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锡基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锡基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在锂离子电池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以碳为负极的电池具有良好的循环性,技术成熟依然是目前主流的负极材料,但却基本达到了碳的理论容量。
不能够进一步满足当代对大容量小体积电池的要求。
因此必须开发新的理论容量高的负极材料,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代替碳的负极材料。
锡基就是其中一种。
在1997年,日本的富士公司首先发现了无定形锡基氧化物(TOC)具有很长的循环寿命和较大的可逆容量。
此后,在全世界掀起了研究锡基材料的浪潮,开发了多种含锡的材料类型,包括金属锡,锡基氧化物,锡基合金,硫化锡等。
锡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过程中可以形成Sn,其中的x小于Lix4.4。
也就是说一个锡原子可以与4.4个锂原子相结合形成合金。
从而计算出锂的理论容量大概在990mAh/g,远大于碳基材料(理论容量372mAh/g),这使得锡基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广大的潜力。
但是锡基作为负极材料时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会使体积发生巨大改变。
因此需要对锡基材料作进一步的研究,下面会从不同方面的锡基进行综述,来进一步了解锡基材料的优劣性。
2.1金属锡材料及复合材料锡和锂能够形成Sn。
纯净的Sn作为负极材料时,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Li4.4过程其体积变化率高达100%—300%,而且电极易发生破裂与粉碎,导致电池的可逆容量下降。
在Yang S等人[13]的文章中证实了此点,他们制作了厚度为12µm 到15µm的纯锡作为电极的电池。
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纯锡电极在前15次循环中的容量为600mAh/g,但在下面的循环中迅速降到了100~200mAh/g。
X射线研究分析可以看出晶体的尺寸变小了,由此可知以纯锡作为负极材料会发生严重变形。
目前的解决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锡可以纳米化并加入碳材料,这一种情况与碳—硅复合材料类似,在上面已经提到过。
另一种方法是电镀制备锡薄膜电极。
2.1.1纳米化方法纳米化的研究中有Wang等人[14]以石墨为分散剂,采用高能机械研磨法SiO/和金属Li的混合物发生反应,并还原成金属Sn,得到纳米簇会均匀的SnO分布含锂的弹性石墨基质。
浅谈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进展
112AUTO TIMENEW ENERGY AUTOMOBILE | 新能源汽车现代化社会,各种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平台或者是电力能源的全面发展,都在不断的提高各行业内部运行设备所需要的电能,而对于目前使用广泛的电力能源储存设备锂离子电池,怎样在保障自身效益扩大的同时,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还需要作出全面改革,例如:如何扩充储锂容量、提高倍率性能及循环稳定性等,而对锂离子电池关键构件进行分析,起到核心作用的就是石墨负极材料。
对此,石墨负极材料的性能,对锂离子电池后期发展和使用效益有着决定性作用。
再加上石墨导电效率优良,还具备良好的锂离子嵌入、脱出性能,多种优势条件也最终使得石墨变成锂离子电池体系当中使用率为最高、商业化程度为最广泛的负极材料。
但是由于受石墨微观结构客观因素影响,造成石墨理论储锂容量只能达到372mA.h/g,从而出现了电解液兼容性较差、体积膨胀率过高等问题,最终严重影响到了电极能量的密度以及循环稳定性。
对此,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若是要想让实现石墨负极材料性能综合性提升,目前已有诸多国内外重量级研究人员投入到对石墨负极材料改性研究工作当中,也做到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分析,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机理及石墨嵌锂机制作为一种正常锂离子浓差电池,锂离子电池可分为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
设置石墨负极、LiCoO 2正极,然后综合以上因素,研究锂离子电池的工作机制,可以看出,在对其进行充电期间,清晰看到锂离子在正极LiCoO 2晶格中顺利脱出,而后锂离子循序渐进扩散到电解液中,并在最后穿过隔膜而进入到石墨负极层。
整个过程中,为充分保障电荷之间平衡度,会有同等数量的电子在正极中释放出来,并从外电流路流到石墨负极中,此时会构建出一个回路整体[1]。
而在放电过程中,负极石墨层间的锂离子又开始慢慢脱出,再经电解液,最后返回并嵌入到LiCoO 2晶格中,此时电子会经外电流路传输到正极,这样就可以实现以此充电、放电循环。
《2024年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范文
《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能源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环保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电子设备等领域。
然而,传统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容量低、循环性能差等。
因此,开发新型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重点研究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分析其制备方法、性能及改进方向。
二、石墨烯的基本性质与结构石墨烯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导热性、机械强度和较大的比表面积。
这些特性使得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石墨烯的片层结构可以为锂离子提供更多的嵌入位点,从而提高电池的容量。
此外,石墨烯的优异导电性有助于提高电池的充放电速率。
三、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1. 化学气相沉积法:通过在高温下使碳源气体分解,并在基底上沉积石墨烯。
该方法可以制备出高质量的石墨烯薄膜,但成本较高,生产效率较低。
2. 液相剥离法:利用溶剂剥离石墨得到单层或多层石墨烯。
该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但产物中杂质较多,影响电池性能。
3. 化学氧化还原法:通过化学氧化天然石墨得到氧化石墨,再通过还原得到石墨烯。
该方法工艺成熟,可实现大规模生产。
四、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研究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和良好的循环性能。
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可以在石墨烯片层间嵌入和脱出,从而实现能量的存储和释放。
此外,石墨烯的优异导电性有助于提高电池的充放电速率,降低内阻。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解决石墨烯材料的一些问题,如容量衰减、循环稳定性等。
五、性能改进措施及研究进展针对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存在的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改进措施。
1. 纳米结构化:通过制备具有特殊纳米结构的石墨烯材料,如三维网络结构、多孔结构等,提高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嵌锂能力,从而提高电池性能。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摘要: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石油和其他传统能源越来越稀缺,迫切需要有效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
但是,这些新能源供应不稳定且持续不断,因此需要先转换成电能再输出,这促进了可充电电池的研究。
传统的铅酸电池,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存在使用寿命短、能量密度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它们的大规模应用。
当前,电池行业的首要任务是找到可替代传统铅酸电池和镍镉电池的可充电电池,迫切需要开发无毒、无污染的电极材料和电池隔膜以及无污染的电池。
与传统的二次化学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由于其吸引人的特性已经在电子产品中占主导地位,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引言国际能源结构正从传统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逐渐转变为低碳、清洁和安全的能源,以二次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已成为最有前途的储能技术之一。
锂离子电池因其比能量高、工作电压高、循环寿命长和体积小等特点得到了广泛关注。
锂离子电池主体由正极、隔膜、负极、封装壳体四部分组成,就提高电池的比能量而言,提高负极的性能相对于改进正极、隔膜、封装壳体更为容易。
负极又包括了电流集流体(通常是铜箔)、导电剂(通常是乙炔黑)、粘结剂(通常是聚偏氟乙烯)和具有与锂离子可逆反应的活性材料。
电极的性能几乎取决于活性材料的性能。
1嵌入型负极材料嵌入型负极材料嵌入机制可以描述为,材料结构中可以容纳一定的外来的锂离子,相变形成新的含锂的化合物,并且能在随后的充放电过程中脱出外来的锂离子,恢复到先前的原始结构。
嵌入型负极材料,包括已经商业化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非石墨化的碳材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TiO2以及钛酸锂等。
其中碳质材料的优点包括良好的工作电压平台,安全性好以及成本低等。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高电压滞后、高不可逆容量的缺点。
钛酸盐负极材料具有优异的安全性、成本低、长循环寿命的优点,但能量密度低。
石墨作为层状碳材料,是首先被商业化和人们所熟知的LIB负极材料,也是最成功的嵌入型负极材料,锂离子嵌入后可生成层状LiC6,其放电平台在0.2V(vs.Li+/Li)以下,有优异的嵌/脱锂动力学性能,是比较完美的LIB负极材料。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分析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分析目前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基材料、硅基材料、金属氧化物等方面。
这些材料在锂电池中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而且针对不同种类的锂电池,对负极材料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对这些负极材料的研究和发展,将有助于提高锂电池的性能和推动新一代电池技术的发展。
碳基材料一直是锂电池负极材料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等碳材料,因其导电性好、比表面积大、化学稳定性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锂电池负极材料中。
通过控制碳材料的结构和微观形貌,可以有效提高其对锂离子的嵌入/脱嵌能力,提高其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不过,碳材料在储锂过程中很难实现高容量储存,这一问题已成为碳基负极材料的研究难点之一。
硅基材料也是当前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热点。
与碳材料相比,硅具有更高的理论储锂容量,因此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硅材料在锂离子嵌入/脱嵌过程中会发生体积膨胀,导致材料结构破坏,电化学活性和循环寿命大大降低。
为了解决硅材料的这一问题,研究者们通过合成纳米结构的硅材料、设计多孔结构、以及与碳等材料的复合等方法,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
在未来,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通过材料设计与合成新型的碳基材料,以提高其储锂容量,并且降低材料的制备成本。
研究者也将继续探索碳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找出铁电影响碳材料电化学行为的机理。
将进一步发展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技术,通过纳米结构设计、表面涂层等方法,提高硅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也将探索硅基材料与其他材料的复合应用,以扩展硅材料在锂电池中的应用范围。
对金属氧化物的研究也将继续深入,以寻找新型金属氧化物材料,并且改进其结构与性能。
研究者也将进一步研究金属氧化物的嵌入/脱嵌机制,以解决其循环稳定性问题。
随着锂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对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也将持续深入。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分析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分析1. 传统负极材料传统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包括石墨、金属氧化物和合金材料。
石墨作为最为常见的负极材料,具有很高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但其比容量有限,且在大电流放电时易发生热失控。
金属氧化物和合金材料因其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能量密度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其电化学活性较差,循环性能不稳定。
传统负极材料在满足高能量密度和高循环稳定性需求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二、锂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的展望1. 高能量密度随着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的不断提高,未来的锂电池负极材料需要具有更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能量密度。
开发高容量、高电化学活性的负极材料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
新型碳材料、硅基材料以及金属氧化物和合金材料都有望成为未来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重要负极材料。
2. 循环稳定性循环稳定性是锂电池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
当前硅基材料、金属氧化物和合金材料的循环性能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未来需要通过界面工程、复合材料设计等方法来提高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3. 安全性锂电池的安全性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传统锂电池负极材料在大电流放电时易发生热失控,导致安全隐患。
未来需要开发更安全稳定的负极材料,以确保电池的安全性能。
4. 可持续发展随着对环境友好性要求的提高,未来的锂电池负极材料需要考虑其资源可持续性和环境影响。
新型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开发需要注重材料的资源可再生性和环境友好性。
三、结语在锂电池的快速发展背景下,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对于提高电池性能和满足应用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新型碳材料、硅基材料和金属氧化物材料被认为是未来锂电池负极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
未来,随着材料科学和电化学领域的不断进步,相信锂电池负极材料将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电池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我们也需要注重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性,努力推动锂电池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研究获新进展
此 外 ,该 研 究小 组在 单 壁碳 纳 米管 表 面设 计 合 成 了小 于5 m的 高度 分 散P基 核 壳材 料 , n t 其 P原 子 对 乙 醇 的 催 化 氧 化 能 力 是 商 品 化 t
2 0 次 容 量 保 持 率 8 %) 倍 率 特 性 ( 1C 00 3 与 在 0
( / 钟 充 放 电 )倍 率 下 容 量 保 持 率 8 %,容 6) 7 " 0
锈 0 年 第8 第5 ( 第4 期 ) 21 1 卷 期 总 4
的 电子 电导 率 ,无 法 在 大 电流 密 度 下 进 行 充 放 电 ;而 且 以L i 负 极 的锂 离 子 电池 在 i 为 TO
韵
■
【 羲{ 釜霎# 譬 蝣 蓦
瀚 嚣 搏 博 梅 毒 々
使 用 和 贮 存 过 程 中 由于表 面 催 化 反 应 ,有 持 续 胀 气 问题 ,带 来 一 定 安 全 隐 患 和 降低 循 环 寿 命 。对 其 进 行 表 面 包 覆 是 解 决 其 问题 的 有 效 途 径 之 一 ,但 如 何 得 到 均 匀 的包 覆 层 以及 实现 在 较 低 温 度 下 得 到 高 电导 率 的包 覆 层 一 直 是 一个 重要 的技 术难 题 。 中 国 科 学 院 物 理 研 究 所/ 京凝 聚 态 物 理 北 国家 实 验 室 的清 洁 能 源 实验 室E 1 博士 生 赵 0组 亮 与 胡 勇 胜 研 究 员 等 提 出 了一 种 利 用 含 氮 元 素 离 子液 体 实现 均 匀 薄 层(~ n 含 氮 元 素 掺 1 2 m) 杂碳 包 覆 L i 极 材料 的技 术 ,包 覆 改 性 i 负 TO
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研究进展锂离子电池是一种经典的可充电电池,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能量密度高等优势,在移动通信、电动车、储能、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需求的不断增加,锂离子电池技术在结构设计、电极材料、电解液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创新。
本文将介绍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研究进展,从多个角度探究其发展趋势和前景。
一、锂离子电池的结构设计电池的结构设计是决定其性能和循环寿命的关键。
一般来说,锂离子电池的结构主要包括正极、负极、电解质等组件。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进步,锂离子电池结构设计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正极材料方面,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例如LiCoO2、LiMn2O4、LiFePO4等)是锂离子电池的主流正极材料,其中LiFePO4正极材料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较高的电化学性能,正在成为锂离子电池领域的一个新兴研究方向。
在负极材料方面,将碳材料的石墨化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是减轻电池重量和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的有效途径。
最近,为了提高电池的性能,石墨化碳材料的晶体结构进行了改进,例如采用硬碳、微米纤维等材料来改善石墨化碳的性能。
电解质是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使用电解液来实现离子的传导。
新型电解液材料的出现,能够提高电池的韧性、抗干扰性、安全性和电化学性能。
现在,固态电解质被认为是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和循环寿命的最有前途的电解质方向之一。
二、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电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起到媒介传导作用的关键组成部分。
近年来,针对锂离子电池中的电极材料进行了很多研究。
正极材料方面,磷酸铁锂是新兴的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170mAh/g)、较高的放电平台电压3.45V(vs Li/Li+)以及优良的循环寿命。
二氧化钛正极材料则是另一种热门材料,其通过改变二氧化钛的结构和化学组成来增加其电容量,进一步提高了电量的密度。
负极材料方面,石墨负极材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负极材料。
近年来,人们通过增加石墨负极材料的粗度和孔隙度来提高电池的效率和循环寿命。
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进展一、内容描述通过调整石墨晶体的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
通过施加高压等静压处理,可以减小石墨颗粒之间的嵌合程度,从而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制备的石墨负极材料具有更加规整的表面形貌,有利于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
表面修饰是一种有效的改性和优化石墨负极材料的方法。
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在石墨表面引入特定的官能团或纳米结构,可以提高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稳定性。
利用有机溶剂或水溶性聚合物对石墨进行包覆处理,可以有效防止石墨表面的锂枝晶生长,从而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石墨负极材料的颗粒形貌对其电化学性能也有重要影响。
通过控制石墨的成核、生长和集料过程,可以制备出具有一定形状、粒度和分布的石墨负极材料。
特定形貌的石墨负极材料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和更低的锂离子扩散电阻,有利于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石墨负极材料的组成对其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添加其他元素或化合物,可以改善石墨负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
在石墨中添加硅、锡等元素,可以增加石墨的理论嵌锂容量;添加硫、氮等元素,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和吸附剂,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进展》将围绕石墨负极材料的结构改良、表面修饰、形貌调控和组成优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推动锂离子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拓展。
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金属锂插层电池时代 (1970s1980s):在该阶段,研究人员开始关注锂插层化合物,例如LiMn2O4等,作为新一代蓄电池的可行性。
这些早期的锂离子电池使用金属锂作为阳极,然而由于金属锂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锂枝晶,导致电池循环性能较差,因此该方法并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诞生 (1990s):为解决金属锂插层电池存在的体积膨胀和锂枝晶问题,研究者们开始探索石墨类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
天然石墨因其出色的循环稳定性、高比容量和低成本成为首选的负极材料。
《2024年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范文
《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高性能电池的需求愈发强烈。
在众多的电池技术中,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无记忆效应和长寿命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在移动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存储系统中。
然而,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能量密度不足、充放电速度慢等问题。
为此,对新型负极材料的研究成为了科研领域的热点。
其中,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因其卓越的电化学性能和物理特性,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
二、石墨烯及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石墨烯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高比表面积和出色的机械强度。
这些特性使得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在锂离子电池中,负极材料的主要功能是存储锂离子。
通过将石墨烯作为负极材料或与其他材料复合,可以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和能量密度。
三、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与研究(一)制备方法目前,制备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气相沉积法、液相剥离法、还原氧化石墨烯法等。
其中,液相剥离法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适合大规模生产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
通过选择合适的分散剂和溶剂,可以在液相环境中将石墨烯剥离成单层或几层结构,从而实现规模化生产。
(二)复合材料研究为了进一步提高石墨烯负极材料的性能,研究者们通过将石墨烯与其他材料(如硅基材料、金属氧化物等)进行复合。
这种复合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各组分的优点,实现性能的互补和优化。
例如,硅基材料具有较高的容量,但充放电过程中体积效应明显;而石墨烯的高导电性和高比表面积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体积效应,从而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充放电速度。
(三)性能研究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首次放电容量、良好的循环性能和优异的倍率性能。
这得益于石墨烯的高导电性、高比表面积以及与其他材料的良好复合效果。
此外,这种负极材料还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安全性,能够满足电动汽车等应用领域对电池的高要求。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综述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综述随着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已经渐渐成为了能源存储领域的主流技术。
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负极材料的研究和优化也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当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石墨石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优点是稳定性好、成本低廉。
然而,石墨负极材料的储锂容量较低,在高倍率下往往出现电化学性能下降、安全性差等问题。
因此,许多研究者试图改进石墨的结构和性能,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2. 硅基材料硅是一种优良的材料,因其高的储锂容量而备受关注,理论储锂容量可以达到3579mAh/g,是石墨的10倍以上。
然而,硅具有极强的体积膨胀性,很难在锂离子电池的循环过程中保持实际容量。
因此,针对硅材料的稳定性和循环性能,近年来涌现了许多研究成果。
常用的改进方法包括:掺杂、结构设计、纳米多孔、复合结构等。
3. 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材料储锂容量高、稳定性好的优点,因此逐渐成为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热点。
例如,Fe3O4、Co3O4等氧化物具有较高的储锂容量,可以作为替代石墨的材料。
然而,金属氧化物也存在由于循环而引起的容量衰减、体积膨胀等问题,这成为了限制金属氧化物应用的瓶颈所在。
针对这些问题,目前的改进方法主要涉及纳米化处理、涂覆保护等。
4. 碳基材料碳基材料因其纯净、多孔、可控的结构、良好的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
其中,石墨烯等材料因其良好的电导率、高特异表面积以及良好的机械性能等优点,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然而,碳材料的缺点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性能稳定性较差、循环容量变化大等方面。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有必要对碳材料进行表面修饰、杂化改性、结构设计等方面的改进。
5. 其他材料除了上述几种材料外,还有很多材料被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中,例如Alloys、硫化锂、碱金属化金属等。
这些材料的研究相对成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调优。
锂离子电池SiO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持能 力 随之下 降 。另 外 , 作 者指 出在 初 始循 环 阶段 容量 随着 循环 的进 行 稍 有增 加 , 这 可 能 与 反 应 的 动 力 学 因素 有 关 。 随 着 循 环 的 进 行 , 电解 液 逐 渐 渗 透 进 入到界 面反 应 区 , 且 随着锂 离子 反复 嵌入 和脱 出 , 锂 离子 的传输 变得 更 为容易 和快 速 。 Ma i f k o Mi y a c h i等 利 用 气 相 沉 积 法 在 铜 箔 表 面 沉 积 了一 层 大 约 2 m厚的 S i O层 , 在沉 积 、 首 次 嵌 锂 和 首 次 脱 锂 3个 阶 段 结 束 时 对 电 极 进 行 了 XP S 表征 , 结果 表 明 , 首 次 嵌 锂 过 程 中有 L i S i 0 的 形 成 。 电化 学 测 试 表 明 S i O 负 极 材 料 的 首 次 嵌 锂 和 脱 锂 容 量 分别 为 2 4 0 4 mAh / g和 5 9 8 mAh / g , 表 现 出 了较 低 的首 次库 伦效率 , 一 方 面 是 因 为 充 放 电 过 程 中 材 料 较 大 的 体 积 效 应 导 致 了一 部 分 活 性 材 料 与 集 流 体 失 去 了 电接 触 , 另一 方 面是 因 为 L i S i O 和 L i o 的 形 成 。作 者 认 为 在 首 次 嵌 锂 过 程 中 4 0 % 的锂 形 成 了锂 硅 合 金 , 而 6 0 %的锂形成了硅酸锂和氧化锂 。 与硅 材料 相 比, S i O 负 极 材 料 表 现 出 较 好 的 循 环 性 能 , 这 是 因为 充 放 电过 程 中 S i O体 积 效 应 较 小 , 且 S i O负极 材 料 中存 在 较 强 的 s i — — O键 , 其 键 强 是 s i — —S i 键 的 2倍 。 ‘ 2 S i O 负 极 材 料 的 改 性 研 究 S i O 因为其优 异 的循 环性 能 受 到 了人 们 的广 泛 关注 , 但是 在充 放 电循 环 中 的体 积 效 应 和 较低 的首 次 库 伦 效 率 限 制 了 其 实 际 应 用 。 目前 , 人 们 采 用 了 很 多方法 对 S i O负 极 材料 进 行 改 性 , 以 提 高 材 料 的 循 环性 能和 首次 效 率 , 如 制 备 各 种结 构 的 S i O复 合 材料 ; 利用 S i O 的 歧 化 反 应 改 变 材 料 内部 的 结 构 , 提 高其 电化学 性 能 ; 利用 S i O 的 预 先 还 原 提 高 材 料 的 首次库 伦效 率等 。
锂电池负极材料钛酸锂的研究进展
锂电池负极材料钛酸锂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且非可再生资源也将越来越少。
只有不断地开发新的能源,才能满足更高的需求,才能让人们的社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近年来,一种性能更好的新型电池被广泛应用于市场,这就是可充电、长寿命、高能量、清洁、无污染的可充电锂电池。
对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采用钛酸锂进行充放电时,其结构不会发生变化,也不会与电解液产生化学反应。
在安全、化学等方面,它优于其他的碳阴极材料。
文章对钛酸锂的基本概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着重对它的制备、优缺点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钛酸锂;锂电池;研究;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时间一长,矿产资源将面临耗尽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锂电池具有安全性好、电压高、寿命长、容量大等优点,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的能源问题,减少环境污染。
锂电池是由正、负、电解质三部分构成的。
所以,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是最好的,而合金材料则是最好的选择。
然而,无论是金属锂材料,还是合金材料,都无法保证锂电池的安全性。
1.锂离子电池发展概况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以锂二次电池为核心的高科技产品。
近30年来,我国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已基本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在国内的军用领域,锂离子电池已经发展到了三十多年的水平,但是在安全性上,我们还必须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解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实现锂离子电池工业发展和应用的国家。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再加上我国的政策引导,地理位置优势,自然资源丰富,我国的锂离子电池发展势头迅猛。
锂离子电池产业结构和生产链不断完善、专业化、性能不断提高,并逐步与发达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随着消费者对生活和工作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的锂电池产业在今后的几年内将会保持快速的增长。
2.钛酸锂在锂离子电池应用中的一些基本情况锂离子电池具有高安全性、长寿命、便于携带等优点,在电子产品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摘要: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电源应用很广泛,但是在应用中存在一些不足,选取电化学性能良好的正负极材料是提高和改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最重要的因素。
简单介绍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反应原理和从新型碳材料、硅基负极材料、锡基负极材料三方面锂离子电池的研究状况,并展望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现状0 引言目前全球最具潜力的可充电电池是锂离子电池。
用碳负极材料的商品化的锂离子电池可逆比容量已达350 mA∙h/g,快接近理论比容量372mA∙h/g[1]。
随着全球化的加快,科技日新月异,电子产品日益普及,发展中的电动汽车等对电池能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主要包括能量密度、使用寿命等[2]。
开发新型、廉价的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就目前而言,主要有新型碳材料、锡基材料、硅基材料等,本文研究了这些新型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反应原理锂离子电池是指用锂离子嵌入化合物作为正负极的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必须有能够接纳锂离子的位置和扩散路径,目前应用性能较好的正极材料是具有高插入电位的层状结构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和锂的化合物,如LixCoO2,LixNiO2以及尖晶石结构的LiMn2O4等,这些正极材料的插锂电位都可以达到 4 V以上(vs.Li+/Li)[3].负极材料一般用锂碳层间化合物Li x C6,其电解质一般采用溶解有锂盐LiPF6、LiAsF6等的有机溶液。
锂离子电池实际上是一个锂离子浓差电池,正负电极由两种不同的锂离子嵌入化合物构成.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此时负极处于富锂态,正极处于贫锂态;放电时则相反,Li+从负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正极,正极处于富锂态,负极处于贫锂态.锂离子电池的工作电压与构成电极的锂离子嵌入化合物本身及锂离子的浓度有关[3]。
2新型碳材料在新型碳负极方面,未来的发展将主要集中在高功率石墨类负极及非石墨类高容量碳负极,以满足未来动力和高能电池的需求。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赵永胜(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天津 300130)摘要综述了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中石墨化碳、无定形碳和碳纳米材料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探讨了该类材料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对该类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碳材料Research progress of carbon anode materials forlithium ion batteriesZhao Yongsheng(Department of Applied Chemistry,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130)Abstract: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n three main aspects in the field of lithium ion battery carbon anode materials in recent years. Graphitized carbon,amorphous carbon,carbon nano-materials are summarized. The problems in these materials and the feasible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re discussed. Finally,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lithium ion battery carbon anode materials is prospected.Keywords:Lithium ion batteries;anode materials;carbon materials 自1991年日本索尼公司开发成功以碳材料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LixC6/LiX In PC-EC(1:1)/Li1-x CoO2)以来(LiX为锂盐),锂离子电池已迅速向产业化发展,并在移动电话、摄像机、笔记本电脑、便携式电器上大量应用[1]。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2020年第3期广东化工第47卷总第413期 ·115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高敬园(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PMC,福建宁德352000)[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锂离子电池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
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重要部分,越来越多的被人们研究开发。
本文从碳负极材料和非碳负极材料两个方面对锂离子负极材料的研究发展进行了汇总,同时对其制备也进行了简单综述。
[关键词]锂电池;负极材料;负极材料的制备[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0)03-0115-02,Study on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yGao Jingyuan(PMC,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 Ningde 352000, China)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hium-ion batteries are widely use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more and more anode materials have been researched and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lithium-ion anode materials are summarized from the aspects of carbon anode materials and non carbon anode materials, and the preparation of lithium-ion anode materials is also briefly reviewed.Keywords: lithium ion battery;carbon anode material;preparation of anode materials随着科技的发展,锂电池凭借高电压、高能量密度、良好的循环性能、低自放电等突出优势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2]。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分析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分析1. 石墨传统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主要是石墨,其拥有优良的导电性、循环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但其比容量较低,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锂电池领域的需求。
2. 硅基材料由于硅材料的比容量远远高于石墨,因此硅基材料被广泛研究作为潜在的替代石墨的锂电池负极材料。
硅材料的主要问题是其体积膨胀率较高,导致循环稳定性较差,因此研究人员通过合成纳米结构、包覆保护层等手段来改善硅材料的性能。
目前,硅基材料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除了传统的石墨材料外,碳基材料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石墨烯、碳纳米管等碳基材料因其优异的电导率、大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锂电池负极材料。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控制碳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一步改善了其电化学性能。
4. 金属氧化物二、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展望分析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锂电池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对于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也变得越发重要。
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比容量、改善循环稳定性及安全性等方面。
1. 提高比容量目前,硅基材料因其较高的比容量备受关注,但其循环稳定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寻求更多的具有高比容量、耐循环的新型材料,并且通过纳米结构、包覆保护层等手段来改善其性能。
2. 改善循环稳定性硅基材料、金属氧化物等材料由于其体积膨胀率较大,因此循环稳定性较差,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如何通过结构设计、界面工程等手段来改善这些材料的循环稳定性,提高锂离子的嵌入/脱嵌动力学。
3. 提高安全性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锂电池的安全性成为了研究的重点之一。
如何降低锂电池的燃烧、爆炸风险,提高锂电池的安全性也成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一直是锂电池领域的热点之一。
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的发展,对于锂电池负极材料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未来,研究人员需要通过材料设计、界面工程、结构优化等手段,不断改善锂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为锂电池的进一步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4Ti5O12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4Ti5O12研究进展摘要:各种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作为十分重要的新能源材料近些年来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
尖晶石Li4Ti5O12由于其特殊的零应变性能近来成为研究热点,是一种具有潜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本文介绍了钛酸锂的结构和性能,同时详细比较了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并从掺杂改性等方面概述了国内外对于Li4Ti5O12材料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负极材料,Li4Ti5O12,零应变材料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大多采用各种嵌锂碳/石墨材料。
尽管相对于金属锂而言,碳材料在安全性能、循环性能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仍存在不少缺点:在第一次充放电时,会在碳表面形成钝化膜,造成容量损失;碳电极与金属锂的电极电位相近;在电池过充电时,仍可能会在碳电极表面析出金属锂,而形成枝晶造成短路;以及可能在高温时热失控等。
尖晶石型钛酸锂Li4Ti5O12由于其具有优良的安全性能和独特的结构稳定性(“零应变”材料),可以克服传统碳材料的一些缺点,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Li4Ti5O12理论容量为175 mAhg-1,在嵌入或脱出锂离子时其晶格常数和体积变化都很小,被称为“零应变插入材料”。
在充放电循环中,这种“零应变”性能够避免由于电极材料的来回伸缩而导致结构的破坏,从而提高电极的循环性能和使用寿命,减少循环带来的比容量衰减,具有非常好的耐过充、过放特征。
但是,Li4Ti5O12电子电导率和离子传导率(固有电导率仅为10-9scm-1)非常低, 导致其电流倍率性能差,极大地限制了其实用化的进程。
尖晶石型Li4Ti5O12理论容量为175 mAhg-1,实际循环容量为150~160 mAhg-1,且有着十分平坦的充放电平台。
Li4Ti5O12相对Li/Li+电对的还原电位高达1.5 V, 高于大多数有机液体电解质的分解电压,从而避免了充放电过程中电解液逐渐减少的现象,同时也可以避免金属锂的沉积。
一、Li4Ti5O12的结构Li4Ti5O12晶体为尖晶石型结构,是面心立方体结构,空间群为Fd3m ,如图1所示。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化工08-1 3080313115 班继航摘要:锂离子电池的石墨负极材料已商品化,但还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所以寻找性能更为优良的非碳负极材料仍然是锂离子电池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综述了在锂离子电池中已实际使用的碳素类负极材料的特点和研究进展情况,并且介绍了正在探索中的锂离子电池非碳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非碳负极材料研究进展锂离子电池与其它二次电池相比具有电压高、比能量大、质量轻、环境友好等优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工具等领域,并有望成为未来混合动力汽车和纯动力汽车的能源供给之一。
负极材料是决定锂离子电池综合性能优劣的关键因素之一,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是由负极活性物质碳材料或非碳材料、粘合剂和添加剂混合制成糊状胶合剂均匀涂抹在铜箔两侧,经干燥、滚压而成的。
锂离子电池能否成功地制成,关键在于能否制备出可逆地脱/嵌锂离子的负极材料。
目前商业化石墨类碳负极材料虽然具有较好的循环性能,但由于存在较低的质量比容量(理论值为372 mAh/g )和较差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尤其是体积比容量相当有限。
因此进一步提高其容量的空间很小,远不能满足未来高容量长寿命电子设备的需求。
近年来,金属及合金类材料是研究得较多的新型高效储锂负极材994 料体系,其中锡金属与锡合金具有高质量比容量(锡的理论值为mAh/g)和低成本的优势,特别是具有高体积比容量(锡的理论值为7200 mAh/cm3,是碳材料体积比容量的10倍,因此现已成为目前国际上研究的主流负极材料之一。
然而,传统的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研究方法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于锡基候选电极材料的多样性,因此从理论上去寻求锡基嵌锂材料,探索一种合金理论设计方法,并用于指导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以及模拟和预测锡基材料的各种电化学性能,对未来合金电极材料的研究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般来说,选择一种好的负极材料应遵循以下原则:比能量高;相对锂电极的电极电位低;充放电反应可逆性好;与电解液和粘结剂的兼容性好;比表面积小(小于10m2/g),真密度高(大于2.0g/cm3);嵌锂过程中尺寸和机械稳定性好;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在空气中稳定、无毒副作用。
可充电电池锂金属负极的研究进展
可充电电池锂金属负极的研究进展随着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可充电电池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科技领域的热点之一。
锂金属作为其正极材料因其高能量密度和较小的体积而备受瞩目。
锂金属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为锂金属在充电过程中生成枝晶,导致电池内部短路和起火的风险。
锂金属负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可充电电池锂金属负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全面了解目前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趋势。
一、锂金属负极的研究现状锂金属负极在可充电电池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锂金属具有非常高的理论容量和低的电位,可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锂金属在循环过程中易产生金属锂枝晶,进而导致电池的短路和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锂金属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人员一直在进行不懈地努力。
目前,解决锂金属负极问题的主要方法包括:表面涂层技术、电解液添加剂、多孔负极结构设计等多种途径。
1.表面涂层技术表面涂层技术是目前解决锂金属负极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在锂金属表面覆盖一层稳定的保护层,可以有效地抑制金属锂枝晶的生成,提高锂金属负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了多种不同材料的表面涂层技术,如聚合物涂层、金属氧化物涂层、碳基涂层等。
这些表面涂层技术在提高锂金属负极电化学性能的也能有效地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
2.电解液添加剂3.多孔负极结构设计二、锂金属负极的未来展望当前,锂金属负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难题需要克服。
当前锂金属负极的改性技术多集中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大规模生产的工艺和成本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解决。
目前锂金属负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仍然存在一定的隐患,需要更多的研究和验证。
锂金属负极的循环寿命和储能效率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上述挑战和难题,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进一步优化锂金属负极的改性技术,提高其在大规模生产中的应用性;加强对锂金属负极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研究,深入探索其表面反应机制和电解液影响;发展新型的多孔负极结构设计和电解液添加剂,进一步提高锂金属负极的循环寿命和储能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介绍来源:中国燃料电池网时间:2015-09-08 09:11 编辑:周奕我国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已居世界前列,但在能源供给和利用形式上存在着一系列突出问题,如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比例低、能源利用安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体上讲,我国能源工业大而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将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了解决我国能源工业所面临的难题,寻求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的可再生绿色能源显得尤为迫切。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和对资源利用率的关注,可充电电池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而锂原电池的成功应用大大推动了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和发展,使锂离子电池成为关注的重点。
1锂离子电池发展状况锂电池最早出现于1958年,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入实用化[2]。
由于具有重量轻、体积小、安全性好、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成为近年来最受关注的储能器件之一。
随着世界全面步入信息时代,电子化和信息化己经成为各个领域的共同发展趋势,锂离子电池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多个方面。
医疗上,锂离子电池可以为心脏起搏器、助听器等设备供能,对于病人更安全、更便捷;交通上,锂离子电池己经被广泛应用于电动单车、电动汽车上;军事上,锂离子电池可为电磁武器充能,为小型定位系统供能,甚至作为潜艇等大型作战设备的备用动力源;航天上,锂离子电池可作为航天器及各种仪器设备的电力补充单元。
电池按工作性质可以分为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3]。
一次电池是指不可循环使用的电池,如碱锰电池、锌锰电池等。
二次电池指可以多次充放电、循环使用的电池,如先后商业化应用的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电池。
其中锂离子电池是当今国际公认的理想化学能源,具有体积小、容量大、电压高等优点,被广泛用于移动电话、手提电脑、数码相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同时日益扩大的电动汽车领域将给锂离子电池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4]。
表1给出了镍镉、镍氢以及锂离子电池的主要性能参数,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与其他二次电池相比,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小、无记忆效应和绿色环保等突出优势。
我国锂离子电池的研发与应用较晚,但是发展很快,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部分企业都积极投入到这一领域中。
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锂离子电池的开发与应用,将其列入“863”高科技计划、“九五”和“十五”重点攻关项目。
2008年,我国自主研发的595辆新能源车在奥运会、残奥会上成功运行200多万公里。
此后的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也完全采用电动汽车作为交通工具,此外,杭州、上海等城市的部分公交线上也采用了锂离子电池为动力源的纯电动汽车。
2锂离子电池结构和特点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构成。
电解质主要分为固体电解质、液体电解质以及凝胶电解质。
电解质对电池体系性能的影响很大,它要具有较宽的电化学窗口、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以及较高的离子电导[5]。
隔膜是分隔正极与负极的高聚物膜,常用的隔膜为微孔聚丙烯或聚乙烯膜[6]。
隔膜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它可以阻止因活性物质迁移而引起的电池内部短路,同时具有优异的离子导电能力和良好的电子绝缘性能。
电池的能量密度主要取决于它的输出电压和比容量,而电压和比容量的高低是由电极材料和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决定的,尤其是电极材料的选择。
在实际生产中,正极片是将涂覆在集流体铝箔上的含锂氧化物、碳黑等材料与黏结剂混和物烘干、辊压制成的;负极片的制作方法与正极大体相同,只不过是把石墨等负极材料涂覆在铜箔上。
现在应用于新型二次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已经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与电化学性能,并且兼顾环境友好等特点。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作为提高锂离子电池容量及循环性能的重要因素,其性能也已经成为决定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关键。
对于电极材料的选择,负极材料占有重要地位。
3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负极材料的组成和结构对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从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简史看,负极材料的发展促使锂离子电池进入商业化阶段。
最初的锂电池采用的是金属锂为负极材料,但金属锂在充放电时容易产生锂枝晶而导致起火或爆炸等安全性问题[7]。
接着开发了锂合金材料解决了上述的安全性问题,但合金材料在嵌锂和脱锂时容易发生体积膨胀,导致循环性能下降。
后来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比较,选择了石墨化的碳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负极材料。
但是石墨碳存在比容量低和倍率性能差等特点,因而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开发仍然是目前的科研热点。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应具备以下特征:(1)为了提高全电池的输出电压,锂离子在负极基体中的氧化还原电位要尽可能低;(2)负极基体嵌入/脱出锂的过程是可逆的,并且能够允许大量锂离子嵌,提供较高的能量密度;(3)嵌入和脱出锂的过程中负极材料的主体结构很少发生变化,这样可以确保电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进而实现电池良好的循环性能;(4)随着充放电的进行,锂离子发生氧化还原的电位变化应尽量小,这样电池电压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可保持平稳的充放电平台;(5)负极材料应具有较好的电子导电率和离子迁移率,以减少电极极化并使电池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6)电极材料表面结构良好,能与液体电解质形成良好的SEI膜,且在形成SEI膜后不与电解质继续发生反应;(7)在整个充放电电压范围内,负极材料化学稳定性良好;(8)成本低廉,对环境无污染。
3.1碳类负极材料碳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元素,其制备方法简单、来源广泛、结构复杂、种类多样。
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碳类材料可分为:石墨类、无定形类和纳米结构碳材料。
石墨的储锂行为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石墨的主要储锂机理一般为石墨插层化合物(GIC)机理[8]。
由于石墨具有平稳的电压平台和充放电电位比较低,因此可为锂离子电池提供稳定且较高的工作电压。
但是它与电解液溶剂的相容性比较差,容易发生锂和有机溶剂共同插入石墨层之间,导致石墨逐渐剥落,进而影响电池的循环性能,尤其是碳酸丙烯酯(PC)为溶剂的电解液更为明显[9]。
目前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改进:(1)通过改性石墨,在石墨晶体表面进行氧化,形成一些微孔结构,提高它与电解液的相容性;(2)采用碳酸乙烯酯(EC)为溶剂的电解液。
通过改进可一定程度上解决石墨作为负极材料导致的循环性能差的问题,这也是石墨类碳材料可以商业化应用的原因之一。
无定形碳材料一般情况下结晶度比较低、晶面间距比较大、晶粒尺寸比较小,主要包括软碳(容易石墨化的碳)和硬碳(难以石墨化的碳)。
应该指出的是软碳的嵌锂电位一般比较高,但是首次充放电平台不明显,这样使得电池的输出电压不稳定,虽然其比容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循环性能很差。
硬碳的比容量很高,层间距一般都是大于0.38nm,有利于锂离子的传输,可以实现快速充放电。
高的比容量和好的倍率性能使硬碳成为很有前景的锂电池负极材料。
不过,虽然它的电压平台比石墨的高,但存在电压滞后现象和首次不可逆容量很高的现象。
石墨类碳材料具有电极电位低、锂离子传输率低和比容量低等缺点,所以特殊构造的纳米结构碳材料(富勒烯、碳纳米纤维、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得到了广泛地关注。
富勒烯的储锂能力差,本身不适合做电极材料。
研究也表明,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表现出差的电化学性能(比容量小于100mAhg-1),所以对富勒烯的电化学性能研究较少[10]。
碳纤维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它的结晶度有关,石墨化程度越高,表现出可逆容量就越高而且循环性能越好。
碳纳米管独特的结构使其存在不同的储锂机理,一般包括常规的插层机理、外表面的吸附储锂、纳米管内储锂和纳米管间储锂等。
很多因素对碳纳米管的电化学性能都会产生影响,例如合成方法不同、纳米管的长短不同和纳米管是单壁和双壁等,因此纳米管的储锂性能有一定的差别。
3.2合金类负极材料常用的作为锂离子负极材料的合金类材料主要有硅基材料、锡基材料和锗基材料,其储锂机理均是和锂形成锂合金。
在所有的合金类材料中,硅(Si)基材料的理论储锂比容量最高,大约是石墨比容量的10倍之高[11]。
硅基材料的电压平台大约为0.4V,高于石墨,因此不容易析出锂金属,产生锂枝晶,安全性比石墨要好。
但是硅基材料也有两个缺点:硅导电性不好,在脱嵌锂时容易发生体积膨胀等问题;容易和常规电解液中的LiPF6分解的HF发生反应,进而硅被腐蚀,影响电极材料的循环性能。
锡基合金材料一般是指锡和一种或两种不与锂反应的金属形成的复合物[12]。
其他金属一般起缓冲体积变化的作用。
与单纯的锡相比,锡合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循环性能。
锡基合金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硅基材料类似,在嵌脱锂的过程中体积变化很大,从而导致电池循环性能变差。
但是与硅基材料相比,锡基材料制备方法简单而且容易和其他金属合金化。
锗(Ge)与硅为同一主族,但是与硅相比,锗比硅具有很大的优势,即锂离子在锗材料中的扩散速度比在硅中快很多,大约是硅材料的400倍,而且锗的电子导电率是硅的104倍,所以具有更大的应用研究价值。
但是由于成本问题,前几年对锗的研究关注并不多,不过近几年对锗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3.3过渡金属氧化物类负极材料过渡金属氧化物具有高的理论比容量(一般大于600mAhg-1),是石墨碳材料比容量的2~3倍,所以成为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的新热点[13]。
过渡金属(Fe、Co、Cu、Ni、Mn等)氧化物的储锂机理不同于石墨类的插层机理和合金类的合金机理,它的充放电机理被称为是转换反应机理。
反应方程式为MxOy+2yLi→xM+yLi2O(1)由以上电化学反应式可知,过渡金属氧化物在脱嵌锂过程中,伴随着Li2O的生成和分解;另外还有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还原和氧化。
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存在体积膨胀和导电性差等问题,因此可以通过设计各种纳米形貌(如纳米棒、纳米线、纳米球、纳米颗粒等)来缓冲体积变化[14]。
但是金属氧化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严重的电压滞后现象,导致了锂离子电池能量效率的降低,而且金属氧化物一般没有平稳的电压平台导致电池最终的输出电压不稳,所以不是一种理想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3.4过渡金属氮化物类负极材料过渡金属氮化物一般指的是含锂氮化合物Li3-XMXN(M=Mo、Co、Ni、Fe、Si、Cu)以及反萤石结构或Li3N等化合物,其储锂机理为嵌锂机理,它们具有良好的电子导电性和离子导电性,但其电化学性能随着材料的不同差别比较大。
例如,Li3-XCoXN的比容量为90mAhg-1,放电电压在1.0V左右,但没有明显的电压平台,而且有明显的容量衰减和电压滞后现象[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