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结婚嫁妆大变迁还记得当年的“老三件”吗

合集下载

六十年婚嫁礼仪演变

六十年婚嫁礼仪演变

六十年婚嫁礼仪演变作者:陈煜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1年第3期文/陈煜五六十年代革命色彩,低调简约一位1965年结婚的女同志回忆,当年结婚的时候,男方来我家提亲,聘金是4元,聘礼是2斤糖。

婚事确定下来后,办理了结婚证。

结婚那天就由丈夫骑着单车到我家来载我,我带着衣物、脸盆、桶等“嫁妆”就这样嫁到他们家,中午的时候丈夫家摆了一桌菜,“宴请”亲友,这样我们就算结婚了。

60年代的爱情和婚姻,不得不简单操作,低调进行。

60年代的爱情和婚姻,被赋予了许多革命的色彩。

1964年9月19日上海《青年报》,报道了上海光学仪器厂青年叶佩君的婚礼,是在宿舍俱乐部里举行的。

屋子正中高挂着一幅毛主席的像,墙上还挂着同志们送的对联,上面写着:“创业成家,三十而立……”新婚夫妇这天晚上同往常一样穿着平常的衣服,胸口戴一朵大红花。

婚礼开始,新婚夫妇先恭恭敬敬对毛主席像鞠躬行礼;接着,厂团委书记和同志们作热烈祝贺。

祝贺的同志们还纷纷以节目助兴,有的唱歌,有的说相声。

最后,在新郎新娘合唱《社会主义好》的歌声中,婚礼结束。

那时城里的人们结婚大都在晚上进行,因为白天得用来干革命工作。

基本程序是:新郎、新娘共唱《东方红》或《大海航行靠舵手》;学两段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向毛主席像三鞠躬;向家长三鞠躬;新郎、新娘互相三鞠躬;向来宾敬礼;分发喜糖。

婚宴基本上是没有的,大多是请帮忙的人吃碗面条,面条里放鸡蛋两个。

七十年代“三转一响”,上海品牌70年代,聘礼或嫁妆俗称“老三件”,也就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

这既是为新人开始婚后新生活准备的生活用品,也是家庭生活水平的体现。

后来这三件被概括为“三转”,有些女方要求加上“一响”,即收音机。

有的家里买不起缝纫机的,甚至要先借一台缝纫机来结婚。

“三转一响”形成了当时公认的结婚必备品。

70年代末期,结婚组成家庭的物质条件,表现为:36条腿和“三转一响”。

一个家庭有36条腿当然不是指有18口人,更不是说必须拥有一个家庭动物园,而是当时女性要求未来的新家必须有足够的家具。

结婚三大件的时代变迁

结婚三大件的时代变迁
结婚三大件的时代变迁
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崇尚金钱和物质的时 代,例如现在的结婚三大件至少是:房子, 车子,票子。 看到这里,使我们不禁想到不同历史年代 对“结婚三大件”的标准相差甚远…… 咱们一起回顾一下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 的三大件:
先看50年代三大件:两个铺盖卷到 一块,一 桌酒席 当时的铺盖卷非常简陋,没有图中 这么光鲜。
非常了不起!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_∩)O
60年代三大件:大木床、桌子、柜 子、椅子等
70年代著名的三大件:自行车、手 表、缝纫机
80年代三大件:冰箱、彩电、洗衣 机
90年代三大件:空调、音响、电话, 另有“三金”
21世纪三大件:房子,车子,票子
• 从男女青年结婚三大件的发展变化来看, 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祖国的发展一个 年代一个脚印,人们的生活水平一个年代 有一个不同的标志。笔者认为,不往回想, 或许不以为然,往回仔细想一想,才真正 感觉到社会发展之快,也才真正感觉到改 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农村代代相传老物件30图,60、70后未必全能叫出名字

农村代代相传老物件30图,60、70后未必全能叫出名字

农村代代相传老物件30图,60、70后未必全能叫出名字老物件对怀旧之人来说,每每看到总会勾起许多美好的回忆,曾经满大街都是的老物件,好多已经消失不见了,有些正在渐渐的消失旧社会人们普遍穿的蓑衣,干活、行路,尤其是雨天,离不开它。

所谓老物件,就是老百姓的生活里曾经密切相关的,又在渐渐消失的“老东西”,大多为曾经日常用过的物品。

时过境迁,过去的老物件记录着逝去的时光岁月,总是给人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大件”,手表、自行车、收音机,普通老百姓恐怕要攒上几个月的钱才能买台收音机,所以说,在当时,收音机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记得小时候,三伏天奶奶常常拿着扇子为我扇风,那时候没有空调,至于吊扇,生怕费电,奶奶又舍不得用。

这个应该是做针线活用的吧。

小时候,奶奶常常把吃食放到这样的篮子里,吊在房顶上,为的就是防我们这群“小馋猫”。

以前的结婚证是这个样子的。

那个年代,夫妻之间虽说没有山盟海誓,没有甜言蜜语,但牵手了便是一辈子,平淡如水的爱情却是那么的真,那么的深。

农家每家每户离不了的农具。

麻花布做的门帘子,能用上好多年。

看来这个是装子弹的吧。

这是啥东西,有知道的么?饭筛子,现在农村办丧事家家用得上。

针线筐,以前奶奶习惯把针线筐放在炕上,里面放些针、线、顶针、碎布等等。

这个盆子怎么用纸糊着呀,不知到底能放些啥。

叫不出名字的老物件。

不少老物件是我们小时候看到过的,甚至用过的,每每看到后总会想起自己的家乡、故土,年迈的父母,所以说老物件是一个既遥远又清晰的回忆,有的话一定要收好。

拨浪鼓精致的铜制品漏粉用的工具随着收藏的火热,现在农村的老物件,随着时间的过去也越来越少,不少老物件已经成了收藏家们的香饽饽。

每一件老物件,都藏着不少经历过的事。

老物件在过去的岁月里,也许是平常易见的一些东西,只是在流光的走向里,它们的身影渐渐被生活的烟尘而覆盖,一不小心,便成了令人珍视的回忆和怀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这些我们曾经使用过的老物件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被好多先进的工具所代替。

50年代裸婚的时代,这以后都变了

50年代裸婚的时代,这以后都变了

50年代裸婚的时代,这以后都变了1959年1月9日,一对夫妻男方入伍后与妻子的合影照。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印记。

作为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结婚'三大件',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

但'老三件'的历史不会被忘记,还在我们的记忆里。

1、50年代结婚三大件:吹响唢呐、坐回轿、撒把糖。

50年代结婚就是知道名字而未谋面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然后吹响唢呐、撒把糖,亲戚街坊四邻凑到一起热闹一下就算结婚。

所以吹响唢呐、坐回花轿、撒把糖就是那时结婚必不可少的'三大件'。

1953年,河北省劳动模范高桂珍来到朝鲜前线看望她的爱人董世贵,受到战士们的热烈欢迎。

1952年11月,湖南省醴陵县农民全裕盛(中)和孙桂华登记结婚,工作人员把结婚证书递给他们。

1957年12月,四川省郫县,新郎黄福元在为新娘李汝秀戴花。

1956年9月,原国营上海工具厂员工丁千瑞(左)与原上海印染工业公司员工冯翠英参加完集体婚礼后,来到西湖欣赏美景。

1956年8月14日,一对新婚夫妇结婚纪念照。

1957年2月,原沈阳风动工具厂的工人鞠复海和俞凤仙在婚礼仪式上接受朋友们的祝贺。

1957年,广西凭样市,在乡结婚登记处登记时,一位少女含情脉脉、羞羞答答。

1957年11月,在山西采梁山的一个山村,一个小伙子(中)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未婚妻,作为纪念。

1959年,安徽省农村一处工地上,农民张东仁(右)和他的爱人姜素梅进行劳动比武。

1950年代的结婚证。

50年代结婚礼物,就是送早生贵子的年画。

2、60年代结婚:36条腿或72条腿。

五斗橱大橱到了60年代,结婚开始有点讲究,得凑够'36条腿'或'72条腿',不过绝大部分都是以36条腿为主。

'36条腿'大约是指床、大橱、五斗橱、床头柜、桌子各一件,椅子四把。

更多的只有几床铺盖陪嫁或者啥都没有。

文革期间,农民手持铁锹的革命婚礼。

60年代一对夫妇的'革命'婚礼,大家一哄而上给新人挂上'新郎'、'新娘'两幅牌子。

结婚四大件 六七十年代结婚四大件

结婚四大件 六七十年代结婚四大件

结婚四大件六七十年代结婚四大件关于结婚四大件,很多年轻人都比较陌生,这是老一辈的人结婚的标配,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东西?
一、结婚四大件
1、以前结婚四大件
以前70年代的结婚四大件包括上海牌的手表、永久牌的自行车、蝴蝶牌的缝纫机和红灯牌的收音机。

80年代的结婚四大件包括韶峰的电视机、艳舞的录音机、威力的洗衣机以及雪花牌的电冰箱。

2、现代结婚四大件
现在社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也更加好的。

结婚四大件从以前普通的生活用品变成了婚房、婚车、家电和钻戒等。

包括婚纱照、婚礼以及异常浪漫的旅行。

二、六七十年代结婚四大件
1、60年代
包括一张床、一个暖壶、一个痰盂和一个脸盆,总价值加起来差不多15元左右,虽然现在看来不足一提,但是当时却是天价了。

2、70年代
包括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柜子、一个橱柜以及4把椅子,在当时总价值差不多要200元左右,算是比较奢侈的消费了。

3、80年代
包括一块手表,一台缝纫机以及一辆自行车。

并且这三样东西还要认品牌的。

手表最好是上海牌的,缝纫机是蝴蝶牌的,自行车是永
久牌的。

4、90年代
这个时候社会发展了不少了,此时结婚的四大件已经变成了冰箱、洗衣机、录音机以及电视等,总价值差不多要3000元。

5、00年代
步入到21世纪,大家生活水平都提高了,结婚的四大件变成了彩电、洗衣机、空调和冰箱。

总价值需要15000元,并且大家也注重品牌和品质了。

以上就是结婚四大件六七十年代结婚四大件的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帮助到你。

最难忘的25个老物件(承载着岁月的变迁)

最难忘的25个老物件(承载着岁月的变迁)

最难忘的25个老物件(承载着岁月的变迁)二八杠自行车,这也是结婚的必备物品,小时候骑着家里的自行车在村里来来回回的骑行,看着小伙伴们羡慕的表情,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压水井,那时候自来水没有普及,想要喝水的话就只能在水井中压水喝,一直来来回回压,水就可以通过管子上来了。

缝纫机,在当时的农村,这可是结婚必备的嫁妆,小时候总是喜欢看着奶奶在缝纫机前工作,不一会一件新物品就做好了。

黑白电视机,相信大家小时候都看过吧,谁家有个黑白彩电,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来围观,毕竟那时候电视机是个稀罕物。

打谷车,这是个用来打谷子的工具,人们通常把稻子倒入最上面的漏斗,用手去把它转动,就可以来工作了。

下图是幸福250摩托车,这种摩托车比黑白电视机还要稀有,小时候谁家有个摩托车那可是全村人万众瞩目的对象。

筛萝,相信只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们才可以知道它是怎样使用的吧!人们收小麦或者是玉米的时候,通常先碾碎,之后用筛萝把细面筛出来,使用过筛萝的人,现在应该已经结婚生子了。

“双喜”牌洗脸盆,这种盆子在现在基本很少见了,在八九十年代可是结婚的标配,它可以当做结婚嫁妆之一、翘头供桌,可能大家没有听说过,这是小时候家里用来祭拜祖先的专用桌,只是价格比较昂贵,小时候很少有人使用,凡是可以用得起的,基本上都是富人。

苏州刺绣,在中国传统工艺非常有名气,之前就非常的受众人追捧,现在直接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小伙伴们家里如果还有的话可千万不要乱扔哦。

竹扁担,用来挑水或者挑粮食用的,记得小时候家里没有水,父亲扛着扁担去好几公里外的水井去挑水。

老版纸币,随着时间的发展,纸币已经更新换代过很多次了,但是每当看到小时候的老版纸币就可以勾起许许多多对于童年的回忆。

老木床,小时候的农村,南方人非常喜欢在这种老木床上入睡,木床上面很精致,再铺上凉席配上蚊帐,在夏天简直就是避暑胜地。

小时候专门用来放碗和剩菜的橱子,相信家家户户都有吧,现在在农村,还有很多人在使用,这种碗橱非常漂亮,并且可以存放很多东西。

婚礼的时代记忆

婚礼的时代记忆

婚礼的时代记忆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2年第12期文·摄/杨溢爱情和婚姻,这是个永恒的话题。

总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我却不那么认为,婚姻是一种责任,更是对爱的忠贞。

当你老时,回顾婚姻生活中的琐碎点滴,岂不充满回味?当你看到当年的结婚照、旧时嫁妆、礼服时,更会感慨,婚姻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柴米油盐、双双依傍的醇香爱情。

近日,江苏省淮安市某商场展示了从上世纪60年代—直到21世纪的婚礼着装、照片、结婚证以及各具时代特色的嫁妆,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眼球。

上世纪60年代,婚礼很简朴,没有迎亲豪车,也没有丰盛喜宴,可能只是两人下班后,把自己的小宿舍简单整理下,贴个喜字,准备些糖果,邀请领导和朋友欢聚一堂,在新人高声歌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后,领导来一段总结,送上祝福,婚礼就算结束了。

70年代婚礼讲究的是“三转一响红宝书”。

“三转”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

其中,自行车要“凤凰”的;手表要“红梅”的,全钢的;缝纫机则要“蝴蝶”的。

“一响”是指收音机,当时比较流行的是“春雷”或者“红灯”牌。

除此之外,看出身、看觉悟也是那代人的择偶标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80年代的婚礼在慢慢发生着改变,黑白电视机、电子管收音机、脉冲电话、双镜头相机成为那代人比较标榜的嫁妆,学历和收入也开始被人们所重视。

90年代,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开放,礼服婚纱、婚庆悄然兴起,家具是组合的,代步的是摩托,21英寸大彩电外加功放音响,还有大哥大、BP机,婚姻进入陕速成长期。

21世纪是个新奇辈出的时代,婚礼更加注重仪式和个性,婚纱照动辄过万,百十来万的新房、豪车也不稀奇。

婚礼的方式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草坪婚礼、空中婚礼、水下婚礼……层出不穷。

也许在你家中也珍藏着这些老照片,有兴趣的话上微博一起晒晒吧!。

嫁妆变迁史

嫁妆变迁史

嫁妆变迁史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嫁妆变迁史——“三大件”的变化摘要结婚恐怕是人一生中最幸福、最重要的事情了。

为了筹备婚礼,男女双方的家庭一般都会为他们准备几件在当时颇为流行的物品。

这也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三大件”。

不过不同时代的“三大件”也有所不同。

那么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各个时代的“三大件”是什么?导致“三大件”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的影响呢?关键词改革开放三大件消费水平消费观念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家走上伟大的复兴之路。

社会劳动力和社会生产力不断的发展起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升。

这种变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改革开放以来的嫁妆变迁史就是一个很好地缩影,见证平常百姓消费水平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7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70年代末期,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人们开始有了消费的意识和欲望。

在要结婚准备嫁妆的时候就要购齐了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这三大件。

另外,再加上收音机集合成当时的“三转一响”。

据说,手表要“上海”牌,缝纫机要“蜜蜂”牌、“飞人”牌,自行车要“飞鸽”牌、“永久”牌,那才叫上档次。

不过当时这些东西一般人家很难买到,要买这些东西还需要凭票用劵购买。

于是,一有人戴了手表就习惯性的卷起左袖子将手腕高高地“看看现在几点了”。

家里有缝纫机的,会把缝纫机擦得一尘不染,有的甚至还很讲究地为它做了布套套起来。

自行车还会一番精心打扮。

80年代:冰箱、彩电、洗衣机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收入也明显增加。

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这些增经让一代人为拥有它们而倍感骄傲的“三大件”也变得不再稀奇。

人们开始有了更高的追求——冰箱、彩电、洗衣机。

在当时你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城乡间变多了积极寻找地方看电视的人。

有电视的好客人家或公共场所,会围着满屋满院的人,大板凳小板凳全派上用场,播映结束的时候还有喊一句:“明天还来看”。

童年往事记忆(系列)——八十年代初期的嫁妆

童年往事记忆(系列)——八十年代初期的嫁妆

童年往事记忆(系列)——八十年代初期的嫁妆柜子里,叠着四条颜色鲜亮的龙凤图案的真丝缎被面。

这是我结婚时的妻子嫁妆之一。

那是1980年年底,我置办婚礼时,正流行缎被面嫁妆。

那时候,男女订婚,男方给女方的聘礼是:手表、花呢毛料八个或十个,礼金(数字忘了),然后就是分糖果之类的。

女方给男方的回礼是四双皮鞋,两个或四个毛料,还有整套的餐具什么的……男方订婚总费用在七八百至一千左右,大部分家庭都在这个水平上。

到了结婚时,男方准备婚房,家具,而女方准备嫁妆。

这些嫁妆数量可不少:两只皮箱(市场上难买到,要找门路找熟人),圆木家什十几件,用红漆漆成的,颜色很亮丽,如屎盆,鹤兜,大小脚盂,提水用的水桶,舀水用的木勺,礼品盒等等;还有四个热水瓶,8个脸盆,走私的四个喇叭的录音机,两床毛毯,四床棉被等等。

那时候物质很缺乏,新娘的嫁妆不像现在有钱就随时搞定,而必须在几年前慢慢筹备积累,看到合适的就买,然后积攒着。

棉被是嫁妆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凡是新娘出嫁时,不同颜色的棉被叠成方块,然后一床床叠成高高一堆,用红绸布绑在搭好的皮箱上面,用竹杠撑起,让伴郎们前后抬着招摇过市,供别人观赏。

棉被的多和少,被面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新娘的“家底”。

因此,其他东西多或少,有的可以凑合,而棉被是无论如何要争体面的。

我的这四条真丝缎被面,一般情况下买不到。

所幸是同事有一朋友在供销社工作,于是早早与她打招呼,有货时一定得留着,算是开个后门吧。

到货那天,供销社柜台人群前拥后呼,大家抢着买。

可事实呢,就摆出几条做做样子公开销售,大部分都是留着开后门的。

能抢到一条被面的都高兴得像白捡不用钱似的。

妻子从“后门”拿到这四条缎被面,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要不然婚都结不了。

”是啊,没有被面怎么出嫁?说实在的,这些真丝缎被面确实好看,颜色鲜亮:玫瑰色的,黄色的,绿色的,大红色的。

特别是龙凤图案,更是给婚嫁增添了喜庆与吉祥的彩头。

结婚那天,姑妈与大姐小心翼翼地把木板铺开,底下放好花色被单,再铺上棉胎,然后再把缎被面铺在棉胎上面,叠起四个边角,用红线球一针一针地订被子。

记记中的三大件变了,红木家具是你现在的之一吗?

记记中的三大件变了,红木家具是你现在的之一吗?

记记中的三大件变了,红木家具是你现在的之一吗?“三大件”,一个略带怀旧的词。

上了点年纪的人,对它都不会陌生,都还记得那段已经流逝的岁月。

在不同的时代,“三大件”所代表的东西是不同的。

上世纪的70年代,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就是大部分家庭追求的“三大件”。

那时候,谁家有了这“三大件”,都会让人无比羡慕。

如果,再加上有一台收音机,“三转一响”就完全齐备了。

这三大件,是结婚时最豪华的彩礼。

谁要是戴着一块上海牌石英表,骑着永久牌自行车带着女方出门,不仅左邻右舍会羡慕,也足以让路人回头。

丝毫不亚于今天拿着镶钻的Iphone,开着敞篷跑车。

从80年代开始,家庭建设开始向电气化迈进,大多数家庭向往的“三大件”,慢慢变成了:冰箱、电视、洗衣机。

那时,如果谁家摆上一台电视,就成了左邻右舍的聚集地,每晚都是满屋满院子的人,再多的板凳椅子都能坐满。

那时物质还不是很丰富,冰箱和洗衣机,一般都会精心的套上一个外罩,摆在客厅里。

到了90年代,家庭建设进一步向现代化迈进,电话(彩电)、空调(摩托车)、音响(录像机)又成了大多数家庭追求的“三大件”。

结婚时,如果男方备齐了这“三大件”,外加“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可算是豪华迎娶。

如果,谁家突然开始经常传出震耳的音响声,八成是刚结婚的。

能装得起空调的只是极少数家庭,一般也只装一台,而且基本都是放在客厅。

...“三大件”的不断变迁,承载着时代留下的烙印,见证了家庭生活水平的水涨船高。

进入21世纪以后,“三大件”又是哪些?“首先是房子、车子!”这两个恐怕没什么争议。

至于第三件是什么,却一直有各种说法:票子、教育、保险、旅游... 都曾被认为是第三件,但都很难被公认。

比如说“票子”,在任何年代,它都是三大件的基础,而不是之一。

教育、保险、旅游...可能都很重要,但是,“三大件”一贯指的是家庭具体用品,而不是抽象的服务。

和一个红木行业的人聊天,在说到很多亲朋好友都在准备买红木家具时,他说了一句:“房子买了,车子买了,接下来也就是置办红木家具了。

新时代发展家乡变化 嫁妆变迁作文

新时代发展家乡变化 嫁妆变迁作文

新时代发展家乡变化嫁妆变迁作文
《家乡的变化——嫁妆的变迁》
咱就说啊,这些年咱家乡的变化那可真是翻天覆地。

不说别的,就单说这嫁妆,那变化可老大了。

我记得小时候,参加村里的婚礼,那时候的嫁妆可简单了,无非就是几床被子,几个盆,再加上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

那被子还都是自己家做的,花花绿绿的,看着倒也喜庆。

那个年代呀,大家都不富裕,嫁妆能有这些就不错了。

我记得有一次,村里有户人家嫁女儿,我跟着大人去看热闹。

那新娘家抬出的嫁妆真的是少得可怜,就那么几样东西,大家还都挺稀奇地围着看呢。

然后新娘就跟着新郎走了,看着还怪让人感慨的。

可再看看现在的嫁妆,那可真是大变样啦。

冰箱、彩电、洗衣机都成了基本配置,还有小汽车呢。

而且现在的人讲究品质,嫁妆的东西都是挑好的买。

有时候参加婚礼,看着那一堆堆崭新又高级的嫁妆,真感觉时代不一样了呀。

咱家乡在新时代是越来越发达了,人们的生活也是越来越好。

这嫁妆的变迁可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嘛,从简简单单到丰富多彩,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变得越来越有滋有味。

这就是咱家乡的变化,实实在在的变化,让人高兴让人感叹啊。

以后不知道这嫁妆还会变成啥样呢,真期待啊。

时光深处的“三大转”

时光深处的“三大转”

|往事 | “三转一响”,是20世纪60~70年代乃至80年代初我国社会上的流行词,指的是四件家庭物品: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

缝纫机、自行车和手表都是会转的,收音机是会响的,所以称“三转一响”,又称“四大件”。

普通家庭拥有了“三转一响”,就标志着过上了美好幸福生活。

“三转一响”还是当时女性择偶的重要标准。

由于收音机属于文化消费品,有些家庭对它并不太重视,因此就在“三转一响”中去掉收音机,剩下的就俗称“三大转”。

我们家当年“三大转”的故事,至今依然缓缓流转在我的记忆深处。

母亲的缝纫机“三大转”中的缝纫机,一般是“飞人牌”或“熊猫牌”的。

而我家当年那台缝纫机却有时光深处的 “三大转”□吕国华些奇怪——机架子是“飞人牌”的,机头却是“五一牌”的,不配套。

现在想来也不奇怪,这台缝纫机是姥爷1958年时买给他唯一的女儿——我的母亲的,年代太久远了。

缝纫机随母亲嫁到父亲家,是我们村当时唯一的一台缝纫机。

缝纫机虽然是组合的,但是很好用。

而且缝纫机的机架子是大翻盖,很气派,不用的时候机头就卧在下面的卧斗内,大翻盖板一盖就是我儿时的书桌,有这样的书桌让我很自豪。

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人,裁剪、缝纫技巧超人,做出来的衣服总能引领十里八乡的潮流,邻村好多大姑娘小媳妇慕名而来找母亲做衣服。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父亲有一件带里子四个兜的藏青色呢料大衣,是他当时唯一的一件高档衣服。

父亲很喜欢它,穿了很多年,外面的毛都磨光了,还舍不得扔掉。

看父亲喜欢,母亲就决定翻新它。

她把衣服全部拆开,把里面的毛呢面全部翻到外面重做,硬是把它做得跟新的一样,别人都以为父亲又买了一件新衣服。

也是80年代初,我在石家庄上学时,一次逛商场看见一款米白色风衣,很喜欢,试穿了很多次都没舍得买。

过了很久又去看,发现那款风衣有一件特价处理,只要10元钱,我心动了。

可仔细一看,原来衣服左前胸有一个明显的破口。

看着衣服我犹豫了很久,最后确信母亲可以给我修补好,就决定买下来。

中国结婚“三大件”蝶变记

中国结婚“三大件”蝶变记

中国结婚“三大件”蝶变记而变化的背后,是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嫁妆最朴实更谈不上彩礼了。

在上世纪70年代末,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结婚“三大件”。

至今,1974年结婚的周先生还记得自己购买“三大件”的花费:上海全钢手表120元、永久牌自行车100元、上海缝纫机100余元。

据周先生介绍,当时家境不错的人家结婚时已开始兴起“三大件”,它们与收音机一道被称为“三转一响”,这几乎成了当时社会通行的彩礼标准。

“结婚时,我和对象戴着上海全钢的手表,为了让人看到,还特意把袖子卷上去一大截。

”周先生笑着说。

缝纫机成为流行物与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有关,那时候衣物短缺,它担负着一家“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重任。

“结婚那天,缝纫机还得戴红花,是最抢眼的嫁妆。

”周先生说,这是在向别人炫耀家庭的财力,也是告诉人家,出嫁的女子心灵手巧,将来一定会过上好日子。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能体现时代特征的结婚“三大件”演变成了冰箱、彩电和洗衣机。

现在市文化系统工作的张彬对此有很深的印象。

1982年,当时在来宾某街道办工作的张彬准备结婚,虽然结婚“三大件”已圈定为冰箱、彩色电视机和洗衣机,但当时仍是计划经济时代,要买到这“三大件”很不容易。

“工资不高,家电可不便宜。

”张彬结婚时只凑齐了两大件:彩电和洗衣机。

“那时候2年多的工资才能买得起一台彩电,非常慎重。

我们一家人来到百货大楼,千挑万选花2751元买了台长虹牌彩电。

”她说,当时彩电非常紧俏,商场货少,付完钱后1个月才能提货。

“商场也不实行送货上门,还是自己找车去拉的。

”张彬说,迎亲时,装着电视机、洗衣机的大礼盒取代缝纫机成为最吸引眼球的物件。

上世纪90年代后,生活水平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转变,新人对幸福的追求更为强烈,新“三大件”变成了电话、电脑、空调。

“那时也开始兴起商品房了。

”家住市区木材厂小区的宋女士说,新房有的是单位分配,有条件的就自己买;农村人是自己盖,或者把老房子粉刷一下,铺上地板砖。

生活的故事

生活的故事

张晓说,如今的新三大件是:
住房
汽车
保险
感受生活的变化
听完了这个故事,你
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20世纪60年—70年代
票证
我国物资十分缺乏 成为那个时代的印记, 成为历史记忆。
刷卡消费
物资十分丰富
温馨提示:可以从衣、食、住、 行等方面找找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
感受生活的变化 这些故事共同反映了生活中哪一方 面的变化?
1、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告诉我们怎样选择、怎样做事、怎 样为人。历史的教训值得汲取,它凝聚着先 驱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和牺牲;历史的经验值 得珍惜,它是我们励精图治的智慧和力量之 源。
2、学习历史的意义:
认识历史
了解现实 观察未来
(1)学习历史能增长我们的 生活经验,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思考更深刻。 (2)学习历史还能加深我们 对过去的认识与理解,使我们 明白一些道理。 (3)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 能力得到提升。
教师寄语
昨天是今天的历史,
今天又将是明天的历史,
为了明天更美好,
好好把握今天!
代际差异
案例

家境不错的李先生为了让宝贝女儿享受更好 的教育,决定把女儿送到国外的名牌大学。前两 天,李先生喜滋滋地把女儿从“贵族留学预科学 校”接回家度周末。女儿在预科学校一年的花费 将近10万元,但是她的成绩并不理想。 因此, 李先生对女儿进行了语重心长的询问。第二天, 李先生出乎意料地看到一段令他心寒的文字:“ 我恨他,我再也不想见到他……”望着女儿稚嫩的 笔迹,身为专家的李先生陡生挫败感,心灰意冷 ,他不明白:我对她千般呵护,万般宠爱,准备 花一百万元送她出国读书,就因为批评几句,她 就恨我至此,为什么她一点也不理解我的良苦用 心?

各年代的结婚三大件

各年代的结婚三大件

各年代的结婚三大件各年代的结婚三大件结婚三大件是从70年代开始的,50 、60年代还没有三大件概念。

方法/步骤1.50年代结婚礼物:50年代,结婚基本上不用准备什么,两个铺盖卷到一块儿,就算结婚完事了,基本不需要什么结婚礼物。

条件好的,会简简单单摆一桌酒。

2.60年代结婚礼物:60年代,结婚开始有点讲究了,按老一辈人的话说,得凑够“72条腿”或“36条腿”,也就是去木匠铺订做个大木床、大衣柜和桌子、椅子等木制家具。

看来凑够“72条腿”或“36条腿”也得需要不少东西啊,每个椅子四条腿,9个椅子才凑够“36条腿”,18个椅子凑够“72条腿”。

3.70年代结婚礼物:70年代,结婚讲究“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加上“一响”即收音机,称之为“三转一响”。

谁要是戴上一块上海牌石英表,骑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带女方出门,左邻右舍都会羡慕的。

不亚于今天开着敞篷的跑车,拿着镶钻的iphone。

4.80年代结婚礼物:80年代,要求更上一层楼。

必须有电冰箱(一般都是单门的)、电视机(一般都是黑白的)、洗衣机(一般都是单缸的)这“三大件”,才算成了家。

5.90年代结婚礼物:90年代结婚的人,其婚房大多还是单位分房。

男方准备些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等一些首饰,房子搞个简单装修,外加彩电、洗衣机(摩托车)、录像机(影碟机)这“三大件”,就算是豪华迎娶了。

还有另外一种观点,90年代三大件:电脑,空调和摩托车啦。

6.00年代结婚礼物:00年代结婚的人,三大件,房子,车子,票子。

北京地区:房子,车子,船。

7.结婚新三大件(空气净化器、加湿器、空调)以前,结婚“三大件”的说法开始流行起来,从金银首饰到大型家电甚至房子车子,“三大件”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迹。

方法/步骤1.00年代的三大件到了21世纪,结婚的人更加务实,房子,车子,经(piao)济(zi)成了最铁的三大件,缺一不可。

2.四、现在的新三大件房子车子票子在目前已经成了结婚三大件中雷打不动的项目了,但这也已经算是老三大件,新三大件又是什么呢?这新三大件比起老三大件那是便宜多了。

【每天老照片】--6108--不同年代的结婚三件套,变化真大

【每天老照片】--6108--不同年代的结婚三件套,变化真大

【每天老照片】--6108--不同年代的结婚三件套,变化真大50年代:没有嫁妆50年代还没有三大件概念,结婚基本上不用准备什么,两个床单卷到一块儿,亲戚街坊四邻凑到一起热闹一下就算结婚。

条件好的,会简简单单摆一桌酒。

60年代:嫁妆是奢侈品60年代,虽然物质生活还较差,但结婚开始有点讲究了,按老一辈人的话说,"上的确,下的确,房中要有26只脚". “上的确,下的确”意即上穿的确良衫,下穿的确卡裤;所谓“26只脚”就是房间中要有床、办公桌、茶几和靠背凳等五大件,合起来总共就有26只 "脚" 。

70年代:“三转一响”好风光70年代的爱情是相濡以沫、含蓄忠贞的爱情,能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是当时每个结婚的新娘最羡慕的结婚嫁妆。

这经典的结婚三件嫁妆,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美好的回忆。

当时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另外,算上收音机,合成“三转一响”。

手表要“上海”牌,缝纫机要“蜜蜂”牌、“西湖”牌,自行车要“飞鸽”牌、“永久”牌。

有了这样的陪嫁,在亲朋好友面前才有面子,才风光。

那时候一家有好几个孩子,买一件新衣服,老大穿完给老二穿,依次轮流穿下去。

那时候的女孩子大多都会自己做衣服,扯一匹布,量了尺寸,比出样子,就可以自己动手了。

所以缝纫机是那个时代的新娘子最想得到的物件。

80年代:电视、洗衣机、冰箱说起“三大件”,相信很多中老年朋友都会想起那段已经流逝的岁月。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收入的明显增加,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这些曾经让一代人为拥有它们而倍感骄傲的“三大件”早已变得不再稀奇。

家庭建设开始向电气化迈进,曾经备受推崇的“老三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悄然退位。

取而代之的是“新三件”,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即便冰箱只是单门的,电视机是黑白的,洗衣机是双缸的,人们的生活也是比蜜甜。

那时,如果谁家的柜子上摆上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90年代:彩电、影碟机、音响到了20世纪90年代,家庭建设又向新的现代化目标迈进,大件又变成了彩电、影碟机、音响等生活家电。

结婚三大件变迁,折射60年浙江民生重大改善

结婚三大件变迁,折射60年浙江民生重大改善

结婚三大件变迁,折射60年浙江民生重大改善
浙江省社科规划办"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专项研究课题组;赖存理;程燕婉
【期刊名称】《统计科学与实践》
【年(卷),期】2009()9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年来,浙江居民的结婚三大件从建国初期的皮鞋、被面、座钟,发展为文革初期的土沙发、大衣柜、钢管床,解决温饱时期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以及低水平小康生活时期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电脑、私房、小汽车。

其历史变迁,具有从满足人们日常物质生活需求,向满足多样化生活需求方向发展;从价值较小的生活必需品,向价值较大的家庭财产方向发展等特点。

其发展过程,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显示出浙江近60年来民生的巨大改善,折射出我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重大进步。

【总页数】3页(P7-9)
【作者】浙江省社科规划办"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专项研究课题组;赖存理;程燕婉【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7;TU271.1
【相关文献】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内蒙古牧民生活消费方式变迁与牧区民生改善 [J], 滕驰
2.新中国农民生活方式60年变迁与反思 [J], 张新光
3.建国60年贵州人民生活变迁的探讨 [J], 龚娜
4.“三大件”折射中国经济状况 [J], 王宁
5.一项意义重大的民生工程——浙江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谈农村“三网”建设 [J], 张银桂;余志三;杨人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彩礼“三大件”的变革

彩礼“三大件”的变革

彩礼“三大件”的变革
一叶
【期刊名称】《天津社会保险》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正>儿子和小丽谈了三年恋爱终于要成正果了,可临登记时,小丽却张口要了个"五大件"。

原以为辛辛苦苦攒钱给儿子买好了楼房,这彩礼门槛就迈过去了,没想到难缠事在这里等着呢。

唉,也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怎么想的,这五大件居然是"五行","金木水火土"。

问了儿子才知道:"金"是金首饰,"木"是红木家具,"水"是家用纯净水处理器,"火"是一整套厨房用具,"土"是一间接地气的车库。

我一听就火了,对儿子说:"你要
【总页数】1页(P67-67)
【作者】一叶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69.1
【相关文献】
1.社会变革与婚姻支付: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农村的彩礼和嫁妆 [J], 李飞龙
2.大件物流行业发展与变革 [J], 江宏
3.努力抓好“三大件”——三论多出精品书 [J], 钟轩初
4.入门单反装备三大件UV镜、相机包、三脚架的选购 [J],
5.入门单反装备三大件——UV镜、相机包、三脚架的选购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年结婚嫁妆大变迁,还记得当年的“老三件”吗?
小说《京华烟云》里,姚木兰出嫁时整整72抬嫁妆,在老北京城轰动一时。

女子出嫁,一份丰厚的嫁妆不仅抬高新娘的身份,也显示出娘家人对新娘的美好祝愿。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在有钱有车还要有房的年代,曾经的“老三件”仍活在父辈们的记忆里。

不论物质如何变迁,但求真情不变。

五十年代嫁妆铁皮暖壶自带花脸盆镜子一块拿围巾吊着链链子鞋袜配成对对子娘家陪个柜子铜闩铜锁铜链子
六十年代嫁妆洗脸盆,牡丹花一台大钟墙上挂缝纫机,单摆下飞鸽车子带衣架绒衣绒裤不能少涤纶涤卡更潇洒
七十年代嫁妆的确良,花浪浪擦油皮鞋好样样收录机,四喇叭唱歌说书笑哈哈
八十年代嫁妆沙发床,电视机箱子柜子分高低衣架挂着呢大衣小两口子笑眯眯
九十年代嫁妆三室一窝机(多种家电)席梦思加上VCD
现如今的嫁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