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集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集合

1、产业资本是如何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增殖的?答:(1)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2)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含了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它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

(3)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通过对资本循环运动的考察,揭示出资本是一种运动。

剩余价值只有在资本的连续循环运动过程中才能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当这个矛盾打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3、试述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答:(1)在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较早时期,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因而投入同量资本在农业中可推动更多的活劳动,假定剩余价值率相同,则农业部门比工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更多,从而使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其他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就形成绝对地租。

所以,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2)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使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

(3)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简答题

简答题: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答:(l)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缎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它是联结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的桥梁,因而能把认识与对象相对照,判定认识是否正确。

2.简述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答: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

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惟一源泉;其次,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

社会变革、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

总而言之,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同时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3.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1、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

2、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将实现社会直接占有。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及答案

绪论 1.马克思主义最崇绪论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答:实现共产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4.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什么?答: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什么?答: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6.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他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答: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章1.时间的特点是什么? 答:一维性。

2.意识的产生、本质是什么?答: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列宁的物质定义和意义?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的内容是怎么样的?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体系问题。

包括: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是什么?答: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a.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重要)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阶段、每一个矛盾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而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其具体的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答:(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哪些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答: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体现在哪里?答: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也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用感觉、知觉和表象来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在思维中创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哪里?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都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④矛盾双方通过斗争促进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转化和质变创造条件⑤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5.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理论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

马原简答题万能模板

马原简答题万能模板

马原简答题万能模板1、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2、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3.、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

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说,它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

要做到这一点,在实际工作汇总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科学性和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表现在其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其次在于它的深刻性,最后不仅仅在于它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解释。

而且是经过实践检验的,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的。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简述其内容、意义、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1 .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质,哪个是第一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物质是原初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任何意识是第一位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位的哲学都属于唯心主义。

2.第二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主要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这是哲学中的一个认识论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分为不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不可能被认识,属于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概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概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论述)一、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①、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

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②、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资料(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资料(简答题+论述题)

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C19世纪40年代】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十月革命】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重要理论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10、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二、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旧第3、13页,新同)答:(1)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第一,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二,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参看教材旧第7-9页,新同)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主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完整版)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死板的理论,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理论,需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需要。

9、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答:(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

(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是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和人民需要的过程。

10、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答:(1)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是人民群众争取自由、平等、民主和幸福的强大力量。

(3)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人类社会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矛盾观点和单一观点的对立;第三,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而形而上学则强调事物的单一性和静止性。

3)在研究、工作和生活中。

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注重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

避免孤立观点和单一观点的误区,同时也要克服形而上学的影响,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现出更加高级的形态。

掌握这一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着重要意义。

例如,在经济建设中,我们需要对旧有经济模式进行否定,但同时也需要在新经济模式中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文化建设中,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否定,但同时也需要在吸收外国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从而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中的例子来说明意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例如,一个人对于同一个物品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这是因为他们的主观意识不同。

但是,这个物品本身的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客观的,不会因为个人意识的不同而改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简答题

绪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从客观方面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

再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革命性和积极性的不断增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因素。

马恩二人一方面注重批判吸收前人的成果,如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另一方面将理论与指导工人运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就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2.如何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二者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实践性和阶级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简答题和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简答题和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简答题和论述题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简述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在不断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哪些前提和条件?(1)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5、简述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调节了社会收入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些原理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础;历史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社会形态之间会发生革命性的转变等。

2. 什么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本原理之一。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基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生产力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等;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社会生产和分配时建立的相互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发展的不断进步和演变,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3.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运动和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三个基本规律: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矛盾普遍存在并且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对事物的矛盾的认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指导提供了科学基础。

4.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历史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社会形态之间的演变是根据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产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社会形态的崩溃和新社会形态的产生都是通过阶级斗争来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理解社会历史的规律和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这些基本原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本质特征,对于指导马克思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之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24题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24题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24题全)1、简述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特征,以及哲学回答关于世界观的什么问题?产生了哪些对立的观点和看法?特征: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回答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即物质与意识谁者第一性的问题和意识能不能认识物质,也就是哲学上的意识与物质的同一性问题。

产生的对立观和看法: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时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认识的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含义、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概念: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存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内容:1)物质与意识谁者第一性的问题。

2)意识能不能认识物质,也就是哲学上的意识与物质的同一性问题。

理论意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回答其内容的第一方面,即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二方面,即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凡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

3、简述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概念、内容、存在形态及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之一,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存在形态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中与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派别,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存在形态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意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分别形成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观点,为我们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唯物论和辩证法以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们正确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

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19世纪法国与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 19世纪四十年代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

(1社会历史条件(经济社会根源①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③无产阶级做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与资产阶级做斗争。

(2思想理论条件(思想渊源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理论成果,其中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英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

(3 社会实践条件(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 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 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的概念?答: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答:(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原理期末考试简答题

马原理期末考试简答题

马原理期末考试简答题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理:1.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一切都是物质的运动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社会的发展总是由一个制度向另一个制度的转变,而这种变革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3.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剥削的本质。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雇佣劳动和资本家的剥削,而劳动者只能得到等于其劳动力价值的工资。

4.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动力,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才能推翻资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

5.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它追求一个没有阶级和私有制的社会,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共产主义理论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共产主义有何区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和阶级矛盾的存在,社会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剥削和阶级差别。

共产主义则是指一个没有阶级和私有制的理想社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共产主义有以下几个主要区别:1.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还没有完全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需求。

而共产主义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能够充分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2.阶级矛盾存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够高,还存在一定的阶级差别和分配差距。

虽然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革命,但是仍然存在社会主义阶段的一些剥削和阶级差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总结

简答一、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其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世界三大工人企业爆发,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二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在本质上相一致的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谓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三、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四、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答:(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①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1. 什么是马克思基本原理?马克思基本原理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对于认识和改造社会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实在的基本存在形式,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并通过矛盾的对立和斗争推动事物的前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以及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指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不平等。

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包括公有制、按劳分配和有计划的经济管理。

4.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无产阶级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建立无阶级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并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到共产主义。

5. 马克思基本原理对现实社会具有什么指导意义?马克思基本原理对现实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供了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引着人们正确分析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矛盾。

马克思基本原理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主体,鼓励人们通过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来推动社会进步。

马克思基本原理还倡导了社会公正、平等和人类解放的理念,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提供了思想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哪些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答: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
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体现在哪里?
答: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其主要表现: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也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用感觉、知觉和表象来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在思维中创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都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④矛盾双方通过斗争促进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转化和质变创造条件
⑤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5.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理论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

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①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读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②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9.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
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二因素: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互相排斥的。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10.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其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价值量由生产
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实践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个生产部门自检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后果: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积累大量财富,不利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11.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1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这种划分也为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成都提供了科学依据
13.剩余价值及其唯一来源
剩余价值:雇佣工人所创造的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唯一源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14.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的基本前提条件
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①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
②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
15.垄断及其产生原因、表现形式
垄断: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控制。

产生原因:①生产集中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②企业规模巨大,形成竞争的限制;③激励竞争给竞争各方造成重大损失,为避免两败俱伤,竞争的企业间达成妥协。

表现形式:一定的垄断组织形式,如国际卡特尔
16.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居主导地位;
②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采取一些激励制度,包括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等
③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④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⑤政治制度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