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的耳穴治疗
常见病的耳穴疗法
![常见病的耳穴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4a55112c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b4.png)
更年期综合症
❖ 取内生殖器、内分泌、卵巢、丘脑、肾。肝 肾阴虚加肝、肾上腺;脾肾阳虚加脾、皮质 下。
遗尿
❖ 取内生殖器、内分泌、卵巢、丘脑、肾。肝 肾阴虚加肝、肾上腺;脾肾阳虚加脾、皮质 下。
单纯性肥胖
❖ 主穴取神门、脑点、脾、胃、肺、大肠、直 肠下段、三焦。
❖ 配穴可随症选用,便秘加便秘点;高血压、 脂肪肝、糖尿病加肝、肾;月经不调加内分 泌;冠心病加心;痰湿重加脾、肺。
升压四穴:升压点、肾上腺、 脑垂体、内分泌。
2)诊断低血压, 是判断血压高低的参考穴。
2010.5
耳穴诊断与治疗
21
(一)特定点
2、降压点 定位:三角窝内的外上角。 应用:1)治疗高血压,配
神门、耳尖放血。 2)诊断高血压,
是判断血压高低的参考穴。
2010.5
耳穴诊断与治疗
22
(一)特定点
3、肾炎点 定位:肩关节、锁骨两穴
常见病取穴
• 小儿腹泻
取穴: 大肠、小肠、 肺、胃、三焦、 脾、肾、肾上腺
常见病取穴
• 高血压 取穴:
降压沟(在耳背)、 角窝上、肝、心、 交感、肾、枕
耳尖放血
常见病取穴
• 痛经: 主要用贴压法,如果
经少、伴有痛经, 加耳尖放血
取穴: 内生殖器、内分泌、 卵巢、脾、肾上腺、、缘中、 眼、心、颞、枕
常见病取穴
• 牙痛(神经性牙痛、 龋齿牙痛、牙周炎)
耳尖放血(清热解毒、镇
静止痛、消炎)
取穴: 面颊、牙、上颌、 下颌、胃、肾、口
常见病取穴
• 耳鸣、听力减退 耳尖放血
取穴: 内耳、肾上腺、 神门、肾、肝、 胰胆、颞
常见病取穴
• 近視:(17岁以下)
常见疾病耳穴治疗取穴
![常见疾病耳穴治疗取穴](https://img.taocdn.com/s3/m/25337ce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8.png)
常见疾病耳穴治疗取穴便秘取穴在中医理论中,便秘是由于大肠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因此,主要的穴位包括大肠、三焦、脾、腹、消化系统皮质下等部位。
此外,肺、乙状结肠也是配穴,可辅助治疗便秘。
大肠穴位位于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三焦穴位位于外耳道孔后下方与对耳屏内侧下1/2连线中点,脾穴位位于耳甲腔外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腹穴位于腰、骶椎内侧中点近耳腔缘,消化系统皮质下穴位位于对耳屏内侧前下部区域中点,即卵巢、丘脑、腮腺连线成等边三角形中点,而乙状结肠的穴位则位于左耳大肠、小肠两穴之间。
腹泻取穴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稀薄或水样,常常伴有腹部胀气、腹痛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腹泻是由于脾肾阳虚、肠胃不和、炎症或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的。
因此,主要的穴位包括直肠、大肠、神门、脾、交感、消化系统皮质下等部位。
此外,视病情不同,还需要配合使用肾上腺、内分泌、小肠、胃等穴位。
直肠穴位位于耳轮起始部,接近屏上切迹,与大肠穴位同水平。
大肠穴位位于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神门穴位位于盆腔与降压点连线中、下1/3交界处,脾穴位位于耳甲腔外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消化系统皮质下穴位位于对耳屏内侧前下部区域中点,即卵巢、丘脑、腮腺连线成等边三角形中点,交感穴位位于对耳轮下脚内侧1/3处,肾上腺穴位位于耳屏外侧下1/2隆起面中点,内分泌穴位位于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0.5cm,小肠穴位位于耳轮脚上方的中1/3处,胃穴位位于耳轮脚消失处周围。
高血压取穴高血压是指血压持续升高,常常伴有头痛、头晕、心悸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高血压是由于肝肾阴虚、心血不足、神经系统失调等原因引起的。
因此,主要的穴位包括降压点、心、额、心血管皮质下、神经系统皮质下、肝、交感等部位。
此外,视病情不同,还需要配合使用肾等穴位。
降压点穴位位于三角窝内的外上角,心穴位位于耳甲腔中心凹陷处,额穴位位于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下缘中点,心血管系统皮质下穴位位于对耳屏内侧前下方,与神经系统皮质下、消化系统皮质下连成等边三角形顶点,神经系统皮质下穴位位于对耳屏内侧前下方下缘中点(卵巢与丘脑连线中点),肝穴位位于耳甲艇的后下方,交感穴位位于对耳轮下脚内侧1/3处,肾穴位位于耳屏外侧下1/2隆起面中点。
耳穴标准治疗方案
![耳穴标准治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0b902d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c3.png)
耳穴标准治疗方案1. 简介耳穴疗法是一种基于人体耳部反射区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源于中国古代医学的经络学说。
这种疗法认为,耳朵是人体其他器官的微型反射区,通过刺激耳朵上的特定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耳穴标准治疗方案是一种针对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案,旨在提供一套简单易行的操作指南。
2. 治疗流程耳穴标准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2.1 准备工作在开始治疗之前,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工具和材料,包括耳穴图、灯光、针具等。
确保治疗环境安静舒适,让患者放松身心。
2.2 治疗部位定位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相应的耳穴治疗部位。
常见的耳穴有肺、心、肝、胃等,每个耳穴都与特定的脏器或经络有关。
2.3 清洁耳部在治疗之前,应先用温水和无刺激性的清洁剂清洁患者的耳朵,以确保穴位的清洁。
2.4 寻找耳穴根据耳穴图的指引,在患者耳朵上寻找并确认治疗部位。
可以用指压或工具进行刺激。
2.5 刺激耳穴一般使用针具刺激耳穴,将针头缓慢插入耳朵,控制插针深度和角度。
然后进行适度的转针或取针操作,以产生疗效。
2.6 观察疗效在治疗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
根据患者的反应情况,可以调整治疗强度和持续时间。
3. 治疗常见疾病3.1 失眠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可以通过耳穴疗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治疗部位有心脏、肝脏和神门等。
治疗时应适当刺激这些穴位,可以缓解失眠症状。
3.2 头痛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通过刺激耳朵上的头部穴位进行缓解。
常用的治疗部位有前额、枕骨、颞部等。
治疗时应适度按压或插针刺激这些穴位。
3.3 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问题,可以通过耳穴疗法得到改善。
常用的治疗部位有胃、肝、脾等。
治疗时应适当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
3.4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以通过刺激耳朵上的反射区进行治疗。
常用的治疗部位有心、肾、大血管等。
治疗时应适度刺激这些穴位,可以降低血压。
常见疾病的耳穴治疗
![常见疾病的耳穴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fa5d5456a2161479171128a2.png)
常见疾病的耳穴治疗:呼吸系统(普通感冒、咳嗽、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肺、大肠、咽喉、气管、支气管、肾上腺鼻炎:内鼻、外鼻、肺、肾上腺、额、风溪消化系统:呃逆:膈、胃、神门、相应病变脏腑(肺、脾、肝、肾)胃痛:胃、肝、脾、神门、交感、十二指肠腹痛:胃、小肠、大肠、肝、脾、交感、神门、皮质下胁痛:肝、胆、脾、胃、肾、神门、胸黄疸:肝、胆、脾、胃泄泻:大肠、胃、脾、肝、肾、交感痢疾:大肠、直肠下段、胃、脾、肾、腹便秘:大肠、直肠、交感、皮质下泌尿系统:遗尿:肾、膀胱、皮质下、尿道癃闭:肾、膀胱、肺、肝、脾、三焦、交感、神门、皮质下、腰骶椎阳痿:肾、肝、心、脾、外生殖器、神门、内分泌、皮质下遗精:内生殖器、肾、心、神门、内分泌、皮质下妇科:月经不调:皮质下、内生殖器、内分泌、肾、肝、脾痛经:内生殖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神门、肝、肾、腹经闭:内分泌、内生殖器、肝、肾、皮质下、神门崩漏:内生殖器、皮质下、内分泌、肾、肝、脾绝经前后诸症: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脾带下病:内生殖器、内分泌、膀胱、三焦、脾、肝、肾不孕症:内生殖器、皮质下、肾、肝、内分泌缺乳:胸、内分泌、交感、肝、肾乳腺增生:胸椎、内分泌、胃、心、神门、肝、脾儿科:小儿惊风:交感、神门、皮质下、心、肝、肾小儿脑性瘫痪:枕、皮质下、心、肾、肝、脾、神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心、肾、肝、皮质下、肾上腺、交感、枕头痛:枕、额、脑、神门、皮质下眩晕:皮质下、交感、神门、肝、肾、脾郁证:神门、心、交感、肝、脾心悸: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消渴:胰、胆、内分泌、肾、三焦、耳迷根、神门、心、肝、肺、屏尖、胃神经衰弱(失眠):神门、心、肾、皮质下、垂前穴、交感、神经衰弱区高血压:耳背沟、角窝上、神门、心、肝、肾肥胖症:脾、胃、口、大肠、内分泌、三焦更年期综合征: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神门、交感痤疮:面颊区、内分泌、肺、脾、交感、大肠黄褐斑:肺、肝、内分泌、内生殖器、肾上腺、面颊区小儿推拿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食欲不振、呕吐、有汗或无汗、便秘、小便色黄。
黄丽春教授耳穴经验分享
![黄丽春教授耳穴经验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aa9b4a2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5.png)
黄丽春教授耳穴经验分享
黄丽春教授是一位耳穴疗法的专家,她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作为耳穴疗法的倡导者,她分享了许多关于耳穴疗法的经验和技巧,帮助患者缓解各种健康问题。
在黄丽春教授看来,耳穴疗法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疗法,它利用人体耳朵上的穴位来调整身体的功能和平衡。
这些穴位与我们身体的不同器官和系统相对应,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疼痛,调节身体的内分泌系统等。
黄丽春教授分享了一些常见疾病的耳穴疗法经验。
例如,对于失眠问题,她建议按摩耳朵上的神门穴位,这个穴位位于耳廓的最上方,按压5分钟可以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对于头痛问题,她推荐按摩耳垂内侧的头部穴位,可以减轻疼痛并放松紧张的神经。
此外,黄丽春教授还强调了耳穴疗法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相比于药物治疗,耳穴疗法是一种无副作用的自然疗法,可以在家中进行自我调理。
她建议患者每天坚持按摩耳穴,每个穴位按摩2-3分钟,可以获得最佳效果。
黄丽春教授的耳穴疗法经验得到了患者们的普遍认可和好评。
许多患者通过耳穴疗法成功缓解了各种健康问题,如压力、焦虑、消化问题
等。
她的经验分享在医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开始尝试和接受耳穴疗法。
总之,黄丽春教授的耳穴疗法经验分享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健康调理方法。
通过按摩耳穴,可以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改善各种健康问题。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种无副作用的自然疗法,不妨尝试一下耳穴疗法,或许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耳穴的功效主治及注意事项
![耳穴的功效主治及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a42a36907e21af45b207a860.png)
耳穴的功效主治及注意事项耳穴在临床中对治疗失眠、多梦、晕车、耳聋、耳鸣、近视、远视、红眼症、肥胖症、戒断综合征和各种疼痛性疾病等有一定疗效,但是耳穴的功效并不像媒体所报道的那样无所不能,包治百病。
临床上有的患者使用耳穴效果显著,有的患者使用耳穴效果不明显,甚至无效,即使是同样的一个人,使用耳穴治疗时左右两侧耳穴经常出现不一样的感觉,这也反映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耳穴在耳朵上犹如一个倒置的胎儿,包括从头到脚的穴位,不同的疾病在其相应的部位一般有反应点,这些反应点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医学被人们冠以严谨和神圣,耳穴的研究和使用在不断的进步,如果说人们对医学苛求一点不为过,其实不仅仅是医学,人们对其他行业也有所苛求。
很多人严以待人,宽以待己,一味的要求对方付出,有没有想过自己做的事情值得让他人付出?现在有部分患者说自己找不到好大夫,人们在寻求好大夫好医生的同时是否思考过自己是否是个好病人好患者?即使在使用耳穴的时候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反应点,如果找不到好大夫那就需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言行,这也是一种反应。
人体内脏或躯体的部位在发生病变时,往往会在耳穴的相应区域有体,现耳穴的病理反应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变形如隆起、凹陷、结节、皱褶等,变色如点片状红晕、充血、白色、暗红色、中间白周围红晕,血管改变如充盈、鼓胀、扭曲、网状、环状等,皮肤出现脱屑、丘疹等,还有部分穴位处有明显压痛等,不同的反应代表着不同的病理变化。
大多数的实证患者如食积、疖肿、过敏和大便秘结等易出现耳部肿胀,相应的耳穴大多出现增厚红肿,表面皮肤温度增高等反应。
再如颈椎病患者的颈或颈椎耳穴处可出现变形、扭曲、变色、疼痛等帮助诊断,同时在反应点处进行刺激也可以治疗疾病。
除了耳穴上标明有具体准确名称的穴位之外,还有一些阳性反应点称为阿是穴。
不仅仅是耳穴,还有头面部、手部、足部、眼部和脊柱部等处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表现。
耳穴的刺激方法可用毫针、铍针、压籽、电针、埋针、磁疗、温灸、放血(大部分病人针刺到血管有出血,但是也有部分病患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即使刺到血管也无出血)、推拿按摩等,毫针使用针灸针快速和留针治疗,耳穴压籽法出现疗效的主要作用是穴位,古人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发现王不留行最适宜用于耳穴埋豆。
(完整版)耳穴治疗常见病症取穴参考表
![(完整版)耳穴治疗常见病症取穴参考表](https://img.taocdn.com/s3/m/1c8fbaa610661ed9ac51f337.png)
内生殖器、外生殖器、对屏尖、内分泌、肾
对屏尖、内分泌、神门、肾上腺、内生殖器
对屏尖、内分泌、神门、肾上腺、外生殖器
内生殖器、对屏尖、内分泌、神门
艇角、膀胱、内分泌、肾上腺、肾
肾、缘中、内分泌、神门
胰胆、内分泌、三焦、神门
口、食道、胃、十二指肠、内分泌
内分泌、缘中、皮质下、肾、交感
肺、内分泌、脾、枕、肾上腺、肾
肺、内分泌、睾丸、面颊区
肺、肾上腺、枕、大肠、内分泌
相应部位(点刺)、肺、枕、肾上腺
口、内分泌、神门、舌、肺
颌、神门、(牙痛点)
颌、口、肾上腺
舌、口、内分泌、心、肺、小肠
舌、内分泌、交感、肺、枕、脾、小肠、肾
颌、肺、肾上腺、口、脾
内分泌、缘中、(乳腺)、枕
(乳腺)、内分泌、肾上腺、枕
乳腺囊肿
乳腺炎
急慢性阑尾炎
胆囊蛔虫症
胆结石
内外痔
冻疮
扭伤、压伤
习惯性脱臼止痛
急性蜂窝组织炎
骨膜炎
晕车、晕船
甲亢
痛经
白带过多
月经不调
闭经
附件炎
子宫内膜炎
慢性盆腔炎
产后宫缩痛
早泄
功能性子宫出血
扁桃再出后痛
内耳眩晕症
毛囊炎
带状疱疹
皮肤瘙痒症
荨麻疹
扁平疣
神经性皮炎
过敏性皮炎
痱子
斑秃
脱发
中耳炎
耳鸣
听力减退
鼻出血
肺、内分泌、枕、交感、肾上腺
肺、肾上腺、枕、神门
相应部位(点刺)、肾、肺、内分泌
肾、肺、内分泌、枕
肾、内耳、内分泌、枕、外耳
常用耳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
![常用耳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eb97d5b8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1.png)
常用耳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一、耳穴的定位耳穴位于耳朵上,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治疗点位之一。
在耳朵上有多个耳穴,以上千年的中医经验为基础,总结出了一些常用的耳穴定位方法,常见的耳穴包括:1.肺尖穴:位于耳朵尖端,也就是耳廓最上方凸起的地方。
2.心脏穴:位于耳廓尖端以下约0.2cm处。
3.肾上腺穴:位于耳廓尖端以下约0.5cm处。
4.胃穴:位于耳廓尖端以下约1cm处。
5.脾穴:位于耳廓尖端以下约1.5cm处。
二、耳穴的功能主治耳穴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主治,下面列举了一些常用耳穴的功能主治:1. 肺尖穴•功能:清肺热、降火止咳。
•主治:用于治疗咳嗽、气喘、咳血等肺部疾病。
2. 心脏穴•功能:调节心脏功能,缓解心血管病症状。
•主治:用于治疗心悸、胸闷、心绞痛等心脏疾病。
3. 肾上腺穴•功能:调节肾上腺功能,增加体力和抵抗力。
•主治:用于治疗疲劳、性功能障碍、衰老等问题。
4. 胃穴•功能:促进消化、减轻胃部不适。
•主治: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胃痛、恶心等胃部问题。
5. 脾穴•功能:调节脾脏功能,增加体力和抵抗力。
•主治:用于治疗食欲不振、乏力、脾虚等问题。
三、使用耳穴的注意事项在使用耳穴疗法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耳穴定位必须准确,可以在中医医院或专业中医机构进行准确定位后再进行治疗。
•按摩或针灸时,需要采用消毒良好的工具,以免引发感染。
•治疗时需要注意力度,过度的按摩或针灸可能会引起耳廓组织损伤。
•使用耳穴治疗需要坚持一段时间,效果不会立竿见影,需要耐心等待治疗结果。
总结:耳穴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不同耳穴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主治,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适合的耳穴进行治疗。
在使用耳穴疗法时,注意事项非常重要,必须保证准确的定位和合理的力度,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beea3ea5284ac850ad024234.png)
耳穴疗法概念:耳穴是全身各部组织、器官和内脏依靠经络在耳郭上的特定反应点(区)。
它能反映机体各部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所以,可利用耳穴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
一、耳郭解剖标志耳轮、耳轮脚、耳轮结节、耳轮尾、对耳轮(对耳轮体、对耳轮下脚和上脚)、耳屏、对耳屏、屏上切迹、屏间切迹、屏轮切迹、耳舟、三角窝、耳甲(耳甲艇、耳甲腔)、外耳门、耳垂、耳背沟。
二、耳穴分布规律耳穴在耳郭的分布规律犹如子宫内的胎儿倒置位:耳垂→头面部,对耳屏→头、脑、神经中枢,屏轮切迹→脑干,耳屏→鼻、鼻咽部、咽喉,屏上切迹→外耳,对耳轮体→躯干、运动系统,对耳轮下脚→臀部、坐骨神经,对耳轮上脚→膝部、小腿,耳舟→上肢,三角窝→盆腔、内生殖器,耳轮脚→膈肌,耳轮脚周围→消化道,耳甲艇→腹腔,耳甲腔→胸腔,屏间切迹→内分泌。
三、耳穴命名原则㈠、解剖名称:如眼、肺、小肠、子宫、膝、乳腺等。
㈡、神经系统:脑、脑干、丘脑、额、颞、顶、枕、交感、迷走神经(耳中穴)、坐骨神经、皮质下区、神门、兴奋等。
㈢、内分泌系统:脑垂体、内分泌、甲状腺、肾上腺、卵巢、促性腺激素、睾丸、胰腺等。
㈣、五脏六腑:心、肺、肝、脾、肾、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等。
㈤、临床经验:耳鸣沟、平喘、饥点、快活穴、冠心沟、腹水区、过敏区、肿瘤特异区等。
㈥、其他:如耳中、屏尖、肝阳、轮1~6等。
四、耳穴定位常用耳穴:耳郭前面160余个,背面36个。
根据耳穴分布规律和耳穴图,都能找到。
为方便起见,再补充以下内容:㈠、耳垂九区划分法:自屏间切迹软骨下缘至耳垂下缘划三条等距离水平线,再将第一条水平线分成三等分,从各等分交点向下作两条垂线,由上而下、由内向外把耳垂分成1、2、3、4、5、6、7、8、9等九个区。
㈡、轮1~轮6定位法:自耳轮结节下缘至耳垂下缘中点划为五等分,自上而下为轮1、轮2、轮3、轮4、轮5、轮6。
五、耳穴功能耳穴既可帮助定位诊断,又能治疗甚至预防病症。
但每个耳穴功能复杂,牵涉西医、中医知识和临床经验。
耳穴的作用
![耳穴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544d8393968011ca3009184.png)
耳穴功用﹙1﹚耳轮脚区域分布的穴位耳中:在耳轮脚下缘中点处。
主治肝、胆、胃、肠疾病、呃逆、荨麻疹、皮肤瘙痒、小儿遗尿、咯血等病症。
膈:在外耳道口垂直向上耳轮脚的中点处。
主治呃逆、黄疸、消化不良、皮肤瘙痒。
对内脏出血、咳血也有疗效。
(2)耳轮区域分部的穴位耳尖:在耳轮顶端。
放血可退热、降压、消炎,用于肝昏迷,还有较强镇静止痛的作用。
主治发热、高血压、头晕、眼疾。
外生殖器:在与对耳轮下脚上缘相平的耳轮处,尿道上方。
主治睾丸炎、副睾炎、龟头炎、阴囊湿疹、阳痿、外生殖器炎症、会阴部皮肤病、腰腿痛。
尿道:在与耳轮下脚下缘同水平的耳轮处,直肠上方。
主治尿急、尿频、尿痛、尿潴留、尿道狭窄。
直肠下段:在大肠同水平的耳轮处。
主治痔疮、脱肛、便秘、痢疾、大便失禁。
肝阳:在耳轮节处。
主治头痛、头晕、高血压、慢性肝炎。
对迁延性、传染性肝炎、转氨酶长期不降者有效。
轮1~6:自耳轮结节下缘至耳垂正中下缘分成5等份,共6点,自上而下依次为轮1~6。
主治发热、扁桃体炎、高血压。
放血,可退热、消肿、降压。
尤其耳垂部轮6处放血可急救。
可参考日常急救部分。
(3)耳舟区域分布的穴位指:在耳轮结节上方,耳舟的顶部。
主治甲沟炎、手指疼痛麻木、指关节扭伤、雷诺病等。
风溪(荨麻点):指腕两等份之间。
主治荨麻疹、皮肤瘙痒、过敏性鼻炎。
腕:在耳轮结节突起处的耳舟部。
主治腕部关节扭伤、疼痛。
肘:在腕与肩穴之间。
主治肱骨外上髁炎、肘部扭伤疼痛、网球肘、风湿性肘关节炎、上臂疼痛。
肩:与屏上切迹同水平的耳舟部,平耳轮脚。
主治肩周炎、肩部疼痛、上肢瘫痪、功能障碍等。
锁骨:与轮屏切迹同水平的耳舟部。
主治肩周炎、肩背部疼痛、全身各关节疼痛亦可从锁骨治疗有效。
锁骨,顾名思义骨关节开锁的部位。
(4)对耳轮上脚区域分布的穴位趾:在对耳轮上脚部的外上角,后上方近耳尖处。
主治足趾麻木、趾关节扭伤疼痛、甲沟炎。
跟:在对耳轮上脚的内上角,前上方近三角窝处。
主治足跟痛、跟部疾患,如足跟部跟骨骨刺引起的疼痛。
常用耳穴十大基本方
![常用耳穴十大基本方](https://img.taocdn.com/s3/m/d381c52258fb770bf78a55d0.png)
常用耳穴十大基本方原载于《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8年第1期导师一生潜心耳针研究,做了大量临床、科研工作。
撰写出有关耳针书籍8部,论文90余篇。
其中以《中国耳针学》为代表作,该书近69万宇,是我国耳针界的权威巨作。
导师除了著书立说、搞科研、搞教学以外,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全部投入了临床工作,深受患者好评。
在临床跟师实践中,见到导师几乎每天每个病人都要用到耳穴。
我们在不断地继承学习、独立思考中,遵循导师的临床思路,总结出常用耳穴十大基本方,为指导临床、科研、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
现总结如下。
1 抗炎基本方组成︰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
此方可用于治疗各种炎症。
临床上在选用该基本方的同时,应配以相应脏腑,相应部位,表里脏腑的相应穴位。
例如,膝关节炎,当配以膝、肾;伴有疼痛的配神门、皮质下;呼吸系统感染的当配肺、大杨、内鼻、外鼻。
2 安神基本方组成︰神门、皮质下、心、肾。
此方为治疗神经衰弱的基本方。
这里应当指出,如果患者伴有胃肠功能不良,当将神门穴改为枕穴,加上脾和胃;因为有实验证明,神门有抑制胃肠蠕动的作用,而枕穴安神的作用虽较神门穴弱,但它没有抑制胃肠蠕动的作用。
此方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适用于治疗神衰综合症,如失眠、多梦、头昏、心悸等症状。
3 止痛基本方组成︰神门、皮质下、交感。
此方适用于治疗各种痛症,也为针刺麻醉的基本方。
如果再配上相应部位的耳穴效果会更好。
如治疗偏头痛,配颞、肝、胰胆。
颈椎疼痛配上颈椎、颈、肾、肝。
肾绞痛配肾、膀胱、腹。
胃脕痛配脾、胃。
膝关节疼痛的配膝、肾;伴有风湿性疼痛的配肩→锁骨(即原来的风湿线)。
4 降压基本方组成︰(1)角窝上、心、耳背沟。
(2)耳尖、结节轮流放血。
此方主治高血压。
肝火上亢型配肝、耳背肝、结节;肝肾阴虚型配肾、交感、肝;阴阳两虚型配心、肾;痰湿塞盛型配脾、三焦。
5 前列腺基本方组成︰艇角、膀胱、肾、肾上腺。
此方主治与前列腺及膀胱有关的疾病。
如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膀胱炎、尿潴留等。
耳穴治疗法pdf
![耳穴治疗法pdf](https://img.taocdn.com/s3/m/192bc53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1d.png)
耳穴治疗法耳穴治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无痛苦、无副作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耳穴治疗法的相关内容。
一、耳穴治疗法的理论基础耳穴治疗法的理论基础源于中医的经络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调节阴阳的重要通道。
耳部作为经络的汇聚之地,与人体的脏腑、器官、肌肉、骨骼等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耳部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耳穴的分布与定位耳穴的分布与人体其他部位的穴位有所不同,耳穴主要分布在耳廓的正面和背面。
根据中医经络学说,耳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区域:耳轮、耳屏、耳垂、耳甲、耳背等。
每个区域都有相应的穴位,共计约90个耳穴。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耳穴进行治疗。
三、耳穴治疗法的常用方法1.耳针法:耳针法是耳穴治疗法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将特制的耳针对准耳穴进行刺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耳针法具有疼痛轻微、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等优点,适用于各种疼痛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2.耳灸法:耳灸法是将艾绒固定在耳穴上,点燃后进行灸疗。
耳灸法具有温经散寒、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等作用,适用于寒性疾病、疼痛性疾病、虚性疾病等。
3.耳压法:耳压法是将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质贴敷在耳穴上,通过患者自行按压的方式进行刺激。
耳压法具有持续刺激、疗效持久等优点,适用于慢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等。
4.耳穴按摩法:耳穴按摩法是通过按摩耳部穴位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方法适用于日常保健、缓解疲劳、调节情绪等。
四、耳穴治疗法的临床应用耳穴治疗法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适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临床应用:1.神经系统疾病: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面瘫、中风后遗症等。
2.疼痛性疾病:如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痛经等。
调治高血压病常用的耳穴有哪些(二)2024
![调治高血压病常用的耳穴有哪些(二)2024](https://img.taocdn.com/s3/m/05d5edc3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2d.png)
调治高血压病常用的耳穴有哪些(二)引言概述: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而耳穴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调治高血压病。
本文将介绍调治高血压病常用的耳穴。
以下将从五个大点着手,分别阐述相关的小点。
第一大点:内分泌调节1. 心神舒缓穴:位于耳轮的上方,能够调节交感神经的兴奋状态。
2. 下垂体穴:位于耳郭的上部内凹处,可调节下垂体功能,平衡血液中的激素水平。
3. 甲状腺穴:位于耳垂的上部内凹处,能够调节甲状腺功能,平衡代谢水平。
第二大点:血压调整1. 眼穴:位于耳郭的中央,能够调节激素水平,进而控制血压。
2. 肾上腺穴:位于耳轮的上部内凹处,能够调节肾上腺功能,帮助控制血压。
3. 大肠穴:位于耳垂后缘,通过刺激大肠穴,有助于舒张血管,降低血压。
第三大点:镇痛功效1. 视觉区域:位于耳轮的上方,能够缓解头痛和偏头痛,促进全身放松。
2. 耳骨区:位于耳轮的下方,可缓解背部和脊柱的疼痛。
3. 面部反射区:位于耳轮的中央下方,可以减轻面部疼痛和牙痛。
第四大点:神经调节1. 颞颥凹:位于耳轮前庭,能够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降低血压。
2. 迷走神经穴:位于耳垂的上部内凹处,能够激活迷走神经,减缓心率和血压的增加。
3. 交感神经穴:位于耳轮的下部内凹处,可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降低心脏负荷。
第五大点:心理调节1. 心境穴:位于耳轮的上部内凹处,能够调节情绪,缓解紧张和焦虑。
2. 睡眠穴:位于耳轮的下方,可帮助改善睡眠质量,缓解高血压带来的疲劳感。
3. 抗压穴:位于耳轮的中央,能够减轻压力和焦虑感。
总结:通过调节内分泌、血压、镇痛、神经和心理机能,常用的耳穴可以帮助调治高血压病。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耳穴,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可修改版ppt]
![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可修改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491d92f70912a21615792946.png)
【气管】 部位:心与外耳道后方的口之间 治疗:支气管的疾病
【内分泌】 部位: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 主治: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痤疮。
【三焦】 部位:外耳道的后下方,肺与内分泌之间。 主治:五脏六腑的病症。便秘、腹胀、耳鸣、耳聋
选穴
反应选取耳穴。如肺合皮
毛与大肠相表里,所以皮
耳甲部
五、耳穴的探察
(一)直接观察法 (二)按压法 (三)手指抚摩法 (四)电测定法
直接观察法
即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在自然光 线下,直接观察有无变形、变色等征 象,如凹陷、脱屑、水泡、丘疹、硬 结、疣赘、软骨增生、充血、色素沉 着等。这些反应处一般有较明显的压 痛或电阻变低。
按压法
即用探针、毫针柄或火柴棒,在与疾 病相应的耳区从周围逐渐向中心或者从上 向下探压,或对肉眼观察所发现的阳性反 应点进行探压。压到敏感点时,病人会出 现皱眉、呼痛、躲闪等反应,挑选压痛最 明显的一点作为耳针治疗点。
对耳屏部
【皮质下】 部位:对耳屏内侧面,即对耳屏4区。 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或抑制、止痛、消炎、镇静 主治:痛症、间日疟、神经衰弱、假性近 视。
【枕】 部位:对耳轮外侧面的后上方 主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和脑膜刺激征,如头痛、头晕、晕 车、晕船、休克
【平喘】 部位:对耳轮的尖端 作用:调节呼吸中枢,抗过敏、镇咳、止痒,常用于哮喘、 胸闷、过敏性瘙痒症
主治:胁痛、眩晕、经前期紧张症、月经不调、更
年期综合征、高血压、假性近视、单纯性青
光眼。
【脾】
部位:耳甲腔后上方。
【肺】 部位:耳甲腔中央周围,心的上、下、外三面。 主治:咳喘、胸闷、声音嘶哑、痤疮、皮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疾病的耳穴治疗:呼吸系统(普通感冒、咳嗽、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肺、大肠、咽喉、气管、支气管、肾上腺鼻炎:内鼻、外鼻、肺、肾上腺、额、风溪消化系统:呃逆:膈、胃、神门、相应病变脏腑(肺、脾、肝、肾)胃痛:胃、肝、脾、神门、交感、十二指肠腹痛:胃、小肠、大肠、肝、脾、交感、神门、皮质下胁痛:肝、胆、脾、胃、肾、神门、胸黄疸:肝、胆、脾、胃泄泻:大肠、胃、脾、肝、肾、交感痢疾:大肠、直肠下段、胃、脾、肾、腹便秘:大肠、直肠、交感、皮质下泌尿系统:遗尿:肾、膀胱、皮质下、尿道癃闭:肾、膀胱、肺、肝、脾、三焦、交感、神门、皮质下、腰骶椎阳痿:肾、肝、心、脾、外生殖器、神门、内分泌、皮质下遗精:内生殖器、肾、心、神门、内分泌、皮质下妇科:月经不调:皮质下、内生殖器、内分泌、肾、肝、脾痛经:内生殖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神门、肝、肾、腹经闭:内分泌、内生殖器、肝、肾、皮质下、神门崩漏:内生殖器、皮质下、内分泌、肾、肝、脾绝经前后诸症: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脾带下病:内生殖器、内分泌、膀胱、三焦、脾、肝、肾不孕症:内生殖器、皮质下、肾、肝、内分泌缺乳:胸、内分泌、交感、肝、肾乳腺增生:胸椎、内分泌、胃、心、神门、肝、脾儿科:小儿惊风:交感、神门、皮质下、心、肝、肾小儿脑性瘫痪:枕、皮质下、心、肾、肝、脾、神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心、肾、肝、皮质下、肾上腺、交感、枕头痛:枕、额、脑、神门、皮质下眩晕:皮质下、交感、神门、肝、肾、脾郁证:神门、心、交感、肝、脾心悸: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消渴:胰、胆、内分泌、肾、三焦、耳迷根、神门、心、肝、肺、屏尖、胃神经衰弱(失眠):神门、心、肾、皮质下、垂前穴、交感、神经衰弱区高血压:耳背沟、角窝上、神门、心、肝、肾肥胖症:脾、胃、口、大肠、内分泌、三焦更年期综合征: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神门、交感痤疮:面颊区、内分泌、肺、脾、交感、大肠黄褐斑:肺、肝、内分泌、内生殖器、肾上腺、面颊区小儿推拿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食欲不振、呕吐、有汗或无汗、便秘、小便色黄。
发热轻:平肝、清肺、清天河水、掐五指节发热重(38.5以上):平肝清肺、退六腑、提捏大椎、掐五指节鼻塞加揉阳池,咳嗽重加运八卦,痰盛加清补脾经,呕吐加清胃,食积加清大肠,高热烦躁惊厥加退六腑、捣小天心。
支气管炎:初起同感冒,继而咳嗽加重,可有发热、胸闷、气促、食欲不振,初为干咳,之后痰渐多。
主用穴位:运八卦、清肺平肝、清胃、清天河水发热(38.5以上)加退六腑,喘重改逆运八卦,喘重痰多(闻及湿性啰音)去清胃、加揉小横纹,喘重可闻及干性啰音改小横纹为推四横纹。
肺炎:初起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有时有呕吐,继而出现呼吸困难。
主用穴位:逆运八卦、平肝清肺、揉小横纹、退六腑高热惊厥加捣小天心,鼻塞加揉阳池,热退、咳嗽少痰或无痰改小横纹为退四横纹、改退六腑为清天河水。
鼻炎:鼻塞、流涕。
寒证(鼻涕清稀无色无味):平肝清肺、揉一窝风、揉外劳宫。
热证(鼻涕量多色黄质稠有味):清天河水、平肝清肺、揉阳池,流涕色黄绿、质稠味重改清天河水为退六腑。
哮喘:寒性:咳喘哮鸣,吐痰清稀,面色晄白,形寒怕冷。
用穴:逆运八卦、揉外劳宫、推四横纹、清肺。
热性:咳喘哮鸣,痰色黄稠,口干咽燥或有发热。
用穴:逆运八卦、揉二人上马、推天河水,热重该清天河水为退六腑。
缓解期: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自汗,食少便溏,形寒怕冷。
用穴:揉二人上马、清补脾、运八卦、退六腑。
脘腹痛:气郁腹痛:小孩因故哭叫,家人抑制使其不能发泄,或强以乳食,迫使小儿止哭入睡,睡中时作痉挛性长息,易患胸胁痛,甚至发热。
一般腹痛、以痛时哭闹、身体扭动为特征,或有呃逆。
用穴:平肝、运八卦、推四横纹、揉板门。
食积腹痛:饮食不节,零食无度,食积不消,最易生热,气机郁滞,肠鸣辘辘,扪有散块,或见呕吐,得泻痛减,苔厚,脉滑数。
用穴:平肝、清胃、清脾、运八卦、揉板门、清大肠。
寒性腹痛:感受寒邪,脐腹为风寒所侵,或当风进食,或恣食瓜果生冷,寒邪滞于肠胃,寒凝收引,不能通和,因而作痛。
通多绕脐,思热饮,爱暖熨,舌苔薄白,脉象沉紧或迟。
用穴: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揉板门、运八卦、清天河水。
如有有形寒积,可加清补大肠。
热性腹痛:郁有湿热,腹外部扪之亦热,肠鸣作呕,舌苔黄腻,脉滑濡而数。
用穴:平肝、清胃、清天河水,揉板门。
瘀血腹痛:小儿跌仆较重,时见微热,痛在胸腹,痛时身体不动或少动,印堂青,舌偏青黯,脉紧涩。
用穴:推四横纹,揉外劳宫、揉板门、清天河水。
虚寒腹痛:小儿倦怠纳呆,四肢无力,时见厥冷,睡好俯身而卧,正之乃俯,眠中露睛,腹部喜按喜热熨。
用穴:揉外劳宫、清补脾、揉板门、推四横纹。
呕吐:伤食呕吐:揉板门、运八卦、清胃、清补脾。
胃热呕吐:烦躁口渴,腹内热,恶心,食入即吐,吐物酸腐,大便臭秽或见秘结,唇赤,舌质红,苔黄,脉象滑数有力。
用穴:清胃,平肝、清天河水、运八卦,腹痛加揉板门;便秘加清大肠。
阴虚呕吐:病伤气阴,热耗胃津,胃不得濡,不能润降,厌食,呃逆干呕。
得食则胃燥不受,反见呕吐,胃阴更耗,必生内热。
用穴:揉二人上马、揉板门、清胃、运八卦、清补脾,生虚热者加清天河水。
夹惊呕吐:跌扑受惊,或食时被惊,或先有痰热,食随气逆,每见痉挛喷射性呕吐。
或痰热上涌,气血逆乱,蛔虫不安而上扰,有时吐蛔。
必兼见恶心时作,呕吐黏涎,夜眠多惊,抽搐蠕动,易成惊风。
用穴:平肝、清胃、运八卦、揉板门、清天河水、揉外劳宫。
胃寒呕吐:小儿素体脾胃虚弱,中阳不足,又因恣食生冷瓜果,寒滞中脘,或感冷邪,客于胃肠,滞阻升降之机,以致胃寒上逆,食后移时方呕,可朝食暮吐,吐物无腐气,腹多寒痛,或有泄泻,舌淡苔白,脉弦迟或沉紧。
用穴:揉外劳宫、揉板门、平肝、清胃、运八卦,兼见腹痛加揉一窝风、清大肠、清补脾。
呃逆:实证:呃声持续高亢、有力,伴口臭、烦渴、便干。
用穴:运八卦、清胃、退六腑。
虚症:呃声低怯无力而断续,伴食少便溏、手足不温。
用穴:运八卦、揉外劳宫、清补脾。
厌食:厌食或拒食,食之无味,面色无华或萎黄,形体偏瘦,大便不成形,或次数多,或夹有不消化食物。
用穴:运八卦、清胃、清天河水、推四横纹,脾胃虚弱者去清胃,改清补脾、捏脊。
疳积:面色青黄,肌肉消瘦,皮毛憔悴,肚大坚硬,青筋暴露,懒进饮食,大便臭秽,小便秽浊。
用穴:揉二人上马、补脾、平肝,腹胀重加推四横纹,有痰加运八卦,腹痛明显者加揉外劳宫。
自汗:经常汗出,动则尤甚,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易感冒。
用穴:揉二人上马、清补脾、运八卦、清肺。
盗汗:睡时汗出,醒后自止,五心烦热,神萎不振,舌红少苔。
用穴:运八卦、揉二人上马、清天河水、平肝。
遗尿:睡中遗尿,尿频清长,神疲乏力,面色晄白,或气短自汗,大便稀溏。
用穴:揉二人上马、清补脾、揉外劳宫,小便量少色黄、性情急躁、手足心热者,去揉外劳宫,加平肝、清天河水。
便秘:大便秘结,排便费力,几日一行,重者肛裂出血或脱肛。
用穴:1、清补脾、清大肠、运水入土、平肝;2、独揉神阙穴。
略带热象者,加平肝清肺、清天河水,腹胀加推四横纹。
腹泻:脾虚泻:食后作泻,消化不良,大便溏,色淡黄,重则完谷不化,腹胀不渴,面黄肌瘦,不思饮食。
用穴:揉外劳宫、清补脾、平肝,有热者加清天河水,重症加揉二人上马、清补大肠。
寒泻:腹痛肠鸣,泄泻清澈,白水泻或色绿,小便清白,面色淡白,口气温和。
用穴:揉外劳宫、清胃、清天河水。
伤食泻:口嗳酸气,口渴恶食,腹热胀满,泻时腹痛,泻后痛减,小便赤涩,大便色黄白,臭如败卵,或兼呕吐。
伤乳泻者,大便色黄白,内有奶瓣,或呈蛋花样。
用穴:重症(大便日十余次,有脱水现象):运八卦、清胃、清天河水、利小便,腹痛重者加揉外劳宫;轻症(大便日5-6次):运八卦、清胃、清天河水;日久邪实兼体虚者,消化不良、便黄、脉滑无力者,运八卦、揉二人上马、清胃、退六腑。
热泻:泻时暴注下迫,大便色黄赤,泻多黄水,臭味重,口渴烦躁,腹痛身热,溲少而黄,肛门灼热。
用穴:1、退六腑、清大肠、清脾、清胃、推下七节骨;2、运八卦、清胃、退六腑。
推1-2次症见减轻者可酌情改用运八卦、清胃、清天河水、平肝。
顿咳: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终了有吼声,咳时面色潮红或口唇青紫,涕泪交流,引吐痰食,夜甚于昼,甚则鼻衄,痰中带血,舌下有小粒溃疡,颜面浮肿等。
用穴:逆运八卦、揉小横纹、清胃、清天河水或退六腑;痉挛期,咳嗽痰稠,咳吐不利,改逆运八卦、揉小横纹、退六腑、捣小天心;病久,气血亏损,体弱消瘦,咳嗽不典型,改揉二人上马、清补脾、揉小横纹、清天河水。
夜啼:夜间啼哭,可因哺乳而暂停,白天安静一些,若因哭而引起抽风,则预后不良,多数可自愈。
有时哭而引起消化不良、面色苍白或微青、消瘦等症状。
用穴:1、面部现青色者,平肝、清天河水、揉外劳宫;2、消化不良者,上法加清补脾。
夜惊症:夜间多忽然惊起,狂呼乱叫或大哭而醒,求助拥抱母亲,如不急速治疗,常能引起抽风。
用穴:病程短者,平肝、清补脾、清天河水、运八卦;迁延日久者,平肝、清补脾、清天河水、运八卦、揉二人上马。
新生儿黄疸:湿热型(阳黄):皮肤、面目发黄,颜色鲜明,或有发热、便干烦躁。
用穴:平肝、退六腑、利小便。
寒湿型(阴黄):皮肤、面目发黄,色泽晦暗,四肢欠温,大便稀溏。
用穴:揉外劳宫、平肝、清补脾。
新生儿吐乳:热证:呕吐物酸腐,口中气热,腹胀,烦躁。
用穴:运八卦、清胃、清天河水、揉板门;热重者改清天河水为退六腑;腹胀者,加推四横纹。
寒证:呕吐物味轻,面色青白,四肢不温。
用穴:揉外劳宫、清补脾、揉板门。
益气健脾推拿法:主穴:清补脾、运八卦、揉外劳宫;配穴:揉二人上马、推四横纹、平肝。
益气补肺推拿法:主穴:平肝清肺、清补脾、推四横纹;配穴:清天河水、揉二人上马、揉外劳宫。
益气补肾推拿法:主穴:揉二人上马、补脾、揉外劳宫;配穴:平肝、清天河水、推四横纹。
安神益智推拿法:主穴:揉二人上马、揉阳池;配穴:平肝、清天河水、捣小天心。
大肠:在食指外侧,向指尖方向推为清,向虎口方向推为补,来回推为清补大肠,一般不用补法。
主治:腹泻、便秘、积滞。
胃穴:大指掌面第二节,第一掌骨赤白肉际处。
离心推至大指跟为清法,反之为补法,一般用清法。
主治:度腹胀满,积滞腹痛,恶心呕吐、纳呆,便秘等。
心穴:中指末节掌面。
主治:身热无汗,高热神昏,烦躁,夜啼。
肺穴:无名指末节掌面。
从指根推向指端为清,指端推向指根为清,少用补法。
主治:咳嗽气喘,伤风感冒。
肝穴:食指末节掌面。
一般用清法,从指根推向指尖。
主治:急慢惊风,小儿夜啼,伤风感冒,透发斑疹。
脾穴:大指末节外侧,赤白肉际处。
屈指向心推为补,直指离心推为清,来回推为清补。
主治:积滞、腹泻、便秘、虚劳喘咳、口舌生疮等。
利小便穴:小指外侧。
从指根推向指尖为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