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审美本质

合集下载

旅游的本质

旅游的本质

总结
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T H A N K Y O U F O R W A T C H I N G
结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将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内容,实质 Option 01 上人类进行生态旅游活动正是从人本身的生存与发展 We have many PowerPoint templates tht has been 需要出发的。人类初期由于对自然现象的不了解 ,产生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help anyone that is stepping into the 了对生存环境的第一次恐惧。旅游在推动社会进步 ,淡 world of PowerPoint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化对自然的恐惧方面 ,完成了第一次历史使命。 当人类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时,对生存环境的 第二次恐惧随即产生。 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具体落实有助于化解第二次恐惧,生 态旅游有利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并支配其行为习惯 成自然。 旅游的第二次历史使命将助推自然、人、社会形成三 位一体的均衡交点。旅游的根本动机在于人类对自身 行为的调整。
古代旅游和现代旅游的本 质具有一致性,只是社会背 景不同。
特殊性
旅游活动对象主要是具 有观赏价值的景观和那 些具有娱乐价值的活动。
旅游的功能也反映出旅游的本质。 其中审美和娱乐是旅游的基本功 能。
旅游活动的方式是通过 旅行,它具有异地性和暂 时性。
分清旅游的基本功能与其它功 能的关系,才能拨云见日,揭开 旅游的本质。
2
2
旅游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消 费行为,同时也应该看到它 也是一种“生产”行为。
3
3
文化在旅游中占有突出位置, 但人的旅游不仅仅是精神需 求,也有以生理需求为主的, 恐怕这难以用文化本质论一 言以蔽之。

旅游学考点汇总(上)

旅游学考点汇总(上)

旅游学概论考点汇总(上)1、19世纪以前人类旅行的类型?(1)、原始社会旅行(2)、奴隶社会旅行(3)、封建社会旅行2、截止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并不存在有意识地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

3、迁徙、迁移活动与旅行的区别?(1)、迁移活动的目的是为求生存而不是消遣游玩(2)、迁移活动是离开原来居住地而不是暂时的。

4、人类旅行产生的……?(1)、时间: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早期。

(2)、前提:人类社会的三大分工的出现。

(3)、结论或特点:人类最初的旅行外出远远不是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的商贸目的、出于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与接触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4)、原因和结果: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

5、奴隶社会旅行发展的原因?(1)奴隶制的建立,导致生产力提高。

(2)奴隶制国家的统一。

(3)空间移动和接待条件的提高(道路交通、航海技术、馆舍驿站、民间旅店、商业性旅店、私人旅店)(4)、有闲阶级的形成。

6、消遣活动旅行开始的标志: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的出现。

7、奴隶社会旅行的特点:(1)、奴隶社会导致商旅活动已十分常见。

(2)、有闲阶级导致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开始。

8、在奴隶社会,中西方除了商旅、享乐旅行外,还有那些形式的旅行?中西方共同的旅行活动:商旅活动、享乐旅行西方:宗教目的的外出旅行中方:诸侯朝觐、婚礼、祭祀、游学、游说9、封建社会旅行的继续发展的原因?(1)、封建制比奴隶制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积极性比努力高、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私有经济)(2)政治上的大一统和相对稳定,社会秩序稳定(3)、经济和科技的持续发展(4)、交通条件的改善(内河运输、海运运输、道路交通)(5)、驿站旅店的的发展(6)、一脉相承的灿烂文化,各国的友好往来。

10、我国封建社会的旅行类型?最典型的?帝王巡游、官吏宦游、买卖商游、文人漫游、宗教云游、佳节庆游、羁游之旅、科考之旅(共8个)最典型的是:商旅活动11、欧洲16-19世纪的三种旅行方式?探险旅行、温泉旅行、教育旅行12、19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的特点?(1)、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旅游与休闲的联系和区别

旅游与休闲的联系和区别

旅游管理研究2013年09月下半月刊一、旅游与休闲的概念旅游是人们以消遣、审美、求知等为主要目的,利用余暇到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之外的地方旅行、游览和逗留等各种身心自由的体验[1]。

它是人们的一种短期(一般认为时间应在一天以上、一年以内)异地休闲生活方式和跨文化交流以及高层次消费活动。

简单地说,旅游是人们利用余暇到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之外的地方的各种身心自由的体验。

如果用最简略最通俗但难免欠严谨的语言表述,旅游是“休闲型旅行”或“异地休闲性活动”。

休闲是指人在闲暇时间以各种“消遣”或“娱乐”的方式求得身心的放松,培养与谋生无关的兴趣、自发地参加到社会活动的总称。

马克思则把休闲称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他在《剩余价值理论》的草稿中指出:对于人类发展来说,“休闲”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一是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瑕时间,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

休闲之事古已有之,现代一般意义上的休闲是指两个方面:一是解除身心上的疲劳,恢复生理的平衡;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成为心灵的驿站。

它是完成社会必要劳动之后的自由活动,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

休闲与旅游追求愉悦体验、放松身心的目的是一致的,二者在行为(活动)上高度重叠。

但旅游活动更着重于活动的参与,倾向于远距离的户外活动,而休闲则更着重于自娱自乐,倾向于近距离的静态活动。

休闲的外延大于旅游。

旅游作为休闲方式的一种即旅游是休闲的子集是没有什么争议的,目前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的是将旅游看作休闲活动广谱上的一个区域。

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体验经济时代,休闲与旅游这一组关联紧密的概念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相互渗透之势日趋明显。

二、旅游与休闲本质同一旅游与休闲的联系,除了休闲(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是旅游的前提和目的之一外,更多的是本质的相同。

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消遣”或“娱乐”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等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

生态旅游审美本质探析

生态旅游审美本质探析

审 美 对 象 所 引 起 的一 种 特 殊 的心 理 现 象 。
人 类 美 感 的 起 源 . 直 可 追 溯 到 人 猿 相 揖 别 ” 那 个 古老 的 时 期 。 低 下 的生 产力 使 人类 一 的 极 最 初 的美 感 是 一 种 社 会 功 利 性 的 美 感 , 美 活 动 在 实 用 需 要 得 到 满 足 的 劳 动和 日常 生 活 中 完 审 成 并 体 现为 形 式 感 和 节 奏 感 。 知 识极 度 贫 乏 的 历 史 条 件 下 , 们 也 曾把 原始 宗 教 中 的 巫 术 在 人
收 稿 日 期 :2 0 — 0 3 0 1 1-0
作者 简 介 :许振 晓 ( 9 8 ) 浙 江 宁渡 人 ,杭州 商 学院旅 游 学 院 2 0 17 一 . 0 0级硕 士研 究 生
32
维普资讯
和 图 腾 作 为 一 种 崇 拜 的 对 象 , 以 想 象 和 幻 想 为 手 殷 . 达 了 人 们 支 配 自 然 力 、 服 自然 力 的 它 表 征
态 美 也 区 别 于 自然 美 . 不 只 是 对 外 在 美 的 发 现 , 纯 地 经 历 和 享 受 大 自 然 , 是 以 自 然 资 源 它 单 而 为 基 础 , 时 涉 及 社 会 和 文 化 维 , 把 审 视 焦 点 放 在 几 与 自然 的 和 谐 共 生 的 相 互 关 系 上 。 此 , 同 并 因


生 态 美 — — 生 态 旅 游 的 审 美 对 象
美是 形 式 , 们 可 以 关 照 它 , 时 美 又 是 生 命 因为 我 们 可 以感 知 它 总 之 美 既是 我 们 的 我 同 状 态 , 是 我 们 的作 为 。 席 勒 国 美 学家 ) 感 审 美 感 受 是 审 美 主体 对 客 观 存 在 的 某 也 ( 德 美 即 它

第十三章旅游资源审美

第十三章旅游资源审美
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第9页
旅游资与开发
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
3、特殊性特征 、 我国幅员广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物产丰富, 我国幅员广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物产丰富,不 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 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人文旅游资 源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传统性特点。 源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传统性特点。 4、愉悦性的特征 、 人文旅游资源景点一般更关注是人际心理互动, 人文旅游资源景点一般更关注是人际心理互动,突出 的是情感的传达,强调的是游客的参与, 的是情感的传达,强调的是游客的参与,丰富游客的审 美感受,促进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和文化沟通, 美感受,促进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和文化沟通,提高 他们的美感层次,通过特殊的人际心理互动,进入到心 他们的美感层次,通过特殊的人际心理互动, 理的交流和审美心理的感受,真正做到悦耳悦目、 理的交流和审美心理的感受,真正做到悦耳悦目、悦心 悦意、悦志悦神, 一种高品位的文化审美境界, 悦意、悦志悦神,进入 一种高品位的文化审美境界,获 得高级的愉悦和美感。 得高级的愉悦和美感。
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第3页
旅游资与开发
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
三、旅游资源审美意义 旅游资源审美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审美实 践的活动过程, 践的活动过程,是旅游美学理论与旅游资源 相结合的产物。 相结合的产物。 1、有助于阐发审美文化内涵,提高旅游 、有助于阐发审美文化内涵, 美感度 2、有助于增强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提 、有助于增强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 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第2页
旅游资与开发
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
二、旅游美学与旅游资源美学的关系 旅游美学是美学分支,同饮食美学 同饮食美学、 旅游美学是美学分支 同饮食美学、服装美 雕塑美学等共同构成了实用美学的范畴。 学、雕塑美学等共同构成了实用美学的范畴。 旅游资源美学是旅游美学的一个分支, 旅游资源美学是旅游美学的一个分支,它针 对旅游运作系统的资源分系统进行研究。 对旅游运作系统的资源分系统进行研究。旅游 资源美学是一门研究旅游资源审美活动及其规 律的的学科,旅游资源审美活动是指旅游者对 律的的学科, 旅游资源进行美学意义上的感知、体验、 旅游资源进行美学意义上的感知、体验、认同 和联想,从而得到感官上、 和联想,从而得到感官上、情绪上和心灵上愉 悦和满足和过程。 悦和满足和过程。

审美视角下旅游本质初论

审美视角下旅游本质初论

旅游管理研究2013年06月下半月刊马克思早就说过,忧心忡忡的穷人和满眼是利害计较的珠宝商都无法欣赏珠宝的美,旅游活动也是如此。

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曾经指出:“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和审美的一切形态”。

1995年,王婉飞发表了《略论游境的创获及其审美心理过程》,认为旅游是一个“立体性的审美过程”。

于光远先生同样强调:“旅游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居民的一种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

”他们都强调了旅游活动的休闲性与审美性,无论哪一种旅游,都是在旅游活动中寻求美的享受(如风光欣赏、休闲娱乐等),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增添生活的乐趣。

对于旅游审美活动,既要明确旅游审美的构成,又需从审美心理层次和审美文化层次的角度予以探讨。

一、旅游审美的构成旅游者在特定的旅游环境中,与旅游审美对象结成多角度、多层次的审美关系,并在交互作用和相互照应中获得满足。

(一)旅游审美主体旅游审美主体是指旅游审美行为的承担者,具体地讲,是指有着内在审美需要、审美追求,并与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构成一定审美关系的游客。

1、旅游审美主体是自由的、生命活动的主体。

旅游审美主体不是粗陋的物质需要者,也不是低级的实用主义者,而是能对审美对象聚神观照,不涉及日常功利,不为物质欲望所纠缠的享有高度生命自由的人。

如真正欣赏桂林上水的游客,绝不会产生此水有几多肥鱼供烧烤的念头。

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旅游者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放飞和生命的自由。

2、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旅游主体追求的是一种情感活动与情感交流的愉悦。

即旅游者在旅游审美活动中主要处于一种情感状态,否则就不可能进入审美境界获得旅游真正的乐趣。

(二)旅游审美客体旅游审美客体是指旅游审美行为所及的客体。

具体地说,就是具有审美价值属性与主体结成一定审美关系的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必须是能够使人产生美感的存在形态。

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这一对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中,审美对象起着决定作用,因为审美对象本身体现着人类文化审美观的积淀,而审美主体反作用于审美对象,因为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审美倾向也是在变化着的,这种变化着的审美倾向最终要影响着审美对象去适应这种变化。

如何调节旅游者的心理

如何调节旅游者的心理

如何调节旅游者的心理旅游者的心理表现在旅游过程中的变化相当复杂,如何调节旅游者的心理?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调节旅游者的心理的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好导游要多从感情上与游客沟通。

沟通得好,导游与游客会走得相近,心心相通,困难就变得容易解决;沟通得不好,游客就会对导游产生躲避心理,其关系会越处越难,甚至会到了游客无法接受该导游服务的地步,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好的导游能带动全团的情绪,比如一个妙趣横生的小笑话就能与游客拉近距离。

即使出现意外事件,好导游也能顺利地解决。

2旅游者的心理表现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异常复杂,决定旅游者心理变化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又有主观方面的因素,还有旅游者个体的因素,概括起来旅游者的心理表现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旅游者的消闲愉悦心理调剂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是现代人的追求,旅游所固有的娱乐、消闲等特点也正迎合了人们的这一追求。

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朋友结伴、家庭联手,完全脱离每日都必须遵从的某种规律的精神压力,到全新环境中去充分享受自由,在旅游中得到消闲愉悦,激发情趣,全方位地满足了物质和精神享受。

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新时尚。

(二)旅游者的求新心理一个人到异地他乡旅游,摆脱了日常紧张的生活,繁琐的事务,忙碌的工作,成为自由自在的自由人,希望自由自在地享受新的旅游生活。

空间的变化,环境的更新,文化的差异,饮食的独特无不吸引着人们去探求,通过求新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这也是我们将旅游基本方式首先定位于“观光〞的主要原因。

(三)旅游者的求知心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地域的、民族的、古今的、自然的、人文的等等。

旅游的求知是没有精神压力的自觉学习,它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人类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文化无私地展现在旅游者的面前,任凭你探究与学习,通过旅游,扩展了认知世界的视野,求知欲在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满足。

3旅游者的怀旧心理探古访幽、故地重游,乃是旅游者怀旧心理的反应。

游览历史名城、文化圣地,使人仰望长空,抚今追昔,念国运兴衰,忆历史沧桑,在游览中获得心灵震撼、思想启迪之感。

第一章旅游的本质

第一章旅游的本质
旅游者——朋友模式
三游是一种积极而健康的社交活动 3.旅游时人类高层次的消费活动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掌握)P14 二、旅游的时间与支出(了解)P14 三、旅游高消费的特征(理解)P14 四、旅游的本质(掌握)P14 1.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需求 2.旅游是一种积极而健康的社交活动 3.旅游是类高层次的消费活动
(本质的意思是:本身的形体)
二、旅游的本质(理解)P11 旅游的本质包括三个方面: 1.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需求
2.旅游是一种积极而健康的社交活动
3.旅游时人类高层次的消费活动
旅游在根本上是一 种主要以追求愉快和美 好为目的的审美过程。
旅游审美活动内容丰富,体现在 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 要素之间。
旅游高消 费的特征
消费水平 消费结构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掌握)P14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受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二、旅游的时间与支出(了解)P14 非生产的时间与支出超过日常生活所需的钱财 三、旅游高消费的特征(理解)P14
主要体现在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实物结构和劳务性消费结构)
四、旅游的本质(掌握)P14 1.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需求 2.旅游是一种积极而健康的社交活动 3.旅游是类高层次的消费活动
亚伯拉罕·哈洛德·马斯洛 1908年4月1日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一个犹太家庭。 美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 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掌握)P14
二、旅游的时间与支出(了解)P14
旅游者为了达到审美和享 受的目的,需要占用非生产的 时间,动用自己的劳动积累, 去到异地旅游,购买当地的旅 游产品。并且在吃、住、行、 游、购、娱、的旅游全程中, 支出超过日常生活所需的钱财。

旅游与人的审美需要探析

旅游与人的审美需要探析

2342018年11月下半月刊旅游与人的审美需要探析吴 莉 解 倩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现代旅游可以满足人们从生理到精神等不同层面的需要,尤其是人们通过旅游可以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和满足,因而精神愉悦作为旅游者的一种共同追求,成为旅游的本质作用。

主体具备了审美需要,客体也同时具备了审美特质,这种审美集中指向旅游活动,因此旅游活动的本质就是审美,审美需要也正是促使人们从事旅游活动的一种内在驱力。

本文认为李泽厚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三种审美体验同样适用于旅游中的三种审美需要。

马斯洛认为,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人们便开始追寻高层次的需求,而高层次的需求也才有可能出现,所以一切活动的内驱力是需求。

人们认为之所以发生旅游活动,是因为人的生命缺乏性需求和超越性的审美需求。

也就是说,当人们的旅游活动发生时必然产生审美需求,反之亦然。

因为古往今来,只要是游客,不管其出于怎样的目的,其在旅游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去感知旅游客体,即旅游景观,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所以当人们的旅游活动发生时,其对旅游资源的观照就必定是一种审美行为,审美也是旅游的必然结果,所以,审美就是旅游活动的根本性质。

人们选择旅游,因为旅游可以为游客带来精神上的审美享受,这是人类的一种高层次需要。

一、审美需要与悦耳悦目悦耳悦目作为一种最低级、最直接的感官享受,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最先产生的审美需求。

好看好听或者不好看不好听是人最基本、最简单的审美判断。

但是因为悦耳悦目的感觉是由于感官刺激所得,而感官是会疲劳的,所以“再好吃的东西,假如你天天吃它,很快就不想吃了。

再美的东西,你天天看它、听它、也就不一定感到美了。

在北京住的人,如果天天去北海,便会感到没多大意思,可过一段时间再去,又感到有意思了。

缺少变迁会使感官迟钝,没精打采。

感官的东西和理性的东西不一样,人与机器不一样,它需要休息和变异,他要求新鲜活泼的刺激,才获有继续生存、活动的生命力。

旅游与审美【精选文档】

旅游与审美【精选文档】

旅游与审美(一)旅游审美及其类型人类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愉悦感.旅游的愉悦感与美学上的所谓审美感是大致相同的。

无论哪一种旅游,都是在不断的活动中寻求美的享受,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增添生活的乐趣.在旅游观赏过程中,旅游者所获得的愉快心理体验是直觉和理性相交融,又与情绪的愉悦相始终的.著名学者叶朗先生说:“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

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

可见,旅游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寓美于游"的美育活动。

通过参与旅游审美活动,旅游者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旅游审美活动的内容是异常丰富,而无所不包。

旅游者除了观赏风光绮丽的自然景观、体察多姿多彩的风俗民情、品尝欣赏不同风格的美食佳肴和参与各种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之外,还会搜奇揽胜,遍访文物古迹与建筑园林等众多人文景观,欣赏绘画雕塑、书法篆刻与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可见,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她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及生活美之大成,熔自然山水、文物古迹、建筑、园林、烹饪、服饰、民俗风情、社会风尚、绘画、雕塑、书法、篆刻、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一炉,涉及阳刚、阴柔、崇高、悲壮、轻松、明快、秀美、绮丽、旷野、沉郁、飘逸等一切审美文化形态,有益于满足人们从生理到精神等各种不同层次的审美欲求.人类审美的领域是逐渐展开的,旅游审美的领域也是如此.任何一种美的形式和内容都可能成为旅游者的审美对象,旅游审美的现象领域呈现相当多样的形态。

总体上看,旅游审美领域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审美、社会审美和艺术审美,在各自展开的过程中,历史地形成了各类旅游审美文化形态。

1。

自然审美自然审美是以大自然为对象的旅游审美类型。

大自然是一种本然的“物态”存在,它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旅游审美的载体,是由于它已经进入到人类的文化圈中,并且成为人类旅游的一种直接的享受对象。

旅游美学

旅游美学

旅游美学第一章1.旅游美学的本质:三种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

2.旅游美学的研究内容:(1)旅游美学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学科发展的过程(2)与旅游活动有关的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旅游审美活动(3)其他旅游审美问题3.旅游美学的研究方法(一)。

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旅游美学研究具有哪些意义?(1)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地解决了人类活动的本质问题,从而解决了人类旅游活动的本质;(2)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强调世界的联系和发展,旅游美学研究对象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的彻底立场,主张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旅游实践活动是旅游审美意识的根源。

(二)兼用旅游学和美学的研究方法旅游学的研究方法:调查归纳描述统计和比较学;美学:哲学抽象方法心理描述方法艺术创造和欣赏方法历史发展方法等。

(三)采用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1.社会学方法2.文化学方法3.心理学方法4.艺术学方法5.各学科方法。

骆教授的结论:1.旅游美学研究以旅游活动中的审美关系为主要对象。

2.审美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人与景观;人与人。

研究旅游美学的意义与《旅游美学》教材的关系1.直接为经济服务的实用性;2.不但要研究客观存在的美,也要研究如何开发美创造美3.具有审美教育功能第二章.旅游与审美的历史回顾第一节.世界旅游活动中的审美发展一.古代各种旅游活动中的审美存在及其局限性即商业公务学术考察宗教等,以上旅游活动的本意并非审美。

二.文艺复兴时期旅游兴起,对自然美的欣赏与认识旅游目的:寻求个性发展;探寻古代文化遗迹增长见识探险三.现代大众旅游与审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节.中国旅游活动中的审美发展一.魏晋以前,旅游动机目的庞杂多样,如:天子巡游商贾旅游公务旅游谋士旅游考察旅游。

二.魏晋隋唐旅游之风打开,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1.文士漫游,宗教旅游及国际旅游盛行2.旅游审美以为加强,以山水作为独立审美对象3.山水诗画出现,是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旅游的直接反映。

论旅游的审美本质及其美育功能

论旅游的审美本质及其美育功能

论旅游的审美本质及其美育功能旅游是一种观赏、体验、感受不同地方的文化、自然、历史、风俗等的活动。

旅游的审美本质在于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对于不同的地方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

这种感受和体验可能来自于旅游者对于不同地方的文化、自然、历史、风俗等的观赏和体验,也可能来自于旅游者对于不同地方所拥有的审美标准和喜好。

旅游的审美本质是指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其美育功能在于帮助人们通过旅游拓展视野,提升审美感受能力,培养对于不同文化、自然、历史、风俗等的理解和尊重。

旅游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不同的文化、自然、历史、风俗,增强对于不同的事物的审美旅游的审美本质和美育功能在于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对于不同的地方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以及通过旅游对于不同的文化、自然、历史、风俗等的理解和尊重。

旅游的审美本质是指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

这种感受和体验可能来自于旅游者对于不同地方的文化、自然、历史、风俗等的观赏和体验,也可能来自于旅游者对于不同地方所拥有的审美标准和喜好。

旅游的美育功能在于帮助人们通过旅游拓展network error旅游的审美本质是指旅游活动所涉及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感受,以及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对自然、文化和人文景观的审美评价。

旅游的美育功能指的是旅游活动能够为人们提供美的感受,并通过这种感受促进人们的情感、思想、价值观的发展和提升。

旅游的美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拓宽视野:旅游能使人们走出自己的圈子,认识更多不同的文化和风土,增长见识,拓宽视野。

2.提升审美情趣:旅游能使人们感受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培养审美情趣,使人们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3.提升审美能力:旅游能使人们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即培养人们对于美的感性理解和分析能力。

4.培养和平、友好、尊重他人的价值观:旅游能使人们在接触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时,学会尊重和包容他人,培养和平、友好、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旅游的本质、属性及特征

旅游的本质、属性及特征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旅游的本质
二、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实践
1.审美是旅游的本质属性 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追求愉快和美好为目的的审美过
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所以,就构成现代旅游主要组成部分的休闲旅游而言,它在 综合实践的全过程中,可体现出一种以审美为突出特征的本 质属性。
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决定了各个时代旅游的规模、内容和方式。在原始社会, 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只为生存而到处奔波,虽然经常从一 地到另一地的迁移,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旅游的属性
2.旅游是社会政治、文化的必然产物 旅游不是纯粹的经济活动,而是包括政治活动、文化交流、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旅游的属性
一、旅游的社会属性
旅游的本身体现出审美、娱乐、交往和高级需求等特征,但 脱离了必要的社会条件而论,就显得没有意义。因此进一步 了解旅游的社会属性,对于认识旅游的起因和发展是完全必 要的。
1.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旅游的产生和发展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联系的,它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旅游的本质
三、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
1.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活动.并正在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 的一种重要需求
2.旅游是一种消费水平较高的社会活动 这是由旅游主体参加旅游的目的性和旅游客体的价值性所决
定的。旅游者为了达到审美和享乐的目的,需要占用非生产 的时间,动用自己的劳动积累,去到异地旅游,购买当地的 旅游产品,这种行为丝毫也不能为其创造可供消费的资料, 而要在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全过程中,支出超过 日常生活所需的钱财。
商业贸易、人们往来、体育比赛、学术讨论等多方面的内容, 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社会活动。 (1)旅游与和平的关系 (2)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3.旅游是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条件的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 提高,旅游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 一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外出参加这种审美和自娱活动的人越 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有些国家已经把旅游列为衣、食、 住之后的一项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

论当代旅游的审美特征与美学本质

论当代旅游的审美特征与美学本质

文化旅游当代旅Tourism Today一旅游既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多元的文化现象。

当代旅游集“食、住、行、游、购、娱”活动于一体,其活动以审美和娱乐为核心构成了旅游者的本质追求。

在旅游目的地品尝美味小食、欣赏古韵建筑、感受阡陌交通、领略名胜古迹、购买特色旅品等等,当代旅游者无不以追求美好和愉快为目的而去旅游的。

旅游是一种交往活动,一种审美体验,一种审美实践。

具体的说,旅游的审美特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1]。

1.旅游是以暂时的异地流动性游览为特殊方式的交往活动总的来说,旅游是积极健康的审美交往活动。

交往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它体现了人所共有的心理需求。

人类通过交往可以达到思想、观点和感情的相互交流,目的是达到沟通、协调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人的交往途径是多向性的,多渠道的。

或有组织的集中和统一式的中心化交往模式;或主动而自由地直接沟通与横向联系式的全通道化交往模式。

旅游交往可兼采这两种模式之长,构成“旅游者一朋友模式”的交往形式。

旅游所体现出来的这种交往,从形式和特点上看,是一种短暂的、平等的、在异地进行的,并以感情沟通和物质交易为主的行为,并在隔离、浅交、示意、互动、互助和竞争等行为的影响中,反映出其强弱不同的发展程度。

另一方面,旅游的这种交往活动方式,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

其特殊性就表现在旅游的暂时的异地流动性。

所谓暂时性就是指旅游者为实现游览的目的在旅游目的地短期停留的一种表现形式。

旅游的暂时性是指旅游仅发生在旅游者人生时间波谱某一时段上的行为。

它标志着旅游过程中一切游览活动都要在异地进行,排除了在常住地内旅行和在住所与工作场所之间的往返。

异地性是指旅游活动的进行要以行为主体的空间位移为前提。

旅游的异地性决定了旅游的流动性。

流动性是指旅游者从常住地流向旅游目的地,进行一段时间的游览活动,最后又返回常住地的“动态”(即从离开常住地到结束旅游返回常住地这一期间所发生的各次大空间)与“静态”(即旅游经历构成中的“食、宿、游、购、娱”活动)相结合的运动表现形式。

旅游审美分析

旅游审美分析

浅析旅游审美在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中,旅游是无法或缺的,它是人们自身对于心理需要的追求,是提升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

旅游的实质,是在较为自由的意义上,从自己的生活空间暂时进入非自我的空间的活动,或者说,是从一种境遇暂时进入另一种境遇的游戏。

前一种空间是功利性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已经被模式化的熟悉空间,而作为旅游目标的空间则是非功利空间,或者叫娱乐空间或美学空间,是人们必须也只能是短暂逗留的陌生空间。

旅游作为一种短期性的闲暇生活方式,从本质上说,实是一种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之大成的综合性审美。

人们外出旅游就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如为了身体健康的需要、为了获得知识的需要、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等。

需要是前提,在旅游活动中旅客希望满足的需要一般有以下方面:第一,审美怡情的需要。

第二,拓展知识见闻,避常求变的需要。

第三,社会交往的需要。

其中,审美需要是旅游中第一位的需要,审美需要是促使人们从事旅游审美活动的一种内驱力。

在现代社会里,这种人类的审美需要为什么会更多地指向旅游活动,形成旅游的审美需要?因为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是人的本能和天性。

大多数游客到大自然中去,并非为了学习地理、地质学等自然科学的指示,而是为了去体味大自然的美好,去获取大自然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和轻松等种种感受。

同样,多数游客到有历史遗迹的地方,如中国的长城、秦始皇陵、埃及的金字塔等处去旅游,并非是为了研究历史,而是为了让历史古迹唤起他们心中崇高、伟大、悲壮等各种情感,使他们自己充分感受到历史的美与深邃。

人们到异国他乡去旅游,绝大多数也并非是为了研究那里的人文民俗,而是为了体验一下,以获得奇特、新鲜等的感受。

不论是去欣赏自然、艺术美、或社会美,其终极目的是求得自己情感的愉悦和满足。

事实上,不管是现代的游客,还是古代的游客,也不管人们所抱旅游的直接目的怎样不同,在旅游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游览行为,看到和听到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因而在旅游过程中,审美就是人们的必经行为和必然效果。

旅游的审美本质

旅游的审美本质
1),美的哲学 2),审美心理学 3),艺术社会学 4),审美教育学
1.3 旅游审美活动的意义
1.3.1 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1.3.2 发展审美创造能力
法国
两河
印 度
卡尔 特
美 洲
中国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旅游?什么是旅游审美? 2、为什么说旅游的本质是审美? 3、怎样理解旅游审美活动的意义?
1.2.2旅游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审美主体,即作为观赏者的旅游者的审美心理; 审美对象,即旅游者游览、观赏的对象; 旅游中的诸多审美关系,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2.3旅游美学研究的一门交叉性或多边缘 的学科。






建 筑
音 乐
第二,旅游美学有一个合理的理论结构。
1.2 旅游美学的生成
1.2.1旅游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美学这门科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 社会。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 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 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分 开始确立起来。鲍姆加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 “美学”(Aesthetica)这个术语(其含义是 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 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旅游美学
旅游的审美本 质
1.1 旅游活动的本质是审美
旅游的本质从根本上说是由旅游的目的决 定的 。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王朝闻:“看来人们的旅游目的不是有力 无处使,有钱无处花,而是为了丰富自己 的精神生活。”
叶朗:“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 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
通过旅游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和满足, 是所有旅游者的共同追求,也是旅游的本 质之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0年代后美学原理著作的大量产生
美作为“学”的历史(中国)2
各 类 美学原理著作数量1980年代以来发展变化表(单位:册) 时间 类别 标准型 原理 新方法 型原理 普及型 原理 专题性 著作 总计 1980-1985 15 0 7 6 1986-1990 39 7 3 16 1991-1995 37 7 4 19 1996— 2002 36 21 7 17 总计 127 35 21 58
埃 及 文 化 最 早 的 女 神
实际上,审美现象究竟是怎样的?
第一章 旅游的审美本质
第一节什么是美学
一 二 三 四 五 美≠美学 美如何成“学” 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 美作为“学”的历史(中国) 美学理论基本框架
第二节什么是美
一 柏拉图之问 二 美的本质最求历史
第三节旅游活动的本质是审美
一 旅游的定义 二 旅游美学的生成 三 旅游美学研究的根本范围 四 旅游审美活动的意义
二 美的本质追求历史
追求美的本质的句式是:“美是……”
西方发展路线
柏拉图(理式) 亚里士多德(形式) 普罗提诺(一的光辉) 阿奎那(完整、形式、光辉) 文艺复兴(形式) 英国经验主义(感官快适) 夏夫兹伯里(内在感官)休谟(心理构造) 柏克(物的感性) 狄德罗(关系) 康德(合目的的形式)
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
志 情
心 性 意
美何以不成学(3)
在中国各门艺术是不平等的
书 法 建 筑
戏 曲
绘 画
音 乐
三 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
柏拉图 鲍姆加登 黑格尔
四 美作为“学”的历史(中国)
张之洞《奏定大学堂章程》(1904) 王国维发表《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 大学章程书后》(1906)
王国维 朱光潜
1950-60年代大讨论
家族相似的特征: 1,没有一个固定 的本质; 2,没有一个固定 的外延。
成员E
2 3 4
克 里 木 特 画 三 幅
一旦你要追求存在,结果只能是, 存在者在而存在不在。 一旦你要追求美,结果只能是,美的 具体规定在,而美不在。
To
美存在,但不可言说
be To be something Was, is,will be… Is, are…
1,图像论与美的 本质的无意义
2,美的词性与美 的本质的迷误 3,美的句型与美 的本质的迷误
《 上 梯 》
埃 舍 尔 画
图像论与美的本质的无意义
命题=陈述=图像
这 是 圆 盆
图像与事物(世界)的
对应性,可证实性 有对应物则可证实,无 对应物则不可证实 可证命题有意义,无证 命题无意义。 关于美的本质的命题都 是不可证实的,从而是无 意义的
心灵
言不尽意
中国人对事物 最微妙处的把握, 是超语言的心的体 悟,因此,对美的 把握和体验,不在 语言公理、定义的 把握和表达上下功 夫 , 不表现为对美的 本质的追求。
语言
老子 孔子
事物
言不尽物
美何以不成学(2)
中国古人对主体心理 的划分,不像西人的 几何式划分,知、情、 意分得清清楚楚,而 是把心理看作一个整 体进行整体功能把握。
第三节旅游活动的本质是审美
一 旅游的定义 二 旅游美学的生成 三 旅游美学研究的根本范围 四 旅游审美活动的意义
三 “美的本质”是一个假问题 四 言说“美”的三种新方式
五 美如何在
一 柏拉图之问
这些美的事物后面共同的本质是什么?
柏拉图之问的结果
1、使西方文化产生了美 学 2、改变了关于美的观念
3、呈现了追求美的悖论
现象二
各文化都有艺术,但几乎都没美学。
美 洲
中国
美学之难(1)
这朵花是圆的
这朵花是红的
这朵花是美的 花之美,在何处? 瓣?蕊?茎?叶? 形?色?声?味?
美学之难(2)
美学的命名 calleology(calleo是 “美”logy是“学”) philocaly (爱philo, 美caly) 来命名美学。正如哲学 (philosophy)是爱(philo)智 sophy)一样。 Calleoaesthetics(美的 感性)calleopgily(爱美)
旅游美学
主讲:童牧林
教 材 使 用
第一章 旅游的审美本质 第二章旅游审美的原理与方法
第三章自然景观审美
第四章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审美 第五章 中国传统表演艺术审美 第六章中国古典绘画艺术审美 第七章中国书法艺术审美
第一章 旅游的审美本质
第一节什么是美学
一 二 三 四 五 美≠美学 美如何成“学” 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 美作为“学”的历史(中国) 美学理论基本框架
• 王朝闻:“看来人们的旅游目的不是有力无处使, 有钱无处花,而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 叶朗 :“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 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
二、旅游美学的生成
• (一)、旅游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 (二)、旅游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 审美主体,即作为观赏者的旅游者的审美 心理; • 审美对象,即旅游者游览、观赏的对象; • 旅游中的诸多审美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
美学之难(3)
中江肇民1847-1901
Aisttesis 希腊文 Aesthetica 德文
Aesthetics 英文
解 司 芬 克 斯 之 谜
Aesthetics不是美之 学是感受之学
中文之“美学”古 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二 美如何成“学”
(一)本体论基础:对事物本质的追求
事物各不同都被称为美,后面一定有一个 东西决定他们为美,这就是美的本质。
28
65
67
81
241
五 美学理论基本框架
(一),美的哲学 (二),审美心理学 (三),艺术社会学 (四),审美教育学
第一章 旅游的审美本质
第一节什么是美学
一 二 三 四 五 美≠美学 美如何成“学” 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 美作为“学”的历史(中国) 美学理论基本框架
第二节什么是美
一 柏拉图之问 二 美的本质最求历史
being
美是一种相遇
美的本质在于上帝,但它具 体化地体现为现实中的人 (主体)与对象(客体)互 动中与上帝的相遇。
基 督 受 洗
1,热情参与 2,与之合一 3,情感升华
陶 醉
五 美如何在
美被用于如下四种方式
美的本质 审 美 对 象

美感

语言上,美是怎样被使用的?
( 审 美 对 象 之 一 )
(二)西人的心理结构






对 主 体 心 理 作 几 何 学 式 的 截 然 划 分
(三)艺术统一性
各门艺术(建筑、 雕刻、绘画、音乐、舞 蹈、戏剧、诗歌)在文 艺复兴被看成与技术和 科学相区别的具有共同 特点的美的艺术(fine art),艺术的目的就是 追求美。
音 乐
雕塑
美何以不成学(1)
西方追求的五大趋向
一,两个根本:唯心与唯物
二,走向主客观统一
三,从一般逻辑到辩证关系 四,从一般客体到个人主体 五,三大定点的确立
理 念
形 式
快 感
苏联美学:
一,是按照苏 联的世界史观 重写美的本质 历史;二,是 建立一个马克 思主义的美的 本质理论。
黑格尔(唯心)
美学三派
1自然(自然属性)
2社会(社会属性) 3主客观统一
氦是什么(科学型本质)有 解 氦是一种化学元素,气态, 惰性,无色,原子序数2, 原子量4.003。
伊 斯 兰 书 法
四 言说“美”的三种新方 式
维 特 根 斯 坦 巴 尔 塔 萨 海 德 格 尔
美是一种家族相似
美在相遇
美存在,但不可言说
美是一种家族相似
特 眼 鼻 嘴脸 身 征 睛 子 巴型 材 家族 3 4 成员A 1 2 4 5 成员B 成员C 1 2 成员D 2 3 5 5
苏联发展路线
费尔巴哈(唯物)
车尔尼雪夫斯基 (唯物发展)
期本质大讨论
美学四派 1客观派(蔡仪)
改革时期走出本质
李 泽 厚
2主观派(高尔泰)
3主客统一派(朱光潜) 4社会派(李泽厚)
生产
朱 光 潜
实践活动 事的属性 客 观 主客观统一 艺术 主 心理感受 观
三 “美的本质”是一个假问题
三 “美的本质”是一个假问题 四 言说“美”的三种新方式
五 美如何在
第三节 旅游活动的本质是审美
• 一、旅游的定义 • 世界旅游组织(WTO)给予旅游 的定义:“旅游是指出于度假、公 务或其他目的,在连续不超过一年 的时间内,人们离开通常居住的生 活环境前往某地的旅行或在该地停 留期间的活动。”
三、旅游美学研究的根本范围

李泽厚《艺术杂谈》:“把美学仅 仅规定为艺术理论,似乎就太局限了。 人们要游历,要观赏自然美,要游玩 到大自然中,人们要美化生活,从外 表到内心,都希望符合美的要求,美 学能不管吗?”
• 四、旅游审美活动的意义
• 一、 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 二、发展审美创造能力
维特根斯坦
1889-1951
美的词性与美的本质的迷误
维纳斯是美的。形容词
维纳斯,真美!感叹词 维纳斯,啊!
感叹词的本质
印 度 药 叉 女
《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美的句型与美的本质的迷误
中 国 书 法
关于本质的句型:X是什么
美是什么(哲学型本质)无 解
第二节什么是美
一 柏拉图之问 二 美的本质最求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