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论陶行知教育观的优点与不足,以及对目前两个中学教育中的现象的启示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曾师从美国教育家杜威
因此其教育思想的优缺点在很多方面和杜威是一致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冷战时期,苏联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的发射令美国人震惊不已,美国人认为他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于是美国政府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需要指出的是,其改革针对的正是杜威的教育思想,但并不是完全将其推翻,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那么,我们姑且假设美国人当时所做的改进是完全正确的,那么被改进的那一部分就必然是杜威教育思想中的不足,而杜威的不足,可以和陶行知的不足相对照来看;同样,杜威的教育思想在美国被保留下来的部分,我们假设它是正确的,是其教学思想的优点。那么,这些优点,也可与陶行知的优点对照起来看。
顺便解释一下,之所以要以杜威来引出陶行知,是因为杜威的教学思想在美国已经得到了反复的论证与实践。而陶行知去世于1946年,1949年以后,中国教育开始照搬苏联模式,因此,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并没有得到充分地论证与实践。
首先来看下美国人当年所实行的教育改革政策有哪些。(主要是中小学部分)
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这个法案内容丰富,它肯定了自50年代末开始的教育改革,重申了黑人、白人
学生合校教育的政策,制定了对处境不利的儿童的教育措施。此法指出,小学目标是加强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为将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中学目标是为培养未来的学者、专家打下基础,使他们学习各种科学知识技能,扩大知识范围,同时学会钻研学习的方法,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生源做准备。
温和传统派在中学课程的改革方面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综合中学。这就意味着要保持美国现存的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同时将综合中学的职能扩充为三项:普通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学术性教育。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学术性教育兼顾了毕业后就业和升学的两部分学生的需要。这样培养出来的多层次的学生便能满足社会和国家不同层次的要求。而不是搞一刀切,不顾实际的只抓学术教育,要求青年一律朝着未来科学家的方向努力。
第二、实施新的修业计划。与综合中学办学目的相适应,其课程也具有统一性和层次性。所谓统一,指为普通义务教育开设的必修课,即具有共同核心的普通教育学科,包括4年的英文,3至4年的社会学科,1年的数学和自然科学。而层次性,指在必修课之外,还设了为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提供的职业选修课,以及为高材生提供的学术性选修课。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接受普通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课程。
第三、实行能力分组教学。综合中学实行能力分组教学方式,
确保对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到因材施教。尤其对高材生,给予特殊的指导,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满足当时美国社会对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
现在让我们把这些措施和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应起来分析一下。首先,杜威提倡“教育无目的论”,认为只有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其教育才会强加给受教育者一个目的。换言之,若美国是民主国家,他的教育就不应像专制的苏联那样强加目的。(当然杜威的原话中没提到过苏联)。但是,“专制”的苏联先于美国发射了卫星,这迫使美国人对“教育无目的论”重新进行了思考,并做出了相应改革。于是乎,他们在新的教育法中进行了如下说明:“小学目标是加强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为将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中学目标是为培养未来的学者、专家打下基础,使他们学习各种科学知识技能,扩大知识范围,同时学会钻研学习的方法,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生源做准备。”这显然是对杜威教学思想的一种改进。
其二,在该教育法中,有三个地方是符合杜威的教育思想的,他们分别是:
1、“普通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学术性教育。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学术性教育兼顾了毕业后就业和升学的两部分学生的需要。”
2、“在必修课之外,还设了为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提供的职业选修课,以及为高材生提供的学术性选修课。”
3、“实行能力分组教学。综合中学实行能力分组教学方式,确保对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到因材施教。尤其对高材生,给予特殊的指导,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满足当时美国社会对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
我们知道,杜威不给教育加上一些外在的目的,乃是确认教育所产生的经验情境是一个不确定的、变动的经验情境,由个体与环境连续不断交互作用的一种历程;外在、预定的目的,不一定就符合了现实经验情境的需求,也不一定就能贴切于当时的经验情境。可以说,杜威在教育中是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验情境”,这是从出生后在成长期间由各方面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致,由此,我们才有了不同的爱好和不同的能力。上述的三条教育措施,很好的照顾了不同“经验情境”的学生,使他们能够按照最适合自己的路发展,避免在教育中产生一个单一的目的。
同样的,我们可以想象,继承了杜威思想的陶行知先生,若他所提倡的教育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其要走过的道路和杜威思想在美国做过的历程可能并无太大区别,可惜的是这在今天是无法验证的。
陶行知先生生平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以及“小先生制”,依我来看,前两个思想均源于杜威,第三个由前两个派生而出,第四个独具特色
下面我们结合陶行知先生的几个有独创性的教育观点来分析
一下当前的中国中学教育中的两个现象。
现象一:在目前中学教育中,有一个令人咋舌的现象:学理科的学生几乎不做实验!我想这正是缺乏“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所导致的。我们姑且按照现在的做法,把教学内容强行分为“文科”和“理科”(虽然这种做法不见得正确)。我们再姑且认为,“文科”中的一些内容确实需要死记硬背,以课本和考试为主。但是,难道理科也一样吗?自然科学中,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验必不可少,否则就无法验证理论知识。同时,实验能最大程度上的调动学生的兴趣,这不是在卷面上出几道所谓的“实验题”就能替代的。就算我们把目前的高考制度当作一种较为合理和公平的模式,一颗珍珠,那么“理科生不进行实验”将是这颗珍珠上一条无法修复的裂纹,更何况现在的制度还远称不上“珍珠一颗”。
由此,我们看到了陶行知先生主张的正确性,至少在目前的理科生教育中,“教学做合一”应该对我们有着很大启示。
现象二:在课堂上,只有老师在讲,学生很少提问,有的老师甚至禁止学生提问。虽然这种状况在少数地方得到改善,但就我所知,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还是普遍存在的。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其实就是给了学生最大的课堂参与权:他甚至给了学生讲课的权利!这种参与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我认为如果应用的好,这种方法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的:“学习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