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文艺与政治关系

合集下载

文艺也要讲政治――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新话题

文艺也要讲政治――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新话题

文艺也要讲政治――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新话题【摘要】本文探讨了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新话题,认为文艺也要讲政治。

在分析了当前现状,提出了问题并论述了研究意义。

在通过历史回顾和探讨政治与文艺的相互影响,阐述了文艺作品中的政治元素和文艺对政治的影响。

探讨了当代文艺如何讲政治。

结论部分指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日益紧密,政治需要文艺的参与,文艺也需要关注时政。

这表明文艺在当下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当积极参与政治,并关注时事,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文艺、政治、关系、影响、时政、参与、关注、紧密1. 引言1.1 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文化市场的扩大,政治与文艺的关系变得愈加密切。

政治因素在文艺创作中不断呈现,文艺作品也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政治议题。

一些文艺作品通过艺术的表达形式,反映了当下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现实矛盾,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1.2 问题提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文艺作品中的政治元素也日益凸显出来。

一些作品在探讨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也不可避免地涉及政治议题。

这引发了一些讨论和争议,关于文艺与政治之间应该何种关系的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

1.3 研究意义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关系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旨在探讨文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当代社会中的表现和影响。

研究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对于深化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促进文艺创作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回顾、政治与文艺的相互影响、文艺作品中的政治元素、文艺对政治的影响以及当代文艺如何讲政治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探索文艺与政治之间的深层联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文艺在政治中的作用。

2. 正文2.1 历史回顾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歌、歌谣、戏剧等形式。

在古希腊,剧作家伊索的寓言故事就是对政治问题的批判和讽刺。

在中国古代,诗人李白的诗歌中也常常表现出对时政的关注和批评。

论文范文:从现实政治角度看文学政治——论鲁迅与政治及文学之关系

论文范文:从现实政治角度看文学政治——论鲁迅与政治及文学之关系

论文范文:从现实政治角度看文学政治——论鲁迅与政治及文学之关系第一章关于文学与政治正如前文所述,要探讨鲁迅及其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我们就应该先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进行必要的梳理。

而且,清末以来,中国社会就进入了近代转型时期。

从戊戍维新开始,直到民国时期,变革政治就成为时代最迫切的要求,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政治文化转型时期重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本身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思考中国近现代文学政治维度的空间与启示:在我们论及这一问题时,也应该对鲁迅文学创作的政治语境进行思考和阐述。

这是因为,鲁迅在以一个启蒙者反思传统,批判国民性的同时,是在中国近现代文学政治文化语境下作出的一种自我选择。

这种历史情境的政治语言文化背景也使得鲁迅在构建自己的文学世界时获得了一种历史文化认同。

第一节简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极其复杂,一直以来就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要了解其关系,我们先要对文学与政治,特别是政治这一概念作出清楚的界说。

不过无论是对于文学,还是政治,至今尚无世所公认的权威解说。

为了提出我们对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解,我们先对政治作出一定的界定。

先秦诸子里就使用过“政治”一词。

《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

“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

在中国古代,“政”从字体上可见其本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政,正也,从攵正,正亦声。

”《论语》孔子曰:“政者,正也。

”①就是“以文正之”,先有规范的文本,然后治理天下。

“政”一般有以下几种解释:一是朝代的制度和秩序,如《左传·襄公十七年》“大乱宋国之政”。

其次,还是一种统治和施政的手段,如《礼记·乐记》:“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 再者,是表示符合礼仪的道德和修养,如《论语·颜渊》:“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

文艺与正政治的关系

文艺与正政治的关系

(普遍)首先,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覆盖面最大、最重要、最普通而恒久的现象,几乎每一个人的生活、命运、行为、心理构成、生存环境,都与政治直接或间接关联,都有政治的因素渗透其中。

如果是一个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对人类生活世界有强烈关怀的作家,就不可能不关注政治,他的创作也不可能不直接或间接涉及政治,并对特定政治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和评价。

其次,中外文学史上许多著名作家作品都是有强烈政治意识、政治倾向、政治效果的,政治不仅没有使其贬值,反而是其创作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的重要保证。

又其次,就新时期的文学来说,一方面,理论界政治论诗学正受到质疑并被贬黜,而另一方面创作界从问题文学、到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再到文化小说的登场,都恰恰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政治关怀,它们不仅在客观上迎合了当时社会政治走向的需要而因此受到政治家的赞许和读者的好评,而且作家们主观上大多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

评论界对这些文学现象的政治意义和效应的阐释与肯定更是不遗余力,他们的默契配合造就了一个辉煌的文学时代。

即使是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先锋派小说,尽管那些作家有意无意地在作品表层极力淡化政治意识,但在评论家眼里,其政治内涵和效应仍被极度发掘和放大,认为经历了"语言之自觉"、走向"纯文学"的先锋派小说家的创作中仍然隐含着政治意识。

一方面在理论上激烈批判和否定政治论诗学,另一方面在评论具体文学现象时又有意无意地采用政治视角,这种矛盾是意味深长的。

它至少说明要真正从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与批评中抹去政治维度,那是极其困难甚至不可能的事情。

我国屈原的《离骚》,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许多名诗,关汉卿的《窦娥冤》,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等;外国但丁的《神曲》,塞万提斯的《堂·吉河德》,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列甫·托尔斯泰的《复活》等,都是很有说服力的范例。

即使象巴尔扎克这样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虽然他还不是很自觉地将自己的作品同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斗争联系起来,然而他的艺术成就,即作品的社会历史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恰恰正在于现实主义艺术与反封建政治的一定程度的内在联系。

文艺美学研究·文艺与政治的联系

文艺美学研究·文艺与政治的联系

文艺美学研究·文艺与政治的联系文艺美学研究·文艺与政治的联系文艺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发生这种联系的内在原因在于:首先,文艺与政治都是经济的反映,它们之间是同根相连的。

文艺是一种观念形态性的上层建筑,无论它所反映的内容,还是自身的发展变化,都是为经济基础所制约的,因此,文艺与政治一样,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制度起保护作用。

它们同根相生,处于同等的地位,承受相同的作用,发生相同的反作用。

其次,文艺与政治相比,从与经济的距离来说,政治是最近的。

所以文艺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制度,就不能不与政治发生密切的联系。

列宁曾说过:“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也就是说,政治斗争集中表现了经济利益上的争夺,政治归根结底是要为巩固经济制度而存在的,所以政治对其他上层建筑部门的影响是最广泛的,如对宗教、艺术、哲学等。

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可以集中地体现出经济对其他上层建筑的影响。

因此经济制度影响文艺往往是通过政治实现的。

这样,也就可以说,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就是文艺与经济的体现。

最后,文艺归根结底是写人的,政治生活渗透到人的各个生活领域,给人以重大影响,并又能突出强烈地显示出人的重要特点,这就使文艺与政治发生了阻隔不断的联系。

文艺是社会生活斗争的反映,必然与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政治发生联系,对政治产生作用。

同样,政治集中体现着经济对其他上层建筑的影响,也是会作用于文艺的。

两者之间互相影响。

首先,文艺与政治方向相同的相互作用。

所谓方向相同是指两者都是建立在同一经济基础之上的。

如资本主义政治和资本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政治和社会主义文艺等,它们都是朝着同一个经济基础的目标发生作用的,因而两者也是互相保护的。

其次,文艺与政治方向相反的相互作用。

这种方向相反也就是两者并非由同一经济基础所产生。

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文艺与产生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文艺,有时就会互相排斥甚至互相打击。

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文艺学

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文艺学

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文艺学【摘要】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文艺学密不可分,政治文化对中国当代文艺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从政治文化影响中国当代文艺学的角度进行探讨,着重分析了政治文化在中国当代文艺作品中的体现和演变。

也探讨了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理论的关系。

通过对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文艺学相关内容的探讨,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政治文化对于中国当代文艺学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政治文化可能对未来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政治文化的作用是综合而深刻的,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深入挖掘。

【关键词】政治文化, 中国当代文艺学, 关系, 影响, 元素, 发展历程, 变迁,文学批评, 理论, 重要性, 未来发展1. 引言1.1 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定义中国当代文艺学是研究当代中国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的学科,是对当代中国文艺现象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当代中国文艺作品的创作、表现和传播,以及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关系。

中国当代文艺学旨在全面了解和解释当代中国文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探讨中国当代文艺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和特色,以及其所承载的思想、情感和价值。

通过对中国当代文艺作品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中国文化的脉络和走向,进一步推动中国文艺的创新和发展。

在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关系中,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定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和特征,又对政治文化对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1.2 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关系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关系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和阐释。

在政治文化的影响下,许多中国当代文艺作品反映出了时代的特征和社会现实,表达着作者对政治现实的关注、思考和批判。

政治文化中的权力、斗争、变革等元素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也在文学批评和理论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出了独特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

政治文化也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发展历程和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和解释框架。

对艺术与政治关系的理解

对艺术与政治关系的理解

对艺术与政治关系的理解通过对十七年文学现象的深入了解与学习,我对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有了新的、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认为:政治影响艺术,艺术反映政治。

两者对立又统一,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

十七年文学中,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都明显表露出在题材上的政治化特征,在题旨上的意识形态化倾向,文学的生产流通也时时隐含着一种政治权力运作的机制。

因为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是非常崇拜的,国人整体意识积极向上,思想非常单纯,这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了各种艺术创作中。

例如作品《红岩》就时时刻刻地灌输给读者的“党”与“光明”的必然联系;以及其它的一些红色经典,如《红日》《创业史》等,都能体现出政治对文学艺术的领导与影响。

电影《武训传》本是一部极富教育意义的电影”,武训也是“永垂不朽值得学习的榜样”。

但仅因为毛泽东认为电影《武训传》宣传了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反动思想,就掀起了全国对电影《武训传》的极力反对与批判。

可见政治对艺术发展的限制与约束。

而历史剧《海瑞罢官》由起初毛泽东的大力赞扬到最后江青等人联手策划的批判,这种“由好到坏”的巨变,更是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政治对艺术控制的主动地位的绝对性。

然而反过来看这些十七年文学现象中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我们也不难发现,其实这同样是艺术对政治的一种反映。

如上文提到的那些红色经典,其实都反映了全民相信共产党的那样一种政治气候;而无论是对电影《武训传》或者《海瑞罢官》的批判或者赞扬,都反映出了当时政治领导人物的某种政治主张。

包括十七年间中国戏剧对外推广之深远,对世界戏剧的影响之广泛,也都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社会政治的相对稳定,尤其是艺术的对外交流方面。

所以说艺术同样也是反映政治的。

由此看来,艺术与政治二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关联。

但它们的关系并非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政治对于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艺术对政治有着绝对的体现。

文艺也要讲政治——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新话题.doc

文艺也要讲政治——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新话题.doc

文艺也要讲政治——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新话题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高级干部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

十四届五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多次反复强调,高级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在政治问题上必须头脑清醒。

同时强调指出,这里所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搞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但是必须有政治保证,不讲政治、不讲政治纪律不行。

西方敌对势力要“西化”、“分化”我们,要把他们那套“民主”、“自由”强加给我们,李登辉要搞”台独”,我们不讲政治行吗?不警惕不斗争行吗?这个问题的适时提出和强调,既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又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文艺界引起了普遍、热烈的反响。

许多报刊连续发表文章,重新掀起了一场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讨论。

它们不仅从理论上更深入地阐述了文艺不可能脱离政治,要讲政治同样适用于文学艺术界;同时还从各个方面联系实际,指出了文艺界要讲政治、特别是文艺界的领导于部和共产党员要讲政治的重要性。

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一个争论不已的话题毕业论文李伦在文章中说:”什么叫政治?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我们说的讲政治,这政治——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的那样——‘是指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

邓小平同志也反复强调,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

因此,我们讲政治,就要经常检查自己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怎么样、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

”“文艺工作者讲政治,主要就是要解决好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处理好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他还认为,社会主义文艺是属于人民群众的文艺。

这是我们的文艺的基本特征和政治方向。

它规定了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必然是相信、尊重和热爱人民群众的,必然是热忱地投身和歌颂人民群众的历史性创造活动的,必须是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努力用自己的作品去鼓舞人民群众开创美好的未来的。

浅谈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浅谈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浅谈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浅谈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首先,我要声明,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没有一件不与政治发生关系,而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就更是如此.好了,现在开始进行我们的话题。

综观新中国六十多年来的当代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这个经历了长时间封建制度统治的国度里,当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时代被炮火所轰碎,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时,文学作为始终不屈不挠地反映社会的变化的特殊意识形态,在新社会里却被一条无形枷锁所桎梏,这就是政治。

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建国之后著名作家创作普遍大面积滑坡,为什么作品中缺少了鲜活的艺术性,为什么没有再出现像鲁迅这样伟大的文学家,为什么中国作家始终无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难道反映不出文学对政治的干预吗?这些年每当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揭晓,总会在中国引起一阵不大不小的躁动。

有种声音颇具代表性,即国内的政治环境迟滞了一个文学盛世的诞生。

是不是这样呢?曾为中国作家现为法籍公民的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在他的作品中曾经有如下的感慨,似乎可以窥见谜底:“出手的文学,要三思而后行,别随便投稿,你还不懂得文学的风险”“这是一个没有战场却处处是敌人,处处设法却没法防卫的时代”。

这反映出中国政治对文学的伤害在作家心中的深深的烙印。

那么,中国文学能否摆脱政治的束缚呢?可以说,直到今天,中国政治对文学的干预仍然没有停止;《蓝宇》、《天浴》等电影的被禁播,中国足球队世界杯铩羽归来却禁止媒体讨论,难道不能说明些什么吗?所以我赞同“淡泊文学”的观点,所谓作家无非是一个自己在说话、在写作,他人可听可不听、可读可不读,既不是为民请命的英雄,也不值得作为偶像来崇拜,更不是罪人或民主势力的敌人。

所谓“淡泊文学”是指恢复了本性的文学,区别与那种文以载道、抨击时政、干预社会的文学。

“淡泊文学”是一种逃亡而求其生存的文学,是一种不被社会扼杀而求得精神自救的文学,是一种非功利的文学。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之我见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之我见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之我见摘要:早在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之前,文艺与政治之的关系问题,就是学者们所关注的话题,直至今日,仍然争论不休。

我们认为,文艺与政治相互统一,文艺不能脱离政治而独立存在。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文艺政治脱离独立一早在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拉开帷幕之前,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说法就有三种,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工具论”、文艺从属于政治的“从属论”、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服务论”。

[1]其中,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明确的说出了文艺与政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不仅如此,在整个中华民族争取独立的过程中,文艺工作者也一直倡导文艺服务于政治。

“1924年,沈泽民的《文学与革命的文学》,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为革命而艺术’的口号,要求‘革命文学家应当成为民众的代言人,成为民众意识的综合者’。

1927年至1929年,鲁迅先后发表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现今的新文学的概况》等论及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文章,鲁迅认为,文艺与政治有着复杂的关系。

一方面,‘文艺和政治时时在冲突之中;……惟政治是要维持现状,自然和不安于现状的文艺处在不同的方向’。

另一方面,‘文艺和革命原不是相反的,两者之间,倒有不安于现状的同一’。

文艺不能超越政治,‘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

特别是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见解,代表了40年代文艺与政治关系理论的最高成就和最权威的意见。

毛泽东认为,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有政治属性和阶级属性的、文艺必须服从于政治的斗争、文艺的批评应将政治标准放在第一重要位置。

”[2]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强调的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就是指文艺与政治相互统一,艺术依附于政治,存在于政治的基础之上,却并不独立。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二者的关系紧密而不可分。

文学与艺术不是远离政治,而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就处于这样一个宽松的政治背景之下,文学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即使是闲话风月的文学作品,也是由于作者处于如此祥和的环境中。

政治对文学的影响

政治对文学的影响

政治对文学的影响
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政治和文学是相互关联的,政治可以影响文学的创作和表现形式,同时文学也可以反映政治和社会问题。

在历史上,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例如,在封建社会,文学往往是贵族和士人的特权,他们通过文学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反映出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特征。

而在现代社会,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政治可以为文学提供创作素材和主题,同时也可以影响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标准。

此外,政治还可以影响文学的受众和接受程度。

在某些政治体制下,文学可能被视为一种反抗和批判的工具,因此可能会受到政治当局的打压和限制。

而在其他政治体制下,文学可能被视为一种表达和宣传的工具,因此可能会受到政治当局的鼓励和支持。

总之,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政治可以为文学提供创作素材和主题,同时也可以影响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标准。

因此,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我们需要注意作品所处的政治背景和政治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语言文化论文:文学与政治

语言文化论文:文学与政治

文学与政治一、文学性质与政治性质根本不同今天我们要讲的题目,是许多人讲过也是最难讲清的题目,但是非讲不可。

谈起这个题目,中国的老师、作家总是想起鲁迅著名的文章(讲演)《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选入《集外集》,写于一九二七年),总是记起他的著名的话:“孙传芳所以赶走,是革命家用炮轰掉的,决不是革命文艺家做了几句‘孙传芳呀,我们要赶掉你呀’的文章赶掉的。

”也就是说,政治(炮)才真的有实用价值,文学却是“无用”的,当不了炮弹与刀枪。

关于这个题目,我们在第二、第三讲中也初步涉略,讲到文学与政治总是发生冲突,也就是鲁迅所说的总是走“歧路”(不同的路)。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两者的根本性质本来就不同。

政治,包括时髦的民主政治,也不能改变政治的基本性质,这就是权力的角逐与利益的平衡。

文学则是超功利的事业。

它的天性本就远离权力的角逐,也远离现实利益的各种交易。

如果用康德的公式来说明,文学属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所谓“无目的”,是指无确定的目的,尤其是无确定的权力与财富的功利目的。

所谓“合目的性”,是指超越确定目的的最广泛的合乎人类生存延续的带有目的性质的宏观指向。

政治家强调确定的目的,调动一切手段为此目的服务,而文学家则不愿意俯就这种确定目的。

它不能只关注一党一派,而必须关注全人间、全人类;它不能只关注现存的秩序,而必须关注人类的前途与未来;它不能只关注法律责任,还必须关注良知责任;它不能只维护“现有的生活”,还必须呼唤“应有的生活”。

文学所有这一切目的,都不是暂时的、狭隘的、实用的小目的,而是长远的、广阔的、普遍的“人类延续”的大目的。

所以大目的与小目的总是要发生冲突,而且是永恒的冲突。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玛佐夫兄弟》中所写的“宗教大法官寓言”,正是揭示这种冲突。

我们可以把寓言中大法官视为政治化身,视为小目的的实施者,又可以把基督视为文学的象征、大目的的守持者。

他们相遇时的故事意义深远,值得我们领会一遍又一遍,值得我们思考一辈子。

试论文艺与政治关系

试论文艺与政治关系
l 认识 文艺 与政治 1 .1 “ 政 治” 概 念 的辨析
胡友 笋认 为 ,在 当 前 的文 艺 界 ,之 所 以会 出现 在 文 艺 与 政 治 关 系上保持 缄默 , “ 甚 至 还不 时 以 ‘ 身 体 解 放 ’之 名 为之 摇 旗 呐

政治 ( p o l i t i c s )从 词 源 上 来 看 ,最 初 来 自希 腊 语 意 为 城 堡 ,
关切。
在 另一方 面 ,由于极 度 推 崇 “ 纯 文学 ” 并竭 力 主 张 文学 的 自 也 有着 自身 的规 律 。其 次 ,马克 思 从 实践 的观 点 去 看 待 政 治 。这 身 为文学 的存 在提供 足够 的合 法证 明 ,即文学 的 “ 审美 自治 ” ,一 里 的实 践主 要指 的是 社 会 实践 ,马克 思 认 为 “ 一 切 阶级 斗 争 就 是 些人 试 图圈定 文学 自话 自为 的独 立 王 国 ,隔 绝文 学 与 政 治 、经 济 政 治斗 争 ” ,这也 就 意味着 统治 阶级 的政 治统 治 不具 有 天然 的合 以及 社会生 活等 各方 面 的关 系 。这 种 过 分强 调文 学 的 审 美 自治 观 法 性 ,被统 治和被 压迫 的阶 级 完 全 可 以通 过 合 法 的 阶 级 斗 争来 争 点 ,虽 然 能够 为文 学赢 得 一 定 的独 立 性 ,但 很容 易 使 文 学 变成 没
的变革 ,经 济决 定 政 治 。但 同 时 ,政 治 又 具 有 独 立 性 ,它 的发 展
痛记忆 ,因此一部 人 便 担 心 一旦 文 艺 与政 治 发 生 联 系 ,似 乎就 会 丧失其 独立 性 ,因而 便 一 面拒 绝 文 艺 对政 治 的 介 入 ,一 面也 阻 隔 甚 至是 反对 文 艺 与 政 治 的 关联 。这种 对 于 政 治 似 乎 有 着 “ 过敏” 反 应 的忧虑未 免显 得杯 弓蛇 影 ,作 为 一 个 文 艺 工 作者 理 应 有 着 高 尚的政 治情怀 和清 醒的认 识 ,对 国家 与 人 民 保 持 这极 高 的热 情 与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和谐发展,才是正道—浅谈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遍观历史,掩卷沉思,不难发现,政治和文学似乎处在一个紧张对立的局面,在政治的强力面前文学总是偏于一隅,阻碍了文学对于美的最高追求。

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掌控着文学艺术的发展。

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者,总是怒目圆睁,盯着文学者的一举一动,稍有异动,就坚决镇压。

文学家相应采取了敌对的态度,在他们的言语中,政权就是黑暗,政治家是恶棍,不这样看的文学家似乎就是文学家中的败类,就是墙头草,就是见风使舵,就是明哲保身。

我的观点是,文学和政治和谐发展,才能创造文学和政治的最大价值,才能互利共赢。

上帝把文学和政治作为社会前进的手段交给人们决不是让人们利用它们来互相诋毁和杀戮的,而是让它们像鸟的双翼一样合作来支撑人类的飞翔的,这个社会离不开文学,也离不开政治。

越是专制的时代,文学和政治的对立就越激烈,就越是水火不容。

文学的繁荣似乎总是在国家动荡的时代,在国家致太平的时期,文学繁荣的机会反倒很渺茫,即使有一些有成就的文学家也总是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却出现了中国文学最繁荣的景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秦统一天下后,文学就在“焚书坑儒”的烈火中灰飞烟灭;秦汉间的动荡时间较短,两汉的经济政治军事都很发达,但是文学上只说“汉赋”,“汉赋”是什么东西呢?“汉赋”其实只是“拍马屁的文字”只是歌功颂德,吹嘘繁盛的文学,一味追求辞藻华美。

三国魏晋时期动荡黑暗,文学上却出现了“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

元、明、清的政府对文学都是严格控制,以至于出现了很多的“文字狱”,文学萎靡不振,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

虽然出现了四大小说,但是这些小说无一不是在民间悄悄流传,而且作者大多隐姓埋名,都不敢轻易抛头露面,敢写不敢说,敢怒不敢言。

近代百年动乱,文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场面,甚至在后期还出现了鲁迅这样的大家,还催生了一大批像老舍、巴金、曹禺、张爱玲等有重量的作家。

政治与艺术论文

政治与艺术论文

内容摘要艺术,他是以人为本,而人具有社会性,政治又是因社会而生。

政治只有可爱才能起到教化作用,艺术也只有进入主流生活才能被大众所接受才不致成为只是个别人的偏好艺术家往往承担了政治教化的重任。

人类创造了艺术,艺术为人们服务。

作为服务于人的艺术,它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给人以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强烈地显示出人的本质和特征。

与政治同为上层建筑的艺术,生来二者便有着阻隔不断的联系。

艺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为政治服务的,因为它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它自身的存在意义。

人类自诞生之初便有了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演变史也映衬出了艺术的发展史,无论是动荡的岁月还是和平时代,始终伴随它左右的艺术都绽放出了独特的花朵。

通过对政治与艺术关系的分析,以及政治与艺术关系的历史演进,让人们可以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本论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政治与艺术关系的历史演进。

第二部分,政治与艺术的关系。

第三部分,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艺术。

关键词: 艺术政治历史演进关系本质特色一,政治与艺术关系的历史演进 (3)(一)从社会的发展看政治对艺术的影响 (3)(二)政治与艺术所处的地位差异 (3)(三)政治与艺术关系的本质 (3)(四)艺术的政治倾向 (4)(五)不同时代政治的本身 (4)二,政治与艺术的关系 (4)(一)艺术进步的评判 (4)(二)人,政治,艺术的关系 (4)(三)艺术不能脱离政治 (5)三,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艺术 (5)(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解 (5)(二)继承与弘扬 (5)正确认识政治与艺术的关系政治可以催生艺术,但艺术决不可受限于政治两者对立统一,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一、政治与艺术关系的历史演进长久以来,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总是纠缠不清,总是处于紧张状态,并伴随着现代性而历史的展开。

(一)从社会的发展看政治对艺术的影响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文艺与政治――一个应重新审视的话题

文艺与政治――一个应重新审视的话题

文艺与政治――一个应重新审视的话题【摘要】文艺与政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本文从文艺与政治的渊源、文艺对政治的影响、政治对文艺的影响、当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文艺在政治中的角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分析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文艺与政治的互动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它不仅体现了文艺对政治的影响,也展示了政治对文艺的塑造。

当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更是值得深入探讨,因为文艺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承载着时代的思想和情感。

我们应重新审视文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它们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文艺与政治的良性互动提供更好的保障。

【关键词】文艺, 政治, 渊源, 影响, 当代, 关系, 角色, 互动关系, 社会发展1. 引言1.1 文艺与政治――一个应重新审视的话题文艺与政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从古至今,文艺和政治一直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文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

重新审视文艺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对于我们更深入地探讨社会发展和文化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艺不再仅仅是美学的追求,也不再仅仅是审美的享受,它还承载着社会责任和政治使命。

文艺作品的创作,往往会受到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反映出时代的思想风貌和社会问题。

政治对文艺的影响同样重大,政治因素常常会影响文艺创作的自由度和表现形式。

当代社会,文艺在政治中的角色更显重要,不仅是为政治服务的宣传工具,更是发出声音和表达情感的媒介。

文艺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值得更深入地探讨,其关系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重新审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变革的脉络和方向。

2. 正文2.1 文艺与政治的渊源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愈发复杂。

一方面,政治对文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政府对文艺的支持和限制都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产生和传播。

文艺作品也常常成为政治的工具,通过文艺形式来宣传和宣扬政治主张。

从《乐记》看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从《乐记》看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从《乐记》看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摘要】《乐记》是一部著名的文艺作品,其中展现了文艺与政治之间复杂的关系。

本文首先介绍了《乐记》的背景,然后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概述。

在探讨了《乐记》中文艺表现与政治关系的互动,讨论了文艺作品在政治中的影响力,以及文艺作品对政治的塑造和反映。

同时分析了文艺创作中存在的政治倾向以及文艺作品对社会政治的启示。

在总结了《乐记》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启示,讨论了文艺与政治关系在现代的重要性,以及文艺对政治的影响力。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艺与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文艺作品在塑造和反映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乐记》、文艺、政治、关系、探讨、影响力、塑造、反映、倾向、启示、现代重要性、启示、影响力。

1. 引言1.1 《乐记》的背景介绍《乐记》是中国古代文献之一,是汉代文学家、音乐家司马迁所著。

这部文献记录了中国古代乐曲的演奏方式、乐器的制作、音律的理论等内容。

《乐记》反映了当时的音乐文化,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概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文艺作品不仅仅是娱乐消遣,更是对社会、政治现象的一种表达和反映。

《乐记》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文献之一,也在其中展现了文艺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在古代中国,文艺作品常常被用来宣扬政治主张、塑造驾驭民心的工具。

文艺作品的影响力往往超乎想象,能够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走向。

了解文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历史和预测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乐记》中文艺表现与政治关系,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艺作品对政治的塑造和反映,同时也能够探讨文艺创作中的政治倾向,以及文艺作品对社会政治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文艺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对政治现实的反思和批判,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启示作用。

2. 正文2.1 《乐记》中文艺表现与政治关系探讨《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它通过对乐舞、礼仪、音乐等方面的论述,探讨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从《乐记》看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从《乐记》看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从《乐记》看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摘要】《乐记》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反映了文艺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在古代政治中,文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既可以为统治者传递政治意图,又能够通过文艺手段来实现政治目的。

《乐记》中通过歌颂君主和记录政治事件等方式,体现了政治意图。

文艺与政治相互影响,这种关系也经历了变迁,文艺在不同时期对政治的影响也不同。

文艺始终是政治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存,文艺具有独特的政治力量。

通过分析《乐记》,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文艺在塑造政治意识和影响政治走向中的作用。

【关键词】文艺、政治、《乐记》、古代、作用、政治意图、手段、相互影响、关系变迁、影响、工具、组成部分、依存、独特的政治力量1. 引言1.1 《乐记》的历史背景《乐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音乐记载文献,成书于战国时期末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混乱的一个时期,各国相互争斗,政治动荡不安。

《乐记》是当时一部集合了各国音乐文化的记载,记录了各国乐曲舞蹈形式、演奏方式以及其在祭祀、婚丧嫁娶等民间活动中的运用。

《乐记》的成书背景反映了当时政治、社会和文化的状态,也展现了各国的音乐风貌和文化交流。

它记录了当时各国的音乐文化,反映了诸侯国间的交流与融合,是研究古代音乐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乐记》的历史背景丰富多彩,为我们研究当时的政治、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线索和资料。

1.2 《乐记》的重要性《乐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乐记》记录了中国古代乐舞的发展演变过程及相关制度规范,为后世了解古代音乐舞蹈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

《乐记》作为古代音乐文献之一,对于探讨中国古代音乐的风格、形式和演奏方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乐记》还揭示了古代中国乐舞文化与政治的密切联系,反映了当时政治制度对音乐舞蹈的监管和管理。

《乐记》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对古代音乐文化的记录和传承,更在于其展现了文艺与政治的紧密关系,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政治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参考依据。

文艺政治论

文艺政治论

文艺政治论文艺与政治的话题,是一个属于神经末梢的敏感思维区,但也并非不能谈论。

有种说法认为文艺与政治无关。

这是不准确的。

文艺是表现和反映社会的,而政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文艺不可能是与政治无关的。

所谓的文艺政治论,说的主要就是文艺与政治之间的纠结,这也是个极为简单而又极为复杂的问题。

确实,文艺与政治本是各自独立、并列存在的两种社会事物。

可是在文艺发展史上,文艺与政治又总是发生某种联系的,其中最重要的联系与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文艺是否要为政治服务。

如果可以进行学术和理论上探讨的话,此问题并非简单地以是或不是,就能彻底解决的。

因为看问题的角度是多样的,不同的角度自然会有不同的结果。

从文艺的角度看,其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其产生的原因就是人类抒发精神世界的需要,文艺并非天生就是为了服务谁。

即使偶尔特殊情况,有偿无偿的为谁服务一下,也未尝不可。

可让文艺做永远的服务员,它肯定不愿意。

而换一角度,从政治以及经济等的角度看,它们当然希望“别人”都能为我服务。

这也没错,谁都希望各行各业都来为我所用,不论文史哲经法,还是文艺等其他门类,多多益善!现实中的“文艺搭台经济唱戏”,这就是文艺为经济服务吧!客观地讲,作为两个并列的学术学科和社会事物,文艺与政治之间,确实并不存在谁服务谁的问题。

但事情总有例外,在外族入侵、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提出文艺要为政治服务,以文艺的形式组织与号召民众团结一致,奋起抗敌,抵御入侵,保家卫国,比如《义勇军进行曲》等的诞生,谁都不会认为这种要求是错误的。

而且在这种非常时期,岂止是文艺要为政治服务,其他所有的学科也都理所当然是要为、也在为政治服务,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这只是非常时期的非常行为。

非常时期就是不正常的,不是常态化的。

非常时期已过,进入正常时期,就应该适应这种形势的转变,就不应该再继续实行非常时期的做法了。

就像是共同对敌的临时联军一样,战后就该各自回归原位。

到了平常时期,则艺术与政治也该各就各位,此时还要求文艺为政治服务,那就是强迫艺术去做长工了。

艺术与政治

艺术与政治

艺术与政治关于艺术的定义,也多有争论。

我的看法是,艺术是以创作方式还原生活情态的审美表达,其形式有文学、戏曲、电影、绘画、雕塑、音乐等,具有渲泄情绪、容纳想象、美化事物、鼓舞人心、净化灵魂等功能。

关于政治的定义,多有争论。

我的看法是,政治是依治政主张构建的控制系统及反控制力量的关系。

只要构成了具有各种权利主体利益斗争的社会形态,并需要借助军队等暴力形式来控制秩序,就有了政治。

只要出现了具有政治特征的社会,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形态中生活,任何艺术表达都会受这种政治形态的影响,但不等于艺术会从属于某一种政治主张,甚至还可能成为政治控制的反控制力量。

政治控制力或政权的稳固程度,与艺术的繁荣,经常不是一个正比关系。

政治好,即在通常人们所说的政通人和时,人们不关心政治,就和健康人往往不关心自己的健康一样。

政治上有问题,各种社会矛盾集中尖锐,人们情绪波动,反思各种现象,思考人的行为合理性时,反而会催生艺术的繁荣。

无论是十六世纪席卷欧洲的文艺复兴,还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的繁荣和俄罗斯各类艺术的兴盛、五四时期中国一批有深远影响的文人出现,还是改革开放中各类艺术对人的心灵关照和探索,都和社会转型有关。

在我的视野中,以及我所知道的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中,还没有任何真正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作品,是由朝廷和政府组织出来的。

现在我们虽然搞了制作文艺作品的工程,但真正进入百姓视野的作品有什么呢?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和当时以诗举仕,打破“门阀仕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有关,也和前代文学积累,以及国家强盛而开明等因素有关,为诗歌的崛起,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

但流传至今的那些具体的好诗,不是靠朝廷组织出来的。

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当时社会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堪称千古绝唱,恐怕也不是当时的朝廷愿意看到的。

一定的有利于人们纯情化崇高化的政治形态,会催生至情至美的作品。

产生于50年代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其纯情度,为所有后来者不能企及,那个年代,人们有一种崇高的热情,这也是为后来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毛泽东诗词分析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汉文0802 陈丽 20080001247
【摘要】
本文通过对毛泽东诗词文章等部分内容的分析,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阐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关键词】
毛泽东;文艺;政治;关系
文艺与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中的一对基本关系范畴。

关于二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文艺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

毛泽东早期对文艺的见解和思想脉络,可以从他的文章著述、演说报告,特别是他的诗词创作实践的文风和艺术风格中找到线索。

而完整、系统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则主要地体现在下列著作之中:《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与音乐工作者的谈话》等:,此外,还有若干通信、批示、按语和为报刊代拟的社论。

上述著作中,对于毛泽东文艺思想表述得最系统、最具广泛和深远影响的则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与政治的。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文艺服从于政治,而当时中国政治的根本问题是革命。

先是抗日,接着是解放战争。

毛泽东的诗歌几乎都是对当时政治的反映。

《清平乐·蒋桂战争》高度概括了当时的国内斗争形势。

作者通过军阀开战与革命力量空前壮大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力地生动地表现了中国革命迅速发展的趋势。

作者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这首词中所表达的心情是复杂的。

1930年7月前后,中国革命的形势十分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因此党内滋长了乐观而盲目的情绪。

这首词以浪漫主义的笔触,写出了红军各路大军互相配合,讨伐敌人的浩荡声势。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全词画面雄奇,风格豪壮,生动地概括了第二次反“围剿”的全过程,堪称是一首壮丽的史诗。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创举,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论述长征意义时写道:“长征时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告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七律·长征》是记录长征这次伟大历史的无比壮丽的史诗。

这首诗高度概括了红军长达25000里的行军,抒发了无产阶级领袖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这首诗也是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最为辉煌的美学总结。

南京解放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它标志着国民党以至几千年反动统治的历史彻底结束,标志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人民当家做主时代的到来。

《七律·人民解
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是纪念南京解放,庆祝人民革命胜利的不朽丰碑,是教育人民接受历史教训的忠告,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斗号令。

全诗风雷磅礴,豪气盖世,寓意深邃。

这是一首永载史册的经典之作。

1950年10月所作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这首词通过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愤怒地控诉了旧中国的罪恶统治,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通过游泳中的感受和联想,抒发了诗人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歌颂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首今天和明天的社会主义赞歌,是一首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典范。

《七律·冬云》这首诗以比喻象征和对比的手法,描写当时的国际政治形势,表现了作者要灭“虎豹”、杀“熊罴”的伟大气魄。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后中国的形势,可以说毛泽东的诗歌都在为政治服务。

但他也说过文艺反过来也会给政治带来大的影响。

在这里,就拿他的《新民主主义论》来举例说明吧。

毛泽东写作《新民主主义论》,首先是为了在全国人民面前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区别于其他政治力量的主张和自己的立场和观点,阐明中国前进的方向。

其次是为了回击国民党顽固派进而统一全党认识。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

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的一条必要的和重要的战线。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不止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理论论证,尤其重要的是,他对中国未来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作了探讨。

可以说《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轫,国共合作实践的理论论证,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源头。

政治对文艺的影响是直接、深刻和巨大的:特定的政治局面会影响到文学的思想价值和审美风格,政治斗争的形势会影响到文学的方向和性质,处于统治地位的政治集团所制定和推行的方针政策及统治者的个人好恶也会影响到文学的繁荣或萧条。

文学对政治的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文学的形象的、隐喻的和象征的表现方式决定了文学是通过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人们的社会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实现的。

因此,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在一种特定历史语境中双向互渗互动的功能性关系。

【注释及参考文献】
/news/community/shzt/mzd/thought/200312220712.h tm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陆贵山、周忠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毛泽东诗词鉴赏》徐四海云南人民出版社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读史笔记》于光远、韩钢长江文艺出版社
《<毛泽东文集>与毛泽东思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组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