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峰学科建设计划 - 上海国际人才网
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
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
一、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本方案旨在明确学科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30年,将我国高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高峰。
1.总体目标:到2025年,将我国高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高峰。
2.学科发展目标:实现学科布局优化,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体系。
3.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4.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高校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七、实施与评估
1.制定分阶段实施计划,明确时间节点,确保学科建设任务的有序推进。
2.建立学科建设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对学科建设进展进行评估,确保学科建设目标的实现。
3.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学科建设策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学科建设成效。
本方案旨在为我国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指导,具体实施过程中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相信我国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一定能够取得丰硕成果。
(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3)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形成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
2.人才培养
(1)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3.科学研究
(1)明确科研方向,聚焦国家战略需求。
上海市卫生局关于下发《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
上海市卫生局关于下发《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正文:---------------------------------------------------------------------------------------------------------------------------------------------------- 上海市卫生局关于下发《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医战略,推进学科人才建设,我局将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医学领先学科建设计划。
新一轮的医学领先学科建设计划将分年度在市级医疗卫生单位中选拔和建设30个重点学科,在区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中选拔和建设30个重点专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选拔和建设40个重点社区项目。
现将《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实施办法》下发给你们,具体申报日期及要求另行发文通知。
附件:1.上海市卫生局学科人才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名单2.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招标指南3.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申请书上海市卫生局二00四年九月二十三日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持和发展上海医学的学科、人才优势,提升上海医疗卫生事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2010年将上海建成亚洲一流医疗中心城市”的目标,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旨在“九五”医学领先专业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重点学科建设布局。
根据“重在临床、强化预防、突出社区”的原则,从本市防病、医疗的重点领域和急需加强的学科着手,在本市医疗卫生单位中有重点地选拔一批学科(专科或社区项目)作为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进行建设。
第三条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分层次、分类型择优立项,经3年的重点扶持和建设,造就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具有显著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学科(专科或社区项目)。
第四条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遵循以下原则:(一)自愿申报、专家评审、择优遴选的原则;(二)坚持标准、宁缺毋滥、兼顾布局的原则;(三)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团结协作的原则。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关于实施上海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关于实施上海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公布日期】2012.08.13•【字号】沪教委科[2012]56号•【施行日期】2012.08.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财政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关于实施上海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沪教委科〔2012〕56号)各高等学校:为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工作部署,落实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要求,推进《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建设工作,探索以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有效结合的新模式,大力提升本市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决定实施“上海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上海2011计划”),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实施意义(一)实施“上海2011计划”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具体举措。
“上海2011计划”重在突破制约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打破高校与其它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通过建立协同创新机制,逐步改变创新资源、创新链条和创新管理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推动高校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区域和高校创新能力的互动提升。
(二)实施“上海2011计划”是加快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上海2011计划”将引导高校以区域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作为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充分发挥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鼓励高校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支撑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实施“上海2011计划”是深入推进《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提高上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上海2011计划”将立足于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结合点,围绕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任务,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推动科研成果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实现知识创新的价值,以创新能力提升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2024年双高建设年度工作计划
2024年双高建设年度工作计划一、总体目标从2020年开始,中国大力推进双高建设,即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2024年是双高建设的关键一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双高建设的全面部署,全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具体目标如下:1. 高水平大学建设:全面提升高水平大学的办学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促进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2. 一流学科建设:突破学科发展瓶颈,加快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培育一批国际一流学科,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二、具体任务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招聘国际知名学者,提升高水平大学的学术影响力。
(2)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力度,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学人才。
(3)设立教师国际交流项目,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教学水平。
2. 加强学科建设(1)针对重点学科进行资源整合,优化学科建设布局。
(2)加大对重点学科的科研资金支持,鼓励创新科研成果。
(3)鼓励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拓展学科发展空间。
3.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1)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提升科研实力。
(2)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3)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拓展科研领域。
4.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3)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1)推动高水平大学与国际知名大学开展交流合作,吸引更多国际学生和教师来华交流学习。
(2)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提升国际影响力。
(3)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拓展国际合作范围。
6. 加强质量评估和监督(1)设立双高建设评估专家组,对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进行定期评估。
(2)建立双高建设绩效考核机制,对各项工作进行定期考核评估。
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doc
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
建设任务申报书
学校
学科
类别高峰○高原○
负责人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制
2014年11月
— 1 —
表一、学科绩效发展目标
注:本页可续页。
— 2 —
表二、学科建设任务
注:本页可续页。
— 3 —
表三、学科人员配置
注:本页可续页。
— 4 —
表三(续):学科队伍①
注:①第三方动态监测将以本名单为准;
②“序号”按各研究方向分别排列,各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位列第一;
③“专家类别”栏中填写两院院士、国家千人、“973”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国家“杰出青年”、教育部“长江学者”、“马工程”首席、教育部新世纪优
秀人才、青年千人、基金委优青、青年拔尖人才等各国家级人才,以及国际著名学术组织Fellow、SCIE源期刊编委(须注明国际学术组织或期刊名);
④本页可续页。
— 5 —
表四、个性化支持方案
注:本页可续页。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12.06.15•【字号】沪教委高[2012]51号•【施行日期】2012.06.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沪教委高〔2012〕51号)各高等学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现将《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二○一二年六月十五日附件: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与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和《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成就与问题“十一五”时期,上海高等教育改革实施由外延扩展为主向内涵建设为主的战略转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大力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支持和服务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主要成就1.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上海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为97.76万人。
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和研究生在校生为51.57万人和11.17万人,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16.5%和41.9%;每十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为4580人。
“十一五”期间,上海继续完善包括各类奖、助、贷学金在内的大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现了全覆盖。
2.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探索转型“十一五”期间,上海高校办学条件整体得到提升,形态布局调整基本完成。
2010年上海高校占地面积和校舍建筑面积(含学校产权和非产权独立使用)为3948.36万平方米和2147.49万平方米,分别比2005年增加11.9%和19.3%。
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一、学校简介华东师范大学是由国家举办、教育部主管,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学校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1924年)、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
1959年学校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6所重点院校之一。
1972年学校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合并,改名上海师范大学。
1978年学校再次被确认为全国重点大学。
1980年学校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
1986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成为设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
1996年被列入"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1997-1998年,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学院等先后并入。
2002年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学校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并于2006年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
2006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高校行列。
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行列,全面开启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学校目前设有3个学部:地球科学学部、教育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29个全日制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政治学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外语学院、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传播学院、艺术学院(音乐学系)、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
2024年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任务书模板(三篇)
2024年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任务书模板任务名称:2024年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任务背景:学科建设是提升学校学术水平的核心工作之一,也是有效推动学校整体发展的关键环节。
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2024年的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必须有新的发展目标和策略。
任务目标:本次任务的主要目标是制定2024年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以提升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并为学校整体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任务内容:1. 分析学科建设现状:对学校各个学科的建设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学科的学术水平、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条件等方面的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2. 明确学科建设目标:根据学校整体发展需求和学科优势特点,确定2024年学科建设的目标和重点方向。
目标应具体、可行,并考虑到国内外的学术发展趋势。
3. 确定学科建设策略:制定具体的策略和措施,推动学科建设的实施。
包括但不限于:增加研究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学科交流与合作等方面。
4. 制定具体计划:根据学科建设目标和策略,制定具体的计划。
包括但不限于:人员配备计划、研究项目计划、教学改革计划、学术交流计划等方面。
5. 资金保障计划:为了实现学科建设目标,制定资金保障计划,明确资金来源和使用方式。
6. 监测与评估体系:建立学科建设监测与评估体系,对学科建设计划的实施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任务执行计划:1. 第一季度:进行学科建设现状分析,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2. 第二季度:召开学科建设工作会议,明确学科建设目标和策略。
3. 第三季度:制定具体计划和资金保障计划。
4. 第四季度:建立学科建设监测与评估体系。
任务实施人及责任:本次任务的实施人为学校学科建设委员会,负责全面组织和推动2024年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任务进度及考核:根据任务执行计划,学科建设委员会将按时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召开会议,制定计划,并建立监测与评估体系。
任务的执行情况将每季度进行评估和考核,并及时调整和完善计划。
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2020年上海领军人才选拔工作的通知-
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2020年上海领军人才选拔工作的通知正文:---------------------------------------------------------------------------------------------------------------------------------------------------- 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2020年上海领军人才选拔工作的通知各区党委组织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市委各部委、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各人民团体组织人事部门,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和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强化“四大功能”的要求,集聚和培养一批站在各领域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产业化能力的领军人才,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经研究,决定开展2020年上海领军人才选拔工作。
现就选拔工作具体事项通知如下:一、选拔对象及范围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工作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近2年内在本市累计缴纳社会保险满12个月,符合下列条件的,可提出申报:(一)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即1965年1月1日以后出生(企业女性1970年1月1日以后出生)。
要注重发现和选拔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期结束(即2016年及之前入选)的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申报的,不占用人单位推荐名额。
(二)符合“品德素质优秀、专业贡献重大、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显著、发展潜力较大”的基本条件。
品德素质优秀:具有坚定的政治品德、优秀的学术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专业贡献重大:在相关领域已取得较突出的创新成果,为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2022年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资助申报工作的通知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2022年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资助申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日期】2022.07.06•【字号】沪人社专〔2022〕150号•【施行日期】2022.07.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能力建设正文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2022年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资助申报工作的通知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科研工作站设站单位,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进一步加大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力度,助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加快上海“五个中心”特别是科创中心建设,根据《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实施办法》(沪人社专〔2020〕223号),开展2022年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以下简称:“超博”计划)资助申报工作。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申请条件申请人须为2021年9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期间进入本市设立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全职从事研究工作的在站博士后人员(不包括定向委培、现役军人、在站研发型等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人员),并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基本条件1.具有良好的科研潜质、学术道德和综合能力;2.人事关系在本市设立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或创新实践基地;3.申报当年不满36周岁(1986年9月1日及以后出生),工作站博士后可放宽至不满40周岁(1982年9月1日及以后出生),每生育1胎的女性博士后可放宽1周岁,最多放宽3周岁;4.须依托所在博士后设站单位及创新实践基地进行申请,资助期内不得变更合作导师,不得变更身份。
(二)优先推荐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设站单位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推荐:1.在国家及本市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设施、重点研究中心、重大专项任务等重大平台、前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中从事研究工作;2.在本市认定的高峰人才团队、院士、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和上海领军人才团队中从事研究工作;3.在本市重点支持的宇宙起源与天体观测、光子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与计算科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量子科学、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大数据等人才高峰建设重点领域及未来产业领域从事研究工作;4.在国(境)外高水平大学或国内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列入教育部“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名单的设站单位或设站学科,或在列入上海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设站单位中从事研究工作;5.研究能力突出,取得重大自主创新研究成果,申报年度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进站后,获得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或面上一等资助)一项及以上,或在相关领域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期刊上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6.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须为一级学科)研究;7.在疫苗与新药、临床诊疗技术、智能防控、新材料与防疫用品等疫情防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研发与应用中做出重要贡献。
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
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是上海市教育局提出的一个重要发展规划,旨在打造一批高水平、高特色、高峰高原学科,提高上海高校的整体学科能力和竞争力。
这一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上海高等教育的发展,助力上海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
该计划的目标是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较高影响力的顶尖学科,提升上海高校的整体学科水平。
通过制定科学的规划和措施,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的机制和体制,提高学科的整体质量。
计划的实施将充分调动学校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
此外,该计划还将推动高校间的学科交叉和合作,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提高学科的应用性和发展前景。
该计划将通过建立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平台,加强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
在实施过程中,计划将给予高峰高原学科一定的支持和奖励,通过提供专项经费和设施支持,鼓励高校在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上进行投入和创新。
此外,计划还将加大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的投入,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和培养高水平的学生,提高高峰高原学科的师资力量和创新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计划还将注重学科评估和监测,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高峰高原学科的发展和成果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调整和完善计划的实施措施,保证计划的有效实施。
总的来说,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是一项重要的发展规划,将进一步提升上海高校的整体学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这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上海高等教育的发展。
同时,该计划还将促进高校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科的综合发展水平。
这一计划的实施需要各高校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通过各方的协同合作,共同推动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doc
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学校实施方案申报书
(部属高校)
学校
负责人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制
2014年11月
— 1 —
表一、学科现状分析
— 2 —
注:本页可续页。
— 3 —
表二、总体发展目标
注:本页可续页。
— 4 —
注:本页可续页。
— 5 —
表四、分阶段的预期发展目标和分年度的绩效考核指标
注:本页可续页。
— 6 —
表五、人才队伍建设与人事制度改革
— 7 —
注:本页可续页。
— 8 —
表五(续):学科队伍①
学科:负责人:
注:①第三方动态监测将以本名单为准;
②“序号”按各研究方向分别排列,各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位列第一;
③“专家类别”栏中填写两院院士、国家千人、“973”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国家“杰出青年”、教育部“长江学者”、“马工程”首席、教育部新世纪优
秀人才、青年千人、基金委优青、青年拔尖人才等各国家级人才,以及国际著名学术组织Fellow、SCIE源期刊编委(须注明国际学术组织或期刊名);
④本页可续页。
— 9 —
表六、经费预算
注:本页可续页。
表六、经费预算(续)
注:本页可续页。
表七、审核意见。
上海国际人才高地建设的战略目标与举措
一
、
战 略 目标
1总 体 目标 .
到 2 2 年 , 本建 成人才 集聚 度高 、 才融合度 好 、 00 基 人 人才 创 新 度强 、 才贡献度 大 、 人 人才 实现度优 和人才 开放度 宽的 国际人
才高地 。 中,国际人 才 队伍建设 是 中心 , 制机制创新 是根本 , 其 体
贡献度 ( 社会效益 目标 )
人力资本 贡献率 科技进步贡献率
对外技术 依存度
实现度 ( 个体发展 目标 ) 开放度 ( 环境 目标 ) 纳税 比例 参政状况 文化娱乐指 数 经济 自由化指数 全球联系指数
5% O
4 % 5 相对封闭 34 l 5. 35 06 6 .8
上海国际人才高地建设的战略目
内容 提 要 :上 海在 构 筑人 才 高地 的基 础 上提 出推 进 国际人 才 高地 建设 是 国家人 才 战略 的外 延 深化 , 也是 地
方人 才战 略 的积 极 举措 ,更是 时代 发 展 的 必 然要 求。上 海 国 际人 才 高地 建设 的 战略 重 点 和布 局 , 该 围绕 全球 应
综合环境优化是保障 。
— —
国际人才 队伍建设 。国际人 才高地 队伍建设重 点是提 高
课
国际人 才的流量 、 数量和质量 。 流量是 前提 , 数量是基础 , 质量是 关键 。 加快 推进 国际人才高地建设 就是要建设 一支在结 构合理 的
基础上流量庞大 、 流速适中、 数量合理 、 质量优 良的国际人才队伍 , 以保证 国际人才 总量与经济社 会发展相适应 , 人才结构 与经济结
5 % O 3 Z 0i " 60 / 0 万 年 5 4 . 05 5: 45: . 基本均衡 8 0 项 00 5 0 0 篇 000 1 矩 1 5 % 0 6 % 5
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上海市白玉兰人才计划浦江项目
94支撑平台人才计划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上海市白玉兰人才计划浦江项目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持续扩大人才对外开放,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集聚海外优秀留学人员等海外高层次人才,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按照有关规定联合设立上海市白玉兰人才计划浦江项目(以下简称“浦江项目”)实施办法,办法自2023年6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8年5月31日。
总体要求浦江项目主要资助近期回国来沪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及团队等海外人才,包括:应聘来上海市从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留学人员及团队;在上海市创办企业的留学人员及团队;其他上海市特殊急需的留学人员及团队。
浦江项目按照A(科研开发类)、B(企业创新创业类)、C(社会科学类)、D(特殊急需类)4种类型进行申报和资助。
其中,A类资助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为依托从事自然科学和技术研究的海外人才;B类资助以企业为依托从事科技创新创业的海外人才,包括创新和创业两类,其中创新类针对企业引进的海外人才,创业类针对自主创办科技企业的海外人才;C类资助在人文社科领域进行创新创业的海外人才;D类资助其他本市紧缺急需的具有特殊专长的海外人才。
浦江项目资助资金来源于上海市财政拨款。
资助经费一次核定,根据使用需要一次或分批拨付。
A、B类经费按照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相关办法执行。
C、D类经费可用于:1.科研开发、教学、文化艺术创作等研究费用,包括:设备购置、材料购买、分析测试、人员费用、出版物(文献等信息传播)费用、知识产权事务费、国内学术活动差旅费等;2.申请者本人生活补贴(不超过资助经费总额的30%);3.其他特殊需求的相关费用。
组织机构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成立浦江项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浦江项目并监督资助经费使用。
世界一流学科攀登计划
1.高新技术领域学科建设
-条款:针对高新技术领域的学科,应增加对前沿技术和创新项目的支持,以及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
-详细说明:对于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学科建设应包含与企业的联合实验室建设、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以及为研究人员提供风险投资和创业支持。
2.文化艺术类学科发展
4.跨学科综合研究
-条款:跨学科综合研究应增加跨学院、跨领域的合作机制。
-详细说明: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设立跨学科研究基金,支持交叉学科的研究项目,促进知识的融合与创新。
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
-问题:跨学科合作中可能存在资源分配和成果归属的争议。
-解决办法:建立明确的合作机制和成果共享政策,确保各方的权益。
-条款:文化艺术类学科应增加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支持。
-详细说明:为促进文化艺术类学科的发展,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传统艺术的研究与传承,同时加强国际艺术交流项目,提升学科的国际知名度。
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
-问题:文化艺术类学科的市场化程度低,资金来源有限。
-解决办法: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鼓励企业和私人捐赠。
-解决办法: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定期举办行业论坛,了解行业动态,调整学科发展方向。
3.评估体系不完善
-注意事项:评估体系应全面、多元化,避免过分依赖量化指标。
-解决办法:构建包含学术成果、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维度的评估体系,定期对学科建设成果进行综合评估。
4.国际交流合作受限
-注意事项: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避免核心技术流失。
-解决办法:签订严密的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双方的权益,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
2024年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任务书(四篇)
2024年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任务书所在系部名称:(盖章)名称:申请学科代码:名称:所属学科门类代码:____体育学院科研处制表年月日基本数据表系部名称:学术队伍情况(不含外聘)专职教师研究人员正高职称人副高职称人中级职称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方向一带头人:方向二带头人:方向三带头人:科学研究情况学科名称:人发表论文公开发表篇在国内核心期刊篇在国际学术期刊篇sci篇,ssci篇ei篇,istp篇,cssci篇,a&hci篇高级职称人员平均发表论文篇年·人出版著作公开出版学术专著部出版教材(含教学用书)出版译著共部承担科研项目国家级项省部级项其他项获得科研经费获得科研项目经费共高级职称人员平均科研经费万元/年·人其中:纵向经费万元其中:平均每年万元技术研究成果获得专利项科研成果转让项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奖励国家级省部级部万元一等项,二等项一等项,二等项,三等项社会科学成果研究奖励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项,二等项,三等项一等项,二等项,三等项省人文科学优秀成果奖____省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一等项,二等项,三等项一等项,二等项,三等项人才培养共招收本科生人已毕业人共招收留学生人已毕业人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共项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共项其中:特等项,一等项,二等项其中:一等项,二等项,三等项一、学科建设简况和今后三年建设思路(包括学科特色与优、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基地和资源条件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
限____字)二、学科研究方向2-1研究方向名称:从事本研究方向的人员主要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姓名教授人数副教授人数博士学位获得者人数硕士学位获得者人数建议期内,本方向研究人员所做工作的主要内容、特色和拟取得的主要突破注:每个研究方向限写一页,不要另加附页。
2-2研究方向名称:从事本研究方向的人员主要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姓名教授人数副教授人数博士学位获得者人数硕士学位获得者人数建议期内,本方向研究人员所做工作的主要内容、特色和拟取得的主要突破2-3研究方向名称:从事本研究方向的人员主要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姓名教授人数副教授人数博士学位获得者人数硕士学位获得者人数建议期内,本方向研究人员所做工作的主要内容、特色和拟取得的主要突破三、本学科点学术队伍研究方向姓名出生年月最后学位或经历专业技术职务获得时间注。
上海市体育局关于开展2024年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拔尖、青年项目(体育平台)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
上海市体育局关于开展2024年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拔尖、青年项目(体育平台)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体育局•【公布日期】2024.09.02•【字号】沪体人〔2024〕133号•【施行日期】2024.09.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其他规定正文上海市体育局关于开展2024年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拔尖、青年项目(体育平台)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沪体人〔2024〕133号各有关单位:根据《东方英才计划拔尖、青年项目综合平台实施细则》和《关于开展2024年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拔尖、青年项目(综合平台)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沪人才〔2024〕21号)精神,结合本市体育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实际,现就开展2024年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拔尖、青年项目(体育平台)申报评审工作通知如下:一、遴选对象、数量及范围(一)遴选对象面向本市行政区域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机构中从事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全民健身、体育科研、体育产业、体育社会组织等相关工作并取得突出业绩的各类体育人才,申报人近2年内须在本市累计缴纳社会保险满12个月。
(二)全市共遴选9人,其中拔尖项目3人,青年项目6人。
(三)下列人员不在申报范围:1.两院院士、国家实验室主任、人才高峰工程入选者、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入选者);2.白玉兰人才计划创新、创业、青年项目和东方英才计划团队、领军、创业、教师项目的入选者(此外,白玉兰人才计划浦江项目和东方英才计划拔尖项目的入选者,不可申报东方英才计划青年项目);3.担任副局级及以上领导职务、且不再直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企事业单位领导(市管干部),或虽“双肩挑”,但近两年无特别突出专业技术工作业绩的。
二、遴选条件热爱体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勇于创新,敢于担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4年11月目录序言:建立与上海地位相匹配的高等学校学科体系 (3)一、指导思想 (4)二、建设思路 (5)(一)坚持科学发展 (5)(二)坚持统筹兼顾 (5)(三)坚持协调联动 (5)(四)坚持机制创新 (5)三、战略目标 (6)四、重点任务 (6)(一)高峰学科建设计划 (7)(二)高原学科建设计划 (10)五、保障机制 (10)(一)完善学科投入机制 (10)(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12)(三)完善学科评价机制 (13)2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积极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优化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布局结构,提升学科发展整体水平,主动聚焦和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区域重大发展需求,促进上海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特色发展,更加充分地发挥高等学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与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作用,特编制本规划。
序言:建立与上海地位相匹配的高等学校学科体系学科是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载体,学科发展水平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综合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高等学校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布局结构持续优化,学科集群优势日益凸显,知识创新水平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合作交流走向深入,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一批国内领先的高水平学科,汇聚了一批高水平师资,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成果,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在提升城市能级和促进转型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撑了上海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拔尖学科匮乏,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高峰学科相对较少;学科发展不平衡,高等学校之间学科建设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学科重复设置过多与对接需求的学科前瞻性布局不足的现象并存。
当前,上海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
中央对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的要求,为上海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上海建设“四个中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升级,为学科发展带来了机遇;推进实施上海教育综合改革,为学科发展改革创造更大的政策空间和改革平台;公共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为高等学校学科发展提供了保障。
因此,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更新学科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学科发展步伐,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高等学校学科体系。
建设与上海地位相匹配的高等学校学科体系,要求学科发展模式从外延式建设全面转入内涵式发展。
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布局结构,更加注重人力资源建设,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在充分发挥上海高等学校人才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
建设与上海地位相匹配的高等学校学科体系,要求学科发展视野从国内竞争积极走向国际竞争。
要继续加快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城市步伐,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积极引进、有效借鉴国际一流学科的建设标准与经验,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竞争,努力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建设与上海地位相匹配的高等学校学科体系,要求学科发展导向从学术能力向强化学术与服务需求并重拓展。
要在提升学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科链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增强学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行业产业发展急需的能力。
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要聚焦国际前沿、对接社会需求,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促发展,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努力建立与上海地位相匹配的高等学校学科体系,在推动人才集聚、知识创造和辐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创新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一、指导思想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原则,以对接国家和上海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科水平、争取国际学术制高点为目标,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上海高等学校学科优化和内涵发展,提高上海高等学校学科整体实力。
二、建设思路(一)坚持科学发展遵循学科发展规律,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定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发展目标,科学统筹和使用各类学科建设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评价体系,引导高等学校自主定位,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二)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国际和国内的学科评价指标,构建既反映学科现有水平又体现学科发展潜力、既反映学科共性规律又体现学科个性特色、既反映学科国内竞争力又体现学科国际影响力的学科建设指标体系;科学统筹学术发展与社会服务两方面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争夺学术制高点,瞄准国家和上海市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提升学科服务社会需求的能力。
(三)坚持协调联动加强跨部门政策协调,合力推进上海学科建设;加强政府主管部门与高等学校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广泛共识,建立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促进市属高校与在沪部属高校联动发展,健全深度合作机制,推动在沪部属和市属高校之间在学科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共赢,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选择若干具有发展优势的一级学科开展错位竞争、整体布局,在上海高等学校间开展优势互补的“同城协同”,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整体优化学科结构。
(四)坚持机制创新推进学科建设理念、措施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改革创新。
转变学科建设发展理念,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与体制,重点突破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机制障碍,打破上海高等学校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体制壁垒;调整学科投入机制,完善学科评价体系,建立基于建设绩效的学科动态管理模式;健全师资队伍建设机制,进一步完善青年优秀人才的持续支持政策,完善人才发展和提升配套支撑政策,释放和激发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活力。
三、战略目标通过科学规划、重点建设、动态调整,重点支持一批优势学科率先建成高峰学科,巩固提升一批潜力学科形成高原学科,持续支持一批建设目标明确、对接社会需求的亟需学科,形成布局合理、高峰凸显、高原崛起的学科布局,形成与上海地位相匹配的高等学校学科体系。
到2020年,努力使上海高等学校学科整体实力达到一个新水平,力争20个左右的一级学科点和一批学科方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使180个左右一级学科点跻身国内学科排名前20%,且这些一级学科点中至少有1至2个二级学科或方向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
在此基础上,实现《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提出的“重点建设20个学科,努力冲击国际一流水平;重点建设200个学科,使之逐步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学科”的目标任务。
到2020年,努力使在沪部属高校和市属高校更加协调发展,全市高等学校一级学科点建设总量稳定在550个以内。
市属高校学科建设贡献占上海高等学校的比例大幅度提升。
到2020年,努力使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形成20个左右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优势学科,一级学科覆盖面由目前的92个增加至95个左右。
四、重点任务实施上海高等学校高峰学科和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引导高等学校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办出水平、办出特色,通过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优化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布局结构,整体提升上海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
建设周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4-2017年,第二阶段是2018-2020年。
(一)高峰学科建设计划根据学科发展水平及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现状,面向国际学术前沿方向,瞄准国家和上海市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分类设置建设目标,配以相应的投入和保障政策,重点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峰学科和若干高峰方向(领域)。
分四类高峰学科进行建设:Ⅰ类高峰学科。
建设目标是一级学科点保持或建成全国第一,总体实力达到世界一流。
入选原则是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的一级学科点,或有望在本规划周期内建成全国第一名的一级学科点。
通过研究分析与科学论证,初步遴选21个一级学科点作为第Ⅰ类高峰学科进行建设。
Ⅱ类高峰学科。
建设目标是一级学科点综合实力趋近全国第一,并在若干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
入选原则是对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基础较好(原则上为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排名前两名或前10%),且经建设能大幅缩小与全国第一名学科点的差距。
通过研究分析与科学论证,初步遴选11个一级学科点作为第Ⅱ类高峰学科进行建设。
Ⅲ类高峰学科。
建设目标是若干学科方向达到世界先进,培育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团队。
入选原则是学科方向所依托的一级学科须为市属高校重点发展学科,自然科学类须有国际先进特色研究方向;人文社科类须有国家、教育部重大项目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支撑。
经过研究分析与科学论证,初步遴选了22个学科方向作为第Ⅲ类高峰学科进行建设。
Ⅳ类高峰学科。
建设目标是成为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学科,通过错位竞争、同城协同,使上海该类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国内前二名。
入选原则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但尚未布局,或者学科基础较好、能够提升上海整体学科实力的一级学科。
通过研究分析与科学论证,初步遴选32个一级学科点作为第Ⅳ类高峰学科进行建设。
Ⅳ类高峰学科入选名单(共32个一级学科)(二)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通过上海高等学校一流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和智库等项目的持续建设,引导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重点,努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贡献突出的高原学科,努力提升上海高等学校学科整体水平。
分两类高原学科进行建设:Ⅰ类高原学科。
建设目标是一级学科点进入国内前三名或前20%,各一级学科点中至少1至2个二级学科或方向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
入选原则是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排名进入全国前30%,或有国家重点学科、上海高等学校一流学科支撑的一级学科点。
通过研究分析与科学论证,初步遴选169个一级学科点作为第Ⅰ类高原学科进行建设。
Ⅱ类高原学科。
建设目标是特色学科方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入选原则为市属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学科或特色学科点。
通过研究分析与科学论证,初步遴选17个一级学科点作为第Ⅱ类高原学科进行建设。
五、保障机制(一)完善学科投入机制1.投入原则——整体规划,中期预算。
按照学科不同发展目标、不同建设内容、不同发展阶段,由学校根据学科建设周期提出整体发展目标、建设方案和改革措施,编制中期预算(2014-2017年),实施中期项目管理。
——科学评估,绩效考核。
建立健全学科建设专项评估咨询机制,根据学校提出的学科发展目标、建设内容和改革举措,市教委、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组织评审,确定项目和个性化建设方案,2017年组织中期绩效考核。