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皇帝海山链成因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威夷-皇帝海山链成因研究进展
刘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E-mail cugbliuxiaochen@
摘要:传统理论认为太平洋板块在固定的夏威夷热点之上运动,从而形成了夏威夷-皇帝海山链,这是板块运动学的有力证据之一,热点也成了研究板块运动方向与速率的参考系。但是近些年在地质、古地磁、地质年代学和计算机模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使这一传统观点受到挑战和质疑。不少学者提出了皇帝海岭和夏威夷海岭之间的转折是热点运动的结果,或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热点;海山;板块运动
1.引言
板块运动这一理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并得到古地理、古生物、古地磁、大地测量以及深海钻探等数据的支持。1963年Wilson[1]提出了热点假说,用于解释夏威夷-皇帝海山链的成因,即运动的太平洋板块漂过固定的热点。这一结论是板块运动学的有力证据之一,同时热点也成了研究板块运动的方向与速度的参考系。然而近年来对一些典型地区(特别是夏威夷-皇帝海岭)的研究揭示[2-4],热点并非是固定不动的,一些学者提出皇帝海岭和夏威夷海岭之间的转折是热点运动,或是热点与板块共同运动的结果,给传统的板块运动学及基于此的其它理论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本文回顾了热点假说的提出与发展,以及夏威夷-皇帝海山链成因的研究现状。
2.热点假说的提出与发展
热点的概念最初由Wilson[1]提出,用于解释夏威夷-皇帝海山链的成因。尽管迄今为止,尚无统一严格的定义,但正如Bonatti[5]所说:“热点是指具有高的地形和过量火山的地带”。
1972年Morgan[6,7]提出地球深部来源的物质,是由于放射性元素衰变并释放热能,从重力高异常区的火山之下上升而来的。炽热上升的圆筒状岩石类物质流就称为热柱(Plume,也有译作地柱、热缕、地慢羽、地幔柱等)。这些概念奠定了热点假说的基础,包括:①热柱的根在深部地幔或核幔边界;②当垂直运动的热柱到达岩石圈时,流动变为水平并各向扩散,形成具火山活动的热点并可能使岩石圈隆起;③与热柱内集中的上升流相平衡的回流,由地幔其余部分非常缓慢地向下运动;④放射状流体施加给岩石圈板块的合力以及各板块沿边界相互制约所产生的力,确定了板块的运动方向等[8]。Wilson[9]提出热点是从地幔中上升的地幔热柱在地表的反映,并以火山作用、高热流和隆起为标志。
热点假说之所以能在板块学说盛行的时期得以生存并发展起来,是因为人们认为热点彼此是相对固定的[9],可以构成研究板块漂移方向与速率的参考系。尽管有学者[10,11]对热点系在21Ma与38Ma以前的位置作了恢复,发现某些热点并非不动而是以每年1~2cm的速度相对运动,但与板块间的“快速”位移及软流圈内物质的快速演化相比,这种深部对流的演化速度显得太慢了,几乎可以认为是不动的[8]。
3.夏威夷-皇帝海山链成因研究进展
3.1热点移动观点
经典的理论告诉我们,热点是固定不动的,由于板块在软流圈之上的漂移,形成了夏威夷-皇帝海山链[9]。
在夏威夷发现的热点导致了深部热地幔柱理论的诞生,该理论认为流体地幔是夏威夷海山链及其它大洋岛链形成的根源。传统理论认为:太平洋板块以每年10mm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当岩石圈板块跨越于固定的热点之上时,板块仿佛被“烧穿”了,地幔物质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出露洋面,便成岛屿。先形成的火山随着太平洋板块移动离开热点,逐渐熄灭形成死火山;在热点上部对应的地壳上又会喷发形成新的火山。如此不断的“推陈出新”,40几个百万年来发育成今天所看到的NW-SE向、由老到新的一列火山链-夏威夷群岛,有人形象的称其为“火山传送带”,标示了太平洋板块漂移过热点的轨迹,并记录了太平洋板块运动的方向。在夏威夷群岛的北西方向,还有一连串海底火山,构成了皇帝海岭。皇帝海岭为NNW-SSE走向,它和夏威夷群岛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转折(图1)[12]。海山链由这两部分组成:走向为N10°W的年龄较老的皇帝海岭和走向为
N110°E的较新夏威夷海岭,这一走向上60°的变化,在固定的热点模式中被解释为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发生了60°的变化。根据古生物学和地质年龄数据,此变化时期发生在43Ma前的中始新世,这一变化也被称作“43Ma弯曲”,被用于预测沿太平洋周缘大陆边缘,甚至全球性的始新世大构造事件(43Ma事件)[13-15]。
图1夏威夷-皇帝海山链示意图[3]
但是, Norton[2]认为把43Ma的夏威夷-皇帝海山转折解释为区域性构造事件存在着几个问题。最明显的问题是:在现有的太平洋大洋磁条带中,没有关于43Ma时海底扩张方向变化的良好记录。
如果没有对太平洋海底扩张方向作任何明确的说明,则太平洋板块43Ma巨大的方向变换就必须传递到周围的俯冲带,并且应当显示出俯冲方向的变化以及周围陆缘的构造事件。最近70Ma以来东北亚发生了两次大的构造事件,第一次发生在白垩纪末期,鄂霍次克海地体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产生了堪察加岛弧[16];第二次事件是渐新世-早中新世裂谷作用及日本海的扩张[17],但这两次事件均不发生在43Ma。在北美西部,始新世构造事件可能与43Ma事件有联系(例如,加利福尼亚火山弧的位置变化),但这些事件也可以简单地解释为活动大陆边缘连续演变的构造活动的一部分。因此,迄今为止,在北美板块和北太平洋边界处的亚洲板块并没有找到能证实43Ma事件的良好记录,沿整个陆缘也没有出现可以明确地与夏威夷-皇帝转折相关联的证据[2]。
如果夏威夷-皇帝海山转折为一区域性构造事件,那么太平洋其它热点的轨迹在
43Ma也应表现出相同的转折现象。
为了确定假设的43Ma事件对于相对板块运动有何影响,Norton[2]对太平洋、法拉隆和库拉板块相对于北美和亚洲的运动用一个全球性的板块线路重建了相对于夏威夷,及相对于南太平洋中可能的热点轨迹—路易斯维尔海脊的运动。如果夏威夷-皇帝海山链或路易斯维尔海脊代表固定热点轨迹的话,则至少这些计算的线路之一应紧随一个链。
Norton[2]根据计算所得的线路虽然与路易斯维尔海脊有若干一致性,但与夏威夷-皇帝岛链的皇帝海岭部分之间存在着较大分歧。在计算的轨迹中,也没有显示出在43Ma时有任何大的弯曲。
对Norton[2]计算结果最简单的解释是皇帝海山链部分不是固定热点的轨迹,而是一个向南(在近代坐标中)移动的热点,在约43Ma时反而为固定热点,并且自那以后它产生了海山链的夏威夷部分。在72Ma和43Ma之间,夏威夷热点和大西洋-印度洋热点位置之间有约960km的差异,也就是说夏威夷热点相对于大西洋-印度洋热点以约3.3cm/yr的速率移动[2]。
事实上,夏威夷-皇帝海山链的形成有两种可能:传统理论中的北向运动的板块通过固定的热点,在板块上留下了一系列的海山;或南向移动的热点经过稳定的板块,在板块上留下了一系列的海山。辨别二者的最好方法就是对海山上岩石古地磁数据的提取。
如果皇帝海山随着时间的变化古纬度相对于北极固定在同一纬度19ºN上,几乎不发生任何变化,则说明热点在当时是固定不动的,即符合前者;若古纬度随时间的变化而递减,则说明热点是迁移的,或者,也可能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18]。
Tarduno 等[3]对夏威夷-皇帝海岭的古地磁研究结果为:Detroit海山(75-81Ma)的古纬度32 ºN, Nintoku海山(56Ma)的古纬度26 º N,Koko海山(49Ma)的古纬度21 ºN (图2)。根据年龄与古纬度的对比得出,火山热点正以每年3~5cm的速度向南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