. 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工程概要:废水处理/除尘/汽车尾气净化/固废处置/噪音控制)-----------------------―――――――――――――――――――――――――DV1:酸雨;DV2:政府环保行动(美国环保之窗);DV3:欧洲城市空气污染治理经验五.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国际公约(6学时)1. 臭氧层破坏问题与《蒙特利尔议定书》(大气臭氧层科学/ODS/国际公约/中国行动)2.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与《京都议定书》(气候系统科学/温室气体/国际公约及中国行动)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与《斯德哥尔摩公约》(有毒化学品环境健康/全球及中国行动)-----------------------―――――――――――――――――――――――――DV1:拯救臭氧层;DV2:温室效应;DV3:POPs及国际公约:六. 环境政策与管理(3学时)1.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人与自然古今哲学观/SD理论内涵/全球环境议程及SD战略行动)2.环境管理基本原则与制度(环境管理/概念与原则/行政与经济手段/环境规划与影响评价)3.中国的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中国环境立法体系/基本制度/管理机构/中国环境管理问题)-----------------------―――――――――――――――――――――――――DV:企业环保行动(把握未来,美国环保之窗)⏹参考书籍1:Miller, G. Tyler, Living in the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science), 12th -14th ed., Thomson Brooks/Cole, 2002-2005.Botkin, Daniel B., Environmental science: earth as a living planet, 2ed -5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Inc.1997-2005.保罗.R. 伯特尼【美】主编,《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第二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0301114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程授课对象:全院各专业、开课学期:春秋季学分:2主讲教师:苏国兴等指定教材:赵景联主编,《环境科学导论》,21世纪高等教育环境工程系列教材,机械化工出版社,2010年第1版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由来,人类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
通过对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土壤污染、物理性污染以及相关控制技术和污染物对生物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人类控制污染的相关措施,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污染后的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和环保意识。
第一章绪论课时:1周,共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环境第二节环境问题第三节中国的环境问题第四节环境保护发展历程第五节环境科学第二章大气污染及其控制技术课时:3周,共6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大气结构与组成一、大气环境结构二、大气的组成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二节大气污染一、大气污染和污染源二、大气污染物种类、存在状态和相互作用三、大气污染物的危害第三节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气象因素一、气象因素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二、大气污染指标第四节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一、大气污染控制二、固态和液态污染物的治理技术三、气态污染物的治理技术第三章水体污染及其控制技术课时:4周,共8课时(五号宋体)教学内容第一节水资源和水循环一、世界水资源二、中国水资源概况三、水文循环第二节水体污染与自净作用一、水体污染及污染源二、污染物在水体中的相互转化三、水体污染物的危害四、水体的自净作用和水环境容量五、生物转化六、水污染所造成损失第三节水质指标、水环境标准与水环境保护法规一、水质指标二、水环境标准三、水环境保护法规第四节污水的生物处理技术一、活性污泥法二、生物膜法三、厌氧生物处理法四、光合细菌法五、缺氧-好氧生物处理系统六、废水的微生物除磷工艺第四章固体废物污染及其控制技术课时:2.5周,共5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固体废物污染一、固体废物来源、分类和特点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原则和污染控制三、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第二节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一、压实技术二、破碎技术三、分选技术四、固化技术五、焚烧技术六、热解技术七、微生物分解技术第三节固体废物处置技术一、固体废物处置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二、固体废物的土地填埋第四节固体废物资源化一、固体废物资源化国内外现状二、固体废物资源化原则和基本途径第五章土壤污染及其控制技术课时:2.5周,共5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组成和性质一、土壤化学组成与机械组成二、土壤剖面形态三、土壤性质第二节土壤环境污染一、土壤环境背景值及环境容量二、土壤污染三、土壤自净作用第三节土壤环境污染危害一、重金属的土壤化学与生物化学行为二、化学农药的污染危害与迁移转化第四节土壤污染防治技术一、土壤污染防治措施二、污染土壤修复第六章物理性污染及其控制技术课时:2.5周,共5课时(五号宋体)教学内容第一节噪声污染及其控制技术一、噪声源及分类二、噪声污染的特性三、噪声的声学特性四、噪声的危害五、噪声标准六、噪声控制第二节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技术一、放射性物质及其性质二、放射性污染及其危害三、放射性“三废”的处理与防治第三节振动公害污染及其控制技术一、振动公害污染二、振动公害污染控制技术第四节电磁辐射污染及其控制技术一、电磁污染源及传播途径二、电磁污染危害三、电磁污染防治第五节光污染及其控制技术一、光污染二、光污染控制第六节热污染及其控制技术一、热污染二、热污染防治第七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4)课时:2.5周,共5课时(五号宋体)教学内容第一节污染物在生化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一、对蛋白酶的影响二、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影响第二节污染物在细胞、器官和个体水平上的影响一、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二、对组织器官的影响三、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第三节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影响一、对生物种群的影响二、生物群落的影响第四节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一、协同作用二、相加作用三、独立作用四、拮抗作用思考题:1、什么是环境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关系?2、当前中国环境问题的特点是什么?3、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4、环境学上将大气分为哪几层?它们各有什么特点?5、大气中存在的污染物可分哪几类?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哪些影响?6、影响大气扩散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哪些可使空气污染减轻?哪些可使大气污染加重?7、与活性污泥相比,生物膜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由此产生哪些特征?8、为什么在描述水中有机物含量时,多以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有机碳等指标来反映,而不以具体有机物的含量表示?9、简述固体废物的污染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危害?10、简述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方法各污染控制途径?11、何谓固体废物的卫生填埋和安全填埋?各有什么特点?垃圾填埋场设计要注意哪些因素?12、何谓固体废物的资源化?试述资源化的原则及其基本途径?13、土壤有哪些基本性质?什么是土壤的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14、论述重金属污染的特点及其环境行为?如何理解土壤的生物修复?15、试比较噪声公害和其它公害的异同点?16、简述放射性同位素应用?放射性污染的来源,如何处理放射性废物?17、环境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有何作用?参考书目1、刘兆荣,环境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程发良,环境保护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盛连喜,现代环境科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4、刘培桐,环境科学基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5、何强等,环境学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6、窦贻俭等,环境科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7、黄儒钦,环境科学基础,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8、林綮信,环境保护概论,北京,高待教育北京,19999、关伯仁,环境科学基础教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10、Clair N. S.. Chemistry f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4th Ed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1、曲格平著,中国人口与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12、曲格平著,中国的环境与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主讲教师1. 基本信息2. 教学情况(1)讲授的主要课程植物生理学环境科学导论环境生物学植物科学进展植物逆境生理学植物系统发育与进化植物生物学专题植物结构与发育生物学植物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2)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3)发表的教学论文2000苏州大学学报《植物生理学的教与学研究》(4)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填写内容>3. 学术研究(1)学术研究课题2012.01-2015.12 多胺诱导NO合成的理化与分子机理研究2012.01-2014.12云南分公司关键生态因子对去甲基烟碱代谢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2)学术论文1.Light promotes the synthesis of lignin through the production of H2O2 mediated bydiamine oxidases in soybean hypocotyls.2.Higher accumulation of γ-aminobutyric acid induced by salt stress throughstimulating the activity of diamine oxidases in soybean roots3.nvolvement of Hydrogen peroxide generated by polyamine oxidation in the developmentof soybean lateral roots.4.Contribution of putrescine degradation to proline accumulation in soybean leavesunder salinity.(3)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植物耐逆信号转导及其机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1-066)。
环境科学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环境科学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课程学分:X学分4、课程总学时:X学时5、适用专业:具体专业名称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和发展趋势。
2、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1、环境科学概述环境的概念、分类和特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2、地球环境系统地球环境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3、环境污染与防治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大气污染的危害和控制措施水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水污染的危害和治理方法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土壤污染的危害和修复技术4、固体废物污染与处置固体废物的分类和特点固体废物的污染危害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处置方法5、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监测的目的、任务和方法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内容6、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规划的目标、原则和内容环境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管理7、全球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和措施臭氧层破坏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危害保护臭氧层的国际行动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和保护对策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实例讲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环境问题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4、实验教学:安排相关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环境科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5、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文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面。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X%):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The bas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编号:100201
总学时数:48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教材:《环境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培桐、薛纪渝、王华东)。
参考书目:
1.刘天齐、林肇信、刘逸农主编,《环境保护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
2.7
2.王羽亭、井文涌、何强编,《环境学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9
3.殷维君,《环境保护基础》,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4.马玉琴,《环境监测》,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5.张小平编,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胡亨魁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7.李连山,《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8.肖洪亮,《噪声污染控制》,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课程内容简介》:
《环境科学概论》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环境学概论》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它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1.课堂教学
要求讲授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条理性,应紧密结合现实内容。
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
分给予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2.自学安排
要求参阅与环境有关的国内外论文杂志及报刊,及时了解世界环境问题新动态,应注意与本专业
的环境问题有关的文章并作笔记。
3.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计划参观淄博市污水处理公司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或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表1 《环境科学概论》授课课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课内学时课程内容课内学时
1.绪论 2 8.全球环境问题 2 2.大气环境8 9.人口与环境 2 3.水体环境8 10.能源与环境 2 4.土壤环境 6 11.资源与环境 2 5.固体废物与环境 2 12.持续发展与环境 2 6.环境质量评价 4
7.环境规划 4 合计44
表2 实践教学内容和课内学时分配表
项目教学内容场地课内学时
自学全球环境问题的起因和环境公约的
制定
阅览室查阅资料 2
现场教学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参观淄博市污水处理厂 2
合计 4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12章。
第一章绪论
主要内容是:
§1.1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环境科学的内容
§1.2 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理论环境学、综合环境学、部门环境学
§1.3 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
环境科学的初期发展阶段;环境科学向整体化发展阶段
§1.4 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自然环境、工程环境、社会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重点、难点:
了解环境科学的地位及发展;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掌握环境学研究的内容和组成分科
第二章大气环境
§2.1 大气的结构和组成
大气的构成及主要组成
§2.2 大气污染和污染物
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大气污染类型
§2.3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化学转化
大气光化学特性;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的化学转化;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
§2.4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大气的温度场;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情况;湍流运动的要素及形成原因;无界大气的扩散模式;有界大气的扩散模式;扩散参数的确定
§2.5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管理
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大气污染物综合防治方法;大气环境标准
重点、难点:
掌握大气环境结构和组成,理解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的扩散规律,了解大气污
染物控制技术(如烟尘控制技术、二氧化硫控制技术、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及综合防治与管理技术。
第三章水体环境
§3.1水体环境概述
天然水的循环;天然水水质;水体污染的来源及主要污染物
§3.2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运动特点;河流水体污染物扩散的稳态解;河流水质模型
§3.3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转化
水体中耗氧有机物的降解及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3.4水环境污染控制及管理
水体污染的防治与管理方法,废水处理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在水体中的转化,水体富营养化过程;理解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了解水体污染控制及管理技术
第四章土壤环境
§4.1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土壤的组成成分;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4.2 土壤环境污染
土壤污染的净化;土壤的污染源及污染物质;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
§4.3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背景值;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
§4.4 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农药类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降解及残留
§4.5 土壤污染的防治
如何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控制土壤污染的措施
重点、难点:
掌握土壤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污染源、污染物质;理解土壤污染发生类型及重
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了解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
§5.1 固体废物的概述
固体废物的来源及分类;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及危害
§5.2 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及资源化
固体废物处理的意义, 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方法;及固体废物资源化
重点、难点:
掌握固体废物的定义、固体废物的来源、分类、污染途径及危害;理解固体废物资源化、资
源化系统;了解固体废物综合处理意义、原则及处理系统的分类。
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
§6.1 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环境质量;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基本内容及评价方法
§6.2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内容及方法
§6.3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评价的类型;程序及方法;环境影响评价书的编写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环境质量、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类型和评价方法等基本概念;理解环境
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评价方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意义和作用;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类型、评价程序、评价的方法及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
第七章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环境规划制定的原则、方法、程序和内容;环境规划的方法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及区域的清洁生产
重点、难点:
了解环境规划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环境规划制定的原则、方法、程序和内容;了解区域清洁生产的概念
第八章全球环境问题
§8.1 全球气侯变化
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及
§8.2 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危害
§8.3 生物多样性的被损害
生物多样性被损害的基本情况;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
§8.4 危险性废物的越境转移
危险性废物的定义;危险性废物的越境转移
重点、难点:
了解全球性环境问题中主要四个方面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被损害和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
第九章人口与环境
人口的增长;人口预报模型;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重点、难点:
定性和定量地研究人口对环境带来的问题。
要求掌握人口的指数增长模型。
第十章能源与环境
世界能源消费情况;能源的利用;电能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探索和开发新能源
重点、难点:
了解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种类;能源的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了解我国的能源前景。
第十一章资源与环境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环境
重点、难点:
了解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
环境与发展前景展望;增长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重点、难点:
主要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四、成绩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和出勤占20%,课程考核占80%。
大纲执笔者:吴忠东
大纲审定者:高佩玲
分管教学负责人签字:
编写时间:2005年 11 月 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