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中数学-关于动点问题的总结

合集下载

浙教版初中数学动点问题

浙教版初中数学动点问题

开拓思维举一反三
——个基本图形在函数解题中的运用
例1.已知ABCD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E是AD边上的点,F是CD边上的一个动点(不与D、C重合),EF⊥BF,求证:△EDF~△FCB
1
变式三:已知ABCD是正方形,E是AD边上的中点,F是CD边上的点,则下列哪几个条件能判定△EFD与△BFC相似:
①∠DEF=∠CBF ②∠DEF=∠BFC ③2DF=FC ④EF⊥BF
练习:如图,边长为1的正方形OABC的定点O为坐标原点,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点C在y轴的正半轴上.动点D在线段BC上移动(不与B,C重合),连接OD,过点D作DE⊥OD,交边AB于点E,连接OE.记CD的长为t.
(1)用t表示D、E的坐标;
(2)如果记梯形COEB的面积为S,那么是否存在S的最大值?若存在,请求出这个最大值及此时t的值;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例2.已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4,该抛物线与x 轴交于A 、B 两点,与y 轴交于点C , 且A 、C 的坐标分别为(2,0),(0,3) (1) 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2) 抛物线x 轴上方有一点P ,满足∠PBC=90°,求点P 的坐标.
例3.在矩形AOBC 中,OB=4,OA=3,分别以OB 、OA 所在直线为x 轴和y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F 是边BC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B 、C 重合),过F 点的反比例函数x
k y
(k>0)的图像与AC
边交于点E.
(1) 求证:△AOE 与△BOF 面积相等; (2) 连接AB ,求证:△CEF~△CAB ;
(3)
请探索是否存在这样的点F ,使得将△CEF 折叠后,点C 恰好落在OB 上?若存在,求出点F 的坐
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浙教版初中数学中考复习:二次函数中的动点问题(共50张ppt)

浙教版初中数学中考复习:二次函数中的动点问题(共50张ppt)
y
A3
1
-1 O
x
B
图1
二次函数中的动点问题:
• 【练2】如图1,二次函数������ = ������������2 + ������������的图像过点A(-1,3),顶点B的横坐标为1. (3)如图3,一次函数y=kx(k>0)的图像与该二次函数的图像交于O、C两点,点T为该二次函数图像上 位于直线OC下方的动点,过点T作直线TM⊥OC,垂足为点M,且M在线段OC上(不与O、C重合), 过点T作直线TN∥y轴交OC于点N.若在点T运动的过程中,������������������������2为常数,试确定k的值.
y
C
B
F
E
O
DA x
二次函数中的动点问题:
• 【例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顶点A,C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且OA=4, OC=3,若抛物线经过O,A两点,且顶点在BC边上,对称轴交BE于点F,点D,E的坐标分别为 (3,0),(0,1).
• (3)点M在对称轴右侧的抛物线上,点N在x轴上,请问是否存在以A,F,M,N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 行四边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Fra bibliotek1 2
������2
+
������������
+
������经过A、C
(2)点D为直线AC上方抛物线上一动点;
②过点D作DF⊥AC,垂足为点F,连接CD,是否存在点D,使得△CDF中的某个角恰好等于∠BAC的
2倍?若存在,求点D的横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y
D C
E
A
OB
x

与圆有关的动点问题[下学期]--浙教版

与圆有关的动点问题[下学期]--浙教版

他来上班的第二天我就感受到了他的虚心低调。那时的我心他懂得也多,看到他刚来工作还没有入手,于是像他的领导一样教他怎么 做体系资料,给他布置一些工作任务。他像个学生一样认真地听着,详细地做着笔记。没想到他刚来做的资料比我做的还好。
随着经济形势逐渐变好,客户订单也慢慢多起来,我开始向他学习用CAD编制工艺卡片。自以为之前有了点基础水平还不错,没想到和他相比天壤之别,我笨手笨脚,他的技术炉火纯青,鼠标点得 让我眼花瞭乱,让我自愧不如。
老板把我领到他面前介绍着:“她才来不久,自学了一些东西,请你多培养她。”他欣然同意。我趁机打量了一下他:他留着干净利落的平头,中等个子,穿着一套灰色的西装,看起来非常精神。 听说他在深圳工作了十多年,是位优秀的工程师,还培养了几位优秀的工程师。同事们对他称赞不已,这让我对他刮目相看,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因为我们是同龄,我们的生日还只差一天,我觉得我 们在一起工作非常有缘。开心8官网
接下来部门又增加了两个新人,陆工给我们三人做CAD培训。他像个专业讲师,讲起课来思路清晰,有条不紊,把CAD界面上每一个工具叙述得清清楚楚,就连打印设置都讲解得清清楚楚。这些知 识如果让我自学至少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看着按他讲解的方法设置了打印出来的图纸好看又清晰,我的CAD水平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提升。我很庆幸遇到了这样一位好的上司。

浙教版八上第二单元数学动点几何问题

浙教版八上第二单元数学动点几何问题

浙教版八上第二单元数学动点几何问题1. 引言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动点几何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趣的章节。

通过这个主题,我们将会深入探讨动点在几何中的运用,结合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来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一概念。

2. 动点我们需要了解动点的概念。

动点是指数学中描述运动对象位置的点,它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在几何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动点相关的问题,比如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变化规律等。

3. 数学与动点在数学中,动点的运用非常广泛,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几何问题。

通过动点的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图形的变化规律,研究不同图形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难题。

4. 浙教版八上第二单元的内容在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我们将会学习到很多关于动点几何的知识。

我们将会学习到平面直角坐标系、平移、旋转、对称等概念,这些内容都是与动点几何密切相关的。

5. 动点几何问题的应用动点几何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它还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与动点几何相关的问题,比如汽车的行驶轨迹、机械臂的运动轨迹等,而这些都与动点几何有着密切的联系。

6. 回顾与总结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对动点几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浙教版八上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动点几何的概念,并且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

7.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动点几何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几何知识,还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我认为动点几何的学习是非常有价值的,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这一部分内容。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动点几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本文的介绍和探讨,希望大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动点几何的概念,并且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数学的奥秘!在浙教版八上第二单元的学习中,动点几何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趣的主题。

在本单元中,我们将会学习到平面直角坐标系、平移、旋转、对称等概念,这些内容都与动点几何密切相关。

完整版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归纳

完整版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归纳

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三角形边上动点3x??6y?P、QO BA、点出发,两点,动点年齐齐哈尔市)直线同时从与坐标轴分别交于20091、(4yQ OAA 1沿线段个单同时到达点,运动停止.点运动,速度为每秒BO ABP→运动.位长度,点→沿路线B、A两点的坐标;1)直接写出(Ptt OPQ△Q SS之间的面积为的运动时间为与秒,(2)设点,求出xQOA 的函数关系式;48?SQ、O、P MP的求出点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3)当时,5坐标.,6)(0)B0解:1、A(8,2S=t<3时,2、当0<t S=3/8(8-t)t<t<8时,当3 B所有时间分段分类;)问按点提示:第(2P到拐点探究第四点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按已知线段身份不,O、P、Q第(3)问是分类讨论:已知三定点为边。

然后为对角线、OQ为边、OQ为对角线,③OP同分类-----①OP为边、OQ为边,②OP 画出各类的图形,根据图形性质求顶点坐标。

年衡阳市)2、(2009,是⊙O的直径,弦BC=2cm如图,AB o.∠ABC=60 的直径;1)求⊙O(与⊙O相切;延长线上一点,连结ABCD,当BD长为多少时,CD(2)若D是点出发沿的速度从BAB方向运动,同时动点F以1cm/s的速度从(3)若动点E以2cm/sA点出发沿着t)?t?2)(t(s0为直角三角形.为何值时,△BEF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BCEF,连结,当CC CF FE ABABADOEB O O1页共11 第页)3图()2图()1图(.注意:第(3)问按直角位置分类讨论0)a??33(y?a(x?1)2),0(?2A D,经过点如图,重庆綦江)已知抛物线抛物线的顶点为,3、(2009xx CO BCOMADOM∥BD.过于点作射线轴正半轴上,,.过顶点连结平行于在轴的直线交射线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O)st(OMPP.问运动,设点运动的时间为出发,以每秒(2)若动点1从点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射线tDAOP为何值时,四边形分别为平行四边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当M yDCQ OOBOC?B个长度同时出发,分别以每秒,动点和点3()若和动点1分别从点BOOC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点也随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和单位和2Ptt BCPQPQ)(s四边形,之停止运动.设它们的运动的时间为连接为何值时,,当AQOxB PQ的面积最小?并求出最小值及此时的长.注意:发现并充分运用特殊角∠DAB=60°BCPQ 的面积最小。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培优复习第13招线段上动点的常见题型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培优复习第13招线段上动点的常见题型


.



又因为3× -10=



所以当点 M 运动到数轴上表示
2 BN .

的点时, AM =

返回
分类训练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1. 如图,数轴上点 A 表示的数为-2,点 B 表示的数为8,
点 P 从点 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
匀速运动,同时点 Q 从点 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
浙教版 七年级上
第13招
线段上动点的常见题型
CONTENTS


01
典例剖析
02
分类训练
教你一招
解决线段上的动点问题一般需注意:找准点的各种可能
的位置;通常可用设元法表示出移动变化后线段的长(若是
常数,那就是定值),再由题意列方程求解.
返回
典例剖析
如图,已知在数轴上有 A , B , O 三点,点 A 表示的
点 P 从 A 出发,以2 cm/s的速度沿 AB 向右运动,终点为
B ;点 Q 从点 B 出发,以1 cm/s的速度沿 BA 向左运动,
终点为 A . 已知 P , Q 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
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 x s.
(1) AC =
12
cm,当 x =
1
2
3
4


5
数为-10,点 O 表示的数为0, OB =3 OA ,点 M 以每秒3个
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 A 向右运动,点 N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
的速度从点 O 向右运动(点 M , N 同时出发).
(1)数轴上点 B 表示的数是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动点题及答案解析(优选.)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动点题及答案解析(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八年上册数学动点题1-11、某园艺公司对一块直角三角形的花圃进行改造,测得两直角边长为6m、8m.现要将其扩建成等腰三角形,且扩充部分是以8m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求扩建后的等腰三角形花圃的周长.2、已知直线m的解析式为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以线段AB为直角边在第一象限内作等腰Rt△ABC,∠BAC=90°,在坐标平面内有一点P(a,2),且△ABP的面积与△ABC的面积相等.(1)求A,B两点的坐标;(2)求△ABC的面积;(3)求a的值.2-13、如图,已知△ABC中,∠ABC=90°,AB=BC,三角形的顶点在相互平行的三条直线l1、l2、l3上,且相邻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均为1,则AC的长是()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在第一象限,点B在第二象限,点C在坐标轴上,满足三角形ABC是Rt三角形的点C最多有a个,最少有b个,则a+b的值为解:1、AB为斜边。

以AB为直径做圆,则C点为圆与坐标轴的交点。

最多有4个,最少有2个。

2、AB为直角边。

分别过A和B点做线段AB的垂线。

则与坐标轴最多有4个交点,最少有两个(AB与X轴平行)综合上述,a=8,b=4。

因此a+b=12。

5、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与x轴和y轴分别交于A(6,0)和B(0,2根号3),动点C在x轴上运动(不与点O,点A重合),连接BC。

①若点C为(3,0)则△ABC的面积为多少②若点C(x,0)在线段OA上运动(不与点O,点A重合),求△ABC面积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③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C,使△ABC为等腰△?若存在,直接写出C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①△ABC的面积为1/2AC*OB=1/2*(6-3)*2√3=3√3;②因为点C(x,0)在线段OA上运动,所以△ABC面积是1/2AC*OB=√3(6-x)=6√3-√3x,即y=6√3-√3x(0<x<6)③在x轴上存在点C,使△ABC为等腰△,C的坐标分别为(6-4√3,0)、(6+4√3,0)、(-6,0)和(2,0)6、点M、N是第一象限内的两点,坐标分别为M(2,3),N(4,0)(1)若点P是y轴的一个动点,当△PMN周长最小是,点P坐标为(2)若P、Q是y轴的两点(P在Q是下方),且P、Q=1,当四边形PQMN周长最小时,点P坐标为分析:PQMN周长=PQ+QM+MN+PN,而PQ=1,MN=根13,是固定的, 所以即求QM+PN最小值. 由轴对称性质,若设M'与M关于y轴对称,得MQ=M'Q 我们发现,将MQ向下平移一个单位,则P与Q重合,于是QM+PN=QM+QN,取M(2,3)下移一个单位后M1(2,2)的关于Y轴对称的点为M2(-2,2),则M1Q=M2Q,(QM1+QN)最小=M2N=2*根10。

浙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四章相似三角形动点问题分类讨论(包含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四章相似三角形动点问题分类讨论(包含答案)

由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的解题方法和策略:1.寻找题目中特殊的条件和不变的量,并找出由条件引发的一些相等角、相等线段等特殊条件;(挖掘题目中的隐藏条件)2.注意分类讨论,先找是否有相等角,再决定分类讨论情况:3.相似三角形的边如果能直接求出列等式最好,如果不能求出,注意转化相似(是否产生新的相似、等腰、平行四边形等更特殊的条件)4.注意三个易忘定理:线段的中垂线定理、角平分线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例1.如图,在Rt △ABC 中,︒=∠90ACB ,CE 是斜边AB 上的中线,10=AB ,43tanA =,点P 是CE 延长线上的一动点,过点P 作CB PQ ⊥,交CB 延长线于点Q ,设EP x =,BQ y =。

(1)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及定义域;(2)过点B 作AB BF ⊥交PQ 于F ,当BEF ∆和QBF ∆相似时,求x 的值。

【解答】(1)在Rt △ABC 中,90ACB ︒∠=,∵4tan 3BC A AC ==,10AB = ∴8,6BC AC ==.∵CE 是斜边AB 上的中线,∴152CE BE AB === ∴,PCB ABC ∠=∠∵90PQC ACB ︒∠=∠=∴△PQC ∽△ABC∴484,555CQ BC y PC AB x +===+即 ; ∴445y x =-,定义域为5x >. (2)∵90,Q ACB QBF A ︒∠=∠=∠=∠∴△BQF ∽△ABC当△BEF 和△QBF 相似时,可得△BEF 和△ABC 也相似. 分两种情况: ①当FEB A ∠=∠时,在Rt △FBE 中,90FBE ︒∠=,5BE =,53BF y =∴54445353x ⎛⎫-=⨯⎪⎝⎭,解得10x =; ②当FEB ABC ∠=∠时,在Rt △FBE 中,590,5,3FBE BE BF y ︒∠===∴54345354x ⎛⎫-=⨯⎪⎝⎭,解得12516x = 综合①②,12516x =或10. 练习1.已知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 AD ∥BC ,AB=CD ,AD=3,BC=9,34tan =∠ABC ,直线MN是梯形的对称轴,点P是线段MN上一个动点(不与M、N重合),射线BP交线段CD于点E,过点C作CF∥AB 交射线BP于点F。

浙教版七年级上数学动点问题

浙教版七年级上数学动点问题

浙教版七年级上数学动点问题1、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a、b,则A、B两点之间的表示为距离AB=|a-b|,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回答下列问题:(1)数轴上表示2和-1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_数轴上表示x和-1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2)若|x-a|+|x+1|的最小值为4,则a=____________;(3)已知数轴上三点M,O,N对应的数分别为-1,0,3,点P为数轴上任意点,其对应的数为x.如果点P以每分钟1个单位的速度从点O向左运动,设t分钟后,(不包括t =0)时点P到N的距离为点P到M的距离的4倍,请求出t值.2、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在A左侧的一点,且A,B两点间的距离为1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点P表示的数是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求:①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与点Q相遇?②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3、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数6,A、B两点之间距离为10.(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_________(2)若数轴上有一点C到A、B两点的距离之和为18,则C对应数为________.(3)动点R从B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速度向右运动,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速度向右运动,问R运动多少秒时,P、R两点之间相距2个单位长度?4、对于数轴上的A,B,C三点,给出如下定义:若其中一个点与其它两个点的距离恰好满足2倍的数量关系,则称该点是其它两个点的“联盟点”.例如:数轴上点A,B,C所表示的数分别为1,3,4,此时点B是点A,C的“联盟点”.(1)若点A表示数-3,点B表示的数3,下列各数,-1,0,1所对应的点分别C₁,C2,C3,其中是点A,B的“联盟点”的是_____;(2)点A表示数-10,点B表示的数5,P在为数轴上一个动点:①若点P在点B的左侧,且点P是点A,B的“联盟点”,求此时点P表示的数;②若点P在点B的右侧,点P,A,B中,有一个点恰好是其它两个点的“联盟点”,求此时点P表示的数.5、在数轴上有A、B、C、D四个点,分别对应的数为a,b,c,d,且满足a,b到点-7的距离为1(a<b),且(c-12)²与|d-16|互为相反数.(1)填空:a=______,b=______,c=_______,d =_______;(2)若线段AB以3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线段CD以1单位长度/秒向左匀速运动,并设运动时间为t秒,A、B两点都运动在CD上(不与C,D两个端点重合),若BD=2AC,求t的值;(3)在(2)的条件下,线段AB,线段CD继续运动,当点B运动到点D的右侧时,问是否存在时间t,使BC=3AD?若存在,求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6、如图,半径为1个单位的圆片上有一点A与数轴上的原点B重合,AB是圆片的直径.(1)把圆片沿数轴向左滚动半周,点B到达数轴上点C的位置,点C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2)把圆片沿数轴滚动2周,点A到达数轴上点D的位置,点D表示的数是_______(3)圆片在数轴上向右滚动的周数记为正数,圆片在数轴上向左滚动的周数记为负数,依次运动情况记录如下:+2;-1,+3,-4,+1.①第几次滚动后,A点距离原点最近?第几次滚动后,A点距离原点最远?②当圆片结束运动时,A点的运动路程共有多少?此时点A表示的数是多少?7、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表示有理数-16,0,2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点P移动时间为t秒.(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到点A和C的距离:PA___;PC = _____(2)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点A,当点P运动到C时,P、Q两点停止运动.①求当t为何时Q、P两点相遇.②请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Q之间的距离.8、已知,如图,A、B分别为数轴上的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20,B点对应的数为100.(1)求A点到B点的距离;(2)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以6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①多少秒这两只电子蚂蚁相遇?②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你知道C点对应的数是多少吗?9、如图,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为-2.(1)距离A点4个单位长度,则点B所对应的数是___;(2)在(1)的条件下,点A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数轴向左运动,同时点B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当点A运动到-4所在的点处时,点B停止运动,此时A,B两点间距离是________;(3)在(2)的条件下,现在A点静止不动,B点再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沿数轴向左运动时,求经过多长时间A,B两点相距5个单位长度.10、若A、B、C为数轴上三点,若点C到A的距离是点C到B的距离2倍,我们就称点C是【A,B】的好点例如,如图1,点A表示的数为-1,点B表示的数为2.表示1的点C到点A的距离是2,到点B的距离是1,那么点C是【A,B】的好点;又如,表示0的点D到点A 的距离是1,到点B的距离是2,那么点D就不是【A,B】的好点,但点D是【B,A】的好点.如图2,M、N为数轴上两点,点M所表示的数为-2,点N所表示的数为4.(1)数______所表示的点是【M,N】的好点;(2)如图3,A、B为数轴上两点,点A所表示的数为-20,点B所表示的数为40.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点B出发,以2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到达点A停止.当t为何值时,P、A和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好点?。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总结(5篇)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总结(5篇)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总结第1篇在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工作的同时,也不放松对教学常规的指导和监督,我组加强了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管理。

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结合本组的特点,经过全组教师的热烈讨论,制定了工作目标和具体计划。

坚持每周进行教案检查,发现问题当面指出,共同讨论研究解决。

坚持两周一次的作业检查。

在发挥教师各自教学特色和风格的基础上,积极规范教师的教案书写和课堂教学行为。

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相互听课和研究备课。

教研组活动有主题、有内容,有组织人和执行人,有及时的详细的记录。

教研活动中老教师无私传授,新教师虚心好学。

本组教师听课都在20节以上。

中年教师x xx、xxx、xxx有实干精神,年轻教师范莉、xxx积极好学。

我们初中数学组的全体教师决心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将更加团结协作,真抓实干。

本组教师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落实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都时时考虑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本学期重点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的要点是怎样听课、怎样做作业和怎样复习,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给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关爱学生。

教师在精选习题的基础上,认真做好作业批改工作,力求做到及时反馈矫正,讲求实效,各年级都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分层教学,培优补差。

初一抓好起始阶段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初二抓好基础教学,培养数学素质;初三多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坚持每周进行教研活动,每次教研活动事先都经过精心准备,定内容、定时间、定教师,多次组织学习教育理论和本学科的教学经验,充实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

认真安排新教师xxx的合格课,耐心指导她参加青年教师的赛课活动,精心安排中年教师的示范课,对公开课严格把关,要求每一节公开课前都经过老师认真备课,每堂公开课后,全组的老师都要进行认真的评课,我们组的老师对评课向来非常认真,从不避丑,不走过场,不管你的资格有多老,你有多年轻,大家能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对有研究性的问题、有争议的问题都能畅所欲言,尽管有时争论的很激烈,但道理是越辩越明的,大家通过争议都很有收获,同时也对本组教师的教学有帮助。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动点题及答案解析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动点题及答案解析

精品文档八年上册数学动点题1-1.现要将其扩建成等腰三8m、某园艺公司对一块直角三角形的花圃进行改造,测得两直角边长为6m、1 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求扩建后的等腰三角形花圃的周长.角形,且扩充部分是以8m、已知直线m的解析式为与x2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以线段AB为直角边在第一象限内作等腰Rt△ABC,∠BAC=90°,在坐标平面内有一点P(a,2),且△ABP的面积与△ABC的面积相等.(1)求A,B两点的坐标;(2)求△ABC的面积;(3)求a的值.精品文档.精品文档2-1,三角形的顶点在相互平行的,AB=BCABC=90°ABC3、如图,已知△中,∠且相邻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均为上,、l、三条直线ll1(AC则,的长是)321精品文档.精品文档三角形在坐标轴上,满足三角形ABC是Rt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在第一象限,B在第二象限,点C4 a+b的值为个,最少有b个,则a的点C最多有解:个。

4个,最少有2点为圆与坐标轴的交点。

最多有1、AB为斜边。

以AB为直径做圆,则C与4的垂线。

则与坐标轴最多有个交点,最少有两个(AB2、AB为直角边。

分别过A和B点做线段AB X轴平行)。

因此。

a+b=12综合上述,a=8,b=4轴上运动(不与点xC在轴和y轴分别交于A(6,0)和B(0,2根号3),动点、一次函数5y=kx+b的图像与x上OA(ABC的面积为多少②若点Cx,0)在线段为(O,点A重合),连接BC。

①若点C3,0)则△轴上是xy关于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③在xO运动(不与点,点A重合),求△ABC面积C,使△ABC为等腰△?若存在,直接写出C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否存在点3)*2√3=3√3;ABC的面积为1/2AC*OB=1/2*(6-解:①△上运动,所以)在线段OA②因为点C(x,0 ,即(面积是1/2AC*OB=√36-x)=6√3-√3x△ABC <)x<6√3x y=6√3-(0 的坐标分别为ABCx③在轴上存在点C,使△为等腰△,C ()()6-(4√3,0、6+4√3,0、-6,0))和(2,0精品文档.精品文档M(2,3),N(4,0)是第一象限内的两点,坐标分别为6、点M、N 周长最小是,点P坐标为(1)若点P是y轴的一个动点,当△PMN P坐标为P、Q=1,当四边形PQMN周长最小时,点P(2)若P、Q是y轴的两点(在Q是下方),且, ,是固定的=PQ+QM+MN+PN,而PQ=1,MN=根13PQMN分析:周长.最小值所以即求QM+PNMQ=M'QMM'与关于y轴对称,得由轴对称性质,若设重合,于是QM+PN=QM+QN,我们发现,将MQ向下平移一个单位,则P 与Q)QM1+QN,(-2,2)的关于Y轴对称的点为M2(),则M1Q=M2QM1取M(2,3)下移一个单位后(2,2 。

最新浙教版初中数学中考复习动态几何问题 (共46张PPT)教育课件

最新浙教版初中数学中考复习动态几何问题 (共46张PPT)教育课件
• 从点动的特殊情形入手,进行推理判断,再对一般情形做出猜想或判断, 并加以证明.
24
考向三:动线问题
• 【例】如图,在矩形ABCD中,BC=2,点P是线段BC上一点,连结PA,将线段PA绕点P逆 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PE,平移线段PE得到CF,连结EF.问:四边形PCFE的面积是否有最大 值?若有,请求出面积的最大值及此时BP长;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2
考向一:动点问题——单动点问题
• 【例】如图,⊙O的半径为1,AD,BC是⊙O的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点P从点O出发(P点 与O点不重合),沿O→C→D的路线运动,设AP=x,sin∠APB=y,那么y与x之间的关系图 象大致是( )
3
解析:
4
考向一:动点问题——单动点问题
• 【例】如图,△AOB中,∠O=90°,AO=8 cm,BO=6 cm,点C从A点出发,在边AO上以 2 cm/s的速度向O点运动,与此同时,点D从点B出发,在边BO上以1.5 cm/s的速度向O点运 动,过OC的中点E作CD的垂线EF,则当点C运动了多少秒时,以C点为圆心,1.5 cm为半径 的圆与直线EF相切?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专题十二 特殊四边形中的动点问题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专题十二 特殊四边形中的动点问题

专题
∴△ADE≌△CDG. ∴AE=CG. ∴AC=AE+CE=CG+CE. ∵AC= 2AB, ∴CE+CG= 2AB.
专题
∵EM⊥BC,EN⊥CD,∴∠EMC=∠ENC=90°, ∴∠NEC=45°,∴NE=NC, ∴四边形EMCN是正方形. ∴EM=EN,∠NEM=90°. ∴∠MEF+∠FEN=90°. ∵四边形DEFG是矩形,∴∠DEF=90°. ∴∠DEN+∠NEF=90°,∴∠DEN=∠MEF.
专题
在△DEN 和△FEM 中, ∠ END=NEEM=,∠FME, ∠DEN=∠FEM, ∴△DEN≌△FEM. ∴ED=EF, ∴矩形 DEFG 是正方形.
专题
又∵EF⊥AC, ∴四边形AFCE为菱形. ∴AF=CF. 设AF=CF=x cm,则BF=(8-x)cm. 在Rt△ABF中,由勾股定理,得AB2+BF2 =AF2,即42+(8-x)2=x2,解得x=5. ∴AF=5 cm.
专题
(2)动点P,Q分别从A,C两点同时出发 ,沿△AFB和 △CDE各边匀速运动一周,即点P自A→F→B→A停止, 点Q自C→D→E→C停止.在运动过程中,已知点P的 速度为5 cm/s,点Q的速度为4 cm/s,运动时间为t s, 当以A,C,P,Q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时,求t的值.
专题
若以A,C,P,Q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则PC=QA. ∵四边形ABCD为矩形, ∴AB=CD=4 cm,AD=BC=8 cm. ∵AF=CF=5 cm,点P的速度为5 cm/s,点Q的速度 为4 cm/s,运动时间为t s,
专题
∴PC=PF+FC=PF+FA=5t cm,QA =(AD+CD)-(QD+CD)=(12-4t)cm. ∴5t=12-4t,解得 t=43. 故当以 A,C,P,Q 四点为顶点的四边 形是平行四边形时,t 的值为43.

与圆有关的动点问题[下学期]--浙教版

与圆有关的动点问题[下学期]--浙教版
我独自品味着一个人的苦涩,想着缓慢走在和你一起的那段时光,日子在墙壁上的时钟里静止,像一个浮雕,浮雕里写满了故事里一段一段的爱情史。

由于只有一个人生,颓废者因此把它看作零,堕入悲观的深渊。执迷者又因此把它看作全,激起占有的热望。两者均未得智慧的真髓。智慧是在两者之间,确切地说,是包容了两者又超乎两者之上。 人生既是零,又是全,是零和全的统一。用全否定零,以反抗虚无,又用零否定全,以约束贪欲,智慧仿走着这螺旋形的路。不过,这只是一种简化的描述。事实上,在一个热爱人生而又洞察人生的真 相的人心中,悲观、执着、超脱三种因素始终都存在着,没有一种会完全消失,智慧就存在于它们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之中。我不相信世上有一劳永逸彻悟人生的"无上觉者",如果有,他也业已涅成佛, 不再属于这个活人的世界了。盈彩是真人吗
午后的骄阳,多么熟悉而又陌生,这短兵相见的一刻,我坐在时光小屋咖啡厅的遮阳伞下,独自消遣。与其说是消遣,不如说是等待。等一段时光老去,一点慰藉的逝去,一片失落的秋风击打的落 叶,一段光影里走过的秋水伊人。也许吧,也许都是。也许,也许都不是。我只是想在这个午后,在这个时光小屋前坐一坐。咖啡在口腔里弥漫着苦涩,就是这样。很简单的一小片段时光,在这个时间 段走过。

浙教版八年级动点问题

浙教版八年级动点问题

初二动点问题1. 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AD=24cm,AB=8cm,BC=26cm,动点P从A开始沿AD边向D以1cm/s的速度运动;动点Q 从点C开始沿CB边向B以3cm/s的速度运动.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外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3)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分析:(1)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时PD=CQ.(2)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时QC-PD=2CE.(3)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时QC-PD=EC.所有的关系式都可用含有t的方程来表示,即此题只要解三个方程即可.2.如图,△ABC中,点O为AC边上的一个动点,过点O作直线MN∥BC,设MN交∠BCA的外角平分线CF于点F,交∠ACB内角平分线CE于E.(1)试说明EO=FO;(2)当点O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并证明你的结论;(3)若AC边上存在点O,使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猜想△ABC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如图,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C=90°,已知AD=AB=3,BC=4,动点P从B点出发,沿线段BC向点C作匀速运动;动点Q从点D出发,沿线段DA向点A作匀速运动.过Q点垂直于AD的射线交AC于点M,交BC 于点N.P、Q两点同时出发,速度都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Q点运动到A 点,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Q运动的时间为t秒.(1)求NC,MC的长(用t的代数式表示);(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射线QN恰好将△ABC的面积和周长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探究:t为何值时,△PMC为等腰三角形.如图,在矩形ABCD中,BC=20cm,P,Q,M,N分别从A,B,C,D出发沿AD,BC,CB,DA方向在矩形的边上同时运动,当有一个点先到达所在运动边的另一个端点时,运动即停止.已知在相同时间内,若BQ=xcm(x≠0),则AP=2xcm,CM=3xcm,DN=x2cm.(1)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构成一个三角形;(2)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为等腰梯形?如果能,求x的值;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90°,AB=14cm,AD=15cm,BC=21cm,点M从点A开始,沿边AD向点D运动,速度为1cm/s;点N从点C开始,沿边CB向点B运动,速度为2cm/s、点M、N分别从点A、C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MNCD是平行四边形?(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MNCD是等腰梯形?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C=90°,BC=16,DC=12,AD=21,动点P从点D出发,沿射线DA的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Q 从点C出发,在线段CB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运动,P、Q分别从点D、C同时出发,当点Q运动到点B时,点P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1)设△BPQ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2)当t为何值时,以B、P、Q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直线y=- 34x+6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B两点,动点P、Q同时从O点出发,同时到达A点,运动停止.点Q沿线段OA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沿路线O⇒B⇒A运动.(1)直接写出A、B两点的坐标;(2)设点Q的运动时间为t(秒),△OPQ的面积为S,求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当S= 485时,求出点P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P、Q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的坐标.。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析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压轴题攻略(浙教版2024)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析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压轴题攻略(浙教版2024)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目录解题知识必备..................................................................................................................................................1压轴题型讲练.. (2)类型一、点的运动时间问题 (2)类型二、单点的规律运动问题 (5)类型三、定值问题 (6)类型四、双点往返运动问题 (10)类型五、数轴的折叠问题................................................................................................................................15压轴能力测评(11题).. (20)1.数轴:规定了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的直线叫做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3.任何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4.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从左到右依次增大;原点左边的数是负数,原点右边的数是正数.5.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如图,A 、B 表示的数为a 、b ,则A 与B 间的距离AB=|a -b|;当a ,b 的大小已知时,“大减小(右减左)”,不知大小时,“绝对值”(两数差的绝对值).6.数轴上两点间中点表示的数如图,C 是AB 的中点,则C 表示的数x=2a b +;理由:AC=BC ,则x -a=b -x ,∴x=2a b +.7.数轴上点移动规律数轴上点向右移动则数变大(增加),向左移动数变小(减小);当数a表示的点向右移动b个单位长度后到达点表示的数为a+b;向左移动b个单位长度后到达点表示的数为a-b.例:P从A出发,以2个单位/秒速度向右运动,t秒后达到的点表示的数为:a+2t.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类型一、点的运动时间问题例1.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在A左侧的一点,且A,B两点间的距离为10.动点P 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点P表示的数是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求: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与点Q相遇?【答案】(1)―4;6―6t.(2)当点P运动5秒时,点P与点Q相遇.【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两点间的距离及数轴,根据题意得出各线段之间的等量关系是解题关键.(1)由题意知OA=6,OB=AB―OA=10―6=4,因为B点在原点左边,从而得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动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根据题意则得出点P表示的数;(2)设P点运动t秒时追上点Q,根据题意列方程6t=10+4t,解得t值.【详解】(1)解:∵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OA=6,则OB=AB―OA=10―6=4,又∵点B在原点左边,∴数轴上点B所表示的数为―4;点P运动t秒的长度为6t,∵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P所表示的数为:6―6t.(2)设点P运动t秒时追上点Q,根据题意,得6t=10+4t,解得:t=5,答:当点P运动5秒时,点P与点Q相遇.变式1-1.已知数轴上有三个点A,B,C,点A表示的数是8,点B到点A的距离为12,点C到A点的距离为7.(1)点B表示的数为 ;(2)点C表示的数为 ;(3)若点A在点B右侧,动点R从点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动点P从点C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P,R同时出发,点R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P?【答案】(1)20或―4(2)1或15(3)5秒或19秒【分析】(1)分点B在点A的左边和右边两种情况求解即可;(2)分点C在点A的左边和右边两种情况求解即可;(3)分点C表示1和15两种情况,然后分别求出路程差,再根据路程差列方程求解即可.【详解】(1)解:当点B在点A的左边,点B表示的数为8―12=―4;当点B在点A的右边,点B表示的数为8+12=20;综上,点B表示的数为20或―4.故答案为:20或―4.(2)解:当点C在点A的左边,点C表示的数为8―7=1;当点C在点A的右边,点C表示的数为8+7=15;综上,点C表示的数为1或15.故答案为:1或15.(3)解:设点R运动a秒时追上点P,当C表示1时,则BC的距离为1―(―4)=5,则有2a―a=5,解得:a=5;当C表示15时,则BC的距离为15―(―4)=19,则有2a―a=19,解得:a=19综上,点R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P所需时间为5秒或19秒.答:点R运动5秒或19秒时追上点P.【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在数轴上表示数、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等知识点,掌握分类讨论思想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变式1-2.已知a、b为常数,且满足|a―12|+(b+20)2=0,其中a、b分别为点A、点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如图所示,动点E、F分别从A、B同时开始运动,点E以每秒6个单位向左运动,点F以每秒2个单位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求a 、b 的值;(2)请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点E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______;点F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______;(3)当E 、F 相遇后,点E 继续保持向左运动,点F 在原地停留4秒后向左运动且速度变为原来的5倍,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E 、F 之间的距离为2个单位时,请求出运动时间t 的值.【答案】(1)a =12,b =―20(2)12―6t ,2t ―20(3)154,133,272,29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列代数式,(1)根据绝对值和平方式的非负性得出a 和b 的值即可;(2)根据点的运动得出代数式即可;(3)分四种不同情况进行分类讨论,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列方程求解即可.解题的关键是要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详解】(1)解: ∵|a ―12|+(b +20)2=0,|a ―12|≥0,(b +20)2≥0,∴a ―12=0,b +20=0,∴a =12,b =―20;(2)解:由题意可知,E 点对应的数为:12―6t ,F 对应的数为―20+2t =2t ―20,故答案为:12―6t ,2t ―20;(3)解:在相遇前:t =[20―(―12)―2]÷(2+6)=154,设t ′时E 、F 相遇,即12―6t ′=2t ′―20;解得t ′=4,①当E 点在F 点左侧时,且F 点没动时,由题意可得,6(t ―4)=2,解得:t =133,②当E 点在F 点左侧时,且F 点已动时,6×(t ―4)―2×5×(t ―4―4)=2,解得:t =272,③当点E 在点F 右侧时,由题意2×5×(t ―4―4)―6×(t ―4)=2,解得:t =292,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t 的值为:154,133,272,292.类型二、单点的规律运动问题例2.一个机器人从数轴原点出发,沿数轴正方向,以每前进3步后退2步的程序运动,设该机器人每秒钟前进或后退1步,并且每步的距离为1个单位长,x n 表示第n 秒时机器人在数轴上的位置所对应的数,给出下列结论(1)x 3=3;(2)x 5=1;(3)x 76>x 77;(4)x 103<x 104;(5)x 2018<x 2019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B【分析】机器人每5秒完成一个循环,每个循环前进1步,n÷5的整数值即前进的步数,余数是1,总步数加1,是2加2,是3加3,是4加2.【详解】依题意得:机器人每5秒完成一个前进和后退,即前5秒对应的数是1,2,3,2,1;根据此规律即可推导判断:(1)和(2),显然正确;(3)中,76÷5=15……1,故x76=15+1=16,77÷5=15……2,故x77=15+2=17,16<17,故错误;(4)中,103÷5=20……3,故x103=20+3=23,104÷5=20……4,故x104=20+2=22,23>22,故错误;(5)中,2018÷5=403……3,故x2018=403+3=406,2019÷5=403……4,故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归纳探索能力,确定循环次数和第n 次的对应数字是解题的关键.变式2-1.一动点p 从数轴上的原点出发,沿数轴的正方向以前进5个单位,后退3个单位的程序运动,已知p 每秒前进或后退1个单位.设x n 表示第n 秒点p 在数轴的位置所对应的数,如x 4=4,x 5=5,x 6=4,则x 2019为( )A .504B .505C .506D .507【答案】D【分析】先解出点P 每8秒完成一个循环,解出对应的数值,再根据规律推导出答案.【详解】解:依题意得,点P 每8秒完成一组前进和后退,前8个对应的数是1、2、3、4、5、4、3、2;9∼16对应的数是3、4、5、6、7、6、5、4;∵2019=8×252+3,故x 2019=252×2+3=507.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数轴上点对应数字的规律探索,弄清题中的基本循环规律是解本题的关键.变式2-2.如图,在纸面所在的平面内,一只电子蚂蚁从数轴上表示原点的位置O 点出发,按向上、向右、向下、向右的方向依次不断移动,每次移动1个单位,其移动路线如图所示,第1次移动到A 1,第2次移动到A 2,第3次移动到A 3,……,第n 次移动到A n ,则△O A 2A 2019的面积是( )A .504B .10092C .20112D .505【答案】B【分析】根据图可得移动4次完成一个循环,观察图形得出OA4n=2n ,处在数轴上的点为A4n 和A4n-1.由OA2016=1008,推出OA2019=1009,由此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 观察图形可知: OA4n=2n ,且点A4n 和点A4n-1在数轴上,又2016=504×4,∴A2016在数轴上,且OA2016=1008,∵2019=505×4-1,∴点A2019在数轴上,OA2019=1009,∴△OA2A2019的面积=12×1009×1=10092,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的面积,数轴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探究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类型三、定值问题例3.如图:在数轴上A 点表示数―3,B 点表示数1,C 点表示数9.(1)若将数轴折叠,使得A 点与C 点重合,则点B 与______表示的点重合;(2)若点A 、点B 和点C 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1个单位长度和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数轴上同时向左运动.①若t 秒钟过后,A ,B ,C 三点中恰有一点为另外两点的中点,求t 值;②当点C 在B 点右侧时,是否存在常数m ,使mBC ―2AB 的值为定值,若存在,求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5;(2)① t =1或4或16;②存在,m =―23.【分析】(1)求出AC 的长度和中点,然后求出中点到点B 的距离即中点到点B 的重合点的距离,即可求得点B 的重合点;(2)①分别以A、B、C为中点,列出方程求解即可;②使mBC―2AB的值为定值,列出等式中的含t项合并为0,从而求出m的值.【详解】(1)AC=9―(―3)=12,12÷2=6,∴AC的中点表示的数为:9―6=3,∵3―1=2,点B的重合点为3+2=5,故答案为:5;(2)解:①由题意可知,t秒时,点A所在的数为:―3―2t,点B所在的数为:1―t,点C所在的数为:9―4t,(1)若B为AC中点,,则1―t=(―3―2t)+(9―4t)2解得t=1;(2)若C为AB中点,,则9―4t=(―3―2t)+(1―t)2解得t=4;(3)若A为BC中点,,则―3―2t=1―t+9―4t2解得t=16;综上,当t=1或4或16时,A、B C②假设存在.∵C在B右侧,B在A右侧,∴BC=9―4t―(1―t)=8―3t,AB=1―t―(―3―2t)=t+4,∴mBC―2AB=m(8―3t)―2(t+4)=8m―8―(3m+2)t,当3m+2=0即m=―2时,3mBC―2AB=8×―8=―40,为定值,3使mBC―2AB的值为定值.故存在常数m=―23【点睛】此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间距离,数轴上动点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能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出方程.变式3-1.若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点B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b,我们把A、B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记AB=|a―b|,且a,b满足|a―1|+(b+2)2=0.(1)a=;b=;线段AB的长=;(2)点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c,且c与b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PA+PB=PC?若存在,求出点P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在(1)、(2)的条件下,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B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A和点C分别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和9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t秒钟后,若点A和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C,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那么AB―AC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AB―AC的值.【答案】(1)1,―2,3;(2)―3或―1;(3)AB―AC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值为2.【分析】(1)根据绝对值及平方的非负性,求出a,b的值,从而求出线段AB的长;(2)设P对应的数为y,再由PA+PB=PC,可得出点P对应的数;(3)根据A,B,C的运动情况即可确定AB,AC的变化情况,即可确定AB―AC的值.【详解】(1)∵|a―1|+(b+2)2=0,∴a―1=0,b+2=0,解得:a=1,b=―2,∴线段AB的长为:1―(―2)=3,故答案为:1,―2,3;(2)由(1)得:b=―2,∴c=2,设P对应的数为y,由图知:①P在A右侧时,不可能存在P点;②P在B左侧时,1―y―2―y=2―y,解得: y=―3,③当P在A、B中间时,3=2―y,解得: y=―1,故点P对应的数是―3或―1;(3)AB―AC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理由如下:t秒钟后,A点位置为:1+4t,∴B点的位置为: ―2―t,C点的位置为: 2+9t,∴AB=1+4t―(―2―t)=5t+3AC=2+9t―(1+4t)=5t+1,∴AB–AC=5t+3―(5t+1)=2,∴AB―AC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值为2.【点睛】此题考查了非负数的应用,数轴的应用,数轴上的距离,理解数轴上点的距离是解题的关键.变式3-2.如图,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4cm到达A点,再向右移动5cm到达B点,然后再向右移动3cm到达C点,数轴上一个单位长度表示1cm.(1)请你在数轴上标出A、B、C三点的位置,并填空:A表示的数为_______,B表示的数为_______,C表示的数为______.(2)把点A到点C的距离记为AC,则AB=_____cm,AC=______cm;(3)若点A从(1)中的位置沿数轴以每秒1cm匀速向右运动,经过多少秒使AC=3cm?【答案】(1)―4,1,4(2)5,8(3)5或11【分析】本题考查数轴上点的表示,数轴上两点间距离,数轴上动点问题.(1)根据题意利用观察即可得到本题答案;(2)根据题意利用两点间距离即可得到;(3)分情况讨论当点A在点C的左侧时和当点A在点C的右侧时,分别列式即可得到本题答案.【详解】(1)解:由题意得:A点对应的数为―4,B点对应的数为1,点C对应的数为4,点A,B,C在数轴上表示如图:A表示的数为―4,B表示的数为1,C表示的数为4,故答案为:―4,1,4;(2)解:∵A点对应的数为―4,B点对应的数为1,点C对应的数为4,∴AB=1―(―4)=5cm,AC=4―(―4)=8cm,故答案为:5,8;(3)解∶①当点A在点C的左侧时,设经过x秒后点A到点C的距离为3cm,由题意得:8―x=3,解得:x=5;②当点A在点C的右侧时,设经过x秒后点A到点C的距离为3cm,由题意得:x―8=3,解得:x=11,综上,经过5或11秒后点A到点C的距离为3cm.类型四、双点往返运动问题例4.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10,点B表示的数为20.点P从点O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点P出发的同时点Q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设P、Q 两点运动的时间为t秒(t>0).(1)点P表示的数为________,点Q表示的数为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当t=3,t=12时,分别求线段PQ的长.(3)当PQ=5时,求所有符合条件的t的值.(4)若点P一直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点Q运动到点B时,立即改变运动方向,以原速度沿数轴的负方向运动,到达点A时,随即停止运动,在点Q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当PQ=8时,直接写出t的值.【答案】(1)t,―10+2t;(2)当t=3时,PQ=7;当t=12时,PQ=2;(3)t=5或t=15;(4)t=2或t=58.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熟记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找到等量关系.(1)根据点的运动方向列代数式即可求解;(2)先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PQ,再把t值代入求解;(3)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方程求解;(4)根据t的取值范围,分类讨论,列方程求解.【详解】(1)解:点P表示的数为t,点Q表示的数为―10+2t,故答案为:t,―10+2t;(2)PQ=|t―(―10+2t)|=|10―t|,当t=3时,PQ=|10―3|=7,当t=12时,PQ=|10―12|=2;(3)由题意得:|10―t|=5,解得:t=5或t=15;(4)当0≤t≤15时,PQ=|10―t|=8,解得:t=2或t=18(不符合题意,舍去),当15<t≤30时,PQ=|t―[20―2(t―15)]|=|t―(50―2t)|=8,或t=14(不符合题意,舍去),解得:t=583综上所述,t =2或t =583.变式4-1.如图,O 是数轴的原点,A 、B 是数轴上的两个点,A 点对应的数是―1,B 点对应的数是8,C 是线段AB 上一点,满足AC BC =54.(1)求C 点对应的数;(2)动点M 从A 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当点M 到达C 点后停留2秒钟,然后继续按原速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到B 点后停止.在点M 从A 点出发的同时,动点N 从B 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匀速向左运动,一直运动到A 点后停止.设点N 的运动时间为t 秒.①当MN =4时,求t 的值;②在点M ,N 出发的同时,点P 从C 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当点P 与点M 相遇后,点P 立即掉头按原速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当点P 与点N 相遇后,点P 又立即掉头按原速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到A 点后停止.当PM =2PN 时,请直接写出t 的值.【答案】(1)4(2)①53或173;②t 的值为73或197或5.5【分析】(1)根据A 点,B 点对应的数,得到AB =9,根据AC 与BC 的比值,得到AC =5,BC =4,得到C 点对应的数是8―4=4;(2)①当M 、N 未相遇, M 表示的数是―1+2t , N 表示的数是8―t ,得到8―t ―(―1+2t)=4,解得t =53;当M 、N 相遇后,M 在BC 上运动,M 表示的数是4+2t ―52―2=2t ―5, N 表示的数是8―t ,得到2t ―5―(8―t)=4,解得t =173;②当P 与M 还未第一次相遇时,P 表示的数是4―3t ,M 表示的数是―1+2t ,N 表示的数是8―t ,得到4―3t ―(―1+2t)=2[8―t ―(4―3t)],解得t =―13,此种情况不存在;当P 与M 第一次相遇后,相遇后P 掉头按原速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在未遇到N 前,P 表示的数是(4―3×1)+3(t ―1)=3t ―2,得到3t ―2―(―1+2t)=2[8―t ―(3t ―2)],解得t =73;当P 与N 相遇后,未与M 第二次相遇时,P 表示的数是(8―2.5)―3(t ―2.5)=13―3t ,13―3t ―4=2[8―t ―(13―3t)],解得t =197;当P 与M 在点C 处第二次相遇后直到到达A 点前,P 表示的数是13―3t , M表示的数是4,得到4―(13―3t)=2[8―t ―(13―3t)],解得t =1,根据2.5<t ≤4.5,得到这种情况不存在;当P 运动到A 后,若N 为PM 的中点,此时PM =2PN ,―1+(2t ―5)=2(8―t),解得t =5.5.本题主要考查了数轴上动点问题,熟练掌握数轴上动点表示的数,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相遇与追及问题,列代数式,列方程,分类考虑动点的位置,是解题关键.【详解】(1)∵A 点对应的数是―1,B 点对应的数是8,∴AB =8+1=9,∵AC BC =54,∴AC =5,BC =4,∴C 点对应的数是8―BC =8―4=4,答:C 点对应的数是4;(2)①∵运动t 秒时,MN =4当M 、N 未相遇,则M 在AC 上运动,M 表示的数是―1+2t ,N 在BC 上运动,N 表示的数是8―t ,∴8―t ―(―1+2t)=4,解得t =53,当M 、N 相遇后,M 在BC 上运动,M 表示的数是4+2t ―52―2=2t ―5,N 在AC 上运动,N 表示的数是8―t ,∴2t ―5―(8―t)=4,解得t =173,综上所述,t 的值为53或173;②当P 与M 还未第一次相遇时,4―3t ,M 表示的数是―1+2t ,N 表示的数是8―t ,∵PM =2PN∴4―3t ―(―1+2t)=2[8―t ―(4―3t)],解得t =―13(舍去),此种情况不存在,由已知得,P 与M 在t =1时第一次相遇,相遇后P 掉头按原速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在未遇到N 前,P 表示的数是(4―3×1)+3(t ―1)=3t ―2,∴3t ―2―(―1+2t)=2[8―t ―(3t ―2)],解得t =73,由已知可知,当P 与M 在表示1的点处相遇,此时N 运动到表示7的点处,再经过7―13+1=1.5秒,即t =2.5时,P 与N 相遇,此时M 正好运动到C ,P 与N 相遇后又立即掉头按原速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未与M 第二次相遇,此时P 表示的数是(8―2.5)―3(t ―2.5)=13―3t ,∴13―3t ―4=2[8―t ―(13―3t)],解得t =197,当P 与M 在点C 处第二次相遇后直到到达A 点前,P 表示的数是13―3t ,M 在C 点处,M 表示的数是4,次情况2.5<t ≤4.5,∴4―(13―3t)=2[8―t ―(13―3t)],解得t =1,不合,∴这种情况不存在,当P 运动到A 后,若N 为PM 的中点,此时PM =2PN ,∴―1+(2t ―5)=2(8―t),解得t =5.5,综上所述,t 的值为73,或197,或5.5.变式4-2.已知数轴上有A 、B 、C 三个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4、―10、10,动点P 从A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 秒.若用PA ,PB ,PC 分别表示点P 与点A 、点B 、点C 的距离,试回答以下问题.(1)当点P 运动10秒时,PA =______,PB =______,PC =______;(2)当点P运动了t秒时,请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到点A、点B、点C的距离:PA=______,PB=______,PC=______;(3)经过几秒后,点P到点A、点C的距离相等?此时点P表示的数是多少?(4)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在点Q开始运动后,P、Q两点之间的距离能否为4个单位长度?如果能,请直接写出点P表示的数;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答案】(1)10,4,24;(2)t,|―14+t|,|―34+t|;(3)―7;(4)―5,―1,2.5,4.5.【分析】(1)根据题意求得t=10时,P点的位置,进而求得两点距离;(2)先表示出P点的位置表示的数,进而求得两点距离;(3)根据题意,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求解即可;(4)分Q点到达C点之前,和Q点到达C点之后,两种情形,根据两点距离为,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求解即可;此题考查了数轴上动点问题,数轴上两点距离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形结合是解题的关键.【详解】(1)∵A、B、C三个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4、―10、1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t=10时,P点表示的数为―24+10=―14,∴当P点运动10秒时,PA=|―14―(―24)|=10,PB=|―14―(―10)|=4,PC=|―14―10|=24,故答案为:10,4,24;(2)依题意,当P点运动了t秒时,则PA=t,点P表示的数为―24+t,∴PB=|―24+t―(―10)|=|―14+t|,PC=|―24+t―10|=|―34+t|,故答案为:t,|―14+t|,|―34+t|;(3)∵PA=PC,∴t=|―34+t|,即t=―34+t或―t=―34+t,解得:t=17,∴点P表示的数为―24+17=―7;(4)根据题意,设经过x秒后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P点运动到C点需要的时间为:20÷1=20(秒)①当Q点未到达C点,此时AQ =3x ,BP =x ,则Q 点表示的数为―24+3x ,点P 表示的数为―10+x ,则PQ =|―10+x ―(―24+3x)|=|14―2x|=4,即14―2x =4或14―2x =―4,解得:x =5或x =9,∴点表示的数为―5或―1;②当Q 点从C 点返回后,此时AQ =AC ―QC =|34―(3x ―34)|=|68―3x|,BP =x ,则Q 点表示的数为―24+68―3x =―3x +44,点P 表示的数为―10+x ,则PQ =|―10+x ―(―3x +44)|=|4x ―54|=4,即4x ―54=4或4x ―54=―4,解得x =292或x =252,∴点P 表示的数为4.5或2.5,综上所述,点P 表示的数为―5,―1,2.5,4.5.类型五、数轴的折叠问题例5.综合与探究数轴可以将数与形完美结合.请借助数轴,结合具体情境解答下列问题:(1)平移运动一机器人从原点O 开始,第1次向左跳1个单位,紧接着第2次向右跳2个单位,第3次向左跳3个单位,第4次向右跳4个单位,…,依此规律跳,当它跳完5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 ;当它跳完2024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 .(2)翻折变换①若折叠数轴所在纸条,表示―1的点与表示3的点重合,则表示5的点与表示 的点重合.②若数轴上D 、E 两点经折叠后重合,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24(D 在E 的左侧,且折痕与①折痕相同),则D点表示,E点表示.③一条数轴上有点M、N、P,其中点M、N表示的数分别是―17、8,现以点P为折点,将数轴向右对折,若点M对应的点M′落在点N的右边,并且线段M′N的长度为3,请直接写出点P表示的数.【答案】(1)―3;1012(2)①―3;②―1011;1013;③―3【分析】本题考查图形变化的规律,熟知折叠后能重合的两个点到折点的距离相等是解题的关键.(1)根据机器人的运动方式,依次求出每次跳完落在数轴上时所表示的数,发现规律即可解决问题.(2)根据折叠后重合的点到折点的距离相等即可解决问题.【详解】(1)解:根据机器人的运动方式可知,它跳完第1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1;它跳完第2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1;它跳完第3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2;它跳完第4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2;它跳完第5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3;它跳完第6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3;…,由此可见,它跳完第2n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n,它跳完第(2n―1)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n;当2n―1=5,即n=3时,―n=―3,所以它跳完第5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3;当2n=2024,即n=1012时,可得它跳完第2024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1012;故答案为:―3,1012.(2)①由表示―1的点与表示3的点重合可知,―1+3=1,2则折点所表示的数为1.因为5―1=1―(―3),所以表示5的点与表示―3的点重合.故答案为:―3.②因为折痕与①的折痕相同,所以这次折叠的折点所表示的数也为1.又因为2024÷2=1012,1+1012=1013,1―1012=―1011,所以点D表示的数为―1011,点E表示的数为1013.故答案为:―1011,1013.③由折叠可知,MP=M′P,因为点M、N表示的数分别是―17、8,所以MN=8―(―17)=25.又因为点M′落在点N的右边,并且线段M′N的长度为3,所以MM′=25+3=28.因为28÷2=14,―17+14=―3,所以点P表示的数为―3.故答案为:―3.变式5-1.如图,将一条数轴在原点O和点B处各折一下,得到一条“折线数轴”.图中点A表示―10,点B 表示10,点C表示17,我们称点A和点C在“折线数轴”上相距27个单位长度.动点P,Q同时出发,点P从点A出发,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着“折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从点O运动到点B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一半,之后立刻恢复原速;动点Q从点C出发,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着“折线数轴”的负方向运动,从点B运动到点O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两倍,之后也立刻恢复原速.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问:(1)动点P从点A运动至点C需要多少时间?(2)当P,Q两点相遇时,求出相遇点M所对应的数是多少?(3)当P,O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相距的长度与Q,B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相距的长度相等时,t的值为(直接写出结果).【答案】(1)18.5秒(2)143(3)3或6或9或18【分析】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一元一次方程与路程问题的应用,读懂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分段求出每段折线上的时间再求和即可;(1)根据时间=路程速度(2)P、Q两点相遇时,所用时间相等,根据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3)根据P、O两点在数轴上相距的长度与Q、B两点在数轴上相距的长度相等可以判断时间相等,根据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同时需要分情况讨论,即虽然PO=OP,但PO和OP不是同一条射线.【详解】(1)解:点P 从点 A 运动至 C 点需要的时间为:t=10÷2+10÷1+(17―10)÷2=18.5(秒).答:点P 从点 A 运动至 C 点需要的时间是18.5 秒;(2)解:由题可知,P,Q 两点相遇在线段OB上于M 处,设OM=x,则10÷2+x÷1=7÷1+(10―x)÷2,解得:x=143.∴OM=143表示P,Q 两点相遇在线段OB上于M 处,即相遇点M 所对应的数是143.(3)解:P、O 两点在数轴上相距的长度与Q、B 两点在数轴上相距的长度相等有 4 种可能:①当动点Q 在CB上,动点P在AO上时,则:7―t=10―2t,解得:t=3;②当动点Q 在CB上,动点P在OB上时,则:7―t=(t―5)×1,解得:t=6;③当动点Q 在BO上,动点P 在OB上时,则:2(t―7)=(t―5)×1,解得:t=9;④当动点Q 在OA上,动点P 在BC上时,则:(t―7―5)×1=2(t―5―10),解得:t=18.综上所述:t 的值为 3 或 6 或9或18.故答案为: 3 或 6 或9或18.变式5-2.七年级数学兴趣小组成员自主开展数学微项目研究,他们决定研究“折线数轴”.探索“折线数轴”:素材1 如图,将一条数轴在原点O,点B,点C处折一下,得到一条“折线数轴”.图中点A表示―9,点B表示12,点C表示24,点D表示36,我们称点A与点D在数轴上的“友好距离”为45个单位长度,并表示为AD=45.素材2 动点P从点A出发,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初始速度沿着“折线数轴”向其正方向运动.当运动到点O与点B之间时速度变为初始速度的一半.当运动到点B与点C之间时速度变为初始速度的两倍.经过点C后立刻恢复初始速度.问题解决:探索1 :动点P从点A运动至点B需要多少时间?探索2 :动点P从点A出发,运动t秒至点B和点C之间时,求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探索3 :动点P从点A出发,运动至点D的过程中某个时刻满足PB+PC=16时,求动点P运动的时间.【答案】探索1:P从点A运动至点B的时间为16.5秒;探索2:P表示的数为4t―54;探索3:动点P运动的时间是14.5秒或20.5秒.【分析】本题考查数轴上动点计算问题及数轴上两点间距离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并掌握相关的知识.探索1:根据时间=路程÷速度,即可求解;探索2:由探索1可得P在BC段运动时间为:(t―16.5)秒,进而得到BP=4t―66,结合点B表示12,即可求解;探索3:分两种情况:①当P在BO上时,②当P在CD上时,根据线段的和差以及时间=路程÷速度,即可求解.【详解】解:探索1:∵点A表示―9,点B表示12,∴OA=9,OB=12,∵P在AO段初始速度为2个单位长度/秒,P在OB段速度为初始速度的一半,∴P在OB段速度为1个单位长度/秒,∴P从点A运动至点B的时间为:92+121=16.5(秒);探索2:∵P的初始速度为2个单位长度/秒,P在BC段速度为初始速度的两倍,∴P在BC段速度为4个单位长度/秒,由探索1可得:P在BC段运动时间为:(t―16.5)秒,∴BP=4(t―16.5)=4t―66,∵点B表示12,∴P表示的数为:12+(4t―66)=4t―54;探索3:设t秒后PB+PC=16,①当P在BO上时,∵PB+PC=16,∴PB+(PB+BC)=16,∵BC=12,∴PB=2,∴PO=OB―BP=12―2=10,∵OA=9,∴t=92+101=4.5+10=14.5(秒);②当P在CD上时,。

(完整)浙教版数学初一上册动点问题

(完整)浙教版数学初一上册动点问题

初一数学上册动点问题对于数学动点,要在动中取静.在线上运动,那么线的长度就是定量.如果是组成三角形,那么有两个点在运动,那那个不动的点就是定量.再根据运动的时间和长度进行分类,根据长宽高判断面积周长等动点总要在极端上出考题1.两端是极端2.一个极端在中间(抛物线)3.特殊点(1)轴对称(2)平移(3) 旋转(4)列方程表示未知量,结合极端情况动点的问题你要去用未知数如、(x.t.y)等大胆的去设如{有一点p以A为起点沿AB以每秒2个单位运动到B那么设AP为2t如果以知AB为6那么PB为6-2t.点睛:速度公式和方程思想练习:1.数轴上A为-40,B为80(1)一蜘蛛P从B出发3个单位/秒向左移动蜘蛛Q从A出发2个单位/秒设两个蜘蛛在C相遇C对应的数是多少?(2)若蜘蛛Q从A出发向左移动,蜘蛛P从B出发向左移动,设蜘蛛P在数轴上D点追上蜘蛛Q,D为多少?2.甲、乙两物体分别从相距70米的两处同时相向运动,甲第1分钟走2米,以后每分钟比前1分钟多走1米,乙每分钟走5米,⑴甲、乙开始运动后几分钟相遇?⑵如果甲、乙到达对方起点后立即折返,甲继续每分钟比前1分钟多走1米,乙继续每分钟走5米,那么开始运动几分钟后第二次相遇?3.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⑴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⑵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⑶当点P以每分钟一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时,点A以每分钟5个单位长度向左运动,点B以每分钟20个单位长度向左运动,问它们同时出发,几分钟后P点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4.点P从A点出发沿着线段AB向点B匀速运动,点P出发4分钟时距A地240cm,此时点Q也从点A出发沿着线段AB向点B匀速运动,再经过6分钟点Q追上点P,又经过2分钟点Q到达点B处,此时点P、Q同时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分钟(1)求点A与点B的距离;(2)当线段PQ的长为40cm时,求t的值5.在数轴上有A、B两点,A、B两点所表示的有理数分别是a和b,a的倒数等于它本身,|b|=3,a <b且ab<0.(1)求线段AB的长;(2)动点P、Q分别从点A、O同时出发,沿线段AB方向同向而行,其中一个点到达B点时停止,另一个点继续运动,直至也到达B点停止,P、Q的运动速度分别是2个单位/秒和1个单位/秒,M是PQ的中点,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点P、Q都在线段OB上运动时,请用含有t 的式子表示线段OM的长;(3)在(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t值使线段OM的长度是7/4.请说明理由.6.已知数轴上有顺次三点A, B, 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 初中数学 关于动点问题的总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 函数思想 方程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转化思想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和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 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例1(2000年·上海)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PH ⊥OA,垂足为H,△OPH 的重心为G.(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2)设PH 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3)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解:(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OP 保持不变,于是线段GO 、GP 、GH中,有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这条线段是GH=32NH=2132⋅OP=2.(2)在Rt △POH 中, 22236x PH OP OH -=-=, ∴2362121x OH MH -==. 在Rt △MPH 中,.∴y =GP=32MP=233631x + (0<x <6). (3)△PGH 是等腰三角形有三种可能情况: ①GP=PH 时,x x =+233631,解得6=x . 经检验, 6=x 是原方程的根,且符合题意.②GP=GH 时,2336312=+x ,解得0=x . 经检验, 0=x 是原方程的根,但不符合题意.③PH=GH 时,2=x .综上所述,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那么线段PH 的长为6或2.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例2(2006年·山东)如图2,在△ABC 中,AB=AC=1,点D,E 在直线BC 上运动.设BD=,x CE=y .(1)如果∠BAC=30°,∠DAE=105°,试确定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222233621419x x x MH PH MP +=-+=+=HM NG POAB图1xy(2)如果∠BAC 的度数为α,∠DAE 的度数为β,当α,β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1)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解:(1)在△ABC 中,∵AB=AC,∠BAC=30°,∴∠ABC=∠ACB=75°, ∴∠ABD=∠ACE=105°.∵∠BAC=30°,∠DAE=105°, ∴∠DAB+∠CAE=75°, 又∠DAB+∠ADB=∠ABC=75°, ∴∠CAE=∠ADB,∴△ADB ∽△EAC, ∴AC BD CE AB =,∴11x y =, ∴xy 1=. (2)由于∠DAB+∠CAE=αβ-,又∠DAB+∠ADB=∠ABC=290α-︒,且函数关系式成立, ∴290α-︒=αβ-, 整理得=-2αβ︒90. 当=-2αβ︒90时,函数解析式xy 1=成立. 例3(2005年·上海)如图3(1),在△ABC 中,∠ABC=90°,AB=4,BC=3. 点O 是边AC 上的一个动点,以点O 为圆心作半圆,与边AB 相切于点D,交线段OC 于点E.作EP ⊥ED,交射线AB 于点P,交射线CB 于点F.(1)求证: △ADE ∽△AEP.(2)设OA=x ,AP=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3)当BF=1时,求线段AP 的长. 解:(1)连结OD.根据题意,得OD ⊥AB,∴∠ODA=90°,∠ODA=∠DEP.又由OD=OE,得∠ODE=∠OED.∴∠ADE=∠AEP, ∴△ADE ∽△AEP.(2)∵∠ABC=90°,AB=4,BC=3, ∴AC=5. ∵∠ABC=∠ADO=90°, ∴OD ∥BC, ∴53x OD =,54xAD =, ∴OD=x 53,AD=x 54. ∴AE=x x 53+=x 58. ∵△ADE ∽△AEP, ∴AE AD AP AE =, ∴x x yx 585458=. ∴x y 516= (8250≤<x ). (3)当BF=1时,①若EP 交线段CB 的延长线于点F,如图3(1),则CF=4.∵∠ADE=∠AEP, ∴∠PDE=∠PEC. ∵∠FBP=∠DEP=90°, ∠FPB=∠DPE, AEDCB 图2A3(2)3(1)∴∠F=∠PDE, ∴∠F=∠FEC, ∴CF=CE. ∴5-x 58=4,得85=x .可求得2=y ,即AP=2. ②若EP 交线段CB 于点F,如图3(2), 则CF=2. 类似①,可得CF=CE. ∴5-x 58=2,得815=x . 可求得6=y ,即AP=6.综上所述, 当BF=1时,线段AP 的长为2或6.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例4(2004年·上海)如图,在△ABC 中,∠BAC=90°,AB=AC=22,⊙A 的半径为1.若点O 在BC 边上运动(与点B 、C 不重合),设BO=x ,△AOC 的面积为y .(1)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2)以点O 为圆心,BO 长为半径作圆O,求当⊙O 与⊙A 相切时, △AOC 的面积.解:(1)过点A 作AH ⊥BC,垂足为H.∵∠BAC=90°,AB=AC=22, ∴BC=4,AH=21BC=2. ∴OC=4-x .∵AH OC S AOC ⋅=∆21, ∴4+-=x y (40<<x ). (2)①当⊙O 与⊙A 外切时,在Rt △AOH 中,OA=1+x ,OH=x -2, ∴222)2(2)1(x x -+=+. 解得67=x . 此时,△AOC 的面积y =617674=-. ②当⊙O 与⊙A 内切时,在Rt △AOH 中,OA=1-x ,OH=2-x , ∴222)2(2)1(-+=-x x . 解得27=x . 此时,△AOC 的面积y =21274=-. 综上所述,当⊙O 与⊙A 相切时,△AOC 的面积为617或21.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一、以动态几何为主线的题 (一)点动问题.1.如图,ABC ∆中,10==AC AB ,12=BC ,点D 在边BC 上,且4=BD ,以点D 为顶点作B EDF ∠=∠,分别交边AB 于点E ,交射线CA 于点F . (1)当6=AE 时,求AF 的长;(2)当以点C 为圆心CF 长为半径的⊙C 和以点A 为圆心AE 长为半径的⊙A 相切时, AB CO 图8HCAB CDEOlA ′求BE 的长; (3)当以边AC 为直径的⊙O 与线段DE 相切时,求BE 的长. [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解:(1) 证明CDF ∆∽EBD ∆∴BECDBD CF =,代入数据得8=CF ,∴AF=2(2) 设BE=x ,则,10==AC d ,10x AE -=利用(1)的方法xCF 32=, 相切时分外切和内切两种情况考虑: 外切,xx 321010+-=,24=x ; 内切,xx 321010--=,17210±=x .100<<x Θ ∴当⊙C 和⊙A 相切时,BE 的长为24或17210-. (3)当以边AC 为直径的⊙O 与线段DE 相切时,320=BE . (二)线动问题在矩形ABCD 中,AB =3,点O 在对角线AC 上,直线l 过点O ,且与AC 垂直交AD 于点E.(1)若直线l 过点B ,把△ABE 沿直线l 翻折,点A 与矩形ABCD 的对称中心A '重合,求BC 的长; (2)若直线l 与AB 相交于点F ,且AO =41AC ,设AD 的长为x ,五边形BCDEF 的面积为S.①求S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x 的取值范围; ②探索:是否存在这样的x ,以A 为圆心,以-x 43长为半径的圆与直线l 相切,若存在,请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A ’是矩形ABCD 的对称中心∴A ’B =AA ’=21AC∵AB =A ’B ,AB =3∴AC =6 33=BC(2)①92+=x AC ,9412+=x AO ,)9(1212+=x AF ,x x AE 492+=∴AF 21⋅=∆AE S AEFx x 96)9(22+=,x x x S 96)9(322+-=xx x S 968127024-+-= (333<<x )②若圆A 与直线l 相切,则941432+=-x x ,01=x (舍去),582=x ∵3582<=x ∴不存在这样的x ,使圆A 与直线l 相切.(三)面动问题如图,在ABC ∆中,6,5===BC AC AB ,D 、E 分别是边AB 、AC 上的两个动点(D 不与A 、B 重合),且保持BC DE ∥,以DE 为边,在点A 的异侧作正方形DEFG .(1)试求ABC ∆的面积;(2)当边FG 与BC 重合时,求正方形DEFG 的边长; (3)设x AD =,ABC ∆与正方形DEFG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试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4)当BDG ∆是等腰三角形时,请直接写出AD 的长. 解:(1)12=∆ABC S .(2)令此时正方形的边长为a ,则446a a -=,解得512=a . (3)当20≤x π时, 22253656x x y =⎪⎭⎫⎝⎛=,当52ππx 时, ()2252452455456x x x x y -=-⋅=. (4)720,1125,73125=AD . 已知:在△ABC 中,AB =AC ,∠B =30º,BC =6,点D 在边BC 上,点E 在线段DC 上,DE =3,△DEF 是等边三角形,边DF 、EF 与边BA 、CA 分别相交于点M 、N . (1)求证:△BDM ∽△CEN ;(2)设BD =x ,△ABC 与△DEF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3)当点M 、N 分别在边BA 、CA 上时,是否存在点D ,使以M 为圆心, BM 为半径的圆与直线EF 相切, 如果存在,请求出x 的值;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例1:已知⊙O 的弦AB 的长等于⊙O 的半径,点C 在⊙O 上变化(不与A 、B )重合,求∠ACB 的大小 .分析:点C 的变化是否影响∠ACB 的大小的变化呢?我们不妨将点C 改变一下,如何变化呢?可能在优弧AB 上,也可能在劣弧AB 上变化,显然这两者的结果不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