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次生产-猪场必须的选择
猪场批次生产有什么优点猪场批次生产的优点
猪场批次生产有什么优点猪场批次生产的优点猪场的养猪场批次生就是让猪场母猪在一个时间段内进行配种,然后下个时间段分娩接着统一断奶,这样的仔猪也好一起管理,对猪场管理帮助提高非常巨大。
不过对猪场养殖技术要求也是比较多的,那么猪场批次生产有什么优点?猪场批次生产的其优点。
简言之批次生产是相对于连续生产而言,使原有的几乎每天都并使有配种、分娩和断奶等的其他工作,相继在一个时点经营方式内完成的生产方式,通常一周为一批。
批次生产的优点是十分突出的,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多方面:一是改善猪场的健康度,批次生产的猪只日龄较连续生产更为,可以很大程度提升猪群免疫的整齐度,可以实现更加严格的全进全出管理。
二提高劳动效率,因为批次生产最显著的特性是把出去原先分散的工作集中起来;以配种为例,连续生产需要每天均衡天天的配种,而改为邹批次化生产之后,可以或使将配种工作集中至3天以内进行完成,从而减少了人员或者部门之间的协调等,使员工的工作内容非常很清晰和聚焦。
猪场批次生产能力有什么优点?养殖场批次生产的优点三是提高饲养管理效率,还是因为批次内猪只细歧须较为集中,可以更加容易的把控环境和营养;同时便于监控猪群饮水、采食量等的变化,进而预警疾病,再者可以提高出栏猪只的整齐度等等;同时由于批次之间一般以周为景气周期,那么对于猪舍硬件的检修、保养、清洗以及定时定量的补充后备等的实现提供天数了足够的时间空间。
四是化小核算单位精准核算。
(育成段)有利于问题分析、成本控制及绩效管理工作。
如用料、用药、用水、用电、搞清各类消耗,能够精准计算批次料重比,日增重,成活率等各项主要指标,清晰找出+-差异因子,不断持续提高生产效率。
总之,批次化生产可以使原先相对分散的工作内容以及猪群状态相对集中,使员工的工作内容来得相对聚焦和使到清洗,进而提高猪场的管理效率和猪群运转效率。
有统计数据显示,对于500头母猪的猪场,实行批次化供货后,每年可实现99.7万元的额外盈利,对于1000头母猪的猪场,实行批次化供货后,每年可实现199.5万元的额外盈利,也即每头猪的净收益可以增加约90.7元。
母猪批次化生产技术(18d批次)在规模化猪场的应用及影响
生产管理PRODUCING AND MANAGEMENT母猪批次化生产技术(18 d批次)在规模化猪场的应用及影响刘卓廉,吴国华,林奇彬,郭九九,叶永安,卢汉荣(福建一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建南平 353011)摘要:文章探究将批次化生产技术应用于猪场,并对猪场的应用情况及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进行总结。
方法:根据母猪群数量设计批次规模大小,人为地利用激素使特定数量的母猪群同时发情、排卵,让其实现同期输精及其分娩,统计该猪场在批次化技术前后发情率、受胎率、窝均总产仔数、窝均活仔数、窝均死胎数、窝均断奶数、每头母猪年产胎次及PSY。
结果:母猪应用批次化技术对母猪发情率、受胎率和窝均死胎数无明显影响,母猪窝均总仔数、窝均活仔数显著提高(P<0.05),窝均断奶数和PSY也明显提高。
关键词:母猪;批次化生产;繁殖性能;PSY0 前言随着猪场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的养猪业已经从过去的农家散养走向规模化养殖,母猪繁殖性能直接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
中国的养猪业母猪生产性能比10年前已经大幅度提高,但是在传统的连续式生产模式下,养猪生产依然还是有一些弊端,如:猪群均匀度差,免疫合格率低,无法实现完全地全进全出,疾病传播速度快,栏舍利用率低,母猪利用率低等[1]。
批次化生产技术通过每个批次大量的配种、分娩等生产活动,可以提高母猪利用效率、猪群均匀度等,同时对于实现全进全出及猪场的生物安全防控工作均有重要的意义。
自2018年8月份以来,非洲猪瘟疫情在中国出现,当前在非洲猪瘟防控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推行母猪批次化生产管理无疑是最佳时机。
从连续式生产过渡到批次化生产,涉及一系列的工作,各个猪场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批次化生产技术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猪场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多用历史数据做支撑,及时总结,才能事半功倍,避免走弯路。
1 批次化生产规模的设计与实施1.1 猪场的基本情况试验对象为南平市某一规模化猪场,该场母猪年平均存栏为1 155头,2018年8月之前均采用连续性生产模式。
母猪批次化生产及管理新技术
猪场批次化生产具有工业化特征,母猪批次化生产由“批次分娩”发展而来,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母猪批次化繁殖生产,从而实现猪场生长猪的“全进全出”批次化生产。
非洲猪瘟暴发后,随着散养户退出和规模猪场急剧扩张,传统的连续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生猪产业发展需求,高效、安全、可控的“批次化生产”理念得到养猪人的认可,并在生猪养殖企业大规模推广应用。
批次化生产不是单一技术,而是一套完整、高效、可控的技术体系,涉及母猪发情周期同步化、同期发情、同步排卵、定时输精及同步分娩等繁殖调控技术。
目前,根据批次化生产所采用的繁殖调控技术种类和数量,形成以定时输精技术为核心的“精准式母猪批次化生产”和“简约式母猪批次化生产”两种类型。
1 批次化生产模式基于批次生产时间间隔不同,批次化生产模式主要分为1周批、2周批、3周批、4周批、5周批等整母猪批次化生产及管理新技术秦玉圣,庞明月,蔡家宝,白佳桦,刘 彦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 100097)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项目(BAIC05-2024);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创新能力建设专项(KJCX20230218)作者简介:秦玉圣,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动物繁殖调控*通信作者:刘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动物繁殖调控周批次和9 d 、11 d 、18 d 、36 d 等非整周批次。
不同生产模式各具不同优势,但均可有效阻断疫病在不同批次猪只间的交叉感染,提升猪场生物安全水平的同时提高猪只免疫水平、营养状态和出栏的整齐度。
2 批次化生产新技术批次化生产的核心是母猪定时输精技术,随着对批次化生产效率的要求提高,定时输精精准性随之升高,文章总结盘点批次化生产定时输精技术主要环节的新进展,为高效精准批次化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2.1 发情周期同步化烯丙孕素是批次化生产的主要激素之一,饲喂烯丙孕素可抑制母猪卵泡发育从而抑制发情,停止饲喂后解除了对卵泡发育的抑制作用,卵泡启动生长,该激素被广泛地用于定时输精母猪发情周期同步化。
规模化猪场主要生产阶段的批次化管理技术要点及效果
332022年39卷第3期 SWINE INDUSTRY SCIENCE 猪业科学主题策划F E A T U R E1980年-2000年,美国用20年走完生猪养殖规模化的历程,养殖场从最初65万家减少到7万家。
在2018年暴发的非洲猪瘟和多种疫病生物安全防控体系的倒逼下,以及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动物疫病净化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净化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压力下,中国生猪产业的规模化养殖场比例大幅增加,而且单体养殖规模也大幅增加。
基于养殖场规模增加及生物安全需要,猪场开展批次化生产几乎成为必然选择。
猪场批次化生产可以从生产工艺发生改变,极大提高猪群的生产管理效率。
猪场批次化生产依赖于母猪的批次化繁殖,猪场批次化生产管理核心是母猪批次化生产管理。
母猪批次化生产管理是指利用繁殖调控技术,使母猪群发情、排卵、配种和分娩同步化,根据母猪群规模按生产计划分群并分批次组织生产,是一种高效的母猪繁殖管理体系。
该生产方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猪群生物安全防控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产能增加、成本降低和生产管理便捷高效。
文章着重阐述猪场主要生产阶段批次化管理要点规模化猪场主要生产阶段的批次化管理技术要点及效果白佳桦 1,黄 正 2,秦玉圣 1,李 智 3,刘 彦 1*(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 100097;2.北京菲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095;3.北京养猪育种中心,北京 100085)资助项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2021104);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事业基金(XMSSYJJ202103)作者简介 :白佳桦(1981-),女,博士,研究方向 :动物繁殖,*通信作者 :刘彦(1965-),男,研究员,Email :及效果。
1 后备母猪入群管理传统连续式生产中,后备母猪自然发情后配种入群,许多后备母猪由于不能自然发情被淘汰,其8月龄利用率仅为70%~80%或更低。
做好母猪批次生产的关键点
10840卷第12生产管理PRODUCING AND MANAGEMENT随着畜牧业的迅猛发展,提高畜禽生产效率和质量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母猪批次生产作为一种重要的养殖模式,通过合理的繁殖管理和饲养措施,实现周期性的妊娠、分娩和断奶,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母猪批次生产需要注意多个关键因素,包括母猪选种与饲养管理、繁殖管理、产仔管理以及保健管理。
本文旨在系统阐述影响母猪批次生产的关键因素,深入探讨不同管理环节对母猪生产性能和繁殖效果的影响,并提供实践指南以指导养殖户在母猪批次生产中取得更高效率和质量。
1 母猪选种与饲养管理1.1 母猪选种原则母猪选种是母猪批次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进行母猪选种时,需要遵循一些重要的原则,以确保选育出高品质的母猪群体。
首先,选择优良遗传基础的母猪是关键。
应优先考虑母猪的遗传背景和家系记录。
父母代应具备良好的遗传基因,包括生产性能、健康状况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优点。
通过选择具有优秀遗传基因的母猪,可以做好母猪批次生产的关键点汪庆松(贵州安龙县农业农村局,贵州 黔西南 552400)作者简介:汪庆松(1976—),男,贵州安龙人,汉族,本科,中级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工作传递良好的遗传特性给下一代。
其次,注重母猪的生产性能。
繁殖能力、母性行为、产仔数量和质量是评估母猪生产性能的重要指标。
应选取具有良好繁殖能力和较高生产效益的母猪,以提高批次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此外,外观和体型也是重要考虑因素。
应选择外观匀称、骨骼结构强健、体型适中的母猪。
外观和体型的良好特征往往与健康状况和适应能力密切相关。
最后,还要考虑适应环境的能力。
母猪应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在不同的养殖条件下保持较高的生产性能和繁殖效果。
1.2 优良品种的选用优良品种的选用是母猪批次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母猪选种时,应选择具有良好遗传基础和卓越性状的品种。
优良品种的选用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猪场内部资料!批次化生产全套方案,操作流程和细则都有!
猪场基本情况
某猪场目前存栏生产母猪约804头
其栏舍基本数据如下:
定位栏:6间:100+98+98+96+204+174=770栏;另有大栏1间可存栏70头;合计可用栏位840个;
产床:16床/单元*2单元/栋*4栋+40(24+20)床/栋*1栋+48(24+24)床/栋*1栋+12床/单元*5单元/栋*1栋,共280个产床;
若以2.3胎每头母猪计,则需要994头母猪--定位栏不足;
若以2.4胎每头母猪计,则需要953头母猪--使用大栏补充,可以运转;
B 考虑猪场定位栏情况,存栏950头母猪比较合适:
以950头生产母猪计,年产胎次初设为2.3胎次,猪场母猪全年分娩950*2.3=2185窝,周均分娩42头,考虑生产波动,产房栏舍可以充足保障待产母猪转入。
A 将产房分为6部分:每部分床位数分别为:48、44、48、48、44、48,具体图解如下:
产房后期周批次生产,每周转入一组母猪,以44头为基准;
B 保育舍按450头断奶仔猪分群,全进全出模式生产,保育舍需简单改造,改造后栏舍可以保障6批断奶猪使用,即理论上为6周断奶母猪使用,如能保证保育猪保育饲养6周(42天)后转出,保育舍洗消空栏一周,即需要新建或改建出1间保育舍(存栏450/舍),如保育需要7周(49天),则仍需要新建或改建2间保育舍(存栏450头/舍);
前期如当批生产安排母猪数高于此数字较多时,需调整断奶母猪头数以使生产逐步均衡;
高温季节或后备母猪补充数量较多的批次分娩率会有所降低,建议多配种1-2头,保证产房的充分利用;
批次生产之猪场应用
批次生产之猪场应用作者:刘学陶,孙群超,龙迪银来源:《养殖与饲料》 2015年第1期刘学陶1 孙群超2* 龙迪银21.台湾动物科技研究所,台湾苗栗35041;2.武汉隆丰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武汉430033摘要中国规模养猪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疫病洗礼、猪价大幅震荡等诸多背景下有了长足的发展,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阵痛与觉醒,综合分析中国规模养猪的发展趋势,要应对诸多挑战,在当今中国疫病复杂的情况下,只有批次式生产,批次间采用全进全出方式饲养模式,才能有效规避规模养殖的疫病风险和实现规模养猪业的健康高效养殖。
关键词猪;白板管理;批次生产;全进全出;生产效益收稿日期:2014-12-15*通讯作者刘学陶,男,台湾动物科技研究所猪病学研究室猪场白板批次管理技术推广负责人。
近年来饲料原料价格节节高升,加上猪只疾病困扰,使得育成率非常差,整个养猪生产成本大幅提高。
大家都说以前猪很好饲养,为什么现在很难养?其实是现在病原比以前复杂,造成猪感染严重疾病,死亡率因此大幅提高。
传统一贯式养猪场大多会将仔猪与日龄较大的猪只连续式混养在保育舍及肥育舍,加上很多猪场过度密饲,猪只间水平感染的机会更多、速率更快,于是整场的慢性疾病状况一直存在,整个猪场暴发疾病的机会就相当大。
某些猪场进行批次化饲养管理模式,有效规避规模养殖的疫病风险和实现规模养猪业的健康高效养殖目的。
1 批次生产的定义批次生产的定义就是,将原有连续式管理模式———每天或每周都有断乳、配种及分娩的工作,改为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生产工作,且间隔分明有规则,可以将传统连续关养方式造成的疾病散播阻断。
畜舍管理采用全进全出方式隔离饲养,所有生产阶段虽处在同一猪场内,但实施批次性生产,不同批次猪只不混养,每栋猪舍即是一批猪只,视猪场规模可改为1、2、3 或4 周一个批次生产,各栋猪舍间隔一定距离,并严格执行防疫措施。
不同生产阶段(例如种母猪、分娩哺乳、保育、生长肥育等不同分段方式)的猪只各自处于不同的猪舍内,而且使用全进全出的方式可阻断猪只间的水平感染。
21天批次化生产技术与操作规范
二、21天批次生产设计思路
1、“7批次”+“6+2”栏舍设计 : 21天批次生产,猪群共分为7个批次; 6组定位栏,2组产房设计。
2、生产周期 妊娠时间114天(分娩差异时间3-4天),哺乳时间25-28天,发情时
间5-7天,合计约146天。 3、产房轮转周期
提前4天上产床,哺乳时间25-28天,冲栏消毒时间3天,栏舍干燥时 间7天,合计42天。
16
补充后母猪的管理
一、后备母猪的饲喂管理
➢ 饲料标准:① 5月龄以前使用育肥料自由采食,体重达70kg左右;② 5-
6.5月龄限制饲养,饲喂含矿物质、维生的丰富的后备母猪料(或空怀料), 日给料2kg日增重500g左右;③ 6.5-7.5月龄加大吸量2.53-kg/天), 促 进体重快速增长及发情。④ 催情补饲,在配种前10-14天加喂至3.03.5kg/天, 保持初配背膘18-20mm。
4
➢2、栏位需求 产床:253*2=506个 定位栏:2000-253=1747个。
PS2000分场配种舍:
八单元(大 栏)20个栏 位 18头
四单元(大 栏)
七单元(对应3组) 三单元(对应6组)
六单元(对应2组) 五单元(对应1、7组 )
过道 二单元(对应5组) 一单元(对应4组)
定位栏每单元285个 一分场分娩舍: B(1.3.5.7.组)产床253 套
6
5.第一批次断奶发情日期与第8批次配种计划日期是否重叠 吻合。
6. 补充其他相关列项:如分娩日期,转群日期,断奶日期 ,空栏日期及仔猪上市日期等。 7、 制定引种、淘汰计划;
220天龄 ≤引种日龄+距计划配种日期天数≥ 240天龄 8、 批次生产执行后,任务执行计划信息绝对不能有变动 , 杜绝生产瘫痪。
规模化猪场主要生产阶段的批次化管理技术要点及效果
中国动物保健2022.12了提高规模化养猪场的经济效益,促进养猪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从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的生产管理、母猪分娩管理、保育和育肥管理,以及繁殖障碍性母猪的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母猪各个生产阶段的批次化管理技术要点和效果,以期为大型猪场母猪的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模化猪场;生产;批次化管理规模化猪场主要生产阶段的批次化管理技术要点及效果王桂柱1,张进红2*,王颖1,孙建军3,康晓晓2(1.河北省唐山市畜牧技术推广站河北唐山063000;2.河北省唐山市动物检疫站河北唐山063000;3.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农业农村局河北唐山064200)健康养殖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2.12.037近年来,随着全球猪场规模化生产趋势的不断加深,我国养猪企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基本实现生猪规模化养殖,中小型养猪场和散养户已退出市场,现存养猪产业均为大型规模标准化养猪场。
目前,由于非洲猪瘟及其他各种疫病的严重危害,我国农业农村部对推进动物疫病净化工作的要求以及生猪养殖场规模程度的增加,批次化生产管理在我国猪场得到广泛应用。
猪场批次化生产管理是以改变生产工艺为基础,提高猪群生产效率,从而提升猪场养殖效益。
该管理模式的核心是母猪批次化生产,主要采用相关技术调控母猪繁殖情况,使猪场母猪群体实现发情同步化、排卵同步化、输精和分娩同步化。
批次化生产管理猪场以生产力最大化为基本原则,不仅可提高母猪生产力,还具有防控各种重大疫病的作用。
该管理方式具有提高母猪发情率、分娩率、产仔数、仔猪存活率等生产指标的作用[1],还能实现母猪的全进全出、降低养殖成本,极大地提高了养殖人员的工作效率。
本文主要叙述了规模化猪场主要生产阶段批次化管理要点及效果。
1后备母猪批次化生产管理目前规模化养猪场生产中的重点是解决后备母猪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所以在后备母猪初情期建立批次化生产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规模猪场批次化生产效果分析
综述与专论1252023.7·0 引言批次化生产模式于20世纪80年代被欧美等国家广泛应用,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母猪养殖管理模式,是规模化养殖发展趋势下猪场生产管理的必然选择,目前国内规模猪场正在迅速推广使用。
批次化生产的猪场与外界接触的活动时间更为集中,可有效阻断非洲猪瘟等疫病的外部传入,降低疫病感染风险,提高生物安全级别。
批次化生产实行更加严格的全进全出管理,整体提升猪群免疫的整齐度,提高猪群健康水平,提高饲养管理效益。
批次化生产能充分发挥现有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实现产能最大化,提高公猪利用率,更加合理地规划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批次化生产有利于问题分析、成本控制、绩效管理等,显著提高生产的综合效益,真正将生猪养殖升级到工业化模式。
收稿日期:2023-04-26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西农业科技自筹经费研究项目《生猪生态养殖工艺与粪污资源化利用研究与推广示范(Z2023007)》(桂农厅发[2023]20号)阶段性研究成果;自治区级在线精品课程《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建设项目作者简介:马翠芳(1976-),女,广西宾阳人,硕士,高级讲师,从事畜禽生产教育与教学、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马翠芳,李华慧,甘庆宾,等.规模猪场批次化生产效果分析[J].现代畜牧科技,2023,98(7):125-127. doi :10. 19369/j. cnki.2095-9737. 2023. 07. 036. MA Cuifang ,LI Huahui ,GAN Qingbin ,et al .Effect Analysis of Batch Production in Large-scale Pig Farms[J].Modern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 & Technology ,2023,98(7):125-127.规模猪场批次化生产效果分析马翠芳,李华慧,甘庆宾,咸燕燕(广西农牧工程学校,广西 柳州 545003)摘要:批次化生产以母猪生产定时定量,人员定额、定岗、定休为特征,以“全进全出”为目标,采用同时发情、同时排卵、同时配种和同时分娩等现代生物技术,根据母猪群大小等特征进行全年生产批次设计,在固定的时间段内完成断乳、配种及分娩工作,间隔分明、有序的一种管理模式。
母猪的批次化生产管理技术99
母猪的批次化生产技术批次化管理最早源于工业批次化管理,再逐渐磨合转变为母猪等畜禽生产批次化管理。
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是利用现有生物技术,根据母猪群大小进行批次化生产,达到同时发情、同时排卵、同时配种和同时分娩的目的。
一、施行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的原因在传统连续式流程生产养殖模式下,通常采用常规自繁自养的养殖单元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带来了一些生产的弊端。
例如:猪群整齐度差,免疫合格率低,起不到保护作用;不同日龄、体重混养同一栋,共用通风排水系统,疾病传播速度快;空栏清洗、消毒不彻底;应激性大,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低;工作繁重,休息时间无法保证;更重要的是母猪生产易造成季节性波动。
由图1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一年四季繁殖母猪群的生产力是不均衡的,尤其表现在每年6、7、8月份所处的高温季节。
那么,高温究竟会对母猪的生产性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首先,会推迟后备母猪的性成熟(即推迟首次发情的时间)。
其次,会改变母猪的发情行为,表现在发情推迟的母猪所占的比例增加、发情周期异常、乏情猪数量增加,以及母猪断奶发情间隔延长。
第三,降低配种受胎率和分娩率。
第四,增加了流产和死胎的发生,减少母猪窝产仔数。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德国母猪的淘汰制度十分严格,对不发情、返情和空怀母猪常直接淘汰,留下最好的母猪,再加上良好的健康管理和降温设施,所以在高温季节两胎以上的母猪繁殖性能也会较稳定些。
二、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技术的主要内容为实施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我们首要做的就是理清猪场目前的状况,包括母猪的体重、体况,气候状况(即温度、通风和湿度及其相关因素),水质和饲料。
在改善猪场现有状况后,可以更好的实施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技术。
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技术的主要包括定时输精技术和和分娩同期化技术。
2.1 定时输精技术定时输精技术又可细分为性周期同步化、发情同步化(卵泡发育同步化)、排卵同步化和人工授精技术。
2.1.1 如何做好性周期的同步化。
36天批次化生产配种隔离时间
36天批次化生产配种隔离时间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猪养殖行业日益趋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发展。
为了提高生猪生产效益,大多数养殖场都开始采用批次化生产的方式进行配种,以实现生猪的生产规模化,并提高养殖效益。
其中,36天批次化生产模式因其具有生产高效、管理简便等优点而备受养殖户青睐。
一、36天批次化生产概述1.1 36天批次化生产的定义36天批次化生产是指根据生猪的生长发育特点,将生产周期分为36天一个批次的生产模式。
在该模式下,生猪的生长、配种、妊娠、产仔、断奶等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和严格的管理要求。
1.2 36天批次化生产的特点(1) 生产计划明确:根据36天一个批次的时间周期,养殖户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生产计划,包括配种、妊娠、产仔、断奶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2) 生产节奏紧凑:36天批次化生产要求养殖户必须高度重视时间的把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保证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并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任务。
(3) 配种隔离时间合理:36天批次化生产中,配种隔离时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其合理性和严格执行对于生猪的繁殖效果和养殖效益至关重要。
二、36天批次化生产配种隔离时间的重要性2.1 配种隔离时间的定义配种隔离时间是指在生猪进行配种后,要将其单独隔离在配种单元,防止同一配种周期内的生猪相遇,从而避免交配频率过高,影响妊娠效果。
2.2 配种隔离时间的重要性(1) 保障猪只妊娠效果:配种隔离时间的严格执行可以有效降低生猪的交配频率,保证生猪的妊娠效果,从而提高繁殖效益。
(2) 避免交配混乱:如果不严格控制配种隔离时间,生猪之间可能会发生混乱交配现象,导致后续的产仔管理困难,甚至影响猪只的品种纯净度。
(3) 降低养猪成本:通过合理的配种隔离时间安排,可以降低生猪的饲养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三、36天批次化生产配种隔离时间的具体要求3.1 配种隔离时间的确定根据36天批次化生产模式,配种隔离时间一般应在配种后的第30天左右进行,具体时间视生猪的生理状况和品种特点而定。
猪场批次生产常见问题解析
猪场批次生产常见问题解析曹旭,戴江河,王秀锦,张军(法国诗华动物保健公司,北京 100102)猪场批次生产是引入工业批次生产概念,将一段时间内对进行某种统一操作的猪只,比如一段时间内配种的猪,纳入同一个批次进行后续生产操作管理如背膘管理、孕检、疫苗免疫、转群、分娩、断奶等的一种生产方式。
批次生产模式一般以1周或周的倍数为批次时间段,常见的批次模式有1周批、3周批、4周批、5周批。
近年来,开展批次生产的猪场很多,然而能高效完成批次配种目标、产仔目标、断奶目标、销售目标的猪场并不多。
因为批次生产尤其是大周批批次生产,短期内配种、分娩等操作高度集中,对猪场硬件条件、团队和管理提出了挑战。
猪场开展批次生产前提条件和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整理如下。
1 批次生产开展的前提条件理想的批次生产需要母猪同期发情、同期配种、同期断奶,猪只全进全出。
这就需要尽量多的母猪在设定时间内配种并受胎,仔猪断奶转保育,保育转育肥能全进全出。
猪场现有断奶母猪和后备母猪发情率、发情集中度、受胎率不达标,大量猪只不能在批次时间段内配种、受胎、分娩,会导致批次生产运转出现困难,同时产房分娩不集中,仔猪初生重、均匀度不达标,母猪奶水不佳,仔猪断奶重、均匀度不达标等原因导致仔猪不能同一时间断奶,也会导致后续批次运转困难。
因此建议猪场通过加强猪群健康管理、后备母猪管理、规范并提高诱情、查情、配种、寄养、背膘管理等技术加强环境和营养管理,确保断奶发情率、受胎率、后备母猪发情率和集中度、仔猪初生重、均匀度、断奶重达到标准后,再开始调整批次生产。
2 批次模式选择不同批次模式各有优缺点。
以一个实际猪场为例(5个产房单元,每单元60个产床),对比不同批次模式可饲养母猪头数、批次配种头数、分娩头数、断奶仔猪数、栏位配置数,模式优缺点。
详细对比见表1。
4周批、5周批等大批次模式,大幅减少了猪只销售和流转频率,降低了疫病传入和舍内传播风险;同时,大批次模式批次间隔时间长,可进行清晰的生产计划和生产追踪,便于管理。
非瘟背景下猪场执行批次化生产的优势及操作要点
4841卷第3主题策划F E A T U R E20世纪40年代东德首次提出了猪场批次生产理念,随后法国、荷兰、丹麦等欧洲养猪强国陆续开始实施“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且逐渐发展出了多种批次化管理模式,并渐渐成为欧美猪场主流生产管理方式。
根据实际生产中批次间隔时间的不同,又可以将批次生产划分成1周批,2周批,3周批,4周批,5周批等。
批次化生产因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猪群健康度,提高仔猪的存活率及“全进全出”模式在疾病防控等方面的优势逐渐被国内规模化猪场接触并采用。
非洲猪瘟自2018年进入中国后,给中国的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大量猪场因此清场。
批次化生产因其在疫病防控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能做到“全进全出”,便于后续的清洗消毒等,在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已逐渐成为规模化猪场首选的运营模式。
1 批次化生产的概念批次化生产最早诞生于工业生产管理领域,后被畜牧养殖业引用,其最大特点是可以最大化地提高猪非瘟背景下猪场执行批次化生产的优势及操作要点梁辉煌 1,2,李再山 1,3,李私丞 1,2,翟朋波 1,2,赵云翔 1,4,余 腾 1,2 *(1.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广西 贵港 537100;2.河南秀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 许昌 461000; 3.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4.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PIG-35);国家现代化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建设专项资金资助(nycytxgxcxtd-2023-15-03)作者简介:梁辉煌(1992—),男,汉族,湖北咸宁人,硕士,执业兽医师,主要从事规模场疫病防控及生物安全的工作。
E-mail :*通信作者:余腾(1984—),男,汉族,湖北黄冈人,博士,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猪场疫病防控和生物安全的工作。
E-mail :场的生产效率并减少生物安全风险。
养猪批次化管理的流程
养猪批次化管理的流程一、背景介绍批次化管理是一种高效的生产管理方式,在养猪业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批次化管理,可以实现猪只的集中饲养、集中免疫、集中管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本文将详细介绍养猪批次化管理的流程。
二、准备工作1.确定养殖规模和生产计划:根据市场需求和养殖场实际情况,确定养殖规模和生产计划,包括养殖品种、数量、生长周期等。
2.制定批次划分方案:根据生产计划,制定批次划分方案,包括饲养批次、繁殖批次、出栏批次等。
3.建立养殖档案:为每批次的猪只建立养殖档案,记录生长情况、饲料使用、免疫接种等信息。
三、集中饲养1.猪只入栏:按照批次划分方案,将同批次的猪只放入同一栏舍。
2.饲养管理:按照养殖技术规范,对猪只进行科学饲养管理,包括饲料投喂、饮水管理、环境控制等。
3.生长监测:定期对猪只进行生长监测,记录生长数据,评估生长状况。
四、集中免疫1.制定免疫计划:根据猪只生长阶段和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计划。
2.疫苗管理:严格按照疫苗管理规定,对疫苗进行储存、运输和使用。
3.免疫接种:按照免疫计划,对同批次的猪只进行集中免疫接种。
4.免疫效果监测:定期对猪只进行免疫效果监测,确保免疫效果达标。
五、集中出栏1.出栏前准备:出栏前一周,对猪只进行健康检查,确保无疫病。
同时,做好出栏前的准备工作,如运输车辆、饲料更换等。
2.集中出栏:按照出栏计划,将同批次的猪只集中出栏,运往销售地点。
3.出栏后清理消毒:猪只出栏后,对栏舍进行彻底清理和消毒,为下一批次的饲养做好准备。
六、总结评估1.数据统计与分析:对养殖档案中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评估批次化管理的效果。
2.总结经验教训:总结批次化管理的经验教训,不断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生产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次生产—猪场必然的选择摘要:随着规模猪场全进/全出生产模式的应用,批次生产也应运而生。
本文通过介绍批次生产的优缺点,阐述了批次生产在生猪生产中的优势,它能够使猪场能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
关键词:批次生产;规模猪场;生产效率;全进全出批次生产,就是将原有连续生产管理模式每天都有断乳、配种及分娩的工作,改为在集中的时间段完成生产工作,间隔分明有规则,可以使传统连续饲养方式造成的疾病传播得到阻断。
猪舍管理采用全进全出方式隔离饲养,所有生产阶段虽处在同一猪场内,但由于实施批次生产,不同批次猪只绝不混养,每栋猪舍即是一批猪只,可视猪场规模大小可改为1/2、1、2、3周一个批次生产,各栋猪舍间严格执行隔离防疫措施。
不同生产阶段(例如种母猪、分娩哺乳、保育、生长育肥等不同之分段方式)的猪只各自处于不同的猪舍内,而且使用全进全出的方式可以阻断疫病在猪只间的水平传播。
1批次生产的优点1.1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因为批次间猪只不混养、并栏,猪只应激减少,不同日龄的猪只分别在隔离的空间饲养,可以有效防止水平感染,阻断疾病的传播,进而提高猪群健康水平。
为什么传统猪场猪病会越来越多?原因可能是多方面,包括营养水平、饲养管理、环境条件等。
但就饲养管理来说,由于饲养管理水平差,猪群饲养密度过大,同一幢舍不同日龄的猪只混养在一起,易造成疫病的水平传播;夏季高温高湿容易中暑,冬季低温容易患感冒和风湿,高湿容易发生皮肤疾病,空气中有害气体含量超标往往会发生呼吸系统疾病;舍内环境卫生差、粪尿不及时清除,给各种寄生虫的滋生创造条件,使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
1.2减少预防性药物的使用批次生产可以生产出健康状况良好的猪群,和连续饲养模式比较,可以减少预防性药物的使用量,猪只的日增重、饲料效率、死亡率及用药成本皆有显著的改进。
1.3节省员工工作时间,降低种猪成本批次生产将每天或每周都需要执行的配种、分娩等重要工作,集中于短时间内完成,节省了员工工作时间,提高猪场管理效率。
可以改变员工没有休息日的现状,让日常工作变得有计划性和可预知性。
计划生产使得工作量相对集中,可以降低人事成本,在工作量大的日子,可以调动员工或聘请临时工人支持。
批次生产每批次最好控制在3d 内全部分娩完毕,大批母猪同时分娩,各分娩母猪平均哺乳新生仔猪时,交叉寄养比也较容易,可利用该批怀孕母猪已经有2~3头分娩后,使用前列腺素(PGF2α)使母猪同期分娩。
同一时间段分娩的猪只,免疫水平一致,甚至于猪只上市时,整批出售肉猪整齐度好,售价可以高出0.2元/Kg。
此外大批次配种,必须使用人工授精技术才能应付大量精液需求,将使公猪在养头数减少,可向公猪精液供应中心议价,外购优良新鲜精液使用,或可以数个猪场共享优良公猪精液,共同采购优良种公猪,降低生产成本。
1.4饲料效率高,更便于监管在良好干净的饲养环境中,病原危害极低的状况下,猪只生长速度加快,上市日龄可大幅缩短;但越干净的环境,越应该注重生物安全,否则患病之风险更高。
在疾病病原浓度很低的环境下,猪只所摄食之饲料,只需要少量转换成免疫物质,蛋白质可以完全消化吸收,提高饲料效率,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批次之间,猪舍隔离性良好,环境温度及通风容易个别控制,营养需求可依照不同日龄体重或猪只公母分栏饲养,提供最佳配方,减少饲料营养的浪费。
饮水及耗料可依批次或单位个别监视使用量,可提早预知猪只健康状况,及早预防猪只疾病。
批次之间空栏时间容易控制安排,猪舍硬件的维修、清洗及消毒可大规模进行,提供干净的畜舍给新批次猪只关养。
可以将主要的饲养技术及人力集中在配种、分娩及保育照顾工作,将时间及精力专注于猪场最重要的地方,使整个猪场饲养成绩大幅进步。
综上所述,批次生产能降低猪只得病的概率、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猪场管理效率,从而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
2批次生产的缺点2.1母猪后备母猪和乏情母猪缺少外界刺激,不能在需要的时间内发情,因此需要更多的母畜配种,以减少空分娩栏,配种目标才能达成。
同时,怀孕母猪过多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2.2公猪精液由于配种时间集中,种猪使用强度时强时弱,可使用人工授精技术及多家友好猪场共享公猪精液来克服。
每周的中期配种(周三之后)可能导致母猪在周末分娩,假如由传统的连续饲养模式改变为批次生产,初期可能生产量降低,随后因生产速率增加和医药费减少,而收益很快地恢复。
母猪群中一些延后或提前分娩的变异,将增加断乳仔猪群中日龄和体重的变异。
小体重断乳仔猪因为防疫隔离问题,不能留待下批饲养,会增加淘汰猪只数量。
2.3批次工作现场工作安排不恰当时,工作量有时会过大,造成工作质量不佳。
批次配种数量如果调整不当,或分娩率突发变化,可能造成生产断档。
批次生产模式其分娩床比传统连续式模式需求数量会增加,且因为批次间属于不同关养单位,通风控制设备及猪场面积利用率等也相对增加,建筑及硬件成本相对较高。
3批次转化前需要考虑事项3.1批次间隔时间选择依照在养规模及各猪舍面积决定每一批次的间隔时间,大型猪场其实很多在施行批次生产了,只是断乳后保育空间并未成批隔离饲养,只要将保育及育肥部分之成批隔离解决即可改善现况。
小型猪场可以选择2、3或5周一个批次之间隔(表2),如果考虑整个猪只发情周期,建议小猪场采用3周批次操作较为恰当。
3.2分娩床及分娩舍的数量分娩床及分娩舍的数量决定每一批次母猪群数量,也关系到整场在养母猪群数量,不同批次之分娩舍间应该有明显隔离饲养措施。
3.3分娩率各个猪场配种分娩率水平不同,甚至冬夏季的成绩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应随着该场不同季节之配种分娩率决定该批母猪配种头数,以符合分娩单位的需求(必须确保分娩舍满床)。
3.4公猪利用率在养公猪头数会因为批次生产而减少,可考虑与周边友好猪场合作共享公猪,共同集资购买优良种公猪;人工授精技术在批次生产的猪场是必备的技术(是否已经具备?),只有具备条件的场才可将技术提升至子宫深部注精技术,提高公猪利用率。
3.5后备母猪后备母猪来源及数量应事先计划,考虑外购或自家繁殖。
欲进入生产猪群之后备母猪,应至少观察到1个发情周期,将基础免疫做好后,再进入繁殖猪群,详细掌握后备母猪的发情周期,可以降低发情同期化药物的费用。
3.6工作人员批次作业集中,应事先调整或培训技术人力,将技术人力投入最重要的配种、分娩及保育工作。
4生产模式生产流程设计见表1。
表格数据需要按照生产一线真实具体填写,数字变化填写原因,可以明确到相关批次,以便找出导致的原因,便可以在下一批次及时准确的纠正错误。
批次部分基本生产参数设定见表2。
1)能繁母猪:能繁母猪500头,断奶日龄:28d,母猪分娩率:88%,母猪周转率:2.3窝/年。
2)母猪繁殖周期:怀孕114d,哺乳28d,母猪周期内非生产日17d,总计159d。
3)各阶段猪育成头数:年产2.3胎/头;产活仔数11头/胎;0~5周龄育成率95%;转入保育舍10.45头/窝;6~10周龄育成率97%,转入育成育肥舍10头/窝;11~24周龄育成率98%,出栏9.8头/窝;每头母猪平均年提供育成猪9.8×2.3=22.5头。
4)确定每周配种母猪数:年总产窝数500×2.3=1150窝;全年52周,每周应产窝数1150/52=22窝;每周应配母猪数,按分娩率88%计,则为:22/0.88=25头;故每周应配25头才能保证每周22头母猪受胎。
每个生产环节猪只“全进全出”——每周有25头母猪配种,每周22头母猪进入妊娠车间,22头进入产仔哺育车间,22头母猪产仔,22窝(242头)仔猪哺乳,22窝(230头)保育猪,22窝(220头)育成育肥猪,22窝(216头)育肥猪出栏。
5生产中怎样让母猪繁殖周期同步5.1集中断奶法一般最常用及节省成本的方法就是在一定范围内让母猪同时断乳,这批母猪会在断乳后约5~7d同时发情,如果执行3周批次生产,则此动作每3周执行1次,经过21周调整,全场即可调整成3周批次生产模式。
5.2激素法利用前列腺素(PGF2α)诱导母猪同期分娩(Cameron等,2000),但如因同批预产期范围过大时,并不适合使用此法。
但调整后之同批次母猪群,如果其中有2头母猪已经生产,剩余待产母猪即可以施打PGF2α,使其整批怀孕母猪群集中分娩,将批次间分娩之仔猪日龄控制在3日龄以内,对整批仔猪后续的饲养会较为顺利。
应用律期媒(Regumate®)让母猪发情同期化,律期媒是人工合成之类固醇,有类黄体激素(助孕素)之作用,于黄体期间每日1次添加于饲料中,使母猪延长黄体期,导致滤泡生长发育延迟,直到停药后整个发情周期再重新启动。
停药后滤泡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hormone,FSH)和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hin releasing hormones, GnRH)激增,会刺激滤泡生长,滤泡成熟时,黄体刺激(luteinizing hormone,LH)增加促使滤泡破裂排卵,一般停药后约5~7d内同时发情排卵。
律期媒对于滤泡期FSH及LH之分泌并无法抑制,因此,在滤泡期口服治疗效果不明显(Chen等,2006),欲治疗的母猪应该事先了解其发情周期(Foxcroft等,1995)。
一般对于不知道发情日期何时开始的后备母猪,建议连续投药18d,但对于已知发情期之后备母猪只需投药10d或14d(表2),其停药至发情的时间两者效果差异不显着(Borbolla等,2006)。
实验证实使用律期媒的猪场,其母猪怀孕率比较高,且黄体数目较多(Martinat-Bott’e等,1995),年产断乳仔猪头数比未使用之猪场多0.69头(表3),每胎断乳仔猪头数约增加0.25头(Meissonnier等,2006)。
5.3更新繁殖母猪群某些猪场准备大量成熟后备母猪扩养或减少母猪群,使每一批次之母猪群达到批次需求目标,逐渐更新繁殖母猪群。
所准备之后备母猪应详细记录发情日期,于批次安排之配种前1周调后备母猪至不同栏舍,以刺激后备母猪发情。
5.4成熟公猪试情成熟公猪每天暴露在待配母猪群之中5~30min,每天2次,对于母猪发情有很好的效果,了解掌握后备母猪的发情周期,对后续使用药物控制后备母猪加入繁殖猪群有很大的帮助(Estill,2000)。
对于配种后的母猪应尽早于24~35d进行怀孕诊断,以利空胎母猪及早筛选出来,进行后续处理。
6猪场记录体系猪场要做到持续有效的全进全出,建立完整、准确的记录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记录体系设计应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6.1猪舍存栏记录记录各生产车间猪群的变动及存栏情况,包括公猪舍、配种舍、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育成育肥舍存栏记录,一般有日报、周报、月报等。
为了方便统计分析,以上记录一般根据猪场生产节律而设计,猪场实施批次间管理模式,一般设计成周报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