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语文课中现代文学的教学反思
大学语文教学实施手段探析:以现代文学为例
富和复杂的思想内涵 。此外 ,由于时间距离的接 近 ,现代 文学 的情 感取 向和价 值坐 标 ,更 容易 引
2 0 年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 08 大学语文教育 中 ‘ 语文一 人文一 文化 ’内容拓展模 式研 究” ( 8J 0 6 0 SY 2 )成果。
..
48 . .
2 1 年第 3期 00 ( 总第 1 5期 ) 6
沈 柱 青
THE ODERN M EDUCAT1 0N oURNAL J
N o. 201 3, 0来自Ge e a . . 5 nr1 No 1 6
大学语文教 学实施手段探析 :以现代文 学为例
曾穗菁
【 摘
要】作为 一位 大 学语文教 学工作者 ,需要从 民族文化传承 与文化安全 、 国民素质
的提升 和受教 育者的审美情 感教 育等 角度 审视 “ 大学语 文”教 学的社会 功能 。而现代 文 学 部分作 为大 学语 文教 学 中的重要 内容 ,因语 言和 时间距 离方面的接近使 其在人 文教 育 中更 显优 势 ,其人文精神 体现在 文化 语境 、作 家的人 生道路 与人 生 态度 以及 作品本 身。本文 以 现代文 学为例探 讨 大学语文 的教 学 实施手段 ,更好地将 时代 与历 史贯 穿起 来 ,将 学生与教 师联 系起来 ,将知识与人文融合起来 。 【 关键词】大学语 文 ;现代 文学 ;人 文精神 【 作者简介】曾穗菁 ,广 东金 融学院 ( 东广州 ,50 2 ) 广 15 1
方 面探 索大 学语 文里 占据较 大 比重 的现代文 学选 篇部 分的重 要教学使命 。 现代 文学部分 在 《 学语文 》 ( 大 杨林 主编 ,
修课 ,但 有关 大学语 文 的地位 和走 向问题 ,受 到
大学语文教案课后反思总结
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一堂《红楼梦》阅读指导课。
在课前,我充分准备了相关的教学材料,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读,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古典名著。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红楼梦》的封面、作者介绍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 课文分析(1)首先,我对《红楼梦》的背景、人物关系、主题思想进行了简要介绍,使学生对该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然后,针对书中的一篇章节,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方面。
(3)接着,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的读书笔记。
三、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的达成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即让学生了解《红楼梦》的背景、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方法的运用(1)本节课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作业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教学中的不足(1)在讲解《红楼梦》的人物关系时,部分学生反映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这说明我在讲解过程中对人物关系的梳理还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改进。
(2)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红楼梦》的兴趣不够浓厚。
今后,我将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改进措施(1)针对人物关系讲解不清的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人物关系的梳理,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2)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将尝试引入更多与《红楼梦》相关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3)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因材施教。
四、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和总结,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关于大学语文课的反思
关于大学语文课的反思近年来的大学语文课在教学内容上正逐渐失去其在大学教育中的应有功能,正在失去其语言与文学的自身吸引性。
又怎么能不失去其自身的生存能力呢?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教育功能的角度来反思一下大学语文课的教学。
一、传统语文教学的三大功能考察一下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历史就会知道。
中国的传统语文课教学从孔子时代起就是一门具有综合性质功能的教育。
中国的传统教育非常讲究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所以传统语文课教学的内容往往是文史哲不分的;他不仅具有语言工具的表述功能。
而且更多的是具有道德思维理念的功能和中华民族文化传授的功能。
夸张点说,中国的文化无不融合在中国的传统的语文教育之中。
中国的传统教育一贯是以“知书达理”为教学原则的。
也就是说,读书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懂得道理。
所以在传统语文教育中“道”的教育功能始终占据着首要地位,并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开篇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在强调要将道德思维理念的教育功能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放在为师者教育职责的首位。
韩愈说的“道”,实际是包含我们现在所讲的道德在内的一种明白事理的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的教育,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理”,就是如何做人做事、如何思考问题的道理;而且这种道理是一种与“授业”的文化知识性教学和“解惑”的思维能力教学密不可分的一种思维方法的理念。
由此可知,古人不但认识到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思维理念教育的重要性。
而且还意识到这种道德思维理念的教育并不是直接的单独的道德理论教育,而是一种将理论转化为形象的间接的思想教育:用潜移默化的形式将这种思想教育融于“授业”的文化知识性教学和“解惑”的思维能力教学之中,这就奠定了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所特有的道德思维性、文化知识性、语言工具性的三大功能并存的教学理念。
中国的传统语文教育非常重视分阶段的教学。
古人的语文教学虽然没有今日学校的小学、中学、大学之分,但从古人“小学”启蒙教育中的识文断字,到谋篇作文,再到对儒家经典哲理的学习,这三个教学阶段是非常明晰的。
关于“大学语文”课中现代文学的教学反思
一
而忽视 了文学 的审 美 价值 。虽然 “ 大学 语 文 ” 教 学集
人文教育与道德教 育于一 身, 但是文学毕竟 不是历 教 学 中强调 历史 的纵深 感 的 目的是 什 么 ?应该 为 “ 大学 语文 ” 作为 - I ' 1 文学课 , 其重 要 内容是 阐释 史 , 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 那么现代文学部分对于当代大学 更深入地挖掘作品的美学价值做铺垫 , 所以现代文学 教学 无疑 应该 坚守文学 立 场 。 生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
竞应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推进现代 文学教 学?新教法是否符合现代 文学教 学实际?这 些都 是值得研 究者反思 的重要
问题 。
[ 关键词 ]大学语 文; 现代 文学 ; 价值 ; 新教 法; 反思 【 中图分类号 ]G 4 2 7 [ 文献标 志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5 8 2 3 ( 2 0 1 3 ) 0 2 - 0 1 1 6 - 0 3 [ 收稿 日期 ]2 0 1 2—1 2—1 6
第2 9卷
Vo l _ 2 9
第 2期
No. 2
兰州教 育 学 院学报
J OUR NAL OF L AN Z H0U I NS T I T UT E 0 F E DUC A T 1 0N
2 0 1 3年 2月
F e b. 2 01 3
关于 “ 大学 语 文 ’ ’ 课 中现 代 文 学 的教 学 反思
郝 超, 苏 燕
(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 中文 系,黑龙江 大庆 1 6 3 3 1 8 )
[ j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商 要 ]新世 纪高校教育转型后 , “ 大学语 文” 中现代 文学部 分的教 学举 步维艰 , 大学生 中普遍有 忽视 , 甚至 否定现代
大学语文教案反思
教案名称:《大学》语文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我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大学》这篇文章的主旨,领会其中的儒家思想,并能够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二、教学内容《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文章语言简练,内涵丰富,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过程中,我注重对重点句子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儒家思想。
同时,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效果从课堂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投入到课堂讨论中。
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此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了提高,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五、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改进:1. 课堂互动不足。
虽然我采用了讲解、讨论等教学方法,但互动环节仍然不够充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提高课堂互动性。
2. 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
虽然《大学》中的儒家思想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但过于注重理论讲解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距离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适当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3. 教学评价单一。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作为评价标准,这可能导致部分学生过于关注成绩,而忽视了实际能力的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注重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学时间安排较为紧张,导致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和吸收所学内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合理调整教学进度,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和思考。
教案课后反思大学语文
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节课是针对大学语文课程的一次教学活动,旨在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如主题、结构、人物、语言等。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讲授新课:结合具体作品,讲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如主题、结构、人物、语言等。
3. 课堂练习:让学生阅读一篇文学作品,分析其特点,并撰写读书笔记。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围绕作品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学作品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
四、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2.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讲授、讨论、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学生情况:本节课学生的整体表现良好,但部分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关注这部分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4. 教学内容:本节课所选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内容较为单一,今后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更加丰富,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5. 教学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2)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语文文学教学反思
语文文学教学反思一、引言语文文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理解文化、培养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本文将对我在语文文学教学中的反思进行探讨。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施在进行语文文学教学时,我意识到教学目标的设定至关重要。
我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是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或者是加强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
针对不同的目标,我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
例如,我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或者组织一些小组活动,以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优化在语文文学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讨论、演讲等。
然而,我发现单一的教学方法并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因此,我需要不断寻找适合学生的多样化教学方法。
其中,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是语文文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在这方面,我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自由发表观点,并相互交流,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同时,我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演示文稿来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四、评价方法的改进在语文文学教学中,评价方法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估。
然而,过于注重成绩评价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因此,我在教学中开始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平时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此外,我还注重对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评价,通过开展一些创意性的作业,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五、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首先,我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积极倾听他们的需求和建议。
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我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并根据这些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3 在 介 绍 完 一 个 单 元 后 , 我 们 总 要 留 出 一 定 的 时 间 ,师 生 相 互 讨 论 , 尤 其 是 给 学 生 发 言 包 括 辩 论 的 机 会 。 学 生 结 合 自 己 的 生 活 、 学 识 、 求 学 经 历 及 自 己的 一 些 思 考
( 罗晓春
甘肃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 7 1 0 ) 4 1 O
语 、 计 算 机 、 就 业 指 导 等 。 而 另 ~ 方 面 ,学 生 到 了大 学 本 科 阶 段 , 也 有 着 非 常 清 晰 的 就 业 目标 , 因 此 ,大 学 期 间 ,
许多 学生都在 思考 四年后 的出路 问题 ,考研 ,则很早 就确
族 的 宝贵 财 富 。 再 比如 介 绍 郑板 桥 《 县署 中 寄舍 弟 墨 第 四 料 ,让学生直观感受 ,避免了枯燥 的说教 。此外我们还给学 范 书 》 时 ,重 点 讲述 了郑 板 桥 的重 农 思 想 , 农业 重 要 、 农 民辛 生 推荐 一 些 学 习 网站及 课 外 学 习资 料 , 以加深 认识 。 苦 、农 村 艰 难 这 一现 代 农 业观 其 实 早 在 郑板 桥 的信 中 就 得 以 体现 ,这 一 点 对 于我 校 的 绝 大 多数 学 生 来说 是 深 有 体 会 的 。 总 之 , 大 学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能 帮 助 大 学 生 树 立 正 确 人
大学语文现代散文的鉴赏与分析
大学语文现代散文的鉴赏与分析现代散文是一种流传于当代的散文形式,旨在通过言辞的艺术表达,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大学语文课程中,对现代散文的鉴赏与分析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对大学语文现代散文的鉴赏与分析进行探讨,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现代散文的特点与风格现代散文与传统散文相比,有着明显的特点和风格。
首先,现代散文注重表达作者独特的审美情感和体验,常常融入个人的感悟和思考。
其次,现代散文语言生动、形象,多采用白描的手法,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再次,现代散文注重叙事的情节和节奏感,通过布局和整理故事情节,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最后,现代散文常常涉及时事问题、社会现象和人类情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批判性。
二、现代散文作品的鉴赏在鉴赏现代散文作品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审视作品的主题和核心观点,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追求。
其次,要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布局,包括故事情节、章回顺序、转折点等,以及对文本形式和结构的影响。
再次,要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文学修辞,包括形象的描写、比喻的运用、语言节奏的变化等,深入挖掘作品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最后,要关注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时代价值,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审视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和意义。
三、现代散文作品的分析在分析现代散文作品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解读。
首先,要从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创作动机入手,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时代氛围,帮助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其次,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塑造,包括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言行举止、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以及对人物描写的方式和技巧。
再次,要研究作品的情节和主题之间的联系,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情节的展开和转折来表达主题思想。
最后,要关注作品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思考作品对读者的思想启迪和情感冲击。
四、现代散文鉴赏与分析的意义大学语文课程中进行现代散文的鉴赏与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鉴赏与分析现代散文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具备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大学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优秀4篇
大学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优秀4篇篇一:教师教学反思范文简短篇一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好多不足之处。
为了搞好今后的工作,现将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简单分析如下。
一、成功之处1、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性,使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进行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3、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当作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并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
4、较好的处理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在教学中,注重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
5、在教学中,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适当选择教学策略,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1、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需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上下功夫,使学生尽早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2、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语文。
3、学生的学习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4、还需进一步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借以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5、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能使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6、加强写作训练,提高作文水平。
篇二:大学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篇二大学语文学习心得之兴趣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大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奠基石。
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就为你的语文学习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两千年前的“文圣”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
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反思
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反思作者:邓晓燕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37期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途。
大学语文是大学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阵地。
在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一项必要举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大学语文教学作反思。
一、加强课程建设课程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共同体验——文化的一种特殊选择和组织,其目的是使文化持续存在和发展下去。
建设语文课程,应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中心,语文课程应包括语文学科类课程与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语文活动类课程两大类。
所谓语文学科类课程,是以语文学科为中心,强调语文学科内部的系统、结构与规律,并通过系统化、逻辑化的教材形式呈现的。
为了让学生更系统地接触文化遗产、更深入地了解汉语文的内在规律,语言学科类课程应包括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三种形式。
语文限定选修课是在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社会志向与职业选择的需求开设的,分为文科限定选修课、理科限定选修课与就业限定选修课。
语文任意选修课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培养特长、提高某方面的语文能力而设置的,如乡土文学、民俗文化、中外文化史话、影视欣赏与评论等。
语文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属于选择性语文学习,二者尤其是后者有助于改变语文必修课的比较完整而封闭的内在结构性。
二、承担人文使命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以人性、人格、人道为本位的知识意向和价值取向。
人文教育是指以人格教育为核心,以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授为手段,以唤醒灵魂,激发人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价值为目的,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
这是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除知识传播外的另一项重要使命。
同时,德育课的任务事实上由非政治课一起承担,而大学语文的作用尤其突出。
“名节”之类的问题,是古代文学中时常涉及的问题,正反典型都有,生动而形象。
由大学语文承担这一类的教育,效果比政治课好得多。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总结(1)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改革”课题成果的总结四川文理学院中文系范藻本教改课题在2002年12月被批准为校级重点课题后,经过课题组几位老师的认真实施,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又于2005年9月,四川省教育厅“川教[2005]253号”文件批准为“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项目”,2006年又被学校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还作为省级精品课程的上报项目。
迄今为止,本课题已经有了6年的建设历程,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也给了我们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
一、目前取得的成效1、理性认识深刻。
怎样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性质,这样评说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而这样改进这门课程的教学等,都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最后,达成了初步的共识:只有从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才能使这门课程找到拓宽学术思维的空间,寻求学科建设的路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指导思想上,确立了“文学知识·语文能力·专业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整体推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撰写的相关论文发表在2003年第5期的《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和2003年第1期的《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上。
落实在教改上就是:紧扣一个中心:文学和人的关系;注意两个方面的联系:文学历史和经典作品;抓住三个要素:时代背景、作家心态、文学创作;围绕四大题材:农村乡土题材、革命战争题材、现实问题题材、历史文化题材。
在学科认识上,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文学和人的关系,即以作品中的文学形象生命为核心,前承作家的生命,后继读者的生命;抓住两个根本:现代性的“创新”价值和审美性的“抒情”旨趣;打破了传统按体裁的“四分法”,划分三种类型的文学:使命文学,情趣文学,新锐文学;贯通四个环节:以历史走向为背景、以审美思潮为依托、以文学作品为对象和以读者接受为重点。
2、教材建设独特。
由课题主持人范藻教授撰写的《现代性与审美性:中国新文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上、下册,计70万字,于2006年10月和2008年2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公开出版,作为实施本教改的辅助参阅教材。
大学语文教学反思
大学语文教学反思大学语文教学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还肩负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责任。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改进。
首先,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往往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新的文化现象和语言表达方式不断涌现,但传统的教学内容往往过于固定和陈旧,难以满足学生对于新鲜知识的渴望。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入与时代发展相符合的素材和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其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需要创新。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再者,大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也需要改革。
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体系,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评价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论文写作、口头报告、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
此外,大学语文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欣赏传统艺术、参与文化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滋养。
最后,大学语文教学还应该加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语文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应该走出教室,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学需要在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改革、人文素养培养和社会实践结合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改进。
大学语文教案反思总结
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学期,我担任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现将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和文学史知识,提高文学素养;2.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和写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4. 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本学期,我主要讲授了《大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文学史等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几点:1. 重视文学作品的教学,通过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艺术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2. 结合文学理论,帮助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结合文学史,让学生了解文学发展的脉络,增强文学素养;4. 注重写作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的写作实践。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提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需求,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2. 课堂讲解: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3. 课堂练习: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4.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具有时代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文学作品,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 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3. 课堂氛围的营造:我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4.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5. 教学反思: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不够,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等。
大学语文教学反思
大学语文教学反思大学语文教学反思1第一,关于课程定位方面。
现在,有观点认为:语言不只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一种生命活动。
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大都积淀在语言文字之中,人们通过语文活动,吸取了前人创造的文明结晶,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
因此,将大学语文课完全定位于人文素质教育课,所以,在教材的编写,教学的设计上将人文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
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固然是一种特殊的语文活动,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固然可以提高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
但完全将其定位于人文素质教育课,却有失偏颇。
笔者虽然在这个领域工作的时间不长,但关于其学科定位却有过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我认为,大学语文课既不能讲成纯粹的工具课,也不能为了所谓“人文素质”,讲成文化课。
大学语文从根本上说也属于语文这个大范畴,所以在讲课的时候要突出语文的基础特点,对于一些重要的语文基础知识一定要讲清楚;二要有文学性,使学生对这门课发生兴趣,进而喜欢上这门课,受到美的熏陶;三是要渗透进一些人文色彩。
在这三条之中,第一点是基础,起决定性作用,没有第一点其他都谈不上。
第二点是保障,如果一门课味同嚼蜡,学生不喜欢听,那也是白搭。
第三点是执教者高屋建瓴的把握,要求老师本人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然后渗透进教学中。
从我的了解来看,现在大学语文多由一些刚从大学毕业的老师讲授,他们缺乏教学经验,基础相对也不是十分扎实,控制课堂的能力也有限,所以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我认为,像大学语文这样的课程,应该由富有经验的教师带掌舵,给年轻教师一些示范,大家一起讨论,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北京大学的温儒敏教授从教材着手解决问题固然也是一种途径,但无论什么教材,最重要的还是教师,教师的素质,教法等起作用,希望担任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以及对这一问题有兴趣的人士,继续关注这个话题,参与讨论,进一步深化这个讨论,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到了非讨论不可的地步了,不讨论的话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还要继续在黑暗中摸索。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情况提出意见和
建议。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情况
语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它不仅仅是个普通的学科,更
是一种独特的文化。
在过去几年里,大学里的语文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这些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中国古典文学,近现代文学,现
代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能学习到各种传统文学的风格和艺术特点,
获得正确的思想观念。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的语文课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目前大学的语文课程着重于文字知识,而忽视了基本的阅读、写作、表达能力的培养。
其次,在大学的语文课程中,学生大都是以单
调的学习方式学习,而缺少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很难
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获得充分的发展。
对此,我认为,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改进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情况:
首先,要将注意力转移到基本的阅读、写作、表达能力的培养上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把知识应用到真实的生活中,起到联系实际的作用。
其次,要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加入一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学生集体参与,利用所学的知识,体现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不仅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还
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此外,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尤其要强调语文的
实践性,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以上是我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情况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未来如
果能够秉承这些思想,改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也有助于推动语文
教育的发展。
论大学语文中的现代文学作品教学
和封 建礼 教 的反 抗 本来 就 是 剧 作 家 之 于 现 实 的基 本 立 场 的
大学 语 文 的 教 学 目的 , 仅 是 基 础 知 识 的 传 授 , 时 不 同
也 应 该 包 括 人 文 精 神 的 培 养 。 正 是 由于 如 此 , 大 学 语 文 对 中 的文 学 作 品 的 讲 解 , 不 应 单 单 包 括 字 词 句 章 的 分 析 , 就 还 需 要 从 更 高 的 层 面 对 作 品 的 寓 意 进 行 解 读 。 作 为 大 学 语 文 中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的 现 代 文 学 作 品 , 有 其 不 同 于 其 自 他 作 品 的 气 度 。基 于 我 们 的 教 学 目的 , 于 现 代 文 学 作 品 基
时代性是建立在某种恒定性 的基础上 , 种恒定 性表现 为 这
“ ” 人 的建 构 。而 对 现 代 文 学 来 说 , 个 “ ” 具 有 新 的 内 这 人 又
建 制 度 及其 文 化 的 批 判 。 这 种 基 本 立 场 贯 彻 在 众 多 现 代 文 学 文 本 中 。 小 说 方 面 , 迅 前 期 历 史 小 说 ( 天 》 < 月 》 鲁 补 、奔 、 < 剑 》 力 塑造 了女 娲 、 羿 、 之 敖 等形 象 , 是很 有 意 味 铸 着 后 宴 这 的 , 们 都是 英 雄 , 们 身 上 都有 一 种 不 可思 议 的 力量 , 是 他 他 这 自然 的人 所 拥 有 的 生 命 力 , 迅 选 择 这 些 人 物 作 为 小 说 角 鲁 色 , 否 暗含 着 对 一 切 不正 当 的束缚 力 的批判 ?是 否 暗含 着 是
第2 卷第9 4 期 2 1年9 00 月
现代文学教学的反思
现代文学教学的反思近一个时期以来,对《现代文学》的名称界定与教学安排仍颇存争议———有主张与当代文学合二为一的,有主张二十世纪大文学概念的,有主张把晚清文学也应囊括进来的,不一而足,但是目前就大多数高校中文系的课程设置来看,还是把《现代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讲授。
然而自从实行了课程改革,公共课的比重增加,专业课的课时量进一步压缩,《现代文学》课也未能幸免,一般是一个学期结课,只有50个课时左右。
在这种相对不利的局面下,怎样讲授这门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很多高校,该门课程都被命名为“现代文学史”,所以一般是以思潮、流派等文学史为主,辅以作家作品的研究,实则忽视了本科课程应以作家作品讲解为主,辅以文学史的串联之根本。
本文拟从教材选择、整合,师生互动关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做一反思,以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有的放矢对教材进行选择与整合,体现多样性和多元性教材对一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材的选择对教学工作的进行往往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现代文学》课的教材很多,较经典的有《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己著),《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等,有的注重文学史的梳理,有的注重作家作品的研读,即便是梳理文学史脉络,也不尽相同,有的注重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解读,有的注重所谓纯文学的视角来观照。
高校教学与中学阶段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授课的自由度更大,尽管也有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期末考试的限制,但是任课教师可以自行选择部分教学内容,或者部分内容的重难点可以稍作调整。
在这种前提下,笔者认为,《现代文学》课的教材应该尽量做到多样化,体现出多元性。
多样化是指不能抱定一本教材,学生手里的教材是哪一本,教师就讲哪一本,这样的观点已经过时,不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尽量综合不同出版社,不同地区出版的教材。
我们一向有“京派”和“海派”的说法,其实教材的编撰方面往往也能体现出两派的不同。
文学课反思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文学课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学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还能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在本次文学课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学的魅力,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不足。
以下是对本次文学课的反思总结。
二、教学过程回顾1.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本次文学课主要围绕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展开,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
课程设置合理,教学内容丰富,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文学视野。
2.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采用了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自我反思1. 学习态度在本次文学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始终保持认真、积极的态度,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加课堂讨论。
然而,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面对一些较难理解的作品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导致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2. 学习方法在文学课的学习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阅读、笔记、讨论。
通过阅读,我能够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通过笔记,我能够总结作品的主题思想;通过讨论,我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心得。
然而,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3. 课堂参与度在课堂讨论环节,我积极参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
但有时,由于缺乏自信,我会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显得犹豫不决。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需要更加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高自己的课堂参与度。
四、改进措施1. 提高阅读能力为了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我将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读经典文学作品,积累文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
2. 培养审美情趣在日常生活中,我将关注各类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3. 加强课堂参与在课堂上,我将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自己的课堂参与度。
4. 拓展课外阅读在完成课程要求的基础上,我将阅读更多课外书籍,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中国文学教学反思
中国文学教学反思一、中国文学教学的现状1.1 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1.2 教育体制对文学教学的制约1.3 学生对中国文学的兴趣缺失二、文学教学的目标与意义2.1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2.2 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情感和价值观2.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化认同三、改革中国文学教学的路径3.1 结合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教学3.2 引入多元化的文学作品3.3 创新教学方法和工具的应用3.4 培养学生的批判阅读能力四、学校文学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融合4.1 高校教育与就业市场的对接4.2 文学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4.3 文学教学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协作五、提升师资队伍质量的重要性5.1 发展文学教师的专业素养5.2 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与创新5.3 提供专业发展和培训机会六、监测与评估文学教学成效的必要性6.1 设立科学评估文学教学的指标体系6.2 建立学生参与评估的机制6.3 创新评估形式,考察学生综合能力七、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学的热爱与理解7.1 丰富文学素材的选取与处理7.2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7.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八、文学教学的创新与尊重个体差异8.1 倡导多元教学方法和资源的使用8.2 尊重学生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8.3 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九、文学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关系9.1 培养文学人才的需求与挑战9.2 文学教学与综合素质教育的结合9.3 培养文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路径的创新十、文学教学的一些启示和建议10.1 社会各个层面的合力推动10.2 打破传统观念与束缚10.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中国文学教学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但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文学教学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国文学教学进行反思,寻找新的路径和策略来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我们需要认清中国文学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批判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育体制对文学教学的制约也是一个问题,学生们面临着沉重的考试压力,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逐渐减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东北石油大学“校级重点课———‘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DYKC2012017)。
[作者简介]郝超(1978-),女,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于“大学语文”课中现代文学的教学反思郝超,苏燕(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黑龙江大庆163318)[摘要]新世纪高校教育转型后,“大学语文”中现代文学部分的教学举步维艰,大学生中普遍有忽视,甚至否定现代文学价值的现象,致使现代文学承载的人文精神难以得到弘扬。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现代文学究竟有什么意义?究竟应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推进现代文学教学?新教法是否符合现代文学教学实际?这些都是值得研究者反思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大学语文;现代文学;价值;新教法;反思[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3)02-0116-03[收稿日期]2012-12-16当前,多数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基本遵从行为主义教学和学习理论,以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为核心,适当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虽然教学手段日趋现代化,但是该课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仍然坚守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扮演传授、灌输知识的施教者角色,学生扮演被灌输者的角色,教材承载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则仅仅是这一过程中的一种现代化手段。
因而,大学语文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感知力、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研究性学习能力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
“大学语文”教材基本以文选为主,大体分为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四部分。
在当今“国学热”和学术通俗化潮流的激荡下,“大学语文”中古代文学部分的价值被迅速提升,相比之下,在青年学生中间,现代文学部分的价值和意义被漠视,难以维护其文学史地位,甚至在教学内容上也呈现出被压缩、排挤的态势。
现代文学的教学对于大学生究竟有什么意义?应该让大学生从现代文学当中获得什么?现代文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教学目的?这三个问题本质上是对现代文学的价值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追踪与探索,也是值得大学语文的教学和研究者反思的重要问题。
一、现代文学价值反思“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文学课,其重要内容是阐释文学的意义和价值,那么现代文学部分对于当代大学生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1]28单纯从文学角度而言,大学语文中现代文学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文学审美能力,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
但是现代文学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一段文学演绎,它本身又凝结了特定时空下,文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现代化的追求,以及在此历程中艰辛的求索和不屈的意志。
那么,对于现代文学的教学,课堂讲授是究竟应该以理论阐释为主,还是突出对作品的体验和感悟?是应该客观地还原历史真相,还是结合当代现实,培养人文精神斗士?这些问题在当下高校教育的新形势中都凸显出来。
高等教育迈入21世纪的门槛后,突破了大学教育的封闭性,高校更注重办学途径的综合性和多样性,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开始向大众教育转型,人才培养也朝着多元复合方向迈进。
在大学教育整体变化的背景下,“大学语文”作为一种通识教育课程,也应当作以相应的调整,尤其是其中的现代文学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息息相关,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代文学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文学本身的价值。
然而,将其纳入到整个中国文学史中进行考察时不难发现,在以往的现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评价失度现象,比如对于“左翼文学”和“解放区文学”的评价,文选和分析片面强调历史意义而忽视了文学的审美价值。
虽然“大学语文”教学集人文教育与道德教育于一身,但是文学毕竟不是历史,教学中强调历史的纵深感的目的是什么?应该为更深入地挖掘作品的美学价值做铺垫,所以现代文学教学无疑应该坚守文学立场。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而言,一方面,应试教育(如各类等级考试)强化了学习目的的功利性,人文精神普第29卷第2期Vol.29No.2兰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3年2月Feb.2013遍匮乏,潜移默化的文学教化作用逐渐被忽视。
此外,由于网络和媒体的介入,知识获取渠道更为广泛,大学生更青睐直观的图像传播,而依托文字承载精神内涵的文学,日益被边缘化的局面就成为一种无奈的现实。
另一方面,商业化的大潮下,大学生的思想形态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对于文学,他们不再有上世纪青年人的那种渴望和激情。
“革命”“献身”“人道主义”“个性解放”等词汇也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对于严肃、崇高的高雅文学更是敬而远之。
大学生不能理解在和平的环境下,现代文学的人文精神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对于它的时代性和文学价值予以怀疑,甚至怀有一种逆反或排斥的心理,这就在现代文学与大学生之间形成了的隔膜。
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大学语文”中现代文学的教学应当何去何从?现代文学的文学性和通识性教育应该如何体现?这些问题已经摆在了大学语文工作者的面前。
现代文学教学要走出困境,就要真正做到阐释文学与人生的密切关联,利用现代文学的思想资源引领学生观察现实生活,思考现实和人生。
因此,现代文学的教学应当着重挖掘作品所阐释的“人生”层面,引发学生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
大学语文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种“人文素养”归根结底就是应对现实、思考现实的态度。
现代文学强调“人本”与“文本”的传统,这一传统其实也构成了当今文学与人生的价值立场。
在教学中强调文学与人生关系,其目的不仅仅在于文学本身,也是人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于现代文学人文精神的阐释应当融入当下的新思考。
现代文学文本的阐释在追寻现代文坛大师级作家、作品永恒的文学意义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应当辨析大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流动的文学史价值,改变对作品生吞活剥的分析艺术风格的传统模式。
现代文坛上有大批博学笃志、品行高洁的作家,他们以自己个性的创作,表现出对生命、对人的自由、尊严以及人性善恶的深刻思考。
对于这些作家典范性人格的树立和挖掘,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文学之外的社会、人生的思考,从而体现现代文学的当代人文价值。
同时,“大学语文”中的现代文学部分也是建构大学教育理念的重要平台。
现代文学高扬“人的文学”的旗帜,追求用现代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现代人的思想。
当代高校的教学理念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同样追求对学生独立、自主精神的培养。
这种培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具体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应当内化为思维方式的培养和道德教化的力量。
目前,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文化传统的现代化转型,重视学术的自由化、民主化,这些文化内涵都与现代文学的精神向度相契合,现代文学所承载的人文精神,渗透于大学的办学方向、教育体制等方面,这种人文精神无疑对大学教育体制的建构具有积极意义。
二、对部分教法的反思现代文学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普遍采用传统的“一言堂”灌输模式。
近年来,在呼吁教学方法改革的大潮下,结合教学环境的改善,现代文学的教学方法也发生了一定的改观。
教师在课堂中大量引入“课堂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这两种方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代文学教学中课堂气氛沉闷的状况,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使师生关系更加民主、和谐。
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新方法,将图片、背景、声音融入教学之中,让枯燥的板书丰富起来。
现代文学的部分作品可以影视剧等形式直观展现,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新一代大学生追求直观“图像化”的审美需求,起到了激发学生听课兴趣的作用。
“课堂讨论”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新方法的引入,在活跃课堂气氛等方面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教学效果的优劣仍然是值得教学人员冷静思考的问题。
“课堂讨论”的方法其实早在中学语文中就有应用,但是大学的“课堂讨论”应该明显有别于中学。
首先,大学教育注重学术性。
大学教师多为长期从事某一领域研究的学者,在教学当中渗透着他们个人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而这些思想的传授是很难通过学生自主的研究讨论的形式获得的。
其次,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课,一般课时较少,然而课程容量涵盖古代、现代、当代、外国文学等诸多方面,因此,现代文学部分涉及的课时是极为有限的。
“课堂讨论”需要学生广泛的参与,并且需要教师的引导、总结,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保证。
现实情况是大学语文课多为大班教学,高校扩招后,甚至出现了近百人一起上课的局面,所以在有限的课时中,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
再次,“课堂讨论”要在阅读作品的前提下进行。
目前高校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在各种考级(“大学语文”课程没有全国统一的等级认定)的压力下,无暇顾及人文修养的内化过程,无暇顾及文本的阅读或预习,公共课中重视外语,藐视大学语文。
另外,由于现代文学具有历史性和政治性,大学生对于现代文学的价值认识不清。
现代文学的语言尚处于现代汉语的发展阶段,因此对于它所呈现出的文学性很多大学生不予以认可,对于它的文学价值的认定也难以与文学史评价形成共鸣。
因此,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并不容易调动,“课堂讨711第2期郝超等:关于“大学语文”课中现代文学的教学反思论”要么局限于个别学生讨论,要么流于形式。
中国进入网络化时代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多媒体为师生提供了更多的便捷:板书可以大量省略,笔记可以下课拷贝,部分现代文学篇目可以用电影剪辑的方式呈现出来等等。
诚然,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新手段在丰富课堂内容、拓宽思路、活跃课堂气氛方面确实卓有成效,然而密集的视觉、听觉冲击也冲淡了学生阅读原文的迫切性。
文字本身所承载的美感和精神力量并不能够通过现代媒体全面地得以展现。
况且“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于同一文本的感知和阐释都有着巨大差异,文学中最富感染力和灵魂性的东西是无法凭借多媒体来传达的,媒体演绎的文学也并非原汁原味的文学,有时甚至可能会引起学生对于文本的误读。
其实无论是“课堂讨论”还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些新教法都是启发式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这种启发不应片面追求方式的创新或者雷同,而应当结合“大学语文”现代文学部分的内容特点,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进行。
比如可以在相对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常以疑问、询问、设问、反问等方法对已学知识进行回溯、反刍,对未学知识主动探索、思考,教与学双向交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2]105,也可以结合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开展诗歌朗诵、话剧表演、演讲等多种文娱活动,将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与高扬现代文学的人文主义精神相结合,让大学生在参与文学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理解,铸造具有积极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