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全册)

合集下载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9.3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9.3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9.3 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9章第3节,主要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材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探讨浮力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 物体的浮沉现象及浮力的概念。

2. 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

3. 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

2.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分析影响浮力的因素。

3. 学会判断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浮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3. 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及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量筒、烧杯、实验器材(包括木块、铁块、塑料球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概念。

2. 理论讲解:讲解浮力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阿基米德原理。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5. 应用拓展:举例说明阿基米德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7.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浮力计算和应用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

3. 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计算题:计算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给定物体的体积和水的密度。

2. 应用题:分析一个船只在水中行驶时,如何判断其浮沉状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研究浮力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航空航天、水下探测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浮力概念的理解与应用一、浮力的概念浮力是物体在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流体的重量。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8.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8.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8.3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三节“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本节主要讨论大气压的概念、大气压的应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具体内容包括:大气压的定义、大气压的测量、吸管喝饮料、马德堡半球实验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气压的概念,掌握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

3.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大气压的概念、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难点: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吸管、杯子、马德堡半球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用吸管喝饮料,引导学生思考饮料是被什么力量吸入吸管的。

2. 自主学习1. 大气压是什么?2. 如何测量大气压?3. 课堂讲解讲解大气压的概念、大气压的测量方法,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实验,如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大气压的存在。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吸管喝饮料、抽水机工作原理等,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在这些现象中的作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还有哪些生活中的现象与大气压有关?并分享各自的发现。

6. 课堂小结7.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大气压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大气压的概念2. 大气压的测量方法3. 大气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描述大气压的概念。

2. 解释如何测量大气压,并简述测量过程。

3. 举例说明大气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1. 大气压是指大气对物体表面单位面积的压力。

2. 测量大气压通常使用气压计,具体过程为:将气压计的玻璃管一端封闭,另一端插入水银中,调整气压计,使水银柱高度稳定,读取水银柱高度即可得到大气压值。

沪粤版八下物理6.1怎样认识力(第1课时)导学案

沪粤版八下物理6.1怎样认识力(第1课时)导学案

沪粤版八下物理6.1怎样认识力(第1课时)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6章第1节《怎样认识力》。

具体内容涵盖了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和作用效果。

2. 掌握力的三要素,并能够分析它们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3. 学会绘制力的示意图,并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的理解和应用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难点: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且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变化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将力的三要素与力的作用效果联系起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物理教科书PPT或黑板力的示意图模板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如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扔纸飞机)来引入力的概念。

提问:什么是力?我们是怎么感受到力的存在的?2. 知识点讲解(15分钟)使用PPT或黑板,详细讲解力的定义、作用的相互性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引入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通过图示和实例展示它们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具体的例题,展示如何分析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引导学生通过力的示意图来直观表示问题中的力。

4. 随堂练习(5分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选取几份作业进行点评,强调力的三要素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与实验(10分钟)将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等工具来实际测量力的大小。

引导学生讨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6. 力的示意图绘制(5分钟)讲解并演示如何绘制力的示意图。

让学生尝试绘制几个实际问题的力的示意图。

六、板书设计板书重点内容,如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七、作业设计题目1:力的示意图绘制请根据下列描述,绘制相应的力的示意图。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全册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全册

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第六单元(第一节怎样认识力)教材分析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或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分析某一个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生活实际分析、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解释简单的现象.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4、.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或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分析某一个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5.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生活实际分析、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解释简单的现象.6.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 通过实验,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过程与方法:1、探究影响塑料尺形变的因素,能对问题进行猜想并进行实验研究。

2、从生活现象中获取知识并能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验问题的热情。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与竞争。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究、动画演示,得到结论再联系实际,巩固应用说明:力的概念是力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重力、摩擦力、压力、浮力的基础.教学难点:力的认识教学策略:通过具体的力,分析共同点,体现由具体到一般的原则。

说明:力的概念对初学者来说较抽象.学生对施力物、受力物的提法感到生疏;不会分析某个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中的“作用”不易被理解.本节课通过分析生活实例中的力,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形变)来体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中的“作用”的含义.教法指导1.本节课的地位:力的概念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学习本章重力的基础,也是学习后面压力、摩擦力、压强、功的基础.2.学生情况的分析:力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一方面学生认识力时,不注意施力物和受力物.另一方面对力的相互性没有认识.3.本节课可分为三部分讲授: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说明:由于学生对力的概念会感到抽象、陌生,需多举例或做演示实验,为学生建立起力的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举例或做演示实验时,突出每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突出每个力的作用方式,以便为教师归纳、学生认识力的概念打基础.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没有认识或认识不全面,也需多举实例,在举实例时,让学生明确相互的两个力的施力物及受力物,还应明确两个力的方向,及两个力方向的特点.设计思路通过对所学和几种特殊力的复习,引出力的一般性的分析,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分析具体图片中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通过对如何知道物体受力的疑问引出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通过对影响塑料尺形变的因素的探究,和推门的实验,引出力的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通过阅读了解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方法,并知道还可以用力的图示;通过对手压铅笔、磁铁小车运动等实验的研究,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运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沪粤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沪粤版)

6.1怎样认识力——导学案:1:力的作用效果?并例举相应的生活实例。

问题2:力用什么字母表示?力的单位是?符号是?是为了纪念哪位科学家而命名的?力的测量工具?3:力的特性?并列举相应实例进行验证。

4: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力的三要素是什么?问题5:力的概念?力的一些相关注意。

(随机抽查三点)】【引入:欣赏视频】欣赏视频,《功夫》选段,思考:什么是力?如何认识力?【生活中的“它”——力的作用】活动:阅读课本2页图6--1 了解体会生活中力的作用,并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实例。

生活中力的作用实例: .感受:生活中,力的作用无处不在!【“它”可以做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活动:阅读课本3页,体会力的作用效果,思考:力可以做什么?你可以例举相应生活实例么?(1)力可以实例: .力的作用效果(2)力可以实例: .【“它”的名片——力的单位、符号】活动1:阅读课本4页,完成下列填空。

力用字母 F 表示,例如: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1N,表示为F=1N.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为,是为了纪念国科学家而命名的。

测量力的仪器为弹簧测力计.活动2:用弹簧测力计感知力的大小例1: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1N 例2:提起1斤重的物体约为5N【“它”的特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活动1:阅读课本5页,体会“力作用的相互性”,思考并完成下列填空。

力的作用是 .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同时也对甲物体 .活动2:实验探究探究1:手用力拍桌子,体会并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思考完成下列填空。

手对桌子施力,所以,桌子会,并发出声音。

同时,桌子也对手施力,所以,手感觉到 .探究2:用小组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体会并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类比探究1中的叙述,小组代表尝试进行演示和阐述。

气球小组: .磁体小车小组: .【“它”的命门——力的三要素】活动探究:固定钢尺的下端,用弹簧测力计按图示步骤进行操作,体会思考: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同时,完成相应填空。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6.6《探究滑轮的作用》导学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6.6《探究滑轮的作用》导学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6.6《探究滑轮的作用》导学案一、教学内容1. 认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构造和特点。

2. 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和力的传递方式。

3. 掌握滑轮组的使用方法以及其省力特点。

4. 通过对滑轮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动滑轮和定滑轮的构造和特点。

2. 学生能够解释滑轮的工作原理和力的传递方式。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滑轮组,并理解其省力特点。

4.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设计和应用,以及力的传递原理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工作原理,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组模型、绳索、重物、测量工具。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滑轮动画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2. 理论讲解: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构造和特点,解释滑轮的工作原理和力的传递方式。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滑轮组模型进行力的测量和比较,观察并记录滑轮组的使用方法和省力特点。

4. 讨论交流: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滑轮组的优点和应用场景。

5. 巩固练习:给出几个与滑轮相关的例题,让学生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滑轮的构造和特点2. 滑轮的工作原理3. 滑轮组的省力特点4. 滑轮组的设计和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设计一个滑轮组,使得提升一定重物所需的力最小。

答案:根据实验数据和滑轮组的省力特点进行设计。

2. 题目:解释为什么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

答案:滑轮组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通过合理的滑轮组合,可以减小所需的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将重点关注学生对滑轮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拓展延伸可以包括介绍滑轮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更高级的滑轮系统。

重点和难点解析:滑轮组的设计和应用1. 滑轮组的原理滑轮组是由一个或多个滑轮组成的,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9.4神奇的升力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9.4神奇的升力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9.4 神奇的升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四节,主要介绍了升力的概念、产生升力的原因以及升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升力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升力的定义,即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产生升力的原因:讲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分析物体在流体中产生升力的原因。

3. 升力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例介绍升力在航空器设计、汽车制造等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升力的概念,掌握产生升力的原因。

2. 能够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分析生活中有关升力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一关系分析升力的产生。

2. 教学重点:升力的概念、产生升力的原因以及升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纸飞机、水杯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纸飞机为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纸飞机为什么能飞起来,引出升力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分析产生升力的原因。

3. 实例分析:通过汽车制造、航空器设计等实例,让学生了解升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4. 课堂实验: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并解释实验现象,巩固对升力的理解。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作业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升力的概念。

2.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 产生升力的原因。

4. 升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分析下列实例,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升力的产生。

实例一:汽车制造中的底盘设计。

实例二:航空器设计中的机翼形状。

2. 答案:实例一:汽车制造中的底盘设计,通过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使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向上的升力,减小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提高汽车的抓地性能。

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设计全集 新版粤教沪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设计全集 新版粤教沪版

6.1 怎样认识力.学点1 力及力的作用效果问题1:力的概念事例展示:如下表所示。

思考:什么叫“力”?产生力的物体之间必须接触吗?一个物体可以产生力吗? 总结:(1)如上表所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诸如__搬__、__举__、__提__、__排斥__等可以统称为作用。

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__作用__叫做力,通常用字母__F __表示,单位为__牛顿__,简称__牛__,符号为__N__。

(2)产生力的作用的物体之间可以__接触__,也可以__不接触__。

(3)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即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涉及两个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做__施力物体__,受到力的物体叫做__受力物体__。

问题2:力的作用效果现象观察1:如图6-1-1所示。

图6-1-1思考1:你能观察出图6-1-1所示图片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回答:它们在力的作用下__形状__发生了改变。

现象观察2:如图6-1-2所示。

图6-1-2思考2:仔细观察图6-1-2中的足球在力的作用下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回答: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__由运动变为静止__或__运动方向__发生了改变。

总结:(1)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可以改变物体的__形状__;二是可以改变物体的__运动状态__。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①物体运动快慢的改变(包括由静止变为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②物体运动方向的改变;③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同时改变。

学点2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现象观察:如图6-1-3所示。

图6-1-3思考:穿旱冰鞋的甲用力推穿旱冰鞋的乙,为什么甲也向后退呢?游泳运动员的手和脚向后拨水,为什么他就能前进呢?现象分析:甲、乙两同学都向后退,说明甲推了乙,乙也同时推了甲;游泳时,手和脚对水有个向后的力,反过来,水同时也给手和脚一个向前的力,人才能前进。

总结归纳: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同时也对甲物体__施力__,因此,力的作用是__相互的__。

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导学案:10.5宇宙深处

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导学案:10.5宇宙深处

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导学案:10.5宇宙深处一、教学内容1.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认识著名的天文望远镜和探测设备。

2. 掌握电磁波在宇宙探索中的应用,了解电磁波谱的构成。

3. 学习恒星、星系、宇宙等基本概念,掌握宇宙的组成和结构。

4. 探讨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了解大爆炸理论和暗物质、暗能量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意识。

2. 使学生掌握电磁波在宇宙探索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帮助学生建立宇宙的概念,培养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暗物质、暗能量的概念。

2. 教学重点:电磁波在宇宙探索中的应用,宇宙的组成和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导学案、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我国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采样月球返回地球的新闻事件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宇宙探索的最新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填写导学案中的相关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电磁波在宇宙探索中的应用,示例说明电磁波谱的构成。

(2)讲解恒星、星系、宇宙等基本概念,阐述宇宙的组成和结构。

(3)介绍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讲解大爆炸理论,探讨暗物质、暗能量的概念。

4.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宇宙探索的认识和感悟。

5. 练习巩固:出示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要描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2)阐述电磁波在宇宙探索中的应用,列举电磁波谱中的几种电磁波。

(3)解释恒星、星系、宇宙等基本概念,描述宇宙的组成和结构。

(4)介绍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讨论暗物质、暗能量的概念。

2. 答案:(1)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从古代的天圆地方说到现代的天文望远镜,人类不断发展和改进观测工具,深入了解宇宙。

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2阿基米德原理导学案

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2阿基米德原理导学案

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2 阿基米德原理导学案一、教学内容1. 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和公式;2. 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3. 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分析;4. 实验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和公式,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3. 学生能够掌握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公式的理解和运用;2.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2.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物体在水中浮起来的现象,引发学生对浮力的思考;2.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和公式,解释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分析;3.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记录实验数据;4. 例题讲解:出示一道有关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道有关阿基米德原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2. 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分析:F浮+F下=G物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在水中浮起来,已知物体的重力为10N,排开水的体积为0.5立方米,求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答案: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10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本质,通过讲解阿基米德原理和实验探究,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阿基米德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的浮力原理、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实验探究部分可以这样设计:1. 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在液体中会浮起来?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 猜想与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已有知识,提出关于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等因素的猜想。

6.4探究滑动摩擦力导学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6.4探究滑动摩擦力导学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6.4探究滑动摩擦力导学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四节“探究滑动摩擦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以及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滑动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以及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

难点: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滑动摩擦力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动摩擦力实验装置、压力计、粗糙程度不同的板材。

学具:实验记录表、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如滑板运动、自行车行驶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2. 知识讲解: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介绍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

3. 实验演示:进行滑动摩擦力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5. 方法讲解:讲解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滑动摩擦力的问题。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测量滑动摩擦力,并交流实验心得。

7. 作业布置:布置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和结论。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以及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和结论,分析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2. 思考题:请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024-2025学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2阿基米德原理

2024-2025学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2阿基米德原理

20242025学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2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够运用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我希望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知道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及应用。

难点: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液体)、多媒体设备。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我会演示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浮起来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物体能够浮起来?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概念和内容,通过PPT展示相关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2. 讲解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掌握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三、实验与观察(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有一个浮力计、一个物体和不同体积的液体。

2. 学生通过实验记录表记录实验数据,观察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3.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四、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通过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浮力。

2.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阿基米德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的浮力原理。

2.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阿基米德原理的重要性和应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有趣的实验和实际情境,让学生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够运用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沪粤版八下物理6.1怎样认识力导学案

沪粤版八下物理6.1怎样认识力导学案

沪粤版八下物理6.1怎样认识力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6章的第1节“怎样认识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相互性以及力的示意图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计量单位,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力的作用相互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相互性。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力的示意图示例、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力的例子,如提书包、拉车等,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

2. 知识讲解:介绍力的概念,讲解力的计量单位(牛顿),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

3. 实验探究:安排一个简单的力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相互性。

例如,两人相互拉扯,观察力的相互作用。

4. 知识巩固:通过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力的示意图,巩固对力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牛顿)力的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力的作用相互性七、作业设计1. 绘制一个力的示意图,并标明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

2. 列举生活中的一个力的例子,并解释力的作用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对力有了直观的认识。

在实验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观察力的作用相互性,加深了对力的理解。

在知识巩固环节,通过随堂练习,学生掌握了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拓展延伸:力的示意图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如工程设计、物理问题分析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力的示意图的绘制”这一细节。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导学案:9.2阿基米德原理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导学案:9.2阿基米德原理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导学案:9.2阿基米德原理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性。

在本次活动中,我以“阿基米德原理”为主题,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并感受浮力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一、设计意图本次教学活动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以幼儿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将抽象的物理现象具体化,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阿基米德原理。

活动围绕浮力现象展开,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环节,让幼儿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阿基米德原理,认识浮力现象。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阿基米德原理,认识浮力现象。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实验道具、视频播放设备。

2. 学具:记录本、彩笔、水杯、小石子、泡沫板等。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游泳圈能使人浮在水面上,引导幼儿思考浮力现象。

2. 探究浮力: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3. 揭示阿基米德原理:通过视频播放阿基米德原理的讲解,让幼儿了解原理的内容。

4. 实践应用:让幼儿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设计一个简单的浮力应用装置,如浮力小船。

5. 展示与交流: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阿基米德原理,认识浮力现象。

2.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实验,表现出对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

在实践环节,他们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设计了多种浮力应用装置。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不仅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还培养了观察、动手、思考、交流的能力。

课后,我可以鼓励幼儿在家中尝试更多的浮力实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如自制浮力小船、浮力玩具等。

6.1怎样认识力导学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6.1怎样认识力导学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6.1怎样认识力导学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6.1节“怎样认识力”。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 引言:力的概念和作用的初步理解。

2. 力的分类: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3.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力的作用。

6. 作业:力的相关练习题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分类和力的三要素,能够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3.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物体推动另一个物体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力的作用。

2. 知识讲解:讲解力的概念,介绍力的分类、三要素和作用效果。

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中力的作用,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力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力的练习题目。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分类:接触力、非接触力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作用效果:改变形状、改变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简述力的概念、分类、三要素和作用效果。

答案: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分类: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题目:请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答案:例如,用力拉弹簧,弹簧会发生形变;用力踢足球,足球会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入实践情景,让学生初步感受力的作用,然后通过知识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分类、三要素和作用效果。

2022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认识电功率》导学案

2022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认识电功率》导学案

15.2 认识电功率学习目标:1.理解电功率的概念;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2.知道电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和单位.3.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 并能进行简单计算.学习重点:电功率的概念, 计算公式.学习难点: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 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自主学习:阅读教材, 完成以下问题:目标导学:知识点一:电流做功的快慢实验过程:分别把一个15W和一个100W的电灯单独接在电路中, 观察电能表转盘转动的快慢.实验现象:100W的灯泡接入电路时转盘转得快, 在相同的时间内电能表的转盘转动圈数多. 现象分析:在相同时间内转动圈数多, 说明接入的用电器在相同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 即电流做功快.知识点二:电功率3公式教师点拨:1.用电器做功多, 其电功率不一定大;做功时间长, 电功率也不一定大, 用电器电功率的大小是由做功多少与所用时间共同决定的.2.物理学中常用比值定义法, 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定义新的物理量.知识点三:探究灯泡的电功率跟哪些因素有关提出问题:电功率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测与假设:电功率与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及通过的电流有关. 探究方法:分别将两灯泡串联和并联, 比拟两灯的明暗程度.分析与论证:通过屡次实验, 分析比拟得出电功率与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灯泡的电流的关系.得出结论:电功率跟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通过用电器的电流成正比.稳固练习:1.以下家用电器中有一个正常工作时电功率约为800W, 那么这个电器最有可能的是( )A 电风扇B 电视机C 电饭煲D 电烙铁2.一照明灯泡的规格是“220V 40W〞, 在灯泡两端加上110V的电压, 那么该灯泡的实际功率为 ( )A 10WB 20WC 30WD 40W3.现有两盏灯L1“220V 40W〞和L2“220V 100W〞:〔1〕假设把它们串联起来接在220V的电路中, 谁更亮?〔2〕假设把它们并联起来接在220V的电路中, 谁更亮?达标检测:1.常用的家庭电路的电能表的额定电流是10A, 那么家庭电路中同时使用的家用电器总功率应不超过_______________W.2.1kwh可供25w的灯泡正常发光________小时.3.电功率为40w的灯泡正常连续工作25h, 消耗的电能是_______J, 合_______kwh.4.以下描述中正确的选项是〔〕A.用电器消耗的电能越多, 功率越大B.用电器消耗电能的时间越少, 功率越大C.用电器消耗的电能越多, 用的时间越长, 功率越大D.在相同时间内, 用电器消耗的电能越多, 功率越大5.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40W的灯泡比60W的灯泡省电B.40W的灯泡比60W的灯泡消耗电能慢C.40W的灯泡比60W的灯泡暗D.40W的灯泡比60W的灯泡的电阻大课后延伸:CFXB型“220V 1100W〞电饭煲的原理图如下图, 它有高温烧煮和焖饭、保温两挡, 通过单刀双掷开关S进行调节, R0为电热丝.当开关S接高温烧煮挡时, 电路的功率为1100W, 当开关S接焖饭、保温挡时, 电路的总功率为22W.〔1〕电饭煲在高温烧煮挡时, 开关S应与哪个触点连接?〔2〕电热丝R0的阻值多大?〔3〕当电饭煲在正常焖饭、保温时电路中的电流多大?焖饭、保温10min, 电热丝R0消耗的电能为多少?15.4 探究焦耳定律学习目标:能够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能够掌握焦耳定律, 能够了解电热的应用与控制.学习重点:焦耳定律的理解及应用.学习难点:探究通电导体放出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探究焦耳定律〞, 完成以下问题:1.在电流一定时, 在一定时间内, 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阻成;公式是. 在电压一定时, 在一定时间内, 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阻成. 公式是.2.焦耳定律的内容是: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 跟电流的平方成, 跟导体的电阻成, 跟通电时间成. 公式是.3.应用电流热效应的例子有〔至少举三例〕, 防止电流热效应危害的例子有〔至少举三例〕.目标导学:知识点一:电流的热效应1.电热水器、电饭锅、电熨斗、电饼铛这些用电器有什么共同特点?.2.电流的热效应: . 3.生活中的用电器哪些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知识点二:焦耳定律1.猜测: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的多少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 找出支持你猜测的理由. . 我们实验研究时就要采取 . 实验探究:①实验时怎样来反映电流产生的热的多少? .②通过看到的现象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③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的多少还跟什么因素有关? .2.电炉丝通过导线接到电路里, 电炉丝和导线通过的电流相同. 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 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 . 家庭电路中使用功率过大的用电器可能引起火灾, 这又是为什么?知识点三:焦耳定律1.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做了大量实验说明: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 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 公式为:Q= I2Rt2.单位:I-安, R-欧, t-秒, Q-焦.3.公式推导:电流通过导体时, 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 而没有同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那么, 电流产生的热量Q就等于消耗的电能W, 即 .4.焦耳定律Q= I2Rt适用于任何用电器的热量计算, 对只存在电流热效应的电路〔纯电阻电路〕也可用来计算热量.非纯电阻电路:W Q〔选填“<〞“> 〞或“=〞〕 .稳固练习:1.电流通过电风扇做功时, 能转化为能和×106J,电风扇获得的机械能一定×106J2.一根60 Ω的电阻丝接在36 V的电源两端, 在5 min内共产生多少热量?知识点四:电热的应用与控制.2.列举生活中我们是通过哪些措施防止电热带来的危害的 .达标检测:1.标有“220V 40W〞电热器安装在220V的电路中, 工作100s后, 所消耗的电能是J, 通过电热器的电流是 A, 产生的热量是 J.2.以下电器中, 不属于电热器的是〔〕3.以下情况中防止电热危害的是〔〕A.电视机背后有散热窗B.家电长时期不使用, 隔一段时间要通电一次4.某导体的电阻是2欧姆, 通过2A的电流时, 1分钟产生多少焦耳的热量?5.一只额定功率是450W的电饭锅, 在220V的额定电压下使用, 每分钟产生多少焦耳的热量?6.小宇同学按如下图的装置, 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导体电阻大小的关系〞. 图中两只烧瓶内盛有质量和温度相同的煤油, 温度计显示煤油的温度, 两瓶煤油中都浸泡着一段金属丝, 铜丝的电阻比镍铬合金丝的电阻小.①闭合开关后, 通过两段金属丝中的电流是 .②一段时间后, 可观察到A瓶中温度计的示数〔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瓶中的温度计的示数.③由上述实验可知, 在电流和通电时间都相同时, 导体电阻越大, 产生的热量.。

2022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 认识电功率》导学案

2022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 认识电功率》导学案

15.2 认识电功率【学习目标】1.知道电功率的定义、定义式、单位.2.知道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3.会用的电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重点】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理解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理解电功率与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电功率与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导学过程】一、自主预习1、电功: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叫做电流做功, 简称电功, 也可以说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过程叫做电功, 消耗多少电能电流就做了多少功;2、物理学中电功率表示:__________一个用电器电功率的大小等于______3、有电功率的定义可以知道电功率的定义式:________. 定义式中的各项分别表示 . 其中电功率的单位有______.4、电功率的定义式的推导公式为_______.5、千瓦时的来历〔1〕千瓦时的来历:____________________〔2〕一千瓦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利用公式W=Pt解决实际问题时, 通常采用两套单位, 如果W采用J, P采用必须用W,t必须用s, 如果P采用kW, P采用必须用kW,t必须用h,如果W采用J, P采用必须用W,t必须用s.6、额定功率(1)额定电压: .额定功率: .实际电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际功率: .7、电功率的测量〔1〕公式: .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 使用公式时只有电流、电压的单位是安、伏特时, 所得功率的单位才是瓦特.二、合作探究探究点1:认识电功率1.你们在进行100m赛跑时, 是不是每个人跑得都一样快呢?2.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实物投影, 其中一个是100W的, 另一个是15W的〕两个不同灯泡的铭牌, 大家说说你观察到的两只灯泡有什么区别?3.请你猜测:如果接入电路将会怎样?4.请你观察分别将15W和100W的灯泡接在电路中. 要观察灯泡的亮度, 更要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5.思考问题: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跟什么有关系?探究点2:认识电功率的概念和表示意义1.电功率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2.定义:_______________, 用字母_____表示. 计算电功率的公式是__________, 其中W的单位是____, t的单位是_____, P的单位是______. 该公式变形之后可以计算电功W=_______, 某用电器的功率是150W, 表示_____________.3.阅读课本小资料, 了解常见用电器的电功率.探究点3:认识千瓦时的来历1.因为:1kW= W;1h= s所以:1kW·h=1 kW×1h = = J.2.1kW·h的含义:.探究点4: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观察用电器铭牌:小灯泡上标有“〞:表示小灯泡的额定电压是2.5V.电饭锅标有“220V 700W〞:表示额定电压是220V, 额定功率是700W.额定电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额定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普通白炽灯标有“220V 100W〞:表示_______________如果把该灯泡接在110V的电路中, 灯泡发光____________ (选填“正常〞、“很亮〞、“很暗〞)如果把该灯泡接在300V的电路中, 灯泡发光____________ (选填“正常〞、“很亮〞、“很暗〞), 灯泡 ________________(容易、不容易) 烧坏.总结:当用电器两端的实际电压U实 = 额定电压U额时, 实际功率P实 = 额定功率P额, 用电器正常工作.实际电压U实﹥额定电压U额时, 实际功率P实﹥额定功率P额, 用电器容易烧坏.实际电压U实﹤额定电压U额时, 实际功率P实﹤额定功率P额, 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灯泡发光较暗〕探究点5:电功率的测量伏安法测量电功率:P=UI〔测量式〕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U——I——公式变形:四、电功率的计算例1、某家庭用节能日光灯的额定功率是11W, 使用时通过的电流是多少毫安?例2、有一种用于220V的电路中的节能灯, 额定功率仅为1W, 求通过它的电流.例3、一个额定电压下工作的电烙铁, 功率是100W, 电流是454mA.. 这个电烙铁的额定电压是多大?【当堂训练案】1.电功率反映了A.电流做功的多少 B.电流做功的快慢 C.电流的强弱 D.用电器电阻大小2.某用电器的电功率为100W,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3.一盏电灯25h耗电1kW·h, 这盏电灯的功率是________W.4.标有“6V 6W〞、“6V 3W〞的灯L1和L2, 串联接在某电源上. 设灯丝电阻不变, 那么〔〕A.通过灯L1、L2的电流之比为2:1B.灯L1、L2的实际功率之比为1:2C.电源电压为18 V时, L1正常发光D.电源电压为9 V时, L2正常发光5.把标有“PZ220V 100W〞的甲灯和“PZ220V 15W〞的乙灯相比拟,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甲灯的灯丝较细, 正常发光的电流较小B.甲灯的灯丝较粗, 正常发光的电流较大C.乙灯的灯丝较细, 正常发光的电流较大D.乙灯的灯丝较粗, 正常发光的电流较小6.某照明灯额定电压是36V, 正常发光时灯丝电阻为24Ω, 那么照明灯的额定电流是 A.7.甲灯标有“6V 6W〞字, 乙灯标有“6V 3W〞的字样, 假设将两灯串连接在6V的电压下工作, 灯更亮;假设将亮灯并联接在同样的电路中, 灯更亮.20.4 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开展学习目标1、了解常规能源在利用中对环境的影响.2、感受全球变暖对自己的切身影响, 有可持续开展的意识, 对保护环境, 维持自然界的平衡与和谐负有责任感.学习重点:能源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学习难点:温室效应与酸雨形成的原因.导学过程课前导学1、过量的、等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后, 会集聚成一个温室气体层, 导致全球的平均温度升高, 形成 .2、、等, 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酸雨.课堂导学一、能源与环境阅读“信息浏览〞栏目, 说明化石燃料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等造成环境污染. 〔1〕介绍温室效应全球平均温度升高的原因, 并不完全是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 结果也不完全是负面影响.“活动1〞:“全球变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活动, 感受这种影响会涉及全人类, 与自己切身相关;活动以小组讨论, 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分类考虑.〔2〕介绍酸雨铅尘的成因和危害.“活动2〞:学会听、看天气预报. 了解电台、电视台天气预报的内容已突破了传统的阴晴、风力等内容, 增加了空气质量、污染指数、可吸人颗粒物、扬沙、沙尘暴等内容.“活动3〞:关于建造核电站的态度的讨论, 这个问题离多数学生的生活较远. 活动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表态是“拥护〞还是“反对〞, 而是让学生对开发利用核能的好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比拟全面的认识. 事实上, 科学家和各国政府对建造核电站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一方面, 核能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新的能源, 而且核燃料的储量巨大, 增强了人们克服“能源危机〞的信心;另一方面, 核燃料在开采、提炼和利用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辐射污染的问题, 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料处理起来也是一件麻烦的事.讨论:能源消耗还会对环境造成哪些影响?把课本表中的空格填上, 认识到过量使用能源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二、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 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1、收集有关资料和数据, 就燃烧化石燃料和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的关系.2、你周围使用能源中的不平安因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提出几种可行的改良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全册)第六章力和机械6.1怎样认识力【学习目标】1.知道力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了解力的概念,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知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效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1 N的力形成感知和认识。

————————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提示:物体间有力的作用时,不会脱离物体而存在。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3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板块一、二、三,其他同学补充纠错。

给各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一、二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和体验,并讨论,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展示、解释,师生共同评估,得出结论。

各小组将各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如图所示,是我国“长征七号”发射升空的场景,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太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想要知道答案,就要学习力的知识。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力和力的作用效果图6-1,思考:在这些力的作用的事例中,对应到每个事1.观察教材P2例,哪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只有一个物体会有力的作用吗?物体间有力的作用时,一定要接触吗?答:事例(a), 施力物体是蚂蚁,受力物体是食物;不会;不一定。

图6-2,思考:力可以有什么作用效果?2.观察教材P3答: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图6-3,思考:力可以有什么作用效果?3.观察教材P3答: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自主阅读教材P,找出:力的单位是__牛顿__,简称__牛__,符号__N__。

4知识板块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思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吗?5.自主阅读教材P5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识板块三力的三要素,思考:自主阅读教材P66.哪些因素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答: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知识板块三中,组内同学共同设计一个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方案,把方案展示出来。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方案完成教材P活动3。

6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6.2怎样测量和表示力【学习目标】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提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提示:测量工具的使用,都要严格保证测量仪器和测量人员的安全。

提示:物理学中,通常将一些物理事实用模型的方法展示出来。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教师巡视,挑选2组同学引导大家学习板块一、二,其他同学补充纠错。

各小组将各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让两名学生分别拉同一个拉力器,其他学生猜想他俩谁用的力大,引出力的测量。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怎样测量力的大小自主阅读教材P8~P9的文字和插图,完成下列问题。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什么?答: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就被拉得越长。

2.弹簧测力计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答: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板、指针、外壳。

3.弹簧测力计在使用过程中,在使用前、使用时和读数时各有什么要求?答:(1)使用前:①首先看清它的量程,即测量范围,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允许超过它的量程;②认清它的分度值,以便读数时快速准确;③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上,若没有,则需要校零;④轻轻拉动它的挂钩几次,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2)使用时:拉力方向应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确保测量准确;(3)读数时: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板垂直。

知识板块二怎样用图表示力观察教材P10图6-15,思考:4.图中是如何将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答:①箭头标明了受力的方向;②线段表示了力的大小;③黑点表示了力的作用点。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方案一完成教材P11~P12课外活动1。

方案二完成教材P12课外活动2。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6.3重力【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以及铅垂线的应用。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提示:“竖直向下”指与水平面垂直;重力的方向还可描述为“指向地心”。

提示:在地球上不同纬度测定的g值略有差异。

提示: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例如:圆环。

给各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和体验。

教师选取一组在全班展示。

各小组将各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以下自然现象:1.放开手中的粉笔,为什么会自由下落?2.把杯中的水倒出来,水为什么从高处流向低处?3.包围地球的大气为什么不会逃逸?4.月球为什么会绕着地球转动?它们形成的原因有什么共性呢?学习“重力”一节后,大家就会明白。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重力的产生自主阅读教材P12~P13的文字和插图,思考: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答:重力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所以其施力物体是地球。

知识板块二重力的三要素自主阅读教材P12~P17的文字和插图,完成下列问题:2.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答:竖直向下。

3.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怎么用公式表示?答:与质量有关;G=mg,g=9.8 N/kg。

4.什么是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稳定性有什么关系?答: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越低越稳定。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方案完成教材P15活动2。

重力G/N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6.4探究滑动摩擦力【学习目标】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提示:摩擦力的方向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而不是简单的“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提示:摩擦力是间接测量出来的。

提示:摩擦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利弊之分。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一名女生与一名身强力壮的男生在教室内进行拔河比赛。

条件:女生穿普通运动鞋,男生穿旱冰鞋。

引导学生分析获胜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受到的摩擦力不同。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生活中的摩擦自主阅读教材P18~P19的文字与图片,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滑动摩擦?什么是滑动摩擦力?答: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

滑动摩擦中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答: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一是物体相互接触;二是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三是两物体间有压力。

3.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答:在接触面上。

4.摩擦力的方向如何?答: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知识板块二探究滑动摩擦力自主阅读教材P19~P20的文字与图片,回答下列问题:5.实验中是如何测出摩擦力的?测量原理是什么?答:拉动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匀速滑动,则弹簧测力计拉力大小等于摩擦力。

二力平衡。

6.你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答: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速度等。

7.实验中用到了什么实验方法?答:控制变量法。

8.实验得出了哪些结论?答: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以及压力的大小有关。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给各组分发器材,组织好实验探究,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体验,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展示、解释,师生共同评估,得出结论。

各小组将各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知识板块三增大摩擦与减小摩擦的方法自主阅读教材P21~P22的文字和图片,回答下列问题:9.增大摩擦有哪些方法?答: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10.减小摩擦有哪些方法?答:①减小物体间的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用滚动摩擦来代替滑动摩擦;④使两个互相接触的面彼此分离。

知识板块二中,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方案完成教材P20活动2。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能够辨认出支点、动力、阻力,会确定动力臂、阻力臂。

3.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4.会对杠杆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杠杆。

5.会画杠杆的示意图。

————————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阿基米德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杰出的科学家,他有一句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的棍子,我就可以撬动地球。

”你认为他是在吹牛还是同意他的观点。

阿基米德说的是不是“话”,别着急下结论,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可能就会有新的判断。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杠杆。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认识杠杆自主阅读教材P24~P25的文字及图片,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杠杆?答:物体学中,把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直棒和曲棒),叫做杠杆。

提示:杠杆是“硬棒”,但对硬棒的形状、大小没有规定。

提示:实验过程中,不能再调节杠杆。

提示:弹簧测力计若不竖直,则所用力会偏大。

给各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探究活动,学生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并讨论,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展示。

师生共同评估,得出结论。

各小组将各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2.什么是支点?答: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常用O表示。

3.什么是动力?什么是阻力?答:使杠杆绕支点转动的力,常用F1表示;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页F2表示。

4.什么是力臂?答:从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常用L1、L2表示。

知识板块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文字,独立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自主阅读教材P255.为什么实验前应该把杠杆在水平位置上调平?答:为了保持杠杆初始时处于平衡状态,方便测量力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