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中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
行政诉讼法学研究[第三讲]
一审判决如下:一、确认市计委作出的《招 标方案》、《中标通知》和市政府作出的周 政文(2003)54号文违法。二、由市政府对益 民公司施工的燃气工程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三、驳回益民公司的赔偿请求。
3月8日,环保部作出告知书,称谢勇申请的信息涉及商 业秘密,待征求企业意见后再予答复;5月24日,谢勇久等 无果,对环保部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环保部2012年3 月8日下发的告知书违法。
• 北京市一中院受理了谢勇的案件后,与环 保部协调,环保部在企业方明确同意后, 于8月3日向谢勇提供了相关环境信息。但 谢勇坚持要求法院判决环保部3月8日下发 的告知书违法,即环保部不应该认定申请
• 根据《若干解释》第五十八条关于“被诉 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但撤销该具体行政行 为将会给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造成重大 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确认被诉具体 行政行为违法的判决,并责令被诉行政机 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之规定,应当判 决确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同时责令 被上诉人市政府和市计委采取相应的补救 措施。
案例實訓 长春亚泰足球俱乐部诉足协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第29条规定:“全国性的单项体育协会对本项 目的运动员实行注册管理。经注册的运动员, 可以根据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参加有 关的体育竞赛和运动队之间的人员流动。”
第31条第3款规定:“全国单项体育竞赛由该 项运动的全国性协会负责管理。”
6月20日,市政府作出周政(2003)54号《关于河南 亿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独家经营周口市规划区域 内城市管网燃气工程的通知》(以下简称54号文)。 54号文送达后,亿星公司办理了天然气管网的有 关项目用地手续,购置了输气管道等管网设施, 于2003年11月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 气东输管道分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公司)签订了 “照付不议”用气协议,并开始动工开展管网项 目建设。
行政法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
行政法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行政法学作为法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行政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它是以行政法作为基础,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构建起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从行政法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行政法学的理论体系行政法学的理论体系由行政法学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构成。
它以行政法的基本观点为出发点,即以人民为中心,以依法治国为根本原则,以法治社会建设为目标。
基于这一观点,行政法学构建了一系列的基本原理,如法定原则、公正原则、效益原则、程序正义原则等,从而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行政法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行政法的性质和内容理论、行政法的体系和结构理论、行政法规范有效性理论、行政法责任理论等。
这些基本理论为研究行政法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思路。
同时,行政法学在研究行政法的过程中,还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一些专门的理论体系,如行政法与宪法关系理论、行政法与民法关系理论、行政法与刑法关系理论等。
这些理论体系有助于揭示行政法与其他法律门类的联系和区别,为推动行政法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行政法学的研究方法行政法学的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行政法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系列科学方法和技术。
行政法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方法是行政法学的基础,它主要采用逻辑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逻辑分析法是行政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法律文本的解读和对行政法学理论的分析,揭示行政法的本质和内涵。
历史研究法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历史事实的研究,探究行政法的起源和发展。
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行政法的比较分析,揭示行政法的异同和发展趋势。
实证研究方法是行政法学的实践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案例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实地观察法等。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实际行政案例的分析,揭示行政法的适用规律和解释方法。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行政法实际问题的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行政法学体系和基本框架
行政法学体系是指研究行政法的学科体系,它涉及到行政法的原理、制度、规则等方面的研究。
以下是行政法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1.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行政法学体系首先涉及到对行政法的基本概
念、原理和特点的研究。
包括行政法的定义、行政法与其他法学学科的
关系等内容。
2.行政组织法:行政组织法是行政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政府
机构的组织、职权、职责等内容的研究。
包括行政机关的分类、职权分
配、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方面。
3.行政行为法:行政行为法是行政法学体系的核心领域之一,研究涉及到
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之间的关系,包括行政权的行使、行政决策程序、
行政契约等方面。
4.行政法律责任:行政法学体系还涉及到行政法律责任的研究,即行政机
关依法行使职权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
行政救济制度等。
5.法治政府理论:法治政府理论是行政法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政
府行为的合法性、公正性和规范性,以及权力制约和法律保障等问题。
6.行政法与社会治理:行政法学体系还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密切相关,
研究行政法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和功能,包括政府与市民组织、社区组
织的协作与合作等。
上述基本框架不仅仅是行政法学体系的内容,也是行政法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当然,行政法学体系的具体内容和深度还会因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行政法学
行政法学行政法学是研究行政法律体系的学科,主要研究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行为与行政活动的规范。
它是公法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法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从行政法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基本原则和主要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行政法学的概念行政法学是研究行政法律体系的学科,它主要研究行政权力的来源、范围、行使方式和监督等问题,以及与行政机关和行政活动有关的法律制度。
行政法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地方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和行政活动等,研究内容涉及行政组织、行政程序、行政裁量权、行政责任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和制度。
二、行政法学的发展历程行政法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国家行政制度的形成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行政机关的不断出现和壮大,行政法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形成。
在我国,行政法学的研究和教学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20世纪初,法学界对行政法学的研究逐渐兴起,行政法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行政法学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也逐渐完善。
三、行政法学的基本原则行政法学的研究和实践基于几个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行政法学研究的基础和指导。
1. 法治原则:行政法学强调国家行政机关的行为应受法律的制约和约束,依法行政是行政法学的核心理念。
2. 公平公正原则:行政法学要求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决策和行政行为是公平公正的,要做到依法行政、公正裁决。
3. 法定原则:行政法学认为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必须有法律的依据,不能随意行使。
4. 独立性原则:行政法学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要独立自主,不能受到非法干扰。
四、行政法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行政法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行政组织和行政手续:研究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行政决策和行政行为的程序和手续规定。
2. 行政权力和行政行为:研究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力来源、范围和行使方式,以及与行政行为相关的法律事项。
3. 行政裁量权和行政责任:研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的裁量权和行政责任制度。
政体理论
中 国 共 产 作党 制领 度导 的 多 党 合
在中国,除了中国共产党作为 执政党之外,还存在八个民主 党派,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 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 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 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 九三学社与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我 国 的 多 以党 下合 特作 征制 度 具 有
( 三 ) 我 国 的 政 党 制 度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我国宪法文本当中提及“中国共产 党”的只有五处,都存在于序言之 中,主要是介绍中国共产党在领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过 程中的功绩,陈述中国共产党在国 家与社会生活当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及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多党合作 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但是,中国 共产党在我国的权力体制当中实际 上居于核心的领导地位,所以了解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理解中国政治 体制的关键。
谢谢!
( 四 ) 的我 发国 展国 与家 完结 善构 形 式
我国现行国家结构形式的一个 突出矛盾与问题就表现在:由 于现行宪法对于中央政府与地 方政府权限划分不明。为此, 我国正在努力推进政治体制改 革,促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更加 法治化与制度化、合理化。
三 、 政 党 制 度
(一)政党的概念和特征。政党是 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积极分子 基于共同意志及共同的利益追求, 为取得政权或影响政权而建立起来 的具有明确的政治奋斗目标的政治 组织。 政党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政党具 有鲜明的阶级性、阶层性。第二, 政党以夺取或影响政权为目的,有 明确的政治纲领。第三,政党以实 现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为宗 旨。第四,政党具有明确的组织体 系。
中 国 共 产体的领导方式而言,中国共产党对 国家事务的领导方式主要是由中央政治局 常委及地方党委常委实行“归口管理”。 兹以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领导方式为例予以 说明。自十二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局 常委的人数分别为十二大6人,十三大5人, 十四大7人,十五大7人,十六大9人。除 总书记负责全局性的工作之后,其他的政 治局常委一般分别负责组织人大口、政府 口、政协口、组织人事口、工业口、纪检 口、宣传文教口与政法口,每一口一般由 一名政治局常委具体负责,由若干政治局 委员或者书记处书记辅助,也可以设立党 的中央领导工作小组或者专门委员会进行 集体领导。
第3讲 行政行为(上)
②刑事诉讼法第143条:对查封、扣押的 财物、文件、邮件、电报或者冻结的存款、 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经查 明确实与案件无关的,应当在三日以内解除 查封、扣押、冻结,予以退还。公安局将以 上已经转让给案外人、已成为案外人的合法 财产进行查封,违反了法律规定,侵害了申 请人及其他现善意持票人的合法权益。
从依法行政及与民事法律行为相比较的角 度看,行政行为的特征在于: ①行政行为的从属法律性 ②行政行为的单方性(行政合同例外) ③行政行为的强制性 ④行政行为的无偿性 ⑤行政行为的服务性 ⑥行政行为的自由裁量性
二、行政行为成立要件
(一)三要件说
①主体要件
行政主体的存在,或享有行政权能组织的存在。 一切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都是法律主体作出的。
法院遂于1997年4月16• 日判决:北京 万春园有限公司返还何海波人民币10元。 《四个月官司讨回十元罚款》,《报刊 文摘》1997年5月19日
何认为:判决宣告了私人没有罚款的 权力,“违者罚款”的告示没有法律效 力。这一结论获得广泛认同,但其理由 不能完全令人信服:“万春园公司无法 律授权范围内的行政处罚权,故该公司 仅根据其内部规定对何海波处以罚款的 行为没有法律依据”,故所处罚款应予 返还。
分析
①警察的义务。人民警察法第2条:人民 警察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 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 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 违法犯罪活动。第11条:为制止严重违法犯 罪活动的需要,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依照国 家有关规定可以使用警械。第21条:人民警 察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 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立即救助;
④霍某认为招行东方支行的收缴行为违反 法定程序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依据,法院不 予支持。现在国家对假币的鉴定办法尚无明 文规定,故霍某认为招行东方支行自行委托 有关机构鉴定属鉴定程序违法,缺乏法律依 据,其请求撤销被告鉴定行为的诉讼请求不 能成立,裁定驳回。行使行政权的行为,即 运用行政权所作的行为; ②行政权的实际运用是通过公务员或委托 的人员来实现的。 ③行政权运作方式常见的是“作为”,但 “不作为”也属于一种方式,即静态的不履 行或拖延履行职责。
行政法学基础
案例分析要点
• 分析: 从公共行政的静态层面的含义不难看出,该校(包 括学校行政科)不是国家行政机关,不具有公共 行政权力,在没有法律法规授权的情况下不能以 自己的名义对外从事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即“公共 行政”;学校的组织性质是行政相对人,行政科 的性质是学校这个行政相对人的内部行政(管理) 部门,其管理活动是行政相对人的内部管理活动, 其罚款行为是学校采用经济手段进行的内部管理 措施,属于“私人行政”的范畴,与我国《行政 处罚法》所说的行政处罚不是一回事,只要不违 反法律规定,教育行政机关就不应干预(撤销) 其正常的管理行为。
中国足协处罚案
• 14号“关于对四川绵阳、成都五牛、长春 亚泰、江苏舜天和浙江绿城俱乐部足球队 处理的决定”,该决定取消了长春亚泰升 入甲A 资格和2002年、2003年甲乙级足球 联赛引进国内球员的资格,并限长春亚泰 在三个月内进行内部整顿,同时对教练员 和球员作出停止转会资格的处罚。这是中 国足协为严肃足球联赛纪律,打击“假 球”、“黑哨”现象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中国足协处罚案
• 而长春亚泰足球俱乐部因不服足协的处理决定, 于2002年1月7日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 行政诉讼。法院在同年1月23日作出书面答复, 明确作出了不予受理的裁定,认为本案不符合我 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理条 件。几乎与此同时,北京召开了有10多位行政法 学专家参加的“行业协会管理权之司法审查研讨 会”。专家们普遍认为,足协不仅是社团法人, 还是法律授权的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其实 施的管理行为具有行政行为的性质,足协具有行 政诉讼被告的主体资格。
案 例
• 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温州市公安局鹿城区 分局对叶某的处理属公共行政 • 作为叶某所在单位的某高校对叶某的处理 属一般行政
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
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
(七)地方行政机关 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省级——乡级)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职能部门(厅局委) 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行政公署、区
公所、街道办事处【市辖区、不设区的市 人民政府】)
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
地方行政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职能部门(厅局委)
问:某区公安分局治安科是否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对张某进行 行政处罚?某区公安分局治安科是否可以成为适格被告?
分析要点: 治安科是区公安分局的内部机构,是具体执行公务、实现区
公安分局职能的机构,其自身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行使行 政职权,也不能独立承担由此所产生的法律责任,不具有行 政主体资格。治安科对外所作出的一切具体行政行为只能是 以某区公安分局的名义作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也应由某 区公安分局来承担。因此,某区公安分局治安科不能以自己 的名义对张某进行行政处罚,而张某也只能以区公安分局为 被告。
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
四、行政主体的类型
(一)外部行政主体和内部行政主体 外部行政主体——→的行政相对人; 内部行政主体——→本行政主体的组成机构、公
务员或隶属于本行政主体的其他主体。如:北京 市工商局企监处;上海市法制办综合处; 许多学者将外部行政主体的分类与行政机关的分 类相同,内部行政主体则包括行政机关、领导机 构、办公机构、内部事务管理机构。
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
3.企业单位(行政性公司)地铁运营公司、烟 草自来水煤炭煤气电力公司、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 在现金管理方面享有行政主体的资格。
4.事业单位(卫生防疫站、检验检疫机构、国 境卫生检疫机构、高校)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1月1日 起实施)第8条第1款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 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 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 "这就赋予了高校学位授予权。
行政行为法(总论)(完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
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与行使国家职权有关的, 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益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以及相应的不作为。
★对具体行政行为概念加以突破: ——既包括法律行为,也包括事实行为 ——既包括作为,也包括不作为 ——既包括职权行为,也包括与职权有关的行为 ——既包括单方行为,也包括双方行为
(1895年《德国行政法》)
❖ 2.1 政治背景:自由法治国时代 ❖
的到来。“法治国意味着对行政
尽可能的司法化”。(迈耶)
❖
❖ 2.2 学术背景Ⅰ:“法学方法”
(juristic method)的运用
Otto Mayer(1846-1924)
可编辑ppt
4
一、行政行为理论的源与流
❖ 2.3制度背景:与司法裁判的进 一步比较。1863年行政法院制 度建立。司法领域已经形成完 整 法秩序,行政通过模拟司法, 可以法治化。
❖ 2.4 在迈耶的时代,强调与民 法上的“法律行为”的区别
❖ (二)继承与发展 ❖ 1、基本发展趋势:不断在形
式上与逻辑上进行体系化(后 来受到民法科学深刻影响), 目前典型是毛雷尔的概括:
可编辑ppt
5
❖
一、行政行为理论的源与流
❖
❖
❖
❖
行政的活动
❖ ❖ ❖ ❖ ❖ ❖
事实行为
外部行为 法律行为
❖ (二)学理恢复:管理法视角之确立 ❖ 80年代第一部行政法统编教材《行政法概要》: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机
关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总称。(王珉灿,1984)并第一次提出“具体行 政行为”概念。特点:接近于英美国家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的描述;淡 化了法律效果的特征
第三讲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一)行政合法性原则
(2)法律优位(或称优先),指法律位阶高于行政法规、 法律优位(或称优先)
行政规章和行政命令,一切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行政命令 皆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含义主要有三。第一,行政法规、规 章的规定不得与法律的规定相抵触,凡有抵触,应当以法律 的规定为准,如果需要行政法规、规章对法律已经规定的事 项作出具体规定,则行政法规、规章必须要在法律规定的范 围内作出具体规定,不能超出法律已经规定的范围;第二, 根据特别授权,行政法规、规章可以就法律尚未规定的事项 作出规定,而一旦法律就该事项作出了规定,则行政法规、 规章应当服从法律;第三,在具体的执法活动中,在有法律、 行政法规、规章规定的情况下,应当优先适用法律的规定。
(二)行政合理性原则
2、行政合理性原则主要内容 (1)行政行为符合法定目的; (2)行政行为具有合理动机; (3)行政行为需考虑相关因素; (4)行政行为符合公正法则。 3、行政合理性原则的意义(自由发挥)
(三)比例原则
1、含义:行政法意义上的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权力的行使除 、
了有法律依据这一前提外,行政主体还必须选择对人民侵害 最小的方式而进行。(其他教材的定义均可,如:行政机关 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 如为实现行政目标可能对相对人权益造成某种不利影响时, 应使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保持二者 处于适度的比例。狭义的比例原则又称最小损害原则,指行 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其目的和手段必须对称和相适应。行 政机关不得采取超过目的需要的过度的措施,应尽可能使行 政相对人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2、主要内容:(1)妥当性、目的性;(2)必要性,也 、 称不可替代性;(3)比例性,也称相称性。
一、基本原则概述
《行政法学》授课教案
《行政法学》授课教案第一编行政法基本理论第一章行政法概述第一节行政的涵义一、行政的概念与特征行政法,简单地说是有关行政的法。
因此,要阐述和研究行政法,首先要把握行政的涵义、特征、内容,也即必须首先回答什么是行政。
“行政”一词的英文是Administration ,源出于拉丁文Administrare ,就其字面而言,带有经营、管理及执行的意义,一般理解为“事务的执行”。
现在人们除将其译成“行政”外,有时也译成“行政机关”、“管理”、“执行”等,但比较统一的译法是“行政”。
然而,由于行政本质的多样性、多义性和复杂性,人们对“行政”的理解往往有分歧。
(一)西方学者对行政的认识1、消极说“消极说”是指对行政的概念不作正面的阐述,而是消极地将国家权力的作用中不属于行政的部分予以去除,故又称“去除说”。
这一学说以权力分立为基础分析行政,认为国家职能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大类,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机关,行政机关从事的行为就是行政。
这即是所谓的形式意义上的行政;而实质意义上的行政则以权力和职能内容与性质为标准,认为行政是除立法、司法作用以外的其他一切作用。
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是德国学者耶林纳克(Walter Jellinek )、哈莱克(Jullias Hatschek )和日本学者美浓部达吉。
耶林纳克在其《行政法》一书中指出,行政是包含立法、司法以外的一切国家作用。
哈莱克在其《德国行政法教科书》中指出,行政即非司法非立法之一切作用。
美浓部达吉在其《行政法撮要》中指出,行政即于法律以下的国家行为中除去司法行为部分。
这一观点由于与三权分立之原则比较吻合,曾为早期资产阶级学者普遍接受。
但“除外说”在其表达方式上存在很大缺陷,它未对行政概念作正面的定义,使人无法确知行政的涵义,因为它实际上未能反映出行政的实质内容。
2、积极说由于消极说不全面完整,不能满足人们对行政的认识,因此学者们尝试正面对行政加以定义,故称为“积极说”。
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第一部分知识梳理主题二知法守法崇尚法治第三讲法治道路法治中国课件
返回子目录
《条例》规定,电动自行车需登记挂牌才可上路,凡是不符合国家标 准的电动自行车不能上路行驶。《条例》的出台不仅让车主有了合法身份, 也让政府的交管部门摆脱了“无法可依”的尴尬。
①对权力的监督得到加强 ②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③法 治中国建设全面推进 ④公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返回子目录
4.(2020•河北,6,2分)《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第七条的规定
符合 ( C )
第七条 作出重大行政决策应当遵循依法决策原则,严格遵守法定权限,
2015
25(3),3分
法律意识
分析说明题
观点类 反思类 意义类 概括类
26(4),4分
法律意识
分析说明题 观点类
新型民主 2021 2020
7,2分 5,2分
民主权利 民主的内涵
选择题 选择题
认识类 认识类
【备考建议】 1.这一讲内容属于高频考点。中考试题在考查这部分内容时有两 个显著特点:一是综合性强,将法治与法律的特征、宪法、依法 行政、正确行使权利等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考查:二是考查目标全 面,既有对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又侧重对法 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考查。因此,复习这部分内容时,一要建立 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树立大法治的整体观念:二要突破基础法 律知识点的复习,由具体法律知识升华到法律意识、法治观念的 层面,并以此指导对法治事件、具体案例的评析。三要结合具体 法律条文,理解相同内容。
行政法学考试知识点总结【2024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行政法学考试知识点总结一、行政法学的基本概念1. 行政法学的概念行政法学是研究行政法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行政法规范和行政法实践,研究内容包括行政法源、行政法体系、行政法理论等。
2. 行政法行政法是国家及其机关、组织、公民之间行使行政权力和行政职权的规范的总称。
它是指导国家机关、组织及公民行使行政权力和履行行政职责的一系列规范。
3. 行政法的特征行政法是以规定国家行政权力和行政行为为目的的法律规范体系。
行政法的基本特征包括:专属性、强制性、相对性、公共性、不完全性等。
二、行政法的基本理论1. 行政法的基本理论行政法的基本理论包括法律性、自由原则、行政法治原则、行政监督原则等。
2. 行政法的法律性行政法法律性是指行政权力的行使应当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
行政法律性的具体体现包括行政权力的合法性、行政权力的有法律依据性、行政权力的限制性等。
3. 行政法的自由原则行政法的自由原则是指国家对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进行保障和限制时,应当遵循最大自由原则。
4. 行政法治原则行政法治原则是指行政活动应当依法行使,并且行政机关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行政法治的主要内容包括合法性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等。
5. 行政监督原则行政监督原则是指要保证行政机关的合法行使行政权力和履行行政职责。
行政监督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民主监督等。
三、行政法的体系1. 行政法的层次结构行政法的层次结构包括宪法层次、法律层次、行政法规层次、行政规章层次、部门规章层次等。
2. 行政法的构成要素行政法的构成要素包括行政法规范、行政机关、公民、法人等。
3. 行政法的关系行政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包括宪法与行政法的关系、行政法与刑法的关系、行政法与民法的关系等。
四、行政法的行政权力1. 行政权力的概念行政权力是指国家机关、组织和公民按照法定程序,以规范的方式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调整和处理的权力。
2. 行政权力的性质行政权力的性质是指行政权力的基本属性和特点,包括行政权力的公共性、法律性、相对性、专属性等。
《行政法学教案》课件
《行政法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行政法导论1.1 行政法的定义与特征解释行政法的概念阐述行政法的特征1.2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介绍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分析行政法原则的具体内容1.3 行政法的主体与客体界定行政法的主体与客体解释行政法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第二章:行政组织法2.1 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介绍我国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阐述行政机关的职能与权限2.2 行政机关的设立与变更讲解行政机关的设立条件与程序分析行政机关变更的原因与程序2.3 行政机关的监督与责任阐述行政机关的监督机制解释行政机关的责任制度第三章:行政许可法3.1 行政许可的概念与特征解释行政许可的概念阐述行政许可的特征3.2 行政许可的设定与实施介绍行政许可的设定条件与程序讲解行政许可的实施规定3.3 行政许可的监督与救济阐述行政许可的监督机制解释行政许可的救济途径第四章:行政处罚法4.1 行政处罚的概念与特征解释行政处罚的概念阐述行政处罚的特征4.2 行政处罚的种类与设定介绍行政处罚的种类讲解行政处罚的设定条件与程序4.3 行政处罚的实施与救济阐述行政处罚的实施规定解释行政处罚的救济途径第五章:行政诉讼法5.1 行政诉讼的概念与特征解释行政诉讼的概念阐述行政诉讼的特征5.2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与管辖介绍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讲解行政诉讼的管辖规定5.3 行政诉讼的程序与裁判阐述行政诉讼的程序解释行政诉讼的裁判结果第六章:行政强制法6.1 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解释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的概念阐述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的适用条件与程序6.2 行政强制的种类与设定介绍行政强制的种类讲解行政强制的设定条件与程序6.3 行政强制的实施与救济阐述行政强制的实施规定解释行政强制的救济途径第七章:行政复议法7.1 行政复议的概念与特征解释行政复议的概念阐述行政复议的特征7.2 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与管辖介绍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讲解行政复议的管辖规定7.3 行政复议的程序与决定阐述行政复议的程序解释行政复议的决定类型与效力第八章:行政赔偿法8.1 行政赔偿的概念与归责原则解释行政赔偿的概念阐述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8.2 行政赔偿的范围与标准介绍行政赔偿的范围讲解行政赔偿的标准8.3 行政赔偿的程序与执行阐述行政赔偿的程序解释行政赔偿的执行规定第九章:行政诉讼证据法9.1 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与分类解释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阐述行政诉讼证据的分类9.2 行政诉讼证据的收集与保全讲解行政诉讼证据的收集与保全措施分析行政诉讼证据收集与保全的程序9.3 行政诉讼证据的审核与使用阐述行政诉讼证据的审核标准解释行政诉讼证据的使用规则第十章:行政诉讼法律适用10.1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解释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阐述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具体规定10.2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特殊问题介绍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特殊问题分析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特殊问题的处理方法10.3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发展趋势阐述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发展趋势预测行政诉讼法律适用未来的发展方向第十一章:行政法与宪法的关系11.1 行政法与宪法的关系概述解释行政法与宪法的关系阐述行政法与宪法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11.2 宪法对行政法的限制与规范介绍宪法对行政法的限制与规范分析宪法对行政法实际运用的影响11.3 行政法对宪法实施的保护阐述行政法对宪法实施的保护作用解释行政法在维护宪法权威中的职责第十二章:行政法与民法的关系12.1 行政法与民法的关系概述解释行政法与民法的关系阐述行政法与民法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12.2 民法对行政法的限制与规范介绍民法对行政法的限制与规范分析民法对行政法实际运用的影响12.3 行政法对民法实施的保护阐述行政法对民法实施的保护作用解释行政法在维护民法权威中的职责第十三章:行政法与经济法的关系13.1 行政法与经济法的关系概述解释行政法与经济法的关系阐述行政法与经济法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13.2 经济法对行政法的限制与规范介绍经济法对行政法的限制与规范分析经济法对行政法实际运用的影响13.3 行政法对经济法实施的保护阐述行政法对经济法实施的保护作用解释行政法在维护经济法权威中的职责第十四章:行政法与刑法的关系14.1 行政法与刑法的关系概述解释行政法与刑法的关系阐述行政法与刑法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14.2 刑法对行政法的限制与规范介绍刑法对行政法的限制与规范分析刑法对行政法实际运用的影响14.3 行政法对刑法实施的保护阐述行政法对刑法实施的保护作用解释行政法在维护刑法权威中的职责第十五章:行政法的发展趋势15.1 行政法发展趋势概述解释行政法的发展趋势阐述行政法未来发展的可能性15.2 行政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介绍行政法面临的挑战分析行政法应对挑战的策略与方法15.3 行政法的创新与发展阐述行政法的创新领域预测行政法未来发展的方向与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原则、主体与客体,以及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强制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赔偿法、行政诉讼证据法、行政诉讼法律适用、行政法与宪法、民法、经济法、刑法的关系,分析了行政法的发展趋势。
第三讲——法的渊源与形式
(4)法的溯及力
基本原则:①从旧原则 ②从新原则 ③从轻原则 ④从新兼从轻原则 ⑤从旧兼从轻原则 (三)法的效力等级
1、宪法 2、法律和国际公约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行政规章
(四)法的效力冲突及其解决
1、不同层级法的冲突: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 2、同一机关制定不同种类法的冲突: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 原则 3、不同时间产生又属同一位阶同一主体制定的法的冲突: 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 案例1:2003年7月30日,国务院出台了《婚姻登记条例》 该行政法规根据2001年4月28日修订的《婚姻法》的有关 规定,取消了婚姻登记中的强制婚检制度,这被认为是 婚姻登记改革中的一大进步。但是后来人们发现,1994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第12条则要 求:“男女双方在结婚登记时,应当持有婚前医学检查
制定主体以及程序的不同对法所作的分类。 根本法——宪法; 普通法——其它法律
根本法与普通法的区别在于:
首先,根本法的内容与普通法不同。 其次,根本法的法律效力与普通法不同。 最后,根本法的制定与修改程序与普通法不同。 4.一般法与特别法:按照法的适用范围的不同对法的分类
。(该分类有其相对性)
5.国内法和国际法:按照法的创制主体和适用主体的不同
(4)地方性法规 (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6)规章——部门规章及地方政府规章 (7)国际条约与国际惯例 (8)其它正式渊源 2、非正式渊源 (1)政策 (2)习惯 (3)道德规范和正义观念 案例1:2003年8月,家住李沧区的老汉王亮去世,王亮兄 妹共五人,父母早逝,王亮也没有结婚,更没有子女,生 前也没留下遗嘱。按照王亮生前的要求,王亮去世后他侄
“玉兴8号”上有7名中国船员,6人遇难,1人失踪。 Q、根据法的对人效力,该案可以由谁来管辖?
育明考研: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冲刺押题笔记(包万超)《行政法与社会科学》 (第三讲)
北大行管视频课程+内部资料+最后押题三套卷+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点评=2500元育明教育包揽2008-2013年北大行管考研状元。
2008年,郭同学398分;2009年,冯同学418分;2010年,葛同学398分;2011年,周同学384分;2012年,王同学402分,2013年,郭同学402分。
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资料:《行政法学》复习指导笔记第三讲宪法与行政法的历史传统及理论基础一、法律与行政的历史传统(一)英美行政法系以英国、美国为代表,包括50来个母语为英语的国家形成的行政法体系。
1. “私法模式”(Private law mode)的行政法。
行政法不是独立的公法,长期以来不注重公私法的划分。
认为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类同于公民之间的关系。
政府和公民遵守的法律和法律精神应当没有差别,私法的契约自由、平等互惠和诚实原则,同样适用于政府。
官民受同一种法律或法律精神的支配被认为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体现。
对此,戴西(A.V. Dicey)对官民平等的论述有广为人知的影响。
因此,在法律与行政的关系上,英美法系注重私法规则和精神对行政的控制。
2. 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行政纠纷服从于普通法院的管辖。
不设立专门的行政法院受理行政诉讼案(区别于欧陆)。
3. 把行政法主要视作控制行政权力,保护公民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制度,行政法主要是“控制(行政权)法”而非“管理法”。
4. 特别注重行政程序制度和司法审查制度。
英国的“自然公正原则”(Natural Justice);美国宪法修正案第5条、第14条确立的“正当程序”(Due Process),1946年《联邦行政程序法》,1966年《情报自由法》,1976年《阳光法》。
5. 建立了两类特殊的机构:英国的行政裁判所和美国的独立管制机构。
6. 实行判例法制度。
(二)欧陆行政法系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形成的行政法律体系。
1. 注重公私法的划分,行政法事独立的公法。
2. 由行政法院管辖行政案件。
第三讲、行政主体
三、 行政主体的分类
行政主体 职 权 性 行 政 主 体 授 权 性 行 政 主 体
行 政 机 关
行 政 机 构
公 务 组 织
社 会 组 织
单 独 行 政 主 体
共 同 行 政 主 体
提示1:
1、行政主体:法学的,还是法律的? 2、我国行政主体理论的特点? 3、相关概念: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
提示2:
国家信访局 国务院办公厅 国家粮食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能源局 国防科技工业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 烟草专卖局, 国家外国专家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 国家公务员局 国家海洋局 国家测绘局 国土资源部管理。 中国民用航空局 国家邮政局 交通运输部管理。 国家文物局 文化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卫生部
行政主体资格的取得主要有两种途径:
(1)依照宪法和行政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取得 行政主体资格。取得资格的对象是:国务院及 其职能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各个工作部门。
(2)依照宪法和行政组织法以外的单 行法律、法规和授权规定取得行政主体 资格。取得资格的对象是:行政机关所 属的行政机构;公务组织;社会组织。
行 政 立 法 权
行 政 许 可 权
行 政 处 罚 权
行 政 监 督 权
强 制 执 行 权
行 政 救 济 权
行 政 裁 决 权
中国人民大学
行政优益权:
国家为保障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赋予行政 主体职务上或物质上的许多优益条件,行政主体享受这些优益条 件的资格和可选择性便是行政优益权,它由行政优先权和行政受 益权构成。
(1)行政主体必须按照法定职权,在法定的权限范围 内履行职务,不得失职、越权或滥用权力。 (2)行政主体实施的行政行为,必须严格遵守法定 程序,避免程序违法。 (3)行政主体还必须遵循合理、适当的原则,避免 行政失当。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二版)-第一章-文档资料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行政权力
行政活动在本质上是行使权力的活动,因此,要理解 行政法,就必须对公共行政的核心行政权力进行深入 的分析。
(三)行政权力控制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行政法的概念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主 要规范国家行政权力的组织,行政权力的活动以 及对行使权力后果如何补救,其目的在于实现依 法行政,确认或建立行政法律秩序。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行政法的特点
1.行政法在形式上没有一部统一的法典。 2.实体法与程序法没有明确的界分。 3.行政诉讼与行政法规范之间联系紧密,不可分割。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行政法学体系
行政法学体系分为行政法绪论、行政主体、行 政活动、行政救济和行政诉讼五个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
行政法的知识体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宪政意义上的公共行政 行政法上的行政并不泛指所有公共行政, 行政法上的行政还与宪政有关。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行政的多样性
对现代行政法所规范的行政不能从单一视角审视,而 应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理解。 1.实质意义的行政与形式意义的行政 2.权力行政与公务行政 3.直接行政与间接行政 总之,不管采用何种概念,关键要从实际出发。复杂 的行政活动绝不是一个行政行为所能概括。
1.行政法学的对象 不能局限于行政法规范,而应从现存的行政状 态出发,探讨行政权力行使的状况,以及其中的 法律问题,指明应然和实有的行政状态之间的法 律需要。
2.行政法学的本质 控制行政权力、规范行政活动的法律。
高等教育出版社
3.行政法学研究的两项基本任务 (1)研究实有的法律规范,从中明确行政活动的规则, 以及根据这种规则所形成的行政状态。 (2)研究实际的行政状态,探讨存在的行政法问题, 由此揭示所需的行政法规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中国行政法学的理论体系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行政法基本范畴与理论体系,领会行政法学的逻辑原点和行政法的逻辑起点。
教学重点:行政法的逻辑起点;教学难点:行政法基本范畴与理论体系。
本讲教学内容:第一节从自由意志到权利:行政法学的逻辑原点第二节从权利到权利聚合的行政职权:行政法的逻辑起点第三节行政法理论体系第一节从自由意志到权利:行政法学的逻辑原点人具有自由意志这一人类特有的本质属性,它不是完全抽象静态的,人的自由意志是由自然自在到社会的自在自为的过程。
人类作为存在,自由意志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属性与存在内容,而人类的这种存在又是存在于我们这个具体宇宙世界即波普所说的由三个不同但相互作用的世界组成(世界1是物质的世界如海洋和陆地,世界2是心理的世界如人的感觉和情绪,世界3是理念的世界如数学和逻辑),[12]人类在存在过程中就无可避免要与波普所说的这三个世界打交道,也就是需要处理好I-You和I-It的关系,需要使存在得以能继续存在下去的需求,即满足人的欲望和利益,去进行可能生活,从而体现和表达人类的存在与生存的意义——追求和实现人的幸福。
[13]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明确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4]。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理论》中,将人类的需要概括为由高到低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15]。
因此,可以说,需要是人的欲望前提,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人由需要而产生欲望,人的这种欲望在人的内心产生之后是要对外显现为一种目的即利益,表现为一定的行为,即需要――欲望――行为目的――行为手段――行为。
[16]这种需要――欲望的满足实现过程,必然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满足的手段与保障的问题。
具体而言就是人在自然和社会中需处理I-You和I-It的关系,这种需要――欲望的满足过程而产生的人行为目的,其对外表现出来就是为一种利益,这种利益需要一定的手段来保障与规范,这就是人类之间相处的规则,其中经一定公共权力确认或制定就上升为法律规则(规范),也就是法律上的权利。
因此说,权利是人的意志自由外在欲望化的法律确认和保障,即法是人的意志自由的自在自为的定在[17]。
恩格斯对此也作了明确的表述:“如果不谈谈所谓自由意志……就不能很好地讨论道德和法的问题。
” [18] 从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法律就其形式而言是一种意志的表现,其内容是对人的存在性自由意志的体认和实现,法的本质是权利,这种权利以契约的方式聚合成作为公共权力组成部分的行政权力,从而公民权利构成行政法的逻辑原点。
第二节从权利到权利聚合的行政职权:行政法的逻辑起点[19]人作为自由意志的存在,前述已表明其不仅是一种自在的存在,更是一种自为的存在。
换言之,人的自由意志的自在自为存在,就是要处理好大我与小我、身我与心我、本我与他我、本我与它我的关系[20];而处理这些关系,人类是通过需要――欲望的满足过程而产生的人行为目的(其对外表现出来就是为一种利益),借助于一定的人们之间相处的规则即法律来保障与规范。
具体来说,人由自由意志到权利,处理大我与小我、身我与心我的关系主要是解决权利的本体和神圣性,这在法律上主要体现为人的人格权;处理本我与他我、本我与它我的关系主要是解决人的权利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人和自然的关系,法的逻辑起点的延续与扩展,是法之人的社会属性体现,这在法律上主要体现为身份权和财产权。
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人格权是基础与起点,而身份权和财产权是人格权的延续与扩展,是实现人格权的手段和保障。
也就是说,人的存在自由意志属性在法律上首先体现为主体与目的即人格权,而身份权和财产权是基于人格权,在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之间延续与扩展为身份权和财产权,这样身份权和财产权便成为实现人格权的手段和保障,而从人格权到身份权和财产权,其间的中介便是契约(契约是意思自治,而意思自治的本质是自由意志)。
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格权优先于身份权的原理。
[21]李纪兵先生在其《“人格权优先于身份权”原理观察》认为:“人格权是一个自然人单独就自身利益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权利,也是只要作为一个人就能够享有,而且应该享有的最基本最底线的权利。
身份权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自然人通过天然或者人为的交易获得的具有身份性质的权利与义务的聚合体,她可以看成是人格权的派生或者延伸,也可以看成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格权通过自由竞争或者平等交易产生的聚合体。
其根源可以看成广义的契约关系,享受或者行使身份权必须同时完全履行契约义务,并且不得对独立的人格权造成任何损害和威胁。
” [22]至于财产权,笔者认财产权是人的自由意志存在的现实化,财产权正是人格权和身份权的体现和保障。
诚如高兆明教授所言:“人格、人的自由及其权利必须从其纯粹抽象性、主观性中走出来,必须通过客观、物的东西使自己成为现实的。
所有权就是人格走出这种纯粹主观性成为客观定在的中介。
” [23]“所有权所以合乎理性,不在于满足需要,而在于扬弃人格的纯粹主观性。
人唯有在所有权中才是作为理性的存在的。
”[24]因此,人格权必须建立在所有权基础之上。
因为“人作为自由意志的存在,总是要将自身的自由意志变为定在。
自由意志的定在过程,就是对物的占有过程。
这个占有通过人对外部世界的能动活动实现。
” [25] 上述可知,人们基于自由意志通过契约,以人格权为核心,形成各种身份权和财产权关系。
当然,人们基于自由意志通过契约来组合,其范围和对象是不同的。
根据范围和对象是不同我们通常划分为私域(private sphere)和公域(public sphere),也就是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
这里笔者拟运用哈贝马斯提出的有关公共领域和公民自主性的理论来进一步分析行政权力。
哈贝马斯在分析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时,提出了私域(private sphere)和公域(public sphere)的概念,即私域是指私人占有制下形成的市场体系,公域是指自主的个人所构成的公共沟通领域,如政府、团体、俱乐部、沙龙、通讯、出版、新闻等。
正是由于公域与私域的存在,使得公民的自主性在现实生活中亦以二元形式出现:私域自主与公域自主(private and public autonomy)。
私域自主是基础,公域自主是公民私域自主的延伸,但两者并不相互排斥,私法主体的个人自由与公民的公域自主均使对方成为可能。
而且只有公民在私域自主受到平等的保护的基础上充分独立时,他们才能够适当地利用公域自主,另一方面,公民只有在恰当地运用公域政治自主时,他们才能在私域自主方面达到保障与相互的安全。
而哈贝马斯所谓的人的自主性的二元形式在法律上是通过权利的范畴体现和实现的,这样人的权利也体现为两种形式:人在公法上的权利与其在私法上的权利。
公民通过普选出来的代表组成议会,由议会制定相关法律来界定私域权利的内容与国家权力的界限。
并且私法权利的真正享有也是公法权利充分行使的前提,公民只有充分地享有财产权之类的私法权利,他们才有可能、有能力、有条件享有选举权之类的公法权利。
因此,公民对私域和公域权利的享有是互为条件的,对其中一种的贬损同时也意味着对另外一种的贬损。
[26]具体而言,人们基于自由意志通过契约,以人格权为核心,在私域和公域形成各种身份权关系,如合同、合伙、社团、各种公共权力机构。
而在各种公共权力机构便形成社会公共权力和政治公共权力,前者是带有自治性质,后者带有合法的强制性质。
可以说,所有的公共权力机构的职权都要来自于其成员的授权即权利的聚合,而成员的权利聚合也就是自由意志的聚合,公共权力的本质是一种意志。
笔者认为权力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迫使他人放弃自己的意志而实现某一目的的意志能力。
权力的本质属性是意志能力,是对他人的意志能力。
延伸到公共权力,那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合法地动员公众作为或者不作为,而不需要公众同意的意志能力。
因此,就公共权力和私人权利的本质属性而言,两者是相同的即自由意志,因而公共权力和私人权利是自由意志这一体系内的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
具言之,从公民授权的角度来说,公共权力来源于公民授权,而授权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和促进人权,因而公民权利的聚合而成的公共权力即职权负有一定的职责,提供公共管制和公共服务的公共产品而形成义务,[27]这样,公民权利和公共权力构成一对权利和义务关系;公共权力的角度来说,公民权利的聚合而成的公共权力即职权而被赋予有关机构,有关机构负有的职权对其来说便是权利,有关机构依其职权进行管理而对公民产生约束即公民负有的义务,同样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也构成一对权利和义务关系。
因此,“作为国家权力代表的政府与公民成为具体法律关系的两极,其权利义务呈彼此对应的状态,此之权利即为彼之义务,此之义务即为彼之权利。
” [28]因而公共权力也可以称为公共权利,或简称“公权利”或者“公权”;私人权利可以简称为“私权利”或者“私权”而公共权利只不过是私权利的代理,是一种代理权利。
[29 这就构成“从理论上说,正是由于权力的所有者不能使用权力,而使用者又不拥有权力,才必须将权力转移给使用者即被授权的人。
这就是一切民主政治的出发点”。
[30] 在近现代宪政制度下,“权力属于人民是建立一条有关权力来源和权力合法性的原则。
这意味着只有真正自下而上授予的权力,只有表达人民意志的权力,只有以某种得以表达的基本共识为基础的权力,才是正当的权力。
” [31]这种公共权力的代理分为二个层次:宏观的静态制度层次和微观的动态操作层次。
宏观的静态制度层次是一国公民通过授权产生宪法上的公共权力,为国家运行提供框架性的制度基础如国家结构、政体及国家机构等,这主要体现为公民的宪法创制权,以诸如公民投票表决的方式来行使;微观的动态操作层次是为国家的具体制度的实际运作提供执行的具体自然人,这主要体现为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及监督权,以诸如公民投票选举、新闻监督等方式来行使。
这样,公民通过平等协商和相互合意的方法来组建契约国家,每个公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权利让渡给社会和国家,公民让渡的权利聚合形成公共权力即授予公共权力,这种公共权力对外便是国家主权,对内则基于公民的要求设立一系列的机构,将具体的公共权力委托给其行使。
具体于行政权力而言,公民让渡的权利聚合形成公共权力,按功能分为行政权力,设立一系列的行政机关,授予行政职权委托其行使,构成行政法上宏观层次的行政主体。
然后,再通过选举或任用具体的自然人充任具体的行政职位来担任政务员或公务员,微观上具体由这些政务员或公务员代表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作出意志表示而构成行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