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诊断的历史发展
儿童自闭症
(二)儿童自闭症的三大典型特征
人们一般习惯用医学诊断症状学的描述来解 释自闭症,即所谓的“三联症”: • 社会功能障碍 • 言语交流困难 • 异常的兴趣和固定刻板的行为模式 “四联症”:社会功能的延迟或偏离,不同 程度的人际沟通障碍,怪异行为、刻板运动 和 / 或 姿 势 , 起 病 于 3 0 个 月 以 前 (Rutter,1978)。
自闭症儿童的分布
自闭症的流行病学调查
基本认识
由于各国对自闭症儿童的认同和鉴定标准的不同, 自闭症儿童的分布尚存在不同的数据。 首先需要明确以下概念: • 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 例出现的频率;观察的时间单位可根据所研究的疾 病种类及研究问题的特点决定,通常多以年表示。 • 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 曾患有某病(包括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可按观 察时间的不同分为期间患病率和时总患病率两种 , 以时总患病率较常用(通常不超过1个月为度)。
• 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自闭 症是一种发生在幼年期(3岁以前)的 广泛性发育障碍。
• 医学研究表明,自闭症是一种由大脑、神经以及基 因的病变所引起的神经性行为综合症。 • 社会交往障碍、言语交流障 碍、兴趣狭窄行为刻板是自 闭症的三个典型特征。
自闭症的分类
• 隔离型的自闭症儿童好像生活在一个与环境隔离 的自我封闭的世界; • 与隔离型的儿童相比较,被动型的自闭程度要轻 一些,因这类儿童并不拒绝他人的介入,故干预 性教育和训练的效果比隔离型的要好; • 主动与特异型是自闭程度最低的一类自闭症儿童, 因其在语言和社会互动等方面与正常儿童没有非 常明显的区别,无论是家长还是保育人员都不容 易发现这类儿童的自闭症状,常要到学龄期阶段, 才能发现明显的异常行为。
特殊儿童儿童孤独症的诊断
儿童孤独症的诊断、临床表现及干预方法浙江省嘉善县集爱母婴健康中心李健一、概念与起源儿童孤独症也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
广泛性发育障碍包括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Rett氏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非典型孤独症以及其他未特定性的广泛性发育障碍。
目前,国际上有将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和非典型孤独症统称为孤独谱系障碍的趋向,其诊疗和康复原则基本相同。
孤独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
据欧美各国统计,约每1万名儿童中有2-13例。
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50万左右孤独症患儿。
本症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2.6-5.7:1。
1943年Kanner最初加以描述。
并称之为"情感接触孤独障碍"。
当时他报告的11例均在婴儿出生后就起病,故称为婴儿早期孤独症。
以后,他和其他学者观察更多病例后,发见有些患儿开始一、二年发育尚正常,以后才起病。
现今一般人将起病年龄定为30月以内。
由于孤独症起病如此之早,征状奇特和预后严重,故引起学者的广泛兴趣及社会的关注。
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设有孤独症专门学会、办有专门杂志,并且从社会、心理、神经生理、生化、遗传等多方面作了深入探讨,写了不少专著和文章。
二、诊断儿童孤独症主要通过询问病史、精神检查、体格检查、心理评估和其他辅助检查,并依据诊断标准作出诊断。
1.询问病史。
首先要详细了解患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运动、言语、认知能力等的发育。
然后针对发育落后的领域和让家长感到异常的行为进行询问,注意异常行为出现的年龄、持续时间、频率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
同时,也要收集孕产史、家族史、既往疾病史和就诊史等资料。
问诊要点如下:(1)目前孩子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何时开始的?(2)言语发育史:何时对叫他/她名字有反应?何时开始呀呀学语,如发单音“dada,mama”?何时能听懂简单的指令?何时能讲词组?何时能讲句子?有无言语功能的倒退?有无语音语调上的异常?(3)言语交流能力:是否会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是否会与他人主动交流?交流是否存在困难?有无自言自语、重复模仿性言语?有无叽叽咕咕等无意义的发音?(4)非言语交流能力:是否会用手势、姿势表达自己的需要?何时会用手指指物品、图片?是否有用非言语交流替代言语交流的倾向?面部表情是否与同龄儿童一样丰富?(5)社会交往能力:何时能区分亲人和陌生人?何时开始怕生?对主要抚养人是否产生依恋?何时会用手指点东西以引起他人关注?是否对呼唤有反应?是否回避与人目光对视?会不会玩过家家等想象性游戏?能不能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及如何与小朋友玩?会不会安慰别人或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6)认知能力:有无认知能力的倒退?有无超常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如何?有无生活自理能力的倒退?(7)兴趣行为:游戏能力如何?是否与年龄相当?是否有特殊的兴趣或怪癖?是否有活动过多或过少?有无重复怪异的手动作或身体动作?有无反复旋转物体?有无对某种物品的特殊依恋?(8)运动能力:何时能抬头、独坐、爬、走路?运动协调性如何?有无运动技能的退化或共济失调?(9)家族史:父母或其他亲属中有无性格怪僻、冷淡、刻板、敏感、焦虑、固执、缺乏言语交流、社会交往障碍或言语发育障碍者?有无精神疾病史?(10)其他:家庭养育环境如何?是否有过重大心理创伤或惊吓?是否上学或幼儿园?在校适应情况?是否有过严重躯体疾病?是否有因躯体疾病导致营养不良、住院或与亲人分离的经历?有无癫痫发作?有无使用特殊药物?是否偏食?睡眠如何?2.精神检查。
孤独症的历史与概念
孤独症的历史与概念
孤独症的历史与概念“孤独症”(或称“孤独症”)自古就有,但在很长的历史中却是不为人知的一种疾病。
直至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LeoKenner)教授首先提出并确定了“孤独症”的概念。
“孤独症”和“孤独症”同为英文Autism(源于希腊语“Auter”——自我)一词的译名。
在精神病学中,该词意为“退缩与自我专注”;在描述“孤独症”突出特征时,该词意义“自我兴趣”。
“孤独症”为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家与地区的使用词。
“孤独症”为中国大陆地区医学界,特教界的使用词。
“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的疾病。
1978年美国国立孤独症儿童及成人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对孤独症提出定义为:“起病于30月前的行为综合症。
其主要特征有:(1)发育秩序和速度紊乱;(2)对任何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3)言语、语言、认知和非语言的沟通障碍;
(4)与人、事和物建立起合适关系的能力障碍。
”这些定义为至今广泛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和它的临床修订版(ICD-9-Cm)以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诊断标准建立奠定了基础。
7[1].2杨晓玲_中国大陆孤独症(自闭症)
社会适应能力评定*
1992年由我国学者编制,用于3-12岁,供家长和监 护人填写评分,专业人员解释,是全面评估儿童社会 生活适应能力的量表。
对孤独症的识别与诊断 – 儿童心理评估表(续)
心理教育评估量表(Psycho-educational Profile for Autistic and Developmentally Disabled children, PEP) 由美国心理学家E.Schopler和他的同事们编制,是专门 用于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儿童的心理发育水平评估量 表。其评分系统特殊,评为“中间反应”的项目可立即 转成训练项目。
广泛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PDD)
•
DSM-3(1984年)
DSM-3-R(1987年)
婴儿孤独症(Infantile Autistic Disorder)
•
•孤独障碍(Autistic
Disorder)
•Hale Waihona Puke 童年 PDD 不典型 PDD 残留型婴儿孤独症
童年孤独症 不典型孤独症 雷特氏综合症
其他童年瓦解性障碍 多动障碍伴发精神发育迟滞与刻板动作 阿斯伯格氏综合症
对孤独症的识别与诊断-广泛发育障碍(PPD)
(续)
ICD-10 诊断与分类手册中只有症状描述而无详细的诊断条目,不便 使用,而DSM-4 则有这一优势得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CCMD-3 (1995) 我国大陆编制到精神疾病分类手册第2,3版都已 将儿童孤独症列入儿童心理发育障碍,这一分类接受ICD-10 的描述 性定义,孤独症的诊断条目则在DSM-4的基础上略做跨文化修改。 临床诊断使用数年后,有研究将CCMD-3与 DSM-4 进行诊断一致性 的对比发现其一致率达到96%以上。*
孤独症行为筛查量表ABC
孤独症行为筛查量表(ABC) 孤独症行为筛查量表(ABC)是一种用于孤独症儿童行为筛查的工具。
以下是关于ABC的详细介绍。
一、ABC的发展历程ABC量表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孤独症研究和评估小组(ASDRE)开发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和识别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征。
该量表由父母或照顾者完成,旨在评估儿童在5个年龄组别(2-3岁,3-4岁,4-5岁,5-6岁,和6-10岁)中的社交互动、语言和交流技能、重复性行为和兴趣、感知觉反应、社交反应和情绪反应等方面的行为表现。
二、ABC的可靠性ABC的可靠性已被多个研究证实。
一项对ABC进行元分析的研究发现,在2-3岁年龄组中,AB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7和0.78;在3-4岁年龄组中,分别为0.89和0.81;在4-5岁年龄组中,分别为0.86和0.76;在5-6岁年龄组中,分别为0.83和0.72;在6-10岁年龄组中,分别为0.77和0.66。
这些数据表明,ABC在各个年龄组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三、ABC的使用方法使用ABC的过程相对简单。
首先,父母或照顾者需要回答关于孩子行为的一些问题。
每个问题的回答分为4个等级,从“从不”(0分)到“总是如此”(3分)。
在回答完所有问题后,将每个领域(社交互动、语言和交流技能等)的分数相加,得到该领域的总分。
如果总分超过所设定的临界值,则可能存在孤独症行为。
然而,最终的诊断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
四、ABC的优点与局限性ABC的优点在于其全面性,涵盖了孤独症的多个核心症状。
同时,其操作简单方便,适用于广大范围的人群。
然而,ABC并非绝对完美的评估工具。
其局限性包括对于年幼的儿童或语言能力较弱的儿童可能存在一些难度。
同时,它并非绝对可靠的诊断工具,需要配合专业的临床诊断才能确定。
此外,有研究发现一些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可能存在与孤独症行为有类似表现的行为特征,这可能影响ABC在跨文化背景下的应用。
五、未来的研究方向对于ABC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进一步了解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情况,以便开发出更具有普适性的评估工具。
孤独症谱系障碍
• 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孤独症患儿的行为与阿片类物质成瘾者的行为类似,如成瘾者在中毒时表现 为社交退缩、对疼痛反应迟钝;戒断时表现为对刺激过敏、焦虑、心情不定。认为孤独症患儿体 内间歇性产生大量脑啡肽和内啡肽可能是病因之一。
孕产期病变的研究
测评
辅助诊断量表 •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 (CARS量表 ) :由评定者 (医生 )使用 ,有 15个评定项目 ,每项按 1、2、
3、 4级标准评分,每级评分含义排序为“ 与年龄相当的行为表现 ”、“轻度异常 ” 、“中度 异常 ” 、“重度异常 ”,每一级又有具体的描述性说明。最高分60分 ,其中总分 < 30分为非 孤独症;总分 ≥36分 ,且至少有5项的评分高于3分 ,则评为重度孤独症;总分在 30-36之间 ,而 低于3分的项目至少有 5项 ,则评为轻度至中度孤独症。
。高功能孤独症与Asperger综合征是否不同,目前存在较大争议。
诊断分类
• 儿童瓦解性精神病:又称退化性孤独症。早期发育正常(2-4岁),逐渐出现典型孤独症表 现,预后差。
• Rett综合征:多为女性,早期发育大致正常,逐渐出现孤独症表现、肢体躯体运动功能障 碍(如失去双手握拿及操作东西的能力,双手扭动、摩擦或敲打,头部生长缓慢,脊椎侧弯 、磨牙、过度换气、走路差等)预后极差。
诊断和测评
• 美国儿科学会已经发布指南,要求初级保健工作者在第九个月的常规保健中,开始注意婴儿 的目光接触,与母亲交往的能力等,并且要求建立多级的预警机制,以其早期发现,相应的 ,针对一岁婴儿的筛查诊断量表也正在研究开发之中,“一岁孤独症量表”已经问世。
测评
筛查量表 • 婴幼儿孤独症量表( checklist for autism in toddlers, CHAT) :该量表由Baron -Cohen
孤独症70年:从Kanner到DSM-V
Di s o r d e r s ( DS M— V) i n 2 0 1 3 . T h i s y e a r a l s o ma r k s t h e 7 0 t h a n n i v e r s a r y o f p s y c h i a t r i s t L e o Ka n n e r ’ S i f r s t c l i n i c a l d e s c r i p t i o n
of a ut i s m .Th e g r e a t c ha ng e s i n t h e d i a g no s t i c c r i t e r i a wi t h i n t h e 7 0 y e a r s r e le f c t t h e c ha l l e n g e a nd d i ic f u l t y o f t h e di a g no s t i c s of a ut i s m .I n DSM - V, a u t i s m s pe c t r um di s o r de r i s un de r t he c a t e g o r y of n e u r od e v e l o p me n t al di s o r d e r ,wi t h t he c a n c e l l a t i o n o f t h e de ini f t i o n o f p e r v a s i v e d e v e l o pme n t a l d i s o r d e r ;‘ ' pe r s i s t e n t i mpa i r me n t i n s o c i a l c o mmu ni c a t i on a nd s o c i a l i n t e r a c t i o n ' ’ p l us “ r e s t r i c t e d ,r e p e t i t i v e pa t t e r ns o f be h a vi or ” ;t he s y mp t o ms h a v e t o be pr e s e n t i n t h e e a r l y d e v e l o p me n t p e r i o d. Co mpa r e d wi t h
孤独症
孤独症世界孤独症日4月2日由李连杰、文章、桂纶镁、,其主题诉说了一个孤独症患儿的生活。
定义:1.孤独症是发生在婴儿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障碍,又称婴儿孤独症。
1943年最早由Kanner以“情感接触中孤独性障碍”为题报告了本征。
过去曾经认为,其病因可能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但现在的研究认为,孤独症并不是缺乏温暖的教养环境所造成的,而是遗传基因、脑部疾病或创伤及其他生理原因造成的。
其临床症状为:在乳儿期就极为孤独,不愿与人接触,患者成长过程中少言寡语,言语交往能力差,固执任性,墨守成规,反对做任何改变。
对玩具等某些物体,过分依恋,不能分离。
另外情绪不稳,对刺激反应过度或不足。
诊断主要依据上述典型临床症状。
2.孤独症又称自闭症(Autism)1943年,美国医生、心理学家利奥·凯纳(Leo.Kanner)首先提出"婴幼儿孤独症"的概念:它是一种脑功能障碍引起的严重的长期发展障碍的综合征。
症状简略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用手势代替。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第一胎是孤独症第二胎风险如何?自闭症干预治疗专家均表示,网上的说法是若头一胎是自闭症,老二也是自闭症的几率是5%。
“但这种说法并不权威,目前还没有任何这样的数据。
目前的研究是,自闭症是一种和遗传有一定关系的疾病。
但是病因不清。
推断可能是父母都带有一定的致病基因导致发病。
”。
孤独症医学诊断与治疗
基因研究进展
• 脆性X染色体、Mecp-2基因、RELN基因、HoxA1
• • • • •
•
基因、WNT2基因、(HTT) 7、15、16号染色体有可重复性的发现 15q11-q13 的GABRB3基因 16P11.2微缺失或重复(Jan 10) Contactin 4 基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与六个基因有关(中东地 区的发现,July, 10,Walch 2008) 多数学者认为,孤独症谱系障碍是遗传或基因 异常造成,单个基因或多个基因都有可能。
中国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率
• 几个城市的调查患病率1-2/1000 • 是否意味着患病率低? • 调查的是孤独症,不包括高功能,没有
包含阿斯伯格综合征和PDD-NOS
孤独症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发生了什么变化?
临 床 表 现 社 会 交 往
症状典型性(Atypicality) 严重 没有目光接 触 没有亲密身 体接触情感 不能参与模 仿性的游戏 中 中度 有一定的目光接 触 按照自己的规则 表现情感接触 会侵入别人的空 间(并非情感) 可以参与一些模 仿性游戏,但存 在困难 轻度 目光接触好 对他人有兴趣,但 不知如何加入 可以进行模仿性游 戏 刻板:当规则被打 破,不知所措 显得不会猜测别人 的想法
1.表现出对某些 常规的喜好,但 容易自我调节 2.游戏依然重复, 但显得不那么明 显,游戏时脑子 里常常喜充满一 些神秘的话题 3.很少或没有运 动刻板
临床 表现
症状典型性(Atypicality) 严重 中度 轻度
感知运 动 强烈地 喜欢或 讨厌某 些感觉 刺激
1.听觉敏感,却表现像聋哑 2.喜欢用奇怪的角度去看物 品 3.喜好摩擦、舔、咬物品, 喜欢深压,避开某些光线 4.喜好嗅物品 5.对食物极度挑剔 6对痛觉不敏感或过度敏感 7.恐高或恐惧钝性物体
孤独症儿童评估与诊断
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 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给 人以用余光看人的感觉,很少正视、微笑,也从不会 主动和人打招呼。
CCMD-3中,广泛性发育障碍是一组起病 于婴幼儿的广泛性精神发育障碍,主要为 人际交往内容和 沟通模式的异常,如言语 和非言语交流障碍,兴趣与活动 内容 局 限、刻板、重复。症状常在 5岁以内已很 明显,以后可有缓解的改善。CCMD-3将 广泛性发育障碍分为6个诊断类型,除儿 童孤独症与不典型孤独症外,还有瑞特综 合征、童年瓦解行精神障碍、阿斯伯格综 合征及其他儿童精神发育迟滞或未分类的 广泛性发育障碍,这些发育障碍都与孤独 症有联系又有区别。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病毒感染、 免疫接种。
生化因素:神经递质 其他
h
10
围产期因素
早期研究 认为与孤独症有关的孕产期高 危因素有:精神抑郁、吸烟史、病毒感 染、高烧、服药史、剖宫产、患儿早产、 出生体重低、有产伤、呼吸窘迫综合症 等等,但缺乏特异性的关联。
h
11
从心理学角度认识孤独症的特征
h
29
对3岁以上的孩子要根据其年龄选用适当 的韦氏量表。对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则 可用贝勒婴幼儿发展量表,但其信度和 效度相对较弱。
h
30
在对孤独症孩子进行评估诊断时,除了 用智力量表进行智力测试外,通常还需 对孩子的适应能力进行评估。在此过程 中所需的工具,恐怕是非“未蓝德适应 能力量表”莫属。
自闭症儿童诊断评估(上海特教岗位培训班201631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诊断与评估
(一)诊断评估的意义、目的与分类 1、评估的意义:科学的评估与诊断是开展自闭症教育的前提与归宿。通过评估与诊
断能区分是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还是单纯的智力障碍儿童?是高功能的自闭症儿 童还是资赋优异的超常儿童?如何制定IEP和IFSP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
2、评估的目的
可以发现高危人群。 为发育迟缓和障碍的儿童提供有关健康和医学问题的建议; 向儿童父母提供早期干预和教育的建议; 提供相应的实施IFSP或IEP中指定的教育程序 对照性监测儿童的进步
从神经生理的角度通过纵、横向来探讨盲、聋、弱智等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认知 机制和验证自闭症儿童行为干预、康复的与绩效;
神经生理研究技术的改进
脑功能研究发现:有的自闭症专才缺乏连接左右脑的胼胝体
1、“脑神经连结异常”假设的验证
1988年,美国卫生研究院神经科学实验室Horwitz等人运用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 (PET)探查了14名18-39岁自闭症个体和14名相匹配正常个体的脑区功能联系 状况。研究发现:与正常组相比,自闭症组的顶叶等其他低级脑区与额叶之间的 功能性连结受损和偏少 。
2、阿斯伯格症
几乎是同一时期(1944年),德国的一名儿科医生汉斯·阿斯伯格(Hans Asperger)也根 据自己的独立观察,报导了4名伴有人际交往、行为互动等精神发展障碍方面的自闭性儿童, 这类儿童因此而被称之为“阿斯伯格症”。
因他所描述的这类儿童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智力发展迟缓和语言能力的低下,因此“阿斯伯格症” 儿童往往会被认为只是“性格孤僻”、“不愔世事”而被忽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 “阿斯伯格症”儿童才引起心理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的注意,也称为高功能自闭症。
(2)执行功能理论
自闭症研究-诊断与治疗
诊断与治疗诊断与治疗沈阳市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儿童孤独症课题组负责人吴忠义中医师应用中医三位一体康复疗法,治疗孤独症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治疗方法曾获国家发明专利,2000年4月被世界卫生组织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特邀参加了由国际专家参加的讲习班,并做孤独症示范治疗,受到了专家的好评和充份肯定,现正与美国国家孤独症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
关于孤独症的诊断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和正常同龄儿童不一样,但愿自己的孩子不是患有孤独症,所以就到各类儿科医院门诊以求确诊。
一是对照量表看分数够不够,二是将自己的孩子对照孤独症患儿四个典型症状是否都存在。
十年前孤独症在我国还鲜为人知,迄今在相当一级的医院,因医生的经验不足和诊断水平所限,对相当一部分孤独症患儿仍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最多可疑为孤独症,等发展到症状明显、年龄4-5岁治疗为时已晚。
瑞特诊断儿童孤独症四条核心标准:一:起病于30个月前。
二:社会交往障碍。
(和同龄儿童玩不到一起)三:语言发育迟缓或偏离。
四:坚持原样不变。
一九六八年瑞特提出四个主要特征为所有的孤独症儿童所共有。
一:缺乏社交兴趣与反应。
二:语言障碍。
(从缺乏语言到特殊的语言形式)三:奇特的动作行为,从刻板局限的游戏形式至更为复杂的仪式和强迫性行为。
四:30个月前早期发病。
中医将儿童孤独症归结为五迟范围内。
五迟即发育迟缓,包括语迟、立迟、行迟、齿迟、发迟(即为五迟。
)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三种类型:阴虚火旺型,心脾两虚型,肾精亏虚型。
阴虚火旺型表现为心神不宁,心烦不寐,五心烦热,急噪易怒,口干津少,夜内遗尿,尿频尿赤,甚至有腥臊味,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心脾两虚型表现为发育迟缓,神疲肢倦,少气懒语,多梦易醒,心烦健忘,饮食无味,面色少华,四末不温,舌淡苔薄,脉细弱。
肾精亏虚型表现为智力不全,精神呆滞,不哭不闹,数岁不语,手足不温,面色苍黄,小便淋漓,睡中遗尿,一夜数次,舌光无苔,脉细无力。
陶国泰教授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被称为“中国儿童精神之父”。
孤独症谱系障碍自闭症ASD早期筛查与诊断
美国ASD诊断率 是怎么得来的?
1.ADDM:全美最大,持续跟 踪ASD诊断率的网络系统。 2. 选择11个地区,调查8岁儿 童的医疗和教育记录,筛查 范围包括自闭症在内的发育 障碍。 3. 筛查方法设计严密,诊断 采用同样标准,保证了结果 的准确性和普遍性。
美国孤独症和发育障碍监测网络
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筛查与诊断
CONTENTS
一 重新认识孤独症
二 ASD早期识别和转诊
三
ASD诊断
四 ASD共患病
名称的演变
• 婴儿孤独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 ICD-8,DSM-Ⅱ • 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 • 广泛性发育障碍 DSM-Ⅲ (1980)
书名 我-出生时是个孤独症 经历孤独症的我 心灵的赠物 孤独症的才能开发 变光星 一直向往正常 我的障碍,我的个性 平行线
(二)ASD患儿社交和沟通行为发育轨迹的异常
• 行为发育轨迹是指儿童行为发育的水平、速度以及方向。 • 早期发育轨迹的异常可能是ASD的危险指标。 • 部分ASD患儿生后1~2年发育轨迹正常,随后出现已获得技能的丧失 (语言、社交手势、运动等)。 • ASD中发育倒退整体发生率约30%,平均年龄为19~21月龄。
11. 即使会说话了,但却缺乏语言技巧。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识别筛查和早期干预 专家共识
---中华儿科杂志, 2017,55(12) : 890-897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 “儿童孤独症诊断与防治技术和标准研究”项目专家组
徐秀 邹小兵 李廷玉 执笔
200万的自闭症儿童,并以每年近20万的速度增长。
孤独症
孤独症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为治病就医依据此词条由挂号网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经中国健康教育卫生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专家审核。
孤独症有明确的医学界定,也称自闭症,又称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
主要特征是漠视情感、拒绝交流、语言发育迟滞、行为重复刻板以及活动兴趣范围的显著局限性,一般在3岁以前就会表现出来。
自闭症者“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语言却很难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总与你的愿望相违……”人们无从解释,只好把他们叫作“星星的孩子”——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个世界,独自闪烁。
目录1简介2历史发展3临床表现4疾病治疗5预防预后6小儿孤独症发病特点展开1简介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 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
《DSM-IV-TR》将PDD分为5种:孤独性障碍、Retts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Asperger综合征和未特定的PDD。
其中,孤独性障碍与Asperger综合征较为常见。
孤独症的患病率报道不一,一般认为约为儿童人口的2~5/万人,男女比例约为3:1~4:1,女孩症状一般较男孩严重。
临床上首次描述孤独症是在20世纪40年代。
1943年,美国医生Kanner报道了11例患者,并命名为“早期婴儿孤独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
他当时描述这个类群的患者特征如下:严重缺乏与他人的情感接触;怪异的、重复性的仪式性行为;缄默或语言显著异常;高水平的视觉——空间技巧或机械记忆能力与在其他方面学习困难形成对比;聪明、机敏且具有吸引力的外貌表现。
最初,Kanner报道的这类患者被认为是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一个亚型而未受重视。
DSM-5孤独症谱系障碍
DSM-5孤独症谱系障碍临床儿科杂志2014-04-02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徐秀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组以社交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
自1943年Leo Kanner首次报道以来,随着对其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关的名称和诊断标准也相应发生演变。
早期曾有过的名称包括“Kanner综合征”、“儿童精神分裂样反应”等。
1980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三版(DSM-Ⅲ)首次将孤独症-广泛性发育障碍从精神分裂症中区分开来,称之为“广泛性发育障碍(PDD)”。
1987年的DSM-Ⅲ修订版进一步将其归属于发育障碍,命名为“孤独样障碍”。
1994年的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中将孤独症、未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Asperger综合症,归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
2013年5月美国精神病学会发布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SM-Ⅴ),正式提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概念。
1 ASD的流行病学全球ASD的患病率为0.6%,近年急剧上升。
2011年英国报告的患病率为1.6%。
2012年美国CDC最新报告,美国14个ASD检测点8岁儿童ASD的患病率为1.1%。
2011年韩国7-12岁学龄儿童中ASD的患病率为2.6%。
我国对0-6岁残疾儿童的抽样调查显示,ASD在儿童致残原因中占据首位。
汇总2000年以来,国内各省市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ASD患病率基本处于0.1%-0.3%之间,且呈上升趋势。
研究显示,80%以上的ASD患儿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焦虑、行为障碍、抑郁,45.0%-74.5%伴有发育迟缓,30%以上合并神经功能障碍和癫,患儿成年后大多社会适应不良或终生障碍,生活不能自理,成为社会和家庭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ASD是目前全球患病人数增长最快的严重疾病之一,已成为严重影响生存质量,影响人口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孤独症 孙晓杰
– 存在差异原因:调查工具、诊断标准不同,样本大小、患 者年龄互不一致
简 介
简 介
• 病因
– 心因论:属于情绪问题,父母养育方式不当,特别是母子分离、 缺乏母爱有关(冰箱母亲)Kanner将孤独症患儿的父母描述成 一群高学历的、事业心很强但又冷漠无情的人 – 生物论:遗传、孕产期高危因素、脑器质性病变、代谢原因、 免疫原因 – 神经生化机制: – 心理学机制: – 生态学观点
– 20世纪60~70年代,Rutter Lotter
– 1982 南京
陶国泰
4例
简 介
• 概念
– 孤独症,又名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以社会 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 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 有代表性的疾病。
——卫生部2010年《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
影视作品
• • • • • • 雨人 美 1988 马拉松 韩 2005;日 2007 与光同行 日 2004 自闭历程 海洋天堂 2010 守望的天空 2012
治疗方式
• 应用行为分析法 ABA
– 1962 洛瓦斯1987 9例 – 回合式训练 DTT:刺激——反应——强化
治疗方式
• 结构化TEACCH
• 饮食、排汞
– 谷类 – 酪蛋白 – 色素
治疗方式
• 中医中药
• 针灸 • 气功
治疗方式
• 马术
• 瑜伽 • 水疗 • 沙盘
专家 机构
• 陶国泰
• 杨晓玲、贾美香 • 邹小兵、静进 • 王梅、张俊芝
专家 机构
• • • • • • 田惠平 重庆工程学院公派西德留学 杨弢1985 北京星星雨1993 方静 小石头1997 澳门大学金融系2010 青岛以琳2000 陈持 广东卫视编导、四川大学 张国灿1998 广州爱慧2002 甄岳来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师 李景琳1985 李忠忱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蔡逸周 美国密歇根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小儿科学教授
自闭症专题(10)——关于自闭症的诊断标准
自闭症专题(第10期)自闭症国内外诊断标准解析从Kanner1943年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研究经历了70年后,美国精神疾病协会2013年出台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简称为DSM-5标准;ICD始于1893年的国际统计学院,是所有临床科研的诊断分类标准,2019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新的国际疾病分类诊断手册,称为ICD-11;我国在2013年颁发了《儿童心理发展技术指南》。
一、自闭症诊断的发展历程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学家利奥•康纳,将唐纳德诊断为自闭症。
这是最早的关于自闭症的诊断,他认为:患者具有“情感交流的孤独性障碍”。
文章描述了11个病例,高智商却表现出“强烈的孤独倾向”和“执着地坚持千篇一律”。
他后来将这种情况命名为“早期婴儿自闭症”。
这应该是关于自闭症的最早的症状标准。
美国关于自闭症的DSM-I诊断标准是1952年颁布的。
这个标准将康纳教授发现的新病种不叫自闭症,也不叫孤独症,而叫做“儿童精神分裂症”。
这种儿童精神分裂症不同于成人的精神分裂症,他们没有妄想,也没有幻觉,不打人毁物,突出的表现就是“孤独”。
1968年出台的DSM-II,仍然称为“儿童精神分裂症”。
该标准将孤独症继续划分为青春期之前出现的儿童精神分裂症,表现为自闭、不正常和孤僻的行为。
标准中进一步解释说:这些孩子发展可能不平衡,不成熟,而且“没有发展出与他们的(冷漠的)妈妈不一样的潜质”。
DSM-II 这一版的标准存在错误,因为它是建立在“冰箱妈妈”这种错误理论基础上的。
这个标准最后一句:“没有发展出与他们的(冷漠的)妈妈不一样的潜质”。
“冰箱妈妈”理论认为,孤独症是由于妈妈们像冷漠的冰箱,不爱自己的孩子造成的。
那时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人们认为许多心理疾病都来自于童年的心理创伤,所以把这些问题都归结为父母特别是母亲身上。
这些“问题”家庭生育权、养育权都被剥夺了。
据记载,仅仅在1933年,美国的加利佛尼亚州有8504家庭被禁止生育,那些被医生诊断为不正常的孩子,命运就更加凄惨,他们都被从父母身边带走,进入封闭的机构里。
孤独症(张琼)
治疗目标
• 消除或减少核心症状和相关缺陷 • 提高独立能力和改善生活质量 • 减轻家庭压力 • 部分孩子达到独立生活和学习工作能力 • 部分患儿减轻残疾程度生活自理
美国儿科学会共识: 1岁开始怀疑也要干预 干预就是正常教育!
自闭症的科学干预方法
• 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 • 关键反应训练(PRT) • 结构化教育(TEACCH) •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 • 地板时光(Floor time) • 早期丹佛模式(ESDM) • 结构化社交行为干预模式(BSR)
• 是否合并智力障碍 • 三大主征的严重程度 • 是否合并其他障碍(运动视觉听觉等) • 是否合并严重的攻击破坏问题行为 • 语言能力 • 年龄因素(年龄小多数病情相对轻)
自闭症的诊断
• 没有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手段 • CT、MRI、PET、脑电图、染色体、诱发电位
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自闭症诊断不难 • 诊断可根据DSM-IV或ICD-10为标准 • CHAT、CARS、ABC是国内常用筛查量表 • ADI-R、ADOS是诊断“金标准”
会; • 6、24月没有自发的双词短语; • 7、任何年龄阶段出现语言功能倒退或社交技能倒退。
用手指——1岁到1岁半,平均1岁3个月
美国儿科学会2007自闭症指南
• 对所有9个月婴儿进行第一次自闭症筛查 • 所有儿童应该在正常保健门诊的9、18、
24和32月进行自闭症筛查
晚期诊断
• 由于症状的轻微,医生水平不够、家长的 认识不足,相当数量的自闭症在6岁前可 能不能被确诊
特殊能力 • 智力正常范围内儿童智力结构显著异常,通常
PIQ>VIQ
自闭症其他表现
• 多数儿童多动明显,来回跑动不知疲倦 • 少数(15%)儿童有癫痫 • 不听话、违拗、攻击、自伤、冲动、固执、激动
孤独症发展简史
孤独症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发展至今超过八个世纪,为什么孤独症这个名词到七十年前才被定义出来?我们先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
早在16世纪,马丁路德的桌边谈就描述了一个12岁的怪异男孩,他不会说话、也听不懂别人说什么,把其它的人都当做空气一般。
这个现在看来应该是重试孤独症的孩子,在书中被形容成空有躯体,灵魂被魔鬼偷走的孩子。
到了1742年,英国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传说由狼所养大的野孩子彼得被猎人发现。
他被带到英国皇室,黄卿大臣争相观看,大家都在讨论一个棘手的问题,究竟这个野孩子彼得算不算是人类?彼得花了68年去适应人类的社会,而这个听力和嗅觉非常敏锐的人,却从来没有学会说话。
不只这些,所有证据都支持孤独症是从有人类开始就存在着的观点,只是一直没有被定义成一个明确的字眼。
直到autism这个字的出现。
Autism是1911年瑞士精神科医师在研究“精神分裂状态”时所创造的字,他取自希腊文中“自己”这个字,来形容病人以自我为中心,并且退缩到自己的世界,以抵抗外界干扰的特质。
自此之后,孤独症不再是哲学或宗教上的议题,而是进入到精神病理研究领域。
当时,autism被归类成精神分裂下的一种状态,直到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医学之父肯纳提出“早期幼儿孤独症”这样一个病名,他在论文中发表了11个案例,这些孩子的共同症状,大部分都可以归纳到现今诊断孤独症的基准中,这篇论文影响至今,被公认为定义孤独症的开端。
当时,正处于精神分析理论全盛时期的美国,早期幼儿孤独症被归类在婴儿精神分裂症中,孤独症的成因成为精神科医师们各自论述的舞台。
当时,肯纳的一个论点最被大家认同,但现今看来,却是最严重的曲解之一。
他强调这个疾病在大脑或器官上并没有任何的障碍,也有良好的潜能,于是肯纳医师假设孤独症的成因应该是父母和孩子缺乏互动造成的,这样的推论,引发“冰箱母亲”理论的出现,奖孤独症的成因全都归于父母的淡漠态度。
在1967年,学者布诺在书中强化了“冰箱母亲”的理论,将孤独症与家长的关系,以二战时间集中营里“犯人与守卫”的关系来比拟,认为都是母亲对待孩子冷漠,不愿意付出关爱,才会造成孩子罹患孤独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症诊断的历史发展作者:郭延庆杨晓玲心理学论文来源:大众医学网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100083)郭延庆杨晓玲摘要:本文综述了孤独症诊断的历史发展,总结了诊断历史中具有时代意义的发展变化。
童年孤独症通常起病于三岁以前,是一种在言语/非言语的交流和语言特征、社会性的发展与游戏、不寻常的兴趣与行为模式等方面有着质的缺陷和异常的广泛性精神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 disorder,以下简称PDD)。
童年孤独症作为具有异质性的特殊个体似乎已有之,从传说中对那个“仙女换下的”非常漂亮但又陌生而与人类疏远的孩子的描述、以及对“Juniper兄长”朝圣路上故事描绘、到十八世纪Itard医生关于“阿维龙野孩”(wild boy of Averon)的记载都使我们看到了某些类似于孤独症特征的影子,但是,这些描述通常是零散的,人们只是把它当作特殊的异常个案而感到饶有兴趣,却很少有人会想到别的孩子也可能会是如此。
真正把它作为一具有群体异质性的临床实体来描述的,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医生Leo kanner,他于1943年报告了11例由其首次命名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的患者,并描述这群患者特征如下:严重缺乏与他人的情感接触;强烈的坚持同样的、自选的、通常是怪异的、重复性的仪式或常规;缄默或语言显著异常;高水平的视觉一空间技巧或机械记忆能力与在其它方面学习困难形成对比;聪明、机敏且具有吸引力的外貌表现。
其实autism 一词并非为Kanner首创,1911年精神病学家 e.Bleuler将其作为精神分裂症四个基本症状之一加以描述,意指精神分裂症患者退缩于自己的幻镜之中;E.Minkowski(1927)更将其阐释为"Autisme pauvre"意思是说,如果你能敲开精神分裂症病人紧闭着的交际之门,你会发现他的内心世界实际什么都没有。
Kanner借用 autism一词意在强调他所描述的这种障碍的社交缺陷,但不幸的是,它混淆了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区别。
起初人们对Kanner所报告的这种特殊的儿童精神障碍的兴趣并不十分浓厚,但随后至今的数十年里,儿童孤独症作为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典型代表,受到了世界范围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现在已成为许多不同国家儿童精神卫生问题教育和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以下将按年代分别阐述孤独症在诊断方面的历史发展的研究概况。
20世纪40-60年代自Kanner首次将童年孤独症作为临床实体描述以后近二十多年来的时间里,是专家、学者们陆续发现和比较这一临床实体特征、臆测病因、提出问题与假说的时代。
正是在这一时期,一些研究者按照Kanner标准发现了一系列与Kanner所描述的类似而又有某些不同的亚群,为示鉴别,冠以各自创用的名称,诸如“儿童精神分裂症”、“不典型儿童”、“不典型孤独症”“Asperger综合征”等等。
可以讲,这些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Kanner关于童年孤独症描述的偏倚和局限,丰富了学术界对童年孤独症临床表现的认识,并为后来关于“孤独样障碍”与“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亚分类奠定了基础。
但是当时人们对这些描述尚缺乏足够的重视,亦未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
与此期研究情况粗浅相应的,国际疾病分类与美国疾病诊断统计手册均一概的将童年孤独症列入“儿童精神分裂样反应”这一儿童精神与行为障碍的“废纸篓”当中,并且没有作出相关的描述。
在病因诊断方面,由于受当时盛行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包括Kanner本人在内大多数人认为:孤独症是一种情感性的而非躯体性障碍,父母的抚养方式导致了该疾病的发生。
在Kanner的描述里,父母都是高层次的事业心很强的而又显得冷漠无情的人。
这一描述在当时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其后果,是灾难性的它增加了父母们对拥有一个他们无法理解其行为的孩子的不安心情,破坏了他们的可能存有的能帮助孩子的任何信心。
20世纪60-70年代:对正常儿童以及Kanner综合征儿童发育和言语的研究,使对孤独症病因诊断方面出现了新的观点,尤其是Michael rutter和他的同事的工作,给孤独症病因诊断带来的重大变化。
这些研究工作表明:孤独症的行为如果被认为是从出生到童年早期的发育障碍所致更为合情合理。
随着对大脑发挥功能的方式及可能出现问题的知识的积累,逐渐搞清楚了孤独症是一种躯体性的、与父母抚育方式无任何关联的发育障碍。
相应的,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些关于孤独症生物学病因的研究,Rimland首开纪录,但是旧有的影响依然很大,新的研究发现和成果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国际疾病的分类与美国精神疾病的诊断统计手册仍然只是把童年孤独症作为“精神分裂症儿童型”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主要可能还是受到十九世纪末期精神病学家Henry maudsley认为:精神病:可能出现于儿童影响;“精神病”这一名词通常并无精确的内涵,但倾向于作为奇特怪异行为的标签,而孤独症患者的行为往往是“不能被人理解的”。
尽管ICD与DSM诊断分类系统对孤独症的归属于与描述不尽如人意,却并没有妨碍渐渐兴起的人们对孤独症的研究兴趣,除了经典Kanner标准之外,此期最为有影响力的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当属Lotter的标准了。
Lotter的标准除了强调社会交互作用、言语与交流、重复性活动三个方面作为基本的标准之外,纠正了Kanner标准中可能包含偏倚的“特殊技能与吸引人的外貌”两项;将起病年龄拓宽至七到八岁,从而基本上包含了孤独症及其各种不典型亚分类。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现在所普遍接受的孤独症发病率4-5万人即是该时期的显著成果。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对孤独症的社会性关注和宣传,人们对孤独症的注意与研究开始走向繁荣。
此期,人们基本上摒弃了孤独症所谓“父母抚养方式不当”的病因假说。
无论是孤独症生物学病因探讨还是临床实体的识别与描述;无论是相关症状群的分型还是研究与其它精神障碍的联系,均提示了对孤独症研究的一个全新时代即将到来。
此期,孤独症诊断分类一个重要研究成果就是明确了孤独症与精神分裂症的区别,将孤独症从精神分裂症的框框里解脱出来。
基中Israel kolvin和他的同事在该时期的一系列研究显示了孤独症与罕见的起病于儿童的精神分裂症之间的不同。
有证据表明童年孤独症与成年精神病性障碍尤其是成年精神分裂症没有关系。
这些研究成果反映在国际疾病分类中首次不再把童年孤独症作为“精神分裂症儿童型”来对待。
尽管仍然笼罩在“精神病”的阴影中,但明确说明它不同于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精神病性障碍。
虽然有关孤独症是一种在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及行为等广泛的心理发育方面的障碍学说尚未被吸收到官方的诊断分类系统中去,但随着各个专门领域里研究的深入,这一点已渐渐形成了共识。
各个孤独症研究小组在甄别孤独症时分别用了各自的诊断标准,这些标准虽然各以不同的形式强调了某些必要的特征,但在内容上都高度集中于社会和语文的缺陷。
如Rutter1978强调社会关系与语言发展的缺陷、坚持同一、抵制变化是诊断孤独症的关键性的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80年代以来,对孤独症的研究进入全面开花的时代,此期在诊断分类系统的研究方面,最突出,最醒目的成就是,为适应临床交流和研究的目的,国际疾病分类与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统计手册,相继更换版本、增删内容,从而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与可比性。
孤独症的诊断分类也相应达到了空前的统一性。
现以出版年限为依据分别叙述:DSM-Ⅲ1980:首次将童年孤独症视为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从而继区别于精神分裂症之后,进一步明确与“精神病”的分离,其次,对每一障碍均提供一套操作性诊断标准,并且这些标准首次建立在现象学描述的基础之一,而不是建立在缺乏实践验症的病因学理论的基础上。
dSM-Ⅲ诊断孤独症标准如下:①起病在头30个月以内;②广泛缺乏对他人的反应;③语言发展方面有重大缺陷;④如果有语言则具有诸如下述的特殊形式:即刻或延迟的回声语言、隐喻性语言、人称颠倒;⑤对环境各方面的怪异反应,如抵制变化、对生命物或无生物的特殊兴趣与依恋等;⑥没有幻觉、妄想、联想松弛、思维不连贯等精神分裂症的特征。
在PDD分类上, DSM-Ⅲ仅将其划分为三类,即婴儿孤独症、儿童起病的广泛发育障碍,不典型广泛发育障碍。
前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起病的年龄,前者要求在30个月以内,而后者所有异常都必须在30个月以后,12岁以前出现。
DSM-Ⅲ-R(1987):DSM-Ⅲ-R将精神发育迟滞、PDD、以及特殊发育障碍合并在一个新的分类系统之下:“发育障碍”。
DSM-Ⅲ中将婴儿孤独症与儿童起病的广泛发育障碍主要鉴别点建立在起病年龄的依据上被认为是不合适的,因为相继发现了某些晚发病例,并且判断确切的起病年龄的确很有困难。
因此DSM-Ⅲ-R 将二者合而为一,命名为“孤独样障碍”,诊断标准进一步丰富、扩展,描述更为具体详尽,以覆盖不同年龄阶段的临床表现,并首次将不同的临床症状归聚为三类核心缺陷,即:社会交互作用质的缺陷、言语与非言语的交流及想象性游戏方面质的缺陷,显著局限化、重复性的活动和兴趣。
DSM-Ⅲ-R对PDD尤其是孤独样障碍的临床症状的聚类与详尽描述是孤独症诊断历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DSM-Ⅲ-R硬性的将本来分类就相当粗糙的DSM-Ⅲ中“婴儿孤独症”与“童年起病的应征发育障碍”合并,显然增加了“孤独样障碍”诊断的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既包括孤独症内部之典型与非典型的不同。
又包括孤独症与其它广泛性发育障碍诸如Rett综合征、 asperger综合征等等的不同。
ICD-10 (1992):ICD-10首次采用了字母一数字的编码形式,极大的扩充了精神障碍分类的可能容量;它与DSM-Ⅲ-R不同,将精神发育迟滞独编码,而将PDD,以及特殊发育障碍划归在“心理发育障碍”编码之下。
与DSM-Ⅲ-R相比,明显的优点在于将DSM-Ⅲ-R中可能包容过杂的“孤独样障碍”进行了亚分类,即F84.0童年孤独症;F84.1不典型孤独症;F84.2Rett综合征;F84.3其它童年瓦解性障碍;F84.4多动障碍伴发精神发育迟滞与刻板动作;F84.5Asperger综合征,并且对这些亚分类分别给予具有鉴别意义的描述和定义,而不像 dSM-Ⅲ那样,仅仅以年龄为分水岭划分孤独症与儿童起病的广泛发育障碍。
DSM-Ⅳ(1994): DSM-Ⅳ与 DSM-Ⅲ-R相比较,保留了对孤独样障碍的描述但就具体项目和总的诊断标准上作了如下修订:①通过诊断标准由16条减为12条并进一步明确每一条的陈述使临床实用性得以提高;②增加了与ICD-10诊断标准的一致性以供研究之目的;③重新强调起病年龄以与临床应用相适应并增加该分类的同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