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第八版)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第八版)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5280040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学分:3总学时:60学时理论学时:36学时实验学时:24学时先修课程要求: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适应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教材:1、医学微生物学,李凡、徐志凯主编,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教材:2、《现代医学微生物学》闻玉梅主编,第一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3、Medical Microbiology, David Greenwood, (15th Edition), 北京科学出版社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和治疗原则等的科学。
它与临床内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及外科学等学科感染性疾病高度相关。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为学习以后的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医学微生物学分为基本原理、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四篇。
在基本原理中主要叙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在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中主要介绍几种引起较为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2、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四.考核(小四号宋体加粗,内容必须包括如下2项)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微生物的概念与分类、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2.了解对医学微生物学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3.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第七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分离培养 初步诊断 生物化学 血清学试验 动物试验
抗原检测 其他检测法
药敏试验
明 确 诊 断
1. 形态学检查 染色镜检:革兰染色(Gram stain),抗酸染色( acid-fast stain); 2.分离培养(isolation and cultivation): 诊断的金标准, 是最可靠的传统诊断技术。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菌落 大小、形态、颜色、表 面性状、透明度、溶血性
比较
区别点 制剂特点 死疫苗 死菌,保留免疫原性 活疫苗 减毒或无毒株 量较小,1次
接种剂量与次数 量较大,2~3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保存及有效期
免疫效果
易保存,4℃约1年以上 不易保存,4℃存活2周
较低, 维持数月至1年 较高, 维持1~5年甚至更长
区别要点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免疫物质
免疫出现时间 免疫维持时间
3.生化检测:
针对一个细菌菌落或纯培养物进行鉴定。
糖发酵试验
H2S试验
枸橼盐试验
4.抗原检测: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细菌抗原,进行群和
型的鉴别。 有玻片凝集、EIA、IF、Western blotting等试验。
direct
ELISA
indirect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用已知的细菌或其特异性抗原检测患者体液中有无 相应特异性抗体和其效价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某些传染 病的辅助诊断。(抗原→未知抗体) 双份血清标本,恢复期血清中抗体效价比急性期血清 中抗体效价升高≥4倍者方有意义。
标 本
种 类
凝集试验:肥达试验、外斐试验、显微镜凝集试验等; 沉淀试验:梅毒VDRL、RPR试验等; 中和试验:抗“O”试验等; 补体结合试验:Q热柯克斯体抗体检测等。
医学微生物学 (第8版)课件:0 绪论
Morphology of Prokaryotes
Morphology of Bacteria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Eukaryotic Microorganism
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如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 体等)。
The nucleus is an organelle that houses the DNA that makes up a cell's genome. DNA itself is arranged in complex chromosomes.
Unicellular eukaryotes and multicellular eukaryotes.
envelope); Multiply inside living cells by using the biosynthetic
machinery of the host.
Virus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several morphological types
Helical, e.g. bacteriophage M13 Polyhedral/cubic, e.g. poliovirus Enveloped - may have polyhedral (e.g. herpes
Morphology of Fungus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生产者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给消费者消耗; 消费者产生的废弃物及生产者的残体被分解者消 化,又转化为无机物,返回环境,供植物重新利用。
Microbes Benefit Humans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作用与目的《医学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和治疗原则等的科学。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消毒与灭菌、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以及常见的病原性细菌、真菌及病毒;认识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明确感染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规律;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预防原则。
二、课程基本要求1.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2.掌握病原微生物的消毒与灭菌方法;3.认识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明确感染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规律;4.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预防原则;5.能正确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书写实验报告。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医学微生物学》,黄汉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参考书:[1]《医学微生物学》,严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医学微生物学》,李凡、谷鸿喜、黄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医学微生物学》,吴移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王传恩,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主要内容: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的含义;微生态学的含义;正常菌群的含义、分布和生理学意义;成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二重感染的含义;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含义;细菌的致病性;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重点:细菌感染的来源、传播方式与途径、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微生态学的含义;条件致病菌形成的特定条件;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抗感染免疫的种类及机制、感染的类型。
2024版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绪论课件
生物固氮
一些微生物具有固氮作用,将大气中的氮气 转化为氨,为植物提供氮源。
2024/1/29
能源转化
某些微生物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其 他生物提供能源。
生物防治
利用某些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
11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关系
在食品工业中,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各种食品如面包、啤酒、酱油等。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 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 八大类。
2024/1/29
8
微生物的特点与功能
微生物的特点
体形微小,结构简单。
繁殖迅速,数量巨大。
2024/1/29
9
微生物的特点与功能
易受环境条件影响。
具有多样性。
微生物的功能
2024/1/29
10
微生物的特点与功能
物质循环
包括DNA病毒、RNA病毒等 。
真菌
包括酵母菌、霉菌等。
寄生虫
包括原虫、蠕虫等。
2024/1/29
5
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古代时期
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某些疾病与 微生物有关,如鼠疫、天花等。
2024/1/29
19世纪
巴斯德和科赫等科学家奠定了微 生物学的基础,证明了细菌可以 引起疾病。
20世纪
随着抗生素和疫苗的发现和应用, 医学微生物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01
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02
通过侵袭力、毒素等导致机体感染。
感染的类型与过程
03
分为急性感染、慢性感染等,涉及潜伏期、症状期等阶段。
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绪论[要求]1、熟悉微生物的概念、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2、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及其发展简史[内容]1、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学2、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自学内容)[重点]1、什么是微生物?2、微生物分哪几类?各有何特征?3、什么是病原微生物?第一篇细菌学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要求]1、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及其生物学意义2、熟悉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原则[内容]1、细菌的大小形态2、细菌的结构3、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重点]1、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有哪些?特殊结构的功能是什么?2、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有哪些?3、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细菌结构有哪些?4、革兰染色的主要步骤、结果及实际意义是什么?5、细胞壁有何功能?[难点]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第二章细菌的生理[要求]1、掌握细菌的细菌的合成代谢及生长曲线2、掌握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的概念3、熟悉细菌的理化性状4、熟悉物理学消毒灭菌法,了解化学消毒灭菌法5、熟悉细菌的人工培养6、了解细菌的分类命名[内容]1、细菌的理化性状2、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3、细菌的新陈代谢4、细菌的人工培养5、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理化因素6、细菌的分类(自学内容)[重点]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是什么?细菌生长曲线的分期和医学意义?2、细菌的合成性代谢产物有哪些?有何意义?3、常用的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理化因素?第三章噬菌体[要求]1、掌握噬菌体的概念2、掌握噬菌体与宿主细胞的相互关系3、了解噬菌体的应用[内容]1、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2、毒性噬菌体3、温和噬菌体4、噬菌体的应用[重点]1、什么是噬菌体?2、噬菌体与宿主细胞的相互关系?3、毒性噬菌体与温和噬菌体的概念与复制周期[难点]噬菌体与遗传变异的联系第四章遗传与变异[要求]1、掌握细菌的变异机制2、熟悉细菌遗传物质、细菌的变异现象3、了解细菌遗传学在医学上的应用[内容]1、细菌基因组2、细菌基因突变3、基因的转移与重组4、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意义[重点]1、常见细菌的变异现象有哪些?2、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有哪些?[难点]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第五章细菌的耐药性[要求]1、熟悉细菌的耐药性2、了解控制耐药性的策略[内容]1、抗菌药物种类及作用机制2、细菌的耐药性(自学内容)3、细菌耐药的防治(自学内容)[重点]控制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策略是什么?[难点]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要求]1、掌握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2、掌握细菌的致病性3、掌握医院感染4、熟悉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及感染的类型5、了解机体的抗菌免疫[内容]1、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2、细菌的致病作用3、宿主的抗感染免疫4、感染的发生发展5、医院感染[重点]1、什么是正常菌群、机会致病菌、医院感染?2、什么是细菌的毒力?其物质基础是什么?3、内毒素与外毒素有何区别?4、细菌全身性感染的临床类型有哪些?[难点]内外毒素的区别第七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要求]1、熟悉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2、熟悉细菌性感染的诊断、治疗[内容]1、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2、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3、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重点]1、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有何区别?2、细菌标本采集与送检时应注意什么?第八章球菌[要求]1、掌握引起人类化脓性感染的主要病原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2、掌握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求和防治原则,链球菌的分型3、熟悉甲型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的鉴别要点4、淋球菌的培养、标本采集与致病特点[内容]1、球菌概述2、葡萄球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3、链球菌属: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4、奈瑟菌属:脑膜炎奈菌与淋病奈菌的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重点]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2、链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及所致疾病类型有哪些?3、淋球菌的感染方式及所致疾病如何?4、常见化脓菌的微生物检查的采样、检测方法与鉴别依据是什么?第九章肠杆菌科[要求]1、掌握肠杆菌科的共同特性、埃希菌属中的致病株及其致病物质2、掌握志贺菌属与沙门菌属的致病性3、熟悉肠道杆菌微生物学检查步骤[内容]1、肠杆菌科的共性2、埃希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3、志贺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4、沙门菌属: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5、其它菌属:克雷伯菌属与变形杆菌属[重点]1、比较几种重要肠道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点。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第八章 球菌
2. 检查程序
脓液、咽拭子、穿刺液 尿液、痰液
脑脊液
血液
粪便、呕吐 物
直接涂片染色
初报
分离培养 (血平板)
色 血浆凝固酶 耐热核酸酶 其他鉴定试验
取可疑菌落
鉴定试验
药敏试验
报告
34
3. 检查方法 • 直接涂片镜检
适用于:正常情况下无菌的标本(如脑脊液) 伴有炎症细胞的其他体液标本、脓液等
食物中毒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SSSS 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26
27
福建泉州“医院保温箱烤死婴儿”事件
2013年,7月18日,有网友爆料在福建泉州一家医院内的女 婴在恒温箱内烤死的事件,引来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据悉,一名刚刚出生12天的女婴在恒温箱内死亡,其家属称 孩子是被活活烤死,孩子的背部和腿部均有严重的溃烂,并且 全身焦黑惨不忍睹。死婴的家属找医院要说法,院方出面解释 称,恒温箱的最高温度在37度,根本不可能将初生的婴儿烤死 ,因此也不能百分百的确定女婴的死与恒温箱有直接关系。
A群链球菌引起的疾病约 占人类链球菌感染的90%
淋巴管炎、 (1)化脓性感染 蜂窝组织炎、
扁桃体炎等。
病灶界限不清,脓汁稀薄
(2)中毒性疾病 猩红热
(3)超敏反应性疾病 风湿热 急性肾小球肾炎
59
3.免疫性
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主要是抗 M蛋白抗体。
型别间无交叉免疫,故常发生反复感染 。
2007年11月: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对耐甲氧西 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病例监测与控制方案》的通知
2010年,MRSA在医院内感染的分离率已高达60% 以上。
1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 致病物质
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多种侵袭性酶与外毒素。 ① 侵袭性酶 :凝固酶; ② 外毒素: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 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 ③ 表面结构或蛋白:如粘附素、荚膜、肽聚糖和 SPA等。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大纲
湖北医药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必修课,适用于本科临床、全科医学等专业)一、课程基本信息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
它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以及特异性预防和治疗等的科学。
与临床内、外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感染/传染性疾病高度相关。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
每篇首先系统的叙述相应微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性,包括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随之,介绍各篇可引起人或人畜共患疾病的常见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李凡、徐志凯主编)编写,主要由前言、学时、各章节的内容和要求(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参考书籍和常用网址等四个部分组成。
“教学内容”下的划线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是“目的要求”中“掌握”的细化和补充。
该课程为必修课,3.5学分,总学时75学时,其中理论48,实验27学时。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明确自己的学习是解决临床感染这一目的,紧抓微生物的培养、致病物质、检测及医学上常见的致病微生物,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比较中学习微生物各论的知识。
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展示大量的微生物图片及实验操作,使大家掌握“三基”内容。
同时,同学们要关注当前社会突发感染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控制,以激起学习兴趣。
医学微生物学 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它研究微生物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以及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病原机制。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医学生提供系统的医学微生物学知识,培养其对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解和实践技能。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了解不同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
2. 掌握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测技术,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的培养方法。
3. 理解微生物在人体中的定植和传播机制,以及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学原理。
4. 熟悉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特征、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能够进行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5. 培养科学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能够进行微生物实验和结果解读。
三、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a.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规则,包括形态、代谢特征和生长条件。
b. 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的分类和命名原则,了解其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2. 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测技术a. 常见微生物培养基的制备和使用方法。
b. 常用微生物检测方法,如显微镜观察、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3. 微生物在人体中的定植和传播a. 人体正常菌群的组成和功能。
b. 微生物感染的传播途径和机制。
4. 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学原理a. 免疫系统对微生物感染的应答和防御机制。
b. 免疫学检测方法和疫苗的研发与应用。
5. 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特征和致病机制a. 常见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的特征和致病机制。
b. 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6.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技能a. 微生物实验室的规范操作和安全注意事项。
b. 常用微生物实验技术的操作步骤和结果解读。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传授基本理论知识。
2.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微生物实验,培养其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3. 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4. 实践应用:组织学生参观医学实验室,了解微生物实验的实际应用场景。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引言: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病原微生物的种类、病原机制、传播途径、预防控制等内容。
通过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可以帮助医学生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基础知识和理论支持。
一、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1.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原核生物是指细菌和蓝藻,它们没有真核细胞核,遗传物质位于细胞质中;而真核生物是指真菌、原生动物和动物细胞,它们具有真核细胞核,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中。
2. 细菌的分类和形态特征细菌按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按革兰氏染色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按需氧性可分为厌氧菌和需氧菌等。
3. 真菌的分类和生长特点真菌按生活方式可分为寄生真菌和自由生活真菌,按菌丝形态可分为单菌丝和分枝菌丝。
真菌生长缓慢,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物质。
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气溶胶传播到室内空气中,人们吸入感染。
例如,麻疹病毒和结核杆菌等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2. 飞沫传播飞沫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飞沫悬浮在空气中,进入另一个人的呼吸道或黏膜,引起感染。
例如,流感病毒和肺炎链球菌等可以通过飞沫传播。
3.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到人体。
直接接触包括皮肤接触、性接触等;间接接触包括接触污染的物体、血液和体液等。
例如,艾滋病病毒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以通过接触传播。
三、病原微生物的病原机制1. 细菌的病原机制细菌通过产生毒素、侵袭宿主细胞和免疫逃逸等方式引起感染。
例如,白喉杆菌通过产生白喉毒素破坏宿主细胞,导致白喉病发生。
2. 病毒的病原机制病毒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复制自身,破坏宿主细胞结构和功能,引起疾病。
例如,流感病毒通过侵袭呼吸道上皮细胞,破坏细胞结构,导致流感症状的发生。
3. 真菌的病原机制真菌通过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破坏宿主组织和免疫系统,引起感染。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第五章细菌耐药性
05 细菌耐药性的治疗策略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
避免滥用抗生素,减少不必要的用药。
根据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确保选用的抗生素对病原菌敏感。
规范使用抗生素的剂量和疗程
遵守医嘱,按时按量服药,避免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联合用药与序贯治疗
联合用药
采用两种或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生素联合使用,以提高治 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临床医疗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医生在治疗患者时,有时在没有明确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就使用抗生素,或者使用 的抗生素种类、剂量和时间不合理,加速了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细菌基因突变与基因转移
基因突变
细菌在繁殖过程中,其基因可能 发生突变,导致细菌对某种抗生 素的敏感性降低或产生耐药性。
基因转移
细菌之间可以通过质粒、转座子 等可移动遗传元件进行基因转移 ,从而获得新的耐药性基因。
03
开展抗生素使用培 训
对医护人员进行抗生素使用培训, 提高他们对抗生素的认识和合理 使用能力。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性的认识与意识
开展公众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讲座等多种 形式,向公众普及细菌耐药性的 知识,提高他们的认识和意识。
倡导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育公众正确使用抗生素,避免 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生素,减少耐 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细菌耐药性广泛存在
全球范围内,多种细菌对常用抗生素 产生耐药性,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 兰氏阴性菌等。
耐药基因传播
新抗生素研发不足
目前新抗生素的研发速度远不多重耐 药和广泛耐药细菌的出现。
细菌耐药性带来的挑战
临床治疗困难
细菌耐药性导致许多常用抗生素 失效,使得临床治疗变得更加困 难,甚至有时无法找到有效的治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类别:必修课编号: 50101164 学时:72(45+27)主编姓名:晏辉钧单位:中山医学院职称:讲师主审姓名:江丽芳单位:中山医学院职称:教授授课对象:本科学生专业:医学类各专业年级:二年级编写日期:2005年9月一、教学目标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它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和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
根据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七年一贯,本硕融通,较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原则,紧紧围绕培养未来高级临床医师的目标,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
与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比较,应处理好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新一点、精一点、深一点”的特色。
1. 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 了解病原微生物学分类、基本形态结构以及与功能、诊断的相互关系(2) 掌握病原微生物致病作用和引起的免疫学反应(3) 掌握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流行和传播的原则2. 智能培养:(1) 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讲授重点、难点,结合课本每个章节后列出的热点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现将主要的有关参考书籍、资料等列于其后:期刊:如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病毒学分册、传染病和流行病学分册、免疫学分册等)书籍:闻玉梅主编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等(2) 思维能力:突出讲课的层次和思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原理,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与病原学诊断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病例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教学大纲
第一篇细菌学第二章细菌的生理目的要求: 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及群体生长的规律,培养基的种类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消毒、灭菌、防腐、清洁、无菌和无菌操作的基本概念;熟悉细菌的营养物质、常见生化反应、合成代谢产物、常用培养基类型,常见消毒灭菌方法及应用;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作用及影响因素,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教学内容:1.细菌的营养类型与营养物质2.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温度、pH、气体环境和渗透性细菌个体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二分裂无性繁殖和细菌群体的生长曲线3.细菌的能量代谢方式:发酵、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4.细菌的代谢产物(1) 细菌的分解代谢及有关的生化反应:糖发酵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尿素酶试验、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的IMViC试验(2) 细菌的合成性代谢性产物: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和维生素5.细菌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概念、种类与主要用途,细菌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菌落和纯培养的概念6.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消毒、灭菌、防腐、清洁、无菌、无菌操作、。
7. 消毒灭菌的方法:(1)物理消毒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的种类、应用范围;紫外线消毒灭菌的原理、应用;滤过除菌的原理、应用;干燥与低温。
(2)化学消毒灭菌法原理及常见试剂。
8. 物理消毒灭菌方法的应用9. 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10. 细菌的分类原则第三章噬菌体目的要求: 掌握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的定义; 熟悉噬菌体引起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周期; 了解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教学内容:1.噬菌体的定义2.噬菌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宿主特异性和抵抗力3.毒性噬菌体的复制周期或溶菌过程,噬斑的定义4.温和噬菌体的定义、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溶原性、温和噬菌体的存在形式及温和噬菌体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其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关系第四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目的要求: 掌握质粒、转座因子、插入序列、转座子、整合子、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等概念; 熟悉细菌的遗传物质,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过程,基因的突变,突变型细菌的种类,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了解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第二章细菌的生理PPT课件
IMViC试验
I : 吲哚试验 M: 甲基红试验 Vi: VP试验 C: 枸橼酸盐利用实验
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 , 如大肠埃希菌+ + - -, 产 气杆菌- - + +
Vitek鉴定系统-96E
二、合成代谢产物
热原质 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引起
4. 气体(gas) 专性需氧菌 Obligate aerobe :如结核分枝杆菌 专性厌氧菌 Obligate anaerobe :如破伤风梭菌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大多数病原菌 微需氧菌microaerophile:如空肠弯曲,CO2对细
菌的生长也很重要。 5. 渗透压 Ionic strength & osmotic pressure
第2章 细菌的生理 Bacterial physiology
重点速度,掌 握细菌的生长繁殖的条件。
2. 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实际意义:了解分解产物及其 在细菌鉴别上的意义,掌握与医学有关的合成代谢 产物的种类及意义。
3. 细菌的人工培养:熟悉培养基的定义及种类,熟悉 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掌握细菌菌落概 念及意义。
第一节 细菌的理化性状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y
物理的性状(physical Property)
Optical property
半透明
Surface proportions Electronic phenomena
较一般生物体大1万倍
G+菌 pI 2~3 G-菌 pI 4~5
COLONY FORMING UNIT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5280040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学分:3总学时:60学时理论学时:36学时实验学时:24学时先修课程要求: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适应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教材:1、医学微生物学,李凡、徐志凯主编,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教材:2、《现代医学微生物学》闻玉梅主编,第一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3、Medical Microbiology, David Greenwood, (15th Edition), 北京科学出版社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和治疗原则等的科学。
它与临床内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及外科学等学科感染性疾病高度相关。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为学习以后的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医学微生物学分为基本原理、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四篇。
在基本原理中主要叙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在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中主要介绍几种引起较为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2、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四.考核(小四号宋体加粗,内容必须包括如下2项)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微生物的概念与分类、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2.了解对医学微生物学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3.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讲课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分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2.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3.新发现微生物简介,微生物发展展望。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的测量单位、形态与结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组成及功能)、革兰染色的原理和意义、细菌L型。
2.掌握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讲课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概述细菌的含义;2.细菌的大小与形态;3.细菌的结构:基本结构组成、G+、G—细胞壁的结构特点、细胞壁功能、细菌L型的定义及其与临床上的某些慢性感染病之间的关系,特殊结构组成及每种结构的定义、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质及其内容物(质粒、核蛋白体、胞质颗粒)的组成与功能、核质的组成与功能;4.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细菌的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及群体生长的规律,培养基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2.掌握细菌的营养物质、常见生化反应、合成代谢产物、常用培养基类型3.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能量代谢和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讲课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细菌的理化性状;2.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营养摄取机制、细菌生长繁殖的必要条件、细菌生长方式、群体生长(生长曲线);3.细菌的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能量代谢、代谢产物(生化反应)、合成代谢产物及医学上的意义;4.细菌的人工培养:培养基的定义、类型、细菌在各种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5.细菌的分类。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噬菌体[目的要求]1.掌握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的定义;2.掌握噬菌体引起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周期;3.熟悉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讲课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化学组成、抗原性;2.毒性噬菌体:定义、溶菌周期;3.温和噬菌体:定义、溶原性转换、溶原周期。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目的要求]1. 掌握质粒、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等概念;2. 掌握细菌的遗传物质、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过程,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3.了解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基因的突变与损伤后修复。
[讲课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细菌的遗传物质:染色体、质粒、转座因子、整合子、噬菌体;2.细菌基因表达的调控;3.基因转移和重组: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和原生质体融合;4.基因突变;5.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细菌的耐药性[目的要求]1. 掌握耐药性的概念;2.熟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细菌耐药的机制及控制策略;3.了解细菌耐药的现实状况。
[讲课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抗菌药物的种类;2.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3.细菌耐药的机制:耐药性定义、耐药机制;4.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目的要求]1. 掌握正常菌群、机会致病菌、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感染、毒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败血症、菌血症、医院感染等基本概念;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2. 掌握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细菌的致病机制、感染的来源与类型、医院感染的特点;3.熟悉机体抗感染免疫的机制(非特异性、特异性)、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讲课时数] 1.5学时[教学内容]1.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的概念、分类及生理学意义,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及二重感染、微生态平衡与失调;2.细菌的致病机制:毒力与毒素(内外毒素的区别)、入侵的数量、入侵的途径;3.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感染的来源、感染的类型、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4.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特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目的要求]1. 掌握特异性免疫获得的方式及特点、类毒素的定义;2.熟悉微生物感染的诊断方法。
[讲课时数]0.5学时[教学内容]1.细菌感染的细菌学诊断与血清学诊断方法;2.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区别、类毒素;3.细菌感染的治疗。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球菌[目的要求]1.掌握葡萄球菌A蛋白的定义及生物学功能;链球菌的分型,甲型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的鉴别要点, 抗O试验的原理及用途;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2. 掌握常见化脓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3.了解常见化脓性球菌的防治原则。
[讲课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球菌概述2.葡萄球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SPA)、抵抗力及根据色素和生化反应不同的分类致病性:金色葡萄球菌毒力最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意义;致病物质有毒素(葡萄球菌溶血毒、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等)、酶类(凝固酶及其他与侵袭力有关的酶类)及特殊结构(荚膜、胞壁肽聚糖等);所致疾病分侵袭性与毒素性两种类型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采集和初步诊断、分离培养、致病株的确认、肠毒素检查防治原则:医学性感染、耐药问题、自身菌苗3.链球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分类致病性:A群链球菌毒力最强;致病物质包括特殊结构(LTA、M蛋白)、毒素(S与O溶血毒、致热外毒素)及侵袭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毒、链道酶等);所致疾病以A群最多,分化脓性、中毒性和变态反应性三类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与初步诊断,分离培养,抗“O”试验防治原则4.肺炎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与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性:主要靠荚膜致病,引起大叶性肺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注意与甲型链球菌相鉴别防治原则:多价菌苗5.奈瑟菌属概述膜膜炎奈菌与淋病奈菌的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肠杆菌科[目的要求]1. 掌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种类及致病机理;志贺氏菌的分群、致病性;沙门氏菌的致病性、免疫性、标本采集及分离鉴定、肥达试验定义及意义;2. 掌握肠道菌的生化反应特点;大肠杆菌的致病条件;志贺氏菌的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及耐药性;引起人类致病的主要沙门氏菌;3.了解大肠杆菌的防治;志贺氏菌的免疫性及防治;沙门氏菌的防治。
[讲课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概述2.埃希菌属:大多为条件致病;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致病株主要有五种类型及其致病机理;微生物学检查及其防治。
3.志贺菌属: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病原体分离鉴定的步骤;耐药性问题;菌苗预防4.沙门菌属:抗原构造与分类、变异;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免疫性;病原体的分离鉴定;肥达反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弧菌[目的要求]1.熟悉霍乱弧菌的两种生物型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与所致疾病2.熟悉副溶血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3.掌握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讲课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弧菌属概述2.霍乱弧菌:形态结构、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区别○-1群与非○-1群的意义;古典生物型与EL Tor生物型;○139)、抵抗力、致病物质(霍乱肠毒素作用机制)与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副溶血弧菌:形态、培养(嗜盐性);神奈川试验;所致疾病;防治[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厌氧性细菌[目的要求]1. 掌握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梭菌;破伤风梭菌的形态染色、致病性(条件破伤风外毒素作用机制及所致疾病特点)及特异性防治原则;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所致疾病;肉毒梭菌的形态及致病性;2.熟悉产气荚膜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常见的厌氧菌培养方法;艰难梭菌所致疾病;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感染特征、所致疾病种类;临床最常见的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3.了解厌氧菌的种类及分布;梭状芽胞杆菌的通性;破伤风杆菌的培养特性;肉毒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无芽胞厌氧菌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
[讲课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厌氧芽胞梭菌属⑴破伤风梭菌生物学特性:形态(突出典型特征)、染色及抵抗力(结合实践意义)致病性:致病条件、致病物质(神经痉挛毒素及其致病机制)、所致疾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类毒素、抗毒素紧急预防)和治疗(伤口处理、特异性抗毒素、抗生素)⑵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有荚膜的G+大杆菌)、培养(双层溶血环、Nagler 反应)和生化反应(汹涌发酵)致病性:致病物质(种类多、既是外毒素又具有侵袭性酶功能)、所致疾病(气体坏疽━产气荚膜梭菌与气性坏疽的关系及临床特点, 食物中毒, 坏死性肠炎)微生物学检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及动物实验防治原则⑶肉毒梭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芽胞与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比较)致病性:致病物质(肉毒毒素)、所致疾病(食物中毒、婴儿肉毒病)⑷艰难梭菌2.无芽胞厌氧菌:⑴种类、性状及在感染中的作用⑵致病性:致病条件、细菌毒力、感染特征、所致疾病⑶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分枝杆菌属[目的要求]1.掌握抗酸杆菌的定义、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卡—介苗的概念;结核菌素试验原理、意义及应用;2.熟悉结核杆菌的微生物检查及防治;3.了解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