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2019版163页

合集下载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完整版)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完整版)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完整版)目前国际上围绕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指南主要包括:1993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学会(NINDS-AIREN)[1]、2006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院-加拿大卒中网(NINDS-CSN)[2]、2011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AHA/ASA)[3]、2014年国际血管性行为与认知障碍学会(Vas-Cog)[4]和2011年我国发布的VCI指南[5]及2018年由全球27个国家的专家共同制定的血管损伤认知障碍分类研究指南[6]。

在这些指南中,脑小血管病是引起VCI的重要亚型,也是临床上导致血管性痴呆的最常见原因。

近些年,随着LADIS[7]、RUN DMC[8]和SPS3[9]这三大经典研究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奠定了认知研究在脑小血管病临床研究中的核心地位。

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是临床中常见认知障碍的一种,发病率高,社会负担重,在临床实践中给予合理诊疗至关重要。

我们根据国内外临床研究结果和相关文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治指南,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定义脑小血管病是指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综合征。

脑小血管病常见的病因类型包括:小动脉硬化性、脑淀粉样血管病、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变、炎症和免疫介导的小血管病、静脉胶原病和其他小血管病等。

脑小血管病可呈现典型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改变,包括腔隙、新发皮质下小梗死、脑白质病变、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及脑萎缩[10]。

上述影像学表现也有可能是合并有大血管疾病导致的影像学表现,因考虑到临床的可操作性,我们仅讨论上述影像学表现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

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2019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常见的疾病之一。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我国脑血管病学会组织了一支由专家学者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制定了《2019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该指南以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为依据,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系统的脑血管病诊治指导,促进我国脑血管病的防治水平提升。

一、脑血管病的定义和分类1. 脑血管病的定义脑血管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管的病变,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

2. 脑血管病的分类根据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脑血管病可以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脑短暂性缺血发作等,出血性脑血管病则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二、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和预防1. 危险因素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肥胖、缺乏运动等。

控制和改善这些危险因素对于预防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

2. 预防措施预防脑血管病的措施包括积极控制危险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适量的运动,合理饮食,定期体检等。

三、脑血管病的诊断1. 临床表现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意识障碍、言语障碍、肢体乏力、感觉障碍等。

2. 辅助检查脑血管病的辅助检查包括CT、MRI、脑血管造影、颅内血流动力学监测、超声多普勒等,这些检查可帮助医生明确诊断和了解病情。

四、脑血管病的治疗1. 急性期治疗对于急性期的脑血管病病人,应采取及时的抢救措施,包括溶栓治疗、介入手术、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等。

2. 恢复期治疗对于脑血管病的恢复期,应进行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并加强相关的健康教育。

五、脑血管病的管理和护理1. 病情观察对于脑血管病病人,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确保病人安全。

2. 护理措施对于脑血管病患者,应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包括情绪支持、营养支持、体位护理、皮肤护理等。

指南解读《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解读

指南解读《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解读

指南解读《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解读《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简称指南)在中国卒中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9(CSA & TISC 2019)正式发布,主要涵盖以下七方面的内容:启动降低胆固醇治疗的时机与2018美国指南一致,指南指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启动降脂治疗前无需进行胆固醇水平检测。

也就是说,不用过度关注血脂水平。

对于在发病前已经服用他汀降脂或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患者,新指南的建议是:继续服用,推荐级别是IIa类;对于发病前未服用他汀者,建议院内启动他汀治疗,推荐级别是C 级推荐。

即发病后符合他汀药物治疗的患者,院内启动他汀是合理的,但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持。

缺血性卒中后降低胆固醇酯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LDL-C到底降到多少合适呢?是不是越低越好呢?SPARCL亚组研究我们看到很多“1850” 、“5018”,即:如果降到1.8mmol以下或50%以上的降幅,将使病人有很大临床获益。

因此,中国新指南做出如下推荐:建议将LDL-C<1.8mmol/L (70mg/dL)作为降低胆固醇治疗的参考目标值(IIa,C)。

强化降低胆固醇治疗的最佳获益人群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SPARCL亚组研究做了不同亚型分析,对于不同病因亚型、年龄、性别、基线胆固醇水平的患者,不论是否存在颈动脉狭窄及糖尿病,强化降低胆固醇治疗均有获益。

对于合并房颤的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是否有相同的作用呢?2017年一项多家医院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系统的分析发现,在伴有或不伴有房颤的患者中,他汀依从性与复发性卒中风险降低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

基于以上证据,中国新指南建议:合并心房颤动不能成为缺血性卒中患者不使用他汀类药物的理由(IIa 类推荐,B 级证据)。

临床确诊的ASCVD,年龄≤75岁且无他汀治疗禁忌症的男性或女性患者,应启动或继续高强度他汀作为一线治疗(I 类推荐,A 级证据)。

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

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
(2)推荐进行心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评估,有助于选择启动药 物治疗高血压的时机(I级推荐,A级证据)。
(3)正常血压高值者(收缩压12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应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并每年筛查高血压(I级推荐, A级证据);如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糖尿病或慢性 肾病者,应给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4)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CHA2DS2-VASc评分≥2分且出 血性并发症风险较低的患者,建议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INR目 标值范围在2-3)(I级推荐,A级证据);如有条件也可选择新 型口服抗凝剂,如达比加群、阿哌沙班、利伐沙班或依度沙班 (B级证据);但对严重肾功能损害(肌酐清除率<15ml/min) 者或透析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不推荐使用上述几种新型 抗凝剂(C级证据)。
大医精诚 厚德至善
滨州市人民医院
Binzhou People's Hospital
一、高血压
(4)早期或轻度高血压患者首先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3个 月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中度以上高血压 患者除应改进饮食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外,应进行持续、合理 的药物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5)降压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40/90mmHg (I级推荐,A级证据);伴糖尿病或蛋白尿肾病的高血压患者 应进一步降低至130/80mmHg(II级推荐,B级证据)。65-79 岁老年人可根据具体情况降至<150/90mmHg,如能耐受,还应 进一步降低至<140/90mmHg(II级推荐,B级证据),≥80岁的 老人血压一般降至<150/90mmHg(II级推荐,B级证据)。
(3)糖尿病患者的血压≥140/90mmHg时应开始使用药物降压 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 标应低于130/80mmHg(II级推荐,B级证据)。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要点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要点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要点脑血管病是一个对国民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危害的疾病。

目前,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状况仍然处于高峰期,导致了巨大的疾病负担。

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约有2.7亿,糖尿病患者约有1.1亿,血脂异常患者约有1.6亿。

这些高风险人群的数量还在持续攀升。

因此,加强和重视患者首次发病前的一级预防是减少脑血管病危害和疾病负担的最有效方法。

即针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积极地进行早期干预,努力减少脑卒中的人群发病率。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和遗传因素。

年龄增长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风险累计效应以及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增加,显著提高了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的发病风险或发病率。

男性在各年龄段脑卒中、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的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均高于女性,但在80岁以上年龄组女性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和脑卒中死亡率高于男性。

种族也会影响脑卒中的风险,与白种人相比,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稍高,并且出血性卒中的比例也相对较高。

遗传因素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家族史可以帮助识别脑卒中高风险个体。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我国,73%的脑卒中负担与高血压有关。

高血压和脑卒中之间存在强烈的、连续的、一致的、独立的相关性。

即便是在正常血压范围内,血压越高,脑卒中风险也越大。

因此,预防高血压至关重要。

糖尿病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患有糖尿病的人患脑卒中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1倍以上,而约2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死于脑卒中。

为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的长期微血管并发症,XXX建议将普通人群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值降至<7.0%。

目前认为,高血糖合并高血压可以明显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包括脑卒中。

因此,推荐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或做糖耐量试验,及早识别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状态。

对于糖尿病患者,应改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加强身体活动,必要时口服降糖药或采用胰岛素治疗。

2019版: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全文)

2019版: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全文)
包括详细的全身体检与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及精 神状态。记录神经症候包括认知与行为症状,以及步态异常、震颤、平衡 障碍、吞咽困难、假性球麻痹等表现;记录生命体征和其他资料包括身高、 体质量、血压、腰围、定时步态及心血管体征等。 3.辅助检查:
血液检测主要包括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电解质、血脂、血糖、肝 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及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 B12 和 C 反应蛋白等。还 有心电图、心脏超声、颈动脉超声和头颅 MRI/CT 扫描等影像检查。为鉴 别诊断,有些患者还需要进行脑脊液和基因检测等特殊检查。
推荐 病史采集应全面,且有知情者的补充,重点关注认知障碍所累及 的认知域,卒中与心、脑血管病史,家族史以及相关危险因素。对患者进 行详细的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体检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以寻找血管 性病因,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认知障碍。 (二)神经心理评估
神经心理评估是识别和诊断 VCI 的重要方法,也是观察疗效和转归的 重要工具。由于 VCI 在病因、病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其神经心理 特征也不尽相同。VCI 患者最常见的受损认知领域是处理速度和执行功能 [9],表现为信息处理速度减慢,工作记忆障碍和定势转移降低。因此,对 VCI 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估应包括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功能、记忆功能 和视空间能力等认知域。并非所有的 VCI 患者早期都会出现记忆力下降, 因而记忆障碍并非诊断 VCI 的必备条件。2006 年 NINDS-CSN 根据临床 应用和研究的需求,推荐了 60 min、30 min 和 5 min 三个成套的 VCI 神经心理量表测试流程[8],由于种族、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及国情的不同, 在我国尚难于普遍推广应用。此外,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 识别轻度 VCI 优于 MMSE[10],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临床实践中,可适用 于认知障碍的早期筛查和整体认知评估。根据 VICCCS 专家共识推荐的 VCI 核心认知域评测,结合我国的临床实践,我们推荐一套包含认知障碍 筛查、VCI 核心认知域评估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的中文版神经心理评估方 案(表 1),包括基本方案和可选方案,两个评测方案可参照选用。由于 我国地域及文化因素较复杂,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大,目前尚无统一的 VCI 认知域量表评测阈值,评测阈值仅供参考。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
Ⅲ级推荐,B级证据
可考虑贝特类药物用于糖尿病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 患者,可能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但同时可能会 增加血尿酸水平和痛风发病风险(Ⅲ级推荐,B级 证据)
但其对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有效性尚未得到证实, 不推荐贝特类和他汀类药物常规联合应用(B级证 据)
可以考虑在给予他汀类药物基础上联合使用依折麦 布,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防脑卒中
推荐食盐摄入量≤6g/d(Ⅰ级推荐,A级证据)
具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应控制每日膳食胆固醇 摄入量
Ⅱ级推荐,B级证据
个体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身体活动来降低脑血管病风 险
建议老年人、脑卒中高危人群应进行最大运动负荷 检测后,制订个体化运动处方进行锻炼(Ⅰ级推荐, B级证据)
健康成人每周应至少有3~4次、每次至少持续 40min中等或以上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 骑自行车或其他有氧运动等)
对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程度>50%的患者,建议在有 条件的医院定期进行超声筛查和随访,评估狭窄的 进展和脑卒中风险
Ⅱ级推荐,C级证据
建议膳食种类应多样化,且能量和营养的摄入应合 理;增加食用全谷、豆类、薯类、水果、蔬菜和低脂奶 制品,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Ⅰ级推荐,A级证据
)建议降低钠摄入量和增加钾摄入量,有益于降低 血压,从而降低脑卒中风险
(Ⅲ级推荐,B级证据)
不推荐使用抗生素治疗慢性感染预防脑卒中 (A级证据)
对于有先兆的女性偏头痛患者,应重视脑卒中的预 防,建议吸烟者戒烟
(Ⅰ级推荐,B级证据)
发作较频繁且有先兆的女性偏头痛患者,应考虑停 用口服避孕药,尤其是含雌激素成分的药物
睡眠呼吸暂停的筛查应基于详细的病史资料,有条 件时可行多导睡眠图监测睡眠呼吸暂停

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解读(完整版)【可修改文字】

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解读(完整版)【可修改文字】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解读(完整版)中国卒中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9(CSA & TISC 2019)于6月28日-6月3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在CSA & TISC 2019第一天下午的CSA 临床管理指南解读Ⅰ论坛上,中国卒中学会制定的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在万众期待中正式发布,发布会现场盛况空前。

本文就指南主要内容,尤其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进行了解读。

1、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重磅发布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脑血管病的规范化防治水平,降低卒中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中国卒中学会组织国内专家历时2年,制定了包括脑血管病预防、诊疗、康复、组织化管理和卒中医疗质量控制等内容的全方位的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采用流程图和推荐意见相结合的模式,更加贴近临床工作,实用性强。

该指南的发布将成为脑血管病领域的风向标,更好地指导和帮助脑血管病相关医疗工作者开展工作。

CSA & TISC 2019邀请多位神经领域知名专家对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分章节进行发布和解读。

指南共分八章,详见表1。

6月28日下午的CSA 临床管理指南解读Ⅰ论坛主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第四章)进行解读,涉及缺血性卒中急诊评估诊断、再灌注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危险因素管理及长期干预。

表1 指南章节分布2、缺血性卒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解读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治疗及长期预防的基石,本文着重对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章节(第四章第四节)内容进行解读。

抗血小板章节推荐意见详见表2。

表2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推荐意见汇总▶单药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依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首选抗血小板药物。

IST和CAST两项研究证明阿司匹林相比安慰剂可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或残疾率;CAPRIE研究证实氯吡格雷相比阿司匹林显著降低复合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019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PPT

2019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PPT

临床指南
发布者:中华医学会(中国顶级医生的学术交流平台) 系列杂志社,根据医学学术前沿发展;
治疗决策的指导:是系统地制定出的,帮助临床医生和 患者根据特定临床情况做出恰当决策的指导意见;
权威性:众多专家协作下制定权威性的共识类文件; 法宝:作为指导国内临床一线工作者的法宝。
中国指南的证据和推荐级别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
一、危险因素管理
(一)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1.年龄、2.性别、3.种族、4.遗传因素 、5.出生体重。
(二)可干预的危险因素:1.高血压、2.吸烟、3.糖尿病、4.心房颤 动、5.其他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无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 )、6.血脂异常、7.无症状颈动脉狭窄、8.饮食和营养、9.缺 乏身体活动、10.超重与肥胖、11.代谢综合征、12.饮酒、13.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4.口服避孕药、15.、绝经后激素治 疗16.睡眠呼吸暂停、17.高凝状态、18.药物滥用、19.炎症和 感染、20.偏头痛。
3.正常血压高值者(收缩压12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应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并每年筛查高血压(I 级推荐,A级证据)。 如伴有并发症者(充血性心力衰 竭、心肌梗死、糖尿病或慢性肾病),应给予抗高血压 药物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1.高血压-推荐意见(续)
4. 早期或轻度高血压患者首先应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3个月后效 果仍不佳者,应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中度以上高血压患 者除应改进饮食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外,应进行持续、合理的 药物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高死亡率:脑卒中死亡(粗)率为159.2 /10万;加 权率为114.8 /10万;每年死于脑卒中者110余万人
高致残率:2/3留下残疾 高复发率:我国缺血性卒中的年复发率17.7% 卒中后抑郁人群>1/3

脑血管病临床防治指南演示文稿

脑血管病临床防治指南演示文稿
第二十二页,共98页。
MRI---早期DWI敏感性88~100%,特 异性95~100%,PWI改变的区域较 DWI范围大,目前认为弥散-灌注不匹 配区域为半暗带。
C,TCD。 d,血管影像;DSA(不作为常规)、MRA、
CTA。
e, PET、氙加强CT、SPECT。
第二十三页,共98页。
(1)大梗死;超过1个脑叶,横断面最大径 >5cm以上。
(2)中梗死;横断面最大径3.1~5cm。 (3)小梗死;横断面最大径1.6~3cm以下。
(4)腔隙性脑梗死横断面最大径1.5cm以 下
第二十六页,共98页。
治疗
实施以分型、分期为核心的个体化治疗。在 一般内科支持疗法的基础上,酌情应用改善 脑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降颅压等措施。 病程分期超早期<6h,急性期1~2W,恢复期 2W~6月,后遗症期6个月以后。
发病机制; 1, 微栓子学说 2,颅内动脉狭窄+血压波动 3,血液成分异常 4,盗血综合征
第十八页,共98页。
诊断;
1,临床特点 2,辅助检查; a,CT/MRI b,超声检查;颈A、TCD、TEE(经食道超声心
动图) c,脑血管造影;DSA、CTA、MRA d,其他检查如血流变学、血凝指标、抗心磷
(二)分型诊断
1,临床分型(OCSP)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分型 (1)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三联征:
a,大脑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意识.失语.失算.空间定位)
b,同向偏盲 c,对侧三个部位较严重的运动和/或感觉障碍。 责任动脉;MCA近端主干,少数为颈内动脉虹吸段
闭塞。
第二十四页,共98页。
腔隙性脑梗死;不宜脱水,主要是改善脑循 环;
大、中脑梗死;抗脑水肿降颅压,防止脑疝 形成。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参考了相关国际指南79在对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10更新修订的基础上编写了本指南主要适用于成年人自发性脑出血继发于外伤的脑出血不在本指南讨论范围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2019)
2020/11/2
指南出处
2020/11/2
引言
✓ 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指非创伤性脑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在脑实质内聚集,其在脑卒中各亚 型中的发病率仅次于缺血性脑卒中,位居第二。脑出血的发病率为(12~15)/10万人年,在西方国家中,脑出血约 占所有脑卒中的15%,占所有住院卒中患者的10%~30%,我国脑出血的比例更高,占脑卒中的18.8%~47.6%。脑 出血发病凶险,发病30 d的病死率高达35%~52%,仅有约20%的患者在6个月后能够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给社会和 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 SMASH⁃U病因分类可行性强、接受度高,与脑出血后短期、长期生存率和致死率一致相关。
2020/11/2
疾病诊断
✓ 诊断流程:脑出血的诊断流程应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是否为脑卒中? 第二步,是否为脑出血?行脑CT或MRI以明确诊断。 第三步,脑出血的严重程度?可根据GCS或NIHSS等量表评估。 第四步,脑出血的分型。
2020/11/2
影像学检查
✓ 影像学检查是脑出血诊断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脑CT检查是诊断早期脑出血的“金标准”。因此,只要患者 病情允许,都应该做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有助于了解病因。一旦确诊脑出血,应尽快安排转入神经重 症监护病房或卒中单元。
2020/11/2
影像学检查--脑出血检查
✓ CT平扫:CT平扫可迅速、准确地显示血肿的部位、出血量、占位效应、是否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及周围脑组织受损等 情况,是疑似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19节选版)——卒中康复管理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19节选版)——卒中康复管理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19节选版)——卒中康复管理循证医学证实,康复是降低卒中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卒中组织化管理模式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够减轻患者功能上的残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加速卒中的康复进程,降低潜在的护理费用,节约社会资源。

卒中康复指南最重要的目的是为康复治疗的实施和评价提供科学证据和基础,规范卒中康复的治疗行为,帮助医疗机构按照循证医学支持的治疗方案进行操作,提高康复疗效。

1 、卒中康复管理模式——三级康复网络三级康复网络流程见图1。

推荐意见:·应当积极推广应用三级康复网络,实现三级康复的系统服务,使患者享有终身康复(I类推荐,A级证据)。

·急救中心内可以建立急性卒中单元,大型综合医院或大型康复中心应该建立综合卒中单元,基层医院和中小型康复中心可建立卒中康复单元(I类推荐,A级证据)。

·完成一级、二级康复后,推荐卒中患者通过医联体模式转入三级康复机构继续治疗。

在设定统一的康复方案的前提下,可以达到康复治疗的同质化疗效(I类推荐,B级证据)。

·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有家属的陪同或参与可能是有益的(IIa类推荐,B级证据)。

1.1 早期康复推荐意见:·建议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或卒中单元,应立即给予全面的身体状况评估,由康复治疗团队提供早期康复(I类推荐,A级证据)。

·卒中急性期患者应尽可能最先收入卒中单元,有条件的进行溶栓、机械开通血管等综合治疗,稳定病情后再经过康复科或康复中心评估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和全面的康复治疗(I类推荐,A级证据)。

·应用标准有效的量表给予相关的康复评定,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实施康复治疗。

评价和预期结果都应告知患者及家庭成员/照顾者,获取家庭支持(IIa类推荐,B级证据)。

·卒中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稳定,症状体征不再进展)后应尽早介入康复治疗,选择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I类推荐,A级证据)。

2019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2019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2019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4. 早期或轻度高血压患者首先应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3个月后效 果仍不佳者,应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中度以上高血压患 者除应改进饮食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外,应进行持续、合理的 药物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5.降压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40/90mmHg(I级推 荐,A级证据);伴有糖尿病或蛋白尿肾病的高血压患者应进 一步降低至130/80mmHg(Ⅱ级推荐,B级证据); 65~79岁老 年人可根据具体情况降至<150/90mmHg,如能耐受还应进一 步降低至<140/90mmHg (Ⅱ级推荐,B级证据); ≥80岁的老 人血压一般降至<150/90mmHg (Ⅱ级推荐,B级证据)。
2019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2019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高发病率:全国20岁及以上成年人首发脑卒中发病 (粗)率为345.1 /10万;加权率为246.8 /10万;每年 首发脑卒中240万;
高患病率:脑卒中的患病率(粗)1596.0/10万;加 权率为1114.8 /10万;全国脑卒中存活者1100余万人
高死亡率:脑卒中死亡(粗)率为159.2 /10万;加 权率为114.8 /10万;每年死于脑卒中者110余万人
高致残率:2/3留下残疾 高复发率:我国缺血性卒中的年复发率17.7% 卒中后抑郁人群>1/3
2019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中国目前约有高血压患者2.7亿; 糖尿病患者1.1亿; 血脂异常患者1.6亿; 并且这些脑血管病的高风险人数还在持续攀
2. 推荐进行心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评估,有助于选择启动 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时机(I级推荐,A级证据)。
3.正常血压高值者(收缩压12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应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并每年筛查高血压(I 级推荐,A级证据)。 如伴有并发症者(充血性心力衰 竭、心肌梗死、糖尿病或慢性肾病),应给予抗高血压 药物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2019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肾内科 Dr. HAN
前言
自《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发布以后,近几年国内外 一些大型人群研究结果陆续发表。基于此背景,中华医学会神经 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再次对《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 进行更新。
于2018年下半年启动修订工作,组织多名临床和流行病学专家, 重点查阅了大量国内外近几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经过学组专家多 次讨论后定稿。新指南更加强调应针对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积极进行早期干预。
推荐意见: (1)询问家族史可有助于识别脑卒中高风险个体(Ⅱ级推荐,A级证 据)。 (2)对于一级亲属中有≥2人患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可疑颅内动脉瘤的患 者,可以考虑应用计算机断层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等非侵袭性技术筛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Ⅲ级推荐,C级证据)。
Stroke, 2004, 35(1): 212-227. Stroke, 2012,43(12): 3161-3167.
以此数据推算,在任意时间点全国约有脑卒中存活者1 100余万人,每 年首次发生脑卒中者240 余万,每年死于脑卒中者110余万。
Circulation,2017, 135(8): 759-771.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年龄 性别 种族 遗传因素 出生体重
年龄
年龄增长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风险累计效应以及脑卒中危险因素 的增加,显著提高了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的发病风险或发病率。
(6)若能有效降压,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均可使用,以降低脑卒中风险。具 体药物选择应基于患者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Ⅰ级推荐,A级 证据)。
吸烟
(1)吸烟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是明确的。应动员全社会参与,在社 区人群中采用综合性控烟措施对吸烟者进行干预,包括:心理辅导、 尼古丁替代疗法、口服戒烟药物等(Ⅰ级推荐,A级证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目录: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1 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2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3 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第二章脑卒中的二级预防1 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2 脑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措施第三章卒中单元第四章脑卒中的院前处理第五章急诊诊断及处理第六章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 脑梗死3 脑出血4 蛛网膜下腔出血5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第七章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第一节出血性脑血管病第二节缺血性脑血管病第八章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第一节颅内动脉瘤第二节脑动静脉畸形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第九章主要并发症的处理1 颅内压增高2 血压的调控3 肺炎及肺水肿4 血糖改变5 吞咽困难6 上消化道出血7 尿失禁与尿路感染8 脑卒中后抑郁与焦虑状态9 心脏损害10 急性肾功能衰竭11 水电解质紊乱12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13 脑卒中继发癫痫14 压疮15 体温异常第十章脑血管病的护理1 急诊常规护理2 昏迷的护理3 瘫痪的护理4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5 压疮的护理第十一章脑血管病的康复第一节脑卒中康复的基本条件第二节主要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附录Ⅰ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附录Ⅱ常用脑卒中量表附录Ⅲ相关疾病临床常用药物参考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概述)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系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

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

所以对于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病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二级预防。

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加之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国民的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

据卫生部统计中心发布的人群监测资料显示,无论是城市或农村,脑血管病近年在全死因顺位中都呈现明显前移的趋势。

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已上升至第一、二位,农村地区在 20世纪90年代初脑血管病死亡列第三位,90年代后期升至第二位。

国内完成的7城市和21省农村神经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脑血管病的年发病率、死亡率和时点患病率分别为219/10万、116/10万和719/10万;农村地区分别为185/10万、142/10万和394/10万。

据此估算,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者数(包括已痊愈者)600~700万。

脑血管病是致残率很高的疾病。

据统计,在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 40%。

目前,全国每年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费用估计要在100亿元以上,加上各种间接经济损失,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所不同的是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高于心血管疾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确。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当前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数量正在快速递增,且多数患者血压控制不理想,这可能是导致脑血管病高发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速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预计到 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亿以上,而脑血管病首次发病者约有2/3是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即很多人由于缺乏科学的防病保健知识,养成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因此,预计脑血管病近期在我国还会继续上升,造成的危害也将日趋严重。

所以进一步加大防治力度,尽快降低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年龄和性别是两个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的危险性持续增加, 55岁以后每10年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倍。

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性别之间的明显差异,从总体看,卒中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1~1.5∶1。

此外,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还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性。

可干预的一些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等。

现分述如下:一、高血压国内外几乎所有研究均证实,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一种直接的、持续的、并且是独立的。

近年研究表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 160mmHg,舒张压<90mmHg)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国内有研究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

东亚人群(中国、日本等)汇总分析结果,血压升高对脑卒中发病的作用强度约为西方国家人群的1.5倍。

控制高血压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同时也有助于预防或减少其他靶器官损害,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

一项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随访4年后,降压治疗组比安慰剂对照组脑卒中的死亡率降低58%,两组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尽管近年来我国已开始重视对高血压的防治,特别是在宣传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总体情况尚无显著改善,仍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对血压的自我知晓率、患者的合理服药率、血压控制率等仍处于较低水平。

有待于采取更加积极合理的对策,进一步加大健康教育和干预管理力度,使上述指标尽快得到提高。

本指南采用的 18岁以上成年人的血压水平,系参照1999年公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的国际分类标准(表1)。

表 1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WHO/ISH,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提高控制率,以减少脑卒中等合并症的发生。

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的达标同等重要,且重点应放在收缩压的达标上。

当血压水平 <140/90mmHg时可明显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有糖尿病和肾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应更低一些,以<130/80mmHg为宜。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高血压非常重要,是防治高血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血压水平在正常高值的人群尤为重要。

防治高血压的非药物措施见表2。

治疗高血压常用的药物包括几大类(详见附录Ⅲ-1)。

对于服用单药疗效不好的患者,可考虑联合用药或选用固定配方制剂。

表 2 防治高血压的非药物措施随访与监控:一旦开始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多数患者需要按时随诊,及时调整用药或剂量,直至达到目标血压水平。

具体方法及要求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一致(图 1)。

图 1 药物治疗开始后患者的随诊注:①低危组:男性年龄< 55岁、女性<65岁,高血压1级、无其他危险因素者。

②中危组:高血压2级或1~2级,同时有1~2个危险因素。

③高危组:高血压水平属1级或2级,兼有3种或更多危险因素、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损伤患者或高血压水平属3级,无其他危险因素者属高危组。

④很高危组:高血压3级同时有1种以上危险因素或靶器官疾病,或高血压1~3级并有临床相关疾病。

建议:( 1)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提高居民预防脑卒中的意识,主动关心自己的血压;建议≥35岁者每年测量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应经常测量血压(至少每2~3个月测量1次),以调整服药剂量(见表9)。

( 2)各级医院应尽快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 3)各地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一定规模的示范社区,定期筛查人群中的高血压患者并给予恰当的治疗和随诊。

( 4)对于早期或轻症患者首先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3个月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见附录Ⅲ-1)。

二、心脏病各种类型的心脏病都与脑卒中密切相关。

美国明尼苏达的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何种血压水平,有心脏病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都要比无心脏病者高 2倍以上。

对缺血性卒中而言,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冠心病者其相对危险度均为2.2,先天性心脏病为1.7。

心房纤颤是脑卒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

循证医学研究资料已经确定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可以预防卒中的发生。

非瓣膜病性房颤的患者每年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为 3%~5%,大约占血栓栓塞性卒中的50%。

据美国Framingham研究,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与年龄增高呈正相关,50~59岁发病率为1.5%,80~89岁增加至23.5%。

国外有5项随机对照试验观察了华法令和阿司匹林治疗房颤预防脑卒中的效果,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华法令治疗可使血栓栓塞性卒中发生的相对危险减少68%。

其他类型心脏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如二尖瓣脱垂、心内膜炎和人工瓣膜)、先天性心脏病(如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房间隔动脉瘤)等也对血栓栓塞性卒中增加一定的危险。

据总体估计,缺血性卒中约有 20%是心源性栓塞。

有些研究认为,高达40%的隐源性卒中与潜在的心脏栓子来源有关。

急性心肌梗死后近期内有0.8%的人发生脑卒中,6年内发生卒中者约为10%。

建议:( 1)成年人(≥40岁)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 2)确诊为心脏病的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师治疗;( 3)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但必须监测国际标准化比(INR),范围控制在2.0~3.0;对年龄>75岁者,INR应在1.6~2.5之间为宜;或口服阿司匹林50~300mg/d,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见表9)。

( 4)冠心病高危患者也应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50~150mg/d,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三、糖尿病糖尿病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糖尿病高发的欧美国家,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Ⅱ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增加 2倍。

1999年国内通过对“首钢”923例糖尿病患者1∶1配对研究,分析调查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发现糖尿病使脑卒中的患病危险增加2.6倍,其中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比对照组增加3.6倍。

脑血管病的病情轻重和预后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病情控制程度有关,因此,应重视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

美国TIA防治指南建议:空腹血糖应<7mmol/L(126mg/dl),必要时可通过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

建议:( 1)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 1c )和糖化血浆白蛋白。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同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一致(表 3、表4)。

( 2)糖尿病患者应首先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 2~3个月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应选用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的控制目标见表5。

( 3)糖尿病患者更应积极治疗高血压、控制体重和降低胆固醇水平。

表 3 糖尿病诊断标准(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3)表 4 糖尿病及IGT/IFG的血糖诊断标准(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3)表 5 糖尿病的控制目标(亚洲-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四、血脂异常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血清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与心血管病有密切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