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_人教版新课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人教版新课标古诗是古文学中的一大奇葩,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大多是历代著名诗人所作,都是千百年来为人们吟诵不厌的佳作。这些古诗内涵深刻,意存高远。有的是爱国诗篇,如陆游的《示儿》;有的是写景名作,如杜甫的《绝句》;有的是历史写照,如林升的《题临安邸》。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是渗透学生情感教育的典范之作。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效的作用”。因此,古诗教学不但要进行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理解诗的主要内容,还要学生深入诗人的内心深处,领会其中的思想感情,让诗人的美好情操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地溶化在学生的血液里。
至于如何渗透,下面就此略谈一孔之见,以与同仁切磋。
一.创设情境引发情。
所谓“情境”,是指某种能造就人特有心理的一种氛围。它对人的情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就古诗而言,语言凝练,意存高远,有时学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诗文内涵,创设情境,充分显示形象,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促使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做到“以境引情”。
(一)故事启情。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还有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如果学生不知背景,不知诗人坎坷的经历,也就不能正确领会诗人的情感。再说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妨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故事的形式讲述古诗产生的特定环境以及诗人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可以为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创设一个想像的情境,从而启发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赠汪伦》这首诗,在教学时,我以故事的形式在课前讲述了李白当时写这首诗时的背景:有一人名叫汪伦,很有才学,但他不愿意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
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窑在地下。有一回,听说李白到了安徽,他很想邀请李白前来做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修书一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只见上面写道:“先生好游吗?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吗?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听说汪伦对人十分豪爽,便欣然答应。可见面后,汪伦却大笑:“‘桃花’是此潭的名字,并无桃花十里;‘万家’是此店姓万,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才知上当,但却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亦人生一大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热情款待,两人情趣相投,成为好朋友。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今日李白要乘舟远去了,面对桃花潭边前来送行的汪伦,他即兴写下此诗。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吟诵起来。在这咿呀吟咏的同时,“朋友间的深情”相信学生不难体会。
(二)绘画抒情。
绘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于那些描写山川风貌、生活场景的古诗,我们不妨让学生想像画面,绘制简笔画。因为小学生总是凭借形象而引发想像的。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在获得美感的同时,定会产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之情,感受生活之美。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两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交织成了一幅瑰丽的春景图。教学中,我运用简笔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在体会诗中有画的基础上,通过想像绘成图画。一会儿工夫,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春景图立刻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他们胸中禁不住发出一股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啊,好美的春天啊!”“春天,我爱你!”
(三)想像悟情。
古诗教学中,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此时,教师要借助音乐、画面等媒体,帮助学生架起想像、联想的桥梁,顺利地将学生带入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与故友的离愁别绪完全予以在了水天一色之间。教学中可选用与这首古诗诗意相协调的古典乐曲《送别》,让学生边看图片边凝神细听,让凄婉、动听的旋律唤起学生丰富的想像,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似乎看到了滚滚的长江水奔向天际,友人的孤船渐渐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而李白却久
久伫立在江边,不愿离去……这样,学生目视其文,耳悦其声,也一定会深切感悟其“朋友情深”。
由此可见,教师要根据古诗的不同特点以及教学的需要,巧设各种情境。只要“境”创设得妙,自然“情”便激发得浓。二.玩赏词句品味情。诗人在精心创作诗篇时,往往用心血凝聚了许多精妙绝伦的名词佳句。这些词句常常是点睛传神之笔。它们寄深意于一瞬,寓丰富于单纯,像清泉,似甘醇,句凝情浓,字炼理深,常深含诗人丰富的情感,常给人以新的生活启迪。如寄托对久别故乡深深思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现对家乡恋恋不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抒发亲情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暗藏哲理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精词佳句,启发学生品味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使此情此意,能如春雨点点滴滴渗入学生的心田。
如《望庐山瀑布》一诗,诗中的“挂”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地描绘出远望瀑布的景象。为了让学生体会“挂”字的精妙,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挂”字的近义词进行比较体会。这时,有的学生换上了“流”字,有的换上了“悬”字。后我再次质疑:李白为什么用“挂”而不用“流”、“悬”呢?学生们各抒己见,但始终没有领会。这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录像:巨大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峰顶端喷泻而下,如滚滚长河般奔腾不息,如一条巨大、耀眼的白练悬挂于苍翠青山之间……如此逼真的画面,很快将学生带入情境。此时,学生不难体会这“挂”字正好与“遥看”相呼应,这是诗人远望到的壮观的瀑布景观。“妙,真妙!”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之情会悄然而生。
又如教学爱国诗人陆游的千古绝唱《示儿》,课始,我在悲哀的音乐中运用深情的解说把学生带入诗中特定的场景。之后,紧紧抓住“元知”、“但悲”这两个表现作者临终前悲痛欲绝的词语,引导学生一步步披文入情,触摸诗人的爱国情怀:在人之将死,唯一不能忘的是“见九州同”,唯一叮嘱的是“定中原日”,“无忘”“家祭告乃翁”,更“无忘”北定中原大业。这是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热爱祖国、至死不渝的心声。它触手可及,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那激荡人心的爱国情、报国志就会在学生心中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